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專題復習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學案)_第1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專題復習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學案)_第2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專題復習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學案)_第3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專題復習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學案)_第4頁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專題復習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學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期末專題復習古詩文知識點梳理(學案)古文復習資料(八上)

10三峽

一、分層精講

第一部分(第1段):總體描繪三峽的形勢,是概貌性描寫。

首句寫三峽的廣度,次句寫其高度。從兩個角度寫出三峽峽長山高的雄奇景象。

第二部分(第2—4段):具體描繪,抓住季節(jié)特點,分別寫出三峽夏天、春冬之時、秋天不同季節(jié)的自然景象。

第2段:夏水——雄偉峻急。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體現出水勢極大。②“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襯托出江流之急。③“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將水上航行與乘奔馬、御風飛行作比較,更體現出江水一瀉千里的氣勢。

第3段:春冬之景——潭深水碧,沉靜,優(yōu)美雅致。(春冬之景相似,故合寫)

①以“素湍”“回清"寫動態(tài),以“綠潭”“倒影"寫靜態(tài),以“素”飾“湍”,以“綠”飾“潭”,動靜結合,色彩各異,相映成趣。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是作者對春冬景象的綜合描述和贊美之語。

第4段:秋季之景——肅殺凄涼。

結尾引用漁人歌謠,運用側面描寫,既突出了三峽秋天的凄涼冷落,又間接表達了景物帶給人們的感傷情緒。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本文先寫三峽概貌,再具體描繪,抓住季節(jié)特點,分別寫出夏天、春冬之時和秋天各個不同季節(jié)之間的自然景象。以凝練生動的筆墨,描繪了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寫作特色

①句式駢散結合。多用那個四字句,間有五、六、七言,靈活多變,整飭華美,韻律和諧中又有參差變化,讀來有抑揚頓挫之感。②謀篇布局嚴整緊湊,文脈貫通。③語言簡潔凝練,形象性強,片言只語,蘊味無窮。

五、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含☆為課后習題字詞)

(1)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2)略無闕處(略無:完全沒有闕:同“缺”,空隙、缺口)

(3)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4)不見曦月(日光,這里指太陽)

(5)至于夏水襄陵(沖上、漫上)

(6)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7)雖乘奔御風(這里指飛奔的馬)

(8)不以疾也(快)

(9)則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

(10)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

(11)絕巘多生怪柏(☆極高的山峰)

(12)飛漱其間(飛速地往下沖蕩)

(13)清榮峻茂(茂盛)

(14)良多趣味(甚,很)

(15)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剛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16)林寒澗肅(肅殺,凄寒)

(17)屬引凄異(屬引:接連不斷屬:連接引:延長凄異:凄慘悲涼)

(18)空谷傳響(回聲)

(19)哀轉久絕(聲音悲涼婉轉)

2.全國??计渌衷~(含☆為課后習題字詞)

(1)或王命急宣(有時)

(2)有時朝發(fā)白帝(朝:早晨發(fā):出發(fā))

(3)雖乘奔御風(即使)

(4)每至晴初霜旦(到)

(5)沿溯阻絕(☆隔斷)哀轉久絕(停止)

3.重點句子翻譯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課下注釋)

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一點也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3)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即使騎著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么快。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啼叫,聲音連續(xù)不斷,凄慘悲涼。

(6)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空曠的山谷中傳來猿啼的回聲,聲音悲涼婉轉,很久很久才消失。

(二)內容理解與探究

1.下列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從側面表現了三峽水勢浩大、水流迅猛的特點,與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運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表現出江水一瀉千里的氣勢。(×)(【解析】沒有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

(3)文章描繪三峽的奇異景象,動靜結合。寫山,以動為主,文勢舒緩;寫水,跌宕多變,夏水激蕩奔放,春冬之水靜中有動,秋水枯瘦凄清。(×)(【解析】寫山,以靜為主。)

(4)第三段用“素"形容湍急的水流,符合春天江水的特點,用“綠”形容潭水,既寫出潭水之深,也寫出潭水之靜。(√)

(5)文章用“寒"肅”“哀"等詞,寫出三峽的秋天充滿了清幽秀麗之美。(×)(【解析】三峽的秋天充滿了凄婉美。)

2.寫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說說作者筆下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景物各有怎樣的特征。(教材“思考探究”)

示例:夏天,江水滿溢,一瀉千里,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春冬季,水流和緩,潭深水碧,優(yōu)美、雅致;秋季,萬物蕭條,凄清哀婉,引人悲傷垂淚。

3.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三峽景物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教材“思考探究")

作者先總體描繪三峽概貌,突出其雄偉氣象;接下來,按照特點的不同,具體描繪三峽四季的不同景象,雖氛圍、特色不同,但文脈轉緩,文氣相貫。從另一方面看,第1段先寫山,勾勒全貌;后兩段重點寫水,并從動、靜兩方面寫其特色;最后又將目光聚焦于山,首尾呼應。

4.側面描寫是本文的寫作手法之一。請從文中找一句,并說說其作用。(寫作技巧)

示例一:“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蓖怀錾降母呔?、連綿的特點。示例二:“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突出夏水湍急的特點。示例三:“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蓖怀鋈龒{秋景蕭瑟、凄涼的特點。

5.寫景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請說出“鏈接材料"與《三峽》第4段分別表現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鏈接材料】滟滪①大如馬,瞿塘②不可下;滟滪大如牛,瞿塘不可留;滟滪大如幞③,瞿塘不可觸……

(節(jié)選自《樂府詩集》)

【注釋】①滟(yàn)滪(yù):瞿塘峽口的一個巨大礁石,枯水期露出水面時如牛馬般高大。②瞿(qú)塘: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③幞(fú):古代男子束發(fā)用的頭巾。

鏈接材料表現瞿塘峽的兇險;《三峽》第4段表現三峽秋景的肅殺、凄異。

11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一、分層精講

①第一層:以感慨發(fā)端,總領全文。

這里相共談者,指的是有高雅情趣的人。

②第二層: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秀美的山川景色。

A.“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從仰視、俯視兩種視角,描繪高山、白云、流水三重風物,呈現山之高,水之凈。

B.“兩岸……俱備”,改用平視遠眺,青翠的林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多彩、富有生命力的氣象。

C.“曉霧……競躍”,轉為動景,描繪朝、夕的生物活動,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

③第三層:以贊美和感慨收束全文。

最后一句,既是對前賢的欽敬與追慕,又惋惜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作者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達了沉醉山水的愉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閑適自得之情。

四、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

(1)五色交輝(輝映)

(2)四時俱備(四季)

(3)曉霧將歇(消散)

(4)夕日欲頹(墜落)

(5)沉鱗競躍(指水中潛游的魚)

(6)實是欲界之仙都(欲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7)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2.全國??计渌衷~(含☆為課后習題字詞)

(1)答謝中書書(書信)

(2)四時俱備(☆俱:皆,都備:完備,齊備)

(3)曉霧將歇(天明,天剛亮)

(4)夕日欲頹(將要,快要)

(5)沉鱗競躍(爭著,爭相)

(6)實是欲界之仙都(實在)

(7)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奇麗的景色)

3.重點句子翻譯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論的。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

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

(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夕陽快要落山了,水中潛游的魚爭相躍出水面。

(5)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二)內容理解與探究

1.下列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里相共談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

(2)“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解析】“亂"是形容鳥聲的此起彼伏。)

(3)本文寫景由靜轉動,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機勃勃。(√)

2.文章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簡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內容理解)

示例: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交輝”“青林翠竹");③晨昏變幻之美(如“曉霧”與“夕日");④動靜相襯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為靜,“猿鳥亂鳴”“沉鱗競躍"為動)。

3.《答謝中書書》所寫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毕胍幌耄渲杏惺裁囱酝庵??(教材“思考探究")

《答謝中書書》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凈,絢爛多彩,充滿無窮生機。結尾一句,含有三層言外之意:其一,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其二,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其三,“我”是繼謝靈運之后又一“與其奇者”,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主旨情感)

表達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記承天寺夜游

一、分層精講

①第一層:敘事,交代時間地點和夜游起因。

A.“欣然”寫作者興奮喜悅之情,又似心有無奈:既然無法入睡,不如去欣賞這美妙的月色吧!

B.“念無與為樂者"中,一個“念”字,隱含知音難得的感慨,也寫出作者的心理活動:由歡欣轉入思考,感情因之顯得跌宕起伏。

②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月色,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③第三層:議論抒懷,表達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對承天寺庭院中澄澈透明的月色的描寫,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作者微妙而復雜的心境:雖遭貶謫,感慨深微,卻又隨緣自適。

四、現實意義

要用豁達的心胸和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凡事都有兩面性,有失必有得,不能被世俗名利所牽絆,學會感悟自然,淡然處世。

五、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

(1)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

(2)相與步于中庭(相與: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3)庭下如積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4)蓋竹柏影也(大概是)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2.全國??计渌衷~

(1)解衣欲睡(將要,快要)

(2)月色入戶(門)

(3)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于是,就)

(4)水中藻、荇交橫(縱橫交錯)

(5)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清閑的人)

3.重點句子翻譯

(1)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動人游興),(于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3)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判斷句)

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4)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定語后置)

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二)內容理解與探究

1.下列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欣然起行”寫出了作者在見到月光后睡意全無,披衣而起,欣賞月景的喜悅閑適之情。(√)

(2)“念無與為樂者"隱隱含有知音稀少的孤獨之感,為下文尋找好友張懷民一起賞月做鋪墊。(√)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傳達出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寂寞,漫步的悠閑,種種難言之情盡在其中。(×)(【解析】應為“賞月的欣喜"。)

(4)本文描繪庭院中的景物極富特色:寫月突出其明,寫影突出其形,寫水突出其清。(×)(【解析】文中沒有寫水。)

(5)本文如一篇短小的日記,有時間、地點、人物,先敘事,再寫景,后以議論點題。(√)

(6)作者夜深不寐,欲尋人賞月為樂,就到承天寺找張懷民。一個“遂”字點出了二人趣味相投。(√)

2.結合文意,簡要分析作者夜游之“樂"表現在哪些方面。(內容理解)

①作者雖遭貶謫,內心悲涼,但面對美好月色,欣然起行,樂從心生(景色之樂);②友人相伴,步于中庭,使孤寂之情頓消,喜從心來(友情之樂);③自稱“閑人”,以豁達樂觀的心胸來欣賞月下美景,情趣高雅(情趣之樂)。

3.本文作者描寫月色的澄澈用了哪些方法?(寫作技巧)

①比喻:把月光比作積水,想象奇特,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光的澄澈;②側面烘托: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來側面表現月光之澄澈。

4.結合寫作背景和你對蘇軾生平、思想的認識,談談對“閑人”的理解。(教材“思考探究")

“閑人”既指二人的政治處境,即作為貶謫之人,無職無權,清閑無比,內心悲涼無可訴說;又指夜游時的心境,即空靈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賞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12與朱元思書

一、分層精講

第l段:總說自富陽到桐廬間的山水之美,點出其特征——“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2段:寫“異水”,即富春江水之美。

①從俯視寫出江水的清澈。

②從平視的角度,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江水急速奔涌的狀態(tài)。

第3段:寫“奇山”,包括富春江兩岸的高山、泉水、草木、鳥獸,以及人的感受。

“鳶飛戾天者……窺谷忘反”,由景而生慨嘆,反襯出景色宜人,表現出作者想要歸隱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也有可能在勸說朱元思,不妨放下繁雜公務,一同來欣賞這美景。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作者通過富有詩意的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機活力的富春山水圖,表現出作者高雅的審美情趣,抒發(fā)了作者對官場政務的厭倦和對功名利祿的鄙視以及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寫作特色

①使用白描手法,把動與靜、聲與色、明與暗巧妙結合,使筆下景物極富特色。②駢散結合。大量使用對偶句,語句富有韻律,句式鏗鏘,工整清麗。

五、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含☆為課后習題字詞)

(1)天山共色(同樣的顏色)

(2)從流飄蕩(跟、隨)

(3)任意東西(☆向東或向西)

(4)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表示約數)

(5)負勢競上(負:憑借☆上:向上)

(6)互相軒邈(軒:高。作動詞用,往高處伸展邈:遠。作動詞用,往遠處伸展)

(7)爭高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8)泉水激石(沖擊,撞擊)

(9)蟬則千轉不窮(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轉:同“囀”,鳥鳴,這里指蟬鳴)

(10)鳶飛戾天者(鳶:俗稱老鷹,兇猛而善高飛戾:至、到達)

(11)望峰息心(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息:平息)

(12)經綸世務者(籌劃、治理)

(13)窺谷忘反(同“返”,返回)

(14)橫柯上蔽(橫柯:橫斜的樹枝柯:樹木的枝干)

(15)疏條交映(互相掩映)

2.全國??计渌衷~(含☆為課后習題字詞)

(1)蟬則千轉不窮(窮盡)

(2)猿則百叫無絕(停止,消失)

(3)橫柯上蔽(☆上:在上蔽:遮蓋,遮蔽)

13唐詩五首

野望

一、鑒賞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煉字:①“東皋"點明地點;②“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③“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繞樹三匝,何枝可依”,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畫面: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著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畫面:一望無際的森林中,每一棵樹木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飛群山都披覆著落日的余暉。詩人勾勒出一幅秋野晚景圖,看似安靜、開闊、美麗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寞之感。

表現手法:烘托。以眼前所見的山林秋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詩人的孤寂苦悶心緒。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畫面:放牛的牧童唱著山歌,歡快地趕著牛群返回家中;獵人騎著駿馬,大聲吆喝著,帶著獵物滿意而歸。

表現手法:反襯。寫傍晚時分鄉(xiāng)野之人放牧歸來的場景,從反面襯托詩人郁悶孤單的心境。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修辭:用典。運用伯夷、叔齊在商滅亡后,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明詩人在現實生活中難覓知音,只好追懷古代隱士的孤獨心境。

二、主旨

本詩通過描寫詩人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于蕭瑟恬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郁的心情,抒發(fā)了詩人惆悵、孤寂的情懷。

黃鶴樓

一、鑒賞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煉字:第一個“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明仙人已離去,只剩下空空的黃鶴樓矗立在此地,重在寫景;第二個“空"是“空蕩蕩”之意,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寂寞和惆悵之情,重在抒情。兩個“空"字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抒發(fā)了人去樓空、世事滄桑的感慨。

情感:“千載”表現了時間的無窮,“空悠悠"表現了空間的廣袤,增強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這四句虛中有實,撫今追昔,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惆悵之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畫面:在和煦的陽光下,長江對岸的漢陽平野中,那一棵棵蔥翠的樹木清晰可辨;江中的鸚鵡洲上,芳草如茵,長得非常茂盛。

句式、煉宇:對仗工整,運用疊字,“歷歷”“萋萋"寫出草木清晰可見、繁多茂盛的樣子,同時聲調鏗鏘,音韻清朗,富于音樂美。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表現手法:情景交融。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與朦朧凄迷的“煙波江上”之景相交融。

修辭:設問。在自問自答中以“愁"收篇,抒發(fā)了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主旨

本詩描寫了詩人在黃鶴樓上遠眺時的所見所感,抒發(fā)了詩人漂泊異地的傷感與思念故鄉(xiāng)的情懷。

使至塞上

一、鑒賞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內容:點題,交代地點和緣由?!皢诬嚒闭f明詩人出使塞上時輕車簡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內容:這兩句詩既實寫塞上秋景,又暗喻自身處境:自己被排擠出朝廷,就像這隨風漂泊的蓬草一樣,孤獨地飄出漢塞,又像歸雁一樣凄涼地飛入胡人居住的地區(qū)。游子身世浮沉之感和思鄉(xiāng)之愁自然涌上心頭。雖是寫景之句,但詩人卻將因受排擠而產生的激憤和壓抑的內心感受展現了出來。

修辭:對偶、比喻。以“征蓬"和“歸雁”自比,暗寫詩人被排擠出朝廷的孤寂、飄零之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煉字:“大"寫出了邊疆沙漠的茫茫無邊;“孤”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直"狀孤煙之高,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寫出了狼煙直上云霄的氣勢;“圓”表現出落日之低之大,獨掛在蜿蜒的黃河之上,凸顯出大漠給人既蒼茫孤寂又親切溫暖的感受。

畫面:描繪出一幅蒼涼壯觀的塞外風光圖。大漠無邊,長天空闊,一縷輕煙直上青天,滾滾的黃河呼嘯著奔騰而去,在河的盡頭,是一輪又紅又大的、圓圓的落日。

適用語境:描寫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修辭:用典?!把嗳?用典,不是實指燕然山,而是代指前線,暗示前方取得了勝利,與首聯呼應。

情感:流露出詩人對都護和戍邊將士的贊揚,也表現出詩人對前線戰(zhàn)事的關心。

二、主旨

本詩敘述了詩人出使邊塞的艱苦行程,描繪了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表達了詩人由于受排擠而產生抑郁孤寂之情,以及面對大漠雄渾景色時的慷慨悲壯之情和豁達情懷。

渡荊門送別

一、鑒賞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內容:既點明詩題中的“渡荊門”,也交代了詩人遠游的目的地。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煉字:“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現了出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入”字描繪出了大江沖擊荒原的力量,展現出詩人內心的激昂奮進。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表現了詩人初出荊門時喜悅激動的心情,更展示了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朝氣蓬勃的形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畫面:晚上,江面平靜時,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般的奇景。

表現手法:反襯。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修辭:擬人。將江水人格化,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二、主旨

本詩通過寫詩人遠游沿途的所見景色,展現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由衷的贊美之情及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

錢塘湖春行

一、鑒賞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作用:點題,交代游蹤。交代了詩人觀景的處所和時令,勾勒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從大處落筆。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煉字:“爭"啄”兩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早鶯爭飛暖樹、新燕啄泥銜草的動態(tài)場景?!皫滋?誰家”表明此時早鶯、新燕數量還不多,符合季節(jié)特點?!皫滋?二字勾畫出鶯歌的此呼彼應和詩人喜悅的情態(tài)。

情感:流露出詩人對眼前美景的喜愛之情。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煉字:“亂”“淺"寫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早春的生機盎然;“漸欲”“才能"描繪了春的發(fā)展變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機。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表達方式:直抒胸臆?!白類邸北磉_了對西湖美景的喜愛,“行不足"是因為看不夠,證明“白沙堤”有別樣情趣,使人流連忘返。

二、主旨

本詩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對西湖早春盛景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分層精講

①第一層:開篇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論點。

②第二層:對“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系做具體闡述,總結得出“域民"固國”“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從反面強調“人和"的重要性。

③第三層: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并進而對比“寡助之至"與“多助之至”的結果。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本文從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fā),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即借討論戰(zhàn)爭來推行仁政、贏得民心的重要性。由此引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四、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

(1)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圍)

(2)池非不深也(護城河)

(3)兵革非不堅利也(泛指武器裝備)

(4)委而去之(委:放棄去:離開)

(5)寡助之至(極點)

(6)親戚畔之(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畔:同“叛”,背叛)

2.全國??计渌衷~

(1)夫環(huán)而攻之(句首發(fā)語詞,不譯)

(2)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指示代詞,這)

(3)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國防以:憑借)

(4)天下順之(歸順,服從)

3.重點句子翻譯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時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判斷句)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課下注釋)

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5)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課后習題)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6)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課下注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二)內容理解與探究

1.下列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文章開篇用兩個“不如”進行比較,說明“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系。(√)

(2)守方有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結果卻“委而去之”,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解析】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本文借討論戰(zhàn)爭來論述推行仁政、贏得民心的重要性。(√)

(4)本文以議論為主,逐層推進,一氣貫通,氣勢充沛,體現孟子“以民為本"的政治主張。(√)

2.文中孟子認為君主怎樣做才能夠“戰(zhàn)必勝”?理由是什么?(內容理解)

君主要“得道”,也就是“施仁政”。因為“施仁政”,才能實現“人和”,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人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根本條件,因此,施仁政的君主,能以“多助"戰(zhàn)“寡助”,戰(zhàn)必勝。

3.本文在寫法上有何特點?運用這種寫法有何用意?(寫作技巧)

采用了對比的寫作手法。用意:文中孟子借談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將天時、地利、人和進行對比,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即主張君主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天下順之”,論述條理清晰,觀點明確。

4.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另舉一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教材“思考探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說,施行仁政的君主會得到廣泛的擁護,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則會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紂王的故事能證明這一點。文王姬昌為西伯時,禮賢下士,善養(yǎng)老者,所以人民擁護,賢士歸心,為后來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礎。商紂王雖然天資敏捷,“材力過人”,卻不行仁政,以酷刑殘害臣民,最終眾叛親離,葬送了商朝。

富貴不能淫

一、分層精講

第1段:景春提出觀點——公孫衍、張儀是真正的“大丈夫”。

景春使用反問句式提出觀點,從權勢、地位的角度詮釋“大丈夫”,表現出他對公孫衍、張儀的敬慕和崇拜之情。

第2段:孟子反駁景春的觀點,并闡述何為真正的“大丈夫”。

①用反問句表明態(tài)度:“焉得"既是對景春觀點的否定,也是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和鄙視。

②“破”(直接反駁):以“妾婦之道"作類比,指出公孫衍、張儀沒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

③“立”(正面立論):提出“大丈夫"的三個標準。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本文探討“何謂大丈夫”的問題,春提出觀點,孟子反駁,有破有立。孟子提出了自己認為的“大丈夫"的標準: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惑、動搖、屈服。

四、寫作特色

①善于用類比說理。用“妾婦之道”來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指出其順從君王意志,迎合君王喜好的本質。②善用排比?!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形成排比句式,氣勢磅礴,鏗鏘有力,具有極強的感染力。

五、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

(1)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誠:真正,確實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為、有氣節(jié)的男子)

(2)安居而天下熄(指戰(zhàn)爭停息,天下太平)

(3)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4)丈夫之冠也(行冠禮)

(5)父命之(教導、訓誨)

(6)戒之曰(告誡)

(7)往之女家(女家:這里指夫家女:同“汝”,你)

(8)必敬必戒(謹慎)

(9)無違夫子(這里指丈夫)

(10)居天下之廣居(最寬廣的住宅,喻指“仁”)

(11)立天下之正位(最正確的位置,喻指“禮")

(13)行天下之大道(最正確的道路,喻指“義”)

(14)與民由之(遵從)

(15)獨行其道(獨自)

(16)富貴不能淫(惑亂,迷惑。這里是使動用法)

(17)貧賤不能移(改變,動搖。這里是使動用法)

(18)威武不能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

2.全國常考其他字詞

(1)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指示代詞,這)

(2)必敬必戒(恭敬)

(3)無違夫子(違背,違反)

(4)此之謂大丈夫(叫作,稱作)

3.重點句子翻譯

(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課后習題)

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天下便平安無事。

(2)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課下注釋)

住在天下最寬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義’上。

(3)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得志的時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時候獨自走自己的道路。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課后習題)

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二)內容理解與探究

1.下列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孟子善用類比說理,本文用“妾婦之道"類比公孫衍、張儀之道,通俗易懂。(√)

(2)開篇景春使用反問句提出觀點,一個“誠”字加重肯定語氣,可觀景春對張儀、公孫衍的歆羨和崇拜。(√)

(3)“焉得"一詞表現了孟子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不屑和鄙視。(√)

(4)孟子反駁景春的觀點,有破有立,從側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三個方面的標準。(×)(【解析】應是“從正面提出”。)

(5)第2段中的“廣居"正位”“大道"分別喻指仁、義、禮。(×)(【解析】分別喻指仁、禮、義。)

2.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教材“思考探究”)

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既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的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當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動搖、屈服。

3.《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試從文中舉一兩個例子做具體分析。(教材“思考探究")

示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列舉了大丈夫面對三種境遇時的表現,三個“不能"語氣堅定,鏗鏘有力,形成一股剛毅之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分層精講

第1段:連舉六位歷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論證人才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造就的。(造就人才的客觀條件)

第2段:先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條件: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然后從個人說到國家,論述國家沒有憂患意識易遭滅亡的觀點,由此導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中心論點。

二、思維導圖

三、論證思路

文章開頭連用排比,舉出事實說明這些人雖出身貧賤,但他們在經受了艱苦磨煉之后,終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在此基礎上,又從正反兩面進一步論證經受磨煉的好處,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四、寫作特色

①善用排比。文章開頭連用排比,形成一種無可辯駁的氣勢,增強了說服力。②正反對比。分別從國家、個人兩個角度作對比,得出論點。

五、考點梳理

(一)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

(1)舜發(fā)于畎畝之中(興起,指被任用)

(2)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選拔、任用筑:搗土用的杵)

(3)管夷吾舉于士(獄官)

(4)百里奚舉于市(集市)

(5)空乏其身(財資缺乏)

(6)行拂亂其所為(拂:違背擾:亂亂)

(7)所以動心忍性(動:使……受到震撼忍:使……堅忍)

(8)曾益其所不能(曾益:增加曾:同“增”)

(9)人恒過(常常犯錯誤)

(10)衡于慮(同“橫”,梗塞、不順)

(11)而后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12)征于色(征驗、表現)

(13)發(fā)于聲(顯露、流露)

(14)而后喻(了解、明白)

(15)入則無法家拂士(入:指在國內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輔佐)

(16)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指在國外敵:匹敵、相當)

2.全國??计渌衷~

(1)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

(2)勞其筋骨(使……勞累)

(3)所以動心忍性(用這些)

(4)曾益其所不能((具備的)才能)

(5)困于心(困惑)

3.重點句子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的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

(2)人恒過,然后能改。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

(3)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課下注釋)

(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流露在言談中,然后才能夠為人們所了解。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課后習題)

(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勢力、地位相當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

(5)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課下注釋)

了解到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享樂之中可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二)內容理解與探究

1.下列說法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孟子認為人才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造就,也離不開人的主觀因素,提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觀點。(×)(【解析】提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觀點。)

(2)本文大量采用排比句,運用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體現孟子的散文氣勢浩瀚、議論縱橫的特點。(×)(【解析】沒有使用比喻論證,有道理論證。)

(3)文章列舉事例和闡述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結構緊湊,論證縝密。(√)

(4)本文先談人,主要體現“生于憂患";后論國,主要體現“死于安樂”。(√)

(5)本文首段列舉歷史上明君賢臣的事例,論證了艱苦的環(huán)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6)第2段由個人說到國家,先從反面論述,再從正面論述,進一步論證了經受磨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析】先從正面論述,再從反面論述。)

2.孟子認為造就人才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分別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內容理解)

客觀因素: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主觀因素:思想斗爭的折磨。

3.孟子是怎樣論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個觀點的?(寫作技巧)

文章采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先舉了六個人物的事例,從個人角度正面論證了“生于憂患”;再用道理論證的方法,從國家的角度反面論證“死于安樂”,最終得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觀點。

4.文章開頭列舉的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例中你獲得了什么感悟?(拓展探究)

共同點:都出身貧賤,歷經磨難,最終都有所作為。感悟: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煉,我們只有戰(zhàn)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24愚公移山

一、思維導圖

二、文章主旨

文章通過記敘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三、寫作特色

①運用對比和襯托的寫法。a.愚公和智叟的強烈對比。愚公對人力的無窮盡懷有堅定信念,智叟則看不到人的偉大。同時命名上大智大勇的愚公命名為“愚”,鼠目寸光的智叟命名為“智”,加重了對比,增強了諷刺效果。b.文章多處運用襯托。如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達,運土路程的遙遠,對顯示愚公的氣魄、說明移山的艱巨有一定的作用。又如寫操蛇之神的“懼”和天帝的“感”,也從側面反映了愚公的決心不可動搖。②人物對話,生動傳神。故事中人物的對話既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又表達了不同的語氣,反映出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態(tài)。

四、人物形象

愚公:①抱負遠大。②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有著正確的認識。③持之以恒,不畏艱難。智叟:目光短淺、自作聰明、好為人師、自以為是。

五、知識積累

課下注釋重點字詞(標☆為課后習題字詞)

(1)方七百里(古代計量面積用語)

(2)年且九十(☆將近)

(3)懲山北之塞(懲:苦于塞:阻塞)

(4)出入之迂也(曲折,繞遠)

(5)聚室而謀曰(聚:集合室:家人謀:商量)

(6)吾與汝畢力平險(汝:你,你們。多用于稱同輩或后輩畢:盡、全險:險峻的大山)

(7)指通豫南(直)

(8)達于漢陰(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與“陽”相對)

(9)雜然相許(雜然:紛紛地許:贊同)

(10)其妻獻疑曰(獻:提出疑:疑問)

(11)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曾: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都……”損:削減)

(12)且焉置土石(☆且:況且焉:往哪里、在哪里置:放置、安放)

(13)投諸渤海之尾(相當于“之于")

(14)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肩負、扛)

(15)叩石墾壤(叩:敲、打墾:挖)

(16)箕畚運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裝土石)

(17)始齔,跳往助之(始齔:剛剛換牙,指七八歲始:才、剛齔:換牙)

(18)寒暑易節(jié)(易:更替節(jié):季節(jié))

(19)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焉:語氣詞)

(20)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老年男子)

(21)甚矣,汝之不惠(甚:嚴重惠:同“慧”,聰明)

(22)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指草木)

(23)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24)北山愚公長息曰(長嘆)

(25)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頑固徹:通達,這里指改變)

(26)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兒,小孩)

(27)雖我之死(即使)

(28)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窮盡)

(29)何苦而不平(☆愁苦。這里指擔心)

(30)河曲智叟亡以應(沒有)

(31)操蛇之神聞之(持、拿)

(32)懼其不已也(停止)

(33)帝感其誠(感:被……所感動☆誠:誠心)

(34)一厝朔東(放置、安放)

(35)無隴斷焉(隴:同“壟”,高地斷:隔絕)

25周亞夫軍細柳

一、分層精講

第1段:交代漢文帝勞軍的背景。匈奴大規(guī)模侵入邊境,漢王朝駐扎軍隊,此時的邊境地區(qū)正處于戰(zhàn)備狀態(tài)。

第2段:寫皇帝勞軍的情況。

①霸上、棘門軍的戒備松弛,與細柳軍形成鮮明對比。

②雖未從正面落筆,單從下屬的表現來看,周亞夫治軍嚴明、令出如山的將軍形象已經呼之欲出。

③只一個動作、一句話,就刻畫出周亞夫恪盡職守、剛正不阿的形象,同時也表現出細柳軍的不可侵犯。

第3段:寫勞軍結束后皇帝和群臣的反應,從側面表現了周亞夫的“真將軍”形象。

二、思維導圖

三、文章主旨

本文主要記敘了漢文帝細柳營勞軍的故事,通過對其他軍隊和周亞夫軍隊的對比,表現出周亞夫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忠于職守、凜然不可犯的“真將軍"形象。

四、人物形象

周亞夫:治軍從嚴。在漢文帝慰問細柳軍時,細柳軍營任何人都不曾給漢文帝“至尊”待遇,漢文帝必須完全按照軍營的規(guī)矩行事,從側面體現了周亞夫作為將軍治軍嚴明、恪盡職守、剛正不阿、凜然不可犯的“真將軍"形象。

漢文帝:識人善用。文中漢文帝在勞軍結束后,對周亞夫不給自己任何優(yōu)待的行為贊賞有加,說明了漢文帝能放下身份,識人善用。

五、知識積累

1.課下注釋重點字詞(標☆為課后習題字詞)

(1)周亞夫軍細柳(駐軍、駐扎)

(2)匈奴大入邊(侵入邊境)

(3)上自勞軍(☆勞:慰勞軍:軍隊)

(4)至霸上及棘門軍(軍營)

(5)已而之細柳軍(已而:不久☆之:到,往)

(6)軍士吏被甲(同“披”,穿著)

(7)天子先驅至(先行引導的人員)

(8)天子且至(將要)

(9)不聞天子之詔(皇帝發(fā)布的命令)

(10)居無何,上至(☆居:經過無何:不久)

(11)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手持符節(jié))

(12)亞夫乃傳言開壁門(營壘)

(13)將軍亞夫持兵揖曰(持:執(zhí)揖:拱手行禮)

(14)介胄之士不拜(介胄:用作動詞,指披甲戴盔士:將領)

(15)天子為動(為:被動:感動)

(16)改容式車(容:表情式:同“軾”,車前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指扶軾)

(17)使人稱謝(向人致意,表示問候)

(18)曩者霸上、棘門軍(先前)

(19)其將固可襲而擄也(必,一定)

2.全國??计渌衷~(標☆為課后習題字詞)

(1)將以下騎送迎(帶兵的人,將領)

(2)于是上乃使使持節(jié)詔將軍(派)

(3)不聞天子之詔(☆相當于“的”)

26詩詞五首

飲酒(其五)

一、鑒賞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作用:設置懸念,引發(fā)人們對詩人身處喧鬧的塵世卻聽不到車馬喧囂的思考。

情感:表達了詩人陶醉于自然,閑適愉悅的心情。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修辭:設問。揭示出能在“人境"中獨享安閑是源于心志淡遠。既強調了個人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又表現了詩人超凡脫俗、毫無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煉字:“悠然”形象地寫出了詩人遠離世俗后心靈的自得閑適。“見"寫出了詩人看到南山美景時的隨意自然,體現了詩人心靈的自由和愜意。

表現手法:襯托。以客觀的景物“菊”“南山"襯托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閑適心境。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表現手法:借景抒情。借飛鳥相伴飛還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的景象,含蓄地寄托了詩人歸返自然、與山林為伍的意趣。

作用:承上啟下。承接上文,對南山的暮景進行勾勒,引出下文面對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含義:“真意”是指詩人從自然與人的和諧中所領悟到的人生哲理,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諦。

二、主旨

本詩寫了詩人在農村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表達了詩人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表現了詩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

春望

一、鑒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煉字:“破"字寫出了國都淪陷、城池殘破的悲涼景象,使人觸目驚心?!吧睢弊謱懗隽藖y草遍地、林木蒼蒼的景象,令人滿目凄然。

表現手法:對比?!皣?和“城春”兩個意象同時存在,形成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