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5167-2020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_第1頁
DB37T 5167-2020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_第2頁
DB37T 5167-2020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_第3頁
DB37T 5167-2020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_第4頁
DB37T 5167-2020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中明過出工出出勝社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DB37/T5167—2020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2020-06-28發(fā)布2020-10-01實施山東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Technicalstandardfordesign主編單位: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批準單位:山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山東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關于發(fā)布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標準》的通知魯建標字〔2020〕16號準,編號為DB37/T5167—2020,現(xiàn)予以發(fā)布,自2020年10月山東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2020年6月28日5道路工程設計、提高道路設計質(zhì)量,編制組經(jīng)廣真總結(jié)道路工程的實踐經(jīng)驗,參考國家和行業(yè)相關標準,結(jié)合山能力和服務水平、道路橫斷面、平面和縱斷面、道路交叉、路基、路面、其他交通、交通安全設施、橋梁和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青島市嶗山區(qū)深圳路222號天泰金融廣場A座13樓,郵政編碼:266100)。本標準主編單位:青島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本標準參編單位:濟南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集團)湯始建華建材(山東)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魯洪強王召強徐玉曉張忠磊高尚坤顏魯博邵玉振廖映白6管德永陳德軍雷濤吳建群王曉媚賈永學劉東美曹巍巍常敬成徐澤洲張友慶王利偉楊建中徐陸軍李昕怡張廣政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孫杰袁勝強馬士杰王德慶呂廷軍曲大義7 1 2 2 4 6 63.2設計速度 6 7 83.5設計年限 3.6荷載標準 3.7防災標準 4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4.1一般規(guī)定 4.2快速路 4.3其他等級道路 5.1一般規(guī)定 5.2橫斷面布置 225.4路拱與橫坡 245.5緣石 6.1一般規(guī)定 86.2平面設計 286.3縱斷面設計 426.4線形組合設計 507.1一般規(guī)定 7.2平面交叉 507.3立體交叉 577.4道路與軌道交通線路交叉 60 638.1一般規(guī)定 8.2一般路基 648.3路基排水 67 688.5特殊土路基 68 719.1一般規(guī)定 9.2瀝青路面 9.3水泥混凝土路面 749.4其他路面 769.5舊路改造 10其他交通 84 10.2行人交通 9210.3非機動車交通 9710.4城市廣場 97 98 11.1交通調(diào)查 11.2總體設計 911.4交通標線 11.6交通信號燈 12橋梁和城市地下道路 12.1一般規(guī)定 13.1無障礙設施 13.2道路排水 13.3道路照明 本標準用詞說明 1 2 2 4 6 6 6 7 8 4CapacityandLevelofService 4.3OtherUrbanRoads 22 6HorizontalandVertical 27 27 28 42 46 7.1GeneralRequire 50 7.3GradeSeparation 57 63 648.3SubgradeDrainage 67 68 71 729.3CementConcretePaveme 74 76 78 84 92 98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Addition:ExplanationofP 11.0.1為使山東省城市道路設計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安全適1.0.2本標準適用于山東省新建和改擴建的城市道路設計。1.0.3城市道路工程設計應根據(jù)城市總體規(guī)劃、城市綜合交通規(guī)劃、專項規(guī)劃,考慮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1.0.4城市道路的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行22.1.1設計速度designspeed2.1.2設計車輛designvehicle道路設計所采用的代表性車型,以其外廓尺2.1.3道路建筑限界boundarylineofroadconstruction2.1.4設計年限designlife道路設計年限有兩種含義:一是為確定車道遠期交通量的預測年限;二是為確定路面結(jié)構2.1.5通行能力trafficcapacity在一定的道路和交通條件下,單位時間內(nèi)在2.1.6服務水平levelofservice項指標,通常根據(jù)交通量、速度、行駛時間、行駛(步行)自2.1.7城市地下道路urbanundergroundroad2.1.8渠化設計channelingeddesignatroadintersection施,對交通流做分流和導向設計,達到消除道路交叉口或出入口32.1.9匝道ramp2.1.10互通式立交interchange2.1.11樞紐互通立交keyinterchange2.1.12一般互通立交commoninterchange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快速路與二級公路及其以下等級公路,或與主干路及其以下等級城市道路之間2.1.13分離式立交gradeseparation道路與道路或道路與鐵路、軌道交通之間采2.1.14輔助車道auxiliarylane在互通式立體交叉分流段上游、合流段下游,為使匝道上、下游主線道路車道數(shù)平衡且保持主線的基本車道數(shù)而在主線一側(cè)2.1.15集散車道collection-distributedlane線一側(cè)或兩側(cè)設置的與主線平行且橫向分離,并在兩端與主線相2.1.16交織段interweavedsection在立交中,從合流一側(cè)的楔形端部到分流一2.1.17快速公交busrapidtransit以大容量、高性能公共車輛沿專用車道或?qū)S寐钒窗啻芜\4方式,配備設施齊備的車站。簡稱快速公交,英文縮寫B(tài)RT。路面結(jié)構底面以下0.80m范圍內(nèi)的路基部分,分為上路床(0~0.30m)和下路床(0.30m~0.80m)。2.1.19降噪路面reducingnoisepavement2.1.20透水路面perviouspavement能使降水通過的空隙率較高、透水性能良好的道路結(jié)構層W——機動車道或機非混行車道的路面寬度;W——非機動車道的路面寬度;W——非機動車道的路緣帶寬度;W——中間分隔帶寬度;W——中間分車帶寬度;W——兩側(cè)分隔帶寬度;W——兩側(cè)分車帶寬度;5V/C——在理想條件下,最大服務交通量與基本通行能力63.1.1城市道路應按道路在道路網(wǎng)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的服務功能等,分為快速路、主干路、級。在規(guī)劃階段確定道路等級后,當遇特殊情況需變更級別時,3.1.2快速路應中央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間距及3.1.3主干路應以交通功能為主,兩側(cè)不宜設置吸引大量車輛、3.1.4次干路應與主干路結(jié)合組成干路網(wǎng),應以集散交通的功能為主,兼有服務功能;支路宜與次干路和居住區(qū)、工業(yè)區(qū)、交通設施等內(nèi)部道路相連接,應解決局部地區(qū)交通,以服務功能為主。3.1.5當?shù)缆纷鳛樨涍\、防洪、消防、旅游等專用道路使用時,除應滿足相應道路等級的技術要求外,還應滿足專用道路及通行3.1.6道路應做好總體設計,并應處理好與公路以及不同等級3.2.1各級道路的設計速度應符合表3.2.1的規(guī)定。7注:城市地下道路中除距離較短的地下道路外,設計速度不應大于80km3.2.2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輔路設計速度宜為主路設計速度的0.4倍~0.6倍。機非分行的輔路設計速度宜取高值,機非混行的輔路設計速度宜取低值。主干路快捷化建設時,其設計速度宜采用60km/h,條件受限路段可采用50km/h。3.2.3立交范圍內(nèi)的主路設計速度應與路段一致,匝道及集散車道的設計速度宜為主路設計速度的0.4倍~0.7倍。轉(zhuǎn)向交通量大、標準高的匝道取高值,轉(zhuǎn)向交通量小、標準低的匝道取3.2.4平面交叉口范圍內(nèi)的設計速度宜為路段設計速度的0.5倍~0.7倍。直行車取高值,轉(zhuǎn)彎車取低值。3.2.5城市地下道路宜與兩端銜接的地面道路采用相同的設計速度,條件困難時,可降低一個等級,并應符合表3.2.1的規(guī)定,城市地下道路匝道設計速度宜為主線的0.4倍~0.7倍。地3.3.1城市道路設計所采用的機動車設計車輛及外廓尺寸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中的相關3.3.2非機動車設計車輛及其外廓尺寸應符合表3.3.2的規(guī)定??傞L(m)總寬(m)總高(m)自行車8續(xù)表3.3.2總長(m)總寬(m)總高(m)電動自行車 3.3.3行人站立時的外廓尺寸為0.50m×0.60m的橢圓形走時的占用空間為1.00m(縱向)×0.75m(橫向);道路設計中采用行走時的占用空間,高度采用2.0m。線組成的空間界線(圖3.4.1)。頂角抹角寬度(E)不應大于下列規(guī)定:1當?shù)缆吩O置加(減)速車道、緊急停車帶、交叉口渠化拓寬、路肩時,建筑限界應包括相應部分的寬度。應包括相應部分的寬度。3同一條道路或同一等級道路應采用相同的凈高。條件,配備完善的交通管理和行車安全措施。兩側(cè)邊界線應與水平線垂直;在設置超高路段,建筑限界的上緣邊界線應與超高橫坡平行,其兩側(cè)邊界線應與路面超高橫坡垂直。9(b)有中間分隔帶設施帶(e)城市地下道路內(nèi)(d)一般路拱路段(e)設置超高路段3.4.2道路建筑限界內(nèi)不得有任何物體侵入。橋梁墩臺、標志立柱等設施不得緊貼建筑限界設置,應留有安全防護距離。3.4.3道路最小凈高應符合表3.4.3的規(guī)定。最小凈高(m)自行車、三輪車、電動自行車3.4.4凹形豎曲線上方設有跨線構造物時,其凈高應滿足鉸接列車有效凈空的要求(圖3.4.4)。3.4.5城市道路設計中應做好與公路以及不同凈高要求的道路間的銜接過渡,同時應設置必要的指示、誘導標志及防撞等設施。城區(qū)主要貨運通道最小凈高應與外圍公路凈高保持一致,且不應小于5.0m。3.4.6城市中通行特種車輛的道路最小凈高應滿足車輛通行和交通組織設計要求。3.5設計年限3.5.1道路交通量達到飽和狀態(tài)時的道路設計年限為:快速路、主干路應為20年,次干路應為15年,支路宜為10年~15年。3.5.2各種類型路面結(jié)構的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表3.5.2的規(guī)定。舊路瀝青罩面大修的設計使用年限,宜根據(jù)道路的使用狀一一注:砌塊路面采用混凝土預制塊時,設計年限為10年;采用石材時,為20年。3.5.3城市地下道路的主體結(jié)構和與主體結(jié)構相連的重要附屬構筑物的設計基準期應為100年。橋梁結(jié)構的設計使用年限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11的規(guī)定。3.6荷載標準3.6.1道路路面結(jié)構設計應以雙輪組單軸載100kN為標準軸載。對有特殊荷載使用要求的道路,應根據(jù)3.6.2城市橋梁和地下道路的設計荷載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3.7.1道路工程及重要附屬構筑物應按工程所在地區(qū)的國家規(guī)3.7.2城市道路工程的防洪、防澇應符合下列要求:1城市跨河橋梁設計宜采用百年一遇的洪水頻率,對特別重要的橋梁可提高到三百年一遇。對防洪標起困難時,可按相交河道或排洪溝渠的規(guī)劃確保橋梁結(jié)構在百年一遇或三百年一遇洪水頻時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論證并報規(guī)劃審批部門批準后,可同步結(jié)合河道行2城市跨河橋梁、涵洞的線位、橋下凈空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防洪標準》GB50201和《城市防洪工程設計規(guī)范》GB/T50805的規(guī)定。3城市道路橋梁設計應滿足城市排澇工程、防洪減災等的3.7.3道路應避開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陷、地震斷裂活動帶等自然災害易發(fā)區(qū);當不能避3.7.4城市地下道路的防災設計應滿足《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設2主干路的路段和與主干路、次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3次干路、支路的路段及其平面交叉口,宜進行通行能力4.1.2交通量換算應采用小客車為標準車型,各種車輛的換算系數(shù)應符合表4.1.2的規(guī)定。4.2.1快速路應根據(jù)交通流行駛特征分為基本路段、分流區(qū)、4.2.2快速路基本路段一條車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設計通行能力應符合表4.2.2的數(shù)值。設計速度(km/h)基本通行能力(pcu/h)設計通行能力(pcu/h)4.2.3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務水平分級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的規(guī)定,新建道路應按三級服務水4.3其他等級道路4.3.1其他等級道路根據(jù)交通流特性和交通管理方式,可分為路段、信號交叉口、無信號交叉口等,應分4.3.2其他等級道路路段一條車道的基本通行能力和設計通行能力應符合表4.3.2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基本通行能力(pcu/h)設計通行能力(pcu/h)4.3.3信號交叉口服務水平采用延誤、負荷度和排隊長度作為評價指標,服務水平分級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的規(guī)定,新建、改建交叉口應按三級服務水平4.3.4無信號交叉口可分為次要道路停車讓行、全部道路停車讓行和環(huán)形交叉口三種形式。次要道路停車讓行交叉口通行能力應保證次要道路上車輛可利用的穿越空檔能滿4.4.1不受平面交叉口影響的一條自行車道的路段設計通行能力,當有機非分隔設施時,應取1600veh/h~1800veh/h;當無分隔時,應取1400veh/h~1600veh/h。4.4.2受平面交叉口影響的一條自行車道的路段設計通行能力,當有機非分隔設施時,應取1000veh/h~1200veh/h;當無分隔時,應取800veh/h~1000veh/h。及表4.4.4-2的規(guī)定,設計時均宜采用三級服務水平。(自由騎行)(穩(wěn)定騎行)(騎行受限)四級(間斷騎行)騎行速度(km/h)占用道路面積(m2)四級停車延誤時間(s)路口停車率(%)占用道路面積(m2)非重要區(qū)域宜采用高值。得到,折減系數(shù)可采用0.75~0.90,并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良好的氣候、道路和環(huán)境條件下,行人以某一速度均勻行走時,單位時間內(nèi)可通過某一點或某一斷面的表示。的基本通行能力可根據(jù)行走速度、縱向間距和占用的橫向?qū)挾龋聪率接嬎悖簎——行人步行速度(m/s),可按表4.4.6取用;Sp——行人行走時縱向間距(m),取1.0m;b———隊行人占用的橫向?qū)挾?m),可按表4.4.6取用。步行速度(m/s)一隊行人的寬度b,(m)到,推薦的綜合折減系數(shù)范圍為0.5~0.7。4.4.7人行道服務水平分級應符合表4.4.7的規(guī)定,設計時宜采用三級服務水平。四級人均占用面積(m2)人均縱向間距(m)人均橫向間距(m)步行速度(m/s)5.1一般規(guī)定5.1.1橫斷面設計應滿足遠期交通功能需求。分期實施時應近遠期結(jié)合,使近期工程成為遠期工程的組成部位置,控制道路用地,為遠期實施留有余地。宜分期修建。5.1.2橫斷面設計應按道路等級、服務功能、交通特性、交通5.1.3改建道路應采取工程措施與交通管理相結(jié)合的辦法布置橫斷面。如需要拓寬道路紅線,應與規(guī)劃相結(jié)合5.1.4城市高架道路或城市地下道路橫斷面設計在滿足建筑限界條件下,應為供電照明、監(jiān)控、交通標志、給排水、防噪聲屏、通風、消防、內(nèi)飾裝修等相應配套附屬提供安裝空間,通過合理布置充分利用空間形、施工誤差、路面調(diào)坡等余量。設備空間設計應符合下列4設備管線宜集中布置,可設置專用管廊。5.1.5城市高架或城市地下道路橫斷面宜與相連地面道路一致,當條件受限時,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論證后可壓縮斷面,并應符合下列1應設置寬度漸變段,漸變段長度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道路交通標志和標線》GB5768的規(guī)定。斷面應保持一致。及分流。殊形式的橫斷面。(b)兩幅路(d)四幅路兩側(cè)設置輔路時,應采用四幅路;當輔路兩5.2.3主干路宜采用四幅路或三幅路;次干路宜采用單幅路或5.2.4設置主、輔路的道路橫斷面中,主路上下行車道間應設5.2.5同一條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橫斷面布置。當?shù)缆窓M斷5.2.6對設置公交專用車道的道路,橫斷面布置應結(jié)合公交專用車道位置和類型全斷面綜合考慮,并應優(yōu)先布置公交專用5.2.7當不設公交專用道時,主干路橫斷面布置應設置港灣式停靠站;當次干路單向少于2條車道時,宜設置港灣式??空?。停靠站設置應符合本標準第5.3.8條的規(guī)定。5.2.8在人行及非機動車數(shù)量相對較少且道路紅線寬度較窄的路段,道路橫斷面設計可采用人非共板的形式。人非共板的總寬度應與人行及非機動車交通量相匹配,且人行道5.2.9橋梁、城市地下道路橫斷面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特大橋、大橋、中橋、城市地下道路的橫斷面形式中,車行道及路緣帶寬度應與道路相同,且應滿要求;分隔帶寬度可適當縮窄,但應滿足設置防護2高架快速路、長和特長城市地下道路的單向機動車道數(shù)少于3條時,應在行車方向的右側(cè)設置連續(xù)應急車道,應急車道寬度結(jié)合建設條件選定,但不應小于2.5m。當連續(xù)設置有困難時,應設置應急停車港灣帶,間距不宜大于500m,寬度不應小于3m。城市地下道路應急停車港灣帶設置還應滿足以下規(guī)定:位置不宜設置在曲線內(nèi)側(cè)等行車視距受影響路小于30m,過渡段長度不應小于5m。5.2.10當城市地下道路兩側(cè)設置檢修道或人行道時,可不設安全帶寬度;當不設置檢修道或人行道時,應設置不小于0.25m的安全帶寬度;人行道和檢修道均不設置時,應按500m間距交錯設置人行橫通道。中、長及特長城市地下道最小寬度不應小于0.75m。5.2.11城市地下道路按道路用地和交通運行特征可選用單層式5.2.12城市地下道路不宜采用在同一通行孔布置雙向交通。當斷面布置困難時,對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短距離城市地下道路,可在同一通行孔布置雙向交通,但隔離設施;對設計速度小于50km/h的城市地下道路,當在同一通行孔布置雙向交通時,應設置中央安全隔離5.2.13城市地下快速路嚴禁在機動車道同孔內(nèi)設置非機動車道5.3.1橫斷面宜由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分車帶、5.3.2橫斷面組成部分寬度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道路工1路側(cè)帶可由設施帶、人行道、綠化帶等組成。2人行道寬度應滿足行人安全通行和設置無障礙設施要求,其最小寬度應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的規(guī)定。當城市道路人行道寬度大于3.50m時,應在人行道寬度內(nèi)靠近車行道側(cè)設置綠化帶或樹池,且綠化帶或樹池寬度不宜小于1.0m。3設施帶寬度應滿足設置護欄、照明燈柱、標志牌、信號燈、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等的要求,各種設施施帶可與綠化帶結(jié)合設置,但應避免各種設施間互干擾。當綠化帶設置雨水調(diào)蓄設施時,應保證綠化帶內(nèi)設施與相鄰路面結(jié)構的安全,必要時,應采取相應的防護及防滲措施。4設施帶寬度范圍內(nèi)不宜埋設各類市政管線;用地空間受限時,市政管線埋設宜與設施帶內(nèi)公共設施基礎、附屬管道空間5景觀性道路人行道寬度除滿足通行需求外,還應力求與1分車帶由分隔帶及兩側(cè)路緣帶組成,分車帶最小寬度應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的規(guī)定。2快速路的上下行機動車道之間必須設中間分車帶分隔,3中間分隔帶采用綠化帶形式時,綠化帶寬度不宜小于3.0m。4兩側(cè)分隔帶采用綠化帶形式時,綠化帶寬度不宜小于2.0m;位于城區(qū)人流密集處的兩側(cè)分隔帶,宜在其靠近慢行道5分車帶采用混凝土防撞墩或分隔護欄分隔時,應根據(jù)設6分隔帶應采用立緣石圍砌,快速路中央分隔帶緣石外露高度不應小于180mm;當需考慮防撞要求時,應設置相應等級5.3.5側(cè)向凈寬為路緣帶寬度與安全帶寬度之和,各級道路設5.3.6橫斷面布置在滿足道路自身使用功能條件下,盡可能預留雨水入滲設施的空間,通過合理設置綠籬或樹池,實現(xiàn)將路面5.3.7單幅路與三幅路機動車道采用實體中間分隔物分隔對向交通時,機動車道寬度還應包括分隔物與兩側(cè)路緣帶寬度。采用雙黃線分隔對向交通時,機動車道寬度還應包計速度大于或等于50km/h的主干路宜設中間分車帶,困難時或特殊情況下可采用實體分隔物。單向機動車道數(shù)大于2條時,宜設置機非隔離帶(欄);當?shù)缆吩O計速度大于40km/h時,非機1快速公交專用道和常規(guī)公交專用道的單車道寬度不應小于3.50m。2在道路上設置的港灣式公交??空镜膶挾炔粦∮?.0m。當需布置出租車揚招點時,可結(jié)合港灣式公交停靠站共5.3.9路肩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不設置人行道及分隔帶或采用邊溝排水的道路,應在路面外側(cè)設置保護性路肩,中間設置排水溝的2保護性路肩寬度自路緣帶外側(cè)算起,當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路肩寬度不應小于0.75m;當設計速度小于60km/h時,路肩寬度不應小于0.50m;當有少量行人時,路肩寬度不應小于1.50m;當需設置護欄、桿柱、交通標志時,應滿3路肩可采用土質(zhì)或簡易鋪裝。5.4.1路拱曲線應根據(jù)路面寬度、路面類型、橫坡度等選用直1直線形路拱用于剛性路面、窄路面、單向排水的道路。2拋物線形路拱用于路面寬度不超過20m、橫坡度不大于3%的瀝青路面??筛鶕?jù)設計橫坡度及路寬采用不同的方次。橫坡度小時,可適應較寬的路面;橫坡度大時,可用于較窄的3直線接拋物線組合形路拱可適應各種寬度及橫坡度的路面,一般多用于路面寬度超過20m的瀝青路面。5.4.2單幅路應根據(jù)道路寬度采用單向或雙向路拱橫坡;多幅5.4.3路拱橫坡度應根據(jù)路面寬度、路面類型、設計速度、縱1瀝青及水泥混凝土鋪裝的車行道路拱橫坡度宜采用1.0%~2.0%,碎(礫)石等粒料路面、彩色道板宜采用2.0%~2快速路及降雨量大的地區(qū)宜采用1.5%~2.0%;透水路面宜采用1.0%~1.5%。3非機動車道路拱設計橫坡度宜采用1.0%~2.0%,人非共板時,路拱橫坡宜與人行道保持一致;機非共4人行道宜采用單向橫坡,橫坡度宜為1.0%~2.0%,坡向應朝向雨水設施一側(cè)。人行道外側(cè)綠帶內(nèi)設有下凹綠地、溢流5保護性路肩橫坡可比路面橫坡度加大1.0%,且坡向5.5.1緣石一般由立緣石、平緣石及界石組成;有立式、坡式5.5.2緣石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立緣石用于道路中央分隔帶、兩側(cè)分隔帶、車行道兩側(cè)及路側(cè)帶兩側(cè)。當設置在中間分隔帶及兩側(cè)分隔時,寬度宜為15cm~20cm,外露高度宜為10cm~15cm。排水式2界石用于人行道外側(cè)時,寬度宜為10cm~15cm,外露高度宜為0cm~5cm。3坡式或平式緣石用于道路出入口處,人行過街橫道寬度范圍內(nèi)緣石宜做成坡式或平式,并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無障礙設計規(guī)范》GB50763的相關規(guī)定。路緣石在轉(zhuǎn)角處、彎道處以及避讓圓形井蓋等障礙物時,需結(jié)合現(xiàn)場情況采用曲線型成品。曲線型路緣石弧長不宜小于0.50m,曲線型界石弧長不宜小于0.40m。平式緣石也可用于路面及人行道邊緣或作為其他結(jié)構4橋梁、城市地下道路等構筑物的立緣石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CJJ11及相關設計規(guī)范的規(guī)定。城25cm~40cm,但應充分考慮安全帶寬度,并應有足夠的埋置的要求。新建道路宜結(jié)合道路功能積極采用預制水泥混凝土6.1.1道路平面位置應按城市總體規(guī)劃道路網(wǎng)布設,平面和縱斷面設計應根據(jù)道路規(guī)劃中心線及紅線寬度,綜合考慮土地利用、征地拆遷、道路功能,以及航道、水務、環(huán)保、安全、景6.1.2平面和縱斷面應綜合地形地物、地質(zhì)水文、地域氣候、地下設施、排水、障礙物及施工工法等確定,與城市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保護文物古跡與資源,合理選擇道路形6.1.3平面設計應結(jié)合城市交通特點和交通組織設計,根據(jù)道路等級合理布置車行道、交叉口、出入口、施、公交??空镜?;對設有公交線路的道路應充分保障公交6.1.4道路設計應做好路線的線形組合設計,各技術指標恰當、平面順適、縱坡均衡、橫斷面合理。分期實施道6.1.5改線路段應按新建道路設計,當改建道路需要提高等級6.1.6平面設計應處理好直線與平曲線的銜接,合理設置緩和6.1.7縱斷面設計應根據(jù)道路控制高程、各類凈高、地質(zhì)條件、地下管網(wǎng)等設施設置、道路排水、覆土厚度等全、施工工藝、建設期間工程費用與運營期間環(huán)保等因素合理確定,并適應臨街建筑立面布劃地坪高程協(xié)調(diào)順接。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道路,宜按非機動車爬坡能力設計縱坡度。6.1.8快速路在立體交叉前后的平、縱線形,應選用較高的平、縱技術指標,使之具有較好的通視條件,應符合互通式立體交叉范圍內(nèi)主線線形指標,必要時用透視圖檢驗。6.1.9城市地下道路平縱橫線形組合設計應滿足行車視距的要求,并保持視線的連續(xù)性。6.2平面設計6.2.1直線、平曲線的布設與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道路平面線形由直線、平曲線組成,平曲線由圓曲線、緩和曲線組成。2功能與技術等級相同的設計路段,路線轉(zhuǎn)角處均應設置平曲線。不同功能與技術等級道路銜接交叉口處,或受現(xiàn)狀道路紅線、建筑物控制、設計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的路線轉(zhuǎn)角位于交叉口時,可不設置平曲線,但應保證交叉口范圍內(nèi)直行車道的連續(xù)、順直。6.2.2兩圓曲線間以直線徑向連接時,直線長度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直線長度(以m計)不宜小于設計速度(以km/h計)數(shù)值的6倍;反向圓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以m計)不宜小于設計速度(以km/h計)數(shù)值的2倍。2當設計速度小于60km/h時,可不受上述限制。6.2.3兩相鄰平曲線間的直線段最小長度應大于或等于緩和曲線最小長度,且宜大于或等于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6.2.4圓曲線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道路圓曲線最小半徑應符合表6.2.4的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應采用大于或等于不設超高最小半徑值;當?shù)匦螚l件受限制時,可采用設超高最小半徑一般值;當?shù)匦螚l件特別困難時,可設計速度(km/h)不設超高最小半徑(m)2當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時,采用本標準表6.3.2機動車最大縱坡的下坡段盡頭,其圓曲線半徑應超高的最小半徑。當受條件限制而采用設超高最取道路沿線綠化設計、縱坡設計及交通安全1直線與圓曲線或大半徑圓曲線與小半徑圓曲線之間應設置緩和曲線。當圓曲線半徑大于表6.2.5-1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設計速度(km/h)最小圓曲線半徑(m)2當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40km/h時,半徑不同的同向曲線連接處應設置緩和曲線。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時,1)小圓半徑大于或等于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2)小圓半徑小于不設緩和曲線的最小圓曲線半徑,但大圓與小圓的內(nèi)移值之差小于或等于0.10m;3)大圓半徑與小圓半徑之比值小于或等于1.50。3緩和曲線應采用回旋線,緩和曲線最小長度應符合表6.2.5-2的規(guī)定。當圓曲線按規(guī)定需設置超高時,緩和曲線長度還應大于超高緩和段長度。當設計速度小于40km/h時,緩和曲線可采用直線代替,直線長度應滿足緩和曲線最小長度的要求。設計速度(km/h)緩和曲線最小長度(m)曲線長度還應根據(jù)地形條件滿足對安全、視距、超高、加寬、景觀視覺等的要求,選用較大的數(shù)值。宜接近R/3。的最小長度應符合表6.2.6-1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圓曲線最小長度(m)當?shù)缆分行木€轉(zhuǎn)角α小于或等于7°時,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平曲線最小長度還應符合表6.2.6-2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平曲線最小長度(m)6.2.7圓曲線半徑小于本標準表6.2.4中不設超高最小半徑時,在圓曲線范圍內(nèi)應設置超高。超高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自然條件和車輛組成等情況確定,必要時應按運行速度予以設計速度(km/h)最大超高橫坡度(%)642用中間分隔帶邊緣線,使兩側(cè)車行道各自成為獨立的超高橫設計速度(km/h)2在超高緩和段長度與緩和曲線長度兩者中取大值作為緩3超高緩和段應在緩和曲線全長范圍內(nèi)進行。當緩和曲線較長時,超高緩和段可設在緩和曲線的某一區(qū)設計速度小于40km/h時,超高緩和段可在直線段內(nèi)進行。4超高緩和段應滿足路面排水要求,超高緩和段的縱向漸變率不得小于1/330。5全超高斷面起終點宜設在緩圓點或圓緩點處,超高緩和6.2.10圓曲線半徑小于或等于250m時,應在圓曲線范圍內(nèi)設置加寬,每條車道加寬值應符合表6.2.10的規(guī)定。圓曲線半徑(m)RRRRRRRR 1236.2.11圓曲線上的路面加寬應設置在圓曲線的內(nèi)側(cè)。當受條件1圓曲線范圍內(nèi)的加寬應為不變的全加寬值,兩端應設置加寬緩和段,其加寬值由零逐漸按比例增加到圓曲線起點處的全1)設置緩和曲線或超高緩和段時,加寬緩和段長度應采用2)當不設緩和曲線或超高緩和段時,加寬緩和段長度應按加寬側(cè)路面邊緣寬度漸變率為1:15~1:30計算,且長度不應小于10m。6.2.13視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各級道路的停車視距應大于或等于表6.2.13-1的規(guī)定值,積雪或冰凍地區(qū)的停車視距宜適當增長,2對向車行道無中央分隔帶隔離,且對向行駛的車輛有會車可能時,應采用會車視距,其值應為表6.2.13-1中停車視距的2倍。3對設置平縱曲線可能影響行車視距路段,應進行視距4平曲線內(nèi)側(cè)的路塹邊坡、擋墻、聲屏障、防眩設施、綠設計速度(km/h)停車視距(m)5對以貨運交通為主的道路,應驗算下坡段貨車的停車視距。下坡段貨車的停車視距不應小于表6.2.13-2的規(guī)定值。設計速度(km/h)0345 6 7 ——8 ———6.2.14分隔帶及緣石斷口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快速路宜在互通式立體交叉出口上游與入口下游、城市地下道路、特大橋、路塹段兩端以及分離式路中間分隔帶緊急開口。中間分隔帶開口間距應視需要而定,開口最小間距不宜小于2km;開口長度應視道路寬度及可通行車輛確定,宜采用20m~40m。開口處應設置活動護欄,應有效阻止非2快速路兩側(cè)分隔帶除進出口匝道外不得設置出入口和緣3主干路的兩側(cè)分隔帶開口間距不宜小于300m,路側(cè)帶緣石開口距交叉口間距應大于進出口道展寬段足車輛出入安全的要求,且最小長度宜為6m。4應嚴格控制主干路的路側(cè)帶緣石斷口,兩側(cè)建筑物出入6.2.15地面、高架、地下快速路平面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設置主線和輔路時,輔路應設置在主線兩側(cè)帶的外側(cè)。2地面快速路輔路應采用單向交通,進出主線出入口應采用右進右出的交通組織方式。輔路與主線通3高架快速路一般由高架主線、地面輔路及其連接匝道組成;地下快速路一般由城市地下道路、地面輔路及其連接匝道組成。高架快速路或地下快速路通過匝道與地面道路進行交通銜接,匝道布置和匝道(或出入口)分合流點間距應滿足變速車道長度、交織距離及安全距離的基本要求,匝道應為單向4匝道與地面道路分合流點(或出入口)距交叉口緣石半徑切點之間距離應保證交叉口蓄車長度,避免交叉口間距應控制在300m以上,條件受限時應保證200m以上;出交叉口間距應控制在200m以上,條件受限時應保證150m6.2.16快速路及城市地下道路路段出人口或匝道的間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出入口、匝道的位置、間距和形式應能保證主線交通不2出入口或匝道的間距組成類型分為:出-出、出-入、人-入、入-出四種(圖6.2.16-1)。3快速路及城市地下道路路段上相鄰兩出入口或匝道端部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符合表6.2.16的規(guī)定。主線設計速度(km/h)出-出出-人入-出4城市地下道路入口匝道與出口匝道之間路段宜設置輔助車道,當出入口端部間距不符合表6.2.16的要求時,應設置輔5地下車庫聯(lián)絡道應在有地塊接入側(cè)設置輔助車道,地塊車庫聯(lián)系的出入口在接入側(cè)設有輔助車道后30m(圖6.2.16-2)。圖6.2.16-1出入口類型圖6.2.16-2地下車庫聯(lián)絡道出入口接人間距6地下車庫聯(lián)絡道與地塊車庫聯(lián)系的出入口不應設置在進出地下車庫聯(lián)絡道的匝道上,與匝道坡道起止線距離不宜小于50m。6.2.17變速車道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主輔路出入口連接的兩條道路,在快速路主路上必須設置變速車道;相接道路宜增設一條車道,保證快速路進出通暢。變速車道宜另設車道,其寬度應由車行道、左緣帶組成,左側(cè)路緣帶應兼作主線的右側(cè)路與直行方向干道的車道寬度相同或采用3.50m。變速車道長度與出入口漸變率應符合表6.2.17-1的規(guī)定。表6.2.17-1變速車道長度與出入口漸變率主線設計車速(km/h)減速車道長度(m)加速車道長度(m)漸變段長度(m)入口的規(guī)定,雙車道加減速車道長度宜為單車道加減速車道規(guī)定的1.2~1.5倍。表6.2.17-2城市地下道路單車道的加減速車道長度主線設計速度(km/h)減速車道長度(m)加速車道長度(m)4坡道上變速車道長度的修正系數(shù)應符合表6.2.17-3的主線的平均坡度i(%)6.2.18交織路段和集散車道的設置應符合1主線上車輛的最小交織長度應不小于表6.2.18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主線車道數(shù)(雙向)交織長度(m)682互通式立交中交織路段長度不能滿足表6.2.18的要求時,應采用集散車道分離出入口交通和主線交通,以保證主線暢通。集散車道的設計速度應與匝道或輔道設計速度一致,立交內(nèi)3集散車道與主線車行道之間應設置分隔帶或分隔物,集散車道宜設雙車道,由2條車道加兩側(cè)路緣帶組成,每條集散車道的寬度宜為3.50m。6.2.19在快速路和立交分合流處,為了保持基本車道數(shù)的連續(xù)和車道數(shù)的平衡,應設置適當長度的輔助車道。輔助車道設置、1當前一個互通式立體交叉的加速車道末端至下一個互通式立體交叉的減速車道起點的距離小于500m時,必須設輔助車道將兩者相連。當交通量較大、交織比例較高時2在全長或較長路段內(nèi)應保持一定的基本車道數(shù)。3相鄰兩段同一方向上的基本車道數(shù)每次增減不得多于一條,變化點應距互通式立體交叉0.5km~1.0km,并設漸變率不大于1/50的過渡段。4在分合流處車道數(shù)應按下式進行計算,以檢驗車道數(shù)的平衡(圖6.2.19-1),當不平衡時,應增設輔助車道。5設置雙車道匝道的分、合流處應保持基本車道數(shù)的連續(xù)性,并應維持車道數(shù)的平衡,必要時應增設輔助車道(圖6.2.19-2)。為使車輛行駛通暢,輔助車道長度在分流端為1000m,最小為600m;在合流端為600m。NN+N-INN6城市快速路出入口間距較小,采用Nc≥Np+Ne-1來控制主線車道數(shù),則分合流端口處交通紊流將影響主線最外側(cè)車道通行能力,宜采用Nc≥N+NE來確定車道數(shù),以利于車流有序運行。在設置雙車道匝道時尤其要注意車道數(shù)的匹配,可利用變7輔助車道的寬度應與主線車道的寬度相同。6.2.20快速路出入口設置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出入口應設在主線車行道的右側(cè),地下快速道路出入口2出入口附近的平曲線、豎曲線應采用較大的半徑。3立體交叉區(qū)宜設單一出入口。4出口端部宜設置在跨線橋等構筑物之前。6入口應保證一定的通視區(qū)域(圖6.2.20)。7出入口形式應明確,其幾何設計應能防止車輛逆行。6.2.21城市地下道路分合流端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城市地下道路出入口的分合流端宜設置在平緩路段,不應設置在平縱組合不良路段,分合流端附近主線的平曲線、豎曲2城市地下道路主線分流鼻端前的識別視距不宜小于2倍的主線停車視距,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1.5倍的主線停車視距。3城市地下道路主線匯流鼻前的識別視距不應小于1.5倍4匝道接入主線入口處從匯流鼻端開始應設置與主線直行車道的隔離段,隔離段長度不應小于主線的施不應遮擋視線(圖6.2.21-1)。加速段長度漸變段長度5城市地下道路不應在駕駛?cè)诉M入地下道路后的視覺變化適應范圍內(nèi)設置合流點,合流段的匯流鼻端與洞口的距離(圖6.2.21-2)不應小于表6.2.21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最小間距(m)6.2.22城市地下道路出口接地點處與下游地面道路平面交叉口距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無信號控制平面交叉口的停車線距離不宜小于2倍停車視距。當視線條件好、具有明顯標志時,不應小于1.5倍停車視距。2與信號控制交叉口的停車線距離不宜小于1.5倍停車視距,條件受限時不得小于1倍停車距離。6.2.23城市地下道路出洞口與鄰接地面道路出口匝道減速車道漸變段起點的距離應滿足設置出口預告標志的需要(圖6.2.23)。當條件受限時,不應小于1.5倍主線停車視距,并應地下道路洞口洞口與出口匝道距離6.2.24當城市地下道路接地后與平面交叉口銜接時,出入口與1出入口引道布置可根據(jù)條件集中布置在地面道路的中央2接地點至地面交叉口停車線距離除應滿足視距要求外,應根據(jù)紅燈期間車輛排隊長度以及匝道與地面1縱斷面設計應參照城市規(guī)劃控制高程,并適應臨街建筑2為保證行車安全、舒適,縱坡應平順、圓滑、視覺連續(xù),3新建道路的縱斷面設計應綜合考慮建設期間的工程費用與運營期間的經(jīng)濟效益、節(jié)能減排、環(huán)保效益等因素,合理確定4機動車與非機動車混合行駛的車行道,宜按非機動車騎5縱斷面設計應根據(jù)沿線地形、地下管線、地質(zhì)、水文、1)路線經(jīng)過水文地質(zhì)條件不良地段時,應提高路基標高以保證路基穩(wěn)定。當受規(guī)劃標高限制不能提高2)舊路改建在舊路面上加鋪結(jié)構層時,不得影響沿路范圍3)沿河改建道路應根據(jù)路線位置確定路基標高。位于河堤頂?shù)穆坊吘墤哂诤拥婪篮樗?.50m,但岸邊設置攔水設施時,不受此限。位于河岸外側(cè)道路的標高應按一般道路考慮,符合規(guī)劃控制標高要求,并應根據(jù)情況解決地4)道路縱斷面設計要妥善處理地下管線覆土的要求。6高架道路在滿足道路最小凈高時,還宜考慮橋梁的景觀7橋梁、城市地下道路兩端不宜設置平面交叉口。當橋梁坡腳或地道洞口至交叉口的距離較近時,應復交織段長度,條件受限時可適當增加橋梁引道或城市地下道路洞口處的縱坡,以滿足橋梁坡腳或城市地下道路洞口至交叉口的安6.3.2機動車道最大縱坡應符合表6.3.2-1及表6.3.2-2的規(guī)設計速度(km/h)34567845678設計速度(km/h)345785681新建道路應采用小于或等于最大縱坡的一般值;改建道路、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可適當降低技術指標,2除快速路外的其他等級道路,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論證后,最大縱坡極限值可增加1.0%。3特大橋、大橋(主橋)縱坡不應大于4%,橋頭引道縱坡不宜大于5%。4城市地下道路外接線道路的縱坡應坡向洞外。當采用較1道路最小縱坡不應小于0.30%;當遇特殊困難縱坡小于0.30%且采用雨水集水井排水時應采用鋸齒形邊溝或采取其他排2橋梁段最小縱坡不應小于0.30%,且豎向高程最低點不3高架橋上最小縱坡不宜小于0.50%,困難時不應小于0.30%,并采取相應措施保證高架縱橫向及時排水的要求。6.3.4縱坡的最小坡長應符合表6.3.4-1的規(guī)定,并應符合下設計速度(km/h)最小坡長(m)1當?shù)缆房v坡大于本標準表6.3.2所列的一般值時,縱坡最大坡長應符合表6.3.4-2的規(guī)定。道路連續(xù)上坡或下坡,應在不大于表6.3.4-2的規(guī)定縱坡長度之間設置縱坡緩和段。緩和段的縱坡不應大于3%,其長度應符合本標準表6.3.4-1最小坡長設計速度(km/h)縱坡(%)45676778最大坡長(m)2快速路出入口匝道或立交匝道與主輔道相接的兩端起訖點坡長、路線盡端道路起(訖)點一端,可不受最小坡長限制,3道路起訖點處與橫向道路為T形交叉口,道路不向交叉口另外一側(cè)延伸的情況下,道路起訖點兩端坡長可不受最小坡長4當主干路與支路相交時,支路的縱斷面設計在與主干路5除快速路外,改建道路受條件限制時,最小坡長可以采6.3.5非機動車道縱坡宜小于2.50%;當大于或等于2.50%時,縱坡最大坡長應符合表6.3.5的規(guī)定??v坡(%)自行車 6.3.6各級道路縱坡變化處應設置豎曲線,豎曲線宜采用圓曲線,豎曲線最小半徑與豎曲線最小長度應符合表6.3.6的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應大于或等于一般值;特別困難時可采用極設計速度(km/h)凸形豎曲線凹形豎曲線6.3.7非機動車道的豎曲線最小半徑應大于或等于100m。人非共板道路的豎曲線最小半徑應大于或等于60m。6.3.8在設有超高的平曲線上,超高橫坡度與道路縱坡度的合成坡度應小于或等于表6.3.8的規(guī)定。設計速度(km/h)合成坡度(%)注:積雪或冰凍地區(qū)道路的合成坡度應小于或等于6.0%。6.4.1道路平、縱線形組合應符合下列1道路線形設計應協(xié)調(diào)平面、縱斷面、橫斷面三者間的組合,應避免道路平面、縱斷面、橫斷面最不利值的相互組合設計,合理運用技術指標;應適應地形地物和周2線形設計除應符合行駛力學要求外,還應考慮用路者的視覺、心理與生理方面的要求,以提高汽車行駛3快速路應做到線形連續(xù)、指標均衡、視覺良好、景觀協(xié)調(diào)、安全舒適。設計速度越高,線形設計組合所考慮的因素應越4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應注重交叉口處的線形設計,以5立體交叉前后和快速路出入口的線形應選用立交范圍內(nèi)6平、縱線形組合設計,可采用路線透視圖進行評價。7城市地下道路設置平曲線及凹曲線路段應進行停車視距8道路平、縱技術指標變化大的路段,或條件受限時采用平、縱技術指標最大值(或最小值)的路段,或立體交叉前后和快速路出人口的路段,或平、縱線形組合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差值較大路段,應采用運行速9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的道路,應注意道路的平、縱線形組合設計。設計速度小于60km/h的道路,可參照執(zhí)行。10不同設計路段相銜接處前后的平、縱、橫技術指標應均衡、連續(xù),應隨設計速度由高向低(或反之)而逐漸由大向小(或反之)變化,使行駛速度自然過渡。6.4.2道路平縱線形組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平曲線宜與豎曲線相互對應,且平曲線宜稍長于豎曲線(圖6.4.2)。組合適當直線緩和曲線援和曲線線直緩和曲線3當平曲線半徑小于2000m、豎曲線半徑小于15000m時,其相互對應程度應較嚴格;隨著平、豎曲線對應程度可適當放寬;當平曲線半徑大于6000m、豎曲線半徑大于25000m時,可不嚴格相互對應。豎曲線的對應,平曲線中可包含多個豎曲線或豎曲線略長于平5條件受限制時選用平面、縱斷面的最大(最小)值及其組合時,應考慮地形、技術指標運用等對實際行駛速度的影響,其運行速度與設計速度之差不應大于20km/h,兩相鄰路段運行速度之差不應大于20km/h。6合成坡度的控制應與線形組合設計相結(jié)合。最大合成坡度不應大于8.0%,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0%。當條件受限制時,最小合成坡度不應小于0.30%,并采取綜合排水措施,1凸形豎曲線的頂部或凹形豎曲線的底部不應插入急轉(zhuǎn)的2長直線不宜與坡陡或半徑小且長度短的豎曲線組合,長3長的平曲線內(nèi)不宜包含多個短的豎曲線,短的平曲線不4縱斷面線形應避免出現(xiàn)駝峰、暗凹、跳躍、斷背、長直線或折曲等使駕駛員視覺中斷的線形,或在駕駛員視線內(nèi)出現(xiàn)兩6.4.4橋梁引道與路線線形的配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橋梁及其引道的位置、線形應與路線線形相協(xié)調(diào),各項2沿河道路與橋頭引道平交時,應與橋頭保持一定距離,3橋面車行道寬度應與兩端道路的車行道寬度相一致。當橋面寬度與路段的道路橫斷面總寬度不一致時,應在引道范圍內(nèi)設置過渡段;路面邊緣斜率可采用1:15~1:30,折點處應予以6.4.5城市地下道路及地道洞口連接線的線形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1城市地下道路的位置與地道洞口連接線應與路線線形相2城市地下道路洞口內(nèi)、外側(cè)在不小于3s設計速度的行程長度范圍內(nèi),均應保持一致的平、縱線形。3當城市地下道路洞門內(nèi)、外路面寬度不一致時,洞口外與之相連接的路段應設置距洞口不小于3s設計速度的行程長度且不小于50m的過渡段,保持橫斷面過渡的順適。4地下道路洞口外應滿足相應道路等級對視距的要求。連接段道路設中間分隔帶時應采用停車視距,無中5城市地下道路洞口應充分考慮光過渡設計。7.1.1道路交叉可分為平面交叉和立體交叉。交叉形式應根據(jù)道路網(wǎng)規(guī)劃、相交道路等級與功能、設計交通量7.1.2交叉口設計應滿足交通功能需求,保障交通安全,合理確定建設規(guī)模,節(jié)約用地。分期建設時應近遠7.1.3交叉口設計應綜合考慮交叉口交通組織、幾何設計、交通管理方式和交通工程設施等內(nèi)容,合理布設各種車道、展寬段、漸變段、交通島、交通標志標線、交通7.1.4城市道路交叉口范圍內(nèi)的道路平面、縱斷面、橫斷面應進行綜合設計,并應做到相互協(xié)調(diào)。對互通式立檢查設計造型與四周景觀的配合協(xié)調(diào)。設計控7.1.5道路與軌道交通線路交叉的形式應根據(jù)道路和軌道交通線路的性質(zhì)、等級、交通量、地形條件、安全要求等因素確定,7.2.2平面交叉口設計應遵循下列設計原則:1平面交叉口的位置宜選擇在兩相交道路的直線段上,交叉口功能區(qū)內(nèi)不宜設置小半徑曲線端點,也不宜設置在橋梁、地道起點;當無法避免時,應首先保證功能區(qū)范圍內(nèi)的交通功能和視距要求。2平面交叉口應根據(jù)相交道路等級、交通組織、線形、交叉口用地條件等因素合理選型。新建平面交叉口應避免出現(xiàn)錯位、畸形或超過四路的交叉口以及交角小于70°(特殊困難時為45°)的斜交交叉口,如無法避免時應采取改善措施。已有的錯位多叉口、畸形交叉口應加強交通組織與管理,并盡可能加以改造。3平面交叉口渠化設計應根據(jù)設計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等級、功能分析、交通組織方式等因素,確定進出口車道數(shù)布置、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劃分車道功能。信號交叉口平面設計應與信號控制方案協(xié)調(diào)一致。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設計不應壓縮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通行空間,交叉口轉(zhuǎn)角人流匯集處的人行通道宜適當加寬。4地塊及建筑物機動車出入口、街坊出入口不得設在交叉口范圍內(nèi),且不宜設置在主干路上,宜經(jīng)支路或?qū)榧④囕v用的內(nèi)部道路與次干路相通。公交港灣式??空窘Y(jié)合出口車道一體化設置時,不宜侵入交叉口功能區(qū)范圍。5對于改建平面交叉口,應以現(xiàn)狀或已規(guī)劃的交叉口紅線為依據(jù),基于改善后的要求和現(xiàn)狀實測設計參數(shù),并結(jié)合周邊可能的條件進行設計。6各類道路交叉口的進出口道應為行人安全過街或方便殘疾人使用和通行提供必要的條件,包括過街空間、過街信號、交通安全島、緣石坡道、觸感盲道等。7.2.3交叉口設計范圍應包括整個交叉口的功能區(qū),即相交道路的相交區(qū)域和進出口道路段,包括展寬段和漸變段、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及過街設施等(圖7.2.3)。7.2.4平面交叉口間距應根據(jù)城市規(guī)模、路網(wǎng)規(guī)劃、道路類型及其在城市中區(qū)域位置而定,干路交叉口間距宜大致相等。各類交叉口最小間距應能滿足車輛變換車道所需最短長度、滿足紅燈期車輛最大排隊長度,以及滿足進出口道總長度的要求,且不宜通管理措施。規(guī)定:彎半徑宜按表7.2.5-1的規(guī)定選用。右轉(zhuǎn)彎設計速度(km/h)無非機動車道路緣石推薦半徑(m)2對交叉口左轉(zhuǎn)內(nèi)側(cè)軌跡線半徑宜按表7.2.5-2控制。左轉(zhuǎn)彎設計速度(km/h)左轉(zhuǎn)內(nèi)側(cè)軌跡線最小半徑(m)橫向力系數(shù)μ7.2.6平面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nèi)不得有影響駕駛員視線的物體。停車視距應采用路段設計速度進行計算上,檢驗安全視距三角形限界時,視距必須設在最易發(fā)生沖突的車道上。在停車讓行的支路上,如不能滿足滿足停車讓行最小安全視距三角形。交叉口視車視距應符合表7.2.6的規(guī)定。安全停車視距S。7.2.7高架道路的橋墩(臺)及地道進出口構筑物的布設應保7.2.8交叉口豎向設計應綜合考慮行車舒適、排水通暢、與周圍建筑物標高協(xié)調(diào)等因素,合理確定交叉口設計標高,并應符合1交叉口豎向設計,宜以相交道路中線交點的標高作為控制標高。相交道路中主要道路的縱坡宜保持度宜服從主要道路;若有需要,在不影響主要道前提下,可適當調(diào)整主要道路縱坡,并兼顧次要道路的行車舒適性。2交叉口設計范圍內(nèi)的縱坡宜小于或等于2%,困難情況下不宜大于2.50%。山區(qū)城市道路等特殊情況,在保證行車安3交叉口轉(zhuǎn)角范圍內(nèi)的設計橫坡宜為1.00%~1.50%。4應注意交叉口轉(zhuǎn)角處人行道標高與路段人行道標高的協(xié)調(diào),當相交道路路段標高相當且路段為較緩5交叉口雨水進水口布置及街溝設計應滿足路面排水要求。6交叉口豎向設計宜采用控制網(wǎng)等高線法。交叉口人行橫7.2.9交叉口渠化設計應根據(jù)進出口道通行能力與路段通行能1)新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的寬度,應根據(jù)預測的各交通2)改建交叉口進口道展寬段的寬度,應根據(jù)實測或預測的(小交叉口)或4pcu(大交叉口)時,應增設左轉(zhuǎn)專用車道;高峰小時一個信號周期進入交叉口右轉(zhuǎn)車輛多于4pcu時,應增設右轉(zhuǎn)專用車道。對單向多車道道路,交叉口進口宜增設左轉(zhuǎn)專用4)新建及改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車道數(shù),應與上游各進口道同一信號相位流入的最大進口車道數(shù)相匹配,并按出口道總寬5)進口道長度由展寬漸變段長度(L)與展寬段(La)組一條車道時來計算確定。漸變段最小長度不應小于:支路20m,右轉(zhuǎn)車不受相鄰候駛車輛排隊長度的影響。度(L.)可由下式確定:式中:N——高峰15min內(nèi)每信號周期的6)無交通流量數(shù)據(jù)時,新建、改建交叉口進口車道長度宜按表7.2.9取值。相交道路展寬段長度(m)相交道路漸變段長度(m)主-主交叉口————主-次交叉口一—主-支交叉口——次-次交叉口一一—一次-支交叉口一一一一—一7)當設兩條轉(zhuǎn)彎專用車道時,展寬段長度可取一條專用車道長度的60%。無交通量資料時,展寬段最小長度不應小于:支路30m~40m,次干路50m~70m,主干路70~90m,與支路相交取下限,與主干路相交取上限。8)平面交叉口一條進口車道的寬度宜為3.25m,困難情況下最小寬度可取3.0m;當改建交叉口用地受到限制時,一條進口車道的最小寬度可取2.80m。轉(zhuǎn)角導流交通島右側(cè)右轉(zhuǎn)專用車道應按設計速度及轉(zhuǎn)彎半徑大小設置車道加寬。9)相鄰交叉口之間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之和接近或超過兩交叉口的距離時,應將該路段做一體化設計,避免產(chǎn)生通行10)跨河橋梁兩側(cè)應做相應展寬,展寬段和漸變段長度按道路等級參照執(zhí)行。11)進口道展寬形式可根據(jù)交通量、路段道路斷面及建設條件合理選擇。2交叉口出口道渠化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出口道一車道的寬度不應小于路段車道寬3.50m,條件受限的改建交叉口出口道每條車道寬度不宜小于3.25m。2)出口道的長度由出口道展寬段和展寬漸變段組成。出口道展寬段長度從緣石轉(zhuǎn)彎曲線端點向下游方向計靠站時,長度宜為60m~80m,展寬漸變段長度宜為30m~50m,漸變段最小長度不應小于20m;設置公交??空緯r,應再加上公3)出口道為主干路,相鄰進口道有右轉(zhuǎn)專用車道時,出口7.2.10應根據(jù)交叉口形狀、交通量、流向和用地條件設置交通7.2.11交叉口的停車線設置應靠近交叉口,但應保證綠燈尾車7.2.12交叉口人行橫道應設置在駕駛員容易看清的位置,標線應醒目,其最小寬度為3m,需要時應根據(jù)行人交通量加寬。當人行橫道長度大于16m時,應在分隔帶或道路中心線附近的人行道處設置行人二次過街安全島,安全島寬度不應小于2.0m,困難情況下不應小于1.5m。7.2.13臨近交叉口的公交停靠站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新建或改建交叉口,公交??空緫贾迷诮徊婵诘南掠巍?公交??空驹O置在交叉口下游時,離對向車流進口道停車線距離:下游右側(cè)展寬增加車道情況下,少20m處;在下游右側(cè)不展寬設公交??空緯r,??空驹诟傻郎暇嚯x停車線不應小于50m,支路不小于30m。3交叉口下游布置公交??空居欣щy時,可將直行或右轉(zhuǎn)線路的停靠站設在交叉口的上游。上游進口道右側(cè)有展寬段時,??空緫O在展寬段后至少20m處,并將展寬車道加上公交站置應在右側(cè)車道最大排隊長度再加20m處。7.2.14信號燈交叉口可分為兩相位信號燈交叉口和多相位信號燈交叉口。信號交叉口平面設計應與信號控渠化方案與信號控制方案協(xié)調(diào)一致,保障交讓行交叉口,其各項指標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規(guī)范《城市道路交叉7.3.1立體交叉口應根據(jù)相交道路等級、交通流行駛特征、非1樞紐立交為立A類,可細分為立A?類及立A?類兩種立A?類:主要形式為直連式、喇叭形、組合型全互通立交,立A?類:主要形式為喇叭形、苜蓿葉形、半直連式、組合2一般立交為立B類,主要形式為喇叭形、苜蓿葉形、環(huán)3分離式立交為立C類。7.3.2立體交叉口選型應根據(jù)交叉口在路網(wǎng)中的地位、作用、相交道路等級,結(jié)合城市性質(zhì)、規(guī)模、交通需區(qū)域用地條件,按表7.3.2選定。 快速路一快速路(一級公路) 立A?類、立C類—立A?類、立C類一———7.3.3立體交叉的主線橫斷面由車行道、路緣帶、分車帶、路側(cè)帶、集散車道、變速車道以及防撞設施等部分7.3.4互通式立體交叉范圍內(nèi)主路的平縱線形不應低于路段標準,并應具有良好的通視條件。主路分流鼻應小于1.25倍的主路停車視距;匝道匯流鼻端前應滿足通視三7.3.5集散車道、變速車道、輔助車道的設置要求、相關指標要求及匝道線形指標應符合《城市道路交叉口設計規(guī)程》CJJ152的有關規(guī)定。1匝道出入口應設置在主線行車道右側(cè),出入口應包括匝2匝道端部出口宜設置在跨線橋等構造物之前或凸形豎曲3匝道入口端部宜設置在主線下坡路段,并應符合本標準第6.2.20條的規(guī)定,保持充分的視距。4匝道出入口端部的縱斷面線形標準應高于一般路段主線5駛出匝道出口端部,在減速車道終點應設置緩和曲線(圖7.3.6)。7.3.7分離式立體交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分離式立體交叉中兩條相交道路平縱線形組合應以滿足功能、占地小、拆遷少、造價省為原則,經(jīng)技術經(jīng)濟比較后確定2兩條相交道路以正交或接近正交為宜。3主線平縱線形應保持直捷、順適。兩條相交道路不得因道范圍內(nèi)不得設置平面交叉,引道以外設平面交或等于50m的緩坡段,其最大縱坡應小于或等于2%,困難情況下應不大于2.5%。4道路跨線橋的跨徑、布孔、凈高必須滿足被交道路建筑5當跨線橋下的被交道路無中間帶和兩側(cè)帶時,宜采用一跨過路。若需在被交道路中央分隔帶上設置橋兩側(cè)設置防撞護欄,并在橋墩前后設置足夠6當跨線橋下的被交道路有中間帶和兩側(cè)帶時,可采用一跨過路。若在被交道路分車帶上設置橋墩時,帶寬度而降低機動車道線形標準,并在橋墩兩側(cè)設置防撞護欄,宜控制在分車帶寬度內(nèi),承臺埋深宜控制在路面以下不小于1m。7道路跨線橋及引道范圍內(nèi)的排水不得直接排至跨線橋下。8道路跨線橋跨越交通流量大、行車速度高的快速路、主干路、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等道路以及跨越鐵路9分離式立體交叉跨線橋的跨徑和布孔應為道路路段和交叉口留有遠期拓寬、增加渠化車道的余地,求。若遠期計劃改為互通式立體交叉時,應7.4.1道路與軌道交通線路交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新建城市道路與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相交,應優(yōu)先采用立體交叉;已建城市道路與鐵路平面交叉,應建設;尚不具備設置立體交叉條件時,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鐵2道路與高速鐵路或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大于或等于120km/h的鐵路交叉,必須設置立體交叉。道路與高速鐵路交叉3快速路與有軌電車交叉,必須設置立體交叉。城市主干路與有軌電車交叉,應根據(jù)道路的交通量大交叉,城市次干路及支路與有軌電車交叉可采4道路與規(guī)劃軌道交通交叉、軌道交通與規(guī)劃道路交叉,5道路與軌道交通立體交叉的位置與形式應符合城市總體規(guī)劃的要求,并根據(jù)道路與軌道交通的等級等因素經(jīng)綜合比較確定。分期建設的道路與6道路與軌道交通線路交叉設計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安全、7.4.2道路與軌道交通立體交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道路與軌道交通立體交叉的平縱線形設計應符合下列1)道路與軌道交通交叉應選擇平縱線形指標高且通視條件2)道路與軌道交通交叉宜正交或接近正交,斜交時其交叉銳角應不小于70°,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應不小2道路與軌道交通立體交叉有道路上跨或下穿兩種形式,1)道路上跨軌道交通時,道路跨線橋的跨徑與凈高應滿足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的建筑限界要求。道路跨線應設置防撞護欄和防落網(wǎng)等安全設施,同時應2)道路下穿軌道交通時,鐵路、城市軌道交通跨線橋的跨徑與凈高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規(guī)范《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CJJ37中的相關規(guī)定。軌道交通橋跨布置不宜在道路紅線范圍內(nèi)設墩,應一跨跨越地面機動車道;受地形條件限制需側(cè)帶內(nèi)設墩時,不得為改變道路分車帶寬度而降標準。分車帶兩側(cè)必須設置防撞護欄,防撞緩沖變形的安全距離。軌道交通承臺尺寸應控制在分車帶寬度內(nèi),且其埋深宜控制在路面以下不小于1.50m。軌道交通跨線橋的跨徑和布孔必須為道路路段和交叉口留有遠期拓寬、增加渠化車道的余地,并滿足相應的視距要求。7.4.3道路與軌道交通平面交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道路與軌道交通平面交叉,道路平面線形宜為直線,且從最外側(cè)鋼軌外緣算起的道路直線段最小長度不應小于30m。交叉處的通視條件應滿足道路與軌道交通平面交叉的規(guī)定。2道路縱斷面宜保持不變,對機非混行交通,連接平面道口最大縱坡不應大于2%,困難地段不應大于3%,交叉面標高應與道路路面標高一致。3應做好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組織設計,合理布設人行道、非機動車道、車行道及有軌電車車站出入通道,并應按道路交通管理有關規(guī)定設置交通標志、標線、防護設施和信號設備、限界架等交通管理設施。4道路與有軌電車平面相交時,交叉口信號設置應遵循有軌電車優(yōu)先原則。5道口應設置堅固、平整、穩(wěn)定、耐用且易于翻修的鋪砌層,鋪砌長度應延伸至最外側(cè)鋼軌以外2.0m。8.1.1路基設計應根據(jù)道路等級、交通量與使用要求,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選材、節(jié)約資源、利于養(yǎng)護的原區(qū)域氣候、水文、地形、地質(zhì)等自然條件和實踐經(jīng)驗,滿足節(jié)8.1.2路基設計應保證路基足夠的強度、整體穩(wěn)定性、抗變形1路基斷面形式應與沿線自然環(huán)境和城市環(huán)境相協(xié)調(diào),避2在平衡濕度狀態(tài)下,城市快速路的路床頂面路基設計回彈模量值不應小于40MPa;主干路、承受重交通荷載的次干路不應小于30MPa;其他次干路、承受重交通荷載的支路不應小于25MPa;其他支路不應小于20MPa。不滿足上述要求時,應進行3對快速路和主干路,路基應處于干燥或中濕狀態(tài);對次干路和支路,路基宜處于干燥或中濕狀態(tài)。否則,應采取翻曬、4路基設計應滿足路基穩(wěn)定和工后沉降控制要5路基設計應包括排水系統(tǒng)、防排水設施和防護設施的6路基與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