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xùn)練:散文類_第1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xùn)練:散文類_第2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xùn)練:散文類_第3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xùn)練:散文類_第4頁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分類訓(xùn)練:散文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一、文言文閱讀:散文類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聽雨堂記

乙未,中郎①令吳,念兄弟三人率仕或隱,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懷子由②之意,

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十月,予往吳省之,見而嘆曰:“吾現(xiàn)子瞻居宦途四

十余年,即顛沛流離之際,室家妻子瀟然不在念,四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

床風(fēng)雨之感無日無之,7竟不得與子由相聚也?!?/p>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若明也。子瞻之骯臟③好盡,子由之陽個寡合,皆

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則可以隱。夫孰有子

瞻與子由兩相知者?以兩相知之兄弟,而偕隱于山林,講究性命之理,彈琴樂道,

而著書瑞草、何村之間,恐亦不大寂寞也;不乃違性乖質(zhì),以戰(zhàn)于功名之途,卒

為世所忌,幾至于無。彼黃州之行已矣,元祐初,既得放歸陽羨,當(dāng)此時,富貴

功名之味,亦既嘗之矣;世路風(fēng)波之苦,亦既歷之矣;己之為人,足以招尤而取

是,亦大可見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許,或相攜而歸,使不

得遂其樂于中年者,廖〃得遂于晚歲,亦奚不可。胡為乎招即來,麾即去,八年

榮華,所得幾何?而飄零秋榔之下,寂寞蜒島之中,瀕海相逢,遂不得與子由再

見,此吾之所不曉于子瞻者也。夫人貴自照。陶潛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剛耳。

子瞻渡海以后,7欲學(xué)陶,夫不學(xué)之于少,而學(xué)之于老,是賊去而彎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愛不肯?子瞻之于子由。子瞻無兄,子由無弟,其樂尚減吉吾

輩。然吾命芽,幸可以免于功名。獨吾觀兩兄道根深,世緣淺,終亦非功名之品。

而中郎內(nèi)寬而外激,心和而跡孤,尤與山林相宜。今來令吳中,令簡政清,了不

見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豈有鑒,子臉之覆轍,彼所欲老而學(xué)之者,

中郎欲少而學(xué)之乎?如是則聽雨之樂,不待老而可遂也,請歸以俟。

(選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注釋】①即袁宏道,為本文作者袁中道之兄。②蘇轍在《〈逍遙堂會宿二首>并

弓I》中寫道:''轍幼從子瞻讀弓,未嘗一日相舍。既壯,將游宦四方,讀韋蘇州詩,

至,安知風(fēng)雨夜,復(fù)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

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1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復(fù)移守膠西,而轍

滯留于淮陽、濟(jì)南,不見者七年?!雹垠a臟:亦作'抗臟〃,高亢剛直。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年確的一項是()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猖介寡合狷介:潔身自好

C.麻幾得遂于晚歲庶幾:或許,大概

D.相愛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無異于,不亞于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隱②或可以免于功名

B.①而獨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②而乃違性乖質(zhì)

C.①乃竟不得與子由相聚也②乃欲學(xué)陶

D.①其樂尚減于吾輩②豈有鑒于子瞻之覆轍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無碉的一項是()

A.扁其退居之堂曰''聽雨〃一為自己的閑居之所題寫匾額'聽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一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潛之可仕而不物——陶淵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卻不受外物牽絆

D.是賊去而彎弓也—這就像在盜賊離開后把弓折斷啊

4.閱讀第一段和注釋②,用自己的話回答''子瞻懷子由之意〃的''意〃所包含的內(nèi)容。

5.文章結(jié)尾說袁氏三兄弟的''聽雨之樂’不待老年就可實現(xiàn)。根據(jù)文意概括作者這

樣說的理由。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七年,鄭與晉盟鄢陵。八年,楚莊王?鄭與晉罩,來伐,圍鄭三月,鄭以城降

楚。楚王入自皇門,鄭襄公肉袒拳羊多迎,日:“孤不能事邊邑,使君王懷怒以

及弊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君王迂之江南,及以賜諸侯,亦惟命是聽。

若君王不忘厲、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絕其社稷,錫不毛之地,使復(fù)得改事君

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惟命是聽?!鼻f王為卻三十里亞后舍。

楚群臣日:“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勞矣。今得國舍之,何如?"莊王曰:“所

為伐,伐不服也。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晉聞楚冬伐鄭,發(fā)兵救鄭。其來

持兩端,故遲,比至河,楚兵已去。晉將率或欲渡,或欲還,卒渡河。莊王聞,

還擊晉。鄭反助楚,大破晉軍,河上。十年,晉來伐鄭,以其反晉與親楚也。

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于晉。晉景公欲發(fā)兵救宋,伯宗諫晉君日:“天

方開楚,未可伐也?!蹦饲髩咽康没羧私鈸P(yáng),字子虎,謳楚,令宋毋降。過鄭,

鄭與楚親,乃多解揚(yáng)而獻(xiàn)楚。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

于是楚堂解揚(yáng)樓車,令呼宋。遂負(fù)楚約而致其晉君命日:“晉方悉國兵以救宋,

宋雖急,慎毋降楚,晉兵今至矣!"楚莊王大怒,將殺之。解揚(yáng)日:“君能制命為

義,臣能承命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鼻f王日:“若冬許我,已而背

之,其信安在?"解揚(yáng)日:“所以許王,欲以成吾君命也?!睂⑺溃欀^楚軍日:

“為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憑王諸弟皆諫王赦之,于是赦解揚(yáng)使以。晉爵之為上

卿。

(取材于《史記?鄭世家》)

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鄭與晉盟鄢陵盟:結(jié)盟

B.其來持兩端持:堅持

C.乃祖解揚(yáng)而獻(xiàn)楚執(zhí):捉住

D.于是章解揚(yáng)樓車登:讓……登上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①楚莊王以鄭與晉盟②鄭襄公肉袒擎羊以迎

B.①晉聞楚之伐鄭②若之許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

C.①莊王為卻三十里而后舍②以其反晉而親楚也

D.①大破晉軍于河上②宋告急于晉

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孤不能事邊邑我不能管好邊境的城邑

B.敢布腹心,惟命是聽(我)可以安排心腹,一切聽從您的命令

C.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楚王賞賜(解揚(yáng))厚禮并(與他)立約,讓(解

揚(yáng))說反話

D.為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做人臣的,不要忘記盡忠而死的人

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螭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楚莊王圍困鄭國三個月,鄭舉國降楚,鄭襄公出迎并表達(dá)了自己的誠意。

B.楚莊王討伐鄭國,是為了使不馴服的國君屈服,并不想吞并鄭國的土地。

C.楚王要挾解揚(yáng),令其叫宋國投降,解揚(yáng)為了讓楚王放松警惕,答應(yīng)了要求。

D.在眾兄弟的進(jìn)諫下,楚王赦免了解揚(yáng),讓他回到晉國,晉國授予解揚(yáng)上卿。

10.文中解揚(yáng)和楚莊王都談到了''信〃。他們各自對''信〃的理解是什么?二人是如何

面對'信〃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殷為天子,二十余世。周為天子,三十余世。秦為天子,

二世而有。

人性不甚相遠(yuǎn)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zé)o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

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

聞?wù)#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

能不齊言也;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

而不然。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邛也;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失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

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難知也。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

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

不用哉?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迂善遠(yuǎn)罪西

不自知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

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yīng)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

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

義;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刑罰積而民怨背,禮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平所以使民善者聿異?;虻乐缘陆?,或驅(qū)之以法令。道

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驅(qū)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哀樂之感,禍

福之應(yīng)也。秦工M欲尊宗廟而笈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

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

之定取舍不審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工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

獸草木廣裕,德被蠻籍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秦王置天下于法

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儺,禍〃及身,子孫誅絕,

此天下之所共見也。是非其明效大驗邪!人之言曰:''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

則言者莫敢妄言?!ń耥惭远Y義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

秦事以觀之也?

(取材于《漢書?賈誼傳》)

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無琥的一項是()

A.秦?zé)o道之暴也暴:短促B.所上者告訐也訐:揭發(fā)

C.道之以德教道:引導(dǎo)D.禍幾及身幾:大多

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秦為天子,二世而亡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

B.是故法之所用易見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

C.使民日遷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也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今或言禮義之不如法令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豈顧不用哉難道反而不用(賞善罰惡)嗎

B.皆以積漸然都憑借積累漸變使社會達(dá)到這種狀態(tài)

C.湯武之定取舍審商湯和周武王審查并制定治國的方略

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人主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實來

考察上述言論呢

1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下年碉的一項是()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從小做起,應(yīng)該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能預(yù)見將會發(fā)生的事情。

C.君主面對各種不同的言論,必須有正確的辨別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實驗證。

D.君主的治國方略不一定會應(yīng)驗于國之安危,百姓哀樂才是國之安危的根本。

15.請歸納文章第三段從哪幾個方面論述了禮義的作用。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天下之患,不患材多不眾,患上之人不欲其眾;不患士之不欲多,患上之人不

使其為也。夫材之用,國之棟梁也,得之則安以榮,失之則亡鼠辱,然上之人不

欲其眾,不使其為者,何也?是有三尊焉。其尤蔽者,以為吾之位可以去辱絕危,

材之得失無補(bǔ)于治亂之?dāng)?shù);又或謂吾之爵祿足以誘天下之士,榮辱憂或在我,可

以驕天下之士,而若將無不趨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為天下實無材。此三蔽

者,可以論其失者,獨以天下乃無材者耳。蓋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

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異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省,治國而國安焉。上之

人茍不能精察之、審用之,則雖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異于眾,況其下者乎?

世之蔽者曰:''人專有異能于其身,猶錐之在囊,其末立見。故未有有其實而不可

見者也?!ù送接幸娪阱F之在囊,而因未睹夫馬之在廄也。固驥雜處,飲水食芻,

嘶鳴蹄嚙,求其所異者尊矣。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一頓其轡,

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騏膜與駕殆卻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為無材,

盡其道乎求而試之。試之之道,在當(dāng)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雖得天下之鬼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

此,于是量其能而審處之,使大者小者、長者短者無不適其任者也。如是,則上

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況若賢能智力卓葷者乎?嗚呼!后之

在位者,蓋未嘗求其說而試之以實也,而日天下果無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而子獨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日:天

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則所以能復(fù)先工之

法度,則天下之小事無不如先王時矣,況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獨言

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論》)

1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碉的一項是(

A.是有三版焉蔽:受蒙蔽

B.惟其遇事而事洽治:處理得好

C.求具所異者屢矣蔑:蔑視

D.然后騏驥與鷲珀別矣別:區(qū)別

17.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不患材之不眾人之有異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為獨以天下為無材者耳

C.而其將無不趨我況其賢能智力卓葷者乎

D.盡其道以求而試之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1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年確的一項是()

A.榮辱憂戚在我

他們的榮辱憂傷令我掛懷

B.此徒有見于錐之在囊

這只是看到了錐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奮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發(fā)揮他們的智慧,去盡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獨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這就是我只講尋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19.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

及其引重車,取夷路,不屢策,不煩御

20.下面三則材料中,哪一則最適合作為論據(jù)放在文中的【甲】處?請根據(jù)文章

及所選材料的大意簡述你的理由。

【材料】(1)弓所以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視其理,其理不因矯揉而直,

此弓人之所當(dāng)知也。

(2)六國合從,而辯說之材出;劉、項并世,而籌畫戰(zhàn)斗之徒起;唐太宗欲

治,而漠謀諫澤之佐來。

(3)南越之修彝①,加強(qiáng)弩之上,而彼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決勝之所寶

也。用以敲撲,則無以異于朽槁之梃②。

注釋:①鱗: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鄭大純墓表①

閔縣鄭君諱際熙,字大純,為人介節(jié)而敦誼,勤學(xué)而遠(yuǎn)志,年三十六,終于舉

A,而上知其生平者,旗弗思焉。君初為諸生,家甚貧,借得人地才丈許,編茅

以居,日奔走營來?奉父母,而妻子食薯領(lǐng),君意顧充然。鄰有吳生者,亦介士,

死至不能殮。君重其節(jié),獨往手殯之。將去,顧見吳生母老憊衣破,即解衣與母。

母知君無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學(xué)出。

君既中鄉(xiāng)試,將試京師,行過蘇州。或告之日:“有閩某舉人至此,發(fā)狂疾,忽

詈②大吏。吏系之,禍不測矣?!熬娜蝗眨骸拔嵊岩?!”即用同行者,步就其系

所,為供醫(yī)藥,飯羹至便溺皆君掖③之。適君有所識貴人至蘇州,求為之解,某始

得釋。君即護(hù)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與別去。于是君往來蘇州月馀,

失會試期,不得與。

君文章高厲越俗,其鄉(xiāng)舉為乾隆丙子科。同考④知龍溪縣陽湖吳某得君文大喜,

以冠所得士。及君見吳君,吳君曰:“吾不必見生,見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

已矣!生文品太峻,終不可與庸愚爭福?!本允侨視?,一以友故不及赴,

再結(jié)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試,往主漳州云陽書院,歸謁吳君于龍溪,遂于

龍溪卒。

君有弟字曰大章,少與君同學(xué),同執(zhí)家苦,長西同有名。君歿八年,大章登進(jìn)

士為編修。去年,余與大章同纂修《四庫全書》。大章日見余,每如欲有言西止。

今秋,余疾請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

而追慕古人,則忘寢食、棄人事,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見君文,吾兄必愛之

也。今吾兄沒十四年矣,君又將去,安得君文傳之?”余為惻奉。昔吾鄉(xiāng)方望溪

宗伯與兄百川先生至友愛,百川死而宗伯貴。吾鄉(xiāng)前輩皆告余,宗伯與人言,一

及百川,未嘗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異是!

大純學(xué)行皆卓然,雖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勸后人。余固不憚乃辭,而大章之

志,則亦益可悲矣。君無子,其詩文曰《浩波集》,大章自鐫行之。乾隆三十九

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兼撰。

(《惜抱軒文集》卷十一)

【注釋】①墓表:刻載死者生平、表揚(yáng)其功德的碑文。②詈:罵。③掖:扶持。

④同考:明清鄉(xiāng)試、會試中協(xié)同主考閱卷的官員。

2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置衣室中趨出趨:疾走

B.即謝同行者謝:辭別

C.君自是三值會試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重貴:看重

2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靡弗思焉余為惻旗

B.日奔走營米以奉父母以求其文之用意

C.長而同有名每如欲有言而止

D.余固不憚為辭大章為鐫行之

2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終于舉人——終于成為舉人

B.君意顧充然一鄭君卻覺得很滿足

C.再細(xì)于有司一兩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沒有誰比得上我的兄長

24.根據(jù)全文內(nèi)容,概括回答姚鼐為鄭大純撰寫墓表的原因。

25.鄭大純的學(xué)行符合《論語》中''君子〃的標(biāo)準(zhǔn),請從下面兩則中任選其一,并結(jié)

合上文相關(guān)內(nèi)容加以分析。

①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保ā缎l(wèi)靈公》)

②子曰:“君子不憂不懼?!保ㄋ抉R牛)日:“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

子日:“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諸生相從T此,甚盛。恐無能為助也,以四事相規(guī),聊?答諸生之意:一日立

志,一日勤學(xué),三曰改過,四日貢善。其慎聽,毋辱!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學(xué)者曠廢堪惰,

玩歲惘時,而百無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

則賢矣。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

使為善而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鄉(xiāng)黨賤惡之,如此而不為善,可也;為善則

父母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xiāng)黨敬信之,何苦而不為善、為君子?使為惡不父母

愛之,兄弟悅之,宗族鄉(xiāng)黨敬信之,如此而為惡,可也;為惡則父母怒之,兄弟

怨之,宗族鄉(xiāng)黨賤惡之,何苦而必為惡、為小人?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為君子,自當(dāng)從事于學(xué)。凡學(xué)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寫也。從吾游者,

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諸生試觀儕輩之中,茍有虛而為盈,無

而為有,諱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足,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資某雖甚超

邁,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彼固將以欺人,人果遂為所欺,

有弗竊笑之者乎?茍有謀默自持,無能自處,篤志力行,勤學(xué)好問,稱人之善,

而咎己之失,從人之長,可明己之短,忠信樂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資稟雖甚

魯鈍,儕輩之中,有弗稱慕之者乎?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上人,人果遂?彼

為無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諸生觀此,亦可以知所從事于學(xué)矣。

夫過者,自大賢所不免,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故不貴于無過,

而貴于能改過。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恥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

陷于狡詐偷刻之習(xí)者乎?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誤承,素?zé)o

師友之講習(xí)規(guī)飭也。諸生試內(nèi)省,萬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鼠不痛自悔咎。然

亦不當(dāng)以此自歉,遂餒于改過從善之心。但能一旦脫然洗滌舊染,雖昔為盜寇,

今日不害為君子矣。若日吾昔已如此,今雖改過而從善,將人不信我,且無贖于

前過,反懷羞澀疑沮,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選自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

2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慎聽,毋軍忽:快捷、迅速

B.必其志之尚未尊也篤:一心一意

C.自矜自星是:認(rèn)為正確

D.皆其不知而誤蹈蹈:踏進(jìn)、實行

2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諸生相從于此自當(dāng)從事于學(xué)

B.聊以答諸生之意人果遂以彼為無能

C.立志而賢,則賢矣為善則父母愛之

D.使為惡而父母愛之從人之長,而明己之短

2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

即使靠技術(shù)為生的各種工匠,(也)沒有不以立志為根本的

B.彼固以無能自處,而不求二人

他們竟然把無能當(dāng)作資本,而不希求成為人上人

C.然不害其卒為大賢者,為其能改也

但不妨礙他最終成為一個大賢人,是因為他能夠改正過失

D.而甘心于污濁終焉,則吾亦絕望爾矣

就自甘墮落到終老,另雌也對你絕望了

2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碉的一項是()

A.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提了四條建議,目的在于教誨學(xué)生進(jìn)德

與修業(yè)。

B.第二段談立志,主要談到了三個內(nèi)容:立志的重要性、立志的方法以及不立志

的危害。

C.在談到勤學(xué)時,相較于聰明智慧機(jī)警敏捷,王陽明更看重學(xué)生們的勤奮真誠謙

遜退讓。

D.第四段談改過,作者教育學(xué)生''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反躬自問,有錯

必改。

30.本文第三E殳談勤學(xué)的問題。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論述的。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南齊書》,梁蕭子顯撰。臣等因校正其訛謬,而買其篇目,日:

將以是非得失、興壞理亂之故而為法或,則必得其所托,而后能傳于久。此史

多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則或失其意,或亂其實,或析理之不通,或設(shè)

辭之不善,故雖有殊功匙德非常之跡,將暗而不章,郁而不發(fā),而精機(jī)嵬瑣、奸

回兇慝9】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月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

以通難知之意,其文必足以發(fā)難顯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稱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各者不能知,知之

者不能名,以為治天下之本。號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設(shè),其言至名,其體至備,

以為治天下之具。而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記者豈獨其跡也?并與其深微之意

而傳之。小大精粗,無不盡?;本末先后,無不白也。使誦其說者,如出乎其時;

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謂明足以周萬事之理,道足以適天下之用,智足

以通難知之意,文足以發(fā)難顯之情乎?則方是之時,豈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

蓋執(zhí)簡操筆而隨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為史者,如遷[2]之文,亦不可不謂雋偉拔出之才、非常之士

也。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道不足以適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難知之意,

文不足以發(fā)難顯之情,何哉?蓋圣賢之高致,迂固有不能純達(dá)其情而見之于后者

矣,故不得而與之也。遷之得失如此,況其他邪?

子顯之于斯文,喜自馳騁,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績【3】之變尤多,而其文益

下。豈夫材固不可以強(qiáng)而有邪?數(shù)世之史既甚,故其事跡曖昧,雖有隨世以就功

名之君、相與合謀之臣,未有赫然得傾動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時

偷奪傾危、悖禮反義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豈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

哉!

蓋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

稱也。豈可忽哉!豈可忽哉!

(取材于曾鞏《南齊書目錄序》)

注釋:【1】慝:邪惡,罪惡?!?】遷:司馬遷?!?】績:通"繪〃。

3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而敘其篇目敘:乍序

B.而為法戒戒:戒除

C.周萬事之理周:綜括

D.其言至約約:簡略

3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此史之所以作也使由之者不能知

B.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其求旨者,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無不盡電故不得而與之出

D.然顧以謂明不足以周萬事之理數(shù)世之史既然

3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或亂其實有的竄亂了那些歷史事實

B.郁而不發(fā)思路阻滯不通暢

C.其任可得而稱也他的能力與良史之名相稱了

D.以為治天下之具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措施

34.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曾鞏??笔捵语@著《南齊書》時所作序文,表達(dá)了作者的歷史觀和文學(xué)

觀。

B.曾鞏認(rèn)為''良史〃應(yīng)該滿足四個條件:見識廣博,思想合用,才智出眾,文辭精

妙。

C.撰寫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門徒,因而他們執(zhí)筆寫作都能言詞簡潔,緊扣史

實。

D.司馬遷是一位俊逸英偉、出類拔萃、非同尋常的史學(xué)家,卻無資格進(jìn)入良史行

列。

35.作者為什么會發(fā)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請結(jié)合全文分條簡述。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題。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豐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

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期,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

也。當(dāng)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強(qiáng),

則反相賊害,單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

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

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jì);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dāng)退小人

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雕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

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jìn)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

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

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日:“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

惟一心?!凹q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

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xiàn)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

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剪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

漸起朋黨本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日:“此輩清流,可投

濁流?!倍扑焱鲆?。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前人為朋,莫如漢獻(xiàn)帝;

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

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承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

稱舜為聰明之圣者,.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

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英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嗟呼!興亡若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取材于歐陽修《朋黨論》)

3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惟豐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幸:希望

B.或利盡而交琬疏:疏通

C.然而后世不道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消:責(zé)備

D.興亡治亂之跡治:安定太平

3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①雖其兄弟親戚②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

B.①盡解黨人而釋之②吾嘗終日而思矣

C.①漸起朋黨之論②感吾并行休

D.①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②為國以禮

3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年確的一項是()

A.后漢獻(xiàn)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

后漢獻(xiàn)帝的時候,把天下名士都關(guān)押起來,把他們視作''黨人〃

B.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這些是清澈的河流,應(yīng)當(dāng)與污濁的河流合并起來

C.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xiàn)帝

能禁絕好人結(jié)為朋黨的,誰也不及漢獻(xiàn)帝

D.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為君主的可以作為借鑒了

3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無碉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不諱言朋黨,指出朋黨有原則的區(qū)別,正面指出朋黨的客觀存在,這

就爭取了立論的主動性,使作者立于不敗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強(qiáng)大的批判力量。

B.文章舉例詳實,寫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據(jù),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辯

駁的邏輯力量。

C.文章末尾,作者請求君主納諫,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以使國家興盛起

來。

D.文章語言駢散互用,長短結(jié)合,融敘事、描寫、議論為一體,洋溢著理性的光

芒和思辨的智慧。

40.本文作者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論證觀點,請列舉其中兩種,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加以

分析。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詔宗室群臣襲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寧以為古今事殊,恐非

久安之道,上疏爭之。侍御史馬周亦上疏,以為:“堯、舜之父猶有朱、均之子

[1]o倘有孩童嗣職,萬一驕愚,兆庶被其殃,而國家受其敗°正欲絕之也,則

子文之治【2】猶在;正欲留之也,而欒庶之惡【3】已彰。與其毒害于見存之百

姓,則寧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臣

謂宜賦以茅土,酬其戶邑,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

福祿。”詔停世襲刺史。

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謂諫議大夫褚遂良曰:“卿猶知起居注,所書可得觀

乎?"對曰:“史官書人君言動,爸記善惡,庶幾人君不敢為非。未聞自取可觀

之也?!鄙显唬骸半抻胁簧?,卿亦記之邪?”對日:“臣職當(dāng)載筆,不敢不記?!?/p>

黃門侍郎劉洎曰:“借使遂良不記,天下亦皆記之?!鄙先眨骸罢\然?!?/p>

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問侍臣曰:“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

服戎狄。朕才不逑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論若故,諸公各帥意以實言之?!比?/p>

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鄙先眨骸安蝗弧k匏阅芏?/p>

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入各行能不能兼

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jìn)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推諸壑。

朕見賢者則敬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

無代無之。朕踐咋以來,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嘗黜責(zé)一人。自古皆貴中華,

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用"弓成今日之功

也。”顧謂褚遂良日:“公嘗為史官,如朕言,得其實乎?”對曰:“陛下盛德

不可勝載,獨以此五者自與,蓋謙謙之有耳。”

(取材于《通鑒紀(jì)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

注釋:【1】朱、均:分別是堯、舜的兒子,都是不肖之子?!?】子文之治:子

文,春秋時輔佐楚成王開疆拓土。這里指先輩功臣的影響。[3]欒庶之惡:這里

指世襲子弟的惡行。

41.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兆庶被其殃被發(fā)行吟澤畔(司馬遷《屈原列傳》)

B.蓋謙謙之志耳便扶向路,處處事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C.爭記善惡前人之述曾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D.朕所以能及此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4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未聞自取而觀之也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班固《蘇武傳》)

B.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圣人之所以為圣(韓愈《師說》)

C.自不諭其故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蘇軾《石鐘山記》)

D.人之行能不能兼?zhèn)洳蝗珥汈е鶎W(xué)也(荀子《勸學(xué)》)

4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然則向所謂愛之者,乃適所以傷之也

這樣,那么原來對他們的關(guān)愛「恰好成了傷害他們的行為

B.臣謂宜賦以茅土,酬其戶邑

臣下認(rèn)為應(yīng)該對那些按土地交稅的,以擴(kuò)充他們封地為酬勞

C.朕見人之善若己有之

我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好像自己擁有這些優(yōu)點一樣

D.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因此那些種族部落都依賴我,就像依賴父母一樣

44.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太宗準(zhǔn)備封宗室群臣后代世襲刺史,于志寧認(rèn)為現(xiàn)在與過去不同了,不應(yīng)總

是世襲,于是上疏競爭刺史之位。

B.侍御史馬周認(rèn)為世襲刺史絕如留倆難,因此建議給他們另外的好處,以避免

國家和百姓的利益受到損害C

C.起居注記載皇帝言行,即使是皇帝的錯誤也要記。黃門侍郎劉洎認(rèn)為,史官不

記,天下人也會記。太宗表示贊同。

D.唐太宗認(rèn)為自己的功績超過古人,讓群臣幫助分析其中的原因,要求實話實說;

他對群臣歌功頌德很不以為然。

4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必有材行,隨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孫終其福祿。

46.一般認(rèn)為最后一段表現(xiàn)了唐太宗的清醒和理智,他的''清醒和理智〃體現(xiàn)在哪些

方面?請簡要回答。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1)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于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蕖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

濯【1】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

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

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

梏亡之矣。皆之反復(fù),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淮禽獸不遠(yuǎn)矣。

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

茍失肉養(yǎng),無物不消??鬃釉唬骸?操則存,合則亡;出入無時,英知作鄉(xiāng)。'

惟心之謂與?”

孟子曰:“無惑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

葷,小數(shù)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鴿將至,思援弓徼

而射之,雖與之俱學(xué),弗若之矣。乃其智弗若與?日:非然也。”

(取材于《孟子?告子上》)

(2)孔子稱古有博弈,今博獨行千世,而弈獨絕;博義既弘,弈義不述,其

聲可聞乎?或口:北方之人,謂棋?弈。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

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陳,行之在人,蓋王

政也。夫博懸于投,不專在行,優(yōu)者有不遇,劣者有僥幸。至于弈則不然,高下

相推,又有等級?;蛱撛O(shè)預(yù)置,以自護(hù)衛(wèi),蓋象庖羲網(wǎng)罟之制。堤防周起,障塞

漏決,有似夏后治水之勢。一孔有闕,頹壞不振,有似瓠子汛濫之?dāng) W鞣O(shè)詐,

突國橫行,田單之奇。要危相劫,割地取賞,蘇張之姿。三分有二,忽而不誅,

周文之德。逡巡儒行,保角依旁,卻自補(bǔ)續(xù),雖敗不亡,繆公之智。上有天地之

象,次有帝王之治,中有五霸之權(quán),下有戰(zhàn)國之事,覽其得失,古今略符。

(取材于班固《弈旨》[2】)

注釋:【1】濯濯:光禿禿,沒有草木的樣子?!?】《弈旨》: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

關(guān)于圍棋理論的專著。

4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錯之反復(fù)梏:束縛、壓制

B.則其違禽獸不遠(yuǎn)矣違:離

C.今夫弈之為教數(shù):技藝

D.古今略徵備:準(zhǔn)備

48.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A.以其郊于大國也今博獨行于世

B.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劣者有僥幸

C.操則存象地則也

D.為其智弗若與謂棋為弈

4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前的一項是()

A.吾如有萌焉何哉

我對他剛萌芽的善心又能怎么樣呢

B.夫博懸于投

博戲的不確定在于投擲骰子

C.蓋象庖羲網(wǎng)罟之制

就如同伏羲結(jié)網(wǎng)捕魚一樣

D.要危相劫

只要有危險,就相互劫持

50.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短文一寫曾經(jīng)草木茂盛的牛山因砍伐放牧而變得光禿,類比善心被耗損。

B.短文一引用孔子的話,說明仁心易失,存在不確定性,因而需要''養(yǎng)

C.短文一中孟子認(rèn)為自己見王的次數(shù)太少,所以對''王之不智〃感到自責(zé)。

D.短文二中孔子認(rèn)為''博小'弈"不同,博〃有高下等級,故流行于世。

51.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

52.以上兩則短文都與到''弈〃,但用意不同,請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簡要闡述。

參考答案:

1.A

2.B

3.D

4.蘇軾與蘇轍從小''未嘗一日相舍〃的兄弟情深;長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團(tuán)聚、重享

''夜雨聽蕭瑟〃的閑居之樂;宦途多年,兄弟沒能相聚的遺憾。

5.袁氏兄弟間的情感不亞于蘇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倫之樂勝過二蘇;作者(袁中

道)沒有仕途之累;兩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對蘇軾兄弟的覆轍有所鑒戒。

【解析】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治朝: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句意: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時代。

故選A。

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有的/或許。句意:念及我們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隱居/或許可以免于功名。

B.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句意:卻唯獨沒有一刻能忘記蘇轍;可是他竟然違背本性。

C.連詞,卻/連詞,才。句意:可是最終他也沒能和蘇轍相聚/才想學(xué)陶淵明。

D.介詞,比/介詞,從。句意:他們的快樂要比我們兄弟三人少/莫非從子瞻的覆轍中有

所鑒戒。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J把弓折斷"錯誤彎弓〃應(yīng)為灣弓射箭〃。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注意根據(jù)文中和注釋的句子概括。

結(jié)合''未嘗一日相舍NT知,蘇軾與蘇轍從小兄弟情深;

結(jié)合''游宦四方小、夜床風(fēng)雨之感知,長大及游宦四方后,希望團(tuán)聚、重享閑居之樂;

結(jié)合''不得與子由相聚,可知,宦途多年,兄弟沒能相聚的遺憾。

5.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文章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答題的區(qū)位在最后一段。

結(jié)合''相愛不啻子瞻之于子由"^知,袁氏兄弟間的情感不亞于蘇氏兄弟;

結(jié)合''子瞻無兄,子由無弟,其樂尚減于吾輩‘可知,袁氏三兄弟的天倫之樂勝過二蘇;

結(jié)合''或可以免于功名用I知,作者(袁中道)沒有仕途之累;

結(jié)合''兩兄道根深,世緣淺,終亦非功名之品WT知,兩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

結(jié)合''有鑒于子瞻之覆轍'可知,對蘇軾兄弟的覆轍有所鑒戒。

參考譯文:

聽雨堂記

乙未年(萬歷二十二年),中郎做吳縣縣令,念及我們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

隱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見),就取蘇軼思念蘇轍之意,為自己的休息閑坐之所題

寫匾額“聽雨”。這一年的十月,我去吳縣探望他,見到聽雨堂后(不由)感嘆道:

“我看蘇軾為官四十多年,在顛沛流離之時,家室妻子全然不顧念,卻唯獨沒有一刻

能忘記蘇轍,對兒時兩人風(fēng)雨對床的人生樂趣的感念,沒有一天沒有的,可是最終他

也沒能和蘇轍相聚?!?/p>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時代。蘇軾高亢耿直,無所保留地進(jìn)

諫忠言,蘇轍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倆都有隱居山林的風(fēng)骨氣度,(本質(zhì)上)

不是迎合世俗謀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個人了解他,就可以隱居了。何況蘇

軾、蘇轍兩人互為知己?兩個互為知己的兄弟,一起隱居山林,講究性命之理,彈琴

論道,在瑞草橋、何村中著書,恐怕也不會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違背本性,在功名

仕途上努力,最終被世人嫉妒,幾乎處于死地。那黃州之行也就罷了,元祐初年得以

回到陽羨,在那時,富貴功名的滋味已經(jīng)嘗過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經(jīng)歷過了;自

己的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約可見了,可謂歷經(jīng)磨練而富有經(jīng)驗了。或者

招蘇轍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許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鄉(xiāng),讓不能在中年實現(xiàn)的

樂趣,在晚年實現(xiàn),也不是不可能的。為什么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八年之間,榮華

富貴得到了多少呢?結(jié)果是被貶謫惠州、僚州,飄零寂寞,最終不能與蘇轍相見。這

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貴在自我了解。陶潛可以做到出仕卻不為外物所役(而辭

官),是因為他性情剛毅啊。子瞻被貶到海南以后才想學(xué)陶淵明,他不在年輕的時候

學(xué),卻在老年的時候?qū)W,這和賊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彎弓射箭是一樣的。

現(xiàn)在我們兄弟三人,相親相愛的程度不亞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沒有哥哥,子由沒

有弟弟,他們的快樂要比我們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藥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

看兩個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緣分淺,終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寬廣而

外顯激切,心態(tài)平和而行跡孤傲,尤其適宜隱居。現(xiàn)在在吳縣擔(dān)任縣令,政令清簡,

全然不見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樂。莫非從子嗨的覆轍中有所鑒戒,子瞻

想在年老的時候?qū)W陶淵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輕的葉候?qū)W陶淵明嗎?如果真是這樣,那

么兄弟對床聽雨的快樂,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實現(xiàn)了,請讓我回去等待這一天。

6.B

7.B

8.B

9.C

10.(答案示例)解揚(yáng)理解的''信〃,是''臣能承命為信〃,即臣子麒盡辦法執(zhí)行君王的

命令,完成任務(wù)。楚莊王理解的''信〃,是講誠信,不違背諾言。解揚(yáng)為了完成任務(wù)可

以失小信(即騙取對手信任)以成大信,甚至冒死履行人臣使命。楚莊王看重講''信〃

之人,他相信了鄭襄公的臣服之語,降服鄭國后退兵;他最終還是赦免了忠誠于自家

主人的解揚(yáng)。這都表現(xiàn)了楚莊王面對''信〃的態(tài)度。

【解析】6.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晉國意見不統(tǒng)一。持:持有,懷有。

故選B。

7.本題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