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故失天下《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名軻(kē),字子輿(zǐyú),鄒(zōu)國(今山東鄒縣)人,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被尊為“亞圣”,與孔子合稱“孔孟”。他主張實行“仁政”,推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反對暴政害民。認識孟子:《孟子》簡介《孟子》是一部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等合著的。該書長于言辭,其文氣勢磅礴,論證嚴密,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孟子》與《論語》、《中庸》、《大學》合稱為“四書”。五經:《詩經》《禮記》《周易》《春秋》《尚書》寫作背景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之間的吞并戰(zhàn)爭日益激烈,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業(yè),各國君主不約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體恤百姓。面對這種現(xiàn)實,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國理想。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孟子的治國理想.得道多助,失道寡(ɡuǎ)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fú)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shènɡ)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ɡ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qīn)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劃分層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解題:題目是編者加的,為全文的結論?!暗馈奔疵献又鲝埖摹叭收薄巴醯馈彼枷?,文章由此引出“民心”。題目的意思是得到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多;失去民心的人,幫助他的人少。施行

仁政少譯讀課文,把握文意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宜乎做某事的氣候條件人事協(xié)和,民心和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fú)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yǐ);然而/不勝(shènɡ)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三里之城:方圓三里的內城。

之:的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墻。環(huán):圍。攻:攻打,進攻。勝:勝利,取勝。

夫環(huán)而攻之:夫,用于句首,以提示下文或表示對某事進行判斷。得:得到,獲得。然而:這樣卻。譯文;(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時之處,這樣卻不能取勝,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ɡ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城:城墻

池:護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堅利:堅固鋒利。指裝備精良。

米粟:大米和小米,泛指糧食。多:充足

委而去之:意思是棄城而逃。委:放棄。去:離開。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故:所以,因此。域:限制在疆域內,居住。以:憑,靠。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固:鞏固。國:國防。山溪:山河。險:險要。

威:震懾,威懾。

利:銳利。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qīnqi)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寡:少。之:動詞,到。至:極點。親戚: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

畔:通“叛”,背叛。

天下順之:順,歸順,服從。故:所以。君子: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說的“得道者”。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內外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

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時之處,這樣卻不能取勝,是因為天時比不上地利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地利比不上人和呀。

所以說: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內外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分析課文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論據{進攻——天時不如地利防御——地利不如人和→↓類推{}戰(zhàn)爭需要“人和”域民固國威天下——————治國需要“人和”↓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主旨,中心,治國要施行仁政)戰(zhàn)爭事例治國道理類

推類推總總總總分分結構圖解本篇主要是談戰(zhàn)爭呢,還是談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治國),是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偨Y這篇文章,作者以文載道,作者從當時的兼并戰(zhàn)爭談起,分析了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個因素,認為要想取得戰(zhàn)爭的取后勝利,必定要得人和。怎樣才能得人和,孟子認為在治國一定要施行仁政,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支持,才能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孟子從戰(zhàn)爭談到治國,宣傳了仁政的思想。1、中心論點/作戰(zhàn)三要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結論/主旨(中心)/施行仁政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攻方失利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也4、守方失利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5、人和的實質:得道6、人和的最佳局面:天下順之7、施仁政得民心的句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理解性默寫1.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因素及其關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結論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表明人心所向、上下團結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對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最主要的條件作了論述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揭示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之間的關系。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孟子用一組排比句強調地利和武力條件不值得依靠的句子是: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9.孟子認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闡述這一觀點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日本某些反華勢力,擅自篡改歷史教科書,結果招致了國內外有識之士的一致反對,弄得眾叛親離,正應了孟子那句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1.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戰(zhàn)必勝”的條件是:“得道者多助”。13、美國插手中國內部事務,一次又一次慫恿臺灣加入只有主權國家才有資格加入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當然,他們的圖謀均告失敗。這充分證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14、文中哪個句子最能體現(xiàn)作者的仁政思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5、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如得不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后果就不堪設想。由詞可聯(lián)想到本文的孟子的兩句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字詞積累一詞多義而以環(huán)而攻之委而去之而不勝然而不勝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天下之所順憑、靠連詞,表順承連詞,表轉折卻連詞,表順承博學而篤志

表并列連詞,表轉折卻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委而去之親戚畔之天下順之寡助之至之結構助詞:的代詞動詞:到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一詞多義一詞多義利城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堅利也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有利銳利內城城墻父利其然也:

以......為利

①失道寡助:少

②寡人:諸侯自稱

①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判斷句標志,......的原因)

②得道者多助:......人

①天時不如地利:及,比得上

②隱然如大環(huán):像

③縱其所如:到、往

④如其言:按照

⑤洛陽親友如相問:如果學過的知識溫故而知新(<<論語>十二章)公問其故(《曹劌論戰(zhàn)》)原因,緣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魚我所欲也》)

是故學然后知不足(《禮記學記》)

故克之(《曹劌論戰(zhàn)》)

故不為茍得也(《魚我所欲也》)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此,所以

故臨府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故漁者歌曰(《三峽》)

故雖有名馬(《馬說》)

故余雖愚(《送東陽馬生序》)特意的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送東陽馬生序》)故

道阻且長(《詩經》)

行道之人弗受《魚我所欲也》)

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

伐竹取道(《小石潭記))學說,主張

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道理

雖有至道(《雖有嘉肴))

以咨諏(zōu)善道(《出師表))

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送東陽馬生序》)道、道路方法

說、談論

最好的

雖有至道(《雖有嘉肴》)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桃花源記》)

遂至承寺尋張懷民(《記承天寺夜游》)

到...的時候

每至晴初霜旦(《三峽》)

色愈恭,禮愈至(《送東陽馬生序》)

判斷詞,是斯是陋室(《陋室銘》)

是非木杮(《河中石獸》)

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富貴不能淫》)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北冥有魚》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馬說》)到

周到指示代詞,此這

1.勝利

戰(zhàn)必勝矣

2.能承受

謀攻》:“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3.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4.勝過、超過

此時無聲勝有聲

5.盡,完

《鴻門宴》:“刑人如恐不勝勝得1.施行

得道多助2.得到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3.發(fā)現(xiàn)、找到

得其船4.實現(xiàn)

郁郁不得志5.體會、領會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6.同“德”感恩、感激

所識窮之者得我歟1.逃跑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2.滅亡(國家)

國恒亡3.丟失

亡羊補牢4.死亡(人、物)

家破人亡5.同“無”沒有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詞類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名詞作動詞用,限制形容詞作動詞用,震懾形容詞作動詞用,鞏固特殊句式⑴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課堂檢測1、解釋加點詞語⑴七里之郭()⑵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⑶夫()環(huán)而攻之⑷是()天時不如地利也⑸池()非不深也⑹兵革()非不堅利也⑺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