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1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2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3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4頁
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 課件-高二上學期歷史統(tǒng)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擇性必修1人教版

第一單元

政治制度高中歷史第1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知識點1先秦時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禪讓政治傳統(tǒng),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易錯警示

(1)“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它代表當時落后的生產力水平。(2)“世襲制”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結果,是與私有制相適應的。世襲制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

趨勢,是一種進步的歷史現(xiàn)象。2.商朝(1)內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內服王畿地區(qū),王畿四周是外服。(2)管理機構:已經有較系統(tǒng)的國家機構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官吏。必備知識清單破3.西周——貴族等級分封制(1)內容體制核心天子是國家最高統(tǒng)治者,控制著鎬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qū)分封對象與周天子有血緣關系的同姓貴族、異姓功臣或舊貴族等級關系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貴族等級分封序列繼承原則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權利義務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統(tǒng)治權,但要服從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義務(2)特征: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權力分配與血緣關系相結合。4.原始民主傳統(tǒng)特點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tǒng)對君主的權力有制約作用表現(xiàn)國家遇到重大問題時,君主要征求平民“國人”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輿論來影響朝政影響在春秋各國政治中仍有一定影響知識點2秦朝的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權都在皇帝手中。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1)職責三公丞相百官之長,秉承皇帝旨意,統(tǒng)領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軍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協(xié)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jiān)察官九卿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2)特點: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3.地方體制——郡縣制(1)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な堑胤阶罡咝姓C構。(2)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4.文書制度: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了以郵傳為中心的文書傳送系統(tǒng),以保

障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知識點3兩漢至明清時期中央官制的演變1.兩漢(1)漢初:漢承秦制,實行三公九卿制。(2)漢武帝:任命親信和侍從組成中朝,制衡外朝,加強了皇權,削弱了相權。(3)東漢:劉秀將尚書臺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2.隋唐——三省六部制(1)內容: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是受命于皇帝的決策機構,門下省審議封駁朝廷政令,尚書省負

責執(zhí)行,尚書省下設六部。(2)影響①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分明,相互制約,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②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3.宋朝——二府三司制(1)內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最高行政長官,為宰相之職,樞密院掌管軍政,三司掌管財政,分

割宰相的權力。(2)影響:多設機構,分化事權,相權再度被削弱,皇權再次加強。4.元朝——中書省(1)原因:元朝疆域遼闊,政事繁多,為提高行政效率,實行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的中樞制度。(2)影響:宰相權力過大,相權反彈,威脅皇權,造成元中后期內亂頻繁。5.明朝——廢宰相,設內閣內容:明太祖廢中書省和宰相,專制皇權達到新的高度;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明成祖設內閣。易錯警示

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

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對皇權起制約作用。6.清朝——軍機處(1)內容:雍正時期,為處理西北緊急軍務,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處理軍國大

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2)地位:軍機處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7.中國古代中央官制演變的特點:呈現(xiàn)出皇權不斷強化,相權不斷削弱的趨勢。圖解歷史

中國古代皇權發(fā)展趨勢示意圖知識點4兩漢至明清時期地方制度的演變1.兩漢至魏晉南北朝(1)漢朝①漢初:郡國并行制,出現(xiàn)郡國并存的局面,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②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③漢武帝:采取推恩令、酎金奪爵、設州刺史等方式加強中央集權。④東漢晚期:形成州、郡、縣三級制。(2)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縣三級制。2.隋唐時期(1)隋朝:廢郡,以州統(tǒng)縣,實行州、縣二級制。(2)唐朝①根據(jù)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jiān)察機構。后來道變?yōu)?/p>

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三級制。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戰(zhàn)略重地設節(jié)度使統(tǒng)兵征戰(zhàn),部分節(jié)度使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

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3.宋朝:分為州(府、軍、監(jiān))和縣二級,后又改道為路,主要職責是監(jiān)督州縣各級官吏,從而形

成路、州(府)、縣三級制。4.元朝:行省制。行省下設路、府、州、縣。5.明清時期(1)明初廢行中書省,設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

巡撫、巡按,逐漸總攬一省之權。(2)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總督掌管一省或數(shù)省軍政大權。(3)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定點1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材料

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較早就嘗試建立中樞決策的牽制機制。漢武帝時期,不定期運用宗

親、外戚參與中樞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內官壓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

之長均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時以二品官“參知政事”牽制相權,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官

員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中樞政要。雍正帝設軍機處,如同國家緊急事務辦公室,

來自各部門、各品級的官員充任“軍機上行走”,走馬燈似的輪流值班,上傳下達,照章辦事。關鍵能力定點破皇帝通過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逐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的轉變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限制壓縮的表現(xiàn)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實行分權,即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以彌補分權效率低下的弊端基本策略與演變趨勢基本策略是分散權力、權力制衡演變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解讀典例1

政治學家薩孟武先生說:“吾國中央官制,秦、漢以后,無時不在變化之中,而其變化

的特質則為天子的近臣轉變?yōu)閲业拇蟪肌家坏┭葑優(yōu)榇蟪?天子又欲剝奪其權,而

更信任其他近臣。這樣,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而吾國中央官制遂日益復雜起來?!边@一

變化反映了

(

)A.中樞權力實現(xiàn)了相互制衡B.權力運作機制缺乏恒定性C.國家機器逐漸衰落D.中央集權不斷加強解析

依據(jù)材料“由近臣而大臣,演變不已”并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君權,歷代皇帝都在

前代的基礎上進行了政策調整,表明權力運作機制缺乏恒定性,B正確;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

制的變化,未體現(xiàn)中樞權力的相互制衡,A錯誤;材料反映的是權力運作機制的變化,不能表明國家機器逐漸衰落,C錯誤;中央集權強調的是中央和地方的關系,D錯誤。B定點2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的演變特點?材料

總的來說,歷代行政區(qū)劃主要是第一級政區(qū)的變化很大。一級政區(qū),秦漢為郡,漢末魏

晉南北朝為州,唐末為道,宋代為路,元明清為省,多有變動。造成這樣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級政

區(qū)在中國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內往往特別大,容易產生與中央對抗的割據(jù)勢力,甚至是形成

推翻中央王朝的主要力量,故中央王朝總是想種種辦法來控制地方第一級行政區(qū)劃。漢末魏

晉南北朝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開始都只是虛設的監(jiān)察派出機構,中央并不想將其作為一

級政區(qū),往往在發(fā)生叛亂時,為了發(fā)揮地方鎮(zhèn)壓叛亂的積極性,又往往變成行政區(qū)。而作為州

縣一級政區(qū)的財力軍力對中央政府并不存在實質性的威脅,故變化相對不大?!幾运{勇編著《中國歷史地理》1.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經歷了從郡、縣二級制到道(路)、州(府)、縣三級制再到多級制的

演變過程。層級的增加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2.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層級變遷的一條主要路線是對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襲和改進,沿

襲為主,變革為輔。一級行政區(qū)變化最大,秦為郡,漢為郡、國,魏晉和隋為州,唐為道,宋為路,

元為行省,明清為省???、州、道、路等一級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淪為二級或者三級

行政單位??h最穩(wěn)定。3.行政區(qū)依據(jù)經濟和人口變化不斷調整。元代以前與經濟區(qū)、自然區(qū)和文化區(qū)相吻合(山川

形便),有利于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和形成文化認同;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響較大(犬牙交錯),防止

地方割據(jù),強化中央集權。4.分權是地方行政機構改革的基本方法。如宋代設置通判監(jiān)督知州,設置轉運司削弱地方財

政權;明代設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財政、司法、軍事等,但分權易導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現(xiàn)。典例2

行政區(qū)劃作為國家實施分級管理的區(qū)域劃分制度,隨著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軍

事等制度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我國古代行政區(qū)域制度的演變,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其

演變軌跡表明

(

)時期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初期唐宋元朝明清層級郡、縣二級制州、郡、縣三級制州、縣二級制道(路)、州、縣三級制省、路、府、州、縣多級制省、府、縣三級制BA.強化君權是其主要的推力B.沿襲變革是其變遷的主線C.官僚政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