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HJD 001-2024 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要求_第1頁
T-SHJD 001-2024 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要求_第2頁
T-SHJD 001-2024 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要求_第3頁
T-SHJD 001-2024 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要求_第4頁
T-SHJD 001-2024 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家用電器行業(yè)協會發(fā)布ICS13.020.10;97.030CCSZ71團體標準2024-07-02發(fā)布I前言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4評價總則 45評價方法 66評價過程 附錄A(資料性)產品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 附錄B(資料性)服務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 附錄C(資料性)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目錄 附錄D(資料性)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目錄 附錄E(規(guī)范性)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 附錄F(規(guī)范性)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 參考文獻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鑒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上海鼎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上海家用電器行業(yè)協會提出并組織實施。本文件由上海家用電器行業(yè)協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上海鼎易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中機寰宇認證檢驗股份有限公司、開能健康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林內有限公司、上海夢地工業(yè)自動控制系統(tǒng)股份有限公司、能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家用電器行業(yè)協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碳諾仕咨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格適系統(tǒng)工程有限公司、北京京鼎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東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暢想中居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張梅華、何世虎、竇志平、關衛(wèi)平、徐蔚春、李卓昀、繆根、王黎靜、胡靖威、張燕、唐鵬、陳峰、趙敏、雷智偉、冷梅、李奧然、寧海、黃麗君、俞璐亭、吳瑜萍、宋偉寧。本文件為首次制定。我國是全球領先的家用電器、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大國,綠色、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促進產業(yè)轉型,高質量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目前,國際上已發(fā)布產品碳足跡量化的標準和技術文件,例如:ISO14067、PAS2050、GHGProtocol等。本文件通過參考國際、國內已有的標準文件和通用方法,提出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方法和要求,填補我國乃至全球在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層面碳排放管理評價的標準體系空白,提升和規(guī)范企業(yè)碳排放管理水平,推動碳排放管理評價工作,帶動更多的機構和企業(yè)認同和堅持綠色低碳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引導行業(yè)從業(yè)者積極探索和應用低能耗產品制造和服務方案,為實現我國的“雙碳”目標助力。為規(guī)范和指導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企業(yè)開展組織層面的碳排放管理和評價工作,本文件與《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企業(yè)碳排放管理能力評價要求》同步發(fā)布。1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要求本文件規(guī)定了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的評價總則、評價方法和評價過程管理。本文件適用于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產品和服務的碳排放管理評價活動,作為其他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的參照使用。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明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4706.1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18894電子文件歸檔與電子檔案管理規(guī)范GB/T21097.1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則GB/T32150工業(yè)企業(yè)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DA/T42企業(yè)檔案工作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GB4706.1、GB/T32150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家用電器householdelectricalappliances在家庭、寓所、商店等類似用途場所,由非專業(yè)人員操作使用的單相器具額定電壓不超過250V、其他器具額定電壓不超過480V的電器裝置,和日常生活所有使用燃氣(人工煤氣、液化石油氣、天然氣)作為燃料的器具。[來源:GB/T21097.1-2007,3.1,有修改]3.2消費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2供消費者日常使用,以電子技術為基礎,滿足個人需求和娛樂消遣等目的的電子設備及相關產品。注:消費電子產品通常包括:移動設備、音視頻設備、電動工具設備、信息技術設備、電信終端設備3.3溫室氣體greenhousegas(GHG)大氣層中自然存在的和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能夠吸收和散發(fā)由地球表面、大氣層和云層所產生的,波長在紅外光譜內的輻射的氣態(tài)成分。注:如無特別說明,本文件中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甲烷(CH)、氧化亞氮(NO)、氫[來源:GB/T32150-2015,3.1]3.4碳排放carbonemission產品生產或服務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總和。3.5排放因子emissionfactors表征單位生產或消費活動量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系數。[來源:GB/T32150-2015,3.13]3.6功能單位functionalumit用來作為基準單位的量化的產品系統(tǒng)性能。[來源:GB/T24044-2008,3.20]3.7活動數據activitydata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生產或消費活動量的表征值。[來源:GB/T32150-2015,3.12]33.8初級數據primarydata通過直接測量或基于直接測量的計算得到的過程或活動的量化值。[來源:ISO14067:2018,3.1.6.1,有修改]3.9次級數據secondarydata不符合初級數據(3.8)要求的數據。計算估算數據或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數據,推薦[來源:ISO14067-1-2018,3.1.6.3,有修改]3.10溫室氣體排放盤查GHGemissionsinventory以產品和服務為單位計算其在原材料獲取、生產、分銷、服務和報廢處理各環(huán)節(jié)直接、間接和其他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盤查。3.11溫室氣體排放核查GHGemissionsverification對企業(yè)報告的產品和服務溫室氣體排放量和相關信息進行全面核實、查證的過程。3.12碳排放管理評價carbonemissionmanagementevaluation在給定生命周期階段和邊界范圍內對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管理進行評價,并形成文件化的過程。3.13產品碳足跡carbonfootprintofaproduct(CFP)4產品系統(tǒng)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溫室氣體清除量之和,以二氧化碳當量表示,并基于生命周期評價,使用氣候變化單一影響類別。注1:產品碳足跡可分解成一組數字,確定具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清除量,產品碳足跡也可被分解到[來源:ISO14067:2018,3.1.1.1,有修改]3.14企業(yè)在研發(fā)、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形成的有保存價值的各種形式的文件。[來源:DA/T42-2009,3.1]3.15歸檔archiving將具有憑證、査考和保存價值且辦理完畢、各種形式的文件經整理后管理權限向檔案部門提交的過程。[來源:GB/T18894-2016,3.12,有修改]4評價總則4.1全生命周期理念產品和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的整個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獲取和加工階段、生產階段、分銷階段、服務階段和報廢處理階段。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生命周期邊界見圖1。5圖1產品和服務碳排放生命周期邊界圖4.2評價目的碳排放管理評價工作響應國家“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的戰(zhàn)略目標,引導企業(yè)自愿碳排放控制;規(guī)范和有效監(jiān)測企業(yè)碳排放管理;促進企業(yè)有序推進技術改革創(chuàng)新,推動企業(yè)升級、替換、轉型;強化企業(yè)環(huán)境、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達到評價評級要求;約束供應鏈上下游企業(yè)碳排放管理,與之達到協同效應。4.3基本原則4.3.1相關性準確選擇與評價產品系列和服務過程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與清除相關的數據和方法。4.3.2完整性包括所有對評價產品系列或服務過程有實際發(fā)生計量與記錄的溫室氣體的排放與清除證明和記錄。4.3.3一致性產品或服務碳排放評價的整個過程應用相同方法和數據,以獲得與評價目標和范圍相一致的結論。4.3.4統(tǒng)一性采用同類產品或服務中已被認可的碳排放評價方法學、標準和指導文件。64.3.5準確性產品或服務溫室氣體報告內容準確、可核證、相關、無誤導。4.3.6透明性產品或服務溫室氣體報告內容在任一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指定公信信息平臺、自主研發(fā)的信息平臺可見或實體實物可見。5評價方法5.1基本要求碳排放管理評價應根據產品或服務碳排放管理分別開展,圍繞產品或服務碳排放核算邊界、碳排放源、碳排放數據、碳排放數據核算、數據文檔管理和信息披露管理的內容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形成盤查報告。由第三方評價機構按流程評價評定產品或服務碳排放管理水平與成效,為企業(yè)產品或服務碳足跡管理完整性、一致性、統(tǒng)一性和準確性提供互認公信能力。5.2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5.2.1產品核算邊界以產品類型或產品型號為單元,應選取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原材料獲取和加工、生產、分銷一個或多個階段作為排放核算邊界,劃分功能單位、計量單元,核算各階段產生的碳足跡。5.2.2碳排放源5.2.2.1直接排放源在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碳足跡,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獲取周轉、零部件生產與組裝、產品總裝、監(jiān)測與計量、產品包裝、三廢處理設備等生產過程排放源,以及物料、零部件運輸,廠內運輸車輛、搬運設備和分銷等運輸過程排放源。一般家用電器及消費電子領域碳排放源包括但不限于:a)用于產品生產制造設備排放源,如:機床、傳送帶、智能設備、參數監(jiān)測設備、計量調整設備和廢棄物處理設備等;b)原材料、生產物料內部周轉運輸和搬運設備排放源,如:運輸車輛、叉車等;c)產品包裝設備排放源,如:傳送帶、打包機等;7d)產品分銷運輸排放源,如:運輸車輛、叉車等。5.2.2.2間接排放源產品正常生產而造成其他的能源損耗,如外購電力或外購熱、氣、水等。5.2.2.3其他間接排放源產品生產過程中因主觀或客觀原因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5.2.3產品碳排放數據5.2.3.1數據收集產品碳排放數據收集范圍包括原材料獲取和加工階段數據、生產階段數據和分銷階段數據。應通過信息系統(tǒng)定時或實時對產品碳排放數據和相關管理數據收集。5.2.3.1.1原材料獲取和加工階段數據原材料獲取和加工階段的數據包括進入生產階段前所有原材料獲取和加工過程中的碳排放數據。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過程初級數據(3.8)和次級數據(3.9)的收集:a)原材料內部運輸、存儲的相關過程數據;b)產品零部件生產組裝、運輸與存儲相關過程數據;c)產品包裝材料運輸與存儲相關過程數據。5.2.3.1.2生產階段數據5.2.3.1.2.1生產階段數據包括總裝、檢測、包裝和三廢處理等過程所產生的碳排放數據。包括但不限于總裝、檢測、包裝和三廢處理相關過程初級數據(3.8)和次級數據(3.9)的收集。5.2.3.1.2.2產品操作系統(tǒng)、控制軟件的開發(fā)過程不納入數據收集范圍。5.2.3.1.3分銷階段數據5.2.3.1.3.1分銷階段數據收集包括但不限于從工廠到分銷中心之間的儲運相關過程初級數據(3.8)和次級數據(3.9)的收集。5.2.3.1.3.2工廠直接銷售到消費者之間的儲運相關過程不納入數據收集范圍。5.2.3.2數據質量數據應符合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同時長期保持數據的透明性。應依據碳排放核算和報告的內部管理制度和質量保障體系,指定專職人員負責核算和報告工作。85.2.3.3數據監(jiān)測應具備碳排放數據監(jiān)測條件,對數據實時、定時監(jiān)測,記錄并保存?zhèn)洳椤?.2.3.4數據驗證數據應交叉驗證,與自有信息平臺相互印證,或提供第三方機構的核查報告,或公開信息平臺發(fā)布的公告。5.2.4碳排放數據核算應按全生命周期理念開展產品碳排放數據匯總、核對和核算。5.3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5.3.1服務核算邊界以服務活動或過程為單位劃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邊界,劃分功能單位、計量單元,報告各項活動或過程中產生的碳足跡,包括但不限于送貨、安裝、維修和報廢處理等服務。5.3.1.1報廢處理(回購、二次利用、報廢)服務應納入核算范圍。5.3.1.2與送貨、安裝、維修和報廢處理(回購、二次利用、報廢)活動伴隨產生的服務應納入核算范圍。5.3.2碳排放源5.3.2.1直接排放源在服務活動或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碳足跡,包括但不限于貨運、安裝、維修和報廢處理(回購、二次利用、報廢)等所涉及的出行交通工具、回收利用設施設備、廢棄物處理設備等排放源。5.3.2.2間接排放源在服務活動或過程中保證服務的正常提供而造成其他的能源損耗,如外購電力或外購熱、氣、水等。5.3.2.3其他間接排放源在服務活動或過程中因主觀或客觀原因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5.3.3服務碳排放數據5.3.3.1數據收集9服務碳排放數據收集包括服務階段數據、報廢處理(回購、二次利用、報廢)階段數據。應通過信息系統(tǒng)定時或實時對服務碳排放數據和相關管理數據收集。5.3.3.1.1服務階段數據服務階段數據包括產品的送貨、安裝、維修等過程碳排放數據,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過程初級數據(3.8)和次級數據(3.9)的收集:a)從產品存儲點到消費者之間的運輸相關過程數據;b)安裝、調試服務相關過程數據;c)上門維修服務相關過程數據。5.3.3.1.2報廢處理(回購、二次利用、報廢)階段數據報廢處理階段數據包括產品的回購、回收、二次利用等服務過程碳排放數據,包括但不限于下列過程初級數據(3.8)和次級數據(3.9)的收集:a)回購、回收過程中涉及的運輸相關過程數據;b)二次利用的相關過程數據;c)拆除、處置、報廢的相關過程數據。5.3.3.2數據質量數據應符合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同時長期保持數據的透明性。碳排放核算和報告的內部管理制度和質量保障體系,指定專職人員負責核算和報告工作。5.3.3.3數據監(jiān)測應具備碳排放數據監(jiān)測條件,對數據實時、定時監(jiān)測,記錄并保存?zhèn)洳椤?.3.3.4數據驗證數據應交叉驗證,與自有信息平臺相互印證,或提供第三方機構的核查報告,或公開信息平臺發(fā)布的公告。5.3.4碳排放數據核算應按全生命周期理念開展服務碳排放數據匯總、核對和核算。5.4數據與文檔管理應對產品、服務碳排放評價各環(huán)節(jié)產生的數據、信息、記錄和資料留存歸檔,并參照《企業(yè)檔案工作規(guī)范》制定文件歸檔范圍與檔案保管期限表(見附錄A、附錄B)。5.5信息披露管理企業(yè)應在自有官方平臺或第三方權威機構發(fā)布,并披露產品或服務碳排放管理的信息和資料。6評價過程6.1評價說明6.1.1評價形式評價工作主要采用材料評審和核查員現場審核的方式。6.1.2評價組織有資質的評價機構。6.1.3評價內容6.1.3.1核查臺賬評價機構以企業(yè)自行編制的《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見附錄C)或《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見附錄D)為基礎,查閱企業(yè)提交的證明材料與相關憑證。初步判斷盤查報告的完整性、一致性、統(tǒng)一性和準確性。6.1.3.2現場核查評價機構進行現場核查,核查內容包括但不限于:a)原始憑證、臺賬、報表、圖紙、會計賬冊、專業(yè)技術資料核對;b)核算邊界、碳排放源、數據收集、數據質量、數據監(jiān)測、數據驗證、數據核算、數據文件歸檔和信息披露管理過程的信息查閱;c)企業(yè)對關鍵流程節(jié)點、排放源、排放數據、排放量計算方法和公式的解答;d)其他相關證明材料。6.1.4評價指標評價機構的評價評分參照《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見附錄E)《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見附錄F)。6.1.5評價結果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與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分別根據評價指標逐項打分,對評分項合計。評分合計滿分100分,評分達到80分(含)以上為通過。6.1.6公告與公示由評價機構指定平臺對評級結果進行公告,公示期為30天,在公示期內公示單位如有疑義,應以書面形式提交詢問函,否則視為無異議。6.2評價環(huán)節(jié)6.2.1申報企業(yè)向評價機構申請申報,收到受理通知后,應在規(guī)定時間內提交完整的初審材料。6.2.2初審評價機構對初審材料的完整性、一致性、統(tǒng)一性和準確性進行初步審核。6.2.3審核評價機構對企業(yè)產品制造或服務過程現場走訪核實,并形成核查報告,給予評價及整改意見。6.2.4公告與公示評價機構在指定平臺對評價結果進行公告,公示期為30天。6.2.5資質發(fā)放公示期結束后,評價機構應給予申報企業(yè)頒發(fā)資質文件。(資料性)產品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產品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表見A.1。A.1產品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1產品碳排放管理制度、內控管理、核算邊界、計2產品碳排放評價項目實施會議通知、紀要、專家簽(資料性)服務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服務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見B.1。B.1服務碳排放評價文件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表1服務碳排放管理制度、內控管理、核算邊界、計2服務碳排放評價項目實施會議通知、紀要、專家簽(資料性)產品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目錄(資料性)服務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報告目錄(規(guī)范性)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見表E.1。表E.1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1產品核算邊產品核算邊界準確2產品生產直接排放源、間接排放源、其他排放源清單及3碳排放數據機構的核查報告或公開信息平臺發(fā)布的公告E.1產品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續(xù))4碳排放數據現場核查核算材料05數據與文件現場檢查歸檔工作6信息披露管現場查看提供的證07實踐與成果低碳原材料采購、評價持續(xù)性(5分)1注:評分規(guī)則為所有打分項評分合計。評分合計滿分100分,評分達到80分(含)以上為通(規(guī)范性)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見表F.1。表F.1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1服務核算邊服務核算邊界準確2服務生產直接排放源、間接排放源、其他排放源清單及3碳排放數據第三方機構的核查報告或公開信息平臺發(fā)F.1服務碳排放管理評價內容與分值表(續(xù))4碳排放數據由第三方檢驗檢測、評估和審計機05數據與文件現場檢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