2018屆高考語文本閱讀總復習-專題三訪談閱讀課件_第1頁
2018屆高考語文本閱讀總復習-專題三訪談閱讀課件_第2頁
2018屆高考語文本閱讀總復習-專題三訪談閱讀課件_第3頁
2018屆高考語文本閱讀總復習-專題三訪談閱讀課件_第4頁
2018屆高考語文本閱讀總復習-專題三訪談閱讀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三訪談閱讀【文體知識概略】一、訪談概念訪談是就某個人、某件事、某個特定問題去訪問專家或知情者,請他們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運用談話紀實的方式進行報道的文章。二、訪談的三要素專家(或知情者)、記者和現(xiàn)場。三、訪談的要求1.主題:深刻,有針對性、時效性、典型性。2.結構:開頭、主體、結尾。(1)開頭:吸引對方,引起對方興趣,積極進入主題。(2)主體:要有敏銳的眼光,善于發(fā)現(xiàn)新問題、新材料、新亮點,準確判斷它們所蘊含的價值。(3)結尾:適當總結,表示對訪談對象的感謝。3.語言:平實,口語化,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4.態(tài)度:抱著尊重、理解、學習的態(tài)度與訪談對象交談。5.再現(xiàn)訪談對象的話語特點,體現(xiàn)現(xiàn)場感。如《焦點訪談》《藝術人生》《魯豫有約》等。6.提問者善于引導,隨機應變;訪談對象要積極回應,言之有物。四、訪談形式訪談的目的性非常強:就某一特定人、事、問題;訪談的對象有很強的限定:專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記者問、訪談錄、對話錄等形式出現(xiàn)。最主要的形式是訪談者向訪談對象提出問題。因此,訪談問題的設計具有以下特點:1.一組問題圍繞訪談主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2.每個問題明確單一。3.不同問題采用不同語調和句式。4.所用語句是平實的、口語化的。(2014·高考廣東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5分)羅哲文(1924-2012),中國古建筑學家。下面是中央電視臺《大家》欄目在羅哲文先生生前對他的訪談節(jié)選。主持人:在您選擇職業(yè)的年代,建筑學可算是一種不入流的行當,您為什么選擇了學習建筑學?羅哲文:從我當年進入營造學社學習建筑到現(xiàn)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話,可以說我和建筑學有緣分,或者說這是一個從偶然到必然的過程。說偶然,是因為抗戰(zhàn)時期,營造學社遷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賓,要是遷到別的地方去了,我這輩子可能就不會做這個工作了。說必然,是因為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我還很喜歡工藝、畫畫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師,您現(xiàn)在所從事的古建筑保護研究,有哪些觀念是梁先生帶給您的?

羅哲文:他有一個觀點,中國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說既要中國式又要有新創(chuàng)造。他這個觀點給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現(xiàn)在也在宣傳,新建筑一定要中國式,要體現(xiàn)中國古建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同時也一定要有創(chuàng)新。梁思成先生臨終前囑托我“文物保護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這個重托我一直記在心里,永遠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歲高齡的時候穿越了羅布泊。很多人都說,您是穿越羅布泊年齡最大的人。您為什么要在這樣的高齡做這樣的事?羅哲文: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尋訪漢長城。幾十年前,我剛接觸到長城的時候,看到一些關于長城的書,其中一本寫了從玉門關到庫爾勒的這段長城,并說這段長城跟玉門關以東的長城不一樣。從那時起我就想親自來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主持人:考察這段長城有什么特別的意義嗎?羅哲文:這段長城對研究整個長城來說太重要了,絕對不能缺了這一塊兒。過去曾經(jīng)有個錯誤的說法,認為長城是防御擾掠的,目的在于封閉,但我認為長城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見證。漢武帝的時候,打通了絲綢之路,那時的長城就是為了保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所以到了新疆庫爾勒以西,城墻就沒有了,修建了一個一個烽火臺。當時絲綢之路上荒無人煙,來往的商旅不可能帶夠整個行程的糧食。此外還有馬匹的問題,到了烽火臺,商旅可以補充糧食,更換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為止,您跟長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過長城多少次?羅哲文:我跟長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達嶺、山海關,去的次數(shù)都記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實地考察中,您有沒有遇到過危險?羅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長城,那兒有個地方非常危險,人很難攀上去,我上去的時候還背著相機,結果腳下一滑,差一點摔下去沒命了。

主持人:現(xiàn)在很多人都稱您是中國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師了。

羅哲文:這個我不敢當,不能說是古建筑大師,我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覺得自己就是滄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對于年輕一代從事古建筑保護的人,您覺得他們最需要學習的是什么?羅哲文:我覺得基本技術一定要學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畫出圖來,所以畫圖功夫一定得有。寫文章介紹建筑的結構,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獻的能力。當時我們做研究,從哪一本書上看到可以引下來的資料,都必須要查原書,不能不經(jīng)考證就用。像這種基本功年輕人要學,不能偷巧。必須認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論學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護中,您最擔心、最憂慮的事情是什么?羅哲文:最擔心的就是技術的傳承,特別是工藝的傳承。我認為工匠特別重要,沒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現(xiàn)在很多人忽略了這一塊兒,很多工藝失傳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輩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來,建筑是什么?羅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外國人管它叫石頭的史書,我說是木石的史書。中國建筑跟外國的還不一樣,外國的建筑主要是石頭,我們中國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書,是一個綜合的藝術,是歷史的見證。歷史有兩個歷史,一個是文字的歷史,還有一個是實物的歷史。缺少了實物,就沒有東西驗證文字的歷史了。所以文物的價值就在于它是歷史的見證。

(選自《大家》,商務印書館,2005年,有刪改)1.概述羅哲文先生研究漢長城的過程和結論。(4分)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先要根據(jù)篩選的標準“研究漢長城的過程和結論”確定答題區(qū)間,全文羅哲文先生回答了記者的十個問題,其中第三至第六個問題的回答涉及研究漢長城的過程和結論,根據(jù)題干篩選出合乎要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1)過程:①幾十年前,看到書中的有關記載,想親自去實地考察;②80歲高齡穿越羅布泊,尋訪漢長城;③60年間去過長城無數(shù)次,歷經(jīng)艱險。(2)結論:長城是中國最早的對外開放的見證。2.在古建筑保護上,羅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5分)解析:本題考查概括作品內容的能力。做本題首先要找到“古建筑保護”這個關鍵詞在文中的位置,確定答題區(qū)間,然后再梳理相關要點。答案:①有基本技術,會畫圖,有畫圖功夫;②掌握基本理論,有勘察文獻的能力;③要重視技術的傳承,特別是工藝的傳承,工匠和材料很重要。3.訪談呈現(xiàn)了一代大師羅哲文先生怎樣的形象?請結合全文逐層分析。(6分)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時要點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然后結合羅哲文先生所做的事情、做事的態(tài)度、對問題的看法等具體分析。答案:①有責任心,有擔當。體現(xiàn)在羅哲文先生不忘師囑,熱愛并始終關心建筑事。②身體力行,信念堅定。體現(xiàn)在羅哲文先生以80歲高齡穿越了羅布泊。③堅持不懈,不畏艱險。體現(xiàn)在羅哲文先生堅持實地考察長城近60年,多次遇險。④獨立思考,治學嚴謹。對長城用途的研究,得出不同于其他專家的結論。對從事古建筑保護的年輕一代提出學習要求。⑤虛懷若谷,見解獨到。體現(xiàn)在不認為自己是古建筑大師,說自己沒有什么了不起的。認為建筑是凝固的音樂,是木石的史書。

考情透析——名師幫你分析考情,讓你備考有方向1.訪談閱讀與傳記閱讀一樣,是高考的命題重點,雖然山東卷較少考查,但備考時也應予以重視。2.訪談閱讀考查重點突出,如結合文體特征考查訪談知識、理性認知和探究能力。訪談是運用談話的方式進行報道的文章,也屬于實用類文本。也有人將其歸為廣義上的新聞類。因文本的特殊性,我們將其分解為“把握訪談的內容和訪談的觀點”“賞析訪談技巧”“對訪談文本的鑒賞、評價與深層探究”三個方面進行復習。題型一把握訪談的內容和訪談的觀點訪談的內容包括提問者提出的所有問題和訪談對象回答的內容?!霸L談的觀點”包括訪談作者的觀點和訪談對象的觀點。這些觀點,有時比較明顯,有時隱含在具體的語句中。常見設問方式有:1.這篇訪談涉及幾個方面的內容?請簡要概括。2.圍繞××,××從哪幾個方面作了倡導?3.××為什么說“××”?4.怎樣評價××的××這一觀點?5.怎樣理解××這句話?命題角度一把握訪談的內容

[方法點撥]把握訪談內容“四”步走第一步,迅速通讀全文,整體把握討論話題、主要進程、關鍵內容。第二步,將訪問者和訪談對象的文字分開,先讀訪問者(提問者)的問題,把握有哪些問題;再讀訪談對象的文字,大致把握有哪些主要內容。第三步,重點精讀一些提問者提出的關鍵問題和訪談對象的關鍵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內容。第四步,根據(jù)題干要求,按照散文的“概括文意”的方法,整合答案。[考題印證]閱讀下面的訪談,完成后面的題目。①楊瀾(以下簡稱“楊”):您看您去過這么多地方,臺北、高雄、美國、香港,哪一塊地方是您最心愛的?余光中(以下簡稱“余”):這很難說。有人說我是鄉(xiāng)愁詩人。我寫過好多鄉(xiāng)愁詩,可是我覺得我的鄉(xiāng)愁呢,不是同鄉(xiāng)會式的,不是關乎某省、某縣、某村的,因為鄉(xiāng)愁可以升華或者普遍化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這樣說來呢,鄉(xiāng)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點,它不僅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可以說是歷史的鄉(xiāng)愁,文化的鄉(xiāng)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東北訪問,我在短短的致辭里就講到,小時候在抗戰(zhàn)時就會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還有“萬里長征萬里長”。那時,我沒有去過長城,更沒去過松花江,可是整個民族的一個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我有一篇散文,結尾兩句我是這樣寫的:“你以中國的名字為榮,有一天,中國亦將以你的名字……”楊:為榮?余:沒有。楊:沒有這兩個字,所以我不是詩人,就要差這兩個字才好。②楊:我們看您的人生經(jīng)歷,覺得您其實并沒有遇到過特別大的困難,家庭很美滿,生活呢,教書、寫詩、寫散文、寫評論,也是人們想象的比較安定的生活。但您為什么卻說“我寫作是因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繆斯不會去照顧他們”?余:一個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職業(yè)和家庭。他內心有很多心魔,內心世界可能很復雜,比如他的愿望并沒有完全達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來的。我在21歲時就離開大陸,那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見了。我投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要重新來過;而且一個人到了21歲,記憶已經(jīng)很多了,所以這件事情讓我念念不忘,也成為我的一個……心結,一個中國結。③楊: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歡您的詩,但人們的欣賞對象好像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年輕人喜歡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種節(jié)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東西。那么用于看白紙黑字的時間呢,相對就要減少一些了。您覺得未來的詩歌,希望在哪里呢?余:這個情況不僅僅存在于大陸、臺灣、香港。因為媒體變了,價值觀也隨之改變了。我向來不認為文藝要大眾化,而應該小眾化。可如果你連小眾都維持不了的話,那就有很大問題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還是不能跟一個流行歌星比,對不對?可是,聽說、流行歌的跟余秋雨的散文的還是不一樣,所以不能夠拿來比較。目前的新詩有相當多的毛病,很多詩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應該反省一下,檢討自己的詩是不是能吸引人,這是多方面的因果現(xiàn)象。④楊:現(xiàn)在年輕一代接觸更多的是一種網(wǎng)絡上的語言,要想保持中文原來的那種純粹和一脈相承,已經(jīng)是越來越難了。您擔不擔心中文的純潔度問題,或者認為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所以也要聽之任之?余:我是相當擔心的,也不能聽之任之。有學者說,語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礙它。問題是有河流就有兩岸,兩岸如果太模糊了,這河流不曉得流到哪兒去了。所以很多人認為語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實不然。比如說我們目前的中文,如果過分西化的話,中文特色就會蕩然無存了。(有刪改)這篇訪談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請簡要概括。解析:此題考查考生歸納概括的能力。本訪談楊瀾提問的四個方面已經(jīng)分好層,解答關鍵是準確捕捉到體現(xiàn)各層面中心話題的關鍵詞句,并加以整合。答案:①對鄉(xiāng)愁的理解;②詩人的創(chuàng)作動機;③詩歌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④中文的純潔度。命題角度二把握訪談的觀點

[方法點撥]把握訪談觀點“四注意”注意一:訪談的主要觀點是隱藏在談話中的,基本傾向是隱含在訪談對象對問題的回答之中的,注意對訪談內容的解讀、對回答問題的處理與分析,因為這是獲取訪談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認識的必由之路。注意二:注意對訪談的內容進行歸納和分析。注意三:注意訪談的典型細節(jié)和基本事實之間的關系,這是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注意四:注意訪談的背景、社會現(xiàn)實或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考題印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寂寞出學問——《解放周末》對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教授昨天是第25個教師節(jié)。復旦大學向全體教師發(fā)出致謝和倡議,感謝在學術領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師們,并倡導一種甘坐“冷板凳”的治學精神。這種倡導,關乎復旦,又不止于復旦;關乎教師,也不止于教師。下面是記者對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教授的專訪。記者:在教師節(jié)這一天,復旦大學為何向全體教師發(fā)出這樣的致謝?秦:我們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師致敬,不僅尊重教師的一般性勞動,還特別強調一個重點:不能遺忘在學術領域耕耘多年、默默無聞的教師們。這些教師沒有受到媒體的過分關注——被媒體過分關注恰恰做不出學問——因此,容易被遺忘。在這一時刻表達對他們的由衷感謝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記者:錢穆先生說過,做好學問,要“潛心十年”。秦:是的,類似的說法不少。20世紀50年代,南京大學韓儒林先生就把范文瀾先生的治學精神概括為兩句話:“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边@種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堅守學術的精神——無論外面發(fā)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攀登學術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堅守學術。在這個方面,我頗為自豪,因為在復旦大學的歷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學者,他們的精神,是復旦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之一。記者:這種精神的確是寶貴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學問?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學問嗎?秦:這個疑問可能來自于現(xiàn)在一種有目共睹的現(xiàn)象:學術考核時,不少教師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幾篇論文、好幾部大書,都是在有限的幾年內寫成的。但是,真正在學術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見的論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個別天才身上才能發(fā)生。我認為,在現(xiàn)行的考評體制下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碩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學術規(guī)律的。記者:也就是說,做學問來不得半點浮躁,必須靜心求實。其實,“寂寞出學問”也是中國學界長期以來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那么,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這方面,很多學者都有經(jīng)驗和教誨。做學問,首要的是要有興趣,要有對學問的熱愛。比如,陳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補編》《全唐詩補編》,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輯錄、???、訂正,是非常細致認真的學問。當年陳先生住房不寬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間,夏天沒有空調,但他又不敢開電風扇,怕吹亂紙頁,只能打著赤膊,揮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很多人說,這多苦啊,我才不吃這個苦呢。實際上陳先生是苦中有樂,這種樂趣,是別人難以體會的。真正熱愛學問的人,即使是在艱苦和寂寞的環(huán)境中,內心也并不孤單,相反,很充實,很幸福。記者:您倡導學者要甘坐“冷板凳”,顯然與當前浮躁的學術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有關,不少人認為,這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且是整個文化和社會的問題。在這其中,媒體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認為,在當今的時代,學者和媒體之間應形成一種什么樣的關系?秦:應形成良性關系。媒體要著重宣傳學者的學術精神,恰當宣傳他們取得的學術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學者的私人生活,不要過度把學者放置在社會熱點中。媒體的過度關注會損害學者。記者:有不少學者甘心埋首做學問,也有學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動參與公共空間為己任。秦:確實有好多真正做學問的學者是不發(fā)言的。我們的態(tài)度是,鼓勵學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學識在媒體上講點話,關鍵是要有真知灼見。知識分子提出一些意見,對守住社會的良心、主張社會公正,絕對是有好處的。但是,學者在和媒體互動中,要守住學術界限。學者可以通過媒體適當傳播學術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傳播掛起鉤來,不要使自己成為“媒體學者”。學者不要以為通過在媒體上的頻頻亮相,自己就可以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對任何事情都能發(fā)表看法的“全才”。這實際上是在降低學術的影響,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載《解放日報》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刪改)秦紹德認為,學者“被媒體過分關注恰恰做不出學問”,根據(jù)文意,怎樣理解這一觀點?解析:這一觀點在采訪之初即提及,在采訪末段專門討論媒體與學者應有的關系,答題區(qū)域可以確定主要在末段,但是也不能忽視前文,媒體作為外部環(huán)境對學者思想是有一定的影響的,這個影響點在于出學問必須“靜”,如果媒體過分關注,無疑會打擾學者做學問。答案:①媒體過分關注會影響學者靜心求實;②媒體過分關注學者的私生活會影響他們恰當?shù)匦麄鲗W者的學術成果;③學者在與媒體互動中不能守住學術界限,降低了學術影響,暴露了自身的不足。題型二賞析訪談技巧訪談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從形式上看就是由一問一答一直循環(huán)下去組成一篇文章。但其問答有互動的因素,并且依靠一問一答推動訪談的進行。這其中,雙方要充分配合。提問者要善于引導,隨機應變;訪談對象要積極回應,言之有物。因此,訪談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針對提問者而言,必須掌握基本的提問技巧。而讀者在閱讀時就是要重點關注提問者問的藝術技巧。另一方面是針對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問、反復等修辭技巧,還有開門見山表明態(tài)度,委婉含蓄呈現(xiàn)觀點,層層推進揭示本質,顧左右而言他巧避鋒芒等。常見設問方式有:1.本文的提問方式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2.訪談的提問非常有技巧,請就本文簡要分析。3.記者是怎樣提問的?這樣發(fā)問的目的是什么?4.答問的語言有什么特點?[方法點撥]1.辨明提問方式(1)一般提問方法:要么直接問,要么旁敲側擊。(2)特殊提問方法:訪談對象的回答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訪談要及時抓住新情況,調節(jié)控制好訪談過程,使訪談順利、深入地進行下去。2.明確提問方式的技巧及作用(1)一般提問方法:訪談文本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是針對訪問者而言,必須掌握基本的提問技巧。類型技巧作用趣問采用一些詼諧有趣、形象生動的話題或提問方式進行發(fā)問能消除陌生感,拉近雙方的距離直問不拐彎抹角,把想了解的問題直截了當?shù)靥岢鰜黹_門見山,干脆利落推問運用邏輯推理提出問題邏輯性強,有層次旁問訪問者不順著原來的話題說下去,而是有意岔開話題,先談點別的事情能制造輕松的氣氛,調節(jié)被訪者的情緒(2)特殊提問方法:訪談對象的回答有時會出現(xiàn)一些新情況,訪問者要及時抓住新情況,調解控制好訪談進程,使訪談順利進行。類型技巧作用追問對訪談對象剛剛陳述的疑點或沒有充分說明的地方進行追問使訪談對象順著自己的思路繼續(xù)予以回答延伸對訪談對象沒有涉及的領域進行引導能拓寬領域,避免片面性對比有時候,訪談對象就某一問題在回答時的陳述不盡相同,如果發(fā)現(xiàn)這樣的疑點可以進行對比提問對比鮮明,便于訪談對象回答,也便于讀者了解提問意圖答題模板:明確技巧+作用(這種技巧本身的作用+對主旨情感的作用)。[考題印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題。作家王蒙先生曾說:“可以不讀書,不可以不讀《讀書》。”這句話一度流傳眾廣,表達了讀書界對于《讀書》這個雜志的摯愛之情。作為一個萬眾矚目的公共平臺,它的思想及文風、作者群的改變也將無一例外地成為公眾話題。作為刊物掌舵人,無疑是構成刊物成與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帶著眾多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掌舵人之一黃平。思想上的勇氣是敢于面對當下新京報:我很喜歡《讀書》這本雜志,覺得您執(zhí)掌的《讀書》引發(fā)的討論也很好,所涉及的范圍比前兩個時代都擴大了,這是既定的計劃嗎?黃平:計劃談不上。我參與《讀書》的編輯工作,有一點很明確,就想拓展它的領域。這一方面是時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們不關心時代、當下,不關心我們的左鄰右舍就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們這個清高其實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氣是敢于面對當下的挑戰(zhàn),至于你的回應是不是那么正確,能否被別人接受,那是另外的問題。新京報: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讀者看到一些沒有想到的新問題、新知識,但是可能帶來了另外一種效應,比如過于分散,沒有重點了。黃平:第一,《讀書》是一個綜合性的雜志,學科領域很寬,經(jīng)常發(fā)表討論建筑、人文、地理、國際關系等領域的文章,它不是專業(yè)性的;第二,它又是在思想、文化類的兩個定位下,是否應該一定有一個不分散的東西,這是一個問題。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討論史,那就不是《讀書》了。新京報:一些批評認為,《讀書》沒有抓住當下社會最核心的問題……黃平:怎么批評都行,不過有些批評者可能是沒有認真讀《讀書》,只要客觀地看看,我覺得應該很清楚,它對當代、當下甚至部分超前問題的警覺、討論和尖銳性是有的。時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現(xiàn)實新京報:在你和汪暉接手《讀書》之前,幾乎所有中生代學者都在《讀書》上發(fā)表文章,很多人通過《讀書》成名。但是現(xiàn)在數(shù)量卻大大減少了,個中原因何在?黃平:這首先可能是時代的原因。現(xiàn)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藝明星、體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僅在《讀書》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當年李澤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評價》在全國引起那么大的反響,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響至少無法和電視明星相比?,F(xiàn)在這個時代的聚焦點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這也是大眾文化普及了,媒體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現(xiàn)實。新京報:但是,現(xiàn)在比較有影響的年輕一代學者幾乎沒有在《讀書》上亮相,這是不是有些尷尬?黃平:少數(shù)幾個人說明不了問題。他們的影響和歌星、影星、體育明星也無法相比。再有影響的學者在《讀書》座談時參與人數(shù)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籃球明星喬丹、科比來了,那場面肯定火爆。這是時代的問題。另一方面,學者成名不應該靠公共媒體而應該靠專業(yè)。有些人給《讀書》寫文章不像當年那么認真了,因為不能作為“學術成果”,不能拿去評職稱,等等。另外,我們在主觀上也沒有想過要制造“明星”,沒有想要讓誰在這里或通過這里成名??陀^上有人在《讀書》成名,但那不是我們刻意而為的結果。多元化、包容性是時代的需要新京報:有一些讀者認為《讀書》的包容性沒有那么強了,你怎么看?黃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讀書》定位或者預期為某一方陣營刊物,那么《讀書》可能會讓他們失望。我們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這種情況下,聽一些、發(fā)表一些不是這個陣營里面的人的文章,對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處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與不同意你的人的論辯中形成和完善的。我們覺得,許多共識被打破以后,變遷的一個結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樣化,在這種情況下,一個雜志要作為時代的反映,應該有各種各樣的東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時代的需要。另外,這些年來,我們有意為之的就是開辟一些新領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對我們來說,《讀書》應該有多種聲音。1.請分別簡析文章第一個小標題下《新京報》記者三次提問的特點。答案:①第一次提問重在營造輕松的談話氛圍,拉近距離?!拔液芟矚g《讀書》這本雜志”,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拉近與被采訪者的距離,使采訪順利開始。②第二次提問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對前一個話題作一簡單總結,進而引出下一個問題,使采訪過渡自然。③第三次提問,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問題,既避免了場面的尷尬,又達到了采訪的目的。2.第二個小標題下,針對《新京報》記者的第二個問題,黃平是從哪幾個方面巧妙回答的?請概括并說明。解析:此題主要從“時代”“學者自身”“辦刊思想”三個方面入手,答題時注意結合原文具體內容回答。答案:①時代方面:再有影響的學者,他們的影響和歌星、影星、體育明星都無法相比。②學者自身方面:有些學者給《讀書》寫文章不那么認真了,因為不能作為“學術成果”,不能拿去評職稱,等等。③辦刊思想方面:《讀書》主觀上就沒想讓誰在這里或通過這里成名。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①記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歷程中,您曾有過多次選擇,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尋找生活方向的?王洛賓:我是在北京長大的。因為從小愛唱歌,中學畢業(yè)后,我考入了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大學畢業(yè)后,我想去法國留學,然后回來報效祖國。然而,在那個年代,這種想法太抽象,是很難實現(xiàn)的。冥冥之中,一個聲音召喚著我。幾經(jīng)輾轉,我終于來到了大西北,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過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終于發(fā)現(xiàn),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歡。漸漸地,這種喜歡不再是簡單的愛好,而成為一種嗜好。在忘情地享受這種美的同時,我極力地想把這種美表現(xiàn)出來,讓更多人能感受到。這時,我終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②記者:在漫長的創(chuàng)作積累過程中,您想過擁有輝煌嗎?王洛賓:少林寺有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想學武藝,可師傅讓他先學用腦袋開門、關門。幾年后,小和尚對師傅說:“我該學武藝了吧?”師傅說:“你已經(jīng)學成了?!毙『蜕胁恍?,于是與師兄弟們比武,用腦袋一撞,把他們撞出去幾丈遠……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輝煌很抽象,一個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那也就會很痛苦。③記者:從事藝術的人,大都喜愛用浪漫的情懷表現(xiàn)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現(xiàn)實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過這幾十年的歲月?王洛賓:到大西北的時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灘上,一塊五六丈高的大石頭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石頭上刻著一句話:“世界上最大的巖石也是由一粒粒細沙結成的?!边@是一句哈薩克諺語,這句諺語極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寫一個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來我還能完成三百六十五個音符。我就是一粒細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積攢總會變成巖石。④記者:音樂能給人帶來很多的快樂,然而對于您,音樂帶來更多的是坎坷與磨難,為什么您始終沒有放棄音樂創(chuàng)作?王洛賓:我一生坎坷是因為音樂造成的,曾經(jīng),我想到過死。然而,也是音樂在最痛苦時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人,如果只會從一個角度看問題,那就很容易鉆牛角尖。歷經(jīng)磨難,我學會了多方面看問題。這就好比下一場大雨,如果別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濕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時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濕的,我也許濕得厲害些。況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尋找雨中的美。⑤記者:作為一個“民歌大王”,您是怎樣看待近年來我國通俗音樂的流行的?王洛賓:無論任何音樂,都應該是對自己民族語言的美化。對于一個人來說,民族語言是最具體、最生動,也是最莊嚴的。前些天,達坂城雕塑了一個美麗的姑娘,塑成之后請我去剪彩、題字。我是這樣寫的:“世界上的朋友都會唱達坂城的姑娘辮子長,到新疆來看才知道,達坂城的姑娘不僅辮子長而且心地最善良?!奔舨蕛x式上,達坂城“封”我為“榮譽市民”。第③④兩節(jié)訪談中,記者的發(fā)問方式有什么特點?這樣發(fā)問的目的是什么?解析:本題考查賞析訪談提問技巧。解答時抓住記者提問的文字:“從事藝術的人,大都喜愛用浪漫的情懷表現(xiàn)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現(xiàn)實……”“音樂能給人帶來很多的快樂,然而對于您……”分析,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來。答案:(示例)提問方式是運用比較法,將王洛賓與一般人(常人)作比較。這樣發(fā)問的目的:試圖了解被訪者不同于常人之處。題型三對訪談文本的鑒賞、評價與深層探究此題型訪談與新聞的解題方法是近乎相同的,此處不再贅述。[考題印證]

《寂寞出學問》(文本見本專題【例2】)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這種倡導,關乎復旦,又不止于復旦;關乎教師,也不止于教師”?結合全文,請談談你的理由。解析:本題是探究題,答案有一定的開放性,作答時應緊密結合文章作答,言之成理即可。答案:①這種倡導是復旦大學發(fā)出的,所以“關乎復旦”,同時這種倡導又是推而廣之而向所有學術界同仁倡導的,所以,“不止于復旦”。②倡導是向復旦全體教師發(fā)出的,所以“關乎教師”,而在各行各業(yè)都有學者,他們“做學問”都需要“寂寞”,所以,這種倡導“不止于教師”。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遲子建談簡樸生活采訪者:萬松浦書院網(wǎng)站海林(以下簡稱“?!?受訪者:遲子建(以下簡稱“遲”)海:遲老師,我想聽聽您個人是如何理解和認識“簡樸生活”的。遲:“簡樸生活”我覺得就是一種樸素的情感,有人望文生義,會講“簡樸生活”一定是在農(nóng)村當中,其實在都市當中,都市人也有“簡樸生活”的情感,它是人的一種心理需求,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內心渴望獲得的一種情感。要是按照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更接近原始,更接近自然,更接近本真的生活。無論你在世界的哪一個地方,深居在紐約,或在歐洲一個古老的文化中心,你對“簡樸生活”的向往,永遠不會忘記,哪怕在上述地方你喝一杯咖啡,和你在一個遙遠的農(nóng)村喝著一碗很普通的茶,我覺得性質是一樣的,它是現(xiàn)代人一種內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