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國家憲政理論_第1頁
第5章 國家憲政理論_第2頁
第5章 國家憲政理論_第3頁
第5章 國家憲政理論_第4頁
第5章 國家憲政理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國家憲政理論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在新制度經濟學之前的西方理論界中,關于國家起源或性質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契約理論;另一種是掠奪或剝削理論。契約論最早是作為西歐新興資產階級反抗封建主義和中世紀神權的有力武器而出現的,它可以追溯至文藝復興時期,其代表人物為霍布斯、盧梭等。就其實質而言,契約論只是關于國家產生前社會狀態(tài)和國家產生過程的一種假設性的描述,其中被廣為推崇的是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所構建的國家契約論。在霍布斯的《利維坦》中有兩個基本的假設:第一,國家產生前的社會狀態(tài)是一種“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自然狀態(tài)。人性的自私和利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斗爭,即“霍布斯叢林”假說。第二,國家是人們?yōu)榱藬[脫“自然狀態(tài)”,訂立契約的產物。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命和權利,人們共同約定,訂立契約,通過契約把自己的部分權力交給一個人或一些人組成的會議,使其擔當起他們的人格,為訂立契約者提供必要的保護。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關于國家的具體形成,霍布斯這樣寫道:“如果要建立這樣一種能抵御外來侵略和制止相互侵害的共同權力,以便保障大家能通過自己的辛勞和土地的豐產為生并生活得很滿意,那就只有一條道路:把大家所有的權力和力量托付給某一個人或一個能通過多數的意見把大家的意志化為一個意志的多人組成的集體。這就等于是說,指定一個人或一個由多人組成的集體來代表他們的人格,每一個人都承認授權于如此承當本身人格的人在有關公共和平或安全方面所采取的任何行為、或命令他人作出的行為,在這種行為中,大家都把自己的意志服從于他的意志,把自己的判斷服從于他的判斷。這就不僅是同意或協(xié)調,而是全體真正統(tǒng)一于唯一人格之中;這一人格是大家人人相互訂立信約而形成的,其方式就好像是人人都向每一個其他的人說:我承認這個人或這個集體,并放棄我管理自己的權利,把它授予這人或這個集體,但條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權利拿出來授予他,并以同樣的方式承認他的一切行為。這一點辦到之后,像這樣統(tǒng)一在一個人格之中的一群人就稱為國家……”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同契約理論相比,掠奪或剝削理論則力圖從歷史事實中找出國家起源的證據。一般而言,這一理論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派認為國家起源于戰(zhàn)爭,另一派認為國家起源于階級剝削。剝削論者一般都是將國家看作是一個集團或階級的代理結構,其職能是代表該集團或階級去剝削、榨取其他集團或階級,以實現其收入的最大化?!奥訆Z性的國家將界定一套產權,使權力集團的收益最大化而無視它對整個社會福利的影響。”在剝削論者看來,國家是一種工具,它只維護統(tǒng)治者的利益,而不管整個社會的福利。剝削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國家是一個歷史范疇,它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只有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出現階級時國家才會產生。為了緩和階級沖突,把沖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圍內,就需要有國家作為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第三種力量來壓制階級的公開沖突,這樣國家就應運而生。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新制度經濟學派敏銳地觀察到上述兩種理論的不足,認為它們不能準確地界定國家并有力地解釋國家同經濟發(fā)展的關系。諾思認為,契約理論是西方經濟學中交易原理合乎邏輯的延伸。它實際上把國家假設為在交易中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角色。契約理論成功地解釋為什么國家可以潛在地提供一個節(jié)約利用資源的框架,從而可以促進福利增長。但由于契約理論只假設了訂立契約的原因和契約本身的功能,沒有進一步分析訂立契約各方的利益要求以及為了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所進行的斗爭及爭奪,因而契約論實際上忽視了國家作為契約各方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工具的功能。因此,契約論的最大弱點就在于沒有提供契約實現過程的有力證明。對于掠奪或剝削理論,諾思認為這種解釋雖然揭示了國家為了實現統(tǒng)治者利益最大化而極力榨取選民租稅的本質,但卻忽視了國家同選民之間的互動關系。實際上選民也在通過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來制約國家行為。這種解釋的另一個弱點是沒有看到國家也會成為促進社會總收益提高的一種力量,而單純地把國家同選民以及社會之間的收益關系看成是零和博弈。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針對上述兩種理論的缺陷,諾思提出了“暴力潛能”的分配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若“暴力潛能”在公民之間進行平等分配,便產生契約性的國家;若這樣的分配是不平等的,便產生了掠奪性(或剝削性)的國家,由此出現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即掠奪者(或剝削者)和被掠奪者(或被剝削者)。具體地說,“暴力潛能”是指國家是一種在使用暴力方面具有潛在比較優(yōu)勢的組織,或者說同人類社會其他任何組織形式,如社區(qū)、市場、企業(yè)等相比,國家所具有的比較優(yōu)勢就在于它能夠合法地使用暴力;并且在使用暴力的時候比其他任何社會組織都更有效率。因為使用暴力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國家在這方面具有專業(yè)化的優(yōu)勢。軍隊、警察、司法部門這些暴力機構都是由國家掌控。諾思認為,用產權分析的方法來看,暴力也是一種資源,因為暴力可以影響經濟績效。自從人類社會產生以來,使用暴力就是一種社會組織的權力,不過,在國家出現以前,使用暴力的權利是分散的,分散在不同

的社會組織手中,對暴力資源的運用是低效率的,只有國家才能夠有效率

地使用暴力這種資源。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新制度經濟學把國家視為在暴力方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組織。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可以克服“搭便車”的行為,二是在提供暴力方面具有規(guī)模效益。先看“搭便車”行為。安全是一種公共資源,在一個社區(qū)中生活的居民都需要安全。但是,不同的人對安全這種公共產品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樣的。為了防止“搭便車”行為,就需要強制性地向所有需要安全的居民收取費用,包括那些對安全的需要比較多和不多,甚至那些自以為不需要安全的居民。而這一點,只有具有強制力的國家才能做到。再看國家在提供暴力這種資源方面所具有的規(guī)模效益。在國家出現以前,其他的一些社會組織,如莊園、氏族也承擔著為居民提供暴力保護的責任,但由于莊園、氏族的規(guī)模都比較小,能夠為居民提供武力保護的能力有限。暴力資源分散在莊園、氏族等組織手中,影響了暴力資源的質量。而國家具有強制力,可以通過強制的手段分攤提供公共資源的費用,又有能力保持一支常備軍和其他專門的國家暴力機構,提供專業(yè)化的暴力資源。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國家暴力資源之所以能更有效地使用,在于其能達到規(guī)模經濟和防止“搭便車”行為。但是,既然國家暴力被視為一種資源,那就意味著國家暴力不能被濫用。這是因為:第一,國家暴力是對付暴力的暴力,即對付非法暴力的合法暴力,這種合法性起源于每個人捍衛(wèi)自己利益,抵御別人侵害的合法權利。第二,國家暴力只有在能夠實現某種社會合作,并且比其他制度(如市場)更有效時,才被采用。由此可見,國家是在使用暴力方面具有潛在的比較優(yōu)勢的一種組織。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關于國家的起源,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曼瑟爾?奧爾森提出了另一種解釋,即“匪幫論”。奧爾森在論文“獨裁、民主與發(fā)展”中,將最初創(chuàng)建國家的功勞歸于“匪幫”。他認為,在以狩獵、采集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原始社會里,由于人數不多,原始部落內的和平與秩序可以通過自發(fā)、自愿的協(xié)商來實現。而到了農業(yè)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口增長,社會無法自動實現和平與秩序。在社會人口眾多的情況下,要自愿達成和平與秩序一致協(xié)議的成本非常高,個人收益與成本極不相稱,“搭便車”是理性的選擇。結果,和平與秩序無法自動實現。在這個無政府的社會里,“暴力企業(yè)家”很快地發(fā)現,組織強大的暴力機器進行掠奪是謀生的一種手段。于是流寇四起、土匪叢生。然而,流寇無組織的競相掠奪使人民失去投資和生產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的財富越來越少,流寇搶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少,社會就極為貧困。流寇把富裕的地方搶窮,

是一種公地悲劇。任何一幫流寇都不希望殺掉“會下金蛋的母雞”,但又

唯恐其他流寇先下手,抱著不搶白不搶的心態(tài)。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一、國家起源聰明的“暴力企業(yè)家”發(fā)現,只有壟斷了掠奪權才能杜絕這種惡性競爭。于是,群雄爭霸的局面出現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能組織最大暴力機器的“暴力企業(yè)家”最終勝出,壟斷了掠奪權。奧爾森說,理性的自利的流寇頭子好像在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下,變成坐寇,帶上皇冠,自封君王、國王、天子或者皇帝,以政府取代無政府狀態(tài)。坐寇同時還發(fā)現,如果提供和平與秩序,保證財產權力和契約的執(zhí)行以及提供其他公共產品,甚至將搶奪的份額(即稅率)降低到一定程度,就能夠提高生產力,從而提高自己的收入,他的理性也會驅使他這樣做。于是,國家誕生了,這個“坐寇”(常駐匪幫)給社會帶來了比無政府狀態(tài)更高的生產力。奧爾森以“匪幫論”來論述國家的起源,確實獨樹一幟,開闊了人們關于國家起源問題的視野。雖然奧爾森有關國家起源的理論與諾思的“暴力潛能”分配理論及契約論、掠奪論不同,但就國家的職能而言,它們是相同的:提供秩序、安全和保護。第一節(jié)國家起源與國家實質二、國家實質1.國家的雙重身份

(1)國家作為經濟實體(2)國家作為強制性機構2.國家的三只“手”

(1)無為之手(2)扶持之手(3)掠奪之手3.國家的本質兩難國家需要足夠強大,才能具有足夠的強制力去做它該做的事,即執(zhí)行合同,但國家又不能過分強大,以至于它可以不受約束,濫用自己的強制力,任意侵犯公民的財產和權利。第二節(jié)諾思的國家模型一、諾思國家模型的特征1.統(tǒng)治者用保護和正義(包括產權和合約權的保護)來交換收益。2.由于統(tǒng)治者(國家)成為其選民的最高權威,國家有權領導,有權要求被

服從,從而也有提高強制性賦稅的能力。3.統(tǒng)治者在其活動中受到或多或少的約束,大小取決于其選民在下面一些情

況上所面臨的困難:①移民到另一個有較好生活條件的國度的成本(“退

出”);②罷免現在的統(tǒng)治者,而推舉另一個許諾給選民提供更好服務的

競爭者上臺(“發(fā)言權”)所需的成本。統(tǒng)治者總有潛在地競爭對手,這

些人也能提供類似的服務?;谏鲜鲞@三個假設,諾思又進行了如下的深入解釋:1.國家(統(tǒng)治者)提供的基本服務在于憲法的形成和執(zhí)行——不管它是

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2.國家規(guī)定產權的目的是最大化其壟斷租金。3.統(tǒng)治者要么同別的國家競爭要么同自己國家中的潛在對手競爭。第二節(jié)諾思的國家模型二、諾思對其國家理論的總結1.雖然“搭便車”可能導致產權無效,但“搭便車”卻解釋了歷史上國家的

穩(wěn)定性。2.制度創(chuàng)新來自統(tǒng)治者而不是選民,這是因為后者總是面臨著“搭便車”問

題。3.革命將是由統(tǒng)治者的代理人或由相競爭的統(tǒng)治者或列寧主義者式的少數精

英集團發(fā)動的宮廷式革命。4.在統(tǒng)治者是一個集團或階級代理人的地方,某些成功的規(guī)則要設計得使在

統(tǒng)治者死后革命或巨變的機會最小。這是因為正如第三點所述,倒臺或革

命絕大多數來自統(tǒng)治者的代理人。雖然上述四點有助于解釋歷史上國家結構變遷及其穩(wěn)定的大部分根源,但諾思認為,如果把分析僅僅局限于識別行動者凈私人收益,會給國家結構變遷的研究設置致命的障礙,因此,為解決“搭便車”難題,諾思認為需要將意

識形態(tài)理論引入進來,以使分析更加合理、科學。第三節(jié)國家與憲政一、憲法、憲政與民主所謂憲政,就是以憲法為最高準則來治理國家,既不是一黨專政也不是多黨專政,更不是一人專政或幾個人說了算。無論一黨還是多黨,必須遵照憲法來“執(zhí)政”,這就是憲政,也就是真正的“依法治國”,而這個被依照的“法”,指的是憲法。憲法決定了基本的產權,并成為一個制度最基本的約束,國家通過界定產權及強制控制的基本結構使統(tǒng)治者的效用最大化。諾思認為憲法有三大目標:一是設立一個財富和收入分配方式;二是在競爭性世界中界定一個保護體制;三是為執(zhí)行該體制設置一個框架以減少經濟部門中的交易費用。雖然憲法是根本大法,但卻不是天然之物,而是各個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均衡的結果。美國學者彼爾德在“美國憲法的經濟觀”一文中認為,社會的進化是社會內部互相競爭的利益集團——一方面擁護變革,另一方面反對變革——的結果。第三節(jié)國家與憲政一、憲法、憲政與民主從彼爾德對美國憲法的分析中,可以得到一些非常重要的結論:1.憲法作為最基本的規(guī)則,所規(guī)定的主要是一個制度最核心的內容,或者說

最基礎的制度框架。它所界定的是一個社會的產權制度和產權結構,也就

是規(guī)定了財產權利的基本形式。2.憲法的確立,或基礎制度的決定,是利益集團相互之間博弈的結果,是利

益集團的行動推動了憲法的制定,而不是政府或議會決定了憲法的制定,

即使政府或議會確定了憲法的修改和表決,那實際上也是利益集團行動的

結果。3.憲法作為基礎地位制度的推行,實際上是一個有利于整個社會利益增加的

制度改進,這個改進是各集團分享的結果。

一個國家一旦確立了憲法,實際上也就確立了制度績效的邊界。這里暗含

一個基本假定:憲政制度是影響經濟政策的,而經濟政策影響經濟績效。

從這個角度說,國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給出一部有利于提升經濟績效的

憲法。第三節(jié)國家與憲政一、憲法、憲政與民主憲法的不同,決定了各國不同的憲政體制。經濟學家托爾斯騰?佩爾松通過實證研究指出:憲政安排不僅成為聯系歷史和推進經濟增長政策的重要紐帶,而且憲政對改進長期經濟績效的結構性政策有重要的影響。各國憲政體制的不同無非外在地表現為各國政治的民主或不民主。各國的歷史證明,對掌權者濫用政治權力進行約束的最好方法就是政治民主。換一個角度而言,各國憲政的根本訴求應該皆為維護民主法治。不受憲政約束的民主,不僅不能帶來經濟增長,而且極有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經濟增長的實踐也已證明,民主并不是經濟發(fā)展的必要前提。民主既不是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更有甚者,民主對于經濟發(fā)展,經常是有害的,其原因至少有二:1.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多數人專政,剝奪少數人。2.民主政治決策特別容易受利益集團的影響,當權者的游戲就是規(guī)則的

制定、資源的分配,這些都受利益集團的影響。第三節(jié)國家與憲政二、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是法治經濟發(fā)展真正需要的,是好的游戲規(guī)則,是法治。但法治有個自身無法解決的最大難題,就是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者,對執(zhí)法者執(zhí)法?如果執(zhí)法者本身——最高統(tǒng)治者個人或集團不受法律的約束,法只是最高統(tǒng)治者用來管別人的,這樣的社會就不是法治社會。我們且稱此為法制社會,即統(tǒng)治者以法去管制他人的社會。在這種狀態(tài)下,統(tǒng)治者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的約束。怎么樣才能管住執(zhí)法者,使法制變成法治?人們想回答這個問題時,才會明白民主的重要性。盡管民主有種種的弊端,但它有一個最大的積極作用,即它是管最高統(tǒng)治者、最高執(zhí)法者的。管住最高執(zhí)法者,防止最高執(zhí)法者成為法治的破壞者,從根本上保證法治,這就是民主之長。真正的民主政治應該是憲政制度之下的民主政治,而真正的憲政制度也應該是充分民主之上的憲政制度。作為國家,首先應該在民主的基礎上供給出憲政制度,以便當政策制定者在

激烈的沖突中受到誘惑要放棄原則時,能夠束縛住他們的手腳,使一個國

家或社會能夠在制度的框架內有序、平穩(wěn)運行。第三節(jié)國家與憲政二、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是法治雖然憲政制度是關系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根本制度,但憲政制度能不能束縛住掌權者的手腳,則與最高權力者是尊重還是藐視憲政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在藐視憲政制度的最高權力者面前,憲法雖然是虛弱的,但要使虛弱的憲法落到實處,充分的民主政治就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證。按照奧爾森的論述,民主政治的出現需要三個條件:1.不存在產生專制政治的常見的一些條件(即權力平衡)。2.不同力量之間存在的權力的大致平衡不會出現破裂。3.免遭周邊其他政權的征服。第三節(jié)國家與憲政二、經濟發(fā)展需要的是法治憲法的功能表現在四個方面:1.憲法秩序可能有助于自由的調查和社會實驗,或者可能起根本性的壓制作

用。如果是后者,制度變化所依賴的知識基礎將受到削弱,變化將受到扭

曲或阻礙。2.憲法秩序直接影響進入政治體系的成本和建立新制度的立法基礎的難易度。

如果在現有憲法秩序下利益主體無法承受進入政治體系的成本或者既得利

益格局對新的立法阻力過大,都將可能限制制度創(chuàng)新。3.憲法秩序為制度安排規(guī)定了選擇空間并影響著制度變遷的進程和方式。4.一種穩(wěn)定而有活力的憲法秩序會給政治經濟引入一種文明秩序的意識—— 一種關于解決沖突的基本價值和程序上的一致性,這種意識會大大降低創(chuàng)

新的成本和風險。第四節(jié)國家與制度變遷一、從需求供給角度的分析從制度變遷的需求上看,國家的作用表現為:1.國家可以通過引進或集中開發(fā)新技術來推動制度變遷。2.國家可以通過改變產品和要素的相對價格比率來促進制變遷。3.國家可以通過修改憲法或制定法律、法規(guī)等促進制度變遷。從制度變遷的供給上看,國家可以憑借自己的優(yōu)勢,既降低制度供給的成本又增加相關制度的供給:1.國家可以通過改變憲法秩序促進制度變遷。2.國家可以通過加強知識存量的積累增加制度的供給能力。3.國家可以利用其強制性和規(guī)模經濟的優(yōu)勢降低制度變遷的供給成本。4.國家干預有利于解決制度供給的持續(xù)性不足。第四節(jié)國家與制度變遷二、從制度變遷方式角度的分析制度變遷的方式有兩種類型:誘致性制度變遷和強制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指的是現行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創(chuàng)造,由個人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fā)倡導、組織和實行。誘致性制度變遷是否發(fā)生,主要取決于個別創(chuàng)新者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的比較。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特點為盈利性、自發(fā)性和漸進性。國家的作用主要是以法律、命令等形式承認由個人響應獲利機會而創(chuàng)立的新制度。強制性制度變遷是由政府命令或法律引入和實行。與誘致性制度變遷不同,強制性制度變遷可以純粹在不同選民集團之間對現有收入進行再分配而發(fā)生。強制性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國家,國家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1.憑借自己壟斷的強制力,國家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制度變遷。2.國家可以通過制定強制性規(guī)則、意識形態(tài)控制、稅收等手段減少或抑制 “搭便車”現象。3.憑借暴力潛能和規(guī)模經濟的優(yōu)勢,國家可以降低組織成本和實施成本。第四節(jié)國家與制度變遷二、從制度變遷方式角度的分析政府(也就是國家)在強制性制度變遷過程中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作用:1.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提供最根本性的制度變遷,克

服自發(fā)式制度變遷的局部性。2.政府可以借助自身的力量打破路徑依賴制度變遷的陷阱,而進行全新路徑

的制度變遷。3.政府可以依據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適度超前的制度供給,引導經濟的發(fā)展,

而克服市場背景下制度變遷的時滯性。4.政府推行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不僅可以有效地克服制度變遷的外部性,而

且也可以大大節(jié)約制度變遷的交易成本。第四節(jié)國家與制度變遷三、約束國家在制度變遷中作用發(fā)揮的因素以國家為主體的強制性制度變遷中,國家官僚機構作用發(fā)揮的有效性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按照林毅夫的論述,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1.統(tǒng)治者的偏好和有界理性2.意識形態(tài)剛性

3.官僚機構問題4.集團利益沖突5.社會科學知識的局限性第五節(jié)國家與經濟增長一、國家的雙重矛盾身份“國家的存在是經濟增長的關鍵,然而國家又是人為經濟衰退的根源?!眹以诮洕鲩L中的這種雙重矛盾身份,現在被國內的眾多學者表述為所謂的“諾思悖論”。國家雙重矛盾身份的根源在于國家的目的是雙重的。國家的第一個目的是通過界定形成產權結構的競爭與合作的基本規(guī)則——即在要素和產品市場上界定所有權結構——而使統(tǒng)治者的租金最大化;第二個目的是在第一個目的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費用以使社會產出最大,從而使國家稅收增加。這兩個目的并不完全一致,第二個目的包含一套能使社會產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產權,而第一個目的是企圖確立一套基本規(guī)則以保證統(tǒng)治者自己收入的最大化。從歷史上來看,使統(tǒng)治者(和他的集團)的租金最大化的所有權結構與降低交易費用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效率體制之間,存在著持久的沖突。第五節(jié)國家與經濟增長一、國家的雙重矛盾身份既然租金最大化與收入最大化都是國家(或統(tǒng)治者)追逐的目的,那么統(tǒng)治者能不能努力使兩項收入都最大化呢?諾思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國家的兩個目標存在著內在的矛盾。統(tǒng)治者要使租金最大化,就必然會降低社會總產出,最終減少統(tǒng)治者的稅收。統(tǒng)治者要使社會產出最大化,從而最大程度地增加稅收,就必須建立一套最有效率的產權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