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A/19/wKhkGWcVsQOAT303AAFOclSP-4Q389.jpg)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A/19/wKhkGWcVsQOAT303AAFOclSP-4Q3892.jpg)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A/19/wKhkGWcVsQOAT303AAFOclSP-4Q3893.jpg)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A/19/wKhkGWcVsQOAT303AAFOclSP-4Q3894.jpg)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2/1A/19/wKhkGWcVsQOAT303AAFOclSP-4Q389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理野外實習報告篇一:地理科學野外實習報告
本科學生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報告
專業(yè)地理科學
年級XX級
姓名周成鳳
學號094130094
指導教師
職稱副教授
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地理科學系
XX年5月5日
目錄
一地理綜合實習基本概況2
(一)實習時間及地點2
(二)實習人員2
(三)實習目的2
(四)實習準備2
(五)實習基本內(nèi)容及經(jīng)過3
二實習沿線和實習區(qū)地理概況4
(一)自然地理51地質(zhì)地貌52氣候與水文63植被與土壤74自然災害125自然資源12
(二)人文地理161人類活動歷史162人口和民族163經(jīng)濟和產(chǎn)業(yè)174城鎮(zhèn)與交通185主要資源環(huán)境問題206區(qū)域資源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1
三專題報告22
四綜合實習總結27
1實習收獲272實習建議27
一、地理學野外綜合實習基本概況介紹
(一)實習時間及地點
本次野外綜合實習從XX年4月1日-5月21日,共計51天,各個階段安排如下:
1、4月1日-4月15日:準備野外實習階段,主要是參加學院組織的講座,認真對實習路線及沿線的地理概況等情況進行熟悉了解,以及確定專論題目;
2、4月16日-4月23日:野外綜合實習考察部分——確定以昆明市呈貢縣→石林縣→蒙自市→屏邊縣→河口縣→建水縣→江川縣→澄江縣→昆明市呈貢縣的實習考察路線,進行為期8天的地理野外綜合實習;
3、4月25日-5月21日:整理實習材料,撰寫、修改地理野外綜合實習報告等。
(二)實習人員構成
實習指導老師:王平、左俊輝、段勇、丁文榮、吳寧等老師
實習成員:云南師范大學旅游與地理科學學院09級地理科學學生93人及其帶隊教師、指導教師共5人。
(三)實習目的
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專業(yè)自然地理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地理科學專業(yè)的學生將來的地理教學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通過自然地理綜合野外實習可以形成自然地理學野外工作的意識,了解野外工作的思路與途徑,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學野外調(diào)查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通過野外實習,一方面使我們獲得實習區(qū)基本地理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練習了野外采集和編錄標本樣品,做好野外觀察點上的地理現(xiàn)象的記錄,提高了對地理野外工具的操作能力。使我們在野外工作方法和技能方面受到初步訓練,培養(yǎng)和提高了我們的觀察、分析野外地理現(xiàn)象的能力。同時也走出課堂,培養(yǎng)了我們應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實習準備
實習動員
XX年4月10日全體XX級地理科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匯文樓4區(qū)403教室參加動員大會。動員的內(nèi)容主要為野外綜合實習的目的意義、實習計劃、實習路線和主要實習內(nèi)容、實習要求和實習紀律、成績考核等。
1.認真預習實習指導書,認真預習《地理野外綜合實習指導書》;
2.查詢、檢索實習沿線和主要實習地區(qū)有關實習內(nèi)容;
在圖書館文獻信息系統(tǒng)或者絡上,檢索“石林喀斯特地貌”、“巖溶生態(tài)環(huán)境”、“石漠化”、“石林世界地質(zhì)公園”、“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chǎn)
地”;“蒙自縣”、“開遠市”、“個舊市”、“個開蒙城市群”、“昆河經(jīng)濟帶”;“屏邊縣”、“屏邊火山”、“火山灰土”、“山地黃壤”、“大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古林箐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石灰山雨林、季雨林”、“黃色石灰土”、“黃色磚紅壤”、“黃色赤紅壤”;“河口縣”、“河口熱區(qū)開發(fā)”、“河口邊境貿(mào)易”、“元江或紅河水系”、“干熱河谷”;“建水旅游開發(fā)”;“通??h”、“江川縣”、“澄江縣”“星云湖”、“陽宗海”等。并熟悉實習沿線和實習區(qū)地質(zhì)、地貌、氣候、水文、植被、土壤、資源環(huán)境、經(jīng)濟、聚落、人口、文化、邊貿(mào)、旅游等內(nèi)容的研究進展。
布置并落實實習報告專論部分選題;
3.其它工作準備借實習用具、有關圖件等。
(五)實習基本內(nèi)容與經(jīng)過
1.昆明→石林實習內(nèi)容
實習主要內(nèi)容:石林喀斯特地貌;喀斯特自然環(huán)境特點(土壤、植被);喀斯特高原湖泊地貌(長湖);喀斯特地區(qū)土地利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石漠化)等。
2.蒙自縣實習內(nèi)容
實習的主要內(nèi)容為:個開蒙城市群規(guī)劃與建設;蒙自縣土地分級與分類、土地利用、民族宗教文化、城市發(fā)展的問題等。
3.屏邊縣實習內(nèi)容
該地實習的主要內(nèi)容為:團山附近火山地質(zhì)地貌;火山灰土、山地黃壤及其退化;南亞熱帶次生林;滴水層瀑布;區(qū)域氣候特點及其分異等;大圍山自然保護區(qū)植被、土壤及垂直自然帶;亞熱帶南部地帶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城鎮(zhèn)聚落(以屏邊縣城為主)等。
4.屏邊→馬關→河口實習內(nèi)容
該線路上實習的內(nèi)容包括以下幾點:馬關古林箐自然保護區(qū)喀斯特山原北熱帶雨林、季雨林景觀;熱帶雨林、季雨林群落;黃色石灰土、黃壤等;昆河經(jīng)濟帶發(fā)展及沿線開發(fā)。南溪河水文特征、河流地貌、流域自然特征及熱作開發(fā);河口口岸建設及邊境貿(mào)易;河口縣民族文化;紅河下游濕熱河谷自然環(huán)境條件、自然資源優(yōu)勢及其開發(fā);紅河下游濕熱河谷自然環(huán)境(河口縣)與中游干熱河谷自然地理特征對比。
5.河口→建水實習內(nèi)容
實習的內(nèi)容主要有:建水縣城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其保護與開發(fā)。
6.建水→澄江→昆明實習內(nèi)容
實習的組要內(nèi)容是:(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區(qū)”自然環(huán)境演化特點;(2)
星云湖、撫仙湖湖泊地貌與湖泊水文及其保護與開發(fā)等。
二、實習沿線和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基本概況
(一)自然地理
1.地質(zhì)地貌
(1)石林縣地質(zhì)地貌
石林地區(qū)居揚子準地臺西南隅,區(qū)域地質(zhì)構造為石林傾伏試背斜,構造軸向15°NE-195°SW,巖層產(chǎn)狀平緩,為巨厚層狀。平面上發(fā)育有一組扭性裂隙,缺乏張性破裂面。出露的地層以上古生界為主,次為元古界、下古生界和新生界。
石林在地質(zhì)學上稱為巖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距今億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汪洋,海底沉積有厚厚的石灰?guī)r,經(jīng)中生代地殼的運動,海底上升,露出水面,形成陸地。200萬年來,在高溫多雨的環(huán)境中,在強烈的溶蝕和日復一日的風化作用下,海水和雨水沿著構造裂隙運動,使溶溝不斷地擴大和加深,久之先成石芽,繼而形成千百萬座拔地而起的石峰,與眾多的石柱、石筍連片成群。石林地區(qū)地貌類型主要有高原丘陵、低山、盆地、石林、石芽、溶斗、落水洞、溶洞、湖盆、河谷、峰叢、峰林、孤峰等。
本次實習的第一個地點就是乃古石林景區(qū),乃古是彝族的撒尼語,包含了古老和黑色的意思。乃古石林距石林縣城10km,距大石林景區(qū)8km,景區(qū)面積約10km2,該景區(qū)由東區(qū)、西區(qū)、白云湖、白云洞、古戰(zhàn)場等組成,可以用“峰上望、林中游、地下鉆”來形容乃古石林的特點。該地區(qū)喀斯特地貌發(fā)育完好,較為典型。喀斯特地貌介紹如下:
①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氣、氣候和生物條件下,水對巖石溶蝕、侵蝕及淀積沉積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氣、生物、巖石的相互作用。水對可溶性巖石以化學過程為主,機械過程為輔的破壞與改造作用,叫喀斯特地貌。
②喀斯作用過程:喀斯特作用的化學過程主要包括:方程正向是巖石溶蝕的過程,逆反應則是淀積的過程,兩個過程交替進行,則是喀斯特地貌發(fā)育的原因。首先地表附近有節(jié)理發(fā)育的致密石灰?guī)r;其次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然后是地下水循環(huán)通暢。原因是石灰?guī)r(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fā)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guī)r中,將石灰?guī)r溶解并帶走。由于地表物質(zhì)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guī)r就形成了石灰?guī)r喀斯特面。沿節(jié)理發(fā)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于形成洞穴系統(tǒng)或地下河道。在乃古石林,我們還看到了巖石表面有水平裂紋,這叫做“卸荷剝離”現(xiàn)象,海相沉積,地表抬升,壓力減小,出露水面的就膨脹出現(xiàn)裂痕。
(2)彌勒縣地質(zhì)地貌
篇二: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地理野外實習
學院:生
姓名:
班級:
學號:提交日期:報告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段明生07科學教育一班272040106XX年5月25日
2
3
4
篇三: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峨眉山——自然地理實
習報告
目錄
第一章實習區(qū)概況..................................................................................3
峨眉山簡介...................................................................................3
峨眉山地質(zhì)...................................................................................5
峨眉山地貌................................................................................14
峨眉山氣候................................................................................15
峨眉山水文................................................................................17
峨眉山動物資源概況....................................................................18
第二章實習目的及要求........................................................................18
實習目的........................................................................................18
實習要求........................................................................................19
第三章實習路線、時間、地點、組織單位........................................19
實習路線...........................................................................................19
實習時間...........................................................................................19
實習地點...........................................................................................19
組織單位...........................................................................................19
第四章實習內(nèi)容....................................................................................20
峨眉山植物....................................................................................20
峨眉山土壤.....................................................................................23
第一章實習區(qū)概況
峨眉山簡介
峨眉山區(qū)是我們此次野外實習的重點,主要為大峨山,重點識別該區(qū)所出露的各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劃分地層和判斷褶曲、斷層等構造,認識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巖溶地貌形態(tài)。
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主峰為金頂。最高峰萬佛項,海拔3099m。相對高差近2600m。面積154km2,外圍保護區(qū)域面積為469km2。地理坐標為103°20′E,29°30′N,地處長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是長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chǎn)之地,也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之一,古時稱作蒙山、牙門山,被譽為“震旦第一山”。
長久以來,峨眉山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神話般的佛教勝跡而聞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稱。峨眉山,距成都160公里,面積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因大峨山、二峨山遠望相對如娥眉,故稱峨眉山。英語E-mei,Mount亦作MountEmei。峨眉山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舉世聞名的普賢菩薩道場。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為褶皺斷塊山地,斷裂處河谷深切。一線天、舍身崖
等絕壁高達700~850米。山勢雄偉,隘谷深幽,飛瀑如簾,云海翻涌,林木蔥蘢,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多佛教寺廟,向為著名游覽地。
峨眉山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全山形勢巍峨雄壯,草木植被濃郁蔥蘢,故有“雄秀”美稱。因為高度可觀、面積龐大,登山路線幾近百里,對普通攀登者形成有力挑戰(zhàn)。近年來建成了登山索道,游人已可輕松登臨,去極頂俯瞰萬里云海,在金頂可欣賞“日出”、“云海”、“佛光”和“圣燈”四大絕景。佛光是峨眉山最壯美的奇觀。峨眉山上共有佛寺數(shù)十處,寺內(nèi)珍藏有許多精美的佛教瑰寶。許多篤信佛教的老人不辭艱苦,一步一歇,歷經(jīng)十數(shù)日始上山頂。無數(shù)慕名獵奇的游客遠涉重洋,幾經(jīng)周折,始滿數(shù)載愿愜意離山。峨眉山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它成為人們探奇攬勝、求仙修道的理想處所。
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風景名勝區(qū)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名單。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全人類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chǎn)。XX年,峨眉山景區(qū)被國家旅游局首批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qū)。
峨眉山景區(qū)面積154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大峨山為峨眉山的主峰,通常說的峨眉山就是指的大峨山。大峨、二峨兩山相對,遠遠望去,雙峰縹緲,猶如畫眉,這種陡峭險峻、橫空出世的雄偉氣勢,使唐代詩人李白發(fā)“峨眉高出西極天”、“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之贊嘆。峨眉山以多霧著稱,常年云霧繚繞,雨絲霏霏。彌漫山間的云霧,變化萬千,把峨眉山裝點得婀娜多姿。
峨眉山層巒疊嶂、山勢雄偉,景色秀麗,氣象萬千,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清代詩人譚鐘岳將峨眉山佳景概括為十種:“金頂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曉雨”、“白水秋風”、“雙橋清音”、“大坪霽雪”、“靈巖疊翠”、“羅峰晴云”、“圣積晚鐘”。現(xiàn)在人們又不斷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了許多新景觀,如紅珠擁翠、虎溪聽泉、龍江棧道、龍門飛瀑、雷洞煙云、接引飛虹、臥云浮舟、冷杉幽林等。峨眉新十景為:金頂金佛、萬佛朝宗、小平情緣、清音平湖、幽谷靈猴、第一山亭、摩崖石刻、秀甲瀑布、迎賓灘、名山起點。無不引人入勝。進入山中,重巒疊嶂,古木參天;峰回路轉(zhuǎn),云斷橋連;澗深谷幽,天光一線;萬壑飛流,水聲潺潺;仙雀鳴唱,彩蝶翩翩;靈猴嬉戲,琴蛙奏彈;奇花鋪徑,別有洞天。春季萬物萌動,郁郁蔥蔥;夏季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秋季紅葉滿山,五彩繽紛;冬季銀裝素裹,白雪皚皚。登臨金頂極目遠望,視野寬闊無比,景色十分壯麗。觀日出、云海、佛光、晚霞,令人心曠神怡;西眺皚皚雪峰、貢嘎山、瓦屋山,山連天際;南望萬佛頂,云濤滾滾,氣勢恢弘;北瞰百里平川,如鋪錦繡,大渡河、青衣江盡收眼底。置身峨眉之巔,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嘆。
佛教文化
中國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臺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狀如五瓣蓮、建寺最早、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道場。地處四川盆地綿延數(shù)百里常有金頂佛光奇觀的“峨眉天下秀”是普賢菩薩道場。孤懸碧海清波之中的“海天佛國”普陀山是救苦救難大慈大悲觀音菩薩的道場。號稱有四百八十寺的九華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地藏王菩薩的道場。
相傳佛教于公元1世紀傳入峨眉山,漢末佛家便在此建立寺廟。他們把峨眉山作為普賢菩薩的道場,主要崇奉普賢大士,相信峨眉是普賢菩薩顯靈和講經(jīng)說法之所。據(jù)佛經(jīng)載,普賢與文殊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文殊表“智”,普賢表“德”。普賢菩薩廣修十種行愿,又稱“十大愿王”,因此贏得“大行普賢”的尊號。普賢菩薩形像總是身騎六牙白象,作為愿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征。普賢菩薩名聲遠播,廣有信眾,菩薩因山而興盛,山因菩
薩而揚名。相傳東漢時,山上已有道教宮觀。峨眉山被尊為普賢菩薩道場后,全山由道改佛。東晉時期,高僧慧持、明果禪師等先后到峨眉山住錫修持。唐、宋時期,兩教并存,寺廟宮觀得到很大發(fā)展。明代之際,道教衰微,佛教日盛,僧侶一度曾達1700余人,全山有大小寺院近百座。至清末寺廟達到150余座。
近兩千年的佛教發(fā)展歷程,給峨眉山留下了豐富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成就了許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影響深遠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佛教屬于大乘佛教,僧徒多是臨濟宗、曹洞宗門人。峨眉山佛教音樂豐富多彩,獨樹一幟。全山共有僧尼約300人,寺廟近30座,其中著名的有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頂華藏寺、萬年寺八大寺廟。尼眾修行的寺院有伏虎寺、雷音寺、善覺寺、純陽殿、神水閣。寺廟中的佛教造像有泥塑、木雕、玉刻、銅澆、鐵鑄、瓷制、脫紗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如萬年寺的銅鑄“普賢騎象”,重達62噸,高米,為宋朝時鑄造,已有上千年歷史,堪稱山中一絕,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阿彌陀佛銅像,三身佛銅像,報國寺內(nèi)的脫紗七佛等,均為珍貴的佛教造像。此外古貝葉經(jīng)、華嚴銅塔、圣積晚鐘、金頂銅碑、普賢金印,均為珍貴的佛教文物。
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地位
以自然風光優(yōu)美、佛教文化濃郁而馳名中外的峨眉山,以其“雄、秀、神、奇”的特色,雄踞于中國名山之列并為其中姣姣者。
(1)雄:高大的形體,雄偉的氣勢,引起崇高的美感。峨眉山在四川盆地西南緣平地拔起,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m,相對高差2600m,與五岳中最高的華山相比,仍高出1000多m,所以歷代稱之“高凌五岳”。峨眉主峰三峰并立,直指藍天,氣勢磅礴。登臨金頂,極目眺望,或群山疊疊,或云海茫茫,變幻無窮,令人心曠神怡。
(2)秀:峨眉山處于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qū),植物垂直帶譜明顯,植物種類繁多,類型豐富,植被覆蓋率高達87%以上。山中峰巒疊障,林木繁茂,郁郁蔥蔥,山體輪廓優(yōu)美,線條流暢,景色多姿多彩。在天下各大名山中,其繁茂的植被景觀,堪稱第一。
(3)神奇:峨眉山這個“普賢道場”的佛門圣地,濃郁的佛教文化色彩使它籠罩在一片神秘的宗教氣氛之中。而神話傳說,以及戲劇、詩歌、音樂、繪畫、武術等的渲染與傳播,使這座佛國仙山的神奇色彩更加虛幻莫測。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峨眉山的佛教文化、寺廟建筑與自然景觀有機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這在中國名山中實為首屆一指。峨眉山奇特的氣象景觀如金項的云海、日出、佛光、圣燈、朝暉、晚霞,以及雷洞煙云、洪椿曉雨、大坪霽雪、雨湘霧湘等,千變?nèi)f化,絢麗多彩,堪為中國名山之首。
峨眉山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與悠久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有機地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給人們美的享受與熏陶,使之成為人們崇拜與謳歌的對象而名揚天下。
峨眉山地質(zhì)
中國地質(zhì)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莫定了峨眉山地質(zhì)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峨眉山的地層從前寒武紀(中國通稱震旦紀)以來,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沉積外,其余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積相標志和大量生物化石,為研究沉積相,復原古環(huán)境,進行全球生物地層學及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資料。峨眉山麥地坪剖面對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的研究碳酸鹽臺地沉積相的研究中、卞三疊統(tǒng)龍門洞剖面對潮坪沉積相的研究;晚二疊世基性巖漿噴溢的峨眉山玄武巖對大陸裂谷作用,上地慢
篇四: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南京地區(qū)
地理學野外教學實習報告
目錄
前言
第一章實習區(qū)概況
一、南京地區(qū)
二、盱眙地區(qū)
三、鎮(zhèn)江、揚州地區(qū)
第二章氣象氣候
一、南京地區(qū)的氣候類型
二、南京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第三章地質(zhì)地貌
一、南京地區(qū)的地質(zhì)特征
二、南京地區(qū)的主要地貌類型及其特征
三、南京地區(qū)地貌的形成與演變
四、南京地區(qū)不同地貌類型上的土地利用
五、南京地區(qū)典型地貌與生產(chǎn)生活
第四章土壤
一、南京地區(qū)土壤資源概況
二、不同土壤類型的發(fā)生過程與特征
三、不同母質(zhì)發(fā)育土壤的對比分析
四、土壤資源合理利用與改良設想
第五章植被
一、從氣候、植被角度分析老山、紫金山和第一山植被的異同,說明各自的代表植物
二、以老山和紫金山為例,圖文并茂的分析說明各自的植物種群的自然演替情況
三、以第一山為例,分析該地區(qū)的植被特點,以及園林植物的配置形式
第六章水文水資源
一、淮河基本概況及歷史變遷
二、黃河奪淮入海對淮河流域的影響
三、洪澤湖現(xiàn)狀及形成過程
四、洪澤湖大堤的現(xiàn)狀、功能和特點
五、淮河及洪澤湖水質(zhì)分析
第七章南京人文地理
一、南京老山自然與人文景觀特征分析
二、獅子嶺兜率寺佛教建筑特征
三、鐘山風景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現(xiàn)狀以及問題分析
四、鐘山風景區(qū)游客市場特征分析
五、鐘山風景區(qū)山、水、城、林資源組合優(yōu)勢分析
六、盱眙第一山旅游資源單體分類以及評價
結束語
前言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包含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質(zhì)學、氣象學、土壤學、植物學等等。同時,它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作為一名地理科學專業(yè)的學生,必須對這些知識進行必要的學習理解。為了加強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通過野外實習,提高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角度考慮問題的習慣,提高身體素質(zhì)。
本次實習時間為年月日至年月日,歷時7天。實習地點主要為南京地區(qū),包括南京濱江地區(qū)、紫金山一帶以及淮河附近等。期間我們學習了許多平時在課堂學不到的知識,還領略了不一樣的風土人情,實習參加的人員包括等共200人左右。
本次實習的主要任務:
1.獲得地球各圈層運動構造的常見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
2.熟悉并掌握野外地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認識南京地區(qū)的地理概況,并對地理學有一個綜合的認識;
4.掌握南京地區(qū)的地質(zhì)地貌狀況、水文狀況、氣候狀況、人文狀況和生態(tài)狀況;
5.了解與熟悉依據(jù)地理現(xiàn)象進行地理思考和編寫實習報告的基本方法、內(nèi)容和過程;
6.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獨立思考的科學思維,培養(yǎng)野外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7.為后繼課程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本次實習,獲得對主要地理現(xiàn)象的感性認識,
加深對地理學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
實習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地質(zhì)地貌、水文、氣候、土壤、植被生態(tài)、人文等,運用了自然地理、經(jīng)濟地理、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
第一章實習區(qū)概況一、南京地區(qū)
1)地理位置:南京位于北緯31°14″至
32°37″,東經(jīng)118°22″至119°14″,地處我國
東南部的長江下游,東接富饒的長江三角州,
南靠寧鎮(zhèn)丘陵,西倚皖贛山區(qū),北連江淮平原,
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
2)地質(zhì)地貌:南京境內(nèi)分布在長江以南的
山體構成寧鎮(zhèn)山脈西段,大體呈東西向分布。
由北向南分別是:鐘山北支,處于北郊的長江
南岸,自東向西分別是棲霞山、南象山、幕府山;鐘山中支,包括東郊的紫金山(即鐘山)及其在市區(qū)的延伸,海拔米的主峰頭陀嶺是南京最高點;鐘山南支,處于南郊的江寧,自東向西分別是湯山、方山、牛首山等。此外,溧水和高淳境內(nèi)還分布有茅山山脈的余脈。在長江以北,六合區(qū)北部有東平山、冶山,東南部有靈巖山,浦口區(qū)分布著老山山脈。3)氣象氣候:南京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夏長而春秋短,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夏季盛行西南風;冬季盛行東北風。南京雨水充沛,一般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處于陰雨連綿的梅雨季節(jié),夏季和秋季還有西太平洋臺風帶來的大量雨水。
4)植被土壤:南京市現(xiàn)轄10個區(qū)、五個縣,面積6516平方公里,主要土壤為黃棕壤,綠化覆蓋率較高。植被覆蓋方式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南京地區(qū)的土壤主要有地帶性土壤和耕作土壤兩大類型。在北、中部廣大地區(qū)為黃棕壤(地帶性土壤),南部與安徽省接壤處有小面積的紅壤。土壤分布隨地形地起伏呈現(xiàn)一定規(guī)律。黃土崗地上分布著經(jīng)旱耕有所熟化而形成的黃棕壤,平原、低洼桿區(qū)則為大面積的水稻土,在城鎮(zhèn)附近有部分菜園土,沿江沖積平原分布著灰潮土。
5)人文概況:南京是著名的古都,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的風景名勝與文物古跡相交融,形成山、水、林、城結合的獨特風貌。全市列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縣級保護單位407處。有十大風景區(qū):中山陵、明孝陵、紫金山天文臺、梅花山、美齡宮、白馬公園、頭陀嶺、紫霞湖、中山公園、森林公園。
二、盱眙地區(qū)
1)地理位置:淮安市盱眙縣地處北緯32°43'~33°13'、東經(jīng)118°11'~118°54',位于江蘇省中西部,淮河下游,洪澤湖南岸。東與金湖縣、安徽省天長市相鄰,南、西分別與安徽省來安縣和明光市交界,北與洪澤縣、泗洪縣接壤。
2)地質(zhì)地貌:境內(nèi)地勢西南高,多丘陵低山;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jīng)境內(nèi),北部瀕臨洪澤湖。境內(nèi)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qū)等多種地貌,位于仇集鎮(zhèn)五座窯旁海拔231米的無名山峰為盱眙境內(nèi)地貌最高點。
3)氣象氣候:盱眙地處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qū)域,屬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際、年際變異性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降濕早,春、秋兩季度突出,春季氣溫回升快,秋季隆溫早,春、秋兩季度光照足,晝夜溫差大,夏季較炎熱,冬季寒冷早。年平均日照總量小時,平均氣溫℃,無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4)植被、土壤:南京市現(xiàn)轄十區(qū)五縣,面積6516平方公里,主要土壤為黃棕壤,綠化覆蓋率較高。植被覆蓋方式有針葉林、常綠闊葉林、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
5)人文概況:主要風景區(qū)有明祖陵、古泗洲城遺址、云山漢墓、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東陽城遺址、八仙臺風景區(qū)、象山國家礦山公園。
三、鎮(zhèn)江、揚州地區(qū)
鎮(zhèn)江:
1)地理位置:鎮(zhèn)江市位于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北攬長江,南與常州、無錫、蘇州聯(lián)體構成蘇南經(jīng)濟板塊,接納上海、南京輻射。是長三角重要的港口、工貿(mào)和旅游城市。
2)地質(zhì)地貌:全市土地面積中丘陵山地占%,圩區(qū)占%,平原占%,水面占%。
3)氣象氣候: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4)植被、土壤:水稻土是全市的最主要土壤,分布廣,面積大。黃棕壤分布于寧鎮(zhèn)山脈和茅山丘陵。全市低山丘陵以黃棕壤為主,崗地以黃土為主,平原以潛育型水稻土為主。5)人文概況:主要景點有焦山、北固山、茅山、西津渡古街、鎮(zhèn)江博物館、鎮(zhèn)江民間文化藝術館、金山湖、寶塔山公園、河濱公園、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中國米芾書法公園等。揚州:1)地理位置:揚州,位于東經(jīng)119°01′至119°54′、北緯32°15′至33°25′之間;南部瀕臨長江,與鎮(zhèn)江市隔江相望;西部與安徽省滁州市毗鄰;西南部與南京市相連;北部與淮安市接壤;東部和鹽城市、泰州市毗鄰。
2)地質(zhì)地貌:揚州市轄區(qū)北部地形為丘陵,京杭大運河以東和沿江地貌為長江三角洲漫灘沖積平原,地勢平坦。
3)氣象氣候:揚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qū)。其氣候主要特點是: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明顯的變化,四季分明,氣候溫和,自然條件優(yōu)越,與同緯度地區(qū)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出,全年無霜期平均220天;全年平均日照2140小時;全年平均降水量1020mm。梅雨季節(jié)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
4)人文概況:主要旅游景點有揚州瘦西湖風景區(qū)、大明寺、漢陵苑等。
第二章氣象氣候
一、南京地區(qū)的氣候類型
南京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
二、南京地區(qū)的氣候特征
夏熱冬寒:是南京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顯著氣候特征,由于大氣環(huán)流的變化以及南京不斷的植樹造林,南京夏天的炎熱程度與江南、華南其他都市相比大為減輕,故一時有為南京摘去“火爐”帽子的說法。
降水豐沛: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屬于濕潤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長江中下游區(qū)是全國冬雨比率較高、春雨最為豐沛的地區(qū)。降水季節(jié)分配的這一特點是與長江中下游區(qū)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大氣環(huán)流過程密切相關的。四季分明,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年平均溫度°C,年極端氣溫最高°C,最低-°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jié),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并稱“三大火爐”;秋天干燥涼爽;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時間分配均勻,皆宜旅游。
第三章地質(zhì)地貌
一、南京地區(qū)的地質(zhì)特征
南京市是江蘇省低山、丘陵集中分布的主要區(qū)域之一,是低山、崗地、河谷平原、濱湖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單元構成的地貌綜合體。境內(nèi)山巒起伏,江河交錯,
構成良好的自
篇五:野外地質(zhì)實習報告1
野外地質(zhì)實習報告
班級:姓名:指導老師:封強、李影、景永強、王志強實習時間:
實習目的:實習情況
本次實習的目的是學習最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培養(yǎng)野外觀察和分別的能力,培養(yǎng)團隊精神和獨立思考等科學素質(zhì),體驗野外生活,訓練對野外工作的適應能力,加深對地質(zhì)知識的了解!
1、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認識常見巖石并對其組成成分、顏色、構造、結構等性質(zhì),并且對相應巖石進行采集并且進行描述。
3、學會用地質(zhì)羅盤的使用方法。
4、用地質(zhì)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以所處方位。
5、現(xiàn)場認識水平層理、楔狀層理、巖層的尖滅等地質(zhì)現(xiàn)象。
實習人員和時間:
指導老師:申振強老師、景永強老師、封強老師、李影老師
帶隊老師:王志強老師
小組成員:白培霞,劉倩,楊毅,白斌
實習人員有11級一班、四班全體學生及老師,本次野外地質(zhì)實習歷時三天,即XX年5月14日早晨出發(fā)到XX年5月17日中午返校。
實習地點:
陜北地區(qū)
實習路線:
本次實習共三條路線,即:
(1)延安市棗園鎮(zhèn)莫家灣
(2)延安市安塞縣肖官驛
(3)延安市宜川縣壺口瀑布
分組情況:
此次實習共有我們一班四班兩個班級八十多位學生,我們二個班以小組為單位共分成二十多個小組一位組長帶領一小組(我們油畫四班是我們的輔導員王志強王老師帶領的),另外每四個同學分成一個小組,每一個小組發(fā)一個地質(zhì)包,包內(nèi)盛放實習工具。一輛校車乘載一個班級的學生及帶隊老師,路線詳細下面根據(jù)實習敘述!
實習具體內(nèi)容
一、地點一
日期:XX-5-15天氣:晴
路線: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莫家灣后山
實習任務:飽和含油砂巖的描述及其標本的采集,制作信手剖面圖,熟悉
使用羅盤儀測量巖層產(chǎn)狀(走向、傾向、傾角),以及了解黃土
地貌和地理坡度的測量。
在這個炎熱的夏季,天氣是那樣的炎熱,作為實習的第一天,首先進行是實習前的動員,老師簡要但清楚的交代了實習的內(nèi)容,了解了很多不同的地質(zhì)現(xiàn)象。老師詳細講解了幾種常見巖層、結合實習指導書的內(nèi)容和聽到的一部分,大致學會了從地質(zhì)圖上閱讀各種地質(zhì)現(xiàn)象,分析地質(zhì)現(xiàn)象的分布規(guī)律,并且畫出地質(zhì)剖面圖,再根據(jù)地質(zhì)圖分析區(qū)域和地質(zhì)發(fā)展史的方法。
為了在野外實習時有所收獲,我認真的閱讀了實習指導書,初步了解地質(zhì)勘察之重要以及地質(zhì)勘察中的各種方法和步驟,比較全面的了解了地質(zhì)勘察報告的內(nèi)容。
點一:首先我們觀測的是河邊的一些飽和含油砂巖,經(jīng)過我們小組的細心和認真討論后得出飽和含油砂巖的一些性質(zhì),他的新鮮面為黑色,風畫面為紅褐色,具有厚層狀層理,粗粒碎結構,碎屑成分主要有碎屑顆粒,礦物成分主要有石英、長石等,膠結物為較硬的硅質(zhì)膠結物,飽和含油,具有原油味,可污手。
點二:距點一向西1000米,進溝距溝口約800~900米,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個巖層的剖面,根據(jù)老師的認真描述與我們的細心觀察,最后了解到該巖層剖面分為四個層次,最頂層是黃土層,緊接著是中砂,炭質(zhì)頁巖和細砂巖,并分別進行巖層的描述,黃土層:土黃色,由粉砂組成,含有一定量細砂和粘土,顆粒徑在~之間,厚度約1~3m之間,中砂:灰黃色,粉狀結構,含較多的粘土,細碎屑巖,且很單一,厚度約5m。炭質(zhì)頁巖:灰黑色,層狀結構,頁狀層理,厚度約為3m。細砂巖:淡黃色,塊狀構造,成分較為復雜,厚度約為10米。
點三:據(jù)點二為基準,再進溝500米,向東到達山頂,本地貌點土質(zhì)疏松,多為黃色土壤,此地形主要以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卯為主,黃土卯是黃土被侵蝕切割而成渾圓頂部的孤立丘崗地形,如饅頭狀,各方向的坡度不一,此點北邊坡度為38°,東邊坡度為40°,西邊坡度為43°,綿延數(shù)百米的長梁和渾圓狀丘崗地貌組合在一起,勾勒出了溝壑縱橫,丘陵起伏,一眼望去,與頂基本相平。羅盤的使用:
地質(zhì)羅盤是地質(zhì)實習中傳統(tǒng)三大件之一,運用地質(zhì)羅盤測量巖石的產(chǎn)狀(走
向、傾向、傾角)是地質(zhì)實習的基本技
能。本次實習,我們通過運用地質(zhì)羅盤
測量巖石的產(chǎn)狀,復習了地質(zhì)羅盤的使
用方法。具體體方法如下:
(1)用地質(zhì)羅盤測巖石的走向測量
巖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
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
面緊貼,然后緩慢轉(zhuǎn)動羅盤(注意:在
轉(zhuǎn)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
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
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
出磁針所指的讀數(shù)即為巖層的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巖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180°。例如巖層的走向為60°或240°。
(2)用地質(zhì)羅盤測巖石的傾向測傾向時,用羅盤的北端指著層面的傾斜方向,使羅盤的短邊(即S邊)與層面貼緊,放平,并轉(zhuǎn)動羅盤,轉(zhuǎn)動方法及原則同上,北針所指的讀數(shù)即為所求的傾向。傾向僅有一個指向,只能用一個數(shù)值表示,例如巖層的傾向為150°。
假若在巖層頂面還是哪個進行測量有困難,也可以在巖層底面上測量,仍用長測望標指向巖層傾斜方向,羅盤北端緊靠底面,讀指北針即可。假若測量底面時讀北針受障礙,則用羅盤南端緊靠巖層底面,讀指S針亦可。(3)用地質(zhì)羅盤測巖石的傾角測傾角時,將羅盤豎起,以其長邊貼緊層面,并與走向線相垂直,用中指撥動羅盤,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shù)即為傾角。傾角的變化界于0-90°之間,如一巖層的傾角為35°。
(4)注意事項在野外測定產(chǎn)狀要素,往往只要測量巖層和一切構造面的傾向和傾角,并記錄下來。記錄的格式:巖層的產(chǎn)狀為150°∠35°,前者表示傾向,后者表示巖層的傾角。由于走向和傾向相差90°,傾向加或減90°即為走向,上述巖層的走向是60°或240°兩個數(shù)值。這也是為什么一般不記錄走向的原因。只有當巖層傾角近于直立時才記錄走向。
野外測量巖層產(chǎn)狀時,必須在巖層露頭上測量,不能在滾石上測量,因此要區(qū)分露頭和滾石。區(qū)分露頭和滾石,主要是靠多觀察和追索,并善于判斷。
另外,若被測量的巖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巖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準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巖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guī)r層的斷面,找到屬于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于巖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一眼望去,與頂基本平其。
篇六: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院系:XXXXXX
學號:XXXXXX
姓名:XXX
班級:XXXXXXX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日
一、實習時間:
XX年6月3日~6月10日、16日
二、實習地點及路線:九洞天—織金洞—安順云峰屯堡—黃果樹—關嶺國家地質(zhì)公園—北盤江花江大峽谷—金沙冷水河—陽山公園。
三、實習人員:領隊教師和XX級地理本科班學生
四、實習結果與體會
轉(zhuǎn)眼間,為期十天的地質(zhì)地貌、土壤、植物地理學野外實習結束了,然而在十天的時間里,我學到了許多平時在課堂里學不到的關于實踐方面的知識,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而在實習中學到的實踐經(jīng)驗令我們受益匪淺,以下便是對于實習期間的實習工作的總結和心得體會。對于今年剛學習的專業(yè)基礎課來說,這次實習活動有利于增加我們對專業(yè)知識的了解和領悟。第一天,我們了解九洞天喀斯特的基本概況,第二天,在對織金洞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我們來到了織金洞,整個過程中,累并快樂著。我想,對于土壤學這種需要實踐和理論想結合的學科來說,野外實習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正是學院安排我們外出實習的目的。通過親身實踐,我們能夠從中對自己在土壤學專業(yè)的基礎知識獲得
一個宏觀上的認識,從而便于我們更好的學習和利用專業(yè)相關的知識技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通過實習,我們才能在鞏固消化課堂知識的同時,對課堂上的知識也是一個檢驗和融會貫通的過程,而且,實踐是我們大學生學習的第二課堂,是知識發(fā)展的引擎,是檢驗真理的試金石,也是鍛煉我們成長的有效途徑。一個人的知識和能力只有運用于實踐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才能將其發(fā)展和完善。對于我們來說;想要成長,就需要勤于實踐,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并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在逐步完善的同時,進行創(chuàng)新。在學校學習專業(yè)知識的我們,由于不斷地吸收消化知識,但是卻沒有直接感官上的對知識的感受,往往感覺到枯燥乏味,但到了實習地點之后,氣氛以及學習的趣味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譬如挖掘剖面時的神速;對剖面修整的細心程度以及層次的劃分,但是感覺上了好像有些許的脫節(jié),首先就是感覺缺乏實際操作、實物屬性認識方面經(jīng)驗的欠缺。譬如;土壤剖面規(guī)格、朝向、層次的劃分等。而在實習的過程中,老師細心地講解,將在學校課堂上的理論知識中關鍵點的回放,使得課堂上的平面效果與實踐中三維得到有效融合,同時也在其中加入了新的知識。在本次的實習中,老師的悉心指導,同學們的熱情配合,使本次實習非常順利地完成了。在金沙和陽山整個過程中,我基本做到了認真聽從老師指導,細心辨認植物、采集標本,留心做記錄,生怕記漏、記錯任何一個種名兒,遇到特別的植株與同學相互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請教老師。并記好實習日記。第一天收獲頗豐,我認識了好多種植物,了解了部分植物的用途,譬如唇形科的益母草、菝葜,景天科的景天三七具有藥用價值,而殼斗科的栓皮櫟樹干竟可以做暖壺塞子,最為有趣的是木蘭科的鵝掌楸,也叫馬褂木,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未命名植物。知道怎么區(qū)別馬尾松、華山松、云南松的區(qū)別,知道在陽山主要有山茶科和木蘭科、這次實習給我提供了一個近距離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我通過對植物的辨認,了解植物的科屬特征,進而加強鞏固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在本次的實習中所學到的知識,因為是自己親身操作感受過,所以深深地記在了心上,雖然只是短暫的實習,卻也使我們明白了“紙上學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正含義,告訴我們,一個知識的由來,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的實踐和努力,敦促我們在認真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也不要放松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這次野外實習在同學們的微笑和滿足種結束了,在這次實習中,我獲得了很多收獲,首先
我認識了幾種土壤的類型并知道了它們的性質(zhì)特征,而且印象深刻,這是在課堂上所不能做到的。其次我學會了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中,讓理論知識得到充分的運用,但是讓我也知道了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自己平時應該更加的努力學習知識。另外在實習中我還懂得了做科學要認真嚴謹,不能馬虎了事,該做的就要動手去做,不能憑空想像。
(一)地質(zhì)地貌部分
1、九洞天
九洞天由三大地貌單元構成,即上游的梯子崖塌陷、伏流段,中游的油菜河箱型谷段和下游的由天窗、天生橋、溶洞串聯(lián)的九洞天伏流段,三段全長6km。
九洞天是“裂點伏流塌陷型峽谷”演化的典型代表,其演化的基本模式:峽谷塌陷形成天然堆石壩,產(chǎn)生順河伏流溶洞—伏流連續(xù)下切,形成地下峽谷廊道—古河道因失去水流而相對被抬高、并產(chǎn)生滲漏型洞向天窗、天生橋串聯(lián)階段演化,再踏頂,箱型谷形成。
九洞天形成條件:
(1)斷裂和節(jié)理特別是具有控制喀斯特形態(tài)特征(陡崖、半邊山)、分布(漏斗、
洼地、落水洞、伏流、溶洞展布方向、
密度)和發(fā)育的大型節(jié)理,溶蝕性很
高的厚層和中厚層灰?guī)r。
(2)強烈的新構造運動。
(3)喀斯特流域二元匯流結構所產(chǎn)生
的地表水系不斷向地下水系這種會留
結構的轉(zhuǎn)化,也是九洞天峽谷形成的
必要水文要素。
九洞天的形成和演化
(1)油菜河伏流及底納寨干谷形成期
瓜仲河段發(fā)生的第一次伏流就是油菜河的潛和底納寨干谷的形成,此時梯子崖尚處在寬谷塑造其,九洞天伏流尚未形成,現(xiàn)在殘留的底納寨古河道就成為海拔位置最高約1320—1340米,時間最早的一次地表河轉(zhuǎn)為地下河的地貌事件的
證據(jù)。
(2)梯子崖伏流及張家寨干谷形成期
六沖河的繼續(xù)下切,地下水道不斷擴大,最后梯子崖南側(cè)的地下暗河襲奪了六沖河,使之潛入地下,張家寨河道遂成為干谷,高程1250—1270米,代表了瓜仲河段的第二次伏流。
(3)九洞天伏流和大天橋干谷形成期
當油菜河地下峽谷廊道形成后,由于不斷加深、加寬,最后因伏流頂部失穩(wěn)踏頂,伏流轉(zhuǎn)為明流。當油菜河明流峽谷形成后,六沖河仍自西向東流經(jīng)大天橋,隨著河流裂點的發(fā)育,六沖河在九洞天先后發(fā)生了重大的地貌事件。由于水壓的存在,使順河延伸的裂隙和通道不斷擴大,形成與原河道平行的伏流,天然石堆石壩與大天橋之間的河道即成為干谷。由于伏流的強烈發(fā)育,也使得九洞天伏流南側(cè)的古河道產(chǎn)生落水洞,并因伏流的深切而產(chǎn)生塌陷型天窗。
2、織金洞
織金洞原名打雞洞,位于貴州省織金縣城東北23公里處的官寨鄉(xiāng),它是一個多層次、多類型的溶洞,洞長公里,最寬處175米,相對高差150多米,全洞容積達500萬立方米,空間寬闊,有上、中、下三層,洞內(nèi)有40多種巖溶堆積物,顯示了溶洞的一些主要形態(tài)類別。
織金洞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qū)域,地處我國烏江上游綺結河峽谷南岸、系受新構造運動影響,地塊隆
升,河流下切溶蝕巖體而形
成的高位早溶洞。地質(zhì)形成
約50萬年,經(jīng)歷了早更新世
晚期至中晚更新世,由于地
質(zhì)結構復雜多變,使該洞具
有多格局、多階段、多類型
的發(fā)育特點。規(guī)模大,形態(tài)
萬千,色彩紛呈,是織金洞
景觀的顯著特點。
篇七:自然地理實習報告
`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學院:資源學院
專業(yè):資源環(huán)境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管理
班級:資環(huán)1101
姓名:
學號:
指導老師:關英斌李海梅
目錄
前言……………
第一章交通位置及自然經(jīng)濟狀況
(一)邯鄲市……………
(二)昌樂縣……………
(三)青島市……………
第二章地質(zhì)
(一)地層……………
(二)構造……………
(三)巖漿活動…………………
第三章氣候
(一)邯鄲氣候……………
(二)昌樂氣候……………
(三)青島氣候……………
第四章地貌
(一)流水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
(三)海岸地貌……………
第五章土壤及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第六章結束語……………
前言
一、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意義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自然地理現(xiàn)象形成演變過程和分布規(guī)律的科學。自然地理現(xiàn)象和成因復雜多變,課堂講授的自然地理知識是前人研究和實踐總結得到的最一般最普遍的原理,是高度概括歸納的結果。通過野外實習可以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與實際的自然地現(xiàn)象結合起來,真正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以實地走訪的形式對實習區(qū)的地層、巖石、地質(zhì)構造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運用理論知識解釋野外的常見現(xiàn)象。并以此來加強和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習,學會觀察分析褶皺、斷層等的特征,辨認和分析河流地質(zhì)作用的能力,通過昌樂的實地走訪了解火山口地貌,藍寶石的成因等提高對地質(zhì)科學的興趣。因此,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自然地理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實習任務
加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習熱情,更好的理解課堂上所學習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要做到:
1認識識別斷層特征,認識巖層受力后的連續(xù)變形;
2認識河流中游沉積物、階地,會觀察生物群落的演替、河流的地質(zhì)作用,觀察喀斯特地貌;
3觀察河流的地質(zhì)作用,確定河流接地的級別,認識河漫灘
相沉積物的二元結構;
4識別斷層的存在,認識分水嶺、向斜構造以及丘陵,會觀察接觸帶的特征;
5觀察河流交匯處,認識變質(zhì)巖,了解流域、水系及河流的地質(zhì)作用,了解不同土壤上的植物分布狀況,認識崩落及崩塌地貌;
6觀察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及植物的群落結構;
7觀察昌樂火山口群新近紀玄武巖,掌握海積地貌、海蝕地貌的類型和特征,掌握海岸地貌野外調(diào)查和觀察方法,掌握海水的物理性質(zhì)、海水的運動,了解海洋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了解海水的地質(zhì)作用。
三、實習時間安排
XX年6月10日至XX年7月6日。
四、實習地點
武安:西寺莊北洺河、柳家河硅鎂采石廠、柳家河渡槽處、北洺河上游、馬店頭。
涉縣:一五零電廠南(清漳河邊)、中原村北槐樹嶺、彈音村北。
峰峰礦區(qū):元寶山、仁義村。
昌樂縣:古火山群、中國寶石城。
青島:棧橋、匯泉灣匯泉廣場、海水浴場、五四廣場、石老人浴場、黃島金沙灘。
五、實習人員及組織狀況
帶隊教師:關英斌老師李海梅老師
實習人員:河北工程大學資源學院資環(huán)11全體同學
六、實習工作量
路線一:(涉縣)涉縣城→索堡
路線二:洺河→沙河→牛莊天梯山
路線三:茨村→下窯則
路線四:柳家河→十里店→峰店
路線五:清化→馬店頭
路線六:仁義村→元寶山
路線七:(昌樂)古火山群→中國寶石城→(青島)棧橋→匯泉廣場→海水浴場→五四廣場→石老人浴場→黃島金沙灘
篇八: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報告
綜合實驗報告
1、實驗目的
此次野外綜合實習是地理科學專業(yè)課堂教學完成后的具體實踐環(huán)節(jié),許多在課堂上學習過的內(nèi)容在此次實習中都會有所體現(xiàn)和應用。本次實習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培養(yǎng)學生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的工作意識,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與途徑,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學野外調(diào)查與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學各個要素之間、各個地域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并能夠從結構、功能和演化及它們的協(xié)同等角度理解認識其整體性和差異性;
(2)培養(yǎng)學生在野外的獨立生存能力和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野外實驗路線
黃桷古道,文峰塔,德國大使館、老君洞,蔣介石官邸
3、南山綜合地理學考察內(nèi)容與分析
(1)通過對野外實驗的觀察、記錄,并借助于Googleearth等工具,認識南山地區(qū)主要地形地貌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規(guī)律等。
(2)通過對野外實驗的觀察、記錄,描述南山主要植被、巖石、土壤類型和代表性植被、巖石、土壤的形態(tài)特征,以及本地區(qū)主要植被、巖石、土壤空間分布規(guī)律等。
南山是常綠針葉林和常綠闊葉林的交織帶,多黃葛樹;土壤多為山地特殊的黃色與棕色混合的泥土
(3)沿線景觀
黃葛古道
黃葛古道是茶馬古道南山段,有世界上最高的貿(mào)易通道的稱謂。是重慶市知名度最高的一條古道,有著800年歷史,曾是歷代川黔商賈的必經(jīng)之地,被稱為重慶的“絲綢之道”。該古道始于唐朝,宋、元、明、清時期處于鼎盛時期,屬巴渝十二景之一。道路地面突出了山地特點,坎坷崎嶇。但是寬闊的石板擺出當年的經(jīng)濟和文化歷史,使得山間逶迤的小路顯得康莊而大氣直到上個世紀的70年代中期前,這條古道依然是一條交通要道。上個世紀80年代后期,這里已不再是人們?yōu)樯嬅β抵懒?。?jīng)過幾年的短暫沉寂之后,這條古道再度迎來了興旺的人氣,樹木參天的古道,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前來健身
老君洞
老君洞:原名太極宮,是川東地區(qū)第一道觀。位于南岸區(qū)上新街東南約
2公里的老君山上。沿古川黔大道,約登240余級至老君坡,再折向廟前石梯,上427步就到了山門月臺。也可坐車沿南山旅游公路至埡口處下車,從新建的大門入內(nèi)。
此道觀在三國時已有殿堂,正式建于隋末唐初,已有1700多年歷史。經(jīng)歷代擴建,到清乾隆時最盛,成為遠近聞名的名山古觀。這里環(huán)境幽靜,林木參天,濃蔭夾道。整個道觀依山造殿,鑿壁成像,自山門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層層布置,盤旋而上,直達山頂。觀內(nèi)有三清殿、真武殿、靈祖殿、三豐殿、斗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呂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財神殿等13座殿堂。這些殿多仿我國庭園式樣,懸山穿斗,飛檐翹角。
登上老君洞山頂俯視山下,境界迷離,鐘磬和鳴,香煙裊裊;極目遠眺,數(shù)十里山城景色,美不勝收。
主要了解的是中國古代的道教的文化特點和傳承,道教與佛教的差異與融合,還有就是對古代神話的了解。了解古代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mào)通道,感受當今世界上地勢最高的貿(mào)易通道,了解和知道茶馬古道的歷史經(jīng)濟地位和各地域人文化的交流和交融。觀察了解重慶整個地貌的特點。
文峰塔
文峰塔為七級樓閣式塔,通高約28米,磚石結構,底層為條石筑成,余為磚砌,塔頂為六角攢尖葫蘆寶頂。塔身呈六邊形,層層上收。進門從左側(cè)沿石階旋至二層,以上為木樓梯至頂,每層有窗洞兩個,可極目山城數(shù)十里。1992年重慶市人民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XX
年公布為直轄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重慶市南岸區(qū)黃桷埡文峰塔文峰塔建于清朝道光年間(1850年),距今已有160年歷史。它是重慶主城的一座名塔。據(jù)《巴縣志》記載:“文峰塔峭立山巔,凡七級,高逾十丈,萬松圍護,攢天一碧”。
因流傳一時的反特驚險小說《一雙繡花鞋》和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影《霧都茫?!芳巴娨晞》謩e取材取景于該塔,使得這座塔更加名揚中外。
文峰塔,曾是重慶最有看點的風景——在重慶最繁華的渝中區(qū)就可以遠眺到它遙遠的身影。我們經(jīng)過這么艱難的跋涉,才得以來到文峰塔,那種征服感,那種一覽兩江環(huán)繞渝中半島的感覺,對于視線不夠開闊的山城人來說,真是妙不可言!文峰塔矗立山頂經(jīng)一百多年的風霜雨雪,已是滿身滄桑,青苔草木點綴在風化了的塔面上,斑駁陸離,極具審美特質(zhì),只可惜年久失修,上不了塔頂,文物主管單位考慮到游客安全,對三層以上進行了封堵。然而目前,文峰塔已經(jīng)不對外開放,塔一層的門已經(jīng)被封堵,無法進入。
蔣介石官邸
位于南郊的黃山23號。黃山位于南岸區(qū),海拔580米,面積約1平方千米。黃山處于奇峰幽谷之間,遍山松柏簇擁,風景極佳,屬南山風景區(qū)范圍。1938年,日本對重慶實施戰(zhàn)略轟炸,為躲避日機轟炸,蔣介石選中黃山。其中著名景觀有:松廳、孔園、草亭、云柚樓……
“黃山官邪”座落在山巒之中的極峰之巔,很具有舊時代的官府對上司和最高上司佞稱“上峰”、“極峰”的象征性意味,作為“朕即國家”“國家即朕”的“蔣委員長”的消夏所在,還真有點兒妙不可言的心理上的影響!高高在上的官邸,突兀在密林叢中,周圍
山崖峭峻,唯有前后一徑不可雙人并行的窄狹石梯相通,蒼松蔽天,翠柏濃郁,林濤颯颯?,F(xiàn)實的官邸,其實并不壯觀,很難設想當年曾一番“談邸色變”的威勢;或則有“一登邪門”就能身價百倍的靈氣!不過是一座三十年代常建的那種不中不西、中而兼西有磚砌瓦頂三閣式建筑。整個外形,比之其東側(cè)山下宋美齡那座“松廳”還要更象一把舊式的鎖頭。二樓連接南北廂房的過廊,木柱欄擋成柵,正好成了鎖頭的鼻梁。不大諧調(diào)的是北廂三樓突出房脊砌了一個方形的屋頂陽臺,現(xiàn)在雖已加蓋屋頂成房,但那架式,仍然可以看出,原先定是便于環(huán)形了望監(jiān)察的護駕設施
德國大使館
德國大使館早期是一位德國醫(yī)生的住所,后來因為他的故事和抗戰(zhàn)的需要,將他的住所改為大使館。建筑混合中西特色還有茂密的樹木,使得德國使館在抗戰(zhàn)時期更加隱蔽。在重慶廣益中學后面,文峰塔下,后臨向家坡,為一棟坐北朝南的中西式樓房,登上文峰塔后,從另一石階沿梯而下至半山腰,向左步行百余米到達戰(zhàn)時德國大使館。現(xiàn)未對外開放,有一老翁居住守護,相比文峰塔,大使館殘存至此,有一絲欣慰,也有一絲悲哀。
(4)通過本次野外綜合實驗,闡述你對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人文景觀的關系的理解與認識等。
文化景觀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也是人文社會環(huán)境的一面鏡子。通過觀察文化景觀,人們既可以了解一地的物質(zhì)文化環(huán)境,也可以了解一地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
由于重慶特殊的地貌也使得早些年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加上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流入與中國的文化交互,使得現(xiàn)代的建筑也有一定的特色。
篇九:地理野外實習地質(zhì)實習報告
實
習
報
告
學院:地理科學學院
專業(yè):地理科學
實習內(nèi)容:地質(zhì)地貌野外實習
實習地點:鄂爾多斯高原東部薩拉烏蘇河流域
實習時間:XX年5月12日—22日
目錄
目錄..................................................................................................................................................2
一、實習概況.................................................................................................................................4
二、鄂爾多斯簡介(引自實習指南).........................................................................................4
三、地貌實習.................................................................................................................................7
1.河流地貌................................................................................................................................7
河流作用.....................................................................................................................7
河谷地貌.....................................................................................................................7
河床地貌.....................................................................................................................7
河漫灘.........................................................................................................................8
深切曲流.....................................................................................................................8
離堆山.........................................................................................................................8
牛軛湖.........................................................................................................................9
河流階地.....................................................................................................................9
2.風沙地貌...........................................................................................................................10
風積地貌...................................................................................................................10
沙丘...........................................................................................................................10
新月型沙丘....................................................................................................10
根據(jù)沙丘移動性劃分沙丘類型.............................................................................11
流動沙丘........................................................................................................11
半固定沙丘....................................................................................................11
固定沙丘........................................................................................................11
沙漠...........................................................................................................................12
3.黃土地貌...........................................................................................................................12
溝間地貌...................................................................................................................13
黃土塬............................................................................................................13
黃土墚............................................................................................................14
黃土峁............................................................................................................15
溝谷地貌...................................................................................................................15
黃土潛蝕地貌...........................................................................................................16
黃土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教育政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及學生發(fā)展評價
- 買賣合同協(xié)議書模板
- 互助領域戰(zhàn)略合作合同框架
- 二手車團購代理銷售合同
- 事業(yè)單位崗位聘任合同模板
- 個人房產(chǎn)抵押融資合同模板
- 個人向企業(yè)借款合同書(版)
- 中歐科技創(chuàng)新技術許可合同探討
- 一篇文章讀懂應屆生就業(yè)合同細則
- 二手房銷售合同實施細則
- 醫(yī)療器材申請物價流程
- 我的消防文員職業(yè)規(guī)劃
- 2025年公司品質(zhì)部部門工作計劃
- 2024年世界職業(yè)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市政管線(道)數(shù)字化施工組”賽項考試題庫
- 華為研發(fā)部門績效考核制度及方案
- CSC資助出國博士聯(lián)合培養(yǎng)研修計劃英文-research-plan
- 《環(huán)境管理學》教案
- 2025年蛇年年度營銷日歷營銷建議【2025營銷日歷】
- (一模)寧波市2024學年第一學期高考模擬考試 數(shù)學試卷(含答案)
- 冀少版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教案
- 父母贈與子女農(nóng)村土地協(xié)議書范本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