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新高考歷史沖刺熱點復習
中國古代的國家與社會治理構建框架體系梳理主干線索線索一變法改革變法改革是中國古代王朝優(yōu)化國家治理的主要途徑。中國古代的變法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國家治理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對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線索二禮法并用法律與教化是維護統(tǒng)治的重要手段,自西漢起歷代王朝采用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將儒家思想滲透到法律制度中,律令儒家化、禮法結合、鄉(xiāng)約與法律合流、教化走向強制化成為趨勢線索三邊疆治理與對外交往中國歷朝都注重加強對邊疆的管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古代民族關系的主流,推動了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國對外交往歷史悠久;從開放走向閉關自守,逐漸落后于世界發(fā)展潮流線索四基層治理古代的基層治理以戶籍管理與基層組織構建為基礎,承擔著賦役征收、社會治安、救災幫扶、社會教化等職責。政府在基層治理中起主導作用,民間組織處于輔助地位,形成多元并治局面線索五戶籍賦稅編制戶籍、征發(fā)賦役是中國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職責。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賦役制度逐漸從以人頭稅為主轉向以財產稅為主,由服兵役和勞役發(fā)展為納絹、納錢代役,戶籍管理從國家重視到管理逐漸松弛,封建國家對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減弱目標導航課程高考要求考情速遞中外歷史綱要上1.理解戰(zhàn)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3年4考2.了解秦朝的統(tǒng)一業(yè)績和漢朝開疆拓土等舉措3年5考3.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賦稅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民族交融的新成就3年17考4.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fā)展和相關制度建設3年8考5.認識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3年12考6.了解明清時期統(tǒng)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3年11考7.認識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3年24考選擇性必修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德治與法治的關系3年2考2.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3年15考3.了解中國古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3年19考4.認識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3年21考5.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3年10考6.了解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3年8考7.知道中國古代在社會救濟和優(yōu)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3年1考命題分析1.命題規(guī)律:(1)通過文獻史料或當時社會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新情境,在大一統(tǒng)的意識下強化制度自信,增強社會使命感,考查考生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2)國家治理下的法律和教化、民族關系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法治和教化的影響、古代對外關系是輪考點。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戶籍、基層組織、社會保障、賦稅在高考考查中選擇題相對較少,但主觀題較多。2.備考策略:(1)關注民生治理和規(guī)范社會秩序仍將是高考命題的核心內容,應注意聯(lián)系社會熱點,著重從民族交融、文化認同、鄉(xiāng)村治理、邊疆開發(fā)、國家統(tǒng)一等角度進行分析;(2)古代史上的改革要關注改革的原因、目的和影響等內容索引系統(tǒng)整合強化必備知識考向定位練透選擇題情境創(chuàng)設突破主觀題系統(tǒng)整合強化必備知識知識點一中國古代的變法與改革商鞅變法變法最為徹底,打擊了貴族特權,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fā)展;為秦成就統(tǒng)一霸業(yè)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1)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發(fā)展,縮小了南北差距;(2)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作出了貢獻王安石變法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達到了富國目的,但強兵效果并不明顯,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而失敗張居正改革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tǒng)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張居正死后,除一條鞭法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知識點二1.先秦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中國古代的法律與教化項目內容法律儒家與法家之爭教化(1)西周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2)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2.秦漢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時期內容秦漢時期(1)法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漢朝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2)教化: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教化的主要內容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設置律博士,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時期內容隋唐時期(1)法律: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2)教化:《大唐開元禮》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宋元時期(1)法律:宋朝法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元朝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2)教化:宋朝以后,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時期內容明清時期(1)法律: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開創(chuàng)律例合編的體例;清朝制定了《大清律例》;(2)教化:明清鄉(xiāng)約改為宣講統(tǒng)治者的“圣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約束力,與法律逐漸合流微點撥鄉(xiāng)約制度對我國國家治理模式的影響:穩(wěn)定鄉(xiāng)村社會秩序;推動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和風氣轉變;加強對鄉(xiāng)村的控制與管理。知識點三1.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1)先秦時期:春秋時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為廣泛。(2)秦漢時期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地位秦漢是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時期措施①秦朝設典客、典屬國等管理民族事務;北逐匈奴,南撫夷、越,在今兩廣地區(qū)建立南??ぁ⒐鹆挚?、象郡等;②漢朝設大鴻臚管理民族事務;北擊匈奴、設“河西四郡”和西域都護府、設護烏桓校尉、推行屯戍政策(3)魏晉時期: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4)隋唐時期地位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fā)展時期措施①民族政策相對開明,禮部及鴻臚寺負責民族事務;②隋朝加強對嶺南各族的治理,在邊疆主要推行郡縣制,三次派人抵達流求;③唐朝通過和親、會盟、戰(zhàn)爭等形式加強與少數(shù)民族的聯(lián)系;設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管轄邊疆地區(qū)(5)宋元時期地位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fā)展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措施①宋朝: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沒有中斷;②元朝: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推行中原傳統(tǒng)政治制度;推行民族歧視和壓迫政策;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產生了新的民族;設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在東北、云南設行省(6)明清時期地位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版圖的奠定時期措施①明朝:修筑長城并設“九邊”防范蒙古騎兵襲擾;通過冊封、設立管理機構等方式,對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了有效統(tǒng)治;②清朝: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通過聯(lián)姻、軍事斗爭、冊封、設辦事大臣、改土歸流等措施對邊疆地區(qū)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2.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時期內容秦漢時期漢朝開辟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灣一帶魏晉隋唐佛教對中國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鑒真和空海成為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日本和朝鮮學習中國典章制度,形成中華文化圈宋元時期(1)宋朝開辟了由明州到日本和朝鮮半島的航路;(2)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中國,畏兀兒人列班·掃馬前往歐洲時期內容明清時期(1)明朝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為海防的新問題;(2)西學東漸:明朝后期西方科技知識在中國得到一定范圍的傳播;(3)明清時期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知識點四1.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賦役制度與基層治理朝代內容戰(zhàn)國國家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漢朝漢朝有專人管理戶籍,“編戶齊民”;東漢末年,戶籍散亂魏晉西晉“黃籍”、東晉“黃籍”“白籍”;東晉后期和南朝,白籍人口土著化,稱作“土斷”朝代內容隋唐隋朝實行“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管理更嚴宋元宋朝時,戶籍分主戶與客戶;元朝時,按職業(yè)劃分,統(tǒng)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yè)定戶籍的做法;以里甲制為基礎,編造“黃冊”清朝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2.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朝代內容先秦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實行“初稅畝”,是中國古代土地稅的開端秦漢主要有田賦、人頭稅和徭役,漢朝還征收財產稅魏晉隋唐(1)北魏實行租調制;(2)隋朝征收租調,征派力役;(3)唐朝前期實行租庸調制,納庸代役,保證農時。后期改行兩稅法,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朝代內容宋元宋朝實行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元朝基本上沿襲唐朝的租庸調(北方)與兩稅法(南方),在稅糧外又有“科差”明朝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把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稅合并征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清朝康熙帝規(guī)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實行“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3.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秦漢實行鄉(xiāng)里制;建立什伍組織北魏實行三長制,職責包括檢查和審定戶口、征發(fā)賦役、辦理一般民事訴訟唐朝實行鄉(xiāng)里制與村坊制,實行鄰保制度宋元北宋實行保甲制;金朝實行猛安謀克制,平時耕作,戰(zhàn)時出征,后發(fā)展為軍政合一的地方基層組織明朝實行里甲制,推行十家牌法清朝清初實行里甲制,后改而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2)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社會救濟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fā)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特點政府是主體,重點在救災,核心是保證糧食供應;民間組織是輔助,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作用為民眾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證人口繁衍和正常生產活動的進行,有利于維護統(tǒng)治優(yōu)撫①秦漢時期,皇帝賜給高齡老人鳩杖;②明初優(yōu)撫高年平民;③唐朝開始,設專門機構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返回微點撥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趨勢:人頭稅逐漸向資產稅轉化;力役逐漸由現(xiàn)役向代役、雇役轉化,最終賦役合一;征稅方式由最初的勞役稅向實物稅轉化,最終轉化為貨幣稅??枷蚨ㄎ痪毻高x擇題1.(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權遣使頻繁,雙方挑選使節(jié),必求“容止可觀,文學優(yōu)贍者”。北朝使節(jié)皆為漢族高門人物,而非鮮卑子弟。這說明A.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yōu)
B.南北政權文化認同趨近C.南北政權關系趨向和好
D.漢族高門控制南北政權√考向一歷代改革變法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挑選使節(jié)都注重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而且北朝使節(jié)都是漢族士族,說明南北方都在崇尚漢文化,故B項正確;“南方政權整體實力占優(yōu)”表述與史實不符,而且材料沒有涉及南北方實力對比,排除A項;南北政權處于對峙局面,遣使往來不代表關系緩和,排除C項;北朝政權由鮮卑族控制,排除D項。2.(2020·山東卷,4)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B.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根據(jù)材料“募饑民修水利”“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等信息可知,這一措施既可以救濟受災農戶,又可以修建水利設施,促進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給農戶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排除A項;“募饑民修水利”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都有利于穩(wěn)定災區(qū)的社會秩序,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募饑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災救荒措施,無法體現(xiàn)“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排除D項。3.(2024·山東名校聯(lián)盟聯(lián)考)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普遍推行賦稅制度,包括軍賦方面的改革,如魯國的“作丘甲”“初稅畝”“用田賦”、鄭國的“作丘賦”、楚國的“量入修賦,賦車籍馬”、陳國的“賦封田”等。這些舉措旨在A.體現(xiàn)以民為本的追求 B.構建中央集權的體制C.削弱世襲貴族的特權 D.應對戰(zhàn)亂紛爭的局面√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間兼并戰(zhàn)爭不斷,各國變法普遍推行賦稅制度是為了在兼并戰(zhàn)爭中取得優(yōu)勢地位,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xiàn)民本思想,排除A項;僅憑材料不能得出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推行賦稅制度的目的是構建中央集權體制,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世襲貴族特權,排除C項。4.(2024·淮北一模)北魏孝文帝時形成了結合本民族傳統(tǒng)和漢制的新官方禮制體系,孝文帝還頒布詔書,要求“黨里之內,推賢而長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順、夫和、妻柔”。這說明,孝文帝禮制改革旨在A.強化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B.確保統(tǒng)治秩序的穩(wěn)定C.實現(xiàn)漢晉體制的回歸
D.借禮教加強民族交融√孝文帝制定的新官方禮制體系,注重對民眾的道德教化,根本之意是維護北魏政權的統(tǒng)治秩序,故選B項;僅憑材料不能體現(xiàn)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強化,排除A項;孝文帝禮制改革體現(xiàn)了漢魏體制的交融,并非漢晉體制的回歸,排除C項;孝文帝禮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新的禮制秩序,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排除D項。1.(2021·北京卷,1)祝歲習俗古已有之。《詩經》云:“稱彼兕觥(酒杯),萬壽無疆。”漢代歲首,皇帝“大朝受賀”“百官受賜宴饗”。民間亦在歲首祭祀,其時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長敬酒祝壽。該習俗A.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并興盛于漢代
B.體現(xiàn)禮儀教化與倫理秩序C.植根于我國古代商業(yè)文明
D.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考向二中國古代的法律與教化由材料可知,祝歲習俗由來已久,從皇帝到普通百姓都很重視,通過舉行各種儀式來體現(xiàn)對君主或長輩的敬意與美好期盼,體現(xiàn)了通過節(jié)慶禮儀進行教化和對倫理秩序的認同,B項正確;由材料中《詩經》的記述可知,該習俗在西周時就已經出現(xiàn),排除A項;該習俗植根于我國古代農耕文明,排除C項;祝歲習俗并不僅是官方舉行的慶祝儀式,在民間也有,排除D項。2.(2024·甘肅卷,3)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A.深受儒家影響
B.借鑒南朝經驗C.沿襲鮮卑傳統(tǒng)
D.意在托古改制√據(jù)材料“寬仁”“非嚴刑”“示之以禮”可知,孝文帝修訂律法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A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借鑒南朝經驗,排除B項;孝文帝修訂律法是其封建化改革的一部分,與鮮卑傳統(tǒng)無關,排除C項;孝文帝修定律法的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而非僅僅為了托古改制,排除D項。3.(2022·北京卷,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狈吨傺驮诿麆佟皣雷恿赆炁_”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C.鼓勵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北宋中期地方官員注重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材料“夫宣上恩德”“有大功于名教”說明當時地方官員修建亭臺館榭的目的是通過這些公共建筑來推行社會教化,A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經濟控制無關,排除B項;上述舉措與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無關,排除C項;僅憑修建亭臺館榭無法看出北宋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排除D項。4.(2021·湖北卷,4)明代繼承前代“以例輔律”的傳統(tǒng)。律一經頒行,即成定制,因而難以應對不斷出現(xiàn)的新問題,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補各類“例”以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甚至將六部辦定的“成案”提升為“現(xiàn)行則例”。此舉A.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
B.杜絕了司法腐敗的可能C.確保了審判結果的公正
D.導致了社會矛盾的激化√據(jù)題干可知,明代頒行了大量的“例”以彌補“律”的不足,此舉提升了社會治理的能力,A項正確;“杜絕”說法過于夸張,排除B項;這一做法不一定確保審判結果的公正,排除C項;這一做法實際上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排除D項。5.(2024·鞍山二模)《封診式》竹簡是秦國(朝)關于審判原則及對案件進行調查、勘驗、審訊、查封等的規(guī)定和案例。其中記載:治獄,能以書從跡其言,毋治諒(笞掠)而得人請(釋義:真情)為上;治諒為下;有恐為敗。這表明秦國(朝)A.官員枉法現(xiàn)象嚴重
B.法律制度非常嚴苛C.注重規(guī)范司法實踐
D.司法程序較為完善√據(jù)材料可知,《封診式》記載了處理具體案件過程中需遵循的審判原則和對辦案內容的具體規(guī)定,使得司法實踐有章可依,有例可循,故選C項;材料未涉及官員枉法及刑罰嚴苛,排除A、B項;材料反映的不是司法程序的問題,而是司法實踐的內容,排除D項。6.(2024·濟南一模)《五老圖》是古代宣揚尊老傳統(tǒng)的代表性作品。北宋時期,“五老”多以袍服官帽、樂享晚年的形象出現(xiàn);到了明清時期,則多取材于市井民眾,以衣飾樸素、須發(fā)皓白、躬肩駝背的老人形象為主。這一變化反映出這一時期A.封建剝削日漸趨于沉重
B.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C.教化手段的世俗化趨勢
D.民眾審美出現(xiàn)階層分化√據(jù)材料可知,從北宋到明清,“五老”的形象從官員變成了市井民眾,體現(xiàn)了社會教化世俗化的趨勢,故選C項;材料并未涉及封建剝削,排除A項;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主要體現(xiàn)在階層之間,材料強調的是社會教化,排除B項;材料涉及的是社會教化,并不涉及民眾審美,排除D項。歷史解釋——中國古代法律體系形成的原因及特點深化拓展原因(1)政治上:中國古代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等級秩序是禮法結合的基礎;(2)文化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觀,是社會規(guī)范“禮”和國家規(guī)范“法”相結合的思想條件;(3)經濟上: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根基,以家庭為單位,以“親親”“尊尊”為核心的禮適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特點以法治吏封建專制制度下,中國古代社會的人治,其實質是官治。為了發(fā)揮官治的作用,需要控制官吏的權力,防止權力被濫用諸法合一中國封建時代的法律始終以刑法為主,民法、訴訟法、行政法諸法合一,民刑不分法外特權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權,其次是統(tǒng)治集團的成員,在不危害皇權的前提下,在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權影響深遠德主刑輔,禮法并用,以禮入刑,儒家思想對古代法律影響深刻1.(2023·河北卷,3)吐魯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亞地區(qū)的一個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龍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載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華,遷播屆于交河之郡也?!边@可用于證明A.人口流動促進了邊疆開發(fā)B.世族郡望觀念影響廣泛C.華夏文化認同觀念的演進D.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流行√考向三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居于吐魯番交河故城的粟特人康氏家族,在墓志銘中強調其家世源于中華,體現(xiàn)了對中華文化的向往和認同,反映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證明華夏文化認同觀念的演進,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人口流動對交河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一處墓志銘,無法得出“影響廣泛”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其他民族,排除D項。2.(2024·湖南卷,6)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tǒng)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根據(jù)材料可知,明朝的圣旨開篇的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民族矛盾的緩和,排除B項;自漢武帝后,中國古代始終以儒家思想為正統(tǒng),“重塑”表述不當,排除C項;元朝借鑒和部分吸收了漢文化,“全面吸收”表述絕對,排除D項。3.(2022·廣東卷,5)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xiàn)象反映當時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清代出口瓷器眾多,“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說明當時廣州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A項正確;明朝中葉以后,私營手工業(yè)已超過官營手工業(yè),且官營手工作坊的產品是不進入市場流通的,排除B項;“在中國頗受歡迎”說法過于夸張,排除C項;清代仍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明顯削弱”材料無法體現(xiàn),排除D項。4.(2024·佛山一模)唐朝永徽年間,使臣多依賴天山廊道將關于大食征服中亞等信息帶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時調整西天山的防御戰(zhàn)線。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西域A.與中亞地區(qū)互動較頻繁B.成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C.經貿往來促進民族交融D.有效防范了外國勢力入侵√唐朝使臣利用天山廊道將關于大食征服中亞等信息帶給朝廷后,朝廷及時調整了西天山的防御戰(zhàn)線,說明當時西域起到了收集、傳遞信息的作用,故選B項。5.(2024·蓉城名校聯(lián)盟聯(lián)考)清康熙以來,華夷之限逐漸模糊,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tǒng)觀念逐漸深入人心,華夷之別逐漸為中外之別所替代。這一變化A.反映了民族危機的嚴重
B.帶有社會轉型的特征C.表明封建制度已經腐朽
D.體現(xiàn)綜合國力的下降√隨著清朝與西方政治勢力和文化的接觸,刺激了清王朝邊界概念的形成,清王朝開始加強自我認同的意識,民族國家的意識逐漸產生,因此這一變化帶有社會轉型的特征,故選B項;我國民族危機嚴重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排除A項;材料沒有關于封建制度腐朽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相關信息,不能據(jù)此認為綜合國力下降,排除D項。1.歷史解釋——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族交融深化拓展途徑(1)生產活動:如三國時,南方越族同漢族共同開發(fā)江南。(2)階級斗爭:如西晉時,漢族同少數(shù)民族共同反抗西晉的暴政。(3)社會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采取的封建化政策。(4)和親及冊封:如兩漢時的和親政策、唐代的冊封政策、明清冊封藏族地區(qū)宗教領袖、清朝滿蒙聯(lián)姻等。(5)國家統(tǒng)一:如隋唐時國家統(tǒng)一強盛,少數(shù)民族紛紛來中原學習。(6)中國古代歷代政權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管轄:如秦漢在邊疆地區(qū)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進行管理作用(1)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2)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開發(fā)了邊疆地區(qū),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2.歷史解釋——全面認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條件(1)國家統(tǒng)一,政治穩(wěn)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2)對外交通發(fā)達;開明的外交政策;科技發(fā)展;杰出人物的作用特點(1)由開放走向閉關: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自守。(2)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唐朝對外交通發(fā)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以海路為主。特點(3)出現(xiàn)侵略與反侵略斗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zhàn),抗擊沙俄入侵。(4)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朝海外貿易繁榮。(5)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朝對外交往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1.(2024·廣東卷,3)兩稅法依據(jù)田地、雜產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產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guī)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屬五縣,“自立條制,應田地、奴婢,下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出稅,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xiāng)村,檢責剩征稅錢四千九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由此可見,兩稅法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強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C.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
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考向四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賦役制度與基層治理據(jù)材料可知,兩稅法對雜產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guī)定,湖州刺史能夠自立條制,將田地、奴婢,甚至竹、樹、鵝、鴨等也納入征稅范圍,這反映了兩稅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員有機會濫用職權,故選A項;兩稅法以財產和土地作為征稅標準,有利于減輕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項;材料中提到的湖州刺史亂收稅,被朝廷處罰,表明地方官員并未被賦予加征權,排除C項;題目并沒有涉及兩稅法是否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排除D項。2.(2023·廣東卷,5)王夫之在《宋論》中評論歷史上某一基層制度時,認為聚鄉(xiāng)村之民成兵達不到御敵的目的,賊寇一旦來襲,鄉(xiāng)民便攜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這一基層制度是A.鄰保制度
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宋代的保甲制度是以“戶”(家庭)為基本單位的基層管理制度,這種制度帶有軍事管理功能,客觀上有利于強化國家對基層社會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鄉(xiāng)民便攜家散去”的弊端,故選B項;唐代的鄰保制度不具有軍事職能,排除A項;十家牌法由明朝中期的王陽明所創(chuàng),排除C項;明朝時期的里甲制度不用于軍事作戰(zhàn),排除D項。3.(2023·全國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shù)、職業(yè),即“某民丁幾,受農業(yè)者幾,受士業(yè)者幾,受工業(yè)者幾,受商業(yè)者幾”。這一措施意在A.強調農商皆本
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動
D.促進經濟均衡發(fā)展√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姓對鄰里的情況相互知曉,有利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對統(tǒng)治者而言有利于加強對民間的控制,維護統(tǒng)治秩序,故選B項;明清時期政府厲行重農抑商政策,且材料中的現(xiàn)象與農商皆本無必然聯(lián)系,排除A項;明清時期,政府對人口流動進行嚴格的限制,但“禁止”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與經濟均衡發(fā)展無必然關系,排除D項。4.(2024·煙臺高三期末)《商君書·境內》云:秦國“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無論男女老少,都要登記在冊,一旦死亡就要從名冊上除名;云夢秦簡中的《秦律·田律》也記載,“入頃芻藁,以其受(授)田之數(shù),無豤(墾)不豤,頃入芻三石、藁二石”。這反映出當時秦國A.田地私人占有相當罕見
B.人口控制十分嚴格C.百姓兵役負擔尤為沉重
D.國家統(tǒng)治能力加強√材料顯示秦國在戶籍和征稅方面管理較嚴格,說明國家統(tǒng)治能力加強,故選D項;“田地私人占有相當罕見”表述與秦國史實不符,排除A項;材料不僅涉及人口控制,還涉及稅收,排除B項;“百姓兵役負擔尤為沉重”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5.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風親自編訂《大誥》,收錄了236個案例(判例),頒之郡縣,規(guī)定“每里置塾,聚徒教頌”,強令全體臣民講讀遵守,并將這些案例“撮其要略,附載于律(《大明律》)”。這些舉措A.有利于法律向社會基層普及B.以加強中央集權為首要目的C.推動了中華法系的正式確立D.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據(jù)材料可知,明太祖規(guī)定鄉(xiāng)里居民也必須熟悉法律,有利于法律向社會基層普及,故選A項;明太祖的《大誥》是訓誡天下臣民必須嚴格遵守律法,其目的主要是加強君主的權威,排除B項;成書于唐朝的《唐律疏議》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而《大誥》成書于明朝,排除C項;據(jù)材料“明太祖曾以通俗文風親自編訂《大誥》”可知,《大誥》的編訂便于臣民理解執(zhí)行,而律令儒家化是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排除D項。1.史料實證——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深化拓展2.家國情懷——中國古代基層治理的三大基本途徑返回情境創(chuàng)設突破主觀題(2023·山東卷,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程元通控告棚民案乾隆朝后期及嘉慶朝,大批異籍農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墾荒為生,被稱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寧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將山場租給棚民種苞谷。隨著開種山場規(guī)模擴大,部分族人與棚民發(fā)生糾紛并持續(xù)多年,遂于嘉慶十二年以族長程元通名義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主題一明清時期國家治理程氏狀詞“我們住居地方,環(huán)抱皆山,禍遭流匪方會中等向無業(yè)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職業(yè)技能拓展訓練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臨時道路建設臨建工程合同范本2篇
- 2025年度珠寶品牌授權與連鎖經營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版房地產項目市場調研與策劃咨詢服務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副產品電商平臺數(shù)據(jù)分析與應用合同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設備代生產加工合同范本4篇
- 2024政府機關信息化系統(tǒng)運維服務詢價采購合同3篇
- 個體餐飲店合伙人股權回購協(xié)議模板版B版
- 二零二五年度住宅樓屋頂綠化工程合同3篇
- 2025年度頁巖磚綠色建筑材料采購與供應鏈管理合同3篇
- 2024至2030年中國膨潤土行業(yè)投資戰(zhàn)略分析及發(fā)展前景研究報告
- 【地理】地圖的選擇和應用(分層練) 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冊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
- (正式版)CB∕T 4552-2024 船舶行業(yè)企業(yè)安全生產文件編制和管理規(guī)定
- JBT 14588-2023 激光加工鏡頭 (正式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樹德實驗中學物理八年級下冊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九型人格與領導力講義
- 廉潔應征承諾書
- 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物理試卷真題(含答案)
- 泵車述職報告
- 2024年山西文旅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申請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