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測試08文言文閱讀(多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考點幫(新高考)(教師版)_第1頁
綜合測試08文言文閱讀(多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考點幫(新高考)(教師版)_第2頁
綜合測試08文言文閱讀(多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考點幫(新高考)(教師版)_第3頁
綜合測試08文言文閱讀(多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考點幫(新高考)(教師版)_第4頁
綜合測試08文言文閱讀(多文本)-備戰(zhàn)2025年高考語文一輪復(fù)習(xí)考點幫(新高考)(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綜合測試08文言文閱讀(多文本)時間:60分鐘滿分:60分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2024·江蘇鎮(zhèn)江·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共5小題,20分)。材料一:趙襄子之時①,以任登為中牟令。上計②,言于襄子曰中牟有士曰膽胥己請見之襄子見而以為中大夫。相國曰:“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晉國之故?!毕遄釉唬骸拔崤e登也,已耳而目之矣。登所舉,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遂不復(fù)問,而以為中大夫。襄子何為?任人,則賢者畢力。人主之患,必在任人而不能用之,用之而與不知者議之也。絕江者托于船,致遠者托于驥,霸王者托于賢。釋父兄與子弟,非疏之也;任庖人釣者與仇人仆虜,非阿之也。持社稷立功名之道,不得不然也。猶大匠之為宮室也,量小大而知材木矣,訾功丈而知人數(shù)矣。故小臣③、呂尚聽,而天下知殷、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聽,而天下知齊、秦之霸也。豈特驥遠哉?夫成王霸者固有人,亡國者亦有人。桀用干辛,紂用惡來,宋用唐鞅,齊用蘇秦,而天下知其亡。非其人而欲有功,譬之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fā)之當也。舜、禹猶若困,而況俗主乎?(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知度》)材料二: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榮名者,必尊賢而下士。夫朝無賢人,猶鴻鵠之無羽翼也,雖有千里之望,猶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夫智不足以見賢,無可奈何矣;若智而見之,而強不能決,猶豫不用,而大者死亡,小者亂傾,此甚可悲哀也。以宋殤公不知孔父之賢乎?安知孔父④死己必死,趨而救之?趨而救之者,是知其賢也。以魯莊公不知季子⑤之賢乎?安知疾將死,召季子而授之國政?授之國政者,是知其賢也。此二君知能見賢,而皆不能用,故宋殤公以殺死,魯莊公以賊嗣。使宋殤蚤任孔父,魯莊素用季子,乃將靖鄰國,而況自存乎?。ü?jié)選自《說苑?尊賢》)【注】①趙襄子,春秋末年晉國大夫,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奠基人。②計,全年的賬簿。③小臣,商、西周初期朝廷官員,亦稱“少臣”,此處指商相伊尹。④孔父,春秋時宋國大臣,孔子六世祖孔父嘉。⑤季子,春秋時魯國政治家,魯莊公之弟。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言于襄子A曰B中牟有士C曰D膽胥己E請F見之G襄子見H而以為中大夫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絕,指橫渡、穿越,與《琵琶行》中“冰泉冷澀弦凝絕”的“絕”意思不同。B.俗主,文中與“舜、禹”等明君相對,指沒有什么德行和才能的平庸君主。C.之,與《師說》一文中“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之”用法相同。D.殤,“殤”是謚號,謚有“美謚、平謚、惡謚”之分,“殤”屬于“惡謚”。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材料一認為,君主的弊病常常在于委任了臣下官職卻不放手讓他做事,又與不了解的人議論他,因此臣下難以發(fā)揮他的才能。B.材料二認為,君主有發(fā)現(xiàn)賢臣的智慧,如果猶豫不決,不能及時任用,就會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下場,這是特別令人悲哀的事情。C.兩則材料都在討論用人的問題,但材料一強調(diào)用人不疑,對人才要信任;材料二則強調(diào)識得人才之后,任用人才一定要及時。D.兩則材料都運用了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形象生動、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尊重和任用賢才對于一個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小題,共8分)(1)意者君耳而未之目邪!為中大夫,若此其易也?非晉國之故。(4分)(2)使宋殤蚤任孔父,魯莊素用季子,乃將靖鄰國,而況自存乎!(4分)5.趙襄子對膽胥己沒有進行實際考察就直接任用,有哪些合理之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答案】1.BEG2.D3.B4.(1)(我)料想您對這個人只是耳聞,還沒有親眼見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這樣容易嗎?這不符合晉國的先例。(2)假使宋殤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魯莊公向來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鄰國,更何況是保全自身呢!5.①趙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經(jīng)對他進行了實際考察;②膽胥己是任登所舉薦的人,因此沒有必要重新考察;③對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讓其盡心盡力,盡顯其能?!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向襄子推薦說:“中牟有個人叫膽胥己(很有才能),請您召見他。”襄子召見膽胥己以后就讓他擔任中大夫?!把杂谙遄釉弧?,下文是說的內(nèi)容,“曰”后一般停頓,故B處斷開;“中牟有士曰膽胥己”主謂賓齊全,其后E處斷開;“請見之”是任登說的話,下句主語是“襄子”,G處斷開。故選BEG。2.本題考查學(xué)生掌握文化常識和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橫渡、穿越;凝滯。句意:橫渡長江的人靠的是船。/好像水泉冷澀琵琶聲開始凝結(jié)。B.正確。C.正確。都是助詞,取獨。句意:就好像鴻鵠沒有翅膀。/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D.“殤”不屬于“惡謚”?!岸陶鄄怀稍粴?,未家短折曰殤”,殤為客觀陳述,帶有同情意味,屬于“平謚”。故選D。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B.“就會導(dǎo)致身死國滅的下場”錯誤,材料二的意思是“大的損失會造成身死國亡,小的損失也會導(dǎo)致亂政傾國”。故選B。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意”,料想;“耳”,耳聞;“未之目”,賓語前置,未目之,沒有親眼見到他。(2)“蚤”,同“早”;“靖”,安定;“自存”,賓語前置,存自,保全自身。5.本題考查學(xué)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吾舉登也,已耳而目之矣”可知,趙襄子在提拔任用任登前,已經(jīng)對他進行了實際考察;②由“登所舉,吾又耳而目之,是耳目人終無已也”可知,膽胥己是任登所舉薦的人,因此沒有必要重新考察;③由“任人,則賢者畢力”可知,對所用之人充分信任,才能讓其盡心盡力,盡顯其能。參考譯文:材料一:趙襄子當政之時,任用任登擔任中牟令。(任登)在上呈全年的帳簿時,向襄子推薦說:“中牟有個人叫膽胥己(很有才能),請您召見他?!毕遄诱僖娔戱慵阂院缶妥屗麚沃写蠓颉O鄧f:(我)料想您對這個人只是耳聞,還沒有親眼見到他吧!任命中大夫,就這樣輕易嗎?這不符合晉國的先例。襄子說:“我提拔任登時,已經(jīng)親眼見到親耳聽到他的情況了。任登所舉薦的人,我如果還要親眼見到親耳聽到這人的實際情況,這樣就沒完沒了了。”于是就不再詢問,而讓膽胥己擔任了中大夫。襄子做了什么呢?(他只是)任用了人才,那么賢德的人就會把力量全部貢獻出來了。君主的弊病,一定是委任人官職卻不讓他做事,讓他做事卻又與不了解他的人議論他。橫渡長江的人靠的是船,到遠方去的人靠的是千里馬,成就王霸之業(yè)的人靠的是賢人。不任用父兄和子弟,并不是疏遠他們;任用廚師、漁夫和仇人、奴仆,并不是偏愛他們。保全國家、建立功名的原則,不得不這樣啊。這就如同卓越的工匠建筑宮室一樣,測量一下宮室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木材了,估量一下工程的大小就知道需要的人數(shù)了。所以小臣伊尹、呂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殷、周要成就王業(yè)了,管夷吾、百里奚被重用,天下人就知道齊、秦要成就霸業(yè)了。難道僅僅是因為千里馬能夠致遠嗎?成就王霸之業(yè)的本來就要有人,亡國的也要有人。夏桀重用干辛,商紂重用惡來,宋國重用唐鞅,齊國重用蘇秦,因而天下人就知道他們要滅亡了。不任用賢人卻想要建立功業(yè),這就好像夏至日這一天卻想讓夜長,射魚時沖著天卻想射中一樣。舜、禹(一樣的明主)對此尚且做不到,更何況是平庸的君主呢?材料二: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并在后世永留美好的名聲,就一定要尊重賢臣并且謙虛地對待士人。如果朝廷沒有賢臣,就好像鴻鵠沒有翅膀,雖然有飛翔千里的愿望,還是不能達到自己心中想要飛往的地方。如果國君的智慧不能夠發(fā)現(xiàn)賢臣,那是無可奈何的事;如果國君的智慧能夠發(fā)現(xiàn)賢臣,卻拘泥不能決斷,猶豫不能任用,大的損失會造成身死國亡,小的損失也會導(dǎo)致亂政傾國,這是特別令人悲哀的事。(你)以為宋殤公不知道孔父嘉的賢能嗎?那么(他)又怎么會知道孔父嘉一死自己也必定會死,而趕去救他呢?拼死趕去救孔父嘉,這就說明他知道孔父嘉是賢臣。(你)以為魯莊公不知道季友的賢明嗎?那么(他)又怎么會知道自己病重將死,要召見季友并交給他國政呢?交給季友國政,這就說明他知道季友的賢明。這兩位國君的智慧能夠發(fā)現(xiàn)賢臣,但卻都不能在生前任用賢臣,因此宋殤公被臣下殺死,魯莊公害了他的繼承人。假使宋殤公早就任用了孔父嘉,魯莊公一直重用季友,就能安定鄰國,更何況是保全自身呢?。?024·江蘇泰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共5小題,20分)。材料一楚將子發(fā)好求技道之士。楚有善為偷者,往見曰:“聞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資一卒?!弊影l(fā)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左右諫曰:“偷者,天下之盜也。何為之禮?”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與?!焙鬅o幾何,齊興兵伐楚,子發(fā)將師以當之,兵三卻。楚賢良大夫皆盡其計而悉其誠,齊師愈強。于是市偷進請曰:“臣有薄技,愿為君行之?!弊影l(fā)曰:“諾?!辈粏柶滢o而遣之。偷則夜解齊將軍之帷帳而獻之。子發(fā)因使人歸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將軍之帷,使歸之于執(zhí)事。”明復(fù)往,取其枕。子發(fā)又使人歸之。明日又復(fù)往,取其簪。子發(fā)又使歸之。齊師聞之,大駭。將軍與軍吏謀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頭?!蹦诉€師而去。(節(jié)選自劉安《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材料二子發(fā)將西伐蔡,克蔡,獲蔡侯,歸致命曰:蔡侯奉其社稷而歸之楚臣屬二三子而治其地楚發(fā)其賞子發(fā)辭曰:“發(fā)誡布令而敵退,是主威也;徙舉相攻而敵退,是將威也;合戰(zhàn)用力而敵退,是眾威也。臣不宜以眾威受賞?!避髯幼I之曰:子發(fā)之致命也恭,其辭賞也固。夫尚賢使能,賞有功,罰有罪,非獨一人為之也,彼先王之道也,一人之本也,善善惡惡之應(yīng)也,治必由之,古今一也。古者明王之舉大事,立大功也,大事已博,大功已立,則君享其成,群臣享其功,士大夫益爵,官人益秩,庶人益祿。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上下一心,三軍同力,是以百事成而功名大也。今子發(fā)獨不然,反先王之道,亂楚國之法,墮興功之臣,恥受賞之屬,抑卑其后世,獨以為私廉,豈不過甚矣哉?。ü?jié)選自《荀子·強國》)6.文本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標號填寫在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3分)蔡侯奉其社稷A而歸之B楚C臣D屬二三子E而治F其地G楚發(fā)其賞H子發(fā)辭曰7.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3分)A.當,意為抵擋,與《鴻門宴》中“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的“當”意思相同。B.卻,意為退卻,使動用法,與《六國論》中“李牧連卻之”的“卻”用法相同。C.善,形容詞用作動詞,與《大學(xué)》“在明明德”中的前一個“明”用法相同。D.勸,意為鼓勵倡導(dǎo),與《兼愛》中的“惡得不禁惡而勸愛”的“勸”意思相同。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子發(fā)不顧眾人反對,對神偷禮遇有加,表現(xiàn)出他不論出身只重才能的獨特用人眼光。B.子發(fā)讓神偷三次潛入敵營,盜取將軍身邊之物,嚇退齊軍,表現(xiàn)出他超凡的軍事謀略。C.子發(fā)拒絕受賞,將戰(zhàn)功歸于國君、將領(lǐng)、士卒,表現(xiàn)出他不貪名利、大公無私的的品質(zhì)。D.荀子不贊同子發(fā)的做法,認為他態(tài)度雖然謙恭,但卻淺陋無知,并且危害深遠。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小題,共8分)(1)子發(fā)聞之,衣不給帶,冠不暇正,出見而禮之。(4分)(2)抑卑其后世,獨以為私廉,豈不過甚矣哉!(4分)10.材料二中,荀子認為子發(fā)的做法有哪些錯誤?(3分)【答案】6.CGH7.B8.C9.(1)子發(fā)聽說后,衣服帶子沒系好,頭冠也沒戴正,出來以賓客之禮相待。(2)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卻認為個人清廉,這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10.①違反先王賞功罰罪之道;②擾亂了楚國法律的權(quán)威性;③打擊了有功之臣的積極性;④使已經(jīng)受賞之人蒙羞;⑤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蔡侯把整個國家奉獻給了楚國,我已委托幾個大臣治理它了?!背酹勝p他,子發(fā)辭謝說。“而”字連接“奉其社稷”和“歸之楚”,中間不斷開,賓語“楚”后斷開;且“臣”是下句主語,其前斷開,故C處斷開;“臣”是主語,“屬”是謂語,“二三子而治其地”是賓語,其后G處斷開;“子發(fā)”是“辭”的主語,其前H處斷開。故選CGH。7.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文言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的能力。A.正確。句意:子發(fā)率軍迎敵。/料想大王的軍隊足夠來抵擋項王的軍隊嗎?B.錯誤?!耙鉃橥藚s,使動用法”錯,應(yīng)為被動,被打敗。/“李牧連卻之”的“卻”,使……退卻。句意:楚軍三次被打退。/李牧接連擊敗了他們。C.正確。善,都是形容詞用作動詞,獎勵;彰明。句意:是獎勵良善、懲罰丑惡的表現(xiàn)。/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D.正確。句意: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勵。/怎么能不禁止人們互相仇恨而不鼓勵彼此相愛呢?故選B。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將戰(zhàn)功歸于國君、將領(lǐng)、士卒”錯,原文“臣不宜以眾威受賞”表明子發(fā)只是將戰(zhàn)功歸于士卒。故選C。9.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聞”,聽說;“不給帶”,帶子沒系好;“禮”,以禮相待。(2)“抑卑”,使……受到壓抑;“私”,個人;“過甚”,大錯特錯。10.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反先王之道”可知,違反先王賞功罰罪之道;②由“亂楚國之法”可知,擾亂了楚國法律的權(quán)威性;③由“墮興功之臣”可知,打擊了有功之臣的積極性;④由“恥受賞之屬”可知,使已經(jīng)受賞之人蒙羞;⑤由“抑卑其后世”可知,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參考譯文:材料一:楚國將領(lǐng)子發(fā)喜好謀求有技能的人。楚國有一個擅長偷盜的人,就去見他,說:“聽說您謀求有技能的人,我是善于偷盜,愿意以我的技能奉獻我個人的力量?!弊影l(fā)聽說后,衣服帶子沒系好,頭冠也沒戴正,出來以賓客之禮相待。左右的人說:“偷竊之人,是盜取天下之物的,為什么以禮儀相見他呢?”子發(fā)說:“這種技能并不是你們都具有的?!睕]過幾天,齊國進犯楚國,子發(fā)率軍迎敵。一交一戰(zhàn)三次,楚軍三次被打退。楚國軍中賢能的謀士將領(lǐng)都毫無保留地獻出才智和忠誠,但齊國的軍隊愈發(fā)強大。這時神偷請戰(zhàn),說:“我有一些微薄的技能,愿意為您效勞?!弊影l(fā)說:“好吧!”沒有請示就派遣神偷去了。他在夜幕的掩護下,將齊軍主帥的睡帳偷了回來。子發(fā)派使者將睡帳送還給齊軍主帥,并對他說:“我們出去打柴的士兵撿到您的帷帳,特地趕來奉還?!钡诙焱砩?,神偷又去將齊軍主帥的枕頭偷來,子發(fā)又一次派人送還。第三天晚上,神偷偷得主帥頭上的簪子,子發(fā)又一次派人送還。齊軍上下聽說此事,甚為恐懼,主帥驚駭?shù)貙δ涣艂冋f:“如果再不撤退,恐怕子發(fā)要派人來取我的人頭了?!庇谑?,齊軍不戰(zhàn)而退。材料二:子發(fā)率軍向西征討蔡國,攻克了蔡,擒獲了蔡侯,回來向楚王回復(fù)命令說:“蔡侯把整個國家奉獻給了楚國,我已委托幾個大臣治理它了。”楚王獎賞他,子發(fā)辭謝說:“發(fā)布誡令而敵人退卻,這是君主的威勢;進軍攻打而敵人退卻,這是將領(lǐng)的威勢;眾志成城、奮力拼殺而敵人退卻,這是士兵的威勢。我不能憑借士兵的威勢而受賞?!避髯优u他說:“子發(fā)回復(fù)命令也算恭敬了,他辭謝獎賞卻很淺陋。崇尚賢人、任用能人,獎賞功臣,處罰罪人,并不是某一個人要這樣做的,這是古代君王的辦法,是統(tǒng)一百姓的根本原則,是獎勵良善、懲罰丑惡的表現(xiàn),治國必須遵從它,古今是一樣的。古時圣明的君王舉行大事,建立大功,大事已經(jīng)完畢,大功已經(jīng)建立,那么君主享受它的成果,群臣享受它的功勞,士大夫加官進爵,官吏提高級別,士兵增加軍餉。所以行善的得到勉勵,為惡的得到制止,上下一條心,三軍同努力,因此事事成功而功業(yè)顯赫。現(xiàn)在子發(fā)獨獨不這樣,違反先王的治國法則,擾亂了楚國的法律,打擊了有功之臣的積極性,使受賞的人感到羞恥,使他的后代受到壓抑,卻認為個人清廉,這難道不是大錯特錯嗎?(2024·廣東廣州·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共5小題,20分)。材料一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nèi)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計,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唬骸籽篮稳?’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唬骸_方何如?’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豎刁何如?’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苤偎溃腹挥闷溲?,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夫世未嘗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間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語》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惫苤僦∪酥豢捎茫鵁o以御之,何益于事?內(nèi)既不能治身,外復(fù)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ü?jié)選自蘇轍《管仲》)材料二:嘗讀《周官》《司馬法》,得軍旅什伍之數(shù),其后讀管夷吾書,又得管子所以變周之制。蓋王者之兵,出于不得已而非以求勝敵也故其為法要以不可敗而已。至于桓文,非決勝無以定霸,故其法在必勝。繁而曲者,所以為不可敗也;簡而直者,所以為必勝也。若夫管仲之制其兵,可謂截然而易曉矣。三分其國,以為三軍,萬人為一軍,三軍三萬人,疏暢洞達,雖有智者無所施其巧。三代之制,至于列國猶有存者。及至管仲相桓公,南伐楚,北伐孤竹,九合諸侯,威震天下而其軍壘陣法,不少概見者,何哉?蓋管仲欲以歲月服天下,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節(jié)選自蘇軾《管仲論》)11.材料二面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出于不得A已B而C非D以求勝E敵也F故其為法G要H以不可敗而已1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伯,通“霸”,文中的齊桓公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晉侯、秦伯都是“春秋五霸”。B.倍,指背棄,與《鴻門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意思相同。C.殆,指危險,與《項脊軒志》中“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的“殆”意思不相同。D.制,指統(tǒng)領(lǐng),統(tǒng)率,與《過秦論》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制”意思相同。1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贏得了孔子的稱許,但孔子也認為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致使齊桓公死不得葬。B.在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就繼任的人選征詢他的意見,管仲認為易牙等三人都有悖人情,不可任用,但齊桓公后來沒有聽從。C.蘇轍認為,世間并非沒有小人,君王防范小人得勢的最好辦法是重用君子,讓小人無法逞其奸計,舜帝和商湯就是這樣做的。D.“什伍”是周朝軍隊的建制,這種編制方式較為繁瑣,管仲沒有采用這種方式,而采取了“三軍”制,使軍隊運作非常流暢。1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小題,共8分)(1)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盍至此乎?(4分)(2)故變古司馬法而為是簡略速勝之兵,是以莫得而見其法也。(4分)15.蘇洵在《管仲論》中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來評價管仲,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3分)【答案】11.BFG12.D13.A14.(1)父子之間的事,竟然要由別人來介入,有智慧的人難道會這樣做嗎?(2)(管仲)所以改變古代的“司馬法”,而制定出了這種簡單快速取勝的軍隊建制,因此我們就看不到他運用古代“司馬法”的事跡了。15.①齊桓公能夠稱霸,主要是管仲的輔佐,管仲托起了齊國,所以說“國以一人興”。②管仲臨終時沒有向桓公舉薦合適的繼承人,導(dǎo)致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同時他沒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導(dǎo)致小人作亂,所以說“以一人亡”。③蘇洵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評價管仲,主要是想說明國家的興亡關(guān)鍵在人事安排是否得當?!窘馕觥?1.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除非出于不得已,而絕對不是以戰(zhàn)勝敵人為目的。所以在他們制定辦法的時候,只是要求不可以戰(zhàn)敗而已?!安坏靡选笔恰俺鲇凇钡脑?,中間不斷開,B處斷開;“非……也”是否定式判斷句,“也”后F處斷開;“為法”是動賓結(jié)構(gòu),后面G處斷開。故選BFG。12.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xué)文化常識及文言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B.正確。句意:背棄自己的父母來投合君主。/希望項伯詳細地說明我不敢背棄道德。C.正確。危險;/大概。句意:這時候就很危險了。/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有神明保護吧。D.錯誤。意思不同。統(tǒng)領(lǐng),統(tǒng)率;/制服。句意:那管仲統(tǒng)領(lǐng)他的軍隊。/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們困乏而制服他們。故選D。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A.“但孔子也認為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錯,原文“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nèi)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議為非,此固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孔子的意思是由于管仲自己貪財,而且沒有勸諫齊桓公不要貪圖女色,埋下了嫡庶之爭的禍端。而不是選項說的管仲未能及時制止五公子爭奪君位。故選A。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讓;“與”,參與,介入;“盍”,通“何”,何必,怎么。(2)“為”,制定、創(chuàng)建;“速勝”,迅速取勝;“是以”,因此;“莫得”,不能夠。15.本題考查學(xué)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齊桓公能夠稱霸,主要是管仲的輔佐,管仲托起了齊國,所以說“國以一人興”。②“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管仲曰‘知臣莫若君?!薄肮苤僦∪酥豢捎?,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管仲臨終時沒有向桓公舉薦合適的繼承人,導(dǎo)致齊國發(fā)生內(nèi)亂,同時他沒有安排好身后事宜,導(dǎo)致小人作亂,所以說“以一人亡”。③蘇洵用“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評價管仲,主要是想說明國家的興亡關(guān)鍵在人事安排是否得當。參考譯文:材料一:先君曾說:管仲九次匯集諸侯,匡扶天下,輔佐齊桓公稱霸,連孔子都稱贊他的仁義,然而仍然不能阻止五位公子為了爭奪君位而相互殘殺,使齊桓公死后不能下葬,說:“大概是由于管仲才達到這種地步啊!”管仲自己有三個藏金寶庫,齊桓公寵愛的侍妾有六個人,管仲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