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一單元測評_第1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一單元測評_第2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一單元測評_第3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一單元測評_第4頁
2024-2025學年高一歷史必修上冊(配人教版)第一單元測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測評一、選擇題(本大題20小題,每題3分,共計60分)1.在山西朔縣峙峪一個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里,發(fā)現了一些加工精細的小石鏃(如下圖),據考證,這些小石鏃是已知的最早的弓箭實物。這表明古人類()A.階級分化越來越明顯 B.已經開始了定居生活C.已經具備了審美意識 D.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2.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墓葬、房址等遺存,其中多數墓葬無隨葬品,有隨葬品的墓,隨葬品的數量懸殊,少者僅一兩件,多者百件以上。這表明當時()A.生產技術領先世界B.階級矛盾異常尖銳C.男性處于統(tǒng)治地位D.貧富分化現象出現3.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有些邦國都城規(guī)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這反映了()A.龍山文化時代已有分封制 B.中國天文學發(fā)展歷史悠久C.中華文明起源于龍山文化 D.從部落到國家的發(fā)展趨勢4.周代,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干預朝政。史料記載“厲王虐,國人謗王”,鄭子產作丘賦(軍賦制度),國人謗之。這反映出該時期()A.統(tǒng)治者都很重視社會輿論導向 B.國人的意見左右了國家的決策C.原始民主對當政者有制約作用 D.政治體制具有近代民主的色彩5.下表中記載均出自《尚書·周書》,這說明周初()記載出處“人無于水監(jiān),當于民監(jiān)”《尚書·酒誥》“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尚書·康誥》“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尚書·梓材》A.民主觀念已初現端倪 B.君權受到百姓制約C.延續(xù)商朝的治國思想 D.民本思想已經萌發(fā)6.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于葵丘會盟,周襄王派特使參加,送來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并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這反映了()A.宗法等級制度已徹底瓦解 B.齊桓公以尊王來鞏固霸業(yè)C.齊桓公霸主地位尚未確立 D.周天子共主地位依然穩(wěn)固7.春秋三百年間大小千余次戰(zhàn)事,造成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慘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是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對這段歷史卻評價很高。他認為:“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時期?!辟M正清認為的“活力、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源于()A.百家爭鳴局面 B.各國紛紛變法C.井田制的瓦解 D.鐵犁牛耕出現8.有學者引用商鞅變法“內行刀鋸,外用甲兵”“輕視教化”“輕罪重罰”“監(jiān)禁庶民”等措施,來證明其個人悲劇不可避免。該學者意在說明商鞅變法()A.峻法少恩,激化社會矛盾 B.廢除井田,破壞傳統(tǒng)體制C.重農抑商,違背經濟規(guī)律 D.嚴令分家,加重民眾負擔9.“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體現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主張()A.墨家 B.儒家C.道家 D.法家10.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道爭鋒,儒墨爭雄,儒法爭用,可謂縱橫捭闔,機鋒迭起,智慧紛呈。展現出無窮的魅力。各家本質上“爭”的是()A.國家的治理方略B.國家統(tǒng)一的方式C.國家最高統(tǒng)治權D.單純的學術問題11.戰(zhàn)國時期,各國在邊界上修筑長城并建立軍事要塞。秦滅六國后,除了保留燕、趙兩國長城并加以連貫外,將內地長城與軍事要塞全部拆毀。此舉有利于()A.維護皇帝獨尊B(yǎng).鞏固國家統(tǒng)一C.加強思想控制D.擴大地方權力12.秦朝在皇帝之下,設中央機構,以協助皇帝領導全國,并處理庶政,為此中央機構采用“三公九卿制”。其中為“百官之長”“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的官職是()A.丞相 B.太尉C.御史大夫 D.九卿13.秦朝非常重視道路交通建設,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系統(tǒng),西南開秦蜀棧道、云貴五尺道,向北修直道至九原郡,南開靈渠連通珠江、長江水系。秦朝的這些做法()A.開始了中國的路網建設B.有利于鞏固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C.旨在滿足軍事戰(zhàn)略需要D.實現了對郡縣的直接管理14.唐代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指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消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彼荚谡f明秦朝被“族”是由于()A.六國后代發(fā)動叛亂 B.秦朝自身暴虐無道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15.漢惠帝、呂后廢除“挾書令”“妖言令”和夷三族罪等苛法;征發(fā)徭役注意期限,盡量在農閑時進行。這反映了漢初()A.基本廢止秦朝政制B.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C.法家思想開始消亡D.與民休息無為而治16.漢文帝將齊國一分為六;將淮南國一分為三,立已故淮南王的三個兒子為王。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解決邊疆危機B.削弱諸侯勢力C.加快經濟開發(fā)D.抑制土地兼并17.下表為漢武帝時期采取的一些措施,其反映的時代特征是()政治頒布“推恩令”、設置刺史經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思想尊崇儒術軍事反擊匈奴襲擾A.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政權的更迭與民族交融D.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18.下面文物“直行銘文夔鳳鏡”出土于中亞地區(qū)的吉爾吉斯斯坦,洛陽西郊等地的東漢晚期墓葬中也有類似的銅鏡出土。對上述現象解釋合理的是()A.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B.絲綢之路促進中外交流C.手工業(yè)品遍銷世界各地 D.中國冶金技術領先世界19.西漢末年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農民“無立錐之地”;王莽改制,加重掠奪,致使農民傾家蕩產,綠林赤眉應時而起;東漢末年,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毒害、敲詐百姓,“民不堪命,紛紛起義”。據此可知()A.兩漢農民起義原因完全相同 B.兩漢農民階級民主意識開始覺醒C.統(tǒng)治階級激進改革激起民變 D.農民起義根源在于階級矛盾激化20.郭沫若曾說:“司馬遷這位史學大師實在值得我們夸耀,他的一部《史記》不啻是我們中國的一部古代的史詩,或者說它是一部歷史小說集也可以。”郭沫若意在肯定《史記》的()A.文學價值 B.倫理價值C.史學價值 D.研究價值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共計40分)21.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夏商周三族的起源、興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兩族卻認為他們的祖先的起源與興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內,贊奉大禹所開拓的“禹績”。此外,“中國”之稱,最早見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時,按照《說文》的解釋,“夏,中國之人也”,是指認同為夏人和繼承夏文化的人。這樣,“夏”到西周已經發(fā)展為民族的名稱。在西周,原屬不同來源、不同部落集團的祖神,已納入同出黃帝的譜系之中,這便是民族認同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經濟、文化方面,夏商周本來比較接近,都以農業(yè)為主,其先民都以粟、黍為主要農作物。青銅技術在夏代開始發(fā)達,商周達于鼎盛。文化方面殷墟甲骨文字與周原甲骨文字及商、周鑄在銅器上的銘文同屬一個文字體系,都是漢字構字六種方法齊備的成熟文字,呈現同一民族共同體的又一重要特征?!幾浴栋讐垡褪穼W二十講:上古時代·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材料二西周的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等幾代統(tǒng)治者,不斷分封姬姓親族、同盟的親戚姜姓,以及一些結為親戚的東方貴族,建立封國。除了軍事與經濟資源互為挹注,這些封君與周王室之間,也依仗宗族紐帶,使用祖先崇拜的繁縟禮儀,還以朝貢、覲見、通婚等不斷加強親戚之間的關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領姬姓軍隊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遺人和專業(yè)的技工一同居住在封國城市內,謂之為“國人”。封地里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市外或自己的城市內,其首領與上層則與封君及國人互通婚姻,還有一些不在這一體制里的原住民,則因居住在郊野,稱為“野人”。其實,這些野人往往是東部古老的族群。——摘編自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1)根據材料一,概括夏商周三族交融的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點。(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周分封制在文化上的影響。(6分)2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yǎng)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凡牧隙偈鎻蛯υ?“……《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僻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睂犬?天子以仲舒為江都相?!稘h書·董仲舒?zhèn)鳌?1)依據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的政治主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儒學在當時的地位。(4分)(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張?(4分)你認為董仲舒的主張對我國后世有什么影響?(6分)2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漢承秦制”項目秦制漢制律法秦律嚴酷漢高祖頒行《九章律》;漢文帝減輕刑罰,約法省禁思想“焚書坑儒”漢初尊奉黃老無為思想;漢武帝時開始尊崇儒術中央官制以丞相為核心的官僚體制三公九卿制;漢武帝時,設立中朝地方管理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漢初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到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問題,后來實行州、郡、縣三級管理制度體系根據上表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漢承秦制”這一觀點的認識。

第一單元測評1.D據材料可知,這是最早的弓箭實物,說明古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故選D項;舊石器時代尚未出現階級分化,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得出當時開始定居生活,排除B項;加工精細的小石鏃上無法體現具備審美意識,排除C項。2.D材料所述為大汶口文化的遺址概況,墓葬品的數量差異懸殊,表明當時已經有了明顯的貧富分化現象,D項正確。3.D據材料可知,龍山文化已經出現了宮殿、禮器,具備了早期國家的部分特征,D項正確。4.C材料說明國人的意見對當政者有制約作用,這里所體現的民主是一種原始民主,是氏族內部的共同事務的管理體制,故選C項。5.D根據材料“當于民監(jiān)”“民情大可見”“永保民”可知,周初重民,民本思想已經萌發(fā),故選D項;民本是指統(tǒng)治的策略,與民主思想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對百姓的重視,并不能說明君權受到百姓制約,排除B項;西周并未延續(xù)商朝的治國思想,排除C項。6.B材料提及周襄王“免其跪拜禮”,但“齊桓公堅持恭行跪拜”,體現了齊桓公“尊王”的旗號,有利于齊桓公鞏固霸業(yè),故選B項;春秋時期,宗法等級制受到沖擊,A項表述過于絕對;葵丘會盟是齊桓公確立霸權的標志,排除C項;春秋時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并不穩(wěn)固,排除D項。7.D結合所學春秋戰(zhàn)國歷史可知,此時期社會變化的根源在于鐵犁牛耕的出現,故選D項。8.A材料意在說明商鞅變法法律嚴酷,過度役使百姓,激化了社會矛盾,A項正確;“廢除井田”獲得了民眾的支持,不會激化社會矛盾,B項錯誤;材料沒有“重農抑商”和“嚴令分家”的信息,且兩者也符合歷史規(guī)律,C、D兩項錯誤。9.C據題干“無為”“自化”“好靜”“自正”等并結合道家的“無為而治”、辯證法思想等可知,這是道家思想,故選C項。10.A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fā)提出國家治理的主張,希望能夠被統(tǒng)治者認可并實踐,所以本質上各家闡釋的都是關于國家的治理方略,故選A項。11.B從材料信息分析,燕、趙兩國的長城主要是為了防衛(wèi)匈奴,所以保留;在秦朝統(tǒng)一的背景下,內地的長城已經失去存在的意義,拆毀這些長城有利于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B項正確。12.A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丞相是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A項正確;太尉管理軍事,是虛設,排除B項;御史大夫負責監(jiān)察,排除C項;九卿分管的是具體的事務,排除D項。13.B秦朝的道路交通建設促進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政令的通達、軍隊的調遣,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tǒng)一,故選B項。14.B材料強調“族(消滅)秦者,秦也”,秦朝滅亡主要是自身的暴政導致的,故選B項。15.D材料反映了漢惠帝、呂后廢除苛法、減輕賦役的統(tǒng)治政策,與休養(yǎng)生息的無為而治思想吻合,D項正確;漢初基本沿襲了秦朝的政制,廢除的是秦朝的苛政,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儒學才成為正統(tǒng)思想,排除B項;漢初廢除了苛法,并不意味著法家思想消亡,排除C項。16.B漢文帝拆分齊國和淮南國,通過拆分,諸侯國面積、人口減少,削弱了諸侯勢力,B項正確。17.B圖表說明,漢武帝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反擊匈奴襲擾,緩和了民族矛盾,加深了民族交融,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鞏固,B項正確。18.B據材料信息可知,在中亞地區(qū)的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洛陽西郊等地都出土了類似的銅鏡,這說明中亞地區(qū)和中國有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這得益于西漢開辟的絲綢之路,故選B項。19.D從材料信息可知,西漢引發(fā)農民起義的因素是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東漢引發(fā)農民起義的因素是外戚、宦官荼毒百姓,階級矛盾激化,因此,階級矛盾激化是兩個朝代農民起義的共同原因,故選D項。20.A郭沫若認為《史記》不但是一部優(yōu)秀的史書,甚至也可以說是一部優(yōu)秀的歷史小說集,由此可知是肯定了它的文學價值,A項正確;材料與倫理價值、史學價值和研究價值無關,排除B、C、D三項。21.參考答案(1)夏商周三族到西周時已經有了共同的族稱(夏,即中國),有了共同的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