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18-2019年洋縣實驗學(xué)校高一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項
訓(xùn)練(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選經(jīng)典試題,有針對性的考點中的難點、重點、考點進(jìn)行強(qiáng)化訓(xùn)練,力口強(qiáng)記憶。
第1題:課外語段閱讀(9分,選擇題每題3分)
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
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數(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
間。秦之間言日:“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
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
合變也?!壁w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
道,分?jǐn)嗥滠姙槎?,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
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之。趙前后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
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自邯鄲圍解五年,
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于長平,其孤未壯?!迸e兵擊趙。趙使廉頗將,
擊,大破燕軍于部,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
平君,為假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落盡去。及復(fù)用為將,客又復(fù)至。廉頗日:“客退
矣!”客曰:“吁!君何見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
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
大梁。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shù)困于秦兵,趙王思復(fù)得廉頗,廉頗亦思復(fù)
用于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之。趙使者既
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日:“廉
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壁w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绷H卒死
于壽春。
(節(jié)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趙使廉頗將攻秦將:率兵B.趙軍固壁不戰(zhàn)壁:堅守
C.為假相國假:借助D.魏不能信用:信任重用
2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趙王因以括為將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乃得解邯鄲之圍設(shè)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壯者盡于長平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夫天下以市道交則思謙沖以自牧
25.下列各組句子全都能表現(xiàn)出趙孝成王昏庸無能的一項是
①趙王信秦之間②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③悉更約束,易置軍吏④賴
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⑤使樂乘代廉頗⑥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④D.①③⑤
第2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5—9題(22分)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辭日:“臣
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
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
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
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jì)
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
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
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p>
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晉軍函陵軍:駐扎B.又欲肆其西
封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損害D.以亂易整,不武武:威武
6.對下列句中加點的“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3分)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鄰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來,
共其乏困⑤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7.以下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燭之武高超的說服藝術(shù)的是()(3分)
①夜繾而出,見秦伯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③焉用亡鄭以陪鄰④若舍鄭
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⑤許君焦、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
君之所知也⑥若不闕秦,將焉取之⑦秦伯說,與鄭人盟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D(zhuǎn).②⑤⑥⑦
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形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不計個人
恩怨,“夜繾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
又不失本國尊嚴(yán),抓住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最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yán)加防范。燭之
武對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guān)鍵。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lián)盟頃刻
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9.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譯文:
(2)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譯文:
第3題:古詩文閱讀:閱讀下列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問題。(22分)
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
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眹堅唬骸按似纫?!臣請入,與之同命?!眹埣磶矶?/p>
入軍門。交戟之衛(wèi)士欲止不內(nèi),樊噲側(cè)其盾以撞,衛(wèi)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
瞋目視項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踞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
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一一賜之卮酒?!眲t與斗卮酒。噲拜謝,
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于地,加彘肩
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fù)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
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
約臼:'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
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
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xì)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項王未有以應(yīng),曰:“坐?!狈畤垙牧甲?。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樊噲曰:“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于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xiàn)項
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xiàn)。公為我獻(xiàn)之?!睆埩既眨骸爸?jǐn)諾?!碑?dāng)
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
樊噲、夏侯嬰、靳強(qiáng)、紀(jì)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
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p>
4.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噲遂入,披帷西向立一一披:掀開B.殺人如不能舉一一舉:盡
C.道芷陽間行一一間:趁機(jī)D.沛公則置車騎一一置:放
棄,丟下
5.下列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故遣將守關(guān)者一一君安與項伯有故B.因招樊噲出一一因擊沛公于坐
C.覆其盾于地一一若亡鄭而有益于君D.乃令張良留謝一一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6.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bǔ)出的文字,補(bǔ)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張良)則與(樊噲)斗卮酒B.加彘肩(于盾)上
C.(沛公)勞苦而功高如此D.(項王)欲誅有功之人
7.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都能直接表現(xiàn)樊噲有勇有謀的一組是()(3
分)
①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②“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p>
③項王按劍而跑曰:“客何為者?”④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⑤此亡秦之續(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奕缃袢朔綖榈顿?,我為魚肉,何辭為?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⑥
D.②⑤⑥
8.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5分)
(2)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5分)
第4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一7題
荊軻者,衛(wèi)人也。其先乃齊人,徒于衛(wèi),衛(wèi)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shù)說衛(wèi)元君,衛(wèi)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東郡,徙衛(wèi)元君
之支屬于野王。
荊軻嘗游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荊軻出,人或言復(fù)召荊卿。蓋聶
日:“曩者吾馬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笔故雇魅?,
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軻游于邯鄲,魯勾踐與荊軻博,爭道①,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軻嘿②而逃去,
遂不復(fù)會。
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
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于
酒人乎,然其為人沉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jié)。其之燕,燕之處士
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zhì)秦亡歸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結(jié)交于荊卿,可乎?”
田光日:“敬諾。”即起,趨出。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
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諾?!眱E行見荊卿,日:“光與子相
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兩
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竊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過太子于宮?!鼻G軻
曰:“謹(jǐn)奉教。”
(節(jié)選自《史記?刺客列傳》)
注:①爭道:爭奪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目:瞪視
B.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之:到、往
C.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去:前往
D.愿足下過太子于宮過:拜訪
5.文中劃線句子“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
者”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B.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C.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D.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6.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篇傳記一開始先用幾段文字交代荊軻的身世籍貫,從文中可知,荊卿是燕國人對
他的稱呼。
B.荊軻與蓋聶論劍,蓋聶對他怒目而視;與魯勾踐玩博戲,魯勾踐發(fā)怒呵斥,都反襯
了他的隱忍。
C.荊軻與屠狗者、高漸離的交往,特別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現(xiàn)了荊軻想報仇而
不得的苦惱。
D.燕國隱士田光知道荊軻不是一個平庸之人,當(dāng)太子丹想通過田光結(jié)識荊軻時,田
光就推薦了他。
7.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②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第5題:
第6題:閱讀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題。(4分)
子曰:“篤信好學(xué),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
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p>
請結(jié)合以上文句,談?wù)効鬃佑性鯓拥母毁F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
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
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yuǎn)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
旦?!?/p>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媵履
蹣,負(fù)書擔(dān)囊,形容枯槁,面目焦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紅,嫂不為炊,父
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
秦之罪也?!蹦艘拱l(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
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
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說,封為武安君,受相
印,約從散橫,以抑強(qiáng)秦。故蘇秦相于趙而關(guān)不通。
當(dāng)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quán),皆欲決于蘇秦之策。不費斗
糧,未煩一兵,未戰(zhàn)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夫賢人任而
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廟之內(nèi),不式于四境
之外。”當(dāng)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zhuǎn)轂連騎,炫煌于道,山東之國,從風(fēng)而服,使
趙大重。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shè)飲,郊迎三十里。妻側(cè)目而視,
側(cè)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日:
“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
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
哉?”
(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黑貂之裘敝敝:破舊B.乃夜發(fā)書,陳
篋數(shù)十陳:擺開
C.簡練以為揣摩簡:選擇D.當(dāng)秦之
隆隆:隆重
5.下面各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可
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
B.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
真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
C.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
真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
D.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日/此真
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
6.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蘇秦只身赴秦,企圖說服秦惠王采用連橫策略并吞諸侯,但秦惠王認(rèn)為諸侯很強(qiáng)
大,時機(jī)不成熟,拒絕了蘇秦的建議。
B.游說秦王落空,蘇秦落魄回家發(fā)憤苦讀,精研太公兵法;一年后說服趙王采用“合
縱”之術(shù),然后奔波各國,建立軍事聯(lián)盟,最終名利雙收。
C.蘇秦的合縱政策沒有花費一斗糧食,沒有煩勞一名兵士,沒有派遣一員大將,沒有
用掉一根箭矢,就使天下諸侯友好相處,比親兄弟還要親近。
D.蘇秦看到嫂子前倨后恭的表現(xiàn)后,不由得感慨權(quán)勢富貴的重要性。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①今先生儼然不遠(yuǎn)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3分)
②妻側(cè)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4分)
第8題:閱讀《過秦論》部分段落,完成7~10題。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
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
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嵯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
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乏君也;鋤梭棘矜,非錯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
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
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絮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嵯
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黑,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
也。
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贏糧而景從贏:擔(dān)負(fù)
B.鋤慢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鏤也話:鋒利
C.余威震于殊俗殊:非同一般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排列座次
8.下列加點詞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鋤穆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錢也/于是余有嘆焉
B.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她/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然后以六合為家,嶗函為宮/吾屬皆且為所虜
D.非及向時之士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9.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勸說當(dāng)代及后世統(tǒng)治者
施行仁義以安民。
B.本段文字集中運用了對比手法,通過對比論證,非常鮮明地突出了全文中心。
C.本段是在前文鋪敘基礎(chǔ)上的集中議論,大量的史實使作者的論點水到渠成。
D.本段文字思路清晰,層次分明。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束全篇,點
明主旨。
10.將下列文言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2分)(《過秦論》)
(2)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2分)(《寡人之于國也》)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2分)(《勸學(xué)》)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2分)(《師說》)
第9題:
第10題:
第11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李士謙,字子約,趙郡平棘人也。髻鼠喪父,事母以孝聞。年十二,魏廣平王贊辟開
府參軍事。后丁母憂,居喪骨立。趙郡王睿舉德行,稱疾不就。和士開亦重其名,將
返朝廷,擢為國子祭酒。士謙知而固辭,得免。
李氏宗黨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會極歡,無不沉醉喧亂。嘗集士謙所,盛饌盈
前,而先為設(shè)黍,謂群從日:“孔子稱黍為五谷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
違乎”少長肅然,退而相謂日:“既見君子,方覺吾徒之不信也?!笔恐t家富于財.,
躬處節(jié)儉,每以振施為務(wù)。州里有喪事不辦者,士謙輒奔走赴之,隨乏供濟(jì)。有兄弟
分財不均,至相閱訟,士謙聞而出財,補(bǔ)其少者,令與多者相埒。兄弟愧懼,更相推
讓,卒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謙牽置涼處飼之,過于本主。望見盜刈其禾黍者,
默而避之。其家僮嘗執(zhí)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zé)?!卞崃罘?/p>
之。
其后出粟數(shù)千石,以貸鄉(xiāng)人,值年谷不登,債家無以償,皆來致謝。士謙日:“吾家
余粟,本圖振贍,豈求利哉!”于是悉召債家,為設(shè)酒食,對之燔契,曰:“債了
矣,幸勿為念也。”各令罷去。明年大熟,債家爭來償謙,謙拒之,一無所受。他年
又大饑,多有死者,士謙整竭家資,為之糜粥,賴以全活者將萬計。收埋骸骨,所見
無遺。至春,又出糧種,分給貧乏。趙郡農(nóng)民德之,撫其子孫曰:“此乃李參軍遺惠
也?!被蛑^士謙曰:“子多陰德。"士謙曰:“所謂陰德者何?猶耳鳴,己獨聞之,
人無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陰德之有!”
開皇八年,終于家,時年六十六。趙郡士女聞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
參軍死乎!,,會葬者萬余人。鄉(xiāng)人條其行狀,詣尚書省請先生之謚,事寢不行,遂相
與樹碑于墓。
(選自《隋書?隱逸傳》)
4.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將諷朝廷諷:勸說。
B.方覺吾徒之不德也德:道德高尚。
C.士謙罄竭家資罄:盡
D.會葬者萬余人會:恰好
5.下列各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孔子稱黍/為五谷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
B.孔子稱/黍為五谷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
C.孔子稱黍/為五谷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
D.孔子稱/黍為五谷之長/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違乎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士謙侍奉母親以孝聞名,后來母親去世,服喪時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來)
趙郡王睿以德行舉薦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謙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習(xí)俗,每逢社日先擺上黍米飯。前來聚會的親朋從
士謙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謙雖家境殷實,但厲行節(jié)儉,在鄉(xiāng)里扶危救困,甚至對待有過失的人他也極盡
體恤之心。
D.李士謙為人處世多積陰德。他把陰德比作耳鳴,意思是陰德只能心知,不足為外人
道也,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風(fēng)范。
7.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其家僮嘗執(zhí)盜粟者,士謙慰諭之曰:“窮困所致,義無相責(zé)。”遽令放之。(5
分)
(2)鄉(xiāng)人條其行狀,詣尚書省請先生之謚,事寢不行,遂相與樹碑于墓。(5分)
第12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左忠毅公傳
左光斗,字共之,南直隸桐城人。舉萬歷丁未進(jìn)士,選授浙江道御史。天啟初,與給
事中楊漣俱以清直敢言負(fù)重望,每國家有大議,公卿大臣輒問光斗、漣云何。兩人公
忠一體,有所舉劾,必諂而后行,權(quán)貴人皆凜凜畏之,一時海內(nèi)有道高名之士皆從之
游,而小人之趨利貪權(quán)勢者皆弗之便也。巡視屯田水利,上書言國家倚漕東南不可
恃。光斗親巡行阡陌,督官吏,教民種植桑麻蒿秸,仿佛江南。神宗不豫,太監(jiān)劉
朝、魏忠賢矯太子令,光斗封還不啟。又奏太監(jiān)陳登奪民籽粒,壞屯政,且請蠲十三
場逋租,民咸復(fù)業(yè)焉。尋又督學(xué)畿輔,光斗能知人,往往所取士能預(yù)決其得失利鈍,
后皆卒如其言,無一爽者。光斗念天下承平久,人不知兵,而疆場多敵,每行部輒較
諸生射,奏開屯學(xué),又奏開武學(xué)。光斗多諳朝廷典故,而留心于當(dāng)世之事,慨然以天
下自任。光宗崩,太監(jiān)魏忠賢專國命,其黨崔呈秀、魏廣微尤用事。御史崔呈秀,初
巡接淮揚(yáng),球累巨萬,高攀龍劾之,遂父事忠賢,魏大中亦劾大學(xué)士魏廣微,兩人教
忠賢逮殺漣、光斗等。會楊漣奏忠賢二十四罪,于是忠賢罷兩人官而逐之。廣微嗾忠
賢劫光斗裝以逮忠賢不應(yīng)己而覘光斗就道惟褪被而已廣微私自喜日幸未劫也故事,御
史巡視屯田,屯吏饋金數(shù)百,御史受之以為常。光斗獨卻不受,諸御史皆慚且恚,至
是誣奏之。忠賢矯旨,遣堤騎逮光斗、漣入京考鞠,后殺光斗于獄。先是光斗在獄,
出片紙寄其家日:“辱極,污極,痛極,死矣!死矣!如二親何?愿以此報天子,報
二祖列宗?!笔菤q天啟五年七月也。閱二年,烈皇帝立,誅魏忠賢等,贈光斗右副都
御史,予祭葬,謚忠毅。
節(jié)選自《戴名世集》)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選授浙江道御
史道:古代行政區(qū)
劃名。
B.神宗不豫,太監(jiān)劉朝、魏忠賢矯太子令不豫:沒有預(yù)料到
C.尋又督學(xué)畿
輔畿輔:京城
附近地區(qū)
D.遣堤騎逮光斗、漣入京考鞠考:通
“拷”,拷打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廣微嗾忠賢劫光斗/裝以逮忠賢/不應(yīng)/己而覘光斗/就道惟裸被而已/廣微私自
喜日/幸未劫也/
B.廣微嗾忠賢劫光斗裝以逮/忠賢不應(yīng)/已而覘光斗就道/惟橫被而已/廣微私自喜
曰/幸未劫也/
C.廣微嗾忠賢劫光斗/裝以逮忠賢/不應(yīng)/已而覘光斗就道/惟橫被而已/廣微私自
喜日/幸未劫也/
D.廣微嗾忠賢劫光斗裝以逮/忠賢不應(yīng)/己而覘光斗/就道惟摸被而已/廣微私自喜
曰/幸未劫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左光斗清直敢言,震懾權(quán)貴。他與楊漣二人擔(dān)負(fù)重望,彈劾不法,抗拒閹黨;他檢
舉太監(jiān)陳登侵奪百姓糧食、破壞屯田措施的不法行為。
B.左光斗心憂社稷,防患未然。天下太平日久,邊境又值多事之秋,因此他在地方視
察時鼓勵軍事教育,并上奏啟動對屯田軍民講習(xí)耕戰(zhàn),又上奏開設(shè)軍事學(xué)校。
C.左光斗發(fā)展農(nóng)業(yè),重視民生。他親自巡察田間,督責(zé)官吏,并引導(dǎo)百姓種植桑麻蒿
秸等作物。又請求免除十三場的欠租,當(dāng)?shù)匕傩斩嫉靡曰謴?fù)本業(yè)。
D.左光斗清廉被誣,慘死獄中。魏廣微借左光斗擔(dān)任御史巡視屯田時潔身自好,沒有
依照舊例接受屯吏的贈金而遭到其他御史的忌恨之機(jī),誣陷其下獄,致使左光斗慘死
獄中。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一時海內(nèi)有道高名之士皆從之游,而小人之趨利貪權(quán)勢者皆弗之便也。
譯文:
(2)光斗能知人,往往所取士能預(yù)決其得失利鈍,后皆卒如其言,無一爽者。
譯文:
第13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題目(16分,每小題2分)
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及
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
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雕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
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zhí)問涂廁之刑人,則豫讓,內(nèi)持
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jǐn)避之耳。且
智伯亡無后,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識
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日:“我是也?!逼溆褳槠唬?/p>
“以子之才,委質(zhì)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
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zhì)臣事人,而求殺之,是
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
二心以事其君者也?!?/p>
既去,頃之,襄子當(dāng)出,豫讓伏于所當(dāng)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
“此必是豫讓也?!笔谷藛栔?,果豫讓也。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
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撕,而反委質(zhì)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
以為之報儺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
人報之。至于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毕遄余叭粐@息而泣曰:“嗟乎豫
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fù)釋
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
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愿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轆之
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
聞之,皆為涕泣。(選自《史記?刺客列傳》)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今智伯知我知:了解
B.趙襄子最怨智伯怨:恨
C.于是襄子乃數(shù)豫讓數(shù):算計
D.乃使使持衣與豫讓使:讓
10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豫讓“義人也”的一組是(2分)
①去而事智伯②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健而死
③入宮涂廁,中挾匕首,欲以刺I襄子④殘身苦形,欲以求報票子
⑤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⑥今日之事,臣固伏誅
A.①②⑤B.②③⑤C.②③④D.③⑤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豫讓改變姓名,入宮清掃廁所,想暗殺趙襄子,被趙襄子發(fā)現(xiàn),趙襄子認(rèn)為他是賢
德之人,沒有殺他。
B.豫讓“漆身”“涂炭”,改變樣貌,目的是伺機(jī)為智伯報仇,朋友勸他憑借才能接
近趙襄子以報仇,他認(rèn)為不義,沒有同意。
C.豫讓不為范氏、中行氏報仇是因為他們待他一般;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像國士那
樣對待他。
D.趙襄子對豫讓有不殺之恩,故而當(dāng)豫讓第二次被抓后,他為報答趙襄子,只是刺擊
趙襄子的衣服來為智伯報仇。
1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和學(xué)過的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4分)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分)
(3)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分)
⑷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2分)
第14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4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陳勝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
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金且穆棘矜,非鉆于鉤戟長錢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
師也;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試
使山東之國與陳勝度長黎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
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靖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
廟照,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1.解釋下列加點字。
(1)非鉆于鉤戟長錢也((2)非抗于九國之師
()
(3)序八州而朝同列((4)一夫作難而七廟照
)
2.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小學(xué)而大遺B.以為桂林.象郡
C.秦以區(qū)區(qū)之地D.試使山東之國與陳勝度長繁大
3.選出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且夫”一句,寫秦朝江山依舊,險關(guān)如故。照應(yīng)課文第一段,說明秦非亡于地理
形勢的變化。
B.對比論證是本段的鮮明特色,陳勝與山東六國進(jìn)行對比,意在直接點出山東六國未
能戰(zhàn)勝秦國的原因。
C.本段是在前文鋪敘基礎(chǔ)上的集中議論,大量的史實使作者的論點水到渠成。
D.“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全文的中心,作者用以勸說當(dāng)世的統(tǒng)治者施行仁義
以安民。
4.翻譯下列語句。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靖函之固,自若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答:
第15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題。(7-9題)(13分)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dāng)?shù)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
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
幸從;駿馬名雛,常騎之。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
不利兮雅不逝。雎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shù)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shù)
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于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jié)铣?,馳走。平明,
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項王至陰
陵,迷失道,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fù)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
騎。漢騎追者數(shù)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
戰(zhàn),所當(dāng)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
戰(zhàn)之罪也。”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橫”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干
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表椡跣?/p>
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
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
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dāng)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
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zhàn)。獨籍所殺漢軍數(shù)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顧見漢騎司馬呂
馬童,日:“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表椡跄嗽唬?/p>
“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蹦俗载囟?/p>
死。(節(jié)選自《史記?項羽本紀(jì)》)
【注】①橇(yi):通“取”,使船靠岸。②指王翳:(把項羽)指(給)王翳(看)。
王翳,漢將。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項王軍壁垓下壁:安營扎寨
B.騎能屬者百余人耳屬:歸屬
C.項王自度不得脫度:估計
D.項王身亦被十余創(chuàng)被:遭受
8、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鴻門宴》是把項羽放到錯綜復(fù)雜的人物關(guān)系之中和緊張的局勢之中,通過對比的
手法塑造項羽剛愎自用和多情善感的形象。而本文是連續(xù)集中地寫一人,通過幾個連
續(xù)的事件集中筆墨塑造項羽優(yōu)柔寡斷、勇猛剛強(qiáng)和知恥重義的形象。
B.項羽悲歌泣下時,”左右皆泣,莫能仰視”表現(xiàn)了左右隨從對項羽的憐憫,不忍心
看項羽哭泣,寫出了項羽處于絕境時的凄慘狀況。
C.項羽面臨敗亡時,強(qiáng)調(diào)“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表現(xiàn)了項羽對自己的戰(zhàn)斗能
力充滿了自信,可是又無法面對楚軍即將徹底覆亡的現(xiàn)實,說明了他自負(fù)、自尊而不
知自省、自責(zé)。
D.虞姬悲歌,烏江拒渡,贈馬賜頭,一波三折,作者憑借生動傳神的細(xì)節(jié)描寫,使全
篇文字達(dá)到雄奇悲壯的美學(xué)境界,讀之令人蕩氣回腸。
9、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9分)
(1)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3分)
(2)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荊軻刺秦王》)(3分)
(3)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3分)
第16題:夜繾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
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
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
瑕,朝濟(jì)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
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
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
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ü?jié)選自《燭之武退秦師》)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同“倍”,加倍
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給
秦伯說,與鄭人盟說:同“悅”,高興
失其所與,不知知:同“智”,明智
1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敢以煩執(zhí)事以:拿B.將焉取之焉: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因為.吾其還也其:表商量語
氣,還是
12.下列對選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夜,繾而出”一句點出鄭國局勢之嚴(yán)峻:秦、晉兵臨城下,圍困了鄭國。
B.燭之武說辭的巧妙在于處處為秦國著想,處處替秦國說話,使秦君易于入耳。
C.從燭之武對形勢的分析中可知,晉國的實力比秦國強(qiáng)。
D.晉文公面對突變的形勢,毅然決定撤軍,表現(xiàn)出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
13.把文段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5分)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3分)
譯文:
(2)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2分)
譯文:
第17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T0小題。
秦孝公據(jù)嵋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
吞八荒之心。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①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
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②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
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舉為一。
(選自賈誼《過秦論》)
9.下面的斷句正確的一項
是
(3分)
A.秦孝公據(jù)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B.秦孝公據(jù)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C.秦孝公據(jù)嵋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D.秦孝公據(jù)靖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
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0.將下列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①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②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第18題:閱讀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7—13題。
酈食其,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魄,無衣食業(yè)。為里監(jiān)門,然吏縣中賢豪不
敢役,皆謂之狂生。
及陳勝、項梁等起,諸將徇地過高陽者數(shù)十人,食其聞其將皆握齪支好荷禮自用,不
能聽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聞沛公略地陳留郊,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里中子,沛
公時時問邑中賢豪。騎士歸,食其見,謂曰:“吾聞沛公嫂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
愿從游,莫為我先。若見沛公,謂曰'臣里中有酈生,年六十余,長八尺,人皆謂之
狂生,自謂我非狂。'"騎士曰:“沛公不喜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
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笔称湓唬骸暗谘灾??!彬T士從容言食
其所戒者。
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食其至,入謁,沛公方踞床令兩女子洗,而見食其。
食其入,即長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諸侯乎?欲率諸侯破秦乎?”沛公罵曰:
“豎儒!夫天下同苦秦久矣,故諸侯相率攻秦,何謂助秦?”食其曰:“必欲聚徒合
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于是沛公輟洗,起攝衣,延食其上坐,謝之。食其
因言六國從衡時,沛公喜,賜食其食,問曰:“計安出?”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
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人強(qiáng)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夫陳留,天下之
沖,四通五達(dá)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積粟,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下之。即不聽,足
下舉兵攻之,臣為內(nèi)應(yīng)?!庇谑乔彩称渫?,沛公引兵隨之,遂下陳留。號食其為廣野
君。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有刪改)
注釋:①握齪,器量狹窄。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沛公麾下騎士適食其里中子適:到達(dá)
B食其至,入謁謁:拜見
C不宜倨見長者倨:傲慢
D于是沛公輟洗,起攝衣攝:整理
8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延食其上坐,謝之延:延請
B足下起瓦合之卒起:出身
C夫陳留,天下之沖沖:交通要道
D臣善其令,請得使之,下之善:和……交好
9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同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吾聞沛公慢而易人夜繾而出,見秦伯
B則長揖不拜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
C與人言,常大罵視其所與,不知
D乃深自藏匿荊軻廢,乃引起匕首提秦王
10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同法相同的一項是
A收散亂之兵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欲以徑入強(qiáng)秦以其無禮于晉
C酈生因言六國從橫時不如因善遇之
D臣為內(nèi)應(yīng)公為我獻(xiàn)之
1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表現(xiàn)酈生“狂生”的一項是
①然吏縣中賢豪不敢役②乃深自藏匿③食其入,即長揖不拜④足下欲助秦攻
諸侯乎?⑤“必欲聚徒合義兵誅無道秦,不宜倨見長者。”⑥沛公引兵隨之,遂
下陳留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⑥D(zhuǎn)③④⑤
12下列評述不符合意思的一項是
A酈食其作為謀士,選擇人主很有眼光,對好苛禮自用、不能聽大度之言的諸將,態(tài)
度是“深自藏匿”,不屑與交;而對“慢而易人”但“多大略”的劉邦,確認(rèn)為“此
真吾所愿從游”,主動要求去見他。
B酈食其有才干,很有自信,明知劉邦“不好儒”,并且常以無禮的態(tài)度羞辱儒生,
仍然請人傳言要見劉邦。因為他相信,“多大略”、“時時問邑中賢士豪俊”的劉邦
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輔佐自己成就大業(yè)的。
C酈食其初次謁見劉邦就表現(xiàn)出過人的膽略和善于說服人的口才,而對傲慢的劉邦,
他“長揖不拜”,并無意中提出了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激怒劉邦的問題,然后順著劉邦
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業(yè)就“不宜倨見長者”,從而折服了劉邦。
D酈食其在和劉邦談了昔日“六國從橫”的時勢,博得劉邦高興以后,又提出先攻取
和怎樣攻取陳留的建議,這反映了他胸有韜略,具有遠(yuǎn)見卓識。
13把下列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分)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4分)
(3)乃引起匕首提秦王。(3分)
第19題: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12-15題。
白起者,那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影電視劇發(fā)行合作合同
- 玻璃幕墻施工承包合同年
- 工程材料委托采購合同
- 工程合同與招投標(biāo)
- 賣場商鋪租賃合同
- 燃?xì)夤こ虅趧?wù)分包合同協(xié)議書
- 施工承包合同書協(xié)議
- 電纜橋架安裝施工合同
- 廣告材料采購合同
- 六安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技術(shù)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業(yè)領(lǐng)導(dǎo)力》2023-2024學(xué)年第二學(xué)期期末試卷
- 部編人教版語文小學(xué)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講教材解讀(集體備課)
-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設(shè)計-某廠酸洗硫酸煙霧治理設(shè)施設(shè)計
- 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英文教學(xué)課件:chapter9 Sorting
- 信陽礦產(chǎn)資源概況
- EN779-2012一般通風(fēng)過濾器——過濾性能測定(中文版)
- 形位公差測量方法
- 車轍防治指導(dǎo)意見(確定稿)
- 一個近乎完美的微信引流招生方案
- 門診特殊病種審批表
- T_CEC 102.1-2016 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wù)信息交換 第1部分_總則_(高清-最新版)
- 國際形式發(fā)票模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