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401-T 278-2024 中小學校功能場室設計規(guī)范_第1頁
DB4401-T 278-2024 中小學校功能場室設計規(guī)范_第2頁
DB4401-T 278-2024 中小學校功能場室設計規(guī)范_第3頁
DB4401-T 278-2024 中小學校功能場室設計規(guī)范_第4頁
DB4401-T 278-2024 中小學校功能場室設計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1.140CCSP33DB4401Codeforfunctionalroomandspacedesignofs2024-09-02發(fā)布IDB4401/T278—2024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3術語和定義 24通用要求 25教學及輔助用房 35.1一般規(guī)定 35.2普通教室 45.3專用教室 45.3.1科學教室 45.3.2理化生實驗室 45.3.3學科教室 55.3.4音樂教室 55.3.5器樂排練室 55.3.6舞蹈教室 55.3.7美術(書法)教室 55.3.8計算機(語言)教室 55.3.9綜合實踐活動室 65.3.10技術教室 65.3.11史地教室 65.4公共教學用房 65.4.1多功能教室(廳)及輔助用房 65.4.2合班教室 65.4.3圖書室(館)及閱覽室 65.4.4學生活動室 75.4.5心理咨詢室 75.4.6德育展覽室 75.4.7體質測試室 75.4.8室內體育用房 75.4.9任課教師辦公室 86行政辦公用房 86.1行政辦公室 86.2會議接待室 86.3團(隊)室 86.4廣播室 86.5衛(wèi)生室(保健室) 86.6網(wǎng)絡控制室 86.7安防控制室 87生活服務用房 9DB4401/T278—20247.1食堂 7.2學生宿舍 7.3公共衛(wèi)生間 7.4飲水點 7.5其他用房 7.5.1總務用房 7.5.2傳達值班室 7.5.3垃圾用房 8運動場地 8.1一般規(guī)定 8.2田徑場 8.3足球場 8.4籃球場 8.5排球場 8.6游泳池 9安全與無障礙 9.1建筑環(huán)境安全 9.2衛(wèi)生安全 9.3無障礙 10室內外裝飾 10.1一般規(guī)定 10.2裝修材料 10.3室外景觀環(huán)境 10.4標識系統(tǒng) 11室內外環(huán)境 11.1空氣質量 11.2光環(huán)境 11.2.1采光 11.2.2照明 11.3聲環(huán)境 11.4熱濕環(huán)境 12建筑設備 12.1通風 12.2空調 12.3給水排水 12.5建筑智能化 參考文獻 DB4401/T278—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廣州市教育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廣州市教育基建和裝備中心、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省建筑設計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市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市城市更新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工業(yè)大學、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胡曉東、魏煒、鄭勇、范躍虹、鐘珣、霍迎輝、楊曉川、駱建云、洪衛(wèi)、莫小慧、楊敏燕、湯朝暉、孫立杰、韋昭、黃虹、蔡奇原、李志、梁雋、陳詠儀、鄭鈞木、黎潔、鐘慧華、李祺燮、卜燕、黃高松、李冰、張倩、王夢蕊、程曉寧、姚鵬、鄧以健、吳敏、朱書培、周思佳、吳貴波、管玥、劉進、丁卓明、盧也勁、陳賢、謝富達、張詠茹、林順添、符湛斌、賴浩鑫、周珂。1DB4401/T278—2024中小學校功能場室設計規(guī)范本文件規(guī)定了中小學校功能場室的通用要求、教學及輔助用房、行政辦公用房、生活服務用房、運動場地、安全與無障礙、室內外裝飾、室內外環(huán)境、建筑設備等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廣州市新建普通中小學校項目規(guī)劃和工程設計,改建和擴建項目可參考本文件執(zhí)行。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8883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20052電力變壓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GB/T20145燈和燈系統(tǒng)的光生物安全性GB/T23809(所有部分)應急導向系統(tǒng)設置原則與要求GB/T31831LED室內照明應用技術要求GB36246中小學合成材料面層運動場地GB5001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6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33建筑采光設計標準GB50052供配電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GB50118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guī)范GB50174數(shù)據(jù)中心設計規(guī)范GB50176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89公共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GB50314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huán)境污染控制標準GB50336建筑中水設計標準GB/T50785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huán)境評價標準GB51309消防應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統(tǒng)技術標準GB51348民用建筑電氣設計標準GB55002建筑與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規(guī)范GB55015建筑節(jié)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規(guī)范GB55016建筑環(huán)境通用規(guī)范GB55019建筑與市政工程無障礙通用規(guī)范GB55025宿舍、旅館建筑項目規(guī)范GB55037建筑防火通用規(guī)范JGJ310教育建筑電氣設計規(guī)范2DB4401/T278—2024JGJ/T470建筑防護欄桿技術標準DB44/T2335中小學校教室照明技術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中小學校school對青、少年實施小學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普通學校,包括完全小學、非完全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完全中學、九年制學校、十二年制學校。3.2功能場室functionalroomandspace學校根據(jù)使用需求而設立的具有特定功能和專業(yè)設備設施的專用空間和用房。3.3必配校舍用房essentialschoolroomandspace學校為滿足課程設置方案和完成教學計劃應配置的校舍用房。3.4選配校舍用房optionalschoolroomandspace學校根據(jù)教學、配套服務特殊需求、用地情況和辦學理念,可選擇增加配置的校舍用房。3.5學科教室subjectclassroom根據(jù)新高考改革走班教學需要,為滿足高中學科教學而設置的體現(xiàn)學科特色,集課堂教學、學生實驗及學科文化展示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教學用房。3.6創(chuàng)新教學空間innovativeteachingspace學校實施特色校本課程和開展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3.7非體育專用室外活動場地non-sports-specificoutdoorsite除體育專用運動場地外,能滿足學生日常課間活動、游戲的活動場地,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架空場地、屋頂活動場地、平臺、廣場和不影響人員安全疏散寬度的走廊、連廊區(qū)域等。3.8團(隊)室communistyouthleague(youngpioneers)room團委、隊委進行工作,組織活動的專用場室。4通用要求4.1中小學校校舍用房包括教學及輔助用房、行政辦公用房、生活服務用房三大類,具體如表1。其a)必配校舍用房的設置數(shù)量與面積應符合廣州市有關規(guī)定;九年制學校、十二年制學校、完全中學:小學階段參照小學標準,初中階段參照初級中學標準,高中階段參照高級中學標準;b)選配校舍用房宜結合中小學校辦學需求、辦學理念配置。4.2主要教學用房最高樓層到學生主要室外活動場地的相對高差,小學不應超過四層,中學不應超過五層。3DB4401/T278—2024表1中小學校校舍用房科學教室、理化生實驗室、學科教室、音樂教室、器樂排練室、舞蹈教室、美術(書法)教室、計算機(語言)教室、綜合實踐活動室、技術教室、史地教多功能教室(廳)、合班教室、圖書室(館)、學生活動室、心理咨詢室、德育展示室、綜合實驗室、體質測試室、室內體育用房、體育器材室及以上用房庭、STEAM創(chuàng)客實驗室、人工智能實驗室、行政辦公室、廣播室、少先隊部室、團(隊)室、會議接待——等4.3普通教室的外窗與相對的普通教室的外窗距離不應小于25m;普通教室的外窗與相對的室外運動場地邊緣間的距離不應小于25m。4.4應設置連廊連接校園主要建筑,滿足雨天通行需求;宜設置建筑架空場地、屋頂活動場地等非體育專用室外活動場地,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課間活動、游戲空間。4.5機動車、非機動車、學校巴士的停車位規(guī)模和設置應當符合《廣州市建設項目停車泊位配建指標規(guī)定》《廣州市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指引》要求;宜在地面架空層設置非機動車停車位;應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新建及擴建學校宜設置地下室作為設備用房及機動車停車庫。4.6中小學校應設置學生接送區(qū)域,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新建中小學校學生接送區(qū)域面積不應小于300㎡,宜滿足一個年級接送需求,鼓勵具備條件的依據(jù)需求增設臨時接送車位;b)布置于學校主要出入口一側時,應在與市政道路之間設置安全隔離設施;c)布置于建筑首層架空層時應臨近學校主要出入口,且應在與校園內機動交通道路之間設置安全隔離設施;d)布置于地下空間時應臨近地下疏散口,且應輔有充足的照明;地下學生接送專用區(qū)域應單獨成區(qū),且應在與行車道之間設置安全隔離設施。4.7中小學校項目二層及以上不應采用玻璃幕墻。4.8中小學校宜采用通透式圍墻,滿足透綠需求:圍墻、圍欄可踏面以上高度不應低于2m。墻體上無攀爬踩踏點,頂部設置防攀爬設施。5教學及輔助用房5.1一般規(guī)定5.1.1教學用房應包括普通教室、專用教室、公共教學用房,高中還應根據(jù)新高考改革走班教學需要設置相應的學科教室。中小學校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結合學校辦學需求與辦學理念設置新型教學空間,招收5人以上殘疾學生的中小學校應按相應標準建設特殊教育資源教室。5.1.2學科教室、學生活動室、室內體育用房等教學空間宜采取空間靈活配置的方法,通過大空間設4DB4401/T278—2024計、一室多用、靈活隔斷等方式實現(xiàn)功能可變、面積可調,以適應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滿足教學創(chuàng)新和相關活動的需求,建筑設備系統(tǒng)及智慧系統(tǒng)等宜具有支持空間靈活變化的適應性。5.1.3教學用房應滿足以下凈高要求:a)中小學主要教學用房的最小凈高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小學普通教室、史地、美術、音樂教室的凈高不宜低于3.1m;2)初級、高級中學普通教室、史地、美術、音樂教室的凈高不宜低于3.2m;b)舞蹈教室的凈高不應低于4.5m;c)科學教室、實驗室、計算機教室、勞動教室、技術教室、合班教室不應低于3.1m;d)公共教學用房的層高可根據(jù)使用要求確定,階梯教室最后一排的凈高不應低于2.2m。5.2普通教室5.2.1每班應設一間普通教室,非寄宿制中小學校普通教室設計應考慮午休需要,使用面積可根據(jù)午休學生比例及管理模式適當上浮,其中:a)小學普通教室每間使用面積宜大于80㎡,不應小于70㎡;b)中學普通教室每間使用面積宜大于85㎡,不應小于75㎡。5.2.2小學及初中按廣州市相關文件設置機動教室(或選修課教室),單間面積與普通教室一致。5.2.3普通教室應為每個學生設置一個專用小型儲物柜,結合走廊空間設置時應確保操作空間不影響安全疏散。5.2.4普通教室內或教室附近應設置雨具擱置設施。5.2.5普通教室內的課桌椅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中小學校普通教室課桌椅的排距不宜小于0.9m;b)最前排課桌的前沿與前方黑板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2.2m;c)最后排課桌的后沿與前方黑板的水平距離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小學不宜大于8.0m;2)中學不宜大于9.0m;d)教室最后一排座椅之后應設橫向疏散走道;自最后排課桌后沿至后墻面或固定家具的凈距不應小于1.10m;e)中小學校普通教室內縱向走道寬度不應小于0.6m;f)沿墻布置的課桌端部與墻面或壁柱、管道等墻面突出物的凈距不宜小于0.15m;g)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的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5.3專用教室5.3.1科學教室科學教室主要用于小學科學常識課的演示和實驗,以及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使用。實驗臺平面尺寸按1.2m×0.6m的雙人桌、1.5m×0.9m的四人雙側桌、1.8m×1.25m島式實驗桌考慮。儀器標本準備室(輔房)的部分面積,可根據(jù)需要納入科學教室一并設計,以便在科學教室內布置模型、標本和儀器陳列柜,以強化實驗室的科學氣氛和直觀教學效果。5.3.2理化生實驗室5.3.2.1理化生實驗室應附設準備室、儀器室、儲存室,不涉及?;返膬Υ媸铱膳c準備室合并設置,應采取防潮、通風等措施。前排邊座座椅與黑板遠端的最小水平視角不應小于30°。5DB4401/T278—20245.3.2.3物理實驗室宜按教學需求分設力學實驗室,光、熱、電學實驗室,并配置各實驗室所需的設備和設施。5.3.2.4生物、化學實驗室排水管應同層敷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宜優(yōu)先選擇架空地板。5.3.2.5化學實驗室廢水應采取廢液處理措施,化學實驗室給水水嘴、急救沖洗水嘴應采取減壓措施控制出水壓力。5.3.3學科教室高中應根據(jù)走班制教學需求增設一定數(shù)量的學科教室,數(shù)量宜為固定普通教室的25%~35%,宜設置成大、小兩種機動教室,大機動教室單間使用面積≥85㎡,小機動教室單間使用面積≥40㎡。5.3.4音樂教室5.3.4.1音樂教室是開展音樂課程教學及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教室的數(shù)量和面積應適應教學計劃和第二課堂活動的需要,同時應滿足桌椅和大型樂器、樂器柜的布置需要。5.3.4.2音樂教室除供上音樂課、唱游課使用外,還應考慮合唱課使用,另外應附設音樂教室輔助用房,存放各種樂器。5.3.4.3音樂教室與其他教學用房設于同一教學樓內時,應分區(qū)布置,并應采取有效隔聲和減振措施,有條件的音樂教室墻面可采取聲擴散措施。5.3.5器樂排練室5.3.5.1器樂排練室是開展音樂課程器樂教學及排練活動的主要場所。5.3.5.2器樂排練室應控制混響時間,避免不利反射聲,提高語言明晰度。5.3.5.3器樂排練室應設置電聲、剪輯、錄音等相關設施。5.3.5.4器樂排練室的門窗應滿足隔聲要求,墻面及頂棚應采取吸聲措施。5.3.6舞蹈教室5.3.6.1舞蹈教室是開展藝術、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有關舞蹈、健美操及形體訓練活動的主要場所。當學校有地方或民族舞蹈課時,舞蹈教室設計宜滿足其特殊需要。5.3.6.2舞蹈教室與其他教學用房設于同一教學樓內時,應分區(qū)布置,墻面及頂棚應采取吸聲措施,門窗及樓面應滿足隔聲要求。5.3.6.3舞蹈教室應在與采光窗相垂直的一面墻上設置通長鏡面。5.3.6.4舞蹈教室應設置墻裙,墻裙高度不應低于2.1m,地面宜采用木地板。5.3.7美術(書法)教室5.3.7.1美術(書法)教室是開展美術課程教學及美術鑒賞、繪畫、書法、篆刻、雕塑、設計、工藝制作、媒體藝術等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5.3.7.2美術(書法)教室面積應能滿足桌椅的布置和操作尺度的需要。5.3.7.3美術(書法)教室應結合課桌布置上下水點位,配備電、網(wǎng)絡等基礎設施,宜一次建設到位。5.3.7.4美術(書法)教室宜以北向窗為主要采光面。5.3.8計算機(語言)教室5.3.8.1計算機(語言)教室是開展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及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5.3.8.2計算機(語言)教室應配置計算機輔助用房,供管理員工作及存放資料。6DB4401/T278—20245.3.8.3計算機(語言)教室學生課桌的每個座位均應設置電源插座,總用電控制開關均應設置在教師演示桌內。5.3.8.4計算機(語言)教室不應有裸露的配電導線,可采用明裝槽盒或活動地板下槽盒敷設,當采用明裝槽盒時,槽盒應有不易開啟緊固附件。5.3.8.5計算機(語言)教室應設置良好的防雷擊、防浪涌設施,并應遠離有強電磁場輻射和有強腐蝕性的物質。5.3.8.6用于考試的計算機(語言)教室,機位設置數(shù)量應適當上浮,宜為10%。5.3.9綜合實踐活動室綜合實踐活動室宜根據(jù)新課標需求及學校特色所細分的具體功能,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室,包括動漫、手工、積木、機器人等活動室。5.3.10技術教室5.3.10.1技術教室供勞動、技術課使用,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勞動知識技能,具體包含編制、縫紉、種植、家政、手工藝制作、模型制作等內容。5.3.10.2技術教室應設置教學內容所需要的輔助用房、工位裝備及水、電等設施。5.3.10.3會產生氣味的技術教室應設置有效的排氣設施。5.3.10.4振動或發(fā)出噪聲的技術教室應采取減振減噪、隔振隔噪聲措施。5.3.11史地教室5.3.11.1史地教室是開展歷史課程、地理課程教學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場所。5.3.11.2史地教室的課桌椅布置方式宜與普通教室相同,教室內可設置教具柜及展示柜,展示教學合二為一。5.4公共教學用房5.4.1多功能教室(廳)及輔助用房5.4.1.1多功能教室(廳)是學校教育教學整合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場所,也是小型會議、專題演講、學術交流會和文藝排演等活動的場所。5.4.1.2多功能教室(廳)宜設置舞臺表演區(qū)(含演講區(qū)、主席臺區(qū))、觀摩區(qū)、設備控制區(qū),兼作學生劇場的多功能教室宜設置表演候場區(qū)。5.4.1.3多功能教室(廳)應配置輔助用房,存放電教器材、聲像設備。5.4.2合班教室5.4.2.1合班教室是學校為滿足合班教學需要,依據(jù)辦學規(guī)模而配置的教學場所。5.4.2.2小學宜配置容納2個班的合班教室,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一個年級可分2批或3批進行教學。5.4.2.3容納3個班及以上的合班教室應設計為階梯教室,梯級高度依據(jù)視線升高值確定。5.4.2.4合班教室宜附設一間輔助用房,儲存常用教學器材。5.4.3圖書室(館)及閱覽室5.4.3.1中小學校圖書室(館)宜包括學生閱覽室、教師閱覽室、圖書雜志及報刊閱覽室、視聽閱覽室、檢錄及借書空間、書庫、登錄、編目及整修工作室。并可附設會議室、前廳展覽空間、研討空間、交流空間。7DB4401/T278—20245.4.3.2中小學校宜設置分散型的班級閱讀角,利用架空層、走廊、多功能廳、合班教室等場所設置公共開放書吧、報刊欄、漂流書架、戶外閱讀區(qū)等閱讀空間,有學生寄宿的學校宜在生活區(qū)設置閱讀空間。宜采用智慧書柜、朗讀亭、智慧閱讀觸屏等智慧圖書館終端。5.4.3.3圖書室(館)入口外宜設置展覽空間,提供新信息展示。5.4.3.4閱覽室座位數(shù)宜符合以下規(guī)定:a)學生閱覽室座位數(shù)的下限宜為:1)小學、初中每10名學生1座;高中每8名學生1座;2)九年制學校每10名學生1座;十二年制學校、完全中學每8名學生1座。b)教師閱覽室座位數(shù)的下限宜為:1)小學、初中、九年制學校均按教職工人數(shù)的30%設座;2)高中按教職工人數(shù)的40%設座;十二年制學校、完全中學按35%設座。c)視聽閱覽室座位數(shù)的下限宜為:1)小學、初中每25名學生1座;高中每20名學生1座;2)十二年制學校、完全中學每23名學生1座;九年制學校每25名學生1座。d)圖書雜志及報刊閱覽室座位數(shù)的下限為每班1座。5.4.4學生活動室5.4.4.1學生活動室是學生開展課外興趣活動、豐富學生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場所。有條件的學校宜充分利用場地條件,開放部分專用教室、合班教室及圖書館空間作為學生活動室。5.4.4.2每間學生活動室使用面積不宜低于24㎡,且應依據(jù)活動項目的特點確定,數(shù)量依據(jù)辦學規(guī)模、辦學特色和建設條件設置。5.4.5心理咨詢室5.4.5.1心理咨詢室是為學生、教師和家長提供心理健康咨詢、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活動的場所。5.4.5.2心理咨詢室應設置在校園安靜區(qū)域且相對獨立,有良好的建筑朝向。5.4.5.3心理咨詢室應設置個別輔導室、團體輔導室、辦公接待室,有條件的學校宜設置心理測評室、心理放松室、沙盤(沙箱)室等交流空間。5.4.5.4個別輔導室應充分保障學生隱私需求。5.4.6德育展覽室5.4.6.1德育展覽室(空間)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展示學校發(fā)展歷程與教育教學成就的場所。5.4.6.2德育展覽室的位置宜設在校門附近或主要教學樓入口處的建筑架空層內,也可設在會議室、合班教室附近,或結合學生經(jīng)常經(jīng)過的走道處附設展覽廊。5.4.7體質測試室5.4.7.1體質測試室是基于學生關于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等體質健康測試項目及指標評價需求,提供必要的體質測試器材及測試軟件,供學生進行體質健康測試和鍛煉效果評價的場所。5.4.7.2體質測試室宜鄰近體育場、體育館(室)設置。如無獨立用房,可與體育館(室)合并設置。5.4.7.3體質測試室應設等候空間,男女生分別測試。5.4.7.4體質測試室宜設置力量器械區(qū)、體質測試區(qū)、更衣區(qū)、器材存放區(qū)等,各區(qū)域獨立設置。5.4.8室內體育用房8DB4401/T278—20245.4.8.1室內體育用房是供學生進行室內體育活動及訓練的場所,有條件的學校室內體育用房宜兼具文娛活動和競技比賽等功能。5.4.8.2室內體育用房位置宜鄰近室外體育場地設置,位置宜相對獨立,便于對社會開放。5.4.8.3體育器材室和體育教師辦公室宜靠近室內體育用房設置。5.4.9任課教師辦公室5.4.9.1任課教師辦公室應包括年級組教師辦公室和各課程教研組辦公室。5.4.9.2年級組教師辦公室宜設置在該年級普通教室附近。課程有專用教室時,該課程教研組辦公室宜與專用教室成組設置。其他課程教研組可集中設置于行政辦公室或圖書室附近。6行政辦公用房6.1行政辦公室行政辦公室用于行政管理人員使用,包含行政辦公、綜合檔案、文印等功能;具體面積應符合國家相關規(guī)定。6.2會議接待室會議接待室應設置在便于行政辦公、方便使用的適中位置。6.3團(隊)室面積以普通教室大小為宜,門前應有相應標志或標牌。6.4廣播室6.4.1廣播室承擔上下課鈴、播放通知、課間操及播放其它教學活動需要的工作,應有窗直接面向全校學生做課間操的操場,便于配合課間操使用。6.4.2廣播室內設置綜合操作臺及廣播線路接線箱、儲物柜等設施。6.4.3應設隔聲門窗,與相鄰的主要教學用房做隔聲處理。6.5衛(wèi)生室(保健室)6.5.1衛(wèi)生室建筑面積不應小于40㎡,可設觀察室或其他適應學校衛(wèi)生工作需要的功能分區(qū),宜設獨立衛(wèi)生間;附近宜設候診空間,面積不宜小于20㎡;需有6m長空間滿足視力檢查,有鏡面反射可減少為3.5m。6.5.2保健室建筑面積不應小于20㎡,并有適應學校衛(wèi)生工作需要的功能分區(qū);室內地面采用防滑構造做法。6.5.3衛(wèi)生室(保健室)宜設置在建筑首層,鄰近體育場地,方便急救車輛就近??俊?.5.4應設置給排水設施。6.6網(wǎng)絡控制室6.6.1宜設于計算機教室附近,便于高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6.6.2宜采用防靜電架空地板。6.7安防控制室用房面積及尺寸應結合智能安防設施、設備的使用需求進行設置。9DB4401/T278—20247生活服務用房7.1食堂7.1.1新建中小學校宜設食堂,沒有廚房、有廚房無餐廳的配餐制中小學應設配餐分餐室。7.1.2中小學校食堂就餐區(qū)的使用面積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小學應按生均面積0.8㎡設置;b)九年制學校、十二年制學校、初級中學、高級中學應按生均面積1㎡設置;c)寄宿制學校按生均面積1.6㎡設置。7.1.3食堂就餐區(qū)座位數(shù)宜滿足不少于60%學生同時就餐的需求。7.1.4大空間就餐區(qū)的凈高不宜低于3.8m。7.2學生宿舍7.2.1學生宿舍應包括居室、管理室、儲藏室、清潔用具室、公共盥洗室和公共衛(wèi)生間,宜附設浴室、洗衣房和公共活動室,并應滿足GB55025的相關規(guī)定。7.2.2學生宿舍應男女分區(qū)設置,分別設出入口,滿足各自封閉管理的要求。7.2.3宿舍建筑內每層宜設置開水設施或開水間、公用洗衣房,或在公用盥洗室內設洗衣機位。7.2.4學生宿舍每居室不宜超過6人;居室每生占用使用面積不宜小于4.0㎡(不含附設的陽臺和衛(wèi)生間面積)。7.2.5學生宿舍床位布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兩個單床長邊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0.6m,無障礙居室不應小于0.8m;b)兩床床頭之間的距離不應小于0.1m;c)兩排床或床與墻之間的走道寬度不應小于1.2m,殘疾人居室應留有輪椅回轉空間。7.2.6學生宿舍居室內應有儲藏空間,每人凈儲藏空間宜為0.5m3~0.8m3。7.2.7學生宿舍居室在采用單層床時,凈高不應低于2.6m、不宜低于2.8m。7.2.8在采用雙層床或高架床時,凈高不應低于3.4m、不宜低于3.6m。7.2.9輔助用房的凈高不宜低于2.5m。7.2.10學生宿舍廁所與洗浴可合并一間設置,室內地面采用防滑構造做法。7.3公共衛(wèi)生間7.3.1教學用建筑每層男、女衛(wèi)生間應分開設置;教師衛(wèi)生間應獨立設置;食堂宜設工作人員專用衛(wèi)生間;室外體育場附近應設衛(wèi)生間,宜與看臺或體育館合設,獨立設置的廁所與生活飲用水水源和食堂7.3.2衛(wèi)生間布置應盡量隱蔽,出入口、門窗洞口等處應注意視線遮擋,保護隱私且不影響其周邊教學環(huán)境衛(wèi)生。學生用衛(wèi)生間應設前室,且男、女生衛(wèi)生間不應共用一個前室。7.3.3男生應每40人設1個大便器;每20人設1個小便斗;女生應每11人設1個大便器。7.4飲水點7.4.1中小學校的飲用水管線與室外公廁、垃圾站等污染源間的距離應大于25m。7.4.2宜在校園各飲水點設置飲水專間,按每1個飲水點服務于40人~45人設置。7.4.3飲水取水處應有排隊等候的空間,不應占用走道的疏散空間。7.4.4平均每1個水嘴需設置飲水點的使用面積為3㎡~4㎡。7.5其他用房DB4401/T278—20247.5.1總務用房總務用房用于存放教學用具、勞防用品、常用工具、學校家具、設備維修工具等用品,室內宜配置簡單的金、木、電機工具,使用面積小學不宜小于24㎡,初、高中不宜小于40㎡。7.5.2傳達值班室7.5.2.1傳達值班室用于門衛(wèi)的傳達、收發(fā)和值班,室內宜分設傳達室(兼收發(fā))和值班室,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附設儲存間用于勞防用品存放。7.5.2.2傳達值班室內宜設廁所。7.5.2.3傳達值班室應設置一鍵報警裝置和視頻監(jiān)控裝置,一鍵報警裝置應與屬地公安機關聯(lián)網(wǎng),宜與上級主管單位聯(lián)網(wǎng)。7.5.3垃圾用房垃圾用房應設置在學校夏季風下風向位置,后勤出入車行道附近,并預留上下水及電源。8運動場地8.1一般規(guī)定8.1.1中小學校應按要求配置田徑場、籃球場、排球場、室內運動場或館(義務教育階段)、體育館(高中)、室內游泳池(高中),并安排器械體操及游戲區(qū)位置,宜配置足球場。依場地條件,鼓勵根據(jù)學校教學特色設置乒乓球、羽毛球、網(wǎng)球、手球場、腰旗橄欖球場、冰球場、棒球場、壘球場、攀巖墻及快樂體育園地等體育設施。8.1.2室外球場的長軸軸線宜呈南北向,向南方向偏角宜在偏東20°至偏西10°。8.1.3室內體育場地的最小凈高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田徑類不應低于9.0m;b)籃球類不應低于7.0m,排球類不應低于7.0m,羽毛球類不應低于9.0m,乒乓球類不應低于4.0m;c)體操類不應低于6.0m;d)游泳館不應低于4.0m,不宜低于6.0m。8.1.4用于球類運動場地時,臨空處設置的封閉式圍擋或圍網(wǎng)最小高度宜符合以下規(guī)定:a)網(wǎng)球:6.0m;b)足球:6.0m;c)籃球:4.0m;d)排球:4.0m。8.2田徑場8.2.1田徑場需容納全校進行課間操。每生占地一般為:小學生為2.88㎡;中學生為3.88㎡。場地設置宜提供與周邊社區(qū)共享的條件。8.2.2操場長邊適當位置宜設置升旗臺,小學旗桿高度宜為10m~12m,中學旗桿的高度宜為12m~8.2.3室外田徑場應設置夜間照明設施,運動場宜設置LED顯示屏和帶雨棚室外看臺,運動場應設置主席臺并預留電源,主席臺面積不少于60㎡。8.2.4小學標準環(huán)形跑道應含不少于60m直跑道,其他學校標準環(huán)形跑道應含不少于100m直跑道,DB4401/T278—2024每條分跑道寬度宜為1.22m±0.01m,跑道兩側應設安全區(qū),安全區(qū)寬度應不少于1.0m,具體尺寸見表2各類跑道最小用地指標注:起跑準備區(qū)長度宜為3.0m~10.0m,緩沖區(qū)長度宜為17.0m;以上數(shù)據(jù)不含劃線寬度,跑點線、終點線等,采用白色標志線,且寬度為0.05m,其它標志線可圖160m直跑道(4道)場地示意圖圖2100m直跑道(6道)場地示意圖DB4401/T278—2024圖3200m環(huán)形跑道場地示意圖圖4300m環(huán)形跑道場地示意圖DB4401/T278—2024圖5400m環(huán)形跑道場地示意圖8.3足球場8.3.1設置在田徑場地內的足球場,其足球門架宜采用裝卸式或移動式球門。8.3.2中小學校足球場地規(guī)格見表3及圖6~圖8,非標準足球場根據(jù)具體條件制定場地尺寸,但任何情況下長度均應大于寬度。8.3.3室外5人制、8人制(7人制)足球場地宜設置圍網(wǎng)。表3中小學校足球場地規(guī)格注:場地的劃線寬度應為0.12m;以上DB4401/T278—2024圖611人制足球場地示意圖圖78人制(7人制)足球場地示意圖DB4401/T278—2024圖85人制足球場地示意圖8.4籃球場8.4.1中小學?;@球場地規(guī)格見圖9~圖11,進行籃球比賽、教學、訓練的比賽場地尺寸應為28.0m×15.0m;比賽場地外安全區(qū)的寬度應為端線外不小于5.0m,邊線外不小于6.0m。圖9中小學校籃球場地尺寸示意圖DB4401/T278—2024圖10中小學?;@球場半場拼組平面圖圖11中小學校籃球場拼組平面圖8.4.2小學教學用場地尺寸宜為18.0m×10.0m;初、高中教學用場地尺寸宜為26.0m×13.0m;教學、訓練場地安全區(qū)的寬度應為線外不小于2.0m。8.4.3當場地用地局限、布置困難時,兩塊場地可合用一個安全區(qū),多個籃球場組合排列時,場地間宜設甬道,球場宜至少單邊與甬道相接。8.4.4室內籃球場地端線、邊線外2m之內若有墻或柱等障礙物,應安裝緩沖包扎物,保護條厚度應DB4401/T278—2024不小于0.03m,高度應不低于1.6m。保護條宜采用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合成發(fā)泡材料。8.5排球場8.5.1中小學校排球場地規(guī)格見圖12~圖14,進行排球比賽、教學、訓練的比賽場地尺寸宜為18.0m×9.0m;排球場地四周安全區(qū)尺寸不應小于3.0m。圖12中小學校排球場地尺寸圖13中小學校排球場地橫向排列平面圖DB4401/T278—2024圖14中小學校排球場地拼組平面圖8.5.2當場地用地局限、布置困難時,兩塊場地可合用一個安全區(qū)。8.5.3室內排球場地端線及邊線外2m之內若有墻或柱等障礙物,應安裝緩沖包扎物,保護條厚度應不小于0.03m,高度應不低于1.6m。保護條宜采用符合環(huán)保要求的合成發(fā)泡材料。8.6游泳池8.6.1中小學校游泳池、游泳館內不應設置跳水池。8.6.2中小學校設置游泳池時,規(guī)格宜為8條泳道,泳道長度宜為50m或25m,具體尺寸詳見圖15。8.6.3對于僅供教學用的游泳池,池水深宜設為1.20m~2.00m。8.6.4中小學校游泳池應附設更衣室及淋浴間,入口處應設置強制通過式浸腳消毒池,池長不應小于2.0m,寬度應與通道相同,深度不宜小于0.2m。8.6.5游泳館室內2.0m高度以上墻面應采取吸聲減噪措施。8.6.6中小學校游泳池設置位置宜便于向周邊社會開放。圖15游泳池尺寸示意圖DB4401/T278—20249安全與無障礙9.1建筑環(huán)境安全9.1.1普通中小學校建筑設計應符合GB55002、GB50011、GB55037、GB50016的有關規(guī)定。9.1.2臨空窗臺的高度不應低于0.9m,并應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9.1.3上人屋面、外廊、樓梯、平臺、陽臺等臨空部位應設防護欄桿且不應設置全玻璃欄板,防護欄桿應牢固、安全,中小學欄桿高度不應低于1.3m(不含可踩踏高度)。防護欄桿應滿足JGJ/T470的有關規(guī)定。9.1.4教學樓的門窗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疏散通道上的門不應使用彈簧門、旋轉門、推拉門、全玻璃門等不利于疏散通暢、安全的門;b)各教學用房的門均應向疏散方向開啟,開啟的門扇不應擠占走道的疏散寬度;c)采取防墜落措施的臨空外窗可采用外平開窗,高層建筑采用外平開窗應采取防窗扇脫落措施;d)教學用房走廊側宜用推拉窗;e)高窗宜設置窗扇開啟設施,方便低位開啟。9.1.5中小學建筑周邊應設置避免墜物傷害的緩沖區(qū)或隔離帶,非出入口部位其進深應≥1.0m??照{室內外機、電風扇應安裝穩(wěn)固,避免墜落風險,風扇應采用有防護罩的產品;空調室外機宜有防止學生觸碰措施。教室低處的風機均宜選用220V的電源。9.1.6建筑出入口、公共走道及電梯門廳等區(qū)域應采取地面防滑措施,外走廊應設置排水設施,并宜采用排水淺溝做法,室內外高差宜用緩坡過渡,充分考慮走廊樓地面找坡后與室內門洞口樓地面的高差。9.2衛(wèi)生安全9.2.1教室內宜設置洗手池。9.2.2防疫用品臨時存儲場所:中小學校園應結合布局考慮設立隔離用房、防疫用品倉庫等臨時防疫設施的場地,以應對重大公共衛(wèi)生突發(fā)事件所需,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a)宜結合校內醫(yī)務室位置設置臨時隔離用房,宜靠近室外活動場地便于采用物理隔斷形成獨立的出入口,并宜采用自然通風;b)有條件的學校可結合總務用房位置在校內設置防疫用品臨時存儲場所。9.3無障礙9.3.1校門與教學樓、宿舍等主要建筑之間的校園通道宜設置連貫的無障礙通行流線,通道上設施應滿足GB55019規(guī)定。9.3.2中小學無障礙出入口應為下列2種出入口之一:a)地面坡度不大于1:20的平坡出入口;b)同時設置臺階和輪椅坡道的出入口。9.3.3除平坡出入口外,無障礙出入口的門前應設置平臺;在門完全開啟的狀態(tài)下,平臺的凈深度不應小于1.5m,無障礙出入口上方應設雨蓬。9.3.4室內無障礙通道的通行凈寬不應小于1.2m,當位于人員密集場所時,無障礙通道的通行凈寬不應小于1.8m,通道上的門洞口應滿足輪椅通行。9.3.5設置電梯的教學樓應設置至少1臺無障礙電梯,當宿舍設置電梯時,應至少設置1臺無障礙電梯。無障礙電梯應同時滿足可容納擔架的要求。9.3.6教學區(qū)首層公共廁所應考慮無障礙設施,其他各層公共衛(wèi)生間宜考慮無障礙設施。9.3.7無障礙設施應設置相應的無障礙標識。9.3.8室外樓梯的下部和其他室內外低矮空間可以進入時,應在凈高不大于2.0m處采取安全阻擋措DB4401/T278—2024施。10室內外裝飾10.1一般規(guī)定10.1.1校園室內外裝飾應遵循環(huán)保、安全、適用總體原則。10.1.2校園裝修設計應結合區(qū)域、學校文化特色進行個性化設計,展現(xiàn)嶺南特色。10.1.3校園裝修應采用節(jié)能、環(huán)保、安全、耐用材料,采用環(huán)保工藝施工。10.1.4室內外裝飾不應遮擋消防設施標志、疏散指示標志及安全出口,并不應影響消防設施和疏散通道的正常使用。10.2裝修材料10.2.1中小學校建筑應采用耐久性能良好的室內裝飾裝修材料,且應符合GB50016的相關規(guī)定。裝飾裝修材料應全部選用國家或地方認可的綠色建材。確保中小學校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室內空氣中的污染物濃度應符合GB/T18883的有關規(guī)定。10.2.2合成材料運動場地面層應符合GB36246的規(guī)定。10.3室外景觀環(huán)境10.3.1宜設置宣傳欄、雕像雕塑、景觀小品等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特色或校園文化的景觀設施。10.3.2合理利用場地地形和不利于建設的消極空間設置零星綠化,鼓勵采用架空綠化、屋頂綠化、垂直綠化等手段改善校園環(huán)境。10.3.3宜在人行活動空間和非機動車道設置透水鋪裝等雨水入滲措施,有利于場地內雨水調蓄和排澇。10.3.4為改善校園熱環(huán)境,宜選用太陽輻射系數(shù)較低的路面鋪裝材料,室外活動場地設置遮陰喬木,室外綠化和構筑物遮陰率不宜低于10%,鼓勵達到20%。10.4標識系統(tǒng)10.4.1校園標識的設置應綜合考慮使用者的需求、建筑物的公共管理、空間功能、環(huán)境、使用者流線組織等方面進行整體布局。當需求功能及設置條件發(fā)生變化時,應及時增減、調換、更新。10.4.2所有交通空間應有清晰明確、易于識別的提示標志。10.4.3在易發(fā)生危險的地方應設置警示標志及防護設施。在生物、化學實驗室及輔助用房涉及到危化品存放、操作等設置安全警示標識。10.4.4應急導向標識系統(tǒng)的設置,宜符合GB/T23809和GB51309的規(guī)定。10.4.5應設置緊急疏散、避難引導標識系統(tǒng),應配置鮮艷顏色、辨識度高的安全逃生指引標識,并在安全逃生沿路設置建筑空間方位圖。10.4.6無障礙標識宜采用無障礙通用設計的技術和產品,納入引導標志系統(tǒng),清楚指明無障礙設施的走向及位置。11室內外環(huán)境11.1空氣質量11.1.1中小學校建筑的室內空氣質量應符合GB/T18883、GB50325及GB55016的有關規(guī)定。11.1.2中小學校教學用房的新風量應符合GB50189的有關規(guī)定。DB4401/T278—202411.1.3當采用換氣次數(shù)確定室內通風量時,各主要房間的最小換氣次數(shù)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表4各主要房間的最小換氣次數(shù)11.2光環(huán)境11.2.1采光11.2.1.1中小學校建筑設計應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采光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普通教室的自然采光應符合GB50033的要求,并應有防眩光控制措施;b)除人民防空地下室外,地下空間平均采光系數(shù)不小于0.5%的面積與地下室首層面積的比例應達到10%以上;c)大進深空間可通過設置采光中庭或天井等措施,中庭或天井的四周墻面和地面宜采用淺色材料,頂層和地下空間可通過設置采光天窗、下沉庭院、導光管等措施改善天然采光效果。11.2.1.2教室采光的采光系數(shù)應乘以相應的光氣候系數(shù)K1.10,并不低于采光等級Ⅳ級(廣州)的采光標準值,側面采光的采光系數(shù)平均值應不低于3.0%。11.2.1.3教室的窗地面積比不應低于1∶5.5。11.2.1.4外立面窗口透光率應符合如下要求:a)位于距離室內地面2.1m以上的玻璃(采光窗口)應有60%或以上的可見光透射比;b)位于距離室內地面2.1m以下的玻璃(視野窗口)應有50%或以上的可見光透射比。11.2.2照明11.2.2.1中小學校照明設計指標應符合GB50033和DB44/T2335的要求。11.2.2.2教室照明要求:a)教室內燈具懸掛安裝時應采用管吊安裝,高度距桌面的距離不應低于1.7m;燈管應采用長軸垂直于黑板的方向布置,采取與外窗平行控制布線;b)教室黑板應設專用黑板照明燈具,其最低維持平均照度應為500lx,黑板面上的照度最低均勻度宜為0.8;黑板燈具不應對學生和教師產生直接眩光;c)具有多媒體顯示終端的教室,開啟多媒體介質顯示用途時,由人工照明在多媒體垂直面產生的照度不應高于50lx。11.2.2.3學校建筑應設置人工照明裝置,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公共區(qū)域照明應分區(qū)分類集中控制,宜采用智能照明系統(tǒng);b)樓梯間普通照明宜采用感應控制;c)體育館、學術報告廳等高頂棚照明燈設置方式及安裝位置應便于檢修;DB4401/T278—2024d)運動場地應設置專用高桿照明燈。11.2.2.4中小學校應急疏散照明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應急照明應采用集中控制型系統(tǒng);應急疏散標志燈具應選用A型中的中型或中大型標志燈,系統(tǒng)應急啟動后蓄電池供電持續(xù)時間不應小于1.0h;b)教學區(qū)、生活區(qū)的應急疏散照明照度對于疏散走道不應低于5lx;對于樓梯間、前室或合用前室不應低于10lx;c)人數(shù)大于100人的合班教室、階梯教室等,應在安全出口處設置安全出口標志燈及應急照明燈具,安全出口處的應急疏散照明照度不應低于10lx;d)人數(shù)大于500人的多功能廳、禮堂、室內體育場館等,應在主要通道設置疏散指示燈具,可在疏散通道上方或側墻設置應急照明燈具,應急疏散照明照度不應低于10lx。11.2.2.5中小學校燈具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疏散走道及樓梯應設置應急照明燈具及燈光疏散指示標志;b)照明產品的光生物安全性應符合GB/T20145中規(guī)定的無危險類;c)公共區(qū)域選用的LED光源,產品應符合GB/T31831的規(guī)定;d)熒光燈燈具和LED燈具相關色溫應為3300K~5300K,其他參數(shù)參照DB44/T2335;e)教室應采用高效率燈具,不應采用裸燈;f)教室應選用無眩光、無明顯頻閃燈具,頻閃比不應大于6%。11.3聲環(huán)境11.3.1中小學校室內允許噪聲級應符合GB50118的要求。11.3.2體育館、風雨操場、多功能廳和食堂等大空間頂棚及墻面宜設吸聲構造。教學用房及宿舍樓板應采取撞擊聲隔聲措施。11.3.3教學樓內不應設置發(fā)出強烈噪聲或振動的機械設備,產生噪聲的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琴房、健身房等房間與其他教學用房設于同一教學樓內時,應分區(qū)布置,并應采取有效隔聲和減振措施。11.4熱濕環(huán)境11.4.1校園建筑布局應以南北向為主,充分利用嶺南地區(qū)東南季風風向,形成良好的室外風環(huán)境。11.4.2建筑單體應合理進行建筑空間、平面布局和結構設計,可采用設置騎樓、連廊、冷巷、中庭、中空、天井、通風豎井或架空層等嶺南特色措施,引導自然通風加大空氣對流,改善風環(huán)境。當不滿足自然通風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通風系統(tǒng),并符合12.1的要求。11.4.3應通過建筑隔熱設計減少夏季室內得熱,降低空調負荷,宜采取如下措施:a)建筑外圍護結構的夏季隔熱設計,符合GB50176和國家現(xiàn)行相關節(jié)能標準的規(guī)定;b)建筑形體設計宜通過體形轉折、內凹、挑檐、外廊等形成自遮陽效果,降低夏季太陽輻射對立面和外窗的影響;c)結合架空層、開放外廊、室外連廊、共享活動平臺等設計,形成良好的室內通風環(huán)境;d)建筑物的東、西向外窗及采光頂應采取有效的遮陽措施,且采光頂宜能通風散熱,屋面隔熱可采取種植屋面等嶺南特色方式,改善室內熱環(huán)境;e)建筑外表面宜采用淺色飾面或隔熱反射涂料,減少外墻吸收輻射熱量。11.4.4建筑的室內地面應按照GB50176采取一定防泛潮措施。11.4.5中小學應根據(jù)廣州市相關要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12建筑設備DB4401/T278—202412.1通風12.1.1普通中小學校主要功能房間應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通風季節(jié)普通教室窗全開條件下,自然通風室內平均換氣次數(shù)不應小于6次/h;其它季節(jié)應采取有效的通風措施,保證教學用房、行政辦公用房及服務用房室內空氣中CO2的一小時平均濃度不應超過0.10%,室內可吸入顆粒物濃度(PM10)的日平均濃度不應超過0.10mg/m3,細顆粒物濃度(PM2.5)的日平均濃度不應超過0.05mg/m3。12.1.2中小學校的通風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根據(jù)建筑所在地的氣候資源條件,有通風需要的房間優(yōu)先采用自然通風系統(tǒng),其外窗(含透光門)的有效通風換氣面積不應小于該房間外墻面積的10%。當不滿足要求時,應設置機械通風系統(tǒng);b)建筑中庭應充分利用自然通風降溫,當自然通風不能滿足要求時,應設置機械排風裝置加強補風。12.1.3化學與生物實驗室、藥品儲藏室、準備室的通風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實驗室、藥品儲藏室、準備室應設置機械通風設施,實驗室外墻應至少設置2個機械排氣扇;b)化學實驗室及藥品儲藏室分別設置獨立的局部排風系統(tǒng)和全面排風系統(tǒng),化學實驗室應在窗上部和下部設置全面排風,排風扇下沿應在距樓地面以上0.10m~0.15m高度處。化學實驗桌應有通風排氣裝置,排風口宜設在桌面以上。藥品室的藥品柜內應設通風裝置;c)強制排風系統(tǒng)的室外排風口應高于建筑主體,其最低點應高于人員逗留地面2.5m以上,且水平距離20m以內不應有機械進風口或機械排風口與機械進風口凈高差不小于6m,排風口在上。12.1.4食堂操作間應設機械排風系統(tǒng),當不滿足自然補風條件時,應設機械補風系統(tǒng)。廚房熱加工間應獨立設置排油煙系統(tǒng),油煙應凈化處理后高空排放。12.2空調12.2.1教學及教學輔助用房、行政辦公用房以及宿舍、食堂、總務用房、后勤輔助用房和傳達值班室等生活服務用房應設置空調,其中教學用房與宿舍應設置分體空調??照{季節(jié)開啟空調時,教學用房應達到GB/T50785中的夏季評價條件下室內人工冷熱源熱濕環(huán)境整體評價Ⅱ級的要求。12.2.2當?shù)叵驴臻g設置體育場館、多功能廳、圖書室(館)等公共教學用房時,應設置適應的空調系統(tǒng)、新風系統(tǒng)和排風系統(tǒng),并形成室內正壓。12.2.3網(wǎng)絡管理室和安防控制室應設置單獨空調系統(tǒng),其溫、濕度應符合現(xiàn)行GB50174的規(guī)定。12.2.4教學用房及學生宿舍應預留空調內外機位,與外立面風格協(xié)調,并考慮室外機可能產生的噪音、勁風等影響,安裝應采取必要的減振、隔聲措施。12.3給水排水12.3.1中小學校宜采用直飲水系統(tǒng)并在飲水設備末端加裝滅菌技術裝置并定期進行水質檢測。12.3.2中小學校應選用節(jié)水型衛(wèi)生器具。12.3.3中小學?;瘜W實驗室給水水嘴、急救沖洗水嘴應采取減壓措施控制出水壓力。12.3.4中小學校游泳池應設置游泳池水凈化與消毒系統(tǒng),室內泳池宜設置恒溫系統(tǒng);游泳池池水的循環(huán)方式應采用逆流式或混合流的池水循環(huán)方式,小學及中小學合用游泳池池水循環(huán)周期宜采用2h~3h;中學游泳池池水循環(huán)周期宜采用3h~4h。12.3.5中小學校設有消防給水系統(tǒng)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中小學校室內消火栓箱不應采用普通玻璃門;b)消防立管及閥門布置應避免學生碰撞,消火栓箱宜暗裝設置;c)消防給水系統(tǒng)首層管道宜架空敷設。12.3.6中小學校儲水設施應采取下列措施滿足衛(wèi)生要求:DB4401/T278—2024a)生活飲用水水池(箱)應使用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要求的成品水箱;b)應采取保證儲水不變質的措施;c)二次供水設施的儲水設施應設置消毒設備;d)生活儲水不應與消防水合用。12.3.7設有學生宿舍的中小學校,生活貯水池的有效容積宜按校園最高日總用水量的25%確定,但不應小于學生宿舍用水高峰持續(xù)時段的用水量。12.3.8中小學校應進行有組織排水,所有污廢水均應達到國家排放水質標準后方能排放:a)中小學校應根據(jù)廣州市有關規(guī)定實施雨污分流;b)食堂等建筑排出的含油污水應經(jīng)除油處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化學實驗室的廢水應經(jīng)廢液處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c)地下室或半地下室生活排水出戶管接入檢查井的室外地面標高高于室內地面時,應設置污水提升裝置;d)中小學校按規(guī)定需配套建設中水設施時,教學樓、學生宿舍等衛(wèi)生間排水系統(tǒng)宜采用污、廢水分流的排水體制;e)中水供水宜用在綠化澆灌、道路澆灑、停車庫地面沖洗等,并應符合GB50336的規(guī)定。12.3.9中小學校應采取措施控制給排水管道及設備產生的噪音,并應符合下列要求:a)產生噪聲及振動源的水泵、熱泵等設備,不應毗鄰教室、宿舍等對噪聲敏感的用房,且不應設在該類用房的上層或下層,水泵機組運行噪聲應符合GB50118的規(guī)定;b)教室內設置的排水管應選用低噪聲管材。12.4.1中小學校建筑的用電負荷分級及供電電源應符合GB50016、GB50052、GB51348、JGJ310等的有關規(guī)定。12.4.2中小學校變壓器裝機容量應綜合考慮近期及中遠期的用電需求,非寄宿制學校裝機容量指標應在40VA/㎡~60VA/㎡范圍內,寄宿制學校裝機容量指標可較非寄宿制學校容量適當減小。12.4.3中小學校變電設備用房的設置應考慮噪音、振動、電磁輻射等對學校教學生活的影響,并符合下列要求:a)變電設備用房選址不應與教室、宿舍、實驗室等學生日?;顒訁^(qū)域貼臨或上下方布置;b)變電設備用房選址不應設置在人員密集場所附近,不應緊鄰主要出入口;c)變電設備用房不應設置在廁所、浴室、廚房或其他經(jīng)常有水并可能漏水場所的正下方,且不應與上述場所貼臨;當變電所設置在地下室時,應設置有效的防淹防水浸措施;d)變電設備用房應做好降噪,隔聲,防振,防電磁干擾等措施。12.4.4中小學校供配電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采用10kV高壓作為電源進線,有特殊需求的學校(如作為中、高考考點的學校等)宜采用兩路高壓供電;無特殊需求的學校,宜采用柴油發(fā)電機作為備用電源;b)總電源應獨立計量,優(yōu)先采用節(jié)能型干式變壓器,設置在首層配電房內,無條件的中、小學可采用室外箱變,安裝在人員較少的安全位置,并應做好安全防護措施;c)變壓器預留電動汽車充電負荷,電動汽車充電裝置宜增加可實施單獨計量的裝置,應設置停車庫管理系統(tǒng);d)應預留配電系統(tǒng)的豎向貫通井道及配電設備位置,并需考慮后期維護及修繕改造的條件;e)應選用符合GB20052、GB55015規(guī)定的二級及以上節(jié)能評價值的變壓器,且其噪音水平(1m處聲壓等級Leq)不應大于50dB(A);f)應選擇燃燒性能B1級、煙氣毒性為t1級、燃燒滴落物/微粒等級為d1的電線電纜。DB4401/T278—202412.4.5中小學校教學生活場所的低壓配電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教室專用配電箱應做好安全防護處理,設計時應考慮非專業(yè)人員不應接觸或操作配電箱;b)教室、宿舍等教學生活場所的室內末端配電線路應采用穿導管暗敷設;實驗室、語言教室、計算機房等專業(yè)機房室內不應有裸露的配電導線,可采用明裝槽盒或活動地板下槽盒敷設,當采用明裝槽盒時,槽盒應有不易開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