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的理論和司法實踐考察綜述目錄TOC\o"1-2"\h\u9442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的理論和司法實踐考察綜述 1166141.1人工智能生成物發(fā)展現(xiàn)狀 180161.2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法律保護理論分歧 141961.2.1人工智能生成物應否納入著作權法中進行保護 1279421.2.2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法保護模式研究 220671.2.3人工智能生成物權利歸屬及具體制度研究 282241.3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司法實踐 4266701.1.1北京菲林訴北京百度網(wǎng)訊科技有限公司侵權糾紛案 4162071.1.2騰訊訴盈訊科技侵害著作權糾紛案 5195181.4總結 61.1人工智能生成物發(fā)展現(xiàn)狀就我國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也是在2010年之后。到目前為止,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在世界各國處于領先地位,我國政府也將其發(fā)展納入國家戰(zhàn)略層面。就涉及本文研究的著作權領域內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我國現(xiàn)有虛擬歌姬洛天依、樂正綾,以及各類具有寫作繪畫功能的人工智能。這些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都涉及到在著作權法領域內對其定性的問題。就目前而言,具有新聞寫作能力的wordsmith一年生成的文章、報告大約有15億份之多,目前類似于wordsmith這樣的內容寫手就有TubeBuddy、ArticleForge、Quill、Canva等多個軟件。2016年日本就有兩部人人工智能生成的小說通過了科幻小說“新星一獎”初審。小說《隨心所欲人工智能之我是作家》是由人類擬好場景和大綱,后將詞句拆分成若干板塊,預設一定的備選選項供人工智能選取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微軟小冰也通過類似的方式生成了詩作《陽光失了玻璃窗》。除了以上撰寫文章一類的人工智能軟件之外,還有例如谷歌DeepDream等繪畫領域內的人工智能軟件,以及作詞作曲一類的人工智能軟件,甚至還有如初音未來、樂正綾和洛天依等舉行演唱會的虛擬歌姬。由于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內的發(fā)展,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學藝術內容,這些創(chuàng)作物的經(jīng)濟利益也被各方追逐,隨著而來的法律問題也亟待解決。1.2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法律保護理論分歧1.2.1人工智能生成物應否納入著作權法中進行保護該問題主要研究人工智能生成物屬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對此,學界內大都認可以著作權法對人工智能生成物進行保護。就目前而言,人工智能生成物大致可分為文字生成物、音樂生成物、美術生成物,而這三類與《著作權法》中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以及美術作品在外觀上的差別微乎其微,通過“盲評”的方法人類基本無法區(qū)分,因此應將其納入著作權法中進行保護。黃玉燁教授認為將人工智能生成物排斥在著作權法的規(guī)制之外會導致著作權法失靈,因此應對人工智能生成物進行著作權法保護[17]。人工智能經(jīng)過深度學習之后不斷完善,生成的內容與人類創(chuàng)作的作品在外觀上難以區(qū)分,生成物滿足最低的獨創(chuàng)性標準。作品因為受到著作權法的調整,在傳播和使用過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創(chuàng)作成本低、效率高、質量好的特點,若不將其納入著作權法的調整范圍則勢必造成生成物泛濫擠占人類作品的市場空間。從對相關權利人的權利保護角度以及對人類作品的保護來說,需要將其納入著作權法的調整范圍。另外學者王露提出將人工智能生成物納入反不正當競爭法法中進行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作為知識產(chǎn)權保護的兜底性措施,其中調整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種類繁多,其規(guī)制的法律關系也復雜多樣。故而將人工智能生成物加入兜底性條款也不失為一種中庸的做法[18]。1.2.2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法保護模式研究確定了人工智能生成物以著作權法對其進行保護,采用何種保護模式又存在分歧。部分學者認為應以著作權進行保護,其他的學者認為以鄰接權進行保護。認為應以著作權進行保護的理由是:生成物是作品,因以著作權對其進行保護。陳楊、張書賓兩位學者的觀點是以“盲評”的方式,不考慮創(chuàng)作主體的情況下,適用最低創(chuàng)作力標準以及“額頭流汗”標準對該生成物進行評判。通過該方式可以得出結論,人工智能生成物可被認定為作品[19]。另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是遵循人工智能軟件設計者意志創(chuàng)作的產(chǎn)物,仍可認定為作品[3]。作品是一個客觀存在,不能以主體不同否決其具有作品外觀的本質[20]。學者梁婭文提出從著作權制度建立的基礎出發(fā),認為強人工智能也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此其生成物具有作品外觀,應以著作權對其保護[21]。關于人工智能生成物上的著作權內容問題,主張以著作權保護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學者均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上的權利僅限于著作財產(chǎn)權,不包含著作人身權的相關權利。另一種觀點是人工智能生成物應設置鄰接權對其進行著作權法保護。學者萬藝羚主張設置鄰接權來保護生成物,且將權利限制在財產(chǎn)權方面;這樣可以保護生成物的傳播和權利人的權利[22]。學者易繼明認為,人工智能生成物上的權利屬于鄰接權的范疇,且權利歸于所有者[5]。另有學者認為應當創(chuàng)建數(shù)據(jù)處理者權,該項權利對其以數(shù)據(jù)為基礎并通過技術處理獲得的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享有財產(chǎn)權[23]。1.2.3人工智能生成物權利歸屬及具體制度研究對于該問題的研究分為兩大部分:一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歸誰所有,歸屬于人工智能還是人類,學界內基本認為是人類,既如此那又應是所有者、使用者還是開發(fā)者;二是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物,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歸屬模式來確定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權利歸屬。從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處于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來看,學界基本認為不能歸屬于人工智能,但對未來人工智能是否能成為著作權的權利主體而言態(tài)度不一。目前而言,極少部分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成為其生成物的著作權主體。劉強、張佳明兩位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成為知識產(chǎn)權法上的創(chuàng)作者否定說會產(chǎn)生諸多弊端,不利于創(chuàng)作物獲得知識產(chǎn)權保護,應當轉變?yōu)榭隙ㄕf[24]。當然,處于“弱人工智能”大環(huán)境之下,更多的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機器人暫時不能成為其生成物的著作權主體。曹新明,咸晨旭兩位學者認為從以自然人為原點的倫理原則出發(fā),人工智能即使能獨立于人類而生成創(chuàng)作物,但也只能是人類的輔助工具,不能成為知識產(chǎn)權主體[25]。王利明教授提出目前的人工智能發(fā)展狀況下還不能成為民事主體,因此目前也不適合承認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可以歸一個人工智能這一實踐工具所有,其權利也只能由人工智能所有者享有[26]。盡管如此,王利明教授也對人工智能更高階段的發(fā)展能否具有民事主體地位以及其權利能力進行了展望。學者劉家會認為應正視獨創(chuàng)性問題,由主要責任人享有著作權[27]。學者龍文懋認為人工智能雖是人類技術理性的延伸,但是人工智能不具有欲望機制及主體性;而將人工智能擬制為法律主體,缺乏可行性,也不符合激勵原則。因此人工智能本身不是著作權法上的適格主體[28]。學者萬藝羚的觀點是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備法律主體資格,其創(chuàng)作物著作權應歸屬于人工智能的使用者[22]。學者宋振業(yè)提出采用登記保護模式對其進行保護,即人工智能所有權人獲得所有權并與一般著作權人的保護期相同[29]。盡管這部分專家學者都認為人工智能不具有著作權主體資格,但是大都對未來人工智能是否能發(fā)展成為著作權法的主體持保留態(tài)度。在人工智能生成物權利歸屬模式的研究上,學界現(xiàn)有較多模式可供借鑒。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1)參照英國《著作、設計和專利法案》第九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通過“必要安排之人”規(guī)則確定權利歸屬。這種方法立法成本低,能夠解決人工智能生成物這一著作權法客體出現(xiàn),但主體不明確的問題,可為我國提供一定借鑒。就這種歸屬模式而言,沒有明確何為“必要安排”,因此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2)借鑒法人制度確認歸屬。人工智能生成物在軟件設計者的意志之下生成具體的內容,具有獨創(chuàng)性,因此可借鑒法人作品制度,將所有者視為著作權法上的主體[30]。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在確認了人工智能的所有者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這一模式在著作權法的框架內討論是可行的。(3)參照職務作品或者雇用作品規(guī)則確定權利歸屬。吳漢東教授等人認為可參照著作權法關于職務作品或雇傭作品權利歸屬方式,由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制人或者投資人享有權利[31]。這一模式結合我國目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狀況而言是相對比較適合我國的。(4)通過孳息理論確認歸屬。林秀芹、游凱杰兩位學者認為,根據(jù)民法孳息理論,將人工智能生成物視為孳息物,以“原物主義”與“生產(chǎn)主義”確認權利歸屬。[32]。黃玉燁、司馬航兩位學者認為可以通過孳息理論認定人工智能所有者為原物所有者[17]。孳息理論是借鑒民法上的孳息歸屬原則而產(chǎn)生的,用民法中的原則來解決具體法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若能在《著作權法》的已有框架內解決這一問題,顯然沒有必要再通過民法中的原則來確定其歸屬。(5)基于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工具說確認歸屬。李揚、李曉字兩位學者認為,從法哲學視角出發(fā),人工智能生發(fā)展階段在所不問,人工智能都是人類輔助創(chuàng)作的工具,故而其生成物應按照著作權的歸屬原則確定其權利歸屬[33]。對于這一歸屬模式,在弱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是可行的,但是人工智能的發(fā)展速度我們是有目共睹的,速度十分驚人,如果一直把人工智能作為創(chuàng)作工具來確定其權利歸屬,強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之后,又要對權利歸屬問題進行探討,從新確定歸屬模式,這不符合法律應具有預見性的特點。1.3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保護司法實踐就目前而言,我國知識產(chǎn)權法學界內對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定性,是否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以及如果受保護又以何種模式對其進行保護這一問題還沒有統(tǒng)一的聲音。這時相關案例的法院判決就起到一個示范性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表明我國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法保護實踐研究的一種態(tài)度。到目前為止,我國關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權法保護問題相關案例有兩例,通過剖析這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知識產(chǎn)權法領域實踐層面的一個態(tài)度和未來的立法走向,根據(jù)這兩個案例可以給出更為切合我國司法實踐的相關建議。1.1.1北京菲林訴北京百度網(wǎng)訊科技有限公司侵權糾紛案該案件全稱北京菲林律師事務所訴北京百度網(wǎng)訊科技有限公司侵害署名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糾紛案,本案是我國在著作權法領域內由人工智能生成物引起的糾紛第一案。本案原告起訴涉案文章《影視娛樂行業(yè)司法大數(shù)據(jù)分析報告一電影卷·北京篇》的著作權人,2018年9月9在其運營的微信公眾號上發(fā)表了涉案文章,該文章主要構成部分有圖形以及文字,屬于法人作品。但2018年9月10日,百度網(wǎng)訊公司在百家號平臺發(fā)表了涉案報告,發(fā)布的同時還對報告的部分內容進行了刪除和修改,侵害了原告起訴的各項權利,并給原告造成經(jīng)濟損失。該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原告是否為適格主體這一問題。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認為,著作權法中的文字作品創(chuàng)作的主體應是自然人。盡管計算機軟件的生成物在內容和形態(tài),甚至在表達方式上越來越接近于自然人,但目前的相關法律對此類軟件的智力、經(jīng)濟投入能夠給予充分保護,就不應在此基礎上對民法的主體進行突破。故而法院認定結果為:要構成文字作品的必要條件是遵循自然人的創(chuàng)作主體地位。故而北京互聯(lián)網(wǎng)法院認為該分析報告也不能稱為作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威科先行庫“創(chuàng)作”了涉案分析報告,該分析報告也具有獨創(chuàng)性特征,但由于不是自然人創(chuàng)作完成的,因此分析報告不是作品。而同樣威科先行庫也不能享有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相關作者權利。雖然不是作品,但也該對其進行保護,應從保護公眾知情權、維護社會誠實信用和有利于文化傳播的角度,在分析報告中應添加標注,標明分析報告來源。盡管該分析報告不能稱為“作品”,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其進入公有領域可以被隨意使用。分析報告具有傳播價值,為了實現(xiàn)投入成果(即分析報告)的傳播,應對投入者的權益進行保護。也就是不管是軟件的研發(fā)者還是軟件的使用者都需要對其相應的權利進行保護。在軟件使用者和軟件研發(fā)者中,生成的分析報告與使用者的使用密切相關。因此,應以激勵理論為原則,激勵軟件使用者對生成內容的傳播和使用,賦予其一定的權利,從而實現(xiàn)文化傳播以及軟件價值發(fā)揮。涉案報告又是在本案原告的主持之下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之后形成,并非完全由威科先行庫自動生成,最終法院認定該報告是原告主持創(chuàng)作的法人作品,原告主體適格。根據(jù)我國《著作權法》第十一條、十二條的對作品主體的確定相關規(guī)定,本案中,原告主張其享有涉案報告的著作權,根據(jù)查明的事實,涉案報告在原告經(jīng)營的微信公眾號首次發(fā)表,且該報告署名也是原告,并沒有提到分析報告的形成有其他主體參與。另外原告也提交了創(chuàng)作過程的多份文檔可以證明該報告是在原告的主持下形成的,可以體現(xiàn)出原告的創(chuàng)作過程。因此根據(jù)《著作權法》第十二條的相關規(guī)定,原告主體適格,享有涉案文章的各項權益。本案法院通過設置鄰接權的模式并借鑒法人制度確對生成物進行了著作權法上的保護。就目前而言,這種歸屬模式對我國司法實踐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1.2騰訊訴盈訊科技侵害著作權糾紛案騰訊訴盈訊科技侵害著作權糾紛案是我國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2020年度人民法院十大案件之一。這一案例被稱為首例人工智能生成文章作品糾紛案。此案案情很簡單:2018年8月,騰訊公司在其網(wǎng)站上首次發(fā)表《午評:滬指小幅上漲0.11%報2671.93點通信運營、石油開采等板塊領漲》一文,文末注明了人工智能自動撰寫。同日,盈訊科技在其運營網(wǎng)站發(fā)布了相同文章。騰訊就以上事實對盈訊科技提起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訴訟。法院在審理該案的過程中,總結了本案的爭議焦點為原告的主體資格是否適格。對于這一問題的探討,首先需要確定涉案文章的性質,是否構成文字作品。通過法院審查涉案文章是一篇股市、財經(jīng)綜述文章,屬于文學領域,且具有可復制性。因此判斷涉案文章是否構成作品的關鍵在于該文章是否具有獨創(chuàng)性。根據(jù)本案查明的事實,涉案文章的生成與主創(chuàng)團隊對于數(shù)據(jù)、語料、模板的選擇息息相關,主創(chuàng)團隊在涉案文章的生成上進行了極為重要的設計,因此屬于智力活動的范圍。Dreamwriter生成文章的過程無處不體現(xiàn)出原告的選擇,故而文章的生成過程屬于創(chuàng)作過程。但若將Dreamwriter視為創(chuàng)作主體,這與客觀情況不符,同樣也有失公允。至于軟件研發(fā)人員的相關權利,Dreamwriter的軟件研發(fā)人員與涉案文章的生成沒有直接的關聯(lián),并考慮本案實際情況以及軟件研發(fā)人員已和原告約定使用軟件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原告享有,故而已無查明必要,在所不問。因此,從外在形式和生成過程來看可將涉案文章認定為著作權法上的作品。既然涉案文章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那么該作品的權益由誰享有呢?法院援引《著作權法》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認定涉案文章是在原告的主持之下,由Dreamwriter生成的,也無其他主體參與,涉案文章整體是原告的思想和意志的表達,是其需求的重要體現(xiàn)。故而最終法院認定涉案文章是原告主持創(chuàng)作的法人作品,原告是本案適格主體。騰訊訴盈訊科技侵害著作權糾紛案一案法院,同樣借鑒法人制度確認人工智能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智能充電樁施工安裝服務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中國紗庫支架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4版研究生實習合同模板2篇
- 2025年度公共安全設施招標文件編制及安全性能評估服務合同3篇
- 狗仔扣鑰匙鏈行業(yè)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水資源利用項目投產(chǎn)資金借貸合同3篇
- 2025年度個人健康數(shù)據(jù)共享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個人農業(yè)貸款抵押合同示范文本4篇
- 2025年挖掘機采購與專業(yè)人才引進合同3篇
- 2025年度個人入股分紅合作開發(fā)項目合同4篇
- 機械點檢員職業(yè)技能知識考試題庫與答案(900題)
- 成熙高級英語聽力腳本
- 北京語言大學保衛(wèi)處管理崗位工作人員招考聘用【共500題附答案解析】模擬試卷
- 肺癌的診治指南課件
-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數(shù)學全冊完整版課件
- 商場裝修改造施工組織設計
- (中職)Dreamweaver-CC網(wǎng)頁設計與制作(3版)電子課件(完整版)
- 統(tǒng)編版一年級語文上冊 第5單元教材解讀 PPT
- 中班科學《會說話的顏色》活動設計
- 加減乘除混合運算600題直接打印
- ASCO7000系列GROUP5控制盤使用手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