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石鐘山記目標導航目標導航學習目標重點難點積累文言常用詞語,了解文中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培養(yǎng)文言翻譯能力。理解課文所闡發(fā)的人生哲理,學習作者反對臆斷、重視考察的精神。落實文中的文言字詞,順暢翻譯課文結合背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主題。知識精講知識精講【作者簡介】千古第一文人——蘇軾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蘇軾才華橫溢,成就斐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難,一貶再貶,因“烏臺詩案”幾乎丟掉性命。蘇軾常年貶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間,同情人民,注意興修水利、防災、賑災工作,為老百姓所敬仰。蘇軾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詩作清新豪健,格調流暢,想象豐富,獨具風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暢達,文理自然;其詞突破前人局限,豪邁不羈,氣勢雄渾,想象豐富,才情奔放,開豪放一代詞風。蘇軾亦善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北宋四大家”;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世稱蘇東坡、蘇仙,“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咎綄け尘啊刻K軾一生飽受政治磨難。入朝任職后,因不同意王安石推行新法,出任杭州通判,后改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彈劾他作詩諷刺新法,以“謗訕朝廷”罪被捕下獄,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幸而未死,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到黃州。元豐七年(1084)被調赴汝州,這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任縣尉,途經(jīng)湖口縣,游覽了石鐘山,寫了這篇文章。千古奇音第一山——石鐘山石鐘山,在今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石鐘山海拔61.8米,相對高度40米左右,面積0.2平方千米。石鐘山,實際上不是一座山,而是兩座山,都由石灰?guī)r構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鐘,面臨深潭。兩山分據(jù)南北,相隔不到1000米。南面一座瀕臨鄱陽湖,稱上鐘山;北面一座瀕臨長江,稱下鐘山,兩山合稱“雙鐘山”。關于它命名的由來歷來有三種意見。(一)風水聲如鐘。認為山下縫隙洞穴“與風水相吞吐”發(fā)出敲鐘的聲音。北魏酈道元與北宋蘇東坡持此說。(二)石聲如鐘。由于此山是石灰?guī)r質,內(nèi)有石鐘乳、石柱、石筍等,用槌敲打,也會發(fā)出聲音。唐代李渤持此說。(三)山形如鐘。《石鐘山志》記載:“上鐘崖與下鐘崖,其下皆有洞,可容數(shù)百人,深不可窮,形如覆鐘?!鼻宕衢谐执苏f?!疚捏w知識】記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fā)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分類:①碑記:古代一種刻在石碑上記敘人物生平事跡的文體。②游記:一種描寫旅行見聞的散文體裁。③雜記:古代因事見義,雜寫所見所聞?!净A知識】基礎梳理·夯基提能一、古今異義1.空中而多竅古義:中間是空的;今義:天空之中。2.自以為得其實古義:事情的真相;今義: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二、詞類活用(一)名詞作動詞1.微風鼓浪 (激蕩,掀動)2.而此獨以鐘名 (命名)(二)使動用法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使……鳴)三、一詞多義1.鼓(1)噌吰如鐘鼓不絕 (一種打擊樂器)(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擊鼓)2.殆(1)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大概)(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危險)(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十二章》 (疑惑)(4)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幾乎,近于)3.莫(1)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沒有誰)(2)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赤壁之戰(zhàn)》 (不要,不可)(3)四境之內(nèi),莫不有求于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沒有誰、沒有人)4.發(fā)(1)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發(fā)生,發(fā)出)(2)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發(fā)射,射出)(3)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三峽》 (出發(fā))(4)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興起,被任用)(5)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陳涉世家》 (征發(fā),征調)5.何(1)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為什么)(2)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怎么)(3)水何澹?!队^滄海》 (多么)(4)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什么)(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哪里)四、特殊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判斷句,者……也,表判斷)2.古之人不余欺也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3.石之鏗然有聲者 (定語前置,“之”,定語后置的標志)4.得雙石于潭上 (狀語后置,“于潭上”做狀語后置)重點梳理【重點01】理清思路1.梳理本文的結構思路。【重點02】把握主題文章通過記敘作者親自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局攸c03】問題探究1.從結構方面分析本文與一般游記的不同之處?!久鞔_】《石鐘山記》的結構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性散文,先記游,然后議論,而是先議論,再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作者以“疑─察─結論”三個步驟展開全文。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2.文中哪句話說明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明確】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3.夜游石鐘山,作者是怎樣描寫月夜絕壁下的情景的?有什么作用?這段描寫與下一段的哪句話照應?【明確】大石——比喻繪形棲鶻——直接繪聲鸛鶴——比喻擬聲寫出環(huán)境的陰森恐怖,烘托親身探訪的不易。與“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照應?!局攸c04】探真識美——鑒賞表達技巧1.作為游記,蘇軾對夜游石鐘山情景的描寫很有特色,請列舉兩例,簡要說明其運用的表達技巧?!久鞔_】①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以動襯靜的手法,把大石、棲鶻、水波的形態(tài)和聲音描繪得形象逼真。②運用了“磔磔”“噌吰”“窾坎鏜鞳”等擬聲詞,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且所用擬聲詞都是聯(lián)綿詞,韻律和諧。2《石鐘山記》不是一般的游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與議論的關系的?【明確】《石鐘山記》不像一般游記,不重山川景物的描寫,而重因事說理,通過具體記游來闡發(fā)道理。關于石鐘山的命名,無論是北魏酈道元的“水搏論”,還是唐代李渤的“扣石論”,蘇軾都持懷疑的態(tài)度,并提出了懷疑的依據(jù)。而且?guī)е蓡?在送子赴任,途經(jīng)石鐘山時,親臨絕壁實地考察,他不拘成說,不畏險阻,泛舟絕壁之下,目睹了石鐘山陰森恐怖、驚心動魄的夜景,親耳聆聽了江水沖擊石洞巖縫而發(fā)出的像鐘一樣的響聲,從而弄清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心中的疑團渙然冰釋。于是欣然命筆,用一個反問句“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來闡發(fā)強調實踐,注重調查研究,反對主觀臆斷這一見解,給讀者以豐富的教益和哲理的啟迪,可謂水到渠成。由此看來,蘇軾是有疑而來,釋疑而返。蘇軾心中先有辯論的對象,有意于考據(jù)。能力拓展能力拓展1.蘇軾自己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石鐘山得名的由來,認為這證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為什么?請分析這一論斷的內(nèi)在邏輯思路?!久鞔_】因為古書上記載:“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這是古人描述的鐘聲的特點,也是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是認識的前提。蘇軾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并且兩者相應,“如樂作焉”,這表現(xiàn)了水聲如鐘,符合人們對鐘聲的共識,所以,石鐘山應是以聲得名。這與古人酈道元的說法“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相符,所以說,“古之人不余欺也”。2.長期以來關于石鐘山命名由來的疑團得不到解決,作者認為原因是什么?【明確】在作者看來,酈道元“言之不詳”使得“人常疑之”;士大夫不肯實地考察,所以不能知道其命名的原因;“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以訛傳訛,也找不到其命名的真實原因。實踐飛躍經(jīng)過今人全面的科學考察,認為石鐘山之所以得名,應包括“主形派”所說的“形”和“主聲派”所說的“聲”這兩個方面?!孔跐栋蛵{·石鐘山》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看法也是錯誤的,那么怎樣理解本文的價值和意義呢?【明確】我們學習《石鐘山記》的目的并不在于評判誰是誰非,而在于學習蘇軾這種不迷信舊說,大膽質疑,而且敢于探索,通過實踐得出結論的精神。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千變?nèi)f化的,而且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著,在已知事物中可以找出未知的因素,對于已知事物的描述也不是盡善盡美的。所以,對于書本上的東西,對于名人的觀點,我們都不能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要敢于質疑,并且去小心地求證,這就是《石鐘山記》給我們的啟示。而且,認識未知世界的過程,是一個螺旋形上升的過程,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蘇軾超越了前人,后人又超越了蘇軾。就是在這些超越中在這些否定中,世界才被我們認識。正因為如此,《石鐘山記》至今還閃耀著光輝。分層提分分層提分題組A基礎過關練一、文言基礎運用一、基礎知識鞏固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訪:尋訪B.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舟:坐船C.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至:到D.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 殆:幾乎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夫夷以近,則游者眾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B.不知其淺深而臆斷其有無C.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而笑李渤之陋也D.而言之不詳蓋嘆酈元之簡3.下列句中加點詞與“微風鼓浪”中的“鼓”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西望夏口,東望武昌B.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C.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D.否泰如天地,足以榮汝身4.下列加點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B.空中而多竅C.此世所以不傳也D.自以為得其實5.下列各句中,句式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C.石之鏗然有聲者D.我無爾詐,爾無我虞6.下列對本文相關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記,一種古代散文文體,出現(xiàn)很早,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筑等。B.《水經(jīng)》,即《水經(jīng)注》,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C.元豐,宋神宗的年號,我國古代帝王常用年號紀年,如“慶歷”“始皇”等。D.丁丑,是干支紀法,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環(huán)相配來紀年、紀月、紀日,文中“丁丑”是用來紀日的。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針對石鐘山得名的原因,不盲從古人,在“暮夜”乘舟實地考察,親身探尋,得出認識事物要“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擬人、貼切的擬聲詞等詳細地描寫了石鐘山月夜下的景象,繪聲繪形,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意境。C.作者從首段對酈道元、李渤的說法持懷疑態(tài)度,到最后“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在經(jīng)過實地考察之后,徹底否定了酈道元、李渤的觀點。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記性散文那樣,先記游,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8.高二(1)班擬開展“愛國學,愛語文”的活動,請你參加并完成以下任務。(1)班上準備出一期以“走進儒家”為主題的黑板報,請你給本期黑板報擬寫一個富有文學意蘊的名稱。(要求以對聯(lián)的形式)(不超過10字)(2)語文老師開展“穿越時空,暢想古人”的活動,請你仿照例句形式,任選一個人物寫一句話表達你的思想。例句:假如蘇軾仕途順暢,或許中國文學園地就少了一份豪邁與通達。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9-13題。《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庇喾叫膭佑€,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B.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C.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D.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10.下列對文中相關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記:一種古代散文文體,出現(xiàn)很早,可以記人和事、山川名勝、器物建筑等。B.《水經(jīng)》:即《水經(jīng)注》,北魏時期酈道元所著,是一部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C.元豐:宋神宗的年號,我國古代帝王常用年號紀年,如“慶歷”“始皇”等。D.無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鑄成的大鐘聲音符合該音律。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針對石鐘山得名的原因,不盲從古人,在“暮夜”乘舟實地考察,親身探尋,得出認識事物要“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觀點。B.在第二段中,作者用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擬人、貼切的擬聲詞等詳細地描寫了石鐘山月夜下的景象,繪聲繪形,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意境。C.作者從首段對酈道元、唐李渤的說法持懷疑態(tài)度,到最后“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在經(jīng)過實地考察之后,徹底否定了酈道元、李渤的觀點。D.本文不同于一般的記游性散文那樣,先記游,后議論,而是先議論,由議論帶出記敘,最后又以議論作結。全文首尾呼應,邏輯嚴密,渾然一體。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2)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13.“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組B能力提升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唐人李渤在《辨石鐘山記》中記載:《水經(jīng)》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者,尋綸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于南隅,忽遇雙石,欹枕潭際,影淪波中,詢諸水濱,乃曰:“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笨鄱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聯(lián)氣凝質,發(fā)為至靈,不然,則安能產(chǎn)茲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冠之。聊刊前謬,留遺將來。由上文可知,李渤的考察有兩點是蘇軾所不及的。其一是“躋崖穿洞”,特別是“穿洞”,蘇軾沒有進行該項考察。李渤所“遇”的“雙石”,經(jīng)過兩百多年的風雨滄桑,蘇軾已無緣得見了。所以蘇軾對山體的石質沒有多少感性認識,更不用說深刻印象了。其二是李渤“不恥下問”地“詢諸水濱”,蘇軾卻沒有找“漁工水師”進行調查,大概認為他們“雖知而不能言”。李渤從“土著居民”口中得知那兩塊大石叫“石鐘”后,還“扣而聆之”,待驗證無誤了,才得出山是依據(jù)石鐘石而得名的結論。李渤的觀點不能說失之臆斷和草率,李渤的表現(xiàn)豈可譏之為“陋”乎?1.下列各句中的引號,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引號作用相同的一項是()A.三秦大地廣為流傳一句話:“聽了秦腔,肉酒不香。”B.生活中總有些事讓人悔不當初,這時候總是需要運用一點阿Q的“精神勝利法”來安慰自己。C.《蜀道難》寫實與想象交織,寫出蜀道之“難”,形成迷離惝恍、奇麗峭拔的詩歌境界。D.《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被譽為“樂府雙璧”。2.選文的論證極具說服力,請問其在論證過程中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寫成:“李渤從‘居民’口中得知那兩塊大石叫‘石鐘’后,‘扣而聆之’,待驗證無誤了,才得出山是依據(jù)石鐘石而得名的結論?!睆恼Z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鼓:激蕩,掀動B.桴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C.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適:往、到D.汝識之乎識:認識5.下列對加點詞意義的歸類,正確的一項是()①自以為得其實②因得觀所謂石鐘者③自以為得之矣④得雙石于潭上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⑥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A.①⑤⑥/②/③④ 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⑤/②/⑥ D.①②③④/⑤/⑥6.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石鐘山記》是蘇軾的一篇很有特色的游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濃厚的考辨色彩深寓著對實踐和為學的深刻的哲思。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帶兒子蘇邁夜游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就是對這一點的有力證明。③__________________,認為讀書“唯勤”,且“多為之,自工”;練書法則要“筆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鐘山記》中,用反問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鐘山記》中,作者交代寫這篇記的原因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石鐘山記》中,作者認為造成自己與酈道元的觀點異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鐘山記》中,對“石鐘山”命名的由來,作者持懷疑態(tài)度:對酈道元的觀點,作者說“______________”;而對于李渤的觀點,則說“______________”,頗耐人尋味。二閱讀提升訓練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蘇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比冠,博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好賈誼、陸贄書。除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歲輸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經(jīng)砥柱之險,衙吏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guī),使自擇水工以時進止,自是害減半。徙知徐州。河決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匯于城下,漲不時泄,城將敗,富民爭出避水。軾曰:“富民出,民皆動搖,吾誰與守?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彬屖箯腿搿]Y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率其徒持畚鍤以出,筑東南長堤,首起戲馬臺,尾屬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復請調來歲夫增筑故城,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從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謝。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語,并媒蘗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臺獄,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頃,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水無幾矣。軾見茅山一河專受江潮,鹽橋一河專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復造堰閘,以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復入市。以余力復完六井,又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楊柳其上,望之如畫圖,杭人名為“蘇公堤”。軾二十年間再蒞杭,有德于民,家有畫像,飲食必祝。又作生祠以報。建中靖國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選自《宋史·蘇軾傳》,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B.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C.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D.軾詣武衛(wèi)營呼/卒長曰/河將害城事/急矣/雖禁軍/且為我盡力/卒長曰/太守猶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冠,又稱“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說法。B.臺,也叫烏臺,指的是御史臺,是專門彈劾百官的中央機關。漢代時御史臺外柏樹上有很多烏鴉,所以人稱御史臺為“烏臺”。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為活著的人建立祠廟,而加以奉祀。這里是說杭州百姓為蘇軾立生祠,表達對蘇軾的感激之情。D.建中靖國,宋徽宗的年號,用來紀年?!冻啾谫x》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則是干支紀年法,古代專用來紀年。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軾家教良好,學識廣博。母親程氏親自把書上知識傳授給他。等到弱冠,博通經(jīng)史,喜歡賈誼、陸贄的書。B.蘇軾一心為民,政績卓著。數(shù)次在杭州任職,蘇軾疏通茅山、鹽橋二河來通漕運,建造了壩堰閘門,用來作為專門積蓄湖水的樞紐。C.蘇軾恪盡職守,不因循守舊。任職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時,百姓貧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繼破產(chǎn)。蘇軾訪察其利弊所在,修訂衙規(guī),從此危害減少了一半。D.蘇軾雖受小人陷害,卻隨緣自適。蘇軾遭受陷害,被捕入獄,但出獄被貶黃州后,卻能與農(nóng)夫老翁融洽相處,并自號“東坡居士”。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軾廬于其上,過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譯文: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譯文:
5.蘇軾在《赤壁賦》中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賢臣、美好理想。對蘇軾來說,“美人”意味著“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處記述了蘇軾實現(xiàn)自己“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實際做法,請簡要概括。題組C培優(yōu)拔尖練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題。游褒禪山記(節(jié)選)王安石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喜雨亭記蘇軾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樹,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則無麥?!薄笆詹挥昕珊?”曰:“十日不雨則無禾?!薄盁o麥無禾,歲且薦[注]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yōu)游而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咀ⅰ克]:頻仍,屢次。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的原因。B.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相:幫助。C.農(nóng)夫相與忭于野 忭:喜樂。D.以屬客,而告之 屬:通“囑”,叮囑。2.下列句子中,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 ()A.吾以名吾亭B.雖欲優(yōu)游以樂于此亭C.商賈相與歌于市D.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3.下列對選段有關內(nèi)容的賞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游褒禪山記》的選文部分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先寫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發(fā)感慨,提出治學必須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B.《游褒禪山記》選段中,作者認為要觀賞到“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必須要有志向,要有能力毅力,還要有所憑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喜雨亭記》第三段把議論寓于對話之中,句末一個反問句,強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結,引出給亭命名的緣由,照應首段,全文結構謹嚴。D.《喜雨亭記》第二段中所寫的那場三日乃止的甘霖讓當?shù)毓倜衽d奮異常,作者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個亭子,并命名為喜雨亭,體現(xiàn)了作者樂民之樂、憂民之憂的思想。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喜雨亭記》寫了什么喜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游石鐘山記章潢九江湖口縣有石鐘山。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博,響若洪鐘,因受其稱。唐李渤始訪其遺跡,得雙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蘇文忠以陋其言,嘗因夜月乘舟造絕壁,上下聞有大音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周文忠公亦嘗游其處,而其所錄上下鐘山之景為頗詳,嘗疑其論之不一。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學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詣北鐘山。山皆大石,側立于江濱,高可千馀丈。左有觀音閣,閣有小軒,適臨鐘石之上。老人與寺僧宏指予曰:此北鐘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閣后履嶄巖,觸荊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蓋頂也,僅可容二三人。憑闌一望,小孤、五老、香爐、二祖、五祖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嵐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覽得,而不可以筆舌狀。返而登岸,徑造鐘石之下,俯而觀之,石皆罅穴,水落風息,不能鐘鳴。九江復回,與進士梅君愈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年度砂石料開采與環(huán)境保護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消費分期貸款質押擔保合同書2篇
- 2025版鐵路貨運特點與業(yè)務流程規(guī)范合同3篇
- 香煙店衛(wèi)生標準規(guī)范
- 二零二五年度高??蒲谐晒D化委托實施協(xié)議3篇
- 2025版環(huán)保設備維修與改造承包協(xié)議書2篇
- 二零二五版學生頂崗實習實習單位實習教育與培訓合作協(xié)議3篇
- 二零二五年大學食堂食品安全保障協(xié)議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新風機銷售與技術支持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個人二手房交易房屋租賃續(xù)約合同
- 2025江蘇南京市金陵飯店股份限公司招聘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公共政策分析 課件匯 陳振明 第0-9章 導論、緒論:政策科學的“研究綱領”- 政策監(jiān)控
- 《藥品招商營銷概論》課件
- 2025年牛津譯林版英語七年級下冊全冊單元重點知識點與語法匯編
- 《小學作文指導》課件
-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方程應用題100道及答案解析
- 醫(yī)院消防安全培訓課件(完美版)
- 高考作文答題卡(作文)
- 在鄉(xiāng)村治理中深化推廣運用清單制、積分制、一張圖工作方案
- 梅毒的診斷與治療課件
- 工程倫理第二講工程中的風險、安全與責任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