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上海市十六區(qū)近三年(2021-2023)高考語文一模、二模試題分類匯
編
文言文閱讀之二
2023屆高三語文二模試卷
2023屆上海市崇明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閱讀下文,完成小題。
材料一:
伯夷頌①
(唐)韓愈
士之特立獨行,適于義而已,不顧人之技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
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
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
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幸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從天下之賢士,與
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
下宗周,彼二子乃獨呼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
也。
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余;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圣
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日: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
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于后世矣。
【注釋】①頌:劉勰《文心雕龍?頌贊》云,“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p>
材料二: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日:“父命也?!?/p>
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毒往歸
焉!”及至,西伯卒,武王布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
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此義人也?!胺龆ブ?。武王已平
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遂餓死于首
陽山。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
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天。天之報施
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
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伯夷列傳①》)
【注釋】①列傳:司馬貞《史記索隱》云,“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
世?!?/p>
20.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用法及意義闡釋不思碰的一項是()
A.“不顧人之愚寺”中“是非”屬于古今異義,可以理解為“褒貶”。
B.“彼二子乃獨聯(lián)食其粟”中“恥”屬于意動用法,可以理解“以……為恥”。
C.“奉往歸焉”中“盍”屬于通假字,通“何”,可以理解為“為什么”。
D.“武王卷伐紂”中“東”屬于名詞作狀語,可以理解為“向東”。
21.下列對兩則材料論證方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第①段采用比喻論證闡明自己觀點。
B.材料一第③段采用對比論證圣人是萬世之標準。
C.材料二第①段以事例論證伯夷叔齊隱居的原因。
D.材料二第②段借助對比論證突出自己觀點
22.從句式角度賞析材料二第②段。
23.兩則材料寫作上均突破文體限制,結合上述材料具體內容及注釋加以分析。
【答案】20.C21.D
22.以短句為主,節(jié)奏明快,充滿氣勢。以短句形式分列顏回仁德好學而早天以及盜跖殘暴
橫行而壽終,更加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同時,本段多采用反問句式,形成連續(xù)追
問,強烈地表達了對天道不公的批判。
23.頌這一文體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舉止,贊頌其美德。材料一簡略描述人物事跡并對其
“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特立獨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頌揚,但文章更多圍繞人物展開議論,闡述
二子“特立獨行”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借頌揚二子來針硬時弊,表達自己不隨波逐流以二子為
榜樣的志向。材料二作為一篇列傳,并不僅僅記錄人物事跡,而是借題發(fā)揮,通過對賢人、
惡人命運與善惡的矛盾分析,批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觀點,表達出作者對天道報應
論的批判。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句意:不理會別人的贊譽或批評的。
B.正確。句意:伯夷、叔齊二人獨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恥的。
C.錯誤?!邦镣鶜w焉”中“盍”應譯為“何不”o句意:何不去歸附他呢?
D.正確。句意:向東去討伐商紂。
故選C。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論證方法的能力。
A.“采用比喻論證”錯,“昭乎日月不足為明,萃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
為對比論證。
B.“論證圣人是萬世之標準”錯。本段用對比論證是為了突出伯夷特立獨行的難能可貴。
C.“論證伯夷叔齊隱居的原因”錯。本段主要論證的是伯夷叔齊如何堅守節(jié)義。
故選D。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天。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
等句以短句為主,節(jié)奏明快,充滿氣勢,讀起來鏗鏘有力,極具感染力。
以短句形式分列顏回仁德好學而早天,如“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天”。以及盜跖
殘暴橫行而壽終,如“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
壽終,是遵何德哉”,更加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同時,本段多采用反問句式,形成連續(xù)追問,如“可謂善人者非邪”“其何如哉”“是遵何
德哉”,由此強烈地表達了對天道不公的批判,同時,便于引發(fā)讀者的思考。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體裁的能力。
由材料一注釋“頌:劉勰,《文心雕龍?頌贊》云,'頌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p>
可知:頌這一文體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舉止,贊頌其美德。材料一簡略描述人物事跡并對
其“信道篤而自知明”的特立獨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頌揚,但文章更多圍繞人物展開議論,如
“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由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闡述二子“特立獨行”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伯夷的行為是從遵從“道義”出發(fā)的,他那種守道
不移、重義輕生的品格,對后世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作者借頌揚二子來針磋時弊,表達自己
不隨波逐流以二子為榜樣的志向。
由材料二注釋“列傳:司馬貞《史記索隱》云,'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跡,令可傳于后世。'”
可知:作為一篇列傳,并不僅僅記錄人物事跡,而是借題發(fā)揮,通過對賢人、惡人命運與善
惡的矛盾分析,如“批駁“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觀點,文中寫道“若伯夷、叔齊,可謂
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
糟糠不厭,而卒蚤天。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愛憎之情以及對天道
報應論的批判。
參考譯文:
材料一:
讀書人的立身行事獨特,符合道義罷了。不理會別人的贊譽或批評的,都是豪杰之士,
也是忠實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評他,仍堅定執(zhí)行而不迷惑的
人很少。至于一國一州的人批評他,仍堅定執(zhí)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個天下只有一人罷了。
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評他,仍堅定執(zhí)行而不迷惑的,則千百年來只有一人罷了。像伯夷
這樣的人,是窮盡天地,經(jīng)歷萬世也不回頭的人。(與他比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
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寬廣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當殷商要滅亡而周要興盛時,微子這樣的賢人都抱著祭祀的器具離開殷商。武王、周公
是圣人,率領天下的賢士和諸侯前去進攻殷商,未曾聽說有人批評過他們。獨有伯夷、叔齊
認為他們不該。殷商滅亡后,天下承認周為宗主國,伯夷、叔齊二人獨認為吃周的糧食是羞
恥的,即使餓死也不后悔。由此說來,他這樣做難道是要博取什么嗎?是因為忠實地相信自
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罷了。
現(xiàn)今的所謂讀書人,當有一人稱譽他,自以為該得到更高的贅譽。有一人不滿他,自以
為別人的話未盡正確。他可以獨自批評圣人而自以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萬世的
標準啊。所以我認為,好像伯夷這樣的人,是立身行事獨特,窮盡天地,經(jīng)歷萬世也不會回
頭的人啊。雖然這樣,如果沒有他們二人,亂臣賊子便會接連不斷地出現(xiàn)在后來的世代了。
材料二:
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將王位禪讓給叔齊,等到父親死后,叔齊要
讓位給伯夷。伯夷不肯接受:“這是父親的遺命啊?!庇谑翘幼吡?。叔齊也不肯即位而逃走
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為王。這時候,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擅長讓老人得到充
分的照顧,心想:“何不去歸附他呢?”等到達的時候,西伯已經(jīng)死了,武王東去討伐商紂。
伯夷、叔齊便勒住武王的馬韁諫凈說:“父親死了不安葬,卻要發(fā)動軍隊打仗,能說是孝子
嗎?做臣子的要去弒殺國君,能說是仁者嗎?”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殺掉他們。太公說:“這
是有氣節(jié)的人?!庇谑前阉麄償v扶開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紂的暴亂以后,天下都歸附周朝了,
而伯夷、叔齊卻以做周的臣民為恥,為了堅守節(jié)義,便不吃周的米糧,隱居在首陽山,采些
山菜來充饑。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
有人說:“天道是沒有親疏的,只是常常幫助好人?!倍癫?、叔齊可以稱得上是好
人了!難道不是嗎?這樣地聚積仁德、修養(yǎng)品行,竟然餓死了!再說七十二位賢人里,孔子
特別贊美顏回好學.可是顏回常常鬧窮,連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飽,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對
于好人的報償,怎么是如此的呢?盜距常常殺死無辜的人,烤人肉來吃,放縱暴戾,聚集朋
黨幾千人橫行天下,反而能夠長壽以終。這又是依循何種德行的??!我實在覺得很迷惑,倘
若這就叫做天道的話,那么,天道到底是對呢,還是錯的呢?
2023屆上海市楊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10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鼐聞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陰陽剛柔之發(fā)也。惟圣人之言,
統(tǒng)二氣之會而弗偏,然而《易》、《詩》、《書》、《論語》所載,亦間有可以剛柔分矣。值其時
其人告語之,體各有宜也。自諸子而降,其為文無有弗偏口。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
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騏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
如金鑼鐵;其于人也,如憑高視遠,如君而朝萬眾,如鼓萬勇士而戰(zhàn)之。其得于陰與柔之美
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
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廓。其于人也.謬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觀其文,諷其音,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口。
(節(jié)選自姚鼐《復魯絮非書》)
乙
吾嘗以謂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陰陽剛柔而已。□有得乎陰陽剛柔之精,皆
可以為文章之美。陰陽剛柔并行而不容偏廢,有其一端而絕亡其一,剛者至于債強而拂戾,
柔者至于頹廢而暗幽,則必無與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稱為文章之至,雖兼具二者之用,亦
不能無所偏優(yōu)于其間。其故何哉?天地之道,協(xié)合以為體,而時發(fā)奇出以為用者,理固然也。
其在天地之用也,尚陽而下陰,伸剛而細柔,故人得之亦然。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
深而徐婉。溫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難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為詩人者
多矣,為詩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稱為雄才者,千余年中數(shù)人焉耳。甚矣,口得之難也。
(節(jié)選自姚鼐《海愚詩鈔序》)
20.下列語句的空缺處選用的虛詞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自諸子而降,其為文無有弗偏口”應選用“者”。
B.“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口”應選用“焉”。
C.“口有得乎陰陽剛柔之精”應選用“然”。
D.“甚矣,口得之難也”應選用“其”。
21.請結合文本,賞析甲文兩處畫線句的語言特點。
22.甲乙兩文都圍繞“陽剛陰柔文風”展開論述,而重點各有不同,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20.C21.這兩個句子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排比,形象地寫出了陽剛和陰柔的文
章之美,把原來抽象的文章風格問題說得具體形象。語言生動,聲韻鏗鏘,色彩鮮明,氣勢
流宕。
22.甲文:具體論述了散文的陽剛、陰柔風格的區(qū)分與特點;認為文章的剛柔不同,是因為
人的性格氣質不同。乙文:①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應當兼具陽剛與陰柔之美。或:優(yōu)秀的文學作
品中所具有的陰陽剛柔之美源自天地之道。②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在陽剛與陰柔的調和中應有所
側重。③雄偉剛勁的作品比溫深徐婉的作品更可貴。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正確。此句意思是,從諸子以下,他們寫文章沒有不各有所偏的。"者”字代指上面的情
況,放在句末煞尾。
B.正確。此句意思是,可見寫文章人的性格氣質及外在表現(xiàn),全部都不相同??!“焉”是句
末語氣詞。
C.錯誤。此句意思是,如果對陽剛陰柔的精微有所領悟,都可以用來成就文章之美。故此處
應為表示假設的虛詞,可填“茍”;“然”表轉折,不正確。
D.正確。此句意思是,遇到這樣的人才真是太難得了?!捌洹弊直矸磫柣蚋袊@語氣。
故選C。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語言特點的能力。
“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如長風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決大川,如奔
騏驥”“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風,如云,如霞,如煙,如幽林曲澗,
如淪,如漾,如珠玉之輝,如鴻鵠之鳴而入廖廓”,從修辭手法上看,兩句運用一連串“如”
子結構,既是比喻,又是排比,把具有陽剛之美的文章比作雷霆、閃電、山谷中的強風、高
山峻嶺、決流的大河、奔騰的駿馬;把具有陰柔之美的文章比作旭日東升、清風、云霞、輕
煙、深林間彎曲的小河、水的波紋、珠玉的光輝、鳴叫的鴻雁飛入空闊的天際。
從效果上來講,一連串比喻形象地寫出了陽剛和陰柔的文章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把原來抽
象的文章風格問題說得具體形象。
從語言特色上看:諸多意象的使用使文章具體可感,色彩鮮明;同時一連串“如"字的使用
和長句短句錯落有致的擺放,使語言節(jié)奏鮮明,聲韻鏗鏘,氣勢流宕。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
甲文:
結合“其得于陽與剛之美者,則其文如霆,如電……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升初日,
如清風……”可知,文章具體論述了散文的陽剛、陰柔風格的區(qū)分與特點。
結合“其于人也,謬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觀其文,諷其音,
則為文者之性情形狀,舉以殊焉”可知,認為文章的剛柔不同,是因為人的性格氣質不同。
乙文:
結合“茍有得乎陰陽剛柔之精,皆可以為文章之美”可知,對陽剛陰柔的精微有所領悟,可
以成就文章之美。
結合“陰陽剛柔并行而不容偏廢……則必無與于至文者矣。然古君子稱為文章之至,雖兼具
二者之用,亦不能無所偏優(yōu)于其間”可知,古代君子所稱贊的好文章,陽剛陰柔應當并存,
但也不能在兩者之間毫無偏勝。
結合“文之雄偉而勁直者,必貴于溫深而徐婉”可知,雄偉剛勁的作品比溫深徐婉的作品更
可貴。
參考譯文:
甲
我聽說天地的大道理就是陰陽剛柔罷了。文章是天地的精英,是陰陽剛柔生發(fā)而來的。
只有圣人的話,能夠使二氣會合而不偏頗。但是《易》、《詩》、《書》、《論語》中也偶爾有剛
柔可以相分的情況。那個時代和那時的人,以語錄為體裁,各有其適合之處。從諸子以下,
他們寫文章沒有不各有所偏的。那些得到陽剛之美的,他們的文章如雷霆,如閃電,如山谷
中的強風,如高山峻嶺,如決流的大河,如奔騰的駿馬;他們的光芒如明亮的太陽,如烈火,
如黃金鏤嵌的鐵器;得到陽剛之美的人,如登高望遠,如帝王接見臣民,如鼓舞千萬名勇士
去戰(zhàn)斗。那些得到陰柔之美的,他們的文章如旭日東升,如清風、云霞、輕煙,如深林間彎
曲的小河,如水的波紋,如珠玉的光輝,如鳴叫的鴻雁飛入空闊的天際;得到陰柔之美的人,
深沉得像是嘆氣,高遠得像是有所思考,火熱得像是高興異常,傷心得像是悲哀無比??此?/p>
們的文章,聽他們的聲音,可見寫文章人的性格氣質及外在表現(xiàn),全部都不相同?。?/p>
乙
我曾說過寫文章的根本(規(guī)律),源于天地之道。天地的規(guī)律,不過是陽剛陰柔罷了。
如果對陽剛陰柔的精微有所領悟,都可以用來成就文章之美。陽剛陰柔應當并存而不應偏廢。
如果(文章)只有其中的一端而完全沒有另一端,陽剛發(fā)展為緊張激烈、乖張不順,陰柔發(fā)
展為萎靡消沉、閉塞昏暗,(這種文章)就一定不會成為好文章。但是古代君子所稱贅的好
文章,雖然兼具兩方面的特點,但也不能在兩者之間毫無偏勝。這是為什么呢?天地的規(guī)律,
以協(xié)調融合為本體,但時常產(chǎn)生特殊變化并以此作為功用,道理本來就是這樣的。事物(如
果)在天地間發(fā)揮獨特功用,常常尚“陽”而貶“陰",揚''剛"而抑“柔”,所以人們領
悟的天地規(guī)律也如此。雄偉剛勁的文章,一定比溫和深厚、舒緩委婉的文章更可貴。能作溫
深徐婉之文的才子是難得的,而更為難得的,一定是在天下遇到能作雄文的才子。從古到今,
會寫詩的人有很多,詩寫得好的人也有很多,然而卓爾不群值得稱為雄才的人,一千多年中
不過幾個人罷了。遇到這樣的人才真是太難得了。
2023屆上海市嘉定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11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拙庵記
宋派
①京口徐君德敬,居京師,處一室,不堊不華,僅御風雨,環(huán)度圖書,置榻其中,自號
日“拙庵”。
②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豈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長且圓,捷若轉丸,恣談極吐,如
河出昆侖而東注。余則不能。人問以機,謝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顧視,莫達其旨;人之
所嘉,余縱欲語,舌大如杵,不可以舉;人之所諱,余不能止,開口一發(fā),正觸禁忌。他人
有識洞察纖微,揭首知尾,問白意緇。未入其庭,已覘其形;始照其貌,已盡其肺肝而究其
縊奧。福來熒熒,出身以承:禍方默默,預防而避匿。余夢夢不知,憒憒無所思。人之笑吾,
吾以為喜;人之怒吾,吾徑情而直趨。吾識之拙,當為舉世師。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
豈有之乎?
③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沒千載,至今道存于經(jīng),岳海崇深,茫乎無涯,盲乎無涂。
眾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內,舐其膚而不味其腴。吾則搜摩刮剔,視其軌而足其跡,入孔孟之庭
而承其顏色。斯不謂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而世以不治。吾握其要而舉之,德
修政舉,禮成樂備,是不謂之巧不可也。而德敬豈有是乎?
④蓋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詐必巧于智,拙
于人者必巧于天;蘇、張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為圣人之徒,晁錯號稱智囊
而拙于謀身。余誠樂吾之拙,蓋將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⑤今德敬居位處勢,誦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歟?巧于智者歟?巧于古者
歟?然則德敬之巧也大矣,過于人也遠矣,烏可以不記?
(節(jié)選自《宋派散文選集》)
2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余則不能”:“則”表示轉折,相當于“卻”?
B.“德敬豈有之乎”:“乎”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C.“然吾亦有不拙有”:“者”表示句末煞尾,形成判斷語氣。
D.“軍將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蓋”,表示推測,相當于“大約”。
22.根據(jù)第②段,畫線句“此二者,乃吾所大拙”中“二者”指和.
23.本文對比說理頗具特色,請加以賞析。
24.概括本文的寫作意圖。
【答案】2LC22.①.言拙②.識拙
23.①將別人之巧與自己之拙進行對比,為下文寫自己之巧作鋪墊,也對他人略有諷刺。②
將自己之拙與自己之巧進行對比,體現(xiàn)拙與巧的辯證關系。③在蘇秦、張儀、孟子、晁錯等
歷史人物的例子中體現(xiàn)對比,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說服力.④將自己之大拙、巧與德敬之拙、
巧進行對比,突顯德敬可能的超越常人之巧。
24.①借拙庵記贊揚徐德敬居位處勢,以拙自晦的“大智”“大巧”。②借題發(fā)揮,表達安
守天性言辭、察利避害的笨拙,追求悟道、推動禮制的機敏,表達自己的“拙巧”觀。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者,代詞,……的地方。句意: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
故選C。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由原文“世之人舌長且圓,捷若轉丸,恣談極吐,如河出昆侖而東注。余則不能”可知,“一
者”為“言拙”;
由原文“吾識之拙,當為舉世師”可知,“一者”為“識拙”。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寫作技巧的能力。
①由原文“人問以機,謝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顧視,莫達其旨;人之所嘉,余縱欲語,
舌大如杵,不可以舉;人之所諱,余不能止,開口一發(fā),正觸禁忌”可知,將別人之巧與自
己之拙進行對比,為下文寫自己之巧作鋪墊,也對他人略有諷刺。
②由原文“吾識之拙,當為舉世師”“然吾亦有不拙者”可知,將自己之拙與自己之巧進行
對比,體現(xiàn)拙與巧的辯證關系。
③由原文“蘇、張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為圣人之徒,晁錯號稱智囊而拙于
謀身”可知,在蘇秦、張儀、孟子、晁錯等歷史人物的例子中體現(xiàn)對比,豐富文章內容,增
強說服力。
④由原文“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豈若余之拙乎”“然吾亦有不拙者……然則德敬之巧也
大矣,過于人也遠矣”可知,將自己之大拙、巧與德敬之拙、巧進行對比,突顯德敬可能的
超越常人之巧。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由原文“今德敬居位處勢,誦古人之言而以拙自晦,其殆巧于天者歟?”“然則德敬之巧
也大矣,過于人也遠矣”可知,借拙庵記贊揚徐德敬居位處勢,以拙自晦的“大智”“大巧”。
②“余誠樂吾之拙,蓋將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體現(xiàn)安守天性言辭的笨拙,“人問以機,
謝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顧視,莫達其旨”體現(xiàn)察利避害的笨拙,“吾握其要而舉之,德
修政舉,禮成樂備,是不謂之巧不可也”可體現(xiàn)追求悟道、推動禮制的機敏,以此表達自己
的“拙巧”觀。
參考譯文:
拙庵記
宋濂
①京口人徐德敬,住在京城,生活在一間居室,不用白土粉刷也不裝飾房屋,只能夠抵
御風雨罷了,居室四周放滿圖書,在房屋中放置一床榻,自號為“拙庵”。
②我是全天下的笨拙的人。徐德敬哪里比得上我笨拙呢?世人的舌頭修長并且圓滑,快
捷地就像轉動的珠丸,恣意談吐,就像黃河沖出昆侖山向東流去;我卻不能這樣。別人詢問
我機密,我用不知道來謝絕;別人給我看機密,我瞪著眼睛環(huán)顧四周,不能夠明白他的旨意;
別人夸獎的東西,我縱然想說,但舌頭大得就像舂米的木棒,不能夠說出;別人忌諱的事情,
我不能克制,開口一說,正好觸犯別人的禁忌。他人有能力,能清楚的察覺細微的事物,剛
接觸開頭就能知道結尾,詢問一下白色的就能知道黑色的。還沒有進入庭院,已經(jīng)疑視到它
的形狀;剛觀察到它的容貌,就已經(jīng)全部看清它的內心推究到它蘊含的奧秘;福剛隱約地到
來,就挺身而出承受;禍剛隱隱地出現(xiàn),就能預先防備躲避藏匿起來。我像做夢一樣一無所
知,昏亂糊涂什么都不想。別人笑話我,我認為高興;別人生我的氣,我任性地直接跑掉。
我認識的笨拙,應當是全社會的老師。這兩方面,是我最大的愚笨。徐德敬難道有這些嗎?
③然而我也有不笨拙的地方。圣人去世之后,到現(xiàn)在已過千載,道保存在經(jīng)書里邊,就
像高山那樣崇高大海那樣幽深,遙遠模糊沒有邊際,深遠的樣子沒有路途。眾人在它的外邊
游弋卻不能進入它的內部,舔舐它的肌膚卻不能體味它的美味。我卻能搜尋揣摩切磋剔除,
觀察它的軌跡踏尋它的蹤跡,進入孔子孟子的門庭承蒙他們的教誨。這不認為是機敏是不可
以的。周公已經(jīng)去世,社會的根本被摧毀,體制破敗。我掌握它的要領來推動它,德行完美
政令興起,禮制形成音樂完備。這不認為機敏是不行的。但是徐德敬哪里有這些呢?
④大概人有笨拙的地方就一定有機敏的地方,有機敏的地方就一定有笨拙的地方。對當
下笨拙就一定對古代機軟,對欺詐笨拙就一定對才智機敏,對人事笨拙一定對天意機敏;蘇
秦、張儀在語言方面機敏卻在悟道上笨拙,孟子在君臣關系上笨拙卻在做圣人弟子上機敏,
晁錯雖然號稱智囊卻在為自身安??紤]上笨拙,萬石君石奮不善言辭卻成為了漢朝的名臣。
我實在是以我的笨拙為樂,大概我將要保全我的天性沒有空閑時間考慮社會雜務了。
⑤現(xiàn)在徐德敬為人處世,學習古人的文章卻用笨拙隱藏自己的才能,他大概是對天機方
面機敏呢,還是對才智機敏呢,還是對古代機敏呢?既然這樣,那么徐德敬的機敏很厲害呀,
他超過一般人很遠,哪能不給他作記呢?
2023屆上海市閔行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11分)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清涼山曉望記
【清】孫學顏
①清涼山在金陵城西烏龍?zhí)吨鳎湎掠兴氯涨鍥鏊?。庚?夏四月三日,余與江君致
谷,訪馬君孝升于烏龍?zhí)?。孝升攜具,飲余兩人清涼寺中。有詩僧中洲來自黃山,聞余至,
欣然出謁,磐礴②具道黃山云海之奇。久之,如坐余于天都、始信諸峰③,縱觀煙嵐變幻,不
知身在金陵也。是夕,談飲既罷,孝升、中洲俱別去,余與斂谷宿寺僧耕煙寒香閣中。
②明日天方曙,余先起,坐閣外磐石上。望見長干④浮屠僅余三四尺許,隱見半空中。
其四面皆白云環(huán)繞,使人目眩心動。因促斂谷披衣起,與登山之絕頂望焉。時城內外諸山,
皆薄云籠罩峰頂。而東南一帶,炊煙出屋,漸次騰起。少焉,朝瞰從東山上迸光,與云煙相
掩映,如綺維繡錯,紫翠重疊可愛。忽有風從西南來,掀簸炊煙,或聚或散。須臾霧起蟠空,
與城內外諸山云氣相連結,若巨浸⑤吞天,彌望皆成水國。于是鐘山、雨花、雞鳴、覆舟皆
若飛浮,往來驚濤駭浪中。而金陵煙火百萬戶,遂杳不知其所如。惟向所見長干浮屠,猶若
與遠村煙樹爭奇獻巧,出沒弄影于島嶼間。蓋虎踞龍蟠,磅礴郁積之氣,蒸變不測如此。余
與斂谷顧而樂之。因笑謂黃山云海之奇,殆不是過歟?
③乃復歸坐寒香,以語耕煙。耕煙日:”此吾山間不常見之景也?!庇嘀^:“金陵名勝
甲江南,而山川秀發(fā),煙云變態(tài),四時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曉登峰,恐意觀覽,
以快心于塵埃喧囂外耳?!睌抗饶浚骸拔嶙又允且?。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諸名勝登眺
幾遍矣,而故鄉(xiāng)山水負此奇致,今始見之,是亦可為忽近求遠之一戒也。吾子倘記其事,幸
并書此意,以貽后來者可乎?”因次第本末,錄置寒香壁間,并寄孝升、中洲一笑云。
(選自《孫學顏文集》)
【注】①庚子: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②磐礴:大聲宣揚。③天都、始信:黃山著
名的山峰名。④長干:地名,在南京。⑤巨浸:大水。
21.如果將第①段中畫線句改為“下有清涼寺”,方框內可填入的虛詞是()
A.也B.矣C.哉D.焉
2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斂谷、馬孝升、中洲、耕煙。
B.“我”和江斂谷于次日早晨登上清涼山頂看到了奇致。
C.文章第②段按照時間順序描寫了清涼山曉望所見之景。
D.文章運用了比喻、比擬等多種手法寫日出前后的景象。
23.第①②段都提到“黃山云海之奇”,分別有何用意?請作分析。
24.第③段中的“此意”在文中指什么?請簡要概述。
【答案】21.D22.A
23.第一次提是引出下文去登清涼山,第二次提是將黃山之景和清涼山所見之景做比較,并
引出下文關于“美景常在身邊”的議論。
24.美景常有;需好奇之士才能看到;需克服困難才能獲得快樂;需要關注身邊的景物,不
要舍近求遠。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文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下有清涼寺”意思是:下面有清涼寺。本句是陳述句。
A.“也”,用于句末,表判斷、表疑問或反問、表感嘆或祈使,此處均無上述用法,排除。
B.“矣”,在文言文中表示陳述,相當于“了”:表示感嘆,相當于“啊、呀”;表示命
令或請求、表示疑問等,此處均無上述用法,排除。
C.“哉”,位于句末,表疑問或反詰或感嘆,此處均無上述用法,排除。
D.“焉”在此可理解為“兼詞”,相當于“于此”,“下有清涼寺”意思是:下面有清涼
寺(在這里)。
故選D。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和'我'一起喝酒的有江斂谷、馬孝升、中洲、耕煙”錯誤。和“我”一起喝酒的沒
有耕煙。
故選Ao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語段作用的能力。
第一次,由“有詩僧中洲來自黃山,聞余至,欣然出謁,磐礴具道黃山云海之奇。久之,如
坐余于天都、始信諸峰,縱觀煙嵐變幻,不知身在金陵也”可知,此處“黃山云海之奇”,
是為了引出下文去登清涼山一事。
第二次,由“余與斂谷顧而樂之。因笑謂黃山云海之奇,殆不是過歟?”可知,此處將黃山
之景和清涼山所見之景做比較,并引出下文關于“美景常在身邊”的議論。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
由“吾子倘記其事,幸并書此意”可知,“此意”指前文“余”與“斂谷”之心得,即''金
陵名勝甲江南,而山川秀發(fā),煙云變態(tài),四時固常有之。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曉登峰,恣
意觀覽,以快心于塵埃喧囂外耳”“然吾生平固好游者,燕楚諸名勝登眺兒遍矣,而故鄉(xiāng)山
水負此奇致,今始見之,是亦可為忽近求遠之一戒也”。
由“金陵名勝甲江南,而山川秀發(fā),煙云變態(tài),四時固常有之”概括為:美景常有;
由“但非好奇之士,莫肯破曉登峰,恣意觀覽,以快心于塵埃喧囂外耳”概括為:需好奇之
士才能看到;需克服困難才能獲得快樂;
由“而故鄉(xiāng)山水負此奇致,今始見之,是亦可為忽近求遠之一戒也”概括為:需要關注身邊
的景物,不要舍近求遠。
參考譯文:
①清涼山在金陵城西面烏龍?zhí)段?,它的下面有一座寺廟,叫做清涼寺。庚子年的夏天四
月三日,我和江斂谷,到烏龍?zhí)栋菰L馬孝升。馬孝升攜帶器具,和我們兩人在清涼寺中飲酒。
有一位來自黃山叫做中洲的詩僧,聽說我來了,高興的出來拜見,大聲宣揚、詳細談論黃山
云海的奇特之處。過了很久,我好像坐在天都、始信等山峰之上,盡情的欣賞山里蒸騰起來
的霧氣變幻,不知道自己身在金陵。這一天的傍晚,我們談論、飲酒后,孝升、中洲都離開
了,我和江斂谷住宿在寺僧耕煙的寒香閣中。
②第二天,天剛亮,我先起床,坐在閣外的磐石上。望見長干塔僅有三四尺,在半空中
若隱若現(xiàn)。它的四面都有白云環(huán)繞,使人目眩心動。于是我催促斂谷披衣起來,和他一起登
到山頂觀賞。當時城內外諸山,都有薄云籠罩峰頂。而東南一帶,炊煙出屋,漸次騰起。過
了一會,初升的太陽從東山上升起,與云煙相掩映,光彩奪目色彩錯雜如繡,紫色與翠色交
織在一起,非??蓯?。忽然有一陣風從西南吹來,炊煙翻騰,時聚時散。不久,霧氣翻騰,
和城內外的山峰的云氣相連,好像大水要吞沒天空,一眼望去整個天地都像是水國一般。這
時,鐘山、雨花、雞鳴、覆舟都好像飛浮在空中,在驚濤駭浪中往來。而金陵的百萬戶人家,
遂不知到在哪里。只有先前向所見的長干塔,仍然好像與遠村煙樹爭奇獻巧,出沒于島嶼之
間。大蓋虎踞龍蟠,磅礴郁積之氣,蒸騰變換如此。我和斂谷看到這樣的景色高興。于是笑
著說,黃山云海之奇,大概是過譽了吧?
③于是回來又到了寒香閣,把這話告訴耕煙。耕煙說:“這是我們山間不常見之景色啊?!?/p>
我說到:“金陵名勝在江南首屈一指,山川秀美挺拔,煙云變換,是四季常有的。只是如果
不少好奇之人,沒有肯在破曉時分登上山頂,縱情觀賞,來使自己獲得塵埃喧囂之外的快樂
罷了。”斂谷說:“您說的對。然而我生平本就喜歡游覽,燕楚的名勝幾乎都登覽遍了,故
鄉(xiāng)的山水卻負有此等奇特的景致,如今才看到,這也可以成為忽略近處的風景尋求遠處的風
景的訓誡了。您或許把這件事情記錄下來,并且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來贈送給后來人,可
以嗎?”于是按照順序記錄這件事情的本末,并且錄置在寒香壁間,寄給孝升、中洲,以博
得一笑。
2023屆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山來閣記
(明)王弘撰①
①桃葉渡之側,有園一區(qū),廣數(shù)十弓。宋君以偉之所營也?;ㄋ幜种?,可以娛目;蓄古
今人字畫,可以澄懷:積書千卷,可以求圣賢之道,知人論世;有閣高三層,可以遠眺。
②癸卯春,予來金陵,曾登其上,望鐘山焉。以偉負意氣,不屑流俗,每招四方士為高
會,賦詩飲酒不輟:予固心壯之。然以偉魏國之女夫也,逃世之變,魏國故第廢置,東園闌
榭,蕩為寒煙;中山之遺烈,不可問矣。而以偉尚有此以優(yōu)游卒歲,俯仰之間,口能無今昔
之感乎哉?
③予去幾三十年,庚午秋重來,下榻其中,雖風景如故,而書畫散佚,閣已殺其最高一
層,不得如昔之所望,以偉亦皤然老矣。閣故顏“容安”,以偉喜予之來,易之日“山來”。
乃舉觴屬記,援文忠銘蘇程蕾為說咒予不敢承,則告之口: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長
西方,天府之國,為荒墟久矣。比出潼關,城郛人民,皆已非舊。過鄭期之野,觀當年戰(zhàn)場,
燧火夜青,蕩魂晝號,祖宗之澤,日以滅沒,有不勝其戚者。而此邦煙景華麗,士大夫猶得
以管弦歌舞,飾其游宴之樂,乃市井囂競之習,相尋未息,有道者之所懼也。且人生夢幻,
來去之跡,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爾。即子之有此,亦寄爾??v浪大化,身名翳如,茍
適目前,何多求焉!豈敢竊前賢之美談以自侈為?
④以偉不答,予亦就寢,恍惚窈窕,宛如昔之所望,郁郁蔥蔥,直臨牌牖。予不覺其肅
然而恐,悄然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書之,以為《山來閣記》。
【注】①王弘撰,字無異,號山史。明亡后隱居,持反清復明之志。②蘇軾的表弟程德
孺,有一董,名為“程公董”,因蘇軾來訪,更名為“蘇程蕾”,并請?zhí)K軾寫《蘇程蕾序》。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A.其B.孰C.亦D.蓋
22.下列對文章理解不正顧的一項是()
A.山來閣藏有名人字畫和圣賢典籍,宋以偉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賢士。
B.宋以偉曾意氣風發(fā),卻遭家國變故,此閣廢棄,故感懷今盛昔衰。
C.宋以偉因重逢而樂,故改閣名為'‘山來”,并請作者為閣寫“記”。
D.作者故地重游雖風景相似,但是閣已破敗,書畫散失,令人唏噓。
23.第③段畫線部分的語言很有特點,請對此加以賞析。
24.宋以偉邀請作者寫“記”,作者卻說“予不敢承”,請分析其原因。
【答案】21.A22.B
23.畫線句整散結合。以一個散句開首、結尾,表達國破家亡的憤慨。用整句鋪排,描繪從
天府之國到潼關、中原,故國被清軍燒殺搶掠,百姓哀鴻遍野的場景。語言富有氣勢和節(jié)奏
感,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憤與無奈之情。
24.①大明滅亡,山水不在,何來“山來”?②國破家亡,士大夫卻歌舞升平。不應寫“記”。
③人生如夢,所謂擁有,不過是暫時的寄居而已,何必有“記”?④縱肆放浪,身名空虛只
是茍安于眼前罷了,無以為“記”。⑤不敢竊先賢的美談來標榜自己,不敢有“記”。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能無今昔之感乎哉?”意思是,他能沒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嗎?可知這里需要一個表示反問
語氣的詞語,而“其”作副詞,表示反詰、反問語氣,翻譯成難道、豈。
B.意思是“誰”“哪一個”,文中只是說宋以偉會有昔盛今衰的感慨,不符合要求。
C.表示并列或表述補充一種情況,不符合要求;
D.表示揣測或表示原因,不符合要求。
故選Ao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卻遭家國變故,此閣廢棄,故感懷今盛昔衰”錯誤,根據(jù)原文“然以偉魏國之女夫也,
遞世之變,魏國故第廢置,東園闌榭……能無今昔之感乎哉”可知,雖然遭遇時代的變遷,
魏國公的舊宅已經(jīng)廢置不住了,可是宋以偉還有這園閣來悠閑地過著日子,抬頭與低頭之間,
他能沒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嗎?可見他“感懷今盛昔衰”的原因并非遭家國變故,此閣廢棄。
選項強加因果,與原文表述不符。
故選Bo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變換句式的能力。
根據(jù)原文”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有不勝其戚者”可知,以一個散句開首、結尾,表達國
破家亡的憤慨。
根據(jù)原文“予生長西方,天府之國,為荒墟久矣。比出潼關,城郭人民,皆己非舊。過鄭廓
之野,觀當年戰(zhàn)場,燧火夜青,殛魂晝號,祖宗之澤,日以滅沒”可知,整句鋪排,描繪從
天府之國到潼關、中原,故國被清軍燒殺搶掠,百姓哀鴻遍野的場景。
綜上所述,畫線句整散結合,語言富有氣勢和節(jié)奏感,強烈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悲憤與無奈
之情。
【2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根據(jù)原文“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可知,大明滅亡,山水不在,何來“山來”?
根據(jù)原文“比出潼關,城郭人民,皆已非舊過鄭廓之野,觀當年戰(zhàn)場,蟒火夜青,殛魂晝
號,祖宗之澤,日以滅沒,有不勝其戚者。而此邦煙景華麗,士大夫猶得以管弦歌舞,飾其
游宴之樂,乃市井囂競之習,相尋未息,有道者之所懼也”可知,國破家亡,士大夫卻歌舞
升平。不應寫“記”。
根據(jù)原文“且人生夢幻,來去之跡,亦何常之有”可知,人生如夢,所謂擁有,不過是暫時
的寄居而己,何必有“記”?
根據(jù)原文“予之居此,寄爾。即子之有此,亦寄爾。縱浪大化,身名翳如,茍適目前,何多
求焉”可知,縱肆放浪,身名空虛只是茍安于眼前罷了,無以為“記”。
根據(jù)原文“豈敢竊前賢之美談以自侈為“可知,不敢竊先賢的美談來標榜自己,不敢有
“記”。
參考譯文:
①桃葉渡的旁邊,有一處園子,十分廣闊,有幾十弓,是宋以偉建造的。此地有花欄竹
林,可以用來悅目:收藏著古今名人字畫,可以讓人靜心;積累下來的書有千卷,可以探求
圣賢的道理,知人論世;此地還有閣,高三層,可以站在上面遠望。
②癸卯年春天,我來到南京,曾經(jīng)登到閣上,遠望鐘山。宋以偉胸懷志向,不肯與流俗
之士為伍,常常招來四方的士人,舉辦盛大的宴會,作詩喝酒不停。我心里當然贊賞他。但
是宋以偉,是魏國公的女婿,遭遇時代的變遷,魏國公的舊宅已經(jīng)廢置不住了,東園的檻欄
臺榭已毀壞,如寒煙一樣消失了;中山王徐達留下的功業(yè),已經(jīng)無法知道了。可是宋以偉還
有這園閣來悠閑地過著日子,抬頭與低頭之間,他能沒有昔盛今衰的感慨嗎?
③我離開這里差不多三十年了,庚午年的秋天又來到這里,住在園中。雖然這里風景依
10,但是書畫散失,閣已減去了最高的一層,比以前矮了,不能像從前那樣望得那么遠了。
宋以偉也已白發(fā)蒼蒼,老了。閣上原來的匾額題為“本安”,宋以偉為我的到來感到高興,
就將它改為“山來”。然后他舉起酒杯,請求我寫一篇記,并引用蘇軾寫《蘇程蕾■序》的事
例,以此作為理由。我不敢應承,就告訴他說:“現(xiàn)在天下何嘗有山水呢?我生長在陜西,
那里是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的地方,但現(xiàn)在成了荒地好久了。近來出潼關,城池百姓,都已不
是以前的樣子了。路過洛陽的郊外時,看到當年的戰(zhàn)場,夜里有青青的鬼火,白天有死于戰(zhàn)
事的鬼叫,祖宗的恩澤,一天天地消失了,有不能承受的悲傷??墒沁@里風景美麗,士大夫
還能夠吹著管弦唱歌跳舞,粉飾那嬉戲宴飲的快樂。至于街市喧鬧奔競的習慣,接連不斷沒
停息過,這真是有道的人所懼怕的現(xiàn)象。況且人生如夢一樣,來來去去的蹤跡,哪里有什么
呢?我居住在這里,不過是有個寄身之地罷了;就是你擁有這國閣,也只是有個寄身之地罷
了??v肆放浪在造化中,身名湮滅無聞。茍且適應眼前的形勢,為什么要多追求呢?怎能竊
取前賢的美談來夸贊自己的行為呢?
④宋以偉不回答,我也睡覺了。恍恍惚惚,像從前望見的情景,郁郁蔥蔥直撲到窗上來,
我不覺肅然恐懼,靜靜地悲傷起來,一下子醒來了。我于是披了衣服寫作,把它命名為《山
來閣記》
2023屆上海市青浦區(qū)高三二模語文試題
(五)
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相州晝錦堂記
(宋)歐陽修
①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谕练礁F時,困厄
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李子不禮于其嫂,買臣見棄于其妻。一旦高車駟馬,旗
旄導前而騎卒擁后,夾道之人,相與驕肩累跡,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
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于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
之榮者也。
②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高科,
登顯士,海內之士,聞下風而望馀光者,蓋亦有年矣。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
如窮厄之人僥幸得志于一時,出于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夸耀之也。然則高牙大泰④不
足為公榮,桓圭袞冕⑤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
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xiāng)哉!
③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jié),來治于相,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余雖不獲登公之堂,
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于是乎書。
(有刪改)
乙
游西陂記
(清)管同
①既入陂,至蜴書堂,晤其主人,出王暈石谷?所為六境圖。折而西,有小屋一區(qū),供
尚書②遺像。其外則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目:“此艮岳石也,先尚書求以重價,而使王肇
用畫法疊為假山,其后為河水所沖敗,乃至此云?!甭勂溲裕袊@者久之。
②抵暮皆歸,飲于陳氏件謀。度光?舉酒屬予曰:“子曷為記?”嗟夫!當尚書以詩文
風雅傾動海內,一時文士景從響應,賓客園林之勝,可謂壯哉!今始百年,乃令來游者徒慨
嘆于荒煙蔓草之外,蓋富貴固無常矣;而文辭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圖其大且遠者,其
可已。是為記。
(有刪改)
【注釋】①王翠石谷:王顰,字石谷,著名畫家。②尚書:指宋葷,官至吏部尚書。文
中的賜書堂主人是其后人。③陳氏仲謀、度光:與作者同游西陂的友人。④高牙大意:指高
位者的儀仗。⑤桓圭袞冕:古代帝王及大夫的禮服和禮帽。
21.可填入甲文第①段方框處的一項是()
A.蓋B.且C.豈D.然
22.以下對甲乙兩文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都闡釋了相同的人生追求。B.都未直接闡釋自己的觀點。
C.都是出于相同的寫作目的。D.都表達了對建堂者的贊美。
23.甲乙兩文都表達了對人生追求的認識,但闡釋觀點的方式各有特點,請結合兩文內容加
以分析。
【答案】21.A22.C
23.甲文的議論層次豐富,委婉曲折,開篇就堂名生發(fā)議論,結合蘇秦等人的經(jīng)歷,分析了
以富貴歸故鄉(xiāng)為榮這種風氣形成的原因,即世人對窮與達的態(tài)度不同。接著筆風一轉,分析
韓琦不受此風氣影響的原因,一是他未經(jīng)困厄,不存夸耀富貴以雪恥報恨之心;二是他的追
求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借此贊揚韓琦之志表達自己的人生觀。
乙文作為一篇游記,重在寫感受而不在寫風景,由在賜書堂內外的所見所聞,通過對破敗的
外景輪廓勾勒,定下感慨系之的基調,生發(fā)了好景不常的感嘆,并借此闡發(fā)觀點:富貴是無
常的,寫題詠之類的文辭也無裨益,士人應該“舍是而圖其大且遠者”,即在立德、立功方
面做出成就的觀點。
【解析】
[2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正確運用文言虛詞的能力。
A.“蓋”,放在句首,副詞,表下面說的話帶推測性,相當于“推想”、“大概”。
B.“且”,放在句首,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若”、“假如”、“就是”、“即
使”,用來加強語氣。
C.“豈”,放在句首,副詞,表反問,難道、哪里。
D.“然”,放在句首,連詞,表轉折,然而、但是。
結合后文舉“蘇秦”“朱買臣”的例子可知,“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
侮之”是作者由常理而推測的情況,故此處應填“蓋”。
故選A。
【2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A.“都闡釋了相同的人生追求”錯。甲文表達的人生追求是“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
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乙文表達的人生追求是“舍是而圖其大且遠者”,
即在立德、立功方面做出成就。二者追求并不相同。
B.“都未直接闡釋自己的觀點”錯。甲文通過對魏國公的反復贊嘆,直接表達了作者對魏
國公的敬佩之情,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為官從政的理解,寄托了作者本人的追求。乙文通過對宋
氏西陂破敗荒蕪、蕭條凄涼的景象的描寫,慨嘆人生短促,富貴無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滄
桑和哲理的頓悟,并非直接闡釋。
D.“都表達了對建堂者的贊美”錯。乙文寫西陂的尚書故第,已不再是昔日的繁華熱鬧,
唯有尚書手植巨樹,郁郁蔥蔥,望之如碧云翠霧;庭園中堆的假山已被洪水沖倒,太湖石如
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書曾以詩文傾倒海內,學人士子無不向往,到了后來,世事更迭,令
人感到凄愴。乙文未表達對建堂者的贊美。
故選C。
【2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甲文先寫了古往今來對官至將相、富貴還鄉(xiāng)的看法,然后以蘇秦(季子)、朱買臣為例,說明
讀書人窮困時,連庸人孺子都可以輕侮他,一旦他成了達官顯貴,那些庸夫愚婦一面俯首請
罪,一面懊悔嗟嘆,而春風得意的一介之士則趾高氣昂。這就是過去人們常說的衣錦還鄉(xiāng)。
然后,作者筆鋒一轉,寫“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一句話“收拾前文,振起下意”。作
者簡要介紹了魏國公的身世經(jīng)歷之后,著重說明了做將相,得富貴,都是他早就應當有的;
而且作為儀仗的大旗和三公的命圭,禮服都不足以顯示他的榮耀和顯赫;只有恩及百姓,功
在國家,并名垂青史、光照后代,才是他的志向。然后,作者介紹了相州晝錦堂的來歷,由
晝錦堂的石碑上的詩又談到魏國公對富貴的態(tài)度和他的志向,并描述了他為官從政的不凡表
現(xiàn)。最后作者表明了寫作此文的動機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后
半部分側重分析韓琦不受此風氣影響的原因,一是他未經(jīng)困厄,不存夸耀富貴以雪恥報恨之
心;二是他的追求是“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借此贊揚韓琦之志表
達自己的人生觀。
乙文作為一篇游記,不寫賓客園林之勝,而是通過對宋氏西陂破敗荒蕪、蕭條凄涼的景象的
描寫,慨嘆人生短促,富貴無常。景物中融注了人事滄桑和哲理的頓悟。西陂的尚書故第,
已不再是昔日的繁華熱鬧,唯有尚書手植巨樹,郁郁蔥蔥,望之如碧云翠霧;庭園中堆疊的
假山已被洪水沖倒,太湖石如棋子般散落院中;宋尚書曾以詩文傾倒海內,學人士子無不向
往,到了后來,世事更迭,令人感到凄愴。從而告訴人們做人應“圖其大遠者”,不能只圖
眼前富貴,應孜孜不倦地為國為民立德立功,人生才會有永恒不朽的意義。文章景中有情,
立意新穎,于游記中領悟人生哲理,意味深長。
參考譯文:
甲
相州晝錦堂記
(宋)歐陽修
①做官做到將相,富貴而回老家,這是大家都認為非常榮耀的事,也是古今都公認的。
一般當讀書人窮困時,在鄉(xiāng)里過著貧苦日子,平民兒童都可輕視甚至侮辱他。如蘇秦不被嫂
子禮待,朱買臣被妻子拋棄。一旦坐著四匹馬拉的高大的車子,旗幟在前開道,又有騎兵衛(wèi)
隊擁著,在街邊觀看的人,擠在一起肩并肩腳挨腳的,一邊仰望一邊贊嘆,而所謂平頭男女,
又跑又竄又驚又慌,汗水都出來了,甚至慚愧得低頭彎腰,跪在車輪輾起的灰塵和馬蹄子中
間,向新貴人悔過請罪。這就是一個普通士子,成功得志時,那意氣的旺盛,是以前人們所
比方的穿著錦繡的榮耀事?。?/p>
②惟有大丞相魏國公不是這樣。魏國公,相州人。祖輩起代代都有美好的德行,都是有
名的高官。魏國公從年輕時就考取科舉高榜,登上顯要的位置。海內人士聽其傳布四方的德
音,仰望其播及的風采,已有多年了。所說的做將相,得富貴,都是魏國公早就應有的。不
像那窮困的人,一時僥幸得志,出乎席男和愚婦的意料而使他們驚異,并向他們夸耀。既然
這樣,那么儀仗大旗,不足為魏國公的光榮;桓圭和禮服,不足為魏國公的顯貴。只有恩德
遍及百姓,功勛建于國家,事跡刻入鐘鼎碑石,傳播在聲樂和文章里,光耀后世,永世不朽,
才是魏國公的心志。讀書人也是在這點上寄望魏國公啊。哪里只是榮耀于一時一鄉(xiāng)呢!
③魏國公在仁宗至和年間,曾以武康節(jié)度使身份,管理相州,就在后園建了“晝錦堂”。
我雖無機會登上魏國公的廳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版女方離婚合同法律范本版B版
- 2024年精裝修合作:木門購銷合同
- 2024年公證借款合同范例3篇
- 2025年度牛場租賃合同范本:牧場租賃經(jīng)營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度大型體育賽事場館運營承包合同協(xié)議3篇
- 2025版借款合同中的知識產(chǎn)權保護與法律風險規(guī)避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咨詢服務合同詳細規(guī)定咨詢的內容、服務時間和費用等5篇
- 2025年度車輛租賃合同違約責任分析
- 知識產(chǎn)權相關的英文買賣合同建議
- 環(huán)保物流運費合同探討
- 延期留用崗位協(xié)議書模板
- 借條的正規(guī)模板(2024版)
- 2024包鋼(集團)公司招聘941人高頻考題難、易錯點模擬試題(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人教PEP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1-6單元單元檢測試卷(含聽力材料)
- 銷售合同編號規(guī)則(2024版)
- 2024至2030年中國生活權益卡券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大學美育-美育賞湖南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湖南高速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
- 數(shù)據(jù)結構期末考試題及答案
- 2024-2025學年度第一學期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計劃及進度表
- 中國腦卒中防治指導規(guī)范(2021 年版)
- 廣州市番禺區(qū)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統(tǒng)考英語試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