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含答案_第1頁
2024年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含答案_第2頁
2024年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含答案_第3頁
2024年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含答案_第4頁
2024年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

一,語言文字應用(共4小題)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題。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文書、往來官員中途暫歇的旅舍?!睹献?公孫丑上》云:“孔子曰:德之流行,

速于置郵而傳命?!边@里的“置”有安置之義,意即日行一程而歇宿;“郵”則有過而不留之義,意即()。

由比可見,驛傳制度至少在春秋時代己經流行,并漸趨完善了。降及秦漢,天下?統(tǒng),驛傳制度進?步發(fā)

展,

兩漢時期,在通衢大道上每隔三十里置一郵,主要供官使往來之用。六朝時代,群雄割據,戰(zhàn)亂頻仍,

驛傳制度有所()。但迄于隋唐,政權統(tǒng)一,百廢俱興,唐代首都長安設有都亭驛,以其為中心,有

大道輻射全國,制與漢同,也為三十里一驛o例如,唐開元(713-741)年間,東至宋、

汴,西至岐州,夾路列肆待客,酒饌豐盛,每店并有驢出租,供旅客乘坐,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

盛唐之世驛路交通的發(fā)達,(

宋代領土窄小,驛傳規(guī)模與盛唐時期相比,差距較大。至亍元代,則疆域廣闊,戰(zhàn)事亦多,亟需盡快

通達邊情,布宣號令,所以驛傳非常發(fā)達。至清末舉辦郵局后,驛站便被廢除了。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A.倍道兼行廢置見微知著

B.風雨兼程廢弛見微知著

C.風雨兼程廢置可見一斑

D.倍道兼行廢弛可見一斑

(2)下列填入文中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A.不僅大道上設有官方的驛站,同時還有民間的許多客店

B.大道上不僅設有官方的驛站,同時還有許多民間的客店

C不僅大道上有許多民間的客店,同時還設有官方的驛站

D.大道上不僅有民間的許多客店,同時還設有官方的驛站

(3)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歸去來兮辭(并序)》的“序”以散體敘事,“辭”以駢體抒情:辭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要求押韻。

B.《荷花淀》《小二黑結婚》《黨費》三篇小說用不同的方式抒寫了革命者的情懷,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

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C.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都是悲?。粍≈?,竇娥的善良、魯侍

萍的真情、哈姆萊特的理想遭遇了現(xiàn)實的摧殘與毀棄。

D.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已是大國;賈誼提及“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表明戰(zhàn)國末期“萬乘之國”才可稱大國。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成為一場現(xiàn)象級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

潤心靈。

中國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贊。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近現(xiàn)代經典詩詞……

這些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篇章,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喚起了每

個人心中的詩歌情懷,讓觀眾在觸摸中國詩歌的宏偉版圖之時,油然地生長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對接?《中國詩詞大會》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在詩詞大會中,競猜、“飛

花令”等對抗性安排,增加了節(jié)目懸念;超大演播室、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設計,增加了

節(jié)目觀賞性;手機搖一搖等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節(jié)目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詩歌與傳媒、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為傳統(tǒng)文化搭起了一個最大的、最接地氣的課堂。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落幕,古典詩歌的熱潮卻再次興起。這不是偶然,而是先賢詩人幾千年的智

慧與情感的集結,是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熱愛與廣泛積累。

(摘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報》)

材料二:

《中國詩詞大會》系列節(jié)目從傳統(tǒng)詩詞中挖掘時代內涵,通過對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的背誦,引發(fā)了全

民讀詩的熱潮,做到了綜藝節(jié)目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優(yōu)秀的綜藝節(jié)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詩

心??梢哉f,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引人關注,正在闊步融入世界的中國日益顯現(xiàn)著自己的文化自覺,而

網民對綜藝節(jié)目的選擇度以及文化內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節(jié)目播出以后,許多孩子家長發(fā)出了呼聲:我們遠離傳統(tǒng)文化太久了,帶著孩

子一起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很有意義。小孩子現(xiàn)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這些詩詞的意思,但浸澗

在古詩詞里,對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學習古詩文能夠提升

審美素養(yǎng),提高語言表達層次,對抵御粗鄙的網絡語言發(fā)揮積極作用。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如今歌舞類、親子類綜藝節(jié)目泛濫的市場下,以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內核去進

行淙藝節(jié)目的改革,也許會是一個好的方向,用詩書去抵制爛俗,進一步引領觀眾,促進新媒體市場下電

視綜藝節(jié)目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摘自2017年2月14H《中國藝術報》)

材料三:

《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jié)期間熱播,然而,思想界隨即引發(fā)了關于背誦古詩詞是否有助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的爭論。一些評論者認為機械地背詩比的不過是記憶力,與一個人的占詩鑒賞能力無關。

平心而論,《中國詩詞大會》推廣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觀眾在春節(jié)期間遠離了牌桌和酒席,

坐在電視機前欣賞選手的精彩對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培養(yǎng)詩詞修養(yǎng)同樣從背誦開

始,牙牙學語的童生在啟蒙階段背誦古詩詞,大多“少年不識愁滋味”。這無妨詩詞文化的浸潤,待到年

歲增長,涉世漸深,自然明白”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悲戚。

古詩詞傳播的最大挑戰(zhàn)是其本身缺乏現(xiàn)實活力。這也是很多類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中遭遇的共同尷

尬,對多數普通人來說,背誦古詩詞最大的“用處”,是回答中小學語文考試的詩詞填空。

要讓傳統(tǒng)文化在更廣闊的范圍生機盎然,就必須讓其在更現(xiàn)實的層面產生影響。詩歌仍然是有生命力

的文體,現(xiàn)代詩依然有較多受眾C將古詩詞元素融匯于現(xiàn)代詩中,或許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好方法。雖然不

是每個人都要寫詩成為詩人,古詩詞欣賞能力也未必與背誦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達中化用古詩詞,

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上雍容起來,

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過程中,要避免一種傾向一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獨立的、與現(xiàn)實隔絕的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

化不能脫離現(xiàn)實文化格局,要在漸進中重拾瀕臨丟失的文化元素。

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鮑勃?迪倫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后,評委會公布的獲獎理由是“用美國

傳統(tǒng)歌曲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意表達”。作為一名流行歌手,鮑勃?迪倫繼承了美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其文學造詣獲得

專業(yè)領域認可,可見傳統(tǒng)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獲得現(xiàn)實生命力.

(摘自2017年2月14日《傳統(tǒng)文化不能只活在秀場上》)

(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說明《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喜愛,主要是因為節(jié)目富有懸念、觀賞性、趣味性和參與性,

也最接地氣。

B.材料二指出《中國詩詞大會》讓孩子們分享了詩詞之美,感受到詩詞之趣,理解了詩詞意思,滋養(yǎng)

了精神世界。

C.材料三認為傳承古詩詞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現(xiàn)實活力,在現(xiàn)代詩中融入古詩詞元素是傳承古詩詞的

一個好方法。

D.鮑勃?迪倫堅守美國傳統(tǒng),創(chuàng)新詩意表達,因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說明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可擁

有現(xiàn)實活力。

(2)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兩項是

A.三則材料都提到《中國詩訶人會》的熱播,及其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貢獻,都認為傳統(tǒng)文化需要與現(xiàn)

代接軌,以及《中國詩詞大會》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B.第一則材料重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對接,第二則材料重在《中國詩詞大會》與其他綜藝節(jié)目的差別,第

三則材料重在探求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C.對當下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報道較為詳盡,比較全面,體現(xiàn)出新聞客觀真實的特點,

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從某一個方面來報道,不夠客觀。

D.三家媒體都報道了《中國詩詞大會》,說明三者都關注文化熱點,關心社會時事;都強調結合新的

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能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

(3)《中國詩詞大會》在央視熱播,對于我們弘揚傳播傳統(tǒng)文化有怎樣的啟示?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

析。

3.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題目。

與高司諫書

歐陽修

修頓首用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

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

足下如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

里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

人也?!庇瑾q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

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

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

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消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

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基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

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L是可怪也。夫

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于天,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貴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

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

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

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之;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

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天身為可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

不二為天子避基丕賢反默默無二埼使其自敗然卮隨而韭之。若果賢邪?則今B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

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

諫凈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

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

妨他人2堪其任者也。昨FI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場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

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

也,

《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

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

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他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

修再拜。

(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修頓首呼呼再拜:拜兩拜

B.而足下則其間廁:置身

C.便瞿其賢以為當黜毀:破壞

D.亦諫臣之一期也宛j: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基立朝有本末塞皆出于此乎

B.今乃不然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

C.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保民而王,莫石能御也

D.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

A.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

B.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C.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D.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北

(4)下列六句分編為四組,都表現(xiàn)歐陽修“直言不諱”特點的一組是

①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②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④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責賢者備⑥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開篇作者以對高司諫的耳聞和與之接觸展開敘事,敘述了三次懷疑的情況,然后聯(lián)系高司諫的所作

所為得出“決知足卜非君子”的結論,確立總的論點。

B.范仲淹雖與歐陽修政見不和,但依然不影響歐陽修對他的欣賞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貶,這已使有識

者氣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C.作者通過層層鋪排對比,直接戳穿高司諫虛偽、諂媚的面皮,言辭激烈而論據充足,是書信體議論

文的典范作品。

D.文章褒貶分明,直言不諱,把作者的喜怒愛憎亳無遮攔地加以表述,情憤激越,表現(xiàn)了一代文豪暢

達的胸懷和豪邁的氣節(jié)風骨。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

②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7)開篇作者敘述了“三疑”,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所“鍵”的分別是什么。

4.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雙調】慶東原?京口夜泊

湯式

故園一千里,孤帆數日程,倚篷窗自嘆飄泊命。

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一夜夢難成,三處愁相并.

【注】湯式,生卒年不詳,寧波(今屬浙江)人。元末曾補本縣吏,后落魄江湖。明成祖朱棣時曾為文

學侍從。

(1)下列對這首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i項是

A.曲中前三句分別從空間和時間角度極言距離家鄉(xiāng)路途遙遠,點明作者羈旅的處境。

B.最后一句中的“愁”是全曲的詩眼,表達出作者遠離家鄉(xiāng),流離漂泊的孤苦之情。

C.曲中以景物襯托情感,既渲染了寂寞悲涼的氣氛,又表現(xiàn)了作者客中的凄涼與惆悵。

D.全曲善用對偶修辭,工整之中富有節(jié)奏感;語言樸實凝練而乂不失華美生動。

(2)請賞析“城頭鼓聲,江心浪聲,山頂鐘聲”三句的妙史。

二.默寫(共I小題)

5.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在琵琶聲低沉回轉,接近停頓之后,突然爆發(fā)出?陣鏗鏘雄壯、慷慨激越

的強音,將全曲推向高潮的句子是“,二

(2)杜甫《登高》中,極寫自己羈旅之愁和孤獨之感的句子是“,

(3)李煜在《虞美人》中以物是人非來抒發(fā)亡國之痛的名句是“,

三.現(xiàn)代文閱讀(共1小題)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挖光陰過日子

荊愛民

①鄉(xiāng)下老家常有人來,來了人,我總是問東問西的。主客之間話稠得很,說得最多的,就是誰的口子

過得寬裕,誰的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總還是牽牽掛掛的,忽然就感悟到了

中國漢字實在是太偉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過日子。這日子就是太陽,誰的陽光充彩,誰的生活就好;誰生活在山坳里,能照

到的太陽光就少,日子就緊巴巴的。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的日子就黑越越的,就缺面無光。

③在靠北的辦公室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深深感到向陽與背陰的巨大差距,在寒冷的冬天,向陽的房子

本來有暖氣,再加上明晃晃的太陽,在這面辦公的人穿著夾衣上班,而背陰處雖有暖氣,但還是覺得太冷,

人要穿蓍厚厚的棉衣上班,即使是這樣,暖氣稍微跟不上,背叼的房間就冷得坐不住。背陰房間養(yǎng)的幾盆

花,花葉小,長得不旺,很少能有開花的機會?;▋旱娜兆右膊缓眠^啊。在同一個季度,甚至在同一層樓

里,只是因為背陰向陽的不同,這日子的差別可就大多了。同樣生活在地球村里的人,為什么有這么多的

不司呢,就是因為各人過的日子不同,也即擁有陽光的多少不同形成的啊。

④母親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年好過,月好過,日子難過。

⑤同一片樹林中剛長出的小樹苗,幾乎大小一個模樣,但幾個月后就有了變化,那些葉兒大一些個子

稍微高一點點的,就能多得一份光和熱,就能多承接一份雨和露,幾年時間后,同一片樹林子中的樹木就

變得大大小小的,幾十年過去后,大樹就把小樹蔭蔽死了,應了那句古話:大樹底下無美草。當大樹參天

而立時,誰還想得到那大樹底下灰黑僵臥的枯枝與大樹是一娘所生的呢。

⑥曾經看過一篇短文,題目記得很清楚:《一米陽光》,大意是說一個青年與奶奶相依為命,因為生活

在兩個高樓中間的一個小房子里,每天只有一米陽光,他把最美好的一米陽光讓與奶奶享受,整篇文章是

積極向上的。但在我看來,一米陽光總是有限的,是萬不得已,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那樣,老奶奶的床

就放在那狹窄的小房子中間,如果那老奶奶不用去攆那一米陽光,而是天天坐在陰涼處納涼那多好啊。

⑦老家在隴東農村,童年的生活曾經在地坑莊子里度過,在漫長的冬天里,地坑莊子里的陽光總是來

得遲走得早,最快樂的時光就是蹲在陽光里曬暖,那是多么讓人向往的時光啊。

⑧長大了東奔西走,偶然的?天才省悟自己受盡磨難也就是尋找陽光尋找冬天里曬暖的地方啊。

⑨尋找陽光的過程就是過口子,母親在世時總是勸我,要好好過口子。這好好過口子就是尋找陽光尋

找溫暖的過程,過日子要積極行動,要善于奔走。在我們家鄉(xiāng),把會過日子的人稱之為光陰好,把能過上

好日子的人稱之為能挖光陰。原來這光陰也能挖來啊。農民辛苦,經歷春風秋雨夏暑,就是一種挖光陰的

行為,挖光陰講究的是行動,要積極去挖,才有自己的好光陰可言。才有好日子可過,農村人常有的一句

話就是人有懶筋,把懶筋拉開了人就勤勞了。

⑩街面上多的是美容美甲店,電視上多的是養(yǎng)生養(yǎng)顏術,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那是相當遙遠的事,美

容與養(yǎng)生離我們還很遠,我們要做的事是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云挖光陰;人類生活了幾千上萬年,還在祖

祖輩輩地挖光陰,看電影、電視上播的一些大片,也是強調挖光陰,無論是哪個國度、哪個朝代的藝術品

演繹的都是同樣一個主題,即挖光陰。

?又字的妙處還在于:光陰,不但有光還有陰,也即熱了往涼處挪,冷了往熱處走。光陰一詞充滿了哲

學意味,光陰是陰陽二極,是人生的正負兩面。挖光陰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陰,于是盛夏就創(chuàng)造了空調,

冬天就有了暖氣。

?d、時候讀過i篇童話《火龍衣》,說是一個長工因為頂撞了地主,被地主關在磨房中,長工冷得受不

了,推著空磨轉了一晚上,早上起來對地主說他穿了件火龍衣,簡直熱得受不了。故事的后半段不用說

了,我想說的是長工靠智慧贏得了生存的機會,故事的本身也說明,口子要過好,就得行動起來,就得

挖光陰。

年如果住在地坑莊子里,就要早早地收拾柴火,種好莊稼,多收一些玉米稈、麥草,或者掃些樹葉,把

土炕燒得熱騰騰的,把日子過富足?;蛘咔趧谥赂粧晗洛X買來大塊大塊的炭,把火爐生得舊旺的,火爐

上熬上罐罐茶,烤上洋芋,那日子才叫過得有滋有味呢。

?如果生在北極,就能依靠祖上的遺傳基因,剛出生后就可以在冷水中受得洗禮,更要在后天的生活中

把身體歷練得棒棒的,臥得冷雪,受得寒凍,并且在這樣的地方生存繁衍,只有這樣去做,光陰也就恰

下了。

?思緒萬千地正在往下寫,幾年不見的一個熟人來看我,張嘴就問,老荊,日子過得怎么樣?正在挖光

陰呢,我順口答道。

(I)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住在向陽和住在背陰房間的不同”“同一片樹林中小樹苗成長的不同”,都意在說明“陽光對于

人類和植物來說的重要性工

B.在作者看來,《一米陽光》中的老奶奶“去攆那一米陽光”值得贊賞;但若換個思路,“坐在陰涼處納

涼”也不失為一種好的生活方式。

C.作者建議我們,作為普通人,不要做那不切合我們生活實際的事情,要立足于自己的現(xiàn)實情況,用更

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工作、去生活。

D.作者說“光陰是陰陽二極,是人生的正負兩面”“挖光陰不但要挖光也要挖陰”,這啟發(fā)人們無論身處

順境還是逆境,都要努力拼搏。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第②段通過比喻和比較,形象地解說了“什么樣的日子是‘寬?!摹薄笆裁礃拥娜兆邮恰o巴

巴’的",具體而生動。

B.文章第⑧段借助議論和抒情兩種表達方式,抒寫出了自己對生活的深刻體驗,為下文進一步揭示“尋

找陽光”的內涵作鋪墊。

C作者善于借生活中的點滴和小故事表達哲思,比如用童話《火龍衣》說明“日子要過好,就得行動起

來,就得挖光陰”的生活道理。

D.這篇議論性散文圍繞“過日子”展開聯(lián)想,循著“日子一尋找陽光一過日子的艱難一怎樣過日子”來

組織文章,思路清晰有條理。

(3)文中第④段,母親說:“年好過,月好過,H子難過?!边@句話有什么含意?請簡述。

(4)作者認為應“怎樣過日子”?請結合本文簡要概括。

四.名著導讀(共3小題)

7.下面是《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中的六首,請根據課文提供的信息與你對《紅樓夢》的

了解,判斷每首詩所暗示的是哪個人物。

(1)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玉帶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2)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

(3)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閨花柳質,一?載赴黃粱。

(4)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運偏消。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

(5)勘破三春景不長,緇衣頓改昔年妝??蓱z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6)凡鳥偏從末世來,都知愛慕此生才。一從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o

8.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寫兩個句子,要求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內容與示例相關。

母親是困難中的一根拐杖,當你腳步蹣跚時,幫你找好行走的重心,支撐起希望的原野。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網絡輿論場中,每逢公共事件事件發(fā)生,總會有一大群人自發(fā)地聚集起來,對事件進行圍觀討論,

這種現(xiàn)象被戲稱為“吃瓜現(xiàn)象”,而圍觀的人群則被稱為“吃瓜群眾”。圍觀現(xiàn)象的提出可追溯到魯迅先生

小說中的“看客”。魯迅先生對他們圍觀的行為進行了激烈的批判。而信息時代網絡圍觀的在場形式、圍

觀者形象、圍觀性質、圍觀內涵等方面與“看客”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有人說,圍觀也是一種力量。

近口,學校網站的校園論壇對網絡圍觀現(xiàn)象展開討論,在全校范圍內征集文章,請你針對網絡圍觀現(xiàn)

象寫一篇評論性的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2024年菁優(yōu)高考語文終極押題密卷3(天津卷)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一,語言文字應用(共4小題)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題。

驛站,是古代供傳遞文書、往來官員中途暫歇的旅舍?!抖闪?公孫II上》云:“孔了口:德之流行,

速于置郵而傳命?!边@里的“置”有安置之義,意即日行一程而歇宿;“郵”則有過而不留之義,意即()。

由比可見,驛傳制度至少在春秋討代已經流行,并漸趨完善了。降及秦漢,天下一統(tǒng),驛傳制度進一步發(fā)

展,

兩漢時期,在通衢大道上每隔三十里置一郵,主要供官使往來之用。六朝時代,群雄割據,戰(zhàn)亂頻仍,

驛傳制度有所()。但迄于隋唐,政權統(tǒng)一,百廢俱興,唐代首都長安設有都亭驛,以其為中心,有

大道輻射全國,制與漢同,也為三十里一驛。例如,唐開元(713-741)年間,東至宋、

汴,西至岐州,夾路列肆待客,酒饌豐盛,每店并有驢出租,供旅客乘坐,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

盛唐之世驛路交通的發(fā)達,().

宋代領土窄小,驛傳規(guī)模與盛唐時期相比,差距較大。至于元代,則疆域廣闊,戰(zhàn)事亦多,亟需盡快

通達邊情,布宣號令,所以驛傳非常發(fā)達。至清末舉辦郵局后,驛站便被廢除了。

(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D

A.倍道兼行廢置見微知著

B.風雨兼程廢弛見微知著

C.風雨兼程廢置可見一斑

D.倍道兼行廢弛可見一斑

(2)下列填入文中畫線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B

A.不僅大道卜設有官方的驛站,同時還有民間的許多客店

B.大道上不僅設有官方的驛站,同時還有許多民間的客店

C不僅大道上有許多民間的客店,同時還設有官方的驛站

D.大道上不僅有民間的許多客店,同時還設有官方的驛站

(3)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D

A.《歸去來兮辭(并序)》的"序”以散體敘事,“辭”以駢體抒情;辭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要求押韻。

B.《荷花淀》《小二黑結婚》《黨費》三篇小說用不同的方式抒寫了革命者的情懷,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美

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C.關漢卿的《竇娥冤》、曹禺的《雷雨》、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都是悲??;居眄」,竇娥的善良、魯侍

萍的真情、哈姆萊特的理想遭遇了現(xiàn)實的摧殘與毀棄。

D.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已是大國;賈誼提及“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

表明戰(zhàn)國末期“萬乘之國”才可稱大國。

【考點】詞語辨析;語句復位;文學常識;文化常識.

【答案】(1)D

(2)B

(3)D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學生辨析這些易混詞語,一要辨其形,看其異在哪里:

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細微差別。

(2)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解題時,學生要讀語段,明大意;讀選項,明內容;入語境,

析對應。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學、文化常識相關表述的辨析能力。解題時,學生要了解相關的文學、文化常

識知識,再判斷選擇。

【解答】(1)第一空,倍道兼行:每天加倍行進,一天走兩天的路程;形容加速急行。風雨兼程:形容

在風雨中仍然不停地趕路,有一種不避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指預先約好的事情,一定按期進行。前文

語境為“過而不留”,因此該詞含義與之相同,選擇“倍道兼行”:

第二空,廢弛:(政令、風紀)因不執(zhí)行或不被重視而失去約束作用。廢置:認為沒有用而擱在一邊。

根據主語,形容“驛傳制度”不在執(zhí)行,選擇“廢弛”;

第三空,可見一斑:斑,斑紋。從一點可以推知全貌。見微知著:微,微小,隱約;著:明顯??吹揭?/p>

點苗頭,就能知道將來的發(fā)展或問題的實質。語境形容通過唐開元年間的驛站設施和服務就可了解盛唐

之世驛路交通的發(fā)達的程度,選擇“可見一斑”。

故選Do

(2)兩個分句主語一致,關聯(lián)詞“不僅”在主語“大道”后,排除A和C;定語“許多”為形容客店

的數量,應放在形容詞性短語“民間的"前邊,排除D。

故選Bo

(3)D.“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國’已是大國”錯,春秋后期“千乘之國”是中等國家。

故選Do

答案:

(1)D

(2)B

(3)D

【點評】語段綜合考杳立足于段,主要關注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性考查。一是通過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

音、漢字、詞語?、句子等在內的各項基礎知識;二是不僅考荏語文知識,還考查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

試題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

①在語段內根據拼音寫出漢字或給漢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錯別字;

②理解和運用語段內的詞語、成語和熟語;

③判斷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

④在語段中調整句子順序或把從語段中抽出的句子歸位;

⑤改正語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語段的基本內容歸納語段主旨??疾榭忌谝粋€語段中掌握基礎知識的狀況,試題材料可以來自

于考生所學教材,也可來自于課外生活。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材料一:

丁酉新春,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成為一場現(xiàn)象級的文化盛宴,像一道清流直入人心,浸

潤心靈.

中國詩詞,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贊。詩經、楚辭、漢魏六朝詩、唐宋詩詞、明清詩詞、近現(xiàn)代經典詩詞……

這些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篇章,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喚起了每

個人心中的詩歌情懷,讓觀眾在觸摸中國詩歌的宏偉版圖之時,油然地生長由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對接?《中國詩詞大會》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在詩詞大會中,競猜、“飛

花令”等對抗性安排,增加了節(jié)目懸念;超大演播室、水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設計,增加了

節(jié)目觀賞性;手機搖一搖等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節(jié)目的趣味性和參與性。

詩歌與傳媒、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為傳統(tǒng)文化搭起了一個最大的、最接地氣的課堂。

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落幕,古典詩歌的熱潮卻再次興起。這不是偶然,而是先賢詩人幾千年的智

慧與情感的集結,是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熱愛與廣泛積累。

(摘自2017年2月13日《人民日報》)

材料二:

《中國詩訶人會》系列節(jié)目從傳統(tǒng)詩訶中沱掘時代內涵,通過對耳熟能詳的詩訶名句的背誦,引發(fā)了全

民讀詩的熱潮,做到了綜藝節(jié)目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優(yōu)秀的綜藝節(jié)目激活了很多人的文化心、詩

心??梢哉f,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引人關注,正在闊步融入世界的中國日益顯現(xiàn)著自己的文化自覺,而

網民對綜藝節(jié)目的選擇度以及文化內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節(jié)目播出以后,許多孩子家長發(fā)出了呼聲:我們遠離傳統(tǒng)文化太久了,帶著孩

子一起分享詩詞之美,感受詩詞之趣很有意義。小孩子現(xiàn)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這些詩詞的意思,但浸潤

在古詩詞里,對他們的精神世界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滋養(yǎng)。在網絡文化流行的今天,學習古詩文能夠提升

審美素養(yǎng),提高語言表達層次,對抵御粗鄙的網絡語言發(fā)揮積極作用。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如今歌舞類、親子類綜藝節(jié)目泛濫的市場下,以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內核去進

行淙藝節(jié)目的改革,也許會是i個好的方向,用詩書去抵制爛俗,進i步引領觀眾,促進新媒體市場下電

視淙藝節(jié)目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摘自2017年2月14日《中國藝術報》)

材料三:

《中國詩詞大會》在春節(jié)期間熱播,然而,思想界隨即引發(fā)了關于背誦古詩詞是否有助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

的爭論。一些評論者認為機械地背詩比的不過是記憶力,與一個人的古詩鑒賞能力無關。

平心而論,《中國詩詞大會》推廣傳統(tǒng)詩詞文化的成效有目共睹。觀眾在春節(jié)期間遠離了牌桌和酒席,

坐在電視機前欣賞選手的精彩對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培養(yǎng)詩詞修養(yǎng)同樣從背誦開

始,牙牙學語的童生在啟蒙階段背誦古詩詞,大多“少年不識愁滋味”。這無妨詩詞文化的浸潤,待到年

歲增長,涉世漸深,自然明白“知道天涼好個秋”的悲戚.

古詩詞傳播的最大挑戰(zhàn)是其本身缺乏現(xiàn)實活力。這也是很多類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中遭遇的共同尷

尬,對多數普通人來說,背誦古詩詞最大的“用處”,是回答中小學語文考試的詩詞填空。

要讓傳統(tǒng)文化在更廣闊的范圍生機盎然,就必須讓其在更現(xiàn)實的層面產生影響。詩歌仍然是有生命力

的文體,現(xiàn)代詩依然有較多受眾c將古詩詞元素融匯于現(xiàn)代詩中,或許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好方法。雖然不

是每個人都要寫詩成為詩人,古詩詞欣賞能力也未必與背誦能力成正比,但在日常文字表達中化用古詩詞,

足以讓一個人在精神上雍容起來,

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過程中,要避免一種傾向一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獨立的、與現(xiàn)實隔絕的文化。弘揚傳統(tǒng)文

化不能脫離現(xiàn)實文化格局,要在漸進中重拾瀕臨丟失的文化元素。

美國唱作人、藝術家和作家鮑勃?迪倫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后,評委會公布的獲獎理由是“用美國

傳統(tǒng)歌曲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意表達”。作為一名流行歌手,鮑勃?迪倫繼承了美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其文學造詣獲得

專業(yè)領域認可,可見傳統(tǒng)文化也能在公共流行中獲得現(xiàn)實生命力。

(摘自2017年2月14H《傳統(tǒng)文化不能只活在秀場上》)

(1)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最為準確的一項是D

A.材料一說明《中國詩詞大會》深受觀眾喜愛,主要是因為節(jié)目富有懸念、觀賞性、趣味性和參與性,

也最接地氣。

B.材料二指出《中國詩詞大會》讓孩子們分享了詩詞之美,感受到詩詞之趣,理解了詩詞意思、,滋養(yǎng)

了精神世界。

C.材料三認為傳承古詩詞的最大阻力是其缺乏現(xiàn)實活力,在現(xiàn)代詩中融入古詩詞元素是傳承古詩詞的

一個好方法。

D.鮑勃?迪倫堅守美國傳統(tǒng),創(chuàng)新詩意表達,因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說明傳統(tǒng)文化在當下可擁

有現(xiàn)實活力。

(2)下列針對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兩項是B

A.三則材料都提到《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及其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貢獻,都認為傳統(tǒng)文化需要與現(xiàn)

代接軌,以及《中國詩詞大會》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B.第一則材料重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對接,第二則材料重在《中國詩詞大會》與其他綜藝節(jié)目的差別,第

三則材料重在探求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C.對當下如何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分析?,材料三的報道較為詳盡,比較全面,體現(xiàn)出新聞客觀其實的特點,

而材料一和材料二只從某一個方面來報道,不夠客觀。

D.三家媒體都報道了《中國詩詞大會》,說明三者都關注文化熱點,關心社會時事;都強調結合新的

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能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

(3)《中國詩詞大會》在央視熱播,對于我們弘揚傳播傳統(tǒng)文化有怎樣的啟示?請結合三則材料簡要分

析。

【考點】非連續(xù)性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信息篩選與要點概括.

【答案】(1)D

(2)B

(3)①弘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嘗試采用趣味性強、參與性強、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②弘揚和傳

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注重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內涵,注重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精神滋養(yǎng)與提升的意義。③弘

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活力,防止傳統(tǒng)文化成為獨立的、與現(xiàn)實隔絕的文化。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

和分析材料相關內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

(2)本題考查根據材料信息進行理解推斷的能力。準確解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內

容,做好選項和文章內容的比對,確認正確選項。

(3)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進行篩選、歸納、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型,考生通讀所有材料,

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對材料進行篩選整合。

【解答】(1)A.”主要是因為節(jié)目富有懸念、觀賞性、趣味性和參與性,也最接地氣”錯,根據材料一

“這些耳熟能詳、打動人心的篇章,濃縮了中華文化的精華,展示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喚起

了每個人心中的詩歌情懷,讓觀眾在觸摸中國詩歌的宏偉版圖之時,油然地生長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

豪感”“這不是偶然,而是先賢詩人幾千年的智慧與情感的集結,是社會對傳統(tǒng)文化的長期熱愛與廣泛

積累”可知,主要原因還是詩詞本身的魅力喚起了人們的情懷,而不是節(jié)目形式的特點。

B.“理解了詩詞意思”錯,材料二原文為“小孩子現(xiàn)在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這些詩詞的意思”。

C.“在現(xiàn)代詩中融入古詩詞元素是傳承古詩詞的一個好方法”表述絕對,材料三原文為“將古詩詞元

素融匯于現(xiàn)代詩中,或許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好方法”,原文中有“或許”二字。

故選:D.5

(2)A.“《中國詩詞大會》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錯,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沒有明確提到《中國詩詞大

會》有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有材料三提到了。

C”材料一和材料二只從某一個方面來報道,不夠客觀”表述有誤,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報道只側重某些

方面,但也是以客觀實際為基礎的,因此選項“不夠客觀”錯誤。

D.“能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以偏概全,材料三中沒有提到“《中國詩詞大會》能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

故選:Bo

(3)根據材料一“在詩詞大會中,競猜、‘飛花令’等對抗性安排,增加了節(jié)目懸念:超大演播室、水

舞臺、大屏幕意境展示等全新舞美設計,增加了節(jié)目觀賞性;手機搖一搖等新媒體互動、多屏傳播等技

術手段的應用大大提升了節(jié)目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詩歌與傳媒、文化與科技的有機結合,為傳統(tǒng)文化搭

起了一個最大的、最接地氣的課堂”可知,“弘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嘗試采用趣味性強、參與性強、

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

根據材料二”《中國詩詞大會》系列節(jié)目從傳統(tǒng)詩詞中挖掘時代內涵,通過對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的背

誦,引發(fā)了全民讀詩的熱潮,做到了綜藝節(jié)目不僅有意思,而且有意義。優(yōu)秀的綜藝節(jié)目激活了很多人

的文化心、詩心。可以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越來越引人關注,正在闊步融入世界的中國日益顯現(xiàn)著自己的

文化自覺,而網民對綜藝節(jié)目的選擇度以及文化內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可知,“弘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

時,應注重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內涵,注重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精神滋養(yǎng)與提升的意義”。

根據材料三“古詩詞傳播的最大挑戰(zhàn)是其本身缺乏現(xiàn)實活力。這也是很多類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傳播中遭遇

的共同尷尬”“在傳統(tǒng)文化傳播過程中,要避免一種傾向一一傳統(tǒng)文化成為獨立的、與現(xiàn)實隔絕的文化。

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不能脫離現(xiàn)實文化格局,要在漸進中重拾瀕臨丟失的文化元素”可知,“弘揚和傳播傳統(tǒng)

文化時,應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活力,防止傳統(tǒng)文化成為獨立的、與現(xiàn)實隔絕的文化”。

答案:

(I)D

(2)B

(3)①弘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嘗試采用趣味性強、參與性強、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②弘揚和傳

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注重挖掘傳統(tǒng)文化中的積極內涵,注重傳統(tǒng)文化對人的精神滋養(yǎng)與提升的意義。③弘

揚和傳播傳統(tǒng)文化時,應注重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實活力,防止傳統(tǒng)文化成為獨立的、與現(xiàn)實隔絕的文化。

【點評】“規(guī)范作答”不能忘記的三個原則:

(1)答案在文中(直接來源于文中或從文中提煉)。

(2)選擇并重組文中關鍵詞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與設問角度是否一致)。

(3)分點分條作答。

3.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題目。

與高司諫書

歐陽修

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

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

足下則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

里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旦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

人也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

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

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

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謂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

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開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

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乂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甥,是可怪也。夫

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于天,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

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

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

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F(xiàn)I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

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用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

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口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

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費;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

諫凈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乂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

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

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

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

也,

《春秋》之法,責賢者備。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

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

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劾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

修再拜。

(有刪節(jié))

(1)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ip■的一項是C

A.修頓首再建再拜:拜兩拜

B.而足下則其間廁:置身

C.便里其賢以為當黜毀:破壞

D.亦諫臣之一劾也劾:作用

(2)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B

A.其立朝有本末基皆出于此乎

B.今乃不然今〃棄黔首以資敵國

C.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足下猶能場面目見士大夫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

A.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

B.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C.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

D.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

(4)下列六句分編為四組,都表現(xiàn)歐陽修“直言不諱”特點的一組是D

①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②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

③信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④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⑤《春秋》之法,責賢者備⑥足卜.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④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開篇作者以對高司諫的耳聞和與之接觸展開敘事,敘述了三次懷疑的情況,然后聯(lián)系高司諫的所作

所為得出“決知足下非君子”的結論,確立總的論點。

B.范仲淹雖與歐陽修政見不和,但依然不影響歐陽修對他的欣賞和推重:正直之人遭貶,這已使有識

者氣憤;而小人落井下石,更令人不平。

C.作者通過層層鋪排對比,直接戳穿高司諫虛偽、諂媚的面皮,言辭激烈而論據充足,是書信體議論

文的典范作品。

D.文章褒貶分明,直言不諱,把作者的喜怒愛憎毫無遮攔地加以表述,情憤激越,表現(xiàn)了一代文豪暢

達的胸懷和豪邁的氣節(jié)風骨。

(6)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

②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7)開篇作者敘述了“三疑”,請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所“疑”的分別是什么。

【考點】散文;一般實詞;之;其;以:乃;文言翻譯:內容理解.

【答案】(1)C

(2)B

(3)A

(4)D

(5)B

(5)①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您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

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

人了。

(7)一疑其文名不彰;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

愛的真君子了。

【分析】(1)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應明確要求,結合具

體的語境,運用語法知識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話及其語境的基礎上,針對

題干要求做具體分析。

(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

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人物形象特征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仔細比對各個句子,作出正確的選擇。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比對各個選

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6)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

和句式的翻譯.

(7)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

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C.毀:詆毀。句意:隨意詆毀希文的賢能,認為他應當遭受貶斥。

故選C。

(2)A.代詞,他;助詞,表揣測語氣,大概。句意: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大概都是出于這個原因吧?

B都是副詞,卻。句意:如今卻不是這樣。/如今卻拋棄百姓使之去幫助敵國。

C.助詞,定語后置標志;代詞,他。句意:不要妨害勝任諫官之職的他人。/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

有人可以抵御他。

D.介詞,憑;連詞,表目的,來。句意:您還能夠有臉面去見士大夫們。/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

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想到該知足來警惕自己。

故選B。

(3)句意:您身為可諫之官,是天子的耳目,當希文倉促間被起用之M,為什么不馬上為天子辨明他

的不賢,反而默默地不講一句話。等到他自己失敗了,然后跟著別人說他的不是。

“足下身為司諫”主謂賓都全,應在賓語“司諫”后斷開,且“乃”表判斷,與“耳目之官”構成判斷

句,其前斷開,排除BC;

“當其驟用時”是時間狀語,單獨斷開;“何不……”是固定結構,為什么不……,不能斷開,排除D。

故選A。

(4)②是說沒有機會跟高司諫見面。與“直言不諱”無關;

⑤是說按照《春秋》的法則,對賢者要求詳盡周全。與“直言不諱”無關。

排除有這兩個句子的選項。

故選D。

(5)B.”范仲淹雖與歐陽修政見不和”錯,從原文“且希文果不賢邪?”“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錚擢

用”等處表達的態(tài)度來看,歐陽修是范仲淹慶歷新政的支持者。

故選

(6)①“雖”,即使;“閔”,通“憫”,憐憫;“責以必能”,介賓短語后置,用必須辦到來要求。譯文:

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您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

②“逮”,及,至於“文”,掩飾:“賊”,敵人。譯文: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

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7)由“但聞今宋舍人兄弟……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可知,其人雖列進士及第榜,但在歐陽修

眼里,不過默默無聞輩.因此一疑其文名不彰:

由“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可知,歐陽修坦言他從朋友那里對高

司諫的了解,是“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二在這里,作者提出他疑惑的論據,“夫正直者,不可屈曲;

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而身居其位的高司諫,卻“俯仰默默,無異眾人”,豈可不疑?因此二疑其品

節(jié)問題;

由“自足下為諫官來……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可知,因為高司諫“侃然正色”“無一謬說”的表現(xiàn),

作者雖有疑慮,但內心已傾向于認為高司諫是真正的君子了,因此二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

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愛的真君子了。

答案:

(DC

(2)B

(3)A

(4)D

(5)B

(5)①即使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您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

②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

人了。

(7)一疑其文名不彰;二疑其品節(jié)問題;三疑作者本人的判斷近乎有誤,幾乎已認定高司諫為人人可

愛的真君子了。

參考譯文:

歐陽修叩頭再拜,稟告司諫足下:我十七歲的時候,抓在隨州,看到天圣二年進士及第的布告,才知

道您的姓名。當時我年紀輕,還沒有跟別人結交,又住在僻遠之地,只聽說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和葉道

卿、鄭天休等人,因為文學著名于世,所以這次進士考試號稱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于其中,僅僅沒有突

出的能夠稱道的地方,我于是懷疑您不知道是怎樣一個人。往后過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師,您已經做

了御史里行,但是還是沒有機會跟您見一次面。只是常向我的朋友尹師魯打聽您的賢和不賢,師魯說:“正

直有學問,是一位君子?!蔽疫€有些懷疑。所謂正直,就是不可彎曲;所謂有學問,就?定能哆明辨是非。

憑著不可屈服的氣節(jié),有能夠辨是非的明智,又任諫官的職務,可是隨波逐流默默無言,跟一般人沒有任

何區(qū)別,這真是賢者嗎?這不能不使我懷疑呀!自從您做了諫官后,我們才認識了。您一臉正氣,縱論前

代的事,思路清晰非常引人.褒揚正義,貶斥奸邪,沒有一點謬論.啊,據有這樣的辨才向人顯示,誰會

不愛戴您呢?即使我仍懷疑您是否是真正的君子。這是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跟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

三次懷疑的情況?,F(xiàn)在推究您的實際行為再來仔細分析,然后斷然肯定您不是個君子。

前幾天范希文貶官后,我與您在安道家中會面,您極力詆毀譏笑希文的為人。我開頭聽到這些話,還

懷疑您是講著玩的;等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為,然后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剛

正、好學、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這是天下都明白的。現(xiàn)在又因正直敢言觸怒了宰相獲罪,您

既不能為他辨明無罪,又怕有識之士會責備自己,就跟著別人詆毀他,認為他應受到貶斥,這真是太奇怪

了,說起人的性格,剛正果敢,怯懦軟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能勉強改變。雖是圣人,也不會用辦不到

的事去要求別人一定辦到。現(xiàn)在您家中有老母,自身乂愛惜官位,怕忍饑受凍,顧念利益俸祿,所以不敢

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雖是朝廷中

的君子,也將憐憫你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現(xiàn)在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挺胸非常得意,

沒有一絲一亳的羞愧畏懼,隨意氏毀希文的賢能,認為他應遭受貶斥,希望以此掩蓋自己不據理力爭的過

錯,應該說,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的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

君子的敵人了。

況且希文難道真的不賢嗎?從三、四年以來,從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員外郎,他在做待制時,每天備作

皇帝的顧問,現(xiàn)在同僚中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人。這難道是天子倉促起用不賢之人嗎?如果天子把不賢之

人當作賢人,那是聰明之中的疏忽。您身為司諫之官,是天子的耳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