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F(皖) 175-2024 電子輥道秤校準規(guī)范_第1頁
JJF(皖) 175-2024 電子輥道秤校準規(guī)范_第2頁
JJF(皖) 175-2024 電子輥道秤校準規(guī)范_第3頁
JJF(皖) 175-2024 電子輥道秤校準規(guī)范_第4頁
JJF(皖) 175-2024 電子輥道秤校準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安徽省地方計量技術規(guī)范JJF(皖)175—2024電子輥道秤校準規(guī)范安徽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主要起草單位: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參加起草單位: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本規(guī)范主要起草人:張孝軍(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田曉(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田曉(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毛林偉(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張清揚(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朱曉星(合肥市計量測試研究院)參加起草人:李永文(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I 2引用文件 3術語和計量單位 5計量特性 6校準條件 7校準項目和校準方法 8校準結果表達 9復校時間間隔 附錄A專用砝碼 附錄B校準記錄參考格式 附錄C輥道秤示值誤差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示例 Ⅱ編寫規(guī)則》和JJF1059.1-2012《測量不確定度評定與表示》等基礎性系列規(guī)范制定。本規(guī)范為首次發(fā)布。1本規(guī)范適用于靜態(tài)稱重電子輥道秤(以下簡稱為輥道秤)的校準。JJG99砝碼檢定規(guī)程JJG539數字指示秤檢定規(guī)程固定式電子衡器電子稱重儀表稱重傳感器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規(guī)范。3.1.1輥道rollertable3.1.2輥道秤electronicrollerscale3.1.3稱重承載器loadreceptor3.1.4擴展顯示裝置extendeddisplayunit根據手動指令,將衡器的實際分度值(d)暫時轉換為小于檢定分度值(e)3.2計量單位unitofmeasurement4概述2輥道秤是一種適用圓(方)坯、棒材、管材、板材等載荷在輥道輸送過程中在線完成稱重計量的電子衡器。通常由稱重承載器、稱重傳感器、稱重顯示控制器、載荷檢測器、中央控制單元、電氣驅動控制系統(tǒng)、電機輸送系統(tǒng)、液(氣)控制系統(tǒng)、液(氣)執(zhí)行機構(升降式、移動式結構輥道秤)、計算機及軟件等組成。給出液(氣)控制系統(tǒng)執(zhí)行信號,在液(氣)執(zhí)行機構動作下,載荷脫離輥道被送到稱重承載器上進行靜態(tài)稱重,這時稱重顯示控制器采集載荷的質量數計算機數據庫。稱量完畢后,載荷在系統(tǒng)的作用下放回原初始位運轉將載荷送走,等待下一次信息采集。中央控制單元與上位機PC完成信號狀邏輯判定、指令下發(fā)、程序執(zhí)行、數據采集、記錄和報表統(tǒng)計液(氣)控制系統(tǒng)液(氣)執(zhí)行機構圖1輥道秤原理方框圖(虛線部分為升降式、移動式結構輥道秤組成部分)輥道秤廣泛用于冶金、有色、汽車、設備制造、倉儲物流等行業(yè)。按結構形式分類,可分為:平臺式輥道秤、升降式輥道秤和移動式輥道秤等;按工況使用溫度分類,可分為:常溫式輥道秤、高溫式輥道秤。5計量特性行零點示值誤差應在±0.50d范圍內。JJF(皖)175-20243任何單次測量的示值與標準載荷參考量值之差。表1給出輥道秤校準的最大允許誤差參考值。(用實際分度值d表示的載荷m)最大允許誤差MPE首次校準、后續(xù)校準同一載荷在重復性測量條件下多次稱量所得結果之間的差值。其最大差值應不大于表1規(guī)定的該載荷下最大允許誤差的絕對值。同一載荷在稱重承載器上不同位置的示值誤差。其示值誤差應符合表1規(guī)定的該載荷下最大允許誤差的要求。稱重承載器加載高溫載荷時引起電子輥道秤參數的變化而產生的示值變動。加載高溫載荷保持30min,示值最大漂移應在±1d范圍內;移去高溫載荷時應能正?;亓?,零點誤差應在±0.5d范圍內。在處于平衡穩(wěn)定的輥道秤上,輕緩地放上或取下一個等于實際分度值1.4倍(1.4d)的附加載荷,此時秤的示值應發(fā)生明顯地改變。6.1環(huán)境條件6.1.2現(xiàn)場環(huán)境濕度:10%RH~95%RH,無冷凝。47.1校準前的準備液(氣)執(zhí)行機構等設備進行檢查,并測試系統(tǒng)連動狀況。7.1.4核查輥道秤的準確度等級、分度值、分度數及最小秤量。7.2校準方法5計算零點化整前的示值和誤差,數據處理方法按本規(guī)范7.3.1和7.3.2項進行。7.2.1.2對升降式、移動式輥道秤,應進行運行零點校準。即:輥道秤處于自動運行狀態(tài),液(氣)壓執(zhí)行機構進行加壓,并將執(zhí)行機構移至稱重工位,這時示值擺脫零點跟蹤,在未加載荷的情況下用擴展指示法或閃變點法測量、計算零點化整前的示值和誤差,方法見本規(guī)范7.3.1和7.3.2項。7.2.2.1輥道秤處于運行模式,從零點起由小到大的順序自動加載砝碼或專用砝碼至承載器,用相同的方法卸載砝碼或專用砝碼至零點。加、卸砝碼或專用砝碼時要分別逐漸地遞增或遞減。7.2.2.2測量時至少選定3個點秤量點,分別是:(1)最小秤量Min;(2)Max/2秤量或者常用重量;(3)70%和100%之間的Max秤量7.2.2.3若輥道秤配備了零點跟蹤裝置可在本校準中運行。7.2.2.4對每一秤量點,用擴展指示法或閃變點法來確定其化整前的示值,計算出化整前的示值和誤差,方法見本規(guī)范7.3.1項。7.2.2.5對于具有升降、移動式結構的輥道秤,應做升降、移動稱量測試。將砝碼或專用砝碼自動加載到輥道秤的稱重承載器上,用擴展指示法或閃變點法來測量和計算出化整前的示值及誤差,方法見本規(guī)范7.3.1項。7.2.2.6對于高溫型輥道秤,應做高溫載荷狀態(tài)示值誤差校準。7.2.3重復性校準7.2.3.1用約50%最大秤量或者常用秤量的載荷在同一位置進行校準,稱量三次,首次和大修后的校準可以增加稱重點,每次稱量前,應將輥道秤調至零點位置,可以與稱量校準同時進行。7.2.3.2重復性誤差計算公式由本規(guī)范7.2.3.3若秤具有零點跟蹤裝置,可處于運行狀態(tài)中進行。7.2.4.1在輥道秤的承載器始端、中端和末端偏載區(qū)域內進行校準。將Max/3砝碼或專用JJF(皖)175-20246規(guī)范7.3.1公式(2)計算每個加載位置示值的誤差,然后逆方向重復測量一次,記錄每一次誤差值。7.2.4.2可根據電子輥道秤結構自行進行偏載載荷和區(qū)域的選擇,通常承載器的支承點數N≥4的秤,對每個支撐點施加的載荷應相當于最大秤量的1/(N-1),將載荷依次施加在每一個支撐點的上方,面積應在承載器1/N的表面區(qū)域內。如果兩個支撐點靠得太近,按上述方法施加測試載荷困難,可將兩倍載荷施加到兩個支承點連線兩側的兩倍區(qū)域內,根據本規(guī)范7.3.1公式(2)確定每個加載位置示值和誤差7.2.4.3對于專用升降式承載器的電子輥道秤,可在每個支承點上施加測試載荷進行偏載測試(載荷量應不低于最大秤量的1/10)。將載荷加放在每個支承點上或根據被測秤的實際位置確定,根據本規(guī)范7.3.1公式(2)確定每個加載位置示值和誤差。7.2.4.4一般情況,只需在校準開始時確定零點誤差就可以滿足要求。如果出現(xiàn)秤示值誤差超過最大允許誤差的情況,必須對每次加載前的零點誤差進行確定。7.2.5溫度漂移校準在高溫環(huán)境下工作的輥道秤,應做承載高溫載荷的溫度漂移校準,即在工作狀態(tài)下用常用載荷進行溫度漂移測試。在稱重承載器上加載高溫載荷保持30min,每隔10min用擴展指示法或閃變點法讀取示值,共讀取4次(可與稱量校準同時進行),根據本規(guī)范73.1公式(2)計算溫度漂移誤差值,這時式中的P值為四次測量過程中的顯示值,L值取初始值,計算出的最大誤差值為溫度漂移量。7.2.6鑒別閾校準7.2.6.1鑒別閾應在三個不同的載荷下進行校準,例如:Min:Max/2和Max。7.2.6.2在承載器上放置某一載荷和足夠的附加小砝碼(如:10個d/10的小砝碼)。然后逐個取下附加小砝碼,直至示值I減少了一個實際分度值而變成為I-d。重新放回一個小砝碼在承載器上,然后再輕緩地將相當于1.4d的載荷放置在承載器上,得到結果為在原來示值上增加一個實際分度值,即:I+d。7.2.6.3進行鑒別閾校準時,禁止使用擴展顯示裝置。7.3數據處理7.3.1利用閃變點法和擴展指示法確定化整前示值、誤差和修正誤差對于不使用或不具備擴展指示的輥道秤,應利用閃變點法確定其化整前的示值,其JJF(皖)175-20247對于某一載荷L,記錄其示值I。連續(xù)加放相當于0.1d的附加砝碼,直到秤的示值明顯地增加一個分度值,變?yōu)?I+d)。此時,加到承載器上的附加載荷△L??捎孟率龉降玫匠踊暗氖局礟:P——化整前的示值,t、kg或g;E.——化整前的修正誤差,t、kg或g。7.3.1.2擴展指示法帶有擴展指示的輥道秤可直接確定化整前示值P。并利用本規(guī)范公式(2)和公式(3)分別計算出化整前的誤差E和化整前的修正誤差Ec,但前提是擴展指示的顯示分度值應為0.1d,在按住擴展顯示期間或發(fā)出手動指令5s內,只能用于讀取化整前示值P,不得用于稱重打印。7.3.2按照公式(4)計算化整前的零點誤差:87.3.3重復性誤差計算由公式(5)給出:Emn——示值誤差的最小值,t、kg或g。8校準結果表達經校準的輥道秤出具校準證書,證書內頁格式參見附錄B。校準證書應至少包含以下c)進行校準的地點(如果與實驗室的地址不同);d)證書的唯一性標識(如編號),每頁及總頁數的標識;h)如果與校準結果的有效性應用有關時,應對被校樣品的抽樣程序進行說明;j)本次校準所用測量標準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說明;n)校準證書簽發(fā)人的簽名、職務或等效標識;p)未經實驗室書面批準,不得部分復制證書的聲明。99復校時間間隔輥道秤的復校時間間隔由用戶根據使用情況自主確定,建議復校時間間隔一般不超過專用砝碼A.1專用砝碼概念一種能復現(xiàn)質量值的實物器具。它具有穩(wěn)定的物理特性和計量特性,如:形狀、尺寸、材料、表面狀況、密度、磁性、質量標準值和最大允許誤差等。A.2通用技術要求允許誤差來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不應有銳邊和銳角及氣孔,以防止磨損和積灰。A.2.3材料:采用鋼金屬材料,做防腐處理。A.2.4標記:專用砝碼上應有明顯的標記和質量標稱值。A.3計量性能要求A.3.1專用砝碼的質量≤2000kg,最大允許誤差參照JJG99砝碼檢定規(guī)程中M?級砝碼的最大允許誤差|MPE|執(zhí)行,其最大允許誤差|MPE|為0.016%專用砝碼量值。的0.5d。A.4量值溯源要求A.4.1專用砝碼的質量≤2000kg,量值溯源應在質量比較儀上完成,配套砝碼為4個500kgF2等級砝碼。A.4.22000kg<專用砝碼的質量≤10000kg,量值溯源方式應在量程≤10000kg、實際分度值d應不大于2kg高精度衡量儀器平臺秤上完成。量值溯源原則如下:A.4.2.1高精度衡量儀器平臺秤的重復性應不大于0.2d;A.4.2.2高精度衡量儀器平臺秤采用不低于M?等級砝碼檢定/校準;A.4.2.3用閃變法讀取專用砝碼的質量示值,專用砝碼的最大允許誤差應不大于該高精度衡量儀器平臺秤的0.5d。JJF(皖)175-2024A.4.310000kg<專用砝碼的質量≤100000kg,采用比對的方法。A.5校準條件A.5.1環(huán)境條件專用砝碼的校準應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狀況下,專用砝碼的溫度接近室溫的條件下進行,通常溫度:18℃~30℃;濕度:20%RH~50%RH。A.5.2校準地點不允許有容易察覺的振動和氣流,應盡量遠離振源和磁源。應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A.5.3校準儀器控制衡器最大量程應與專用砝碼校準的質量相匹配,控制衡器分度數n≥5000。A.5.4校準砝碼標準砝碼至少應比被校準專用砝碼的準確度等級高一個等級,標準砝碼采用不低于M?等級的砝碼。A.6測量程序A.6.1校準儀器回零。A.6.2將專用砝碼放在承載器正上方上,通常三次,確保專用砝碼放在中心處。A.6.3衡量儀器具有擴展指示裝置(細分示值不大于0.2d),則可用此裝置來確定專用砝碼的質量示值。A.6.4若發(fā)現(xiàn)專用砝碼被明顯磁化,則應做消磁處理。A.6.5計算不確定度。A.7校準結果處理經過校準的專用砝碼發(fā)給校準證書,校準結果應給出其校準結果的不確定度及校準數據的內容。A.8復校時間間隔A.8.1建議復校時間間隔為12個月。A.8.2由于復校時間間隔的長短是由專用砝碼的使用情況、環(huán)境因素、本身的質量等諸因素附錄BB.1推薦的校準原始記錄格式原始記錄編號:證書號:設備編號測量范圍制造廠校準地點校準依據溫度濕度校準用標準設備溯源信息名稱設備編號測量范圍準確度等級證書編號零點誤差單位:示值I附加砝碼△L修正誤差Ee示值誤差單位:附加砝碼△L修正誤差Ec測量不確定度次數示值I附加砝碼△L12方向載荷L示值I附加砝碼△L誤差E正方向中端逆方向中端時間溫度鑒別閾0載荷1:載荷2:載荷3:校準員:核驗員:校準日期:校準數據/結果證書編號:校準項目校準結果零點誤差示值誤差溫度漂移(溫度:)鑒別閾(△L值:)注:1.溫度漂移測試項為高溫輥道秤選項,常溫輥道秤不作測試;2.本證書校準結果僅對所校輥道秤有效;3.本證書未加蓋校準專用章無效。輥道秤示值誤差測量結果不確定度評定方法示例C.1概述C.1.1測量標準C.1.1.1標準砝碼M2等級規(guī)格:5000kg;允許誤差:±800g,數量:2個;M2等級規(guī)格:1000kg;允許誤差:±160g,數量:5個;M1等級規(guī)格:500g;允許誤差:±25mg,數量:10個。C.1.1.2專用砝碼規(guī)格:11785kg允許誤差:±2500g,數量:1個。C.1.2校準環(huán)境條件環(huán)境濕度:63%RH。C.1.3校準對象見表C.1。(用實際分度值d表示的載荷m)C.1.4校準方法JJF(皖)175-2024E——輥道秤化整前的誤差;P——輥道秤化整前的示值;I標準砝碼或專用砝碼質量值。C.3各輸入量估計值的標準不確定度的評定C.3.1由輥道秤的示值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P)的評定u?(P)不確定度主要來源于輥道秤測量C.3.1.1由測量重復性引入的不確定度分量u,(P)的評定采用極差法評定,在重復性條件下依,據本規(guī)范選用Max/2=7500kg砝碼對輥道秤重復獨立測量n=3次,采用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