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練習)_第1頁
18.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練習)_第2頁
18.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練習)_第3頁
18.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練習)_第4頁
18.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浙教版中考科學一輪復習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生命起源、進化學說、進化方向【同步練習解析】一.選擇題1.(2022·山東濱州中考真題)農民施用農藥Ⅰ來防治害蟲,害蟲數(shù)量銳減,然后又逐漸增加。一段時間后,農民又施用農藥Ⅱ,害蟲數(shù)量發(fā)生了同樣的變化(見如圖)。運用自然選擇學說進行分析,錯誤的是()A.ab段下降的原因是農藥對害蟲進行了定向選擇B.b點不為零的原因是少數(shù)抗藥性強的個體存活下來C.bc段迅速上升體現(xiàn)了害蟲有過度繁殖的傾向D.de段上升是因為農藥Ⅱ使害蟲產生了更強的抗藥性變異【答案】D【解析】A.殺蟲劑Ⅰ、Ⅱ都對害蟲起到了定向選擇作用,ab段下降的原因是農藥對害蟲進行了定向選擇,正確。B.曲線下降不會達到零值,是因為害蟲有抗藥性強的個體,正確。C.曲線回升是通過抗藥性強的害蟲不斷繁殖實現(xiàn)的,正確。D.害蟲的抗藥性存在著個體差異,殺蟲劑l、Ⅱ不能使害蟲發(fā)生抗藥性強弱的變異,錯誤。故選D。2.(2022·北京中考真題)加拉帕戈斯群島的不同小島上生活的地雀種類存在差異。地雀喙型的進化過程如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多種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 B.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變異C.喙型的進化與食物種類無關 D.喙型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C【解析】A.根據進化過程圖可知,這些雀鳥來自于共同的原始祖先,由于食性不同,喙型的進化方向不同,A正確。B.地雀喙的形狀和大小有所區(qū)別,是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變異,不同環(huán)境選擇了不同的喙型的結果,B正確。C.喙型的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食物種類作為自然環(huán)境條件對各種喙型進行選擇,故喙型的進化與食物種類有關,且喙型與食性是相適應的,C錯誤。D.結合分析可知,喙型的進化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環(huán)境中的食物因素決定了雀鳥喙的進化方向,D正確。故選C。3.(2021·山東日照中考真題)蘭花螳螂從外形上看仿佛就是一朵蘭花,既有利于逃避敵害又可躲在花叢捕捉食物。下列關于蘭花螳螂進化過程的敘述,錯誤的是()A.蘭花螳螂的體色和體態(tài)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B.天敵對蘭花螳螂的變異起到了選擇的作用C.蘭花螳螂也會產生不利于應對天敵的變異D.為了應對敵害,蘭花螳螂產生了體態(tài)隨環(huán)境變化的定向變異【答案】D【解析】A.蘭花螳螂從外形上看仿佛就是一朵蘭花,既有利于逃避敵害又可躲在花叢捕捉食物。蘭花螳螂的體色和體態(tài)是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保護性適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B.蘭花螳螂在外形上看就是一朵蘭花,不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因此天敵對螳螂的變異起到了選擇的作用,B正確。C.變異是不定向的,既有適應環(huán)境的,也有不適應環(huán)境的。因此,蘭花螳螂也會產生不利于應對天敵的變異,C正確。D.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而且變異不是生物的自主選擇,因此蘭花螳螂不能“為了應對敵害,而產生體態(tài)隨環(huán)境變化的定向變異”,D錯誤。故選D。4.(2022·山東東營中考真題)下列為某同學繪制的長頸鹿進化簡圖(如圖)及相關闡述,你不認同的是()A.①表示長頸鹿祖先的頸和前肢在長度上存在差異B.②表示通過生存斗爭,長頸鹿有利變異保存下來,不利變異被淘汰C.長頸鹿選擇了有利變異以適應環(huán)境變化D.③表示有利變異經過逐代積累和加強,進化成現(xiàn)代的長頸鹿【答案】C【解析】A.①表示長頸鹿祖先的頸和前肢在長度上存在差異,這是生物的變異現(xiàn)象,這些變異是可以遺傳的,A正確。B.②表示通過生存斗爭,長頸鹿有利變異保存下來,不利變異被淘汰,B正確。C.變異是不定向的,在一定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下,有利變異通過逐代積累而成為顯著的適應性特征,C錯誤。D.③表示有利變異經過逐代積累和加強,進化成現(xiàn)代的長頸鹿,D正確。故選C。5.(重慶黔江中考真題)科學研究中經常用模擬實驗來解決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實驗法解決的問題,便于提高效率、獲取證據。依據圖,下列對米勒模擬實驗的解釋你不認同的是(

)A.③內模擬的是原始海洋B.④內收集到了多種蛋白質C.①內模擬的是原始大氣及閃電D.②內模擬的是原始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降雨的過程【答案】B【解析】原始大氣中有水蒸氣、氨氣、甲烷等,它與現(xiàn)在大氣成分相比主要不含有氧氣。米勒向裝置中通入推測的原始大氣成分:甲烷、氫氣、氨水蒸氣,因此米勒實驗裝置①內擬了原始大氣的成分。實驗中,進行火化放電是模擬了原始地球上的閃電,這主要是為該實驗提供能量。米勒試驗裝置中煮沸的水模擬了原始海洋,經過冷卻后,積聚在儀器底部的溶液內,模擬原始大氣中生成的有機物被雨水沖淋到原始海洋中,所以③中液體模擬了原始海洋;②模擬了降雨過程;④內收集到了多種氨基酸等混合物,米勒的實驗證明了原始地球條件下,無機物能夠合成構成簡單的有機物,如氨基酸,故B錯誤。故選B。6.(2022·內蒙古包頭中考真題)如圖為六種生物進化關系示意圖,圖中數(shù)字表示相應生物血紅蛋白與人血紅蛋白的氨基酸數(shù)目差異。下列關于這六種生物說法錯誤的是(

)A.六種生物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B.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是短尾猿,最遠的是七鰓鰻C.六種生物血紅蛋白的差異是由環(huán)境變化引起的D.六種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答案】C【解析】A.由圖可知,六種生物有共同的蛋白質,因此,可判斷是由共同的祖先進化而來,A正確。B.生物之間蛋白質分子的相似性越多,生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大,親緣關系越近;生物之間的蛋白質分子的差別就越大,生物之間的相似性越小,親緣關系越遠。因此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是短尾猿,最遠的是七鰓鰻,B正確。C.六種生物血紅蛋白的差異是由變異引起的,C錯誤。D.生物進化過程實際上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共同進化的過程,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生物的進化歷程可概括為: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D正確。故選C。7.(2022·四川涼山中考真題)涼山州會理市、昭覺縣發(fā)掘到了恐龍化石及恐龍蛋化石,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恐龍化石屬于遺體化石B.恐龍蛋化石屬于遺物化石C.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唯一證據D.中生代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恐龍是這個時代的霸主【答案】C【解析】A.恐龍化石是恐龍的骨骼形成的,屬于遺體化石,A正確。B.恐龍蛋是恐龍的卵形成的化石,屬于遺物化石,B正確。C.生物進化的證據有化石證據、比較解剖上的證據、胚胎學上的證據等,化石是生物進化的重要證據但不是唯一證據,C錯誤。D.在中生代,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陸地植物,恐龍和翼龍非常繁盛,中生代末期恐龍滅絕。所以,中生代又稱為爬行動物時代,恐龍是這個時代的霸主,D正確。故選C。8.(2022·遼寧朝陽中考真題)關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進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古代爬行類進化為原始鳥類,原始鳥類進化為原始哺乳類B.越簡單、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現(xiàn)在新近形成的地層里C.米勒實驗說明,在一定的條件下,無機小分子能夠轉變?yōu)橛袡C小分子D.生物的變異是定向的,自然選擇也是定向的【答案】C【解析】A.始祖鳥既有爬行動物的特征,又具有鳥類的特征,這說明始祖鳥化石是古代爬行類進化成鳥類的典型證據之一。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由爬行動物進化而來的,錯誤。B.越古老的地層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較多,錯誤。C.米勒的實驗向人們證實,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從無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在原始地球的條件下是完全可能實現(xiàn)的,正確。D.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錯誤。故選C。9.(2022·遼寧朝陽中考真題)下列對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敘述合理的是()A.太空育種改變了生物的遺傳物質,這種變異是可以遺傳的B.近親結婚所生子女一定會患遺傳病C.遺傳現(xiàn)象是普遍存在的,變異現(xiàn)象不是普遍存在的D.變異與生物進化無關【答案】A【解析】A.太空育種改變了生物的遺傳物質,可遺傳給后代,屬于可以遺傳的變異,正確。B.近親結婚所生子女增大會患隱性遺傳病的概率,錯誤。C.遺傳、變異的現(xiàn)象,都是普遍存在的,錯誤。D.可遺傳的變異為生物進化的提供原材料,錯誤。故選A。10.(2022·山東德州中考真題)下列敘述中,符合達爾文生物進化觀點的是A.食蚊獸的舌細長,是長期舔食白蟻的結果B.濫用抗生素會導致人體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C.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經過自然選擇后會成為新物種D.枯葉蝶的體色和體形酷似干枯的樹葉,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D【解析】A.食蚊獸的舌細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不是長期舔食白蟻的結果,A錯誤。B.濫用抗生素是出現(xiàn)“超級細菌”的原因。在抗生素剛被使用的時候,能夠殺死大多數(shù)類型的細菌,這是不適者被淘汰;但少數(shù)細菌由于變異而具有抵抗抗生素的特性,不能被抗生素殺死而生存下來(這是適者生存),并將這些特性遺傳給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經過抗生素的長期選擇,使得有些細菌已不再受抗生素的影響了,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超級細菌”,B錯誤。C.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經過自然選擇后能夠生存下來,但不一定進化成為新物種,C錯誤。D.按照達爾文的解釋,生物的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tài)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的??萑~蝶,它停息在樹枝上,像一片枯樹葉??萑~蝶的祖先原是不盡相同的,有的像枯葉,有的不太像枯葉。像枯葉的個體,不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不太像枯葉的個體,常被天敵吃掉。這樣,經過漫長的自然選擇、繁殖、變異,定向性更明顯,枯葉蝶更像枯葉了,D正確。故選D。11.(2022·山東日照中考真題)19世紀初期的英國曼徹斯特地區(qū)綠樹如茵,生活在這里的樺尺蠖大多是淺色型,深色型極為少見。隨著該地區(qū)工業(yè)的發(fā)展,大量煤煙排放,樹皮被熏成黑色,深色型樺尺蠖變成常見類型,而淺色型卻成少數(shù)。對這一現(xiàn)象的解釋,不符合達爾文觀點的是()A.環(huán)境使樺尺蠖產生了不同類型的變異B.深色型樺尺蠖在生存斗爭中得以生存C.環(huán)境在樺尺蠖的進化過程中起著選擇作用D.樺尺蠖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答案】A【解析】A.變異是指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的差異性。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變異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物之間、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首先取決于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huán)境也有關系,A錯誤。B.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才容易生存下來,并將這些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掉,B正確。C.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環(huán)境在樺尺蠖的進化過程中起著選擇作用,C正確。D.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不斷進化,D正確。故選A。12.(2022·山東青島中考真題)央視《自然傳奇》欄目播出了自然界中動物有奇特的保護色現(xiàn)象,如長頸鹿的花斑紋等。根據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分析,與產生上述現(xiàn)象無必然聯(lián)系的是(

)A.環(huán)境影響 B.自然選擇 C.遺傳變異 D.人工選擇【答案】D【解析】在自然界中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為爭奪足夠的食物和空間進行生存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同種個體和不同種個體之間的斗爭,以及生物與自然條件,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下來并繁殖后代,同時將有利變異遺傳給下一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被淘汰,通過上述事實說明,自然界中動物有奇特的保護色是受環(huán)境影響,產生的遺傳和變異,且通過自然選擇實現(xiàn)的;而不是人為干涉的,故與產生動物有奇特的保護色無必然聯(lián)系的是人工選擇,即D符合題意。故選D。13.(2022·山東日照中考真題)下列關于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的敘述,錯誤的是()A.原始地球上能產生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B.哺乳類是由古代爬行類經過長期進化而來的C.越復雜、越高等的生物化石總是出現(xiàn)在越古老的地層里D.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答案】C【解析】A.在研究生命的起源中,美國學者米勒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設計了一個實驗裝置,將甲烷、氨、氫、水蒸氣等氣體泵入一個密閉的裝置內,通過火花放電,合成了氨基酸,證明了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是有可能的這一結論,A正確。B.脊椎動物的進化歷程:原始魚類→原始兩棲類→原始爬行類→原始鳥類、哺乳類。原始鳥類和哺乳類是原始的爬行類進化而來的,B正確。C.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研究發(fā)現(xiàn),不同的地層中埋藏著不同類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層中發(fā)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簡單、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層中發(fā)掘的生物化石結構越復雜、高等,陸生生物化石越多。所以化石記錄顯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層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復雜、高等,陸生的越多,但是也有簡單的、低等的、水生生物,C錯誤。D.生物的進化歷程可概括為: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D正確。故選C。14.(2022·湖南湘潭中考真題)1890年至1960年,英國某地區(qū)由于工業(yè)發(fā)展,排放大量黑煙,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者統(tǒng)計了這段時間樺尺蛾的數(shù)量變化情況,如下表。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年份種類1890年1900年1910年1920年1930年1940年1950年1960年深色樺尺蛾65706958130222323440淺色樺尺蛾45146244545030321212870A.1920~1960年,淺色樺尺蛾的數(shù)量逐漸減少,深色的逐漸增加B.淺色和深色的性狀可以遺傳給后代C.由于環(huán)境污染,淺色的樺尺蛾在生長的過程中,逐漸變成了深色D.1920年前,淺色樺尺蛾能夠更好的生存【答案】C【解析】A.據表中數(shù)據可見:1920~1960年,樺尺蛾的數(shù)量呈現(xiàn)出淺色的逐漸減少,深色的逐漸增加,A正確。B.生物體的形態(tài)特征、生理特征和行為方式叫做性狀,樺尺蛾淺色和深色的性狀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可以遺傳給后代,B正確。C.環(huán)境改變后,淺色的樺尺蠖體色與環(huán)境差異較大,容易被天敵發(fā)現(xiàn),被捕食。深色樺尺蠖,具有保護色,能適應環(huán)境,并把自己的基因型遺傳給后代,故深色的樺尺蠖比例不斷的增加,C錯誤。D.據表中數(shù)據可見:1920年前,環(huán)境沒有變化前,淺色樺尺蛾占的比例更多,能夠更好的生存,D正確。故選C。15.(2022·湖南婁底中考真題)很多植物的花兒顏色鮮艷,內含花蜜,有關解釋全部合理的是()①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②花蜜能為植物自己生長提供營養(yǎng)③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

④美麗的花兒專為人類欣賞而開⑤體現(xiàn)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①②⑤【答案】C【解析】①適應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植物的花兒顏色鮮艷,內含花蜜,能夠吸引昆蟲來傳粉,從而能夠使種群繁衍下去,①正確。②花蜜是為了吸引昆蟲來傳粉,主要目的不是為植物自己生長提供營養(yǎng),②錯誤。③結合上述分析可知,很多植物的花兒顏色鮮艷,內含花蜜,能吸引昆蟲傳播花粉,③正確。④美麗的花兒主要目的是為了植物自身的繁衍,而不是專為人類欣賞而開,④錯誤。⑤適應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適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二是指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適合于該生物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生存和繁殖。所以,很多植物的花兒顏色鮮艷,內含花蜜,從而能夠生存和繁衍,體現(xiàn)了生物對環(huán)境的適應,⑤正確。故選C。16.(2022·遼寧阜新中考真題)下列有關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說法,錯誤的是()A.生物產生的變異一定都有利于適應環(huán)境B.各種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C.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D.自然選擇是通過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答案】A【解析】A.生物的變異是隨機產生的,產生的變異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對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產生的變異不一定都有利于適應環(huán)境,A錯誤。BD.達爾文認為,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力,即過度繁殖;而生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都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即生存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斗爭,生物種內的斗爭,以及生物種間的斗爭,BD正確。C.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C正確。故選A。17.(2022·江蘇泰州中考真題)圖表示雷鳥的羽毛可隨季節(jié)的改變而發(fā)生白色(冬天)與灰褐色(夏天)的變換,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分析,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是A.自然選擇 B.人工選擇 C.定向變異 D.環(huán)境變化【答案】A【解析】生活在寒帶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換上白色的羽毛,這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也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故選A。18.(2022·山東煙臺中考真題)北京冬奧會的吉祥物“冰墩墩”的造型取自國寶大熊貓。大熊貓體型與熊相似,而面相又與小熊貓和浣熊相近。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如何?下圖是科學家根據DNA分析,顯示的四種動物的進化歷程。以下結論不正確的是(

)A.大熊貓與小熊貓曾經有著共同的祖先B.大熊貓與熊的親緣關系比小熊貓更近C.大熊貓是它們之間進化的最高等的物種D.大熊貓與熊的分化比小熊貓與浣熊的分化大約晚1500萬年【答案】C【解析】A.分析題中的進化樹可知,小熊貓、大熊貓、熊和浣熊有共同的祖先,A正確。B.其祖先由于某種原因朝兩個方向進化,一支進化成了浣熊和小熊貓,一支進化成了大熊貓和熊。大熊貓和熊的進化方向一致,可見大熊貓和熊有較近的親緣關系,B正確。C.從進化圖中無法看出哪種生物更加高等,C錯誤。D.大熊貓和熊的分化在1000萬年前,浣熊和小熊貓的分化在2500萬年前,晚了1500萬年。D正確。故選C。19.(2022·湖南岳陽中考真題)將某地區(qū)100多年間(a~c)樺尺蛾體色和數(shù)量的調查繪制成圖,分析不正確的是(

)A.調查初期樺尺蛾都為淺色 B.樺尺蛾出現(xiàn)深色屬于可遺傳變異C.據圖分析可知淺色樺尺蛾必定滅絕 D.樺尺蛾數(shù)量變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C【解析】A.從曲線圖中可知,調查初期樺尺蛾都為淺色,A正確。BD.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huán)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因此隨著當?shù)毓I(yè)化的進程,在工業(yè)污染區(qū),深色樺尺蛾的占比較高,而淺色的樺尺蛾數(shù)量逐漸減少,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BD正確。C.如果嚴厲禁止污染,使工廠的排煙量大大減少,工業(yè)區(qū)的環(huán)境顏色會變淺,這樣淺色樺尺娥的體色就會與環(huán)境顏色一致,從而不易被敵害發(fā)現(xiàn)而容易生存下去,因此深色樺尺蛾減少,淺色樺尺蛾增多,C錯誤。故選C。20.(2022·湖南衡陽中考真題)夏天蚊子肆虐,而我們使用的蚊香效果卻一年比一年差。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蚊香使蚊子產生了抗藥性變異 B.蚊香增強了害蟲的繁殖能力C.蚊子抗藥性增強是蚊香選擇的結果 D.產生了變異的蚊子都能生存下來【答案】C【解析】ABC.在使用蚊香之前,蚊子中就存在抗藥性的突變個體。殺蟲劑不能使蚊子產生抗藥性變異,只是對抗藥性個體進行了選擇,不能增強害蟲的繁殖能力。因此,蚊子抗藥性的增強是蚊香對蚊子不斷選擇的結果,AB錯誤、C正確。D.變異是不定向的,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藥性強,有的抗藥性弱,在使用蚊香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D錯誤。故選C。21.(2021·吉林長春·統(tǒng)考中考真題)如圖為“生物進化樹”的一部分,據圖分析,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為()A.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B.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被子植物、苔蘚植物、裸子植物C.苔蘚植物、裸子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被子植物D.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答案】A【解析】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植物的進化進程: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藻類植物→蕨類植物→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以,結合分析可知: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為:藻類植物、苔蘚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故選A。22.(2021·山東棗莊中考真題)獵豹和羚羊的進化過程宛如一場漫長的“軍備競賽”。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跑得慢的獵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B.跑得快的獵豹定向選擇了跑得快的羚羊C.獵豹為捕食羚羊產生了跑得快的變異D.獵豹與羚羊在相互選擇中共同進化【答案】C【解析】A.跑得慢的獵豹捕不到羚羊而餓死,而跑得慢的羚羊會被獵豹捕食,故兩者都會被淘汰,A正確。B.跑得快的獵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選擇了跑得快的羚羊,B正確。C.變異具有不定向性,變異不是生物的自主選擇。因此,獵豹不可能做到“為捕食羚羊產生了跑得快的變異”,C錯誤。D.獵豹與羚羊之間是捕食關系,在長期的捕食過程中有優(yōu)勢(跑的快)的個體會存活下來,并將有利的變異遺傳給后代,實現(xiàn)了二者的共同進化,D正確。故選C。23.(2021·湖南長沙中考真題)比較法是研究生物進化的常用方法。比較鯨的鰭狀前肢、鷹翅膀的骨骼形態(tài)及排列,可推測兩者:()A.運動方式相同B.食物來源相同C.有共同的祖先D.生活環(huán)境相同【答案】C【解析】結合分析可知:比較鯨的鰭狀前肢、鷹翅膀的骨骼形態(tài)及排列,發(fā)現(xiàn)他們有許多共同特征,科學家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推測它們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故選C。24.(2021·湖南婁底中考真題)某種蘭花有細長的花矩,花矩底部貯存著花蜜,這種蘭花的傳粉需借助具有細長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過程中完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花矩變長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B.花矩和口器的進化與遺傳變異無關C.蛾的口器會因吸食花蜜而越變越長 D.蛾口器的特征決定蘭花花矩變異的方向【答案】A【解析】A.花矩變長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口器與花矩的相互適應是共同進化的結果,故A正確。B.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花矩和口器的進化與遺傳變異息息相關,故B錯誤。C.蛾的口器越來越長是蘭花花矩選擇的結果,故C錯誤。D.變異是不定向的,娥的口器對蘭花花矩進行了選擇作用,但不能決定蘭花花矩變異的方向,D錯誤。故選A。25.(2020·四川涼山中考真題)青霉素能殺死多種致病的細菌,但由于人們使用青霉素過多,有些致病細菌對青霉素的敏感性下降而成為“耐藥菌”。下列對這一現(xiàn)象的分析,正確的是()A.青霉素是由細菌產生的殺菌物質B.青霉素誘導細菌產生抗藥性變異C.耐藥菌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耐藥性不利于“耐藥菌”的生存【答案】C【解析】在青霉素剛被使用的時候,能夠殺死大多數(shù)類型的細菌。但少數(shù)細菌由于變異而具有抵抗青霉素的特性,不能被青霉素殺死而生存下來,并將這些特性遺傳給下一代。因此,下一代就有更多的具有抗藥性的個體,經過青霉素的長期選擇,使得有的細菌已不再受其的影響了??梢?,耐藥菌的形成是進行自然選擇的結果。故選C。26.(2021·山東青島中考真題)根據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結合如圖敘述錯誤的是()A.害蟲群體中原來就存在抗農藥個體B.該農藥使用初期,害蟲的數(shù)量明顯減少C.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D.農藥使用一段時間后,害蟲產生了抗藥性變異【答案】D【解析】A.從曲線變化可知,害蟲群體中原本就存在抗藥性個體,不是在農藥的作用下產生的,A正確。B.從圖中曲線可以看出,使用農藥初期時,把抗藥性弱的害蟲殺死,害蟲的數(shù)量明顯減少,這叫不適者被淘汰;抗藥性強的害蟲活下來,這叫適者生存,B正確。C.由分析可知,隨著農藥的使用,害蟲抗藥性的形成是農藥對害蟲定向選擇的結果,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C正確。D.害蟲原本就存在著變異,不是農藥使害蟲產生變異,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觀點,D錯誤。故選D。27.(2021·陜西中考真題)森林中,某種蛾有三種不同體色的個體。為了解環(huán)境對其體色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第一次調查,結果如圖甲。多年后再次調查,結果如圖乙。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自然選擇導致兩次調查結果出現(xiàn)差異 B.在此期間,白色蛾最不適于在此地生存C.白色蛾可通過改變自身體色適應環(huán)境 D.這種蛾的不同體色屬于相對性狀【答案】C【解析】A.環(huán)境的改變,使森林中該種蛾類不同體色的個體數(shù)量發(fā)生改變,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A正確。B.從甲乙兩次結果對比發(fā)現(xiàn),白色個體減少的最多,由此,得出在此期間,白色蛾最不適于在此地生存,B正確。C.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由基因的改變引起的,白色蛾不能改變身體色適應環(huán)境,C錯誤。D.這種蛾類的不同體色,是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xiàn),屬于相對性狀,D正確。28.(2021·山東濰坊中考真題)下圖是生物學家記錄的某海島上中地雀鳥喙寬度年平均尺寸的變化曲線。其中1977年和2001年發(fā)生了2次旱災,2005年以大型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