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1頁
《諫太宗十思疏》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2頁
《諫太宗十思疏》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3頁
《諫太宗十思疏》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4頁
《諫太宗十思疏》課件 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諷諫帝王是一件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因為諷諫帝王,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但唐朝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不僅沒有招來殺身之禍,反而成就了一段“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的佳話!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其流暢的藝術(shù)文氣和魏征敢于直諫的報國之心。諫太宗十思疏魏

征學習目標

魏征,字玄成,巨鹿(今屬河北)人,唐初政治家。少年孤貧,有大志。隋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他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數(shù)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shù)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作者簡介背景簡介本文是貞觀十一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英勇,生活儉樸,頗有作為。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數(shù)年治理,經(jīng)濟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在繁榮昌盛背后隱藏的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唯獨他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幡然悔悟。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太宗看到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勸諫李世民,唐朝第二個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開明君主之一。在他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了安定富強的政治局面“貞觀之治”。本文內(nèi)容,即十條值得深思的情況

。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解題疏:疏通事理,分條陳述。作為一種文體,屬古文體的奏議類,專指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爸S、諫、謗、譏、說”區(qū)別諷——用委婉的言語暗示、勸告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謗——公開批評、指責別人的過失,一般不作貶義詞用。譏——指責別人的過失?!爸r”是公開指責,“誹”是背地里議論,“譏”是微言諷刺。說——用話語勸說別人,使之聽從自己的意見。翻譯、分析第一段0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形使動,使…牢固樹根形作動,流得長遠疏通德行,道義豐厚極愚昧無知的人翻譯: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得好,一定要使樹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德行和道義。泉源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穩(wěn)固卻要樹木生長得好;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您這)明智的人呢!表遞進生長,這里指長得好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君主掌握帝位的重權(quán),處于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應(yīng)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保持永無止境的福祿。不考慮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是砍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住源頭卻想要泉水流遠啊。掌握帝位形作名,重權(quán)天地間形作名,重位至高無上的皇權(quán)喜慶,福祿考慮形作名,安定的生活實行保持戰(zhàn)勝、克服明確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chǔ)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這一段論證,言辭懇切,暗喻鋒芒,值得細細玩味。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地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shè)喻入手呢?ABCD第一段觀點的提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比喻論證正面說理反面說理(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引出觀點:治國必積德義。比喻論證緊扣上層三個排比來申述,加上一個反問,簡潔有力。比喻論證由人君地位說起,結(jié)合開頭的比喻,從反面提出的觀點,君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正反對比論證翻譯、分析第二段0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歷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創(chuàng)業(yè)之初)深深憂慮中治理成效顯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卻德行衰微。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天下容易而守天下困難嗎?當初奪取天下時才能有余,現(xiàn)在守衛(wèi)天下卻才能不足,這是為什么呢?所有帝王大深深憂慮顯著表轉(zhuǎn)折的確能夠大概難道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志愿,就會放縱自己的性情輕視臣民。竭盡誠心,胡越之人也將同心同德;傲視別人,至親骨肉也會成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人民,用威嚇動怒來震懾他們,他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不會懷念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順但心里卻不服氣。放縱情感表修飾表并列看不起別人,“物”指“人”陌生人督察通“震”威嚇感念卻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懼的是人民心懷怨恨;他們能擁戴帝王,也能推翻帝王的統(tǒng)治,這是應(yīng)當深切戒慎的;用朽爛的繩索拉奔馳的馬車,難道可以忽視嗎?大小深切戒慎難道輕視1、概括歷代君主能創(chuàng)業(yè)不能守業(yè)的普遍規(guī)律?2、作者認為得天下之君王為何易失人心?3、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第二段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本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請簡要分析。分析①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假設(shè)論證;明確第二段②先總結(jié)歷史: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shè)問,引出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原因:取天下時,“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接著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霸共辉诖?,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一段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逐層剖析,清楚有力。翻譯、分析第三段03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統(tǒng)治人民的人,如果能夠看見自己貪圖的東西,就要想到知足并自我告誡;將有大興土木、營建宮殿苑囿一類的事情,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寧;想到帝位高而險,就想到要保持謙虛,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害怕驕傲自滿,就要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納百川);喜歡田獵,就要想到把“三驅(qū)”作為限度;名作動,統(tǒng)治假設(shè)連詞,如果表目的興建使……安寧謙虛養(yǎng)驕傲自滿聽不進不同意見名作動,居于……之下以……為樂游樂,這里指田獵獵網(wǎng)只有三面貪圖的東西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擔心意志懈怠,就要想到善始善終謹慎從事;憂慮耳目受蒙蔽,就要想到虛心接納臣民的意見;想到會出現(xiàn)以讒言陷害別人的邪惡之人,就要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惡小人;加恩于人時,就要想到不因一時高興而賞賜不當;施行刑罰時,就要想到不因一時發(fā)怒而濫施刑罰。謹慎地把事情做完堵塞,蒙蔽以讒言陷害別人的邪惡之人使……端正排除,罷免通“毋”不恰當?shù)莫勝p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

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miù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戒不公戒驕躁戒縱欲戒輕信戒奢侈“十思”的具體做法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全面地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養(yǎng)。選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選擇好的意見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竭盡他們的謀略;有勇氣的人就能竭盡他們的力量;有仁德的人就能散播他們的仁愛,誠實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這,此九種德行選拔有能力的人好的建議使……盡使……盡散播、擴大仁愛、寬厚獻出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文臣武將爭著做好自己的事情,君主就會沒有多少煩憂的事,就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享有神仙一樣的長壽?;蜓葑嗲偕?,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說,百姓就可得到教化。為什么一定自己勞神苦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勞損自己靈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虧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憂煩的事情出游垂衣拱手,不親自處理政務(wù)教化管理奴役虧損順其自然君王除做到“十思”外還需要?分析第三段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這樣做后,能達到怎樣的結(jié)果?鳴琴垂拱,不言而化最終能達到什么樣的政治境界?

《諫太宗十思疏》,技巧和文采兼?zhèn)?,娓娓中極具說服力,讓人愿讀、可讀、愛讀,唐太宗欣然接納,親寫詔書答復魏征,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將奏章放在案頭作為警戒,披覽忘倦,每達宵分。宋、明、清三代的君主也經(jīng)常閱讀這篇奏疏以自警。這些都證明了魏征這篇奏疏措辭的成功。細讀全文,理清思路人君當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1.提出問題(以“固本思源”為喻)為什么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2.分析問題(總結(jié)歷史教訓)思些什么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3.解決問題(提出具體做法)合作釋疑二三引出警告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反面提出十思誠能十思垂拱而治正面總結(jié)歷史對比論證善始實繁克終蓋寡固本思源比喻論證戒奢以儉居安思危一二、說理的委婉曲折四、句法駢散結(jié)合之妙三、語言豐富精美一、深中人主心理02030401學習思慮周詳?shù)膭裰G藝術(shù)一、深中人主心理一開始魏征就抓準了唐太宗祈求國家發(fā)展壯大、

長治久安、害怕亡國的心理。

恰當?shù)姆Q謂稱謂。第一段魏征稱

自己為“下愚”,稱皇帝為“明哲”,皇帝聽了自然高興,魏征的低己以安人為后文進諫的全面展開做了鋪墊。另外,魏征在陳述時使用“人君”“元首”“君人者”“君”這類泛稱,而并未

用“陛下”“上”這種當面稱謂,讓唐太宗沒有被指著鼻子說話的感覺,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

文章結(jié)尾對未來的展望也可謂切中人性。

魏征為唐太宗勾畫了一個美好的前景,“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

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盡管我們都知

道如果太宗能做到“十思”,就必然不是無為而

治,是需要勞心勞力的,但這個“鼓勵式”的

結(jié)尾還是會給讀者帶來很大的動力,因為“好

逸惡勞”可能是人之天性。二、說理的委婉曲折

唐太宗當時是有很多思慮欠明的做法的,如“召發(fā)卒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幸”“欲封禪泰山”“縱情畋獵,鷹犬之貢遠及于四夷”等,但《諫太宗十思疏》里一件也沒有提,而是采用“隱諷之”的做法,或比喻論證,或論古諷今,都是有的放矢,暗有所指。文章開頭連用三個排比句,使用曲筆從貼近生活的自然現(xiàn)象入手,喻國家為生長的樹木、奔流不息的江河,寓含了作者對祥和蓬勃社會

氣象的企盼,也體現(xiàn)了對自己國家的愛,讀來

語氣和緩,又意味深長,看似無關(guān)主題,實則將作者的觀點引了出來。先正說,再反說,正

面論證可謂是主動出擊,反面論證可謂是乘勝

追擊,較好地鞏固了自己的觀點。第二段的“載

舟覆舟”“奔車朽索”將君王比作行舟,將國家比作奔車,無直言逆耳的弊端,又生動而形象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二、說理的委婉曲折論古諷今《諫太宗十思疏》第二段

從人君的興衰出發(fā),提出“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定律,引發(fā)讀者思考“昔

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這一不合常理的

歷史現(xiàn)象,一句“何也?”可謂文氣激蕩。接著,作者鞭辟入里地剖析了深層的原因——“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并提醒皇帝“怨不在天,可畏惟人”,一定要愛百姓、得民心不要重蹈古代帝王滅亡的覆轍。比喻論證與論古諷今的技巧,讓文章具備了點到為止的精妙。其中的隱諷之意,唐太宗是心領(lǐng)神會的,他在答詔中說

:“公之所陳,朕

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必望收彼桑榆?!比?、語言豐富精美

排比、對偶、對比等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

讓文章具有精雕細琢之美,讀來無論從視覺上

還是音韻上,都是一種享受。排比手法在文中

多次出現(xiàn),尤以第三段“十思”的氣勢最為雄偉,

十個句子從節(jié)儉、謙虛、勤奮、用人、情緒等

不同角度對君王進行規(guī)勸,仿佛水量充沛的瀑

布從高空一傾而下,讀來理氣充足、節(jié)奏感強。本文的對偶句尤其多,讀來音韻和諧、朗朗上

口,最讓人欣賞的是內(nèi)涵形成對比的對偶句,對

仗工整對比鮮明,更能夠說服讀者。第二段和

第三段,這種句子尤其多

,如“竭誠則吳越為

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恩所加則思無因喜

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不僅啟發(fā)讀者深思,對指導我們普通人的做人做事也有

著深刻的意義。四、句法駢散結(jié)合之妙

在敘述事理的同時,作者運用了大量工整的駢句,如“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德不處其厚,情不

勝其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