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1頁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2頁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3頁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4頁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文言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含答案)

備戰(zhàn)2025年中考語文專項訓練:《孟子三章》對比閱讀

閱讀文言文選段,完成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三章》)

【乙】

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則安鄉(xiāng)重②家,安鄉(xiāng)重家則敬上畏罪③,敬上畏罪則易治也。民貧則危鄉(xiāng)輕家,危鄉(xiāng)輕家則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則難治也。故治國常富,而亂國常貧。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選自《管子·治國》

注釋:①奚以:即“以奚”,根據什么。以,介詞,根據。奚,何,什么。②重:重視。③敬上畏罪:恭敬君上,畏懼犯罪。敬,恭敬,尊重。上,君上,泛指統(tǒng)治者。罪,犯罪或作惡的行為。

1.解釋下列加點字。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

(2)人恒過過:

(3)入則無法家拂士拂:

(4)故治國常富故:

2.用“/”給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斷兩處。

是以善為國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汝心之固《愚公移山》)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周亞夫軍細柳》)

B.居無何(《周亞夫軍細柳》)居天下之廣居(《富貴不能淫》)

C.帝感其誠(《愚公移山》)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富貴不能淫》)

D.雖乘奔御風(《三峽》)猛浪若奔(《與朱元思書》)

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1)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5.用自己的話說說【甲】【乙】兩文的作者分別提出了怎樣的治國之道?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甲】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p>

《三章》

【乙】

初,武與李陵俱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單于使陵至海上,為武置酒設樂。因謂武曰:“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終不得歸漢,空自苦亡人之地,信義安所見乎?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劾大不敬,伏劍自刎,賜錢二百萬以葬。孺卿從祠河東后土,宦騎與黃門駙馬爭船,推墮駙馬河中溺死,宦騎亡,詔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飲藥而死。來時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陽陵。子卿婦年少,聞已更嫁矣。獨有女弟二人,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時,忽忽如狂,自痛負漢,加以老母系保宮。子卿不欲降,何以過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愿聽陵計,勿復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為陛下所成就,位列將,爵通侯,兄弟親近,常愿肝腦涂地。今得殺身自效,雖蒙斧鉞湯鑊,誠甘樂之。臣事君,猶子事父也;子為父死,亡所恨,愿勿復再言!”陵與武飲數日,復曰:“子卿壹聽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請畢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見其至誠,喟然嘆曰:“嗟乎,義士!陵與衛(wèi)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衿,與武決去。

(節(jié)選自《漢書·蘇武傳》)

6.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

(1)豈不誠大丈夫哉___(2)威武不能屈

(3)臣事君_________(4)武父子亡功德

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兩處。

兩女一男今復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8.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單于聞陵與子卿素厚,故使陵來說足下,虛心欲相待。

9.結合文段說說蘇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三章》)

【乙】

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對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zhàn)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②,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注釋】①子房:即張良,表字子房。②饋餉:糧餉。

10.解釋加點詞語

①兵革非不堅利也()②親戚畔之()③鎮(zhèn)國家()④高起、王陵對曰()

11.下列各項中,加點的“之”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連百萬之軍

C.以君之力D.往送之門

12.文中畫波浪線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B.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C.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D.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

13.句子翻譯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②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14.下面對甲文、乙文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運用排比修辭和雙重否定句式,不僅氣勢充沛,而且章法嚴密,邏輯性強。

B.根據【乙】文,我們可以概括出劉邦戰(zhàn)勝項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屬分享利益和善于用人。

C.文章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用地理條件雖優(yōu)越卻守城失利,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D.我們也可以用【甲】文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重要論斷揭示劉邦得天下和項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閱讀下面文言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節(jié)選自《岳陽樓記》)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節(jié)選自《〈孟子〉三章》)

1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或異二者之為或:或許

B.微斯人,吾誰與歸微:如果沒有

C.丈夫之冠也___冠:行冠禮

D.戒之曰___戒:謹慎

1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行天下之大道

B.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其真無馬邪

C.是焉得為大丈夫乎為宮室之美為之

D.以順為正者___以其境過清

17.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A.他必須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

B.大概一定會說“天下人憂慮在前面,后面的天下人才快樂"吧。

C.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后才樂”吧。

D.他必須說“天下人憂慮在前面,后面的天下人才快樂"吧。

18.下列內容屬于兩文共同點的一項是()

A.政治理想B.“破立”論證

C.類比說理D.“仁義"之道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三章》)

【乙】

越國大饑

越國大饑,王恐,召范蠡①而謀。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輕,好須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幣卑辭以請糴②于吳,則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請食于吳。不出三年,夫差③為禽④。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國大臣。②糴(dí):買進谷物。③夫差:吳國君主。④禽:通“擒”,捉住。

1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含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國恒亡則有去國懷鄉(xiāng)B.曾益其所不能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C.發(fā)于聲其一犬坐于前D.此越之??得C笑而遣之

20.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以議論為主,列舉事例和闡述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結構緊湊,論證嚴密。

B.甲文開篇連續(xù)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事例,主要論述了發(fā)現和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性。

C.乙文敘寫“夫差為禽"的故事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吳王的智寡才輕、不思后患。

D.乙文詳略得當,詳寫“請食”前勾踐與范蠡的人物對話,略寫“請食"的經過。

21.將甲、乙兩個文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人恒過,然后能改。

(2)乃使人請食于吳。

22.甲文用舜等先賢的例子證明要擔當大任,必須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練,簡要談談你從這段話受到的啟發(fā)。

23.有人認為“艱苦的環(huán)境有利于成才”,也有人認為“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有利于成才”,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請加以闡述。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三章》)

【乙】

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p>

(選自《孟子·論得天下)

注釋:①桀、紂: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擴:原野。

24.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環(huán)而攻之環(huán):

(2)攻親戚之所畔畔:

(3)民之歸仁也歸:

(4)獸之走擴也走:

25.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26.將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27.【甲】【乙】兩文都提到了“道”,請結合兩文談談“道"的相同之處。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三章》)

(乙)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苟吆蜗??"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p>

(《論語》)

28.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詞。

(1)兵革非不堅利也___(2)委而去之

(3)去兵_________(4)親戚畔之

29.翻譯下列句子。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0.(甲)文中提出的觀點是什么?(乙)文重點強調的是什么觀點?

3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七里之郭___民信之矣

B.然而不勝者于斯三者何先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必不得已而去

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完成小題。

【甲】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節(jié)選自《孟子》三章)

【乙】

齊大饑①黔敖②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③貿貿然④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從⑤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節(jié)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①饑:饑荒。②黔敖:齊國富商。③蒙裾(mèi)輯屨(jù):用袖子遮著臉,趿拉著鞋。④貿貿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樣子。⑤從:跟著,追著。

32.選出下面斷句正確的一項()

A.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B.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C.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D.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

33.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必敬必戒(戒:謹慎)

B.威武不能屈(屈:屈服。這里是使動用法)

C.以待餓者而食之(食:食物)

D.黔敖左奉食(奉:同“捧”,端著)

3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順為正者以至于斯也

B.天子為動黔敖為食于路

C.往之女家曾子聞之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焉得為大丈夫乎

35.下列對選文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破中有立,孟子首先反駁了景春的觀點,然后提出了“大丈夫"的具體標準。

B.甲文中孟子的觀點為人們廣泛認同,后代無數仁人志士,都可視為這一觀點的踐行者。

C.乙文中曾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到了快要餓死的地步,也可以吃“嗟來之食”。

D.乙文中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可以證明甲文中“貧賤不能移”的觀點。

36.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①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孟子》三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②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夫?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p>

(《富貴不能淫》)

①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1),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37.在原文空格處填寫句子。

(1)(2)

38.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反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39.《孟子》文章以雄辯著稱,大量使用排比句,氣勢非凡。從選文中舉一個例子做具體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城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三章》)

【乙】

《傳》①稱師克在和不在眾,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君臣和則國家平,九族②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國之小子也,而早喪所天③,為二兄所誘養(yǎng),使其性行不隨祿利以墮。今但貧耳;貧非人患,惟和為貴,汝其勉之!

(節(jié)選自《三國志·蜀書·向朗傳》)

【注釋】①傳:《左傳》。②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③天:指所依存或依靠,這里指父母。

4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委而去之

(2)親戚畔之

(3)《傳》稱師克在和不在眾

(4)為二兄所誘養(yǎng)

41.下列各項中加點的“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B.而早喪所天

C.擇其善者而從之D.而兩狼之并驅如故

42.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2)貧非人患,惟和為貴。

43.從寫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統(tǒng)治者_____________,【乙】文則是告誡子孫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甲】

富貴不能淫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選自《〈孟子〉三章》)

【乙】

從容就義

天祥將出獄,即為絕筆自贊①,系之衣帶間。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②無愧!”過市,意氣揚揚自若,觀者如堵③。臨刑,從容謂吏曰:“吾事畢矣。"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則死矣。見聞者無不流涕。

(選自《文山先生全集》)

【注】①自贊:自我總結。②庶幾:差不多。③觀者如堵:圍觀人的多得像一道墻。

44.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貧賤不能移

(2)此之謂大丈夫

(3)俄有使使止之

(4)見聞者無不流涕

45.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A.獨行其道B.帝感其誠

C.其如土石何D.其詞曰:“孔曰成仁,孟云取義。"

46.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2)問市人孰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47.孟子關于“大丈夫”的著名論斷,在文天祥身上,是如何體現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三章》)

【乙】

(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負書擔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乃夜發(fā)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①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②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揣摩成,乃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扺③掌而談。趙王大說,封為武安君,受相印。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

【注】①簡:選擇。②錐:錐子。③扺(zhǐ)掌而談:指談得很融洽。扺掌,擊掌。

4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行拂亂其所為拂:(2)發(fā)于聲,而后喻喻:

(3)陳篋數十陳:(4)趙王大說說:

4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50.孟子善辯,其文也以雄辯著稱,請結合甲文中的具體文句說說孟子文章的語言特色。

51.【甲】文中列舉的六個人和【乙】文中的蘇秦具有哪些共同點?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甲】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選自《孟子》三章)

【乙】

越國大饑,王恐,召范蠡①而謀。范蠡曰:“王何患焉?今之饑,此越之福,而吳之禍也。夫吳國甚富,而財有馀,其王年少,智寡才輕,好須臾之名,不思后患。王若重幣卑辭以請糴②于吳,則食可得也。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越王曰:“善!”乃使人請食于吳。不出三年,夫差③為禽。

(選自《呂氏春秋》,有刪改)

【注】①范蠡(lǐ):人名,越國大臣。②糴(dí):買進谷物。③夫差:吳國君主。

5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恒過過:犯錯誤B.而后喻喻:明白

C.王何患焉患:禍患D.夫差為禽禽:同“擒”,捉住

53.下列句子中,加點“于”字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A.舜發(fā)于畎畝之中B.乃使人請食于吳

C.所欲有甚于生者D.欲報之于陛下也

54.下列對選文有關內容的解釋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以記敘和議論兩種表達方式為主,列舉事例和闡述道理相結合,逐層推論,結構緊湊,論證嚴密。

B.乙文敘寫“夫差為禽"的故事說明居安思危的重要性,突出越王的知人善任,吳王的智寡才輕、不思后患。

C.甲文開頭連用六個事例引出并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只有出身貧賤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業(yè)。

D.乙文略寫了“請食"前勾踐與范蠡之間的人物對話,詳寫了“請食”的經過,詳略得當,主旨突出。

5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56.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食得其卒越必有吳而王何患焉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三章》)

【乙】

昔者,周舍事趙簡子,立趙簡子之門三日三夜。簡子使人出,問之曰:“夫子將何以令我①”周舍曰:“愿為諤諤②之臣,墨筆操牘,隨君之后,司君之過而書之。日有記也,月有效也,歲有得也。"簡子悅之,與處。居無幾何③而周舍死,簡子厚葬之。三年之后,與諸大夫飲。酒酣,簡子泣,曰:“昔者吾友周舍有言曰:‘百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④’。眾人之唯唯⑤,不如周舍之諤諤。自周舍之死后,吾未嘗聞吾過也,故人君不聞其非,及聞而不改者亡,吾國其幾于亡矣,是以泣也。”

(節(jié)選自劉向《新序》)

注釋:①令我:教我。②諤諤:直言相諫。③幾何:多久④一狐之腋:一只狐貍腋下的皮毛。⑤唯唯:唯唯諾諾,這里指大臣們提不出任何意見。

5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則無法家拂士

(3)簡子使人出

(4)酒酣,簡子泣

5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日有記也,月有效也,歲有得也。

59.【甲】文中,作者先以六位名人的事例,論述是成就人才的客觀條件;接著從“過而能改"慮而后作”等方面論述造就人才的主觀條件;緊接著指出國家內部要有_____________,外部要有實力相近之國并存、威懾,才能鞏固國家的統(tǒng)治。

60.【乙】文畫線句可以做【甲】文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據嗎?為什么?

61.閱讀回答各小題。

【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選自《<孟子>三章》)

【乙】

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p>

(選自《孟子論得天下》)

注釋:①桀、紂: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壙(kuàng):原野。

(1)請解釋加點的詞。

①委而去之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③親戚畔之

④所惡勿施爾也

(2)翻譯。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3)甲文認為“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的結果是(請用原句回答),甲文強調“”,乙文強調“”,都體現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4)兩文中的“道”各指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問題。

【甲】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節(jié)選自《孟子》三章)

【乙】①(婁)師德長八尺,方口博唇。深沉有度量,人有忤己輒遜以自免不見容色。嘗與李昭德偕行,師德素豐碩,不能遽①步,昭德遲之,恚曰:“為田舍子②所留。"師德笑曰:“吾不田舍,復在何人?”

②其弟守代州,辭之官,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自干耳?!?/p>

③狄仁杰未輔政,師德薦之,及同列,數擠令外使。武后覺,問仁杰曰:“師德賢乎?"對曰:“為將謹守,賢則不知也?!庇謫枺骸爸撕??"對曰:“臣嘗同僚,未聞其知人也。”后曰:“朕用卿,師德薦也,誠知人矣。"出其奏,仁杰慚,已而嘆曰:“婁公盛德,我為所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