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愛》教案、導(dǎo)學(xué)案、習(xí)題合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1頁
《兼愛》教案、導(dǎo)學(xué)案、習(xí)題合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2頁
《兼愛》教案、導(dǎo)學(xué)案、習(xí)題合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3頁
《兼愛》教案、導(dǎo)學(xué)案、習(xí)題合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4頁
《兼愛》教案、導(dǎo)學(xué)案、習(xí)題合集-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兼愛》教案

教學(xué)目標(biāo)

1、認(rèn)知目標(biāo)

積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知以。

2?技能目標(biāo)

能夠運用所學(xué)的實詞、虛詞及句式方面的知識,去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標(biāo)

體會“兼愛’思想內(nèi)涵,進?步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教學(xué)重難點

多義詞義項的歸納和墨子思想的理解、說理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預(yù)習(xí)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查找資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點,及其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教學(xué)過程

一、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zhuǎn)型時期。這時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舊的政治、經(jīng)濟秩序乃

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政治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迅速的變

更中。到處充滿著大國攻小國、大家篡小家、強凌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的不合理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

下層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慘狀。就是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位偉

大的哲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國際”和平主義的倡導(dǎo)者誕生了一一他就是墨子。墨子親眼目睹了

當(dāng)時社會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了一系列為廣大平民利益而著想的解決社會危機的方針和措施,成為我們民

族精神綿延不絕的源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著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奮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

直到今日讀來,仍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和啟迪力量,因此,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墨子的偉大思想王國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簡介(用提問法介紹)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學(xué)家,是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學(xué)派不僅是一個思想文化團

體,而且還是?個有組織、有紀(jì)律、有綱領(lǐng)的社會團體。墨家集團興盛時人數(shù)多達(dá)數(shù)百人,他們不僅是墨

子的忠實信徒和墨家學(xué)說的傳播者和執(zhí)行者,而且還宜接參與社會活動,如楚國欲攻打宋國時,墨子就派

學(xué)生禽滑厘帶領(lǐng)300多人保衛(wèi)宋國。墨家集團的成員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還躥”,是一支非常能

戰(zhàn)斗的隊伍。

墨子又是我國古代哲學(xué)思想史上與孔、孟、老、莊齊名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身于

平民世家,一生沒有脫離生產(chǎn)勞動。他和他的弟子們始終過著勒勞儉樸的生活,立足現(xiàn)實,崇尚和平,以

自苦利他為己任。墨子乂是一位偉大的社會實踐家,曾周游列國,廣收門徒,施教四方,為了天下勞苦大

眾的利益嘔心瀝血。

墨子與魯班還是兩位同時代的著名的科學(xué)家和發(fā)明家。

墨子的學(xué)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爰,

“愛人若愛其身”,并認(rèn)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

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rèn)

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yīng)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rèn)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

貪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④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diào)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

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rèn)為君主、貴族都應(yīng)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

極為儉樸的生活。

三、熟讀課文,糾正學(xué)生不正確的朗讀。注意在讀文的過程中,要把握句式的使用。

四、翻譯課文;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譯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才能對它進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就不能進行治理。

【原文】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譯文】這就好像醫(yī)生給人治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y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

根源,就不能醫(yī)治。

【原文】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譯文】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必須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

源,就不能治理。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譯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

【原義】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于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譯文】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呢?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亂。

【原文】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

【譯文】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損害父親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而損害兄長以自利:

【原文】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

【譯文】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上,因而損害君上以自利,這就是所謂混亂。

【原文】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

【譯文】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這也是天下的所謂混亂。

【原文】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

【譯文】父親愛自己而不愛兒子,所以損害兒子以自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所以損害弟弟以自利;

【原文】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譯文】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下,所以損害臣下以自利。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愛。

【原文】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語文】即使在天底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

利自己的家;

【原文】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譯文】盜賊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殘害別人以利自己。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愛。

【原文】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譯文】即使大夫相互侵?jǐn)_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他自己的家族,不愛別人的

家族,所以侵?jǐn)_別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

【原文】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譯文】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攻伐別人的國家以利他自己的國家。

【原文】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譯文】天下的亂事,全部都具備在這里了。細(xì)察它從哪里產(chǎn)生呢?都起于不相愛。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譯文】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象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

【原文】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譯文】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嗎?

【原文】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譯文】看待弟弟、兒子與臣下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

【原文】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譯文】還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i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象自己一樣,誰會害人?

【原文】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

【譯文】所以盜賊沒有了。還有大夫相互侵?jǐn)_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

【原文】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

【譯文】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象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所以

大夫相互侵?jǐn)_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都沒有了。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

治。

【譯文】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族。家族不相互侵?jǐn)_,盜賊沒有了,君

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譯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

【原文】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譯文】因此天卜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

【原文】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p>

【譯文】:所以墨子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此。

五、賞讀:

1、墨子是如何論述兼愛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的?

明確:墨子先是用了一個比喻論證,醫(yī)生救治病人首先要知道緣起,其次是從君臣、父子、兄

弟、盜賊與他人、大夫間、諸侯之間不相愛導(dǎo)致亂起,最后再次強調(diào)“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笔褂玫氖穷愅频姆绞健w納出所有的“舌L”

都源于“不相愛”,緊緊扣住中心論題。

2、《兼愛》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語言的淺顯、邏輯的嚴(yán)謹(jǐn)和結(jié)構(gòu)的層次感,一方面又反復(fù)論說,務(wù)

求壬意思說得清楚明白。

如課文第1段,只保留以下文字就可見其大意:“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倍鴮嶋H文字卻多出了一

兩倍。在先秦諸子中,這種表達(dá)風(fēng)格自成一家。

墨子散文的風(fēng)格,是以質(zhì)樸無華的文字,闡明他認(rèn)為正大無失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全在

于嚴(yán)謹(jǐn)?shù)倪壿嫿Y(jié)構(gòu),和由此而來的雄辯的氣勢和力量。從邏輯的角度看,本文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先

從反面立論,認(rèn)為社會禍亂起因于人們不相愛,加以廣泛論證,是后推導(dǎo)出唯有兼愛方可止亂致

治的正面結(jié)論。反面的立論與正面的結(jié)論實際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應(yīng)。

3、《兼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1、多用設(shè)問句和反問句,使得問題醒目地提出,讓讀者思考,加強了作者觀點的闡述,

讓作者所要表達(dá)的觀點更加鮮明。

設(shè)問句: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反問句: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4、《兼愛》在論述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1)層層深入,邏輯性強,條理井然。墨子要闡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愛”就可以天下大治。也

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

下治?!边@句話在文章的結(jié)尾,也是對上文的總結(jié)。

(2)善于運用具體事例來說理。如最后一段。

5、你怎樣理解墨子把社會的禍亂歸罪于“不相愛”,而“相愛”就可以治理天下?

明確:墨子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jì)。”(《小取》)可見本文闡明兼愛為是,

不相愛為北,審察兼愛必能致治,不相愛必然致亂的道理,是出于經(jīng)世致用的目的,是有為而發(fā)

的。

當(dāng)然,墨子簡單地將社會禍亂歸咎于人們的不相愛,把兼愛看作止亂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

種不切實際的空想。但兼愛說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識,卻是對儒家愛有差別等級觀念的突破,

在當(dāng)時歷史條件下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六、你對“兼相愛,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談?wù)勊o你的啟迪。

有的人在人家休息時間或安靜學(xué)習(xí)時大聲談?wù)?,有的人為了求快,打飯或看病時喜歡插隊。這些人就屬于

那種自愛而不知道相愛的人。人應(yīng)該從只知道自愛而不知道相愛、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的偏狹中超脫

出來,由此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

七、墨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有何不同?

從歷史進程看,儒學(xué)早于墨學(xué)。墨子曾學(xué)習(xí)于儒門,接受過孔子思想的訓(xùn)練,后來深感儒家厚葬浪費財物

而貧民,服喪時間太久傷害身體而妨礙工作,于是反叛儒家自立門戶,墨子的許多學(xué)生也是如此。如曾一

度受業(yè)于孔子的大弟子之一子夏,后來師從墨子,并成為墨家學(xué)派的著名人物。由此可見,墨家學(xué)派從某

種意義上說是從儒家學(xué)派分化出來并與之相對抗的學(xué)術(shù)團體。

兼愛:墨家主張的兼愛是無差別的,而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差別的。打個比方說,墨家認(rèn)為大家

都是地球上的人,應(yīng)該互相愛護;愛別人和愛父母應(yīng)當(dāng)是同等的。而儒家認(rèn)為我是中國人,我更愛中國人;

我是雷州人,我更愛中國人中的雷州人。墨家認(rèn)為,儒家對“禮”的看法是:陌生人踩了你的腳,陌生人

要道歉;那么最賢能的王公大人們踩了你的腳呢?你爹踩了你的腳呢?他們卻沒有必要道歉一一因為王公

大人們比你賢能,你爹是你的長輩,是你的親人。(儒家主張禮不下士人)墨家對此予以了揭露與批駁:

王公大人們不是最賢能的人嗎?他們憑什么不還禮呢?不講禮難道還是賢能的人?那么儒家的''禮”也就

是有階級的禮,虛偽的禮、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wù)的禮了川4!再者,你爹對你來說不是比陌牛人要親嗎?那么他

為什么反而可以不還禮了?難道是生疏的人才有必要講禮,親人反而可以不講禮了?這樣的禮不是顛倒的

嗎?

非攻:反對現(xiàn)行戰(zhàn)爭。(儒家支持賢能君王發(fā)動戰(zhàn)爭,支持“仁義”的大國兼并小國,主張“賢”人消

滅“不肖”之人)

節(jié)葬:反對厚葬,活著的人還有不溫飽的,那么為什么還要在死人身上花費那么多呢?反對為

了死人而折磨活人“(儒家特別鄙視這個主張,認(rèn)為墨家鄙視祖先,是野蠻人)

節(jié)用:反對鋪張浪費勞民傷財、繁文綱節(jié),反對增加百姓不必要的負(fù)擔(dān)。認(rèn)為越是賢能的人,

越是王公大人,越應(yīng)當(dāng)節(jié)儉。(儒家認(rèn)為物質(zhì)的使用與尊貴是成正比例的。)

非命:認(rèn)為沒有什么天命,命運是由我們自己掌握的。宿命論是剝削階級的遮羞右,是他們?yōu)?/p>

了他們貪婪殘暴的勾當(dāng)而編織出來的一一我富有,為什么呢?我有天命。你窮,為什么呢?因為你命當(dāng)如

此。(儒家不管你怎么做都不會改變的,你只能等待被命改變)

非儒:反對儒家的親疏尊卑之別,儒家根據(jù)死者與當(dāng)事者的親近程度劃分了服喪守孝的期限。兄弟死了,

要求你服喪一年;你兄弟的妻子死了,你可以根本不用理她。

墨家與儒家還有許多方面不同,大家可以去查找這方面的資料。

八、布置作業(yè):課后學(xué)習(xí)《非攻》

《兼愛》課后訓(xùn)練習(xí)題

一、閱讀甲、乙兩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荷得也;死亦我所惡,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

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子墨子口:‘萬事莫貴于義。今(如果)謂人口:'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愿意)之乎?'必不為。

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

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義貴于其身也。故日:‘萬事莫貴于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故不為茍得也茍富貴,無相忘

B.是義貴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C.死亦我所惡不以惡小而為之

D.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予觀夫巴陵勝狀

2.請指出甲文中的一個通假字,并指明其意義。

“”通“”。意義:

3.下列句中的'之'與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例;斷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B.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萬事莫貴于義也。

5.甲乙兩文都運用了比喻論證闡明觀點,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寬也'論證'萬事莫優(yōu)于義',甲文則用論

證的觀點。

6.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與乙文中表達(dá)了同樣的觀點。你認(rèn)為兩文中的’義‘的內(nèi)涵是什

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

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

《翳子?節(jié)用》:“圣人為政一國,一國可倍也:大之為證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井外取地也,因其

國家,去其無用之費,足以倍之。圣王為政,其發(fā)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①而為者。是故用財不費,

民德②不勞,其興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價值。②德:通“得”。

1.從這段文字看,“節(jié)用”的含義是□□□□□□。(不超過6個字)

2.根據(jù)選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為政”思想。

三、多言何益

子禽問日:‘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蝦蟆、蛙、蠅,日夜怛鳴,口干舌攫,然而不聽。今觀晨雞,時夜而

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

(《墨子?附錄》)

注:榔(pi),同‘敝’,困,疲勞。

1.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①日夜恒鳴()②然而不聽()

2.翻譯下面句子。

唯其言之時也。

3.從某一個角度概括這則寓言的思想意義。

四、閱讀《兼愛》上

1、一詞多義

(1)“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兩個“若”分別是什么意思?

(2)“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與“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眱删渲小皭骸狈謩e是什么意思?

2、解釋重要實詞:

(1)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虧:

(2)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惡:

(3)視人身若其身,誰賊?其:

(4)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雖:

3、翻譯重要句子:

(1)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2)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3)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4)國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渭亂也。

答案:

1.B2.'辟'通'避,,意義:躲避

3.D4.(1)不是只有賢明的人才有這樣的諺、部隊士、任何事都比不上'義'重要。

5.舍魚而取熊掌舍生取義

6.萬事莫貴于義‘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yīng)該堅持人民(國家)

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所以我們應(yīng)該堅持。

【乙文譯文】墨子說:‘世上萬事萬物沒有比義更要珍貴的了。假如現(xiàn)在對別人說:'送給你帽子和鞋子,

但是要砍斷你的手、腳,你會同意干這件事情嗎?'那人一定不會同意干這件事的。那么為什么呢?那是因

為帽子和鞋子不如手和腳珍貴。又說:'送給你天下,但是要把你殺死.你會同意干這件事情嗎?'那人也

一定不會同意干這件事的。那么又為了什么呢?那是因為天下不如自己的性命珍貴。為了爭辯一句話而互相

殘殺,那是因為把義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要珍貴。所以說:'世上萬事萬物沒有比義更要珍貴的。'

二【答案】

1.去無用之費

2.①不贊成通過對外掠奪來增強國力。②合理地節(jié)約用度。③冷惜人力物力,減輕百姓負(fù)擔(dān)

【解析】

1.試題分析:簡答題的信息篩選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種品質(zhì),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

對應(yīng)的文中的相應(yīng)的句了、然后翻譯,注意題T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詞語還是自己的話。

考點:篩選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C。

2.試題分析:簡答題的信息篩選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種品質(zhì),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

對應(yīng)的文中的相應(yīng)的句子,然后翻譯,注意題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詞語還是自己的話。

考點: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三、答案

1.①經(jīng)常,常常。②雖然這樣,卻。

2.唯有在切合時機的時候說話才有用。

3.①說話要說到點子上。②說話要看準(zhǔn)時機。

譯文:

子禽問墨子說:'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回答說:’蛤蟆、青蛙、蒼蠅一天叫到晚,口干舌燥,雖然這樣,

人門卻不聽它們的?,F(xiàn)在我們來看早晨的雞,到黎明時啼鳴,天下人被它驚醒。多話有什么用呢?唯有在

切合時機的時候說話才有用?!?/p>

四、1、(1)第一個“若”假如,第二個是“像"(2)怎么。噌恨。

2、(1)損害(2)怎么(3)自己(4)即使

3、(1)圣人是把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才能對它進行治理。

(2)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攻伐別人的國家以利他自己的國家。

(3)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嗎?

(4)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這也是天下的所謂混亂

《兼愛》導(dǎo)學(xué)案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認(rèn)知目標(biāo)

積累文中所涉及的典型實詞、虛詞和句式知識。

2?技能目標(biāo)

能夠運用所學(xué)的實詞、虛詞及句式方面的知識,去閱讀淺易的文言文。

3?情感目標(biāo)

體會“兼愛’思想內(nèi)涵,進一步思考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意義。

重難點

歸納墨子思想的理解.、說理方法。

課前預(yù)習(xí)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查找資料,了解墨家思想的特點,及其與儒家思想的不同之處。

學(xué)習(xí)過程

學(xué)習(xí)方法:搜集材料,關(guān)于墨子的時代背景、墨了?生平及思想簡介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魯班

一、背景: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簡介

三、墨子與魯班還是兩位同時代的著名的科學(xué)家和發(fā)明家。

四、翻譯課文:

方法:利用翻譯書翻譯課文。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譯文】

【原文】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譯文】

【原文】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譯文】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譯文】

【原文】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譯文】

【原文】子自愛.不邃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

【譯文】

【原文】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

【譯文】

【原文】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

【譯文】

【原文】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

【譯文】

【原文】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譯文】

【原文】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譯文】

【原文】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譯文】

【原文】雖至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譯文】

【原文】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譯文】

【原文】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譯文】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譯文】

【原文】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譯文】

【原文】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譯文】

【原文】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譯文】

【原文】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

【譯文】

【原文】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

【譯文】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

治。

【譯文】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譯文】

【原文】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譯文】

【原文】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譯文】

六、賞讀:

5、墨子是如何論述兼愛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的?

明確:

6、《兼愛》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7、《兼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8、《兼愛》在論述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

5、你怎樣理解墨子把社會的禍亂歸罪于“不相愛”,而“相愛”就可以治理天下?

明確

七、你對“兼相愛,交相利”有何看法?也可以談?wù)勊o你的啟迪。

參考答案:

一、背景: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社會的大轉(zhuǎn)型時期。這時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舊的政治、經(jīng)濟秩序乃

至社會倫理秩序漸趨崩解,而新的政治經(jīng)濟秩序和社會倫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來,一切都處在迅速的變

更中。到處充滿著大國攻小國、大家篡小家、強凌弱、眾暴寡、詐謀愚、貴傲賤的不合理現(xiàn)象。甚至出現(xiàn)

下層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慘狀。就是在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里,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位偉

大的哲學(xué)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和“國際”和平主義的倡導(dǎo)者誕生了一一他就是墨子。墨子親眼目睹了

當(dāng)時社會的不合理現(xiàn)象,提出了一系列為廣大平民利益而著想的解決社會危機的方針和措施,成為我們民

族精神綿延不絕的源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為著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奮斗和努力。墨子的精神,

直到今日讀來,仍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和啟迪力量,因此,讓我們敞開心扉再次走進墨子的偉大思想王國吧!

二、墨子生平及思想簡介:

墨子姓墨名翟。他是一位哲學(xué)家,是墨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和集大成者。墨家學(xué)派不僅是一個思想文化團

體,而且還是一個有組織、有紀(jì)徐、有綱領(lǐng)的社會團體。墨家集團興盛時人數(shù)多達(dá)數(shù)百人,他們不僅是墨

子的忠實信徒和墨家學(xué)說的傳播者和執(zhí)行者,而且還直接參與社會活動,如楚國欲攻打宋國時,墨子就派

學(xué)生禽滑厘帶領(lǐng)300多人保衛(wèi)宋國。墨家集團的成員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還躥”,是一支非常能

戰(zhàn)斗的隊伍。

墨子又是我國古代哲學(xué)思想史上與孔、孟、老、莊齊名的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出身于

平民世家,?生沒有脫離生產(chǎn)勞動。他和他的弟子們始終過著勤勞儉樸的生活,立足現(xiàn)實,崇尚和平,以

自苦利他為己任。墨子又是一位信大的社會實踐家,曾周游列國,廣收門徒,施教四方,為了天下勞苦大

眾的利益嘔心瀝血。

.三、墨子與魯班還是兩位同時代的著名的科學(xué)家和發(fā)明家。

墨子的學(xué)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

“愛人若愛其身”,并認(rèn)為社會上出現(xiàn)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xiàn)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

志明鬼。宣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點。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rèn)

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yīng)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rèn)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

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④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diào)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

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rèn)為君主、貴族都應(yīng)像占代大禹一樣,過著

極為儉樸的生活。

四、翻譯課文: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

【譯文】圣人是把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必須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才能對它進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就不能進行治理。

【原文】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譯文】這就好像醫(yī)生給人治病一樣,必須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醫(yī)治。如果不知道疾病產(chǎn)生的

根源,就不能醫(yī)治。

【原文】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

【譯文】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必須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才能進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亂產(chǎn)生的根

源,就不能治理。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譯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亂產(chǎn)生的根源。

【原文】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

【譯文】試考察混亂從哪里產(chǎn)生呢?起于人與人不相愛。臣與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謂亂。

【原文】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

【譯文】兒子愛自己而不愛父親,因而損害父親以自利;弟弟愛自己而不愛兄長,因而損害兄長以自利;

【原文】臣自愛,不愛君,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

【譯文】臣下愛自己而不愛君上,因而損害君上以自利,這就是所謂混亂。

【原文】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謂亂也。

【譯文】反過來,即使父親不慈愛兒子,兄長不慈愛弟弟,君上不慈愛臣下,這也是天下的所謂混亂。

【原文】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故虧弟而自利;

【譯文】父親愛自己而不愛兒子,所以損害兒子以自利;兄長愛自己而不愛弟弟,所以損害弟弟以自利;

【原文】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譯文】君上愛自己而不愛臣卜,所以損害臣下以自利。這是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愛。

【原文】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譯文】即使在天底下做盜賊的人,也是這樣。盜賊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盜竊別人的家以

利自己的家:

【原文】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

【譯文】盜賊只愛自身,不愛別人,所以殘害別人以利自己。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愛。

【原文】雖至人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譯文】即使大夫相互侵?jǐn)_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也是這樣。大夫各自愛他自己的家族,不愛別人的

家族,所以侵?jǐn)_別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

【原文】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

【譯文】諸侯各自愛他自己的國家,不愛別人的國家,所以攻伐別人的國家以利他自己的國家。

【原文】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看。

【譯文】天下的亂事,全部都具備在這里了。細(xì)察它從哪里產(chǎn)生呢?都起于不相愛。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譯文】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象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

【原文】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譯文】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嗎?

【原文】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譯文】看待弟弟、兒子與臣下象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

【原文】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譯文】還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象自己一樣,誰會害人?

【原文】故盜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

【譯文】所以盜賊沒有了。還有大夫相互侵?jǐn)_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

【原文】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

【譯文】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象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所以

大夫相互侵?jǐn)_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都沒有了。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

治。

【譯文】假若天卜.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與國家不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不相互侵?jǐn)_,盜賊沒有了,君

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象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

【譯文】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為職業(yè)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勵相愛呢?

【原文】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譯文】因此天下的人相親相愛就會治理好,相互憎惡則會混亂。

【原文】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p>

【譯文】:所以墨子說:“不能不鼓勵愛別人”,道理就在此。

五、賞讀:

六、1、墨子是如何論述兼愛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的?

明確:墨子先是用了一個比喻論證,醫(yī)生救治病人首先要知道緣起,其次是從君臣、父子、兄

弟、盜賊與他人、大夫間、諸侯之間不相愛導(dǎo)致亂起,最后再次強調(diào)“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笔褂玫氖穷愅频姆绞健w納出所有的“舌L”

都源于“不相愛”,緊緊扣住中心論題。

2、《兼愛》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墨子一方面努力追求語言的淺顯、邏輯的嚴(yán)謹(jǐn)和結(jié)構(gòu)的層次感,一方面又反復(fù)論說,務(wù)

求牝意思說得清楚明白。

如課文第1段,只保留以下文字就可見其大意:“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

焉能治之。譬之如醫(y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而實際文字卻多出了一

兩倍。在先秦諸子中,這種表達(dá)風(fēng)格自成一家。

墨子散文的風(fēng)格,是以質(zhì)樸無華的文字,闡明他認(rèn)為正大無失的道理。它的動人之處,全在

于嚴(yán)謹(jǐn)?shù)倪壿嫿Y(jié)構(gòu),和由此而來的雄辯的氣勢和力量.從邏輯的角度看,本文的邏輯結(jié)構(gòu)是:先

從反面立論,認(rèn)為社會禍亂起因于人們不相愛,加以廣泛論證,是后推導(dǎo)出唯有兼愛方可止亂致

治的正面結(jié)論。反面的立論與正面的結(jié)論實際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應(yīng)。

3、《兼愛》在句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1、多用設(shè)問句和反問句,使得問題醒目地提出,讓讀者思考,加強了作者觀點的闡述,

讓作者所要表達(dá)的觀點更加鮮明。

設(shè)問句:當(dāng)察亂何自起?起不相愛。

反問句: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

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

4、《兼愛》在論述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1)層層深入,邏輯性強,條理井然。墨子要闡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愛”就可以天下大治。也

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