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燭之武退秦師(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1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燭之武退秦師(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2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燭之武退秦師(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3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燭之武退秦師(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4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必修下冊 燭之武退秦師(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燭之武退秦師未命名一、文言文閱讀閱讀課文第3、4自然段,完成下面問題。夜縋①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②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1)越國以鄙③遠,君知其難也。焉④用亡鄭以⑤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2)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⑥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⑦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成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⑧夫人之力不及此。因⑨人之力而敝⑩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4)吾其?還也?!币嗳?之。1.下列各句對第3、4段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的勸說很委婉,先闡明鄭存在的好處,再舉出晉國背信的事實。B.秦伯接受了燭之武的勸說而撤軍,卻留下杞子等人,說明他并不甘心。C.晉侯“不仁”“不知”“不武”的分析,體現了其清醒的決斷能力。D.燭之武說秦伯而退晉師,一箭雙雕,再一次從正面表現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2.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A.燭之武之所以能夠勸說秦伯退兵,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一直站在秦國的立場上,為秦國打算。B.燭之武在勸說秦伯的過程中指出鄭國滅亡只會對晉國有利。C.當年晉侯為了報答秦伯,曾經答應過送給秦國兩座城池,但后來并沒有履行諾言。D.從燭之武對形勢的分析和“子犯請擊之”的敘述中可以看出,當時晉軍的力量要強于秦軍。3.燭之武用了大量的事實和事理說服秦伯退兵,你認為其中哪一點最關鍵?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看法。【答案】1.D2.D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是從事理上說的,秦、鄭相隔遙遠,晉、鄭卻是近鄰,因此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對秦國不但無利反而因“鄰之厚”而顯得“君之薄”。所以這一點最重要?!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再一次從正面表現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錯誤。應該是從側面表現了他的才能。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當時晉軍的力量要強于秦軍”錯誤。文中并無秦晉軍事力量對比的敘述。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個性化解讀能力。

本題是一道開放性的探究題。解答此題,要首先明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據自己的觀點,結合著文本的具體內容,聯系現實生活,闡述自己的理解與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題目,探究的題目一般有兩個方向,一是向內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題屬于向內挖掘題目,主要是針對文章的內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實際是對文章的內容的提煉的過程,答題方式是觀點+原文例證。例如:“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幾句是從事實上說的,先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說明晉國曾過河拆橋,忘恩負義;又進一步分析晉國的貪得無厭,滅鄭之后必然要進犯秦國。其中,“闕秦以利晉”最為關鍵,因為這點關系到秦晉兩國將來的發(fā)展。【點睛】文言翻譯的原則是:信(準確、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不隨意增減意思。)、達(表意明確、語言通暢)、雅(簡明、優(yōu)美、有文采)。文言翻譯最基本的方法:留、補、刪、換、調。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2.補:補出省略成分。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4.換: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則和方法,翻譯時還必須有步驟:解詞——串意——順句。注:直譯即逐字地譯。意譯即譯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譯不通時,用意譯。參考譯文: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晉候、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日:“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北姀闹?。律日:“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閱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4.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軍:軍隊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行李:出門所帶的包裹C.朝濟而夕設版焉版:筑土墻用的夾板D.秦伯說,與鄭人盟盟:盟誓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無能為也己且君嘗為晉君賜矣B.鄭既知亡矣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C.越國以鄙遠焉用亡鄭以陪鄰D.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且焉置土石6.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是燭之武說退秦師理由的一組是()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②鄰之厚,君之薄也③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⑤若不闕秦,將焉取之⑥秦伯說,與鄭人盟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形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耙箍P而出”,求見秦伯,表現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辯論技藝,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原因。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8.翻譯下列句子。(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2)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敬鸢浮?.C5.A6.C7.C8.(1)我沒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2)晉國,哪里有滿足的???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便)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的土地減少,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3)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窘馕觥?.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

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中“軍”如解釋為“軍隊”,在語法上是錯誤的,句中的“軍”應是名詞用作動詞,駐軍;

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中“行李”是古今異義,古義是指出使的人;

D.“秦伯說,與鄭人盟”中“盟”如解釋為“盟誓”,則與語境不合,句中的“盟”應解釋為“結盟”。

故選C。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項,“無能為也己”中“為”是動詞,做;“且君嘗為晉君賜矣”中“為”是動詞,給予。

B.兩個“既”都是副詞,已經。

C.兩個“以”都是連詞,表目的,來,用來。

D.兩個“且”都是連詞,況且。

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篩選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是陳述事實,⑥“秦伯說,與鄭人盟”是結果,這兩句都不是燭之武勸退秦師的理由。

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錯誤,從文中來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應是“晉曾經答應把焦、瑕二邑割讓給秦”。

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點:(1)“子”,對人的敬稱,你;“而”,表承接,才;“是寡人之過也”判斷句,“是……也”表判斷,“是”,這。(2)“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應為“有何厭”,“厭”,滿足;“既”,已經;“東”,方位名詞做狀語,在東面;“封”,使動用法,使……成為疆界;“肆”,擴張;“闕”使動用法,使……減少;“焉”,從哪里;“將焉取之”的“之”是代詞,代土地。(3)“因”,依靠,憑借;“敝”,損害;“與”,親附,結交;“知”同“智”,明智;“以”,用;“易”,取代,代替;“吾其還也”中“其”是語氣副詞,表商量語氣,還是?!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晉文公、秦穆公出兵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并且鄭國同時依附于楚國與晉國。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鄭國大夫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很危險了!如果派燭之武去見秦國的國君,秦國的軍隊必定撤退?!编嵅饬恕T之武辭謝說:“我在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無能為力啊?!睍x文公說:“我不能早早用你,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你也有所不利??!”答應了他。深夜,燭之武用繩子吊出城墻,他見到秦穆公,說:秦國與晉國圍攻鄭國,鄭國已明白自己將會滅亡。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饒恕了鄭國,并且把它做為東邊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答應把焦、瑕兩地給您??墒牵瑫x王早晨渡過河去,晚上就筑城來防備您,這是您知道的。晉國,哪里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穆公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揚孫守衛(wèi)那里,自己就回去了。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后傷害他,這是不仁義;失去了自己所結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利用混亂去改變已有的協(xié)調,這并不是威風。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9.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B.行李之往來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0.下列文言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以其無禮于晉 B.且貳于楚也C.夫晉,何厭之有 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11.下列各句中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A.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B.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C.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D.亦去之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評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秦兩國國君親率大軍圍攻鄭國,鄭國國土被占,國都被圍,形勢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識英雄,推薦燭之武去說退秦師。B.燭之武雖對自己一直未被鄭伯重用而牢騷滿腹,但在鄭伯的自責面前,能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地奔赴敵營以解除國家危難。C.燭之武說服秦伯退兵時,既充分考慮到鄭國利益,又處處在為秦國利益著想,不卑不亢,委婉得體,表現出杰出的外交才能。D.這篇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敘事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照應,故事情節(jié)波瀾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13.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先秦散文分諸子散文和歷史散文兩大部分,《左傳》屬歷史散文。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紀傳體史書,其作者相傳是魯國史官左丘明。C.解釋《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別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D.《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答案】9.C10.C11.D12.C13.B14.(1)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2)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解析】9.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實詞意義的能力。A.“東道主”,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現代漢語中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古今異義;B.“行李”,出使的人,現代漢語中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帶的東西,古今異義;C.“有益”,有好處,古今同義。D.“夫人”,遠指代詞,那人,文中指秦穆公,現代漢語中是尊稱一般人的妻子,古今異義。故選C。10.本題考查分析古代漢語句式的能力。A.狀語后置句,“于晉”是后置狀語;B.狀語后置句,“于楚”是后置狀語;C.賓語前置句,“何厭”是前置賓語;D.狀語后置句,“于君”是后置狀語。故選C。11.本題考查理解文言文中詞類活用的能力。A.“軍”,名詞用作動詞,駐扎。B.“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C.“利”,名詞的使動用法,使……得利。D.沒有詞類活用。故選D。12.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既充分考慮到鄭國利益”錯誤,燭之武說服秦伯時,只字未提鄭國利益,全部從秦國的利益出發(fā)。故選C。13.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文學常識的能力。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紀傳體史書”錯誤,《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故選B。1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越”,越過;“鄙”,名詞的意動用法,把……當作邊邑;“焉”,何,為什么;“陪”,增加。(2)“封鄭”,使鄭國成為邊境;“肆”,延伸,擴張;“闕”,侵損,削減;“焉”,從哪里?!军c睛】文言文翻譯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不可憑大意去翻譯。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在翻譯時,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中去,這是文言文翻譯的最基本的要求?!爸弊g為主”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證達到“字字落實”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譯為主”是說對于大多數句子、大多數詞語,可以采取直接翻譯的方式來進行。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所謂“意譯為輔”就是在難以直譯或直譯后難以表達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文句通順是語言表達的一般要求,凡是語言表達都必須遵從??忌欢ㄒB(yǎng)成推敲語句的習慣。翻譯成現代漢語以后一定要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流暢。如果不通順、不流暢,就要對它進行修改、潤色,適當的進行意譯。參考譯文:僖公三十年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從屬于晉的同時又從屬于楚。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對鄭文公說:“國家危險了,假如派燭之武去見秦穆公,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撤退?!编嵨墓饬恕T之武推辭說:“我壯年的時候,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沒有及早重用您,現在由于情況危急因而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樓放下去,見到秦穆公,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然而越過別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乏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這是您所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有滿足的時候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它到哪里去奪取土地?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還是多多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秦伯就回國了。晉國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如不是秦國國君的力量,就沒有我的今天。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混亂相攻取代聯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一)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o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ǘ┤?,冬,晉文公卒。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日:“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己,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賽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板渴逯优c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秦師遂東。(選自《左傳》)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項是()A.敢以煩執(zhí)事.執(zhí)事:辦事的官吏。B.朝濟而夕設版焉濟:救助。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擴張。D.必死是間是:這,指二陵。16.下面句子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行李之往來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B.君之所知也勤而無所C.與鄭人盟蹇叔之子與師D.吾其還也且行千里,其誰不知17.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B.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C.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D.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18.下列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退秦師》節(jié)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B.春秋時期,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此后多以成語“秦晉之好"來形容兩家聯姻。C.師,古代軍隊編制單位之一,以二千五百人為師。文中用來代指軍隊。D.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文中晉侯、秦伯分別代指晉文公、秦穆公。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秦、晉以強凌弱。兩國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但是秦、鄭并無直接沖突,秦、晉分別駐扎兩地等情況,為燭之武退秦師埋下伏筆.B.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原因。C.秦伯做事武斷,不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蹇叔哭師是不忍心看到秦軍白白送死,同時也為將失去兒子,卻無能為力而難過.D.蹇叔分析,秦國勞師襲遠“師勞力竭”“勤而無所”“必有悖心”,鄭師之所為,鄭必知之”“遠主備之”,晉“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因此他反對秦師伐鄭的結論。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答案】15.B16.A17.B18.A19.B20.(1)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作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2)如果放棄攻打鄭國,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鄭國可以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窘馕觥?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含義的能力。B.濟:動詞,渡過河水。故選B。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的能力。A.兩個“之”均為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助詞,一般不必譯出。B.助詞,與后面的動詞結合,構成名詞性結構;名詞,結果、收獲。C.介詞,和;動詞,參與、參加。D.副詞,還是,表示委婉的商量;副詞,“難道”,表反問語氣。故選A。1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首先參考句意斷句: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其次結合語法功能或者技巧斷句:“遠”,形容詞作名詞,遠方的國家,作“襲”的賓語;“以”表修飾關系的連詞,“勞師”作“襲”的伴隨狀語,“勞師以襲遠”是獨立的句子,應該在“遠”后停頓,排除AC;“師之所為”,作主語部分,“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習慣上斷開,以示強調;“鄭”作“必知”的主語,“之”為賓語,這件事,“鄭必知之”是獨立完整的句子,“鄭”前停頓,排除D項。故選B。18.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項,“《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錯,《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為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訂而成的。故選A。1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加防范”錯,應該是晉國曾經答應給秦國焦、瑕兩座城池。故先B。2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1)鄙:名詞作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焉:疑問代詞,為什么;“陪”:通“倍”,增加。(2)東道主:古今異義,古義是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異義,古義是使者;共:通“供”,供給;乏困:缺乏的東西?!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一)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