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課件 第11-13章 智能優(yōu)化算法、綜合應用_第1頁
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課件 第11-13章 智能優(yōu)化算法、綜合應用_第2頁
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課件 第11-13章 智能優(yōu)化算法、綜合應用_第3頁
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課件 第11-13章 智能優(yōu)化算法、綜合應用_第4頁
智能控制理論及應用 課件 第11-13章 智能優(yōu)化算法、綜合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內容11.1遺傳算法11.2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11.1遺傳算法11.1.1引言11.1.2基本概念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

11.1.4遺傳算法的運算流程總結

第11章11.1遺傳算法11.1.1引言自適應啟發(fā)式搜索算法進化算法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中的適者生存孟德爾遺傳學理論適者生存基因遺傳第11章11.1.1引言11.1.1引言遺傳算法最早由美國的J.H.Holland教授及其學生于1975年提出直到90年代才流行起來。參考文獻:Holland,J.H.(1992)GeneticAlgorithms.ScientificAmerican,267,66-73./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792-66第11章11.1.1引言11.1.2基本概念●Population(種群):它是給定問題所有可能(編碼)解決方案的一個子集。Individual(個體):種群中的一個解。第11章11.1.2基本概念11.1.2基本概念●Chromosomes(染色體):染色體是給定問題的這樣一個解。Gene(基因):基因是染色體上的一個特定位置。第11章11.1.2基本概念11.1.2基本概念●Fitnessfunction(適應度函數(shù))適應度即生物群體中個體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能力。在遺傳算法中,用來評價個體優(yōu)劣的數(shù)學函數(shù),稱為個體的適應度函數(shù)。第11章11.1.2基本概念●GeneticOperators(遺傳操作)包含選擇、交叉、變異三個主要的操作。第11章11.1.2基本概念11.1.2基本概念適應度比例選擇:

p(xi):選擇概率選擇與復制對于一個包含N個個體的種群s,從s中隨機選擇N個染色體N次,每次選擇的概率為每個染色體

xi∈s的選擇概率p(xi)。第11章11.1.2基本概念交叉交換兩個父代的部分基因

二進制編碼交叉單點交叉兩點交叉多點交叉均勻交叉

實數(shù)編碼交叉第11章11.1.2基本概念交叉單點交叉

兩點交叉第11章11.1.2基本概念交叉多點交叉均勻交叉第11章11.1.2基本概念變異染色體的隨機變化。二進制變異:位翻轉

單點變異

多點變異實值變異:用值域內的隨機值替換原基因值(隨機重置)第11章11.1.2基本概念變異二進制變異:位翻轉

單點變異

多點變異第11章11.1.2基本概念使用遺傳算法來求函數(shù)y=x2在區(qū)間[0,31]上的最大值。y=x2

31

XY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解:(1)初始化:確定種群大小:4編碼:5位二進制隨機生成初始種群:

s1=13(01101),s2=24(11000)s3=8(01000),s4=19(10011)

(2)定義適應度函數(shù):f(x)=x2

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解:(3)計算當前代的適應度值s1=13(01101),s2=24(11000)

s3=8(01000),s4=19(10011)它們的適應度值分別為

f(s1)=f(13)=132=169f(s2)=f(24)=242=576f(s3)=f(8)=82=64f(s4)=f(19)=192=361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解:(4)執(zhí)行遺傳操作選擇操作:計算每個個體的選擇概率P(s1)=P(13)=0.14P(s2)=P(24)=0.49P(s3)=P(8)=0.06P(s4)=P(19)=0.31

f(s1)=f(13)=132=169f(s2)=f(24)=242=576f(s3)=f(8)=82=64f(s4)=f(19)=192=361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s40.31s20.49s10.14s30.06●roulette-wheel

selection

algorithm賭輪選擇法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在[0,1]之間隨機生成4個隨機數(shù),如:

r1=0.450126,r2=0.110347r3=0.572496,r4=0.98503染色體適應值選擇概率累積概率選中次數(shù)s1=011011690.140.141s2=110005760.490.632s3=01000640.060.690s4=100113610.311.001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因此,在選擇之后,我們得到了以下種群:s1’=11000(24),s2’=01101(13)s3’=11000(24),s4’=10011(19)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交叉假設

pc=100%讓s1'和s2'成對,s3'和s4'成對。分別交換各自的最后兩個基因以獲得新的染色體:

s1’=11000(24),s2’=01101(13)s3’=11000(24),s4’=10011(19)s1’’=11001(25),s2’’=01100(12)s3’’=11011(27),s4’’=10000(16)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變異設置變異概率

pm=0.001。

因此,在種群中只有0.02的基因可能會發(fā)生突變。

5×4×0.001=0.02顯然0.02<1,因此,在這一輪的變異操作中沒有變異發(fā)生。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從而得到第二代種群S2

s1=11001(25),s2=01100(12)

s3=11011(27),s4=10000(16)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第二代染色體適應值選擇概率累積概率s1=110016250.360.36s2=011001440.080.44s3=110117290.410.85s4=100002560.151.00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

假設在這一輪的選擇-繁殖操作中,種群S2中的所有4個染色體都被選中s1’=11001(25),s2’=01100(12)

s3’=11011(27),s4’=10000(16)

交叉:

讓s1'和s2',s3'和s4'分別交換它們各自最后三個基因s1’’=11100(28),s2’’=01001(9)

s3’’=11000(24),s4’’=10011(19)

在這輪中沒有發(fā)生變異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第三代種群S3被衍生出來。s1=11100(28),s2=01001(9)

s3=11000(24),s4=10011(19)

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

第三代染色體適應值選擇概率累積概率s1=111007840.440.44s2=01001810.040.48s3=110005760.320.80s4=100113610.201.00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假設選擇-繁殖后的種群是:

s1’=11100(28),s2’=11100(28)

s3’=11000(24),s4’=10011(19)交叉:

讓s1'和s2’,s3'和s4'分別交換最后兩個基因s1’’=11111(31),s2’’=11100(28)

s3’’=11000(24),s4’’=10000(16)

這輪沒有發(fā)生變異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因此,我們得到了第四代S4:

s1=11111(31),s2=11100(28)

s3=11000(24),s4=10000(16)

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YYy=x2

8131924

X第一代y=x2

12162527

XY第二代y=x2

9192428

XY第三代y=x2

16242831

X第四代第11章11.1.3遺傳算法的具體實現(xiàn)11.1.4

遺傳算法的運算流程第11章11.1.4遺傳算法的運算流程11.1.4

遺傳算法的運算流程第11章11.1.4遺傳算法的運算流程11.1.5仿真示例【例11.1】用遺傳算法求下列函數(shù)的最大值。第11章11.1.5仿真示例MATLAB代碼%初始化參數(shù)clearall;%清除所有變量closeall;%關閉圖形clc;%清屏NP=50;%種群數(shù)量L=20;%二進制數(shù)串長度Pc=0.8;%交叉率Pm=0.1;%變異率G=50;%最大遺傳代數(shù)Xs=10;%自變量的上限Xx=0;%自變量的下限f=randi([0,1],NP,L);%隨機獲得初始種群%%%%%%%%%%%%%%%%%%%%%%%%%遺傳算法循環(huán)第11章11.1.5仿真示例MATLAB代碼%%%%%%%%%%%%將二進制解碼為定義域范圍內十進制%%%%%%%%%%%%%%fori=1:NPU=f(i,:);m=0;forj=1:Lm=U(j)*2^(j-1)+m;endx(i)=Xx+m*(Xs-Xx)/(2^L-1);Fit(i)=func1(x(i));endmaxFit=max(Fit);%最大值

minFit=min(Fit);%最小值

rr=find(Fit==maxFit);fBest=f(rr(1,1),:);%歷代最優(yōu)個體

xBest=x(rr(1,1));Fit=(Fit-minFit)/(maxFit-minFit);%歸一化適應度值第11章11.1.5仿真示例MATLAB代碼Fit=(Fit-minFit)/(maxFit-minFit);%歸一化適應度值

%%%%%%%%%%%%%%%%%%基于輪盤賭的選擇操作%%%%%%%%%%%%%%%%%%%sum_Fit=sum(Fit);fitvalue=Fit./sum_Fit;fitvalue=cumsum(fitvalue);ms=sort(rand(NP,1));fiti=1;newi=1;whilenewi<=NPif(ms(newi))<fitvalue(fiti)nf(newi,:)=f(fiti,:);newi=newi+1;elsefiti=fiti+1;endend第11章11.1.5仿真示例MATLAB代碼%%%%%%%%%%%%%%%%%%%%%%基于概率的交叉操作fori=1:2:NPp=rand;ifp<Pcq=randi([0,1],1,L);forj=1:Lifq(j)==1temp=nf(i+1,j);nf(i+1,j)=nf(i,j);nf(i,j)=temp;endendendend第11章11.1.5仿真示例MATLAB代碼%%%%%%%%%%%%%%%%%%%基于概率的變異操作i=1;whilei<=round(NP*Pm)h=randi([1,NP],1,1);%隨機選取一個需要變異的染色體

forj=1:round(L*Pm)g=randi([1,L],1,1);%隨機需要變異的基因數(shù)

nf(h,g)=~nf(h,g);endi=i+1;endf=nf;f(1,:)=fBest;%保留最優(yōu)個體在新種群中

trace(k)=maxFit;%歷代最優(yōu)適應度end第11章11.1.5仿真示例MATLAB代碼xBest%最優(yōu)個體figureplot(trace,'-*b')xlabel('迭代次數(shù)')ylabel('目標函數(shù)值')title('適應度進化曲線')%%%%%%%%%%%%%%%%%%%%%%%%%適應度函數(shù)%%%%%%%%%%%%%%%%%%%%%%%%%%%%functionresult=func1(x)fit=x+10*sin(5*x)+7*cos(4*x);result=fit;end第11章11.1.5仿真示例仿真結果第11章11.1.5仿真示例11.1.5仿真示例%%適應度函數(shù)functionresult=func1_2(x)fit=x+10*sin(5*x)+7*cos(4*x);result=1./(fit*fit);%求平方后再求倒數(shù),把極大值問題轉換成極小值問題。

%主程序代碼如下:[x,fval]=ga(@func1_2,1,[],[],[],[],0,10)第11章11.1.5仿真示例調用Matlab的ga函數(shù)實現(xiàn)11.2粒子群優(yōu)化主要內容11.2.1引言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11.2.3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的實現(xiàn)流程11.2.4仿真示例11.2.1引言--PSO的起源1995年,由James

Kennedy和RussEberhart共同提出[Kennedy,J.andEberhart,R.(1995).“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Proceedingsofthe1995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NeuralNetworks,pp.1942-1948,IEEEPress.](/~zxue/Evacuation_Research/Other_models/pso.pdf)受鳥群和魚群社會行為的啟發(fā)。它是一種基于群體的隨機優(yōu)化技術。第11章11.2.1引言第11章11.2.1引言11.2.1引言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每個尋優(yōu)的問題解都被想像成一只鳥,我們也稱為粒子。所有的粒子都有一個fitnessfunction以判斷目前的位置之好壞。每個粒子有“速度”和“位置”兩個屬性。每一個粒子必須賦予記憶性,能記得所搜尋到的最佳位置。每一個粒子還有一個速度以決定飛行的距離與方向。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11.2.2基本粒子群算法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設在D維搜索空間中,有N個粒子:粒子的位置:粒子的速度:個體最優(yōu):全局最優(yōu):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更新公式如下:慣性部分認知部分社會部分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參數(shù)說明:(1)慣性權重w線性遞減動態(tài)慣性權重最大進化代數(shù)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參數(shù)說明:(2)學習因子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參數(shù)說明:(3)粒子最大速度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參數(shù)說明:(4)邊界條件處理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參數(shù)說明:(5)粒子種群規(guī)模粒子種群大小的選擇視具體問題而定,但是一般設置粒子數(shù)為20~50。對于大部分的問題,10個粒子已經(jīng)可以取得很好的結果;不過對于比較難的問題或者特定類型的問題,粒子的數(shù)量可以取到100或200。另外,粒子數(shù)目越大,算法搜索的空間范圍就越大,也就更容易發(fā)現(xiàn)全局最優(yōu)解;當然,算法運行的時間也越長。PSO更新方程圖示解讀velocity:vid(t+1)=w*vid(t)+C1*rand()*[pid(t)-xid(t)(t)]+C2*rand()*[Pgd(t)-xid(t)(t)]v-速度

w-慣性權重

C-學習因子

pid-區(qū)域最佳解

Pgd-全域最佳解原來速度

vid過去自身經(jīng)驗同伴飛行經(jīng)驗運動向量目前的區(qū)域最佳解pbest目前的全域最佳解gbest原來位置

xid(t)新位置

xid(t+1)原來速度

vid(t)新速度vid(t+1)

新位置:xid(t+1)=xid(t)+vid(t+1)第11章11.2.2基本粒子群優(yōu)化算法11.2.3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流程

第11章11.2.3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流程11.2.3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流程

第11章11.2.3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流程11.2.4仿真示例x,yin[-4,4]第11章11.2.4仿真示例用粒子群算法求下列函數(shù)的最小值基于Matlab的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初始化clear;closeall;clc;N=100;%群體粒子個數(shù)D=2;%粒子維數(shù)T=50;%最大迭代次數(shù)c1=1.5;%學習因子1c2=1.5;%學習因子2Wmax=0.8;%慣性權重最大值Wmin=0.4;%慣性權重最小值Xmax=4;%位置最大值Xmin=-4;%位置最小值Vmax=1;%速度最大值Vmin=-1;%速度最小值%初始化種群個體(限定位置和速度)x=rand(N,D)*(Xmax-Xmin)+Xmin;v=rand(N,D)*(Vmax-Vmin)+Vmin;%初始化個體最優(yōu)位置和最優(yōu)值p=x;pbest=ones(N,1);fori=1:Npbest(i)=func2(x(i,:));end%初始化全局最優(yōu)位置和最優(yōu)值g=ones(1,D);gbest=inf;fori=1:Nif(pbest(i)<gbest)g=p(i,:);gbest=pbest(i);endendgb=ones(1,T);第11章11.2.4仿真示例%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滿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數(shù)fori=1:Tforj=1:N%更新個體最優(yōu)位置和最優(yōu)值if(func2(x(j,:))<pbest(j))p(j,:)=x(j,:);pbest(j)=func2(x(j,:));end

%更新全局最優(yōu)位置和最優(yōu)值if(pbest(j)<gbest)g=p(j,:);gbest=pbest(j);end

%計算動態(tài)慣性權重值w=Wmax-(Wmax-Wmin)*i/T;%更新位置和速度值v(j,:)=w*v(j,:)+c1*rand*(p(j,:)-x(j,:))...+c2*rand*(g-x(j,:));x(j,:)=x(j,:)+v(j,:);%邊界條件處理forii=1:Dif(v(j,ii)>Vmax)|(v(j,ii)<Vmin)v(j,ii)=rand*(Vmax-Vmin)+Vmin;endif(x(j,ii)>Xmax)|(x(j,ii)<Xmin)x(j,ii)=rand*(Xmax-Xmin)+Xmin;endendend%記錄歷代全局最優(yōu)值gb(i)=gbest;end第11章11.2.4仿真示例基于Matlab的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g;%最優(yōu)個體

gb(end);%最優(yōu)值figureplot(gb,'-r*')xlabel('迭代次數(shù)');ylabel('適應度值’);title('適應度進化曲線’)

%適應度函數(shù)functionvalue=func2(x)value=3*cos(x(1)*x(2))+x(1)+x(2)^2;第11章11.2.4仿真示例基于Matlab的粒子群算法實現(xiàn)第11章11.2.4仿真示例調用Matlab工具箱中的particleswarm函數(shù)實現(xiàn)lb=[-4;-4];ub=[4;4];[x,fval]=particleswarm(@func2,2,lb,ub)%

函數(shù)functionvalue=func2(x)value=3*cos(x(1)*x(2))+x(1)+x(2)^2;第11章11.2.4仿真示例謝謝!67主要內容12.1雙容水箱對象及模型12.2PID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12.3模糊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12.4神經(jīng)網(wǎng)絡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68第12章11.2.1引言12.1雙容水箱對象及模型雙容水箱的模型上水箱的進水閥為V1,出水閥為V2;下水箱進水閥為V2,出水閥為V3,上下水箱通過閥門V2串接在一起,其中V1可調,V2,V3開度固定;被控量為下水箱液位h2

;控制量為進水閥V1的進水量。69第12章12.1雙容水箱對象及模型雙容水箱的數(shù)學模型多容水箱實驗裝置上,通過階躍響應測試法獲取模型70第12章12.1雙容水箱對象及模型12.2PID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雙容水箱液位PID控制系統(tǒng)Simulink仿真框圖第12章12.2PID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雙容水箱的模型設定值:60cm;純滯后時間:0.85s;輸出飽和(OutputSaturation)項中的上下限值設置為100和0。第12章12.2PID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PID控制響應曲線注:在50s時,加一幅值為10的擾動。第12章12.2PID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12.3.1Mamdani模糊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參數(shù)設置第12章12.3.1Mamdani模糊控制器三個變量的隸屬函數(shù)第12章12.3.1Mamdani模糊控制器Mamdani型模糊控制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規(guī)則表第12章12.3.1Mamdani模糊控制器水箱液位模糊控制系統(tǒng)Simulink仿真框圖第12章12.3.1Mamdani模糊控制器水箱液位模糊控制響應曲線注:與PID控制器的結果比較,模糊控制的仿真結果并不理想。第12章12.3.1Mamdani模糊控制器12.3.2PID參數(shù)模糊自整定控制器通過設計模糊系統(tǒng)來自適應地整定PID的參數(shù);根據(jù)輸入的大小來確定PID的三個參數(shù)的變化;關鍵就是模糊規(guī)則的制定。第12章12.3.2PID參數(shù)模糊自整定控制器PID參數(shù)模糊自整定控制器模糊整定器的參數(shù)設置第12章12.3.2PID參數(shù)模糊自整定控制器三個變量的隸屬函數(shù)e的隸屬函數(shù)(模糊PID)ec的隸屬函數(shù)(模糊PID)輸出變量的隸屬函數(shù)第12章12.3.2PID參數(shù)模糊自整定控制器PID參數(shù)模糊自整定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控制規(guī)則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