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13.080
B11
DB4403
深圳市地方標準
DB4403/T34—2019
深圳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nsoilandwaterconservationforproductionand
constructionprojectsinShenzhen
2019-12-25發(fā)布2020-02-01實施
深圳市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布
DB4403/T34-2019
深圳市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
1范圍
本規(guī)范規(guī)定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體系和關鍵技術要求。
本規(guī)范適用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非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技術可參照執(zhí)行。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T1645.4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guī)范小型蓄排引水工程
GB50288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guī)范
GB50433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
GB/T50434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
GB50869生活垃圾衛(wèi)生填埋處理技術規(guī)范
GB51018—2014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
GB/T51240-2018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jiān)測與評價標準
SL73.1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基礎制圖
SL73.6水利水電工程制圖標準水土保持圖
SL640輸變電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規(guī)范
DBJ/T15—118建筑余泥渣土受納場建設技術規(guī)范
SZDB/Z31—2010邊坡生態(tài)防護技術指南
SZDB/Z49雨水利用工程技術規(guī)范
SZDB/Z145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綜合利用技術規(guī)范
SZDB/Z247—2017建設工程揚塵污染防治技術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排水干溝maindrainageditch
將排水支溝的水匯集輸送到排水出口處的排水溝。
3.2
排水支溝tributarydrainageditch
將各匯水單元地表徑流匯集輸送到排水干溝的排水溝。
3.3
1
DB4403/T34-2019
生態(tài)排水溝ecologicaldrainageditch
在溝底及溝壁采用植物措施或植物措施結合工程措施防護的地面排水通道。
3.4
簡易排水溝simpledrainageditch
土質排水溝側壁及溝底經壓實處理,表面鋪土工布或表面噴砼、混凝土抹面等形成的地面排水通道。
3.5
裸露地表baresoilsurface
沒有鋪設覆蓋材料或植被覆蓋率小于10%的地面、邊坡等區(qū)域。
3.6
覆蓋措施coveringmeasures
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對裸露地表、臨時堆土(石、渣)等易被雨水沖刷的區(qū)域進行覆蓋,防治水土
流失的一種防護措施。
3.7
邊坡生態(tài)防護slopeecologicalprotection
單獨利用植物或利用植物與工程材料一起進行邊坡防護,改善邊坡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邊坡防護技術。
4基本規(guī)定
4.1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應按照“因地制宜,分區(qū)防治;統(tǒng)籌兼顧,注重生態(tài);技術可行,經濟合
理;與主體工程相銜接,與周邊環(huán)境相協(xié)調”的原則,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4.2生產建設項目應根據(jù)工程所處設計階段,做好各階段的水土保持專項設計工作。
4.3水土保持設計應通過“調水流,削洪峰;降流速,沉泥沙;配植物,優(yōu)生態(tài)”的策略,做到臨時
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效性和永久水土保持措施的生態(tài)性。
4.4水土保持設計應充分利用現(xiàn)狀地形地貌進行措施設計。
4.5生產建設項目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應以“分區(qū)匯水、清水外截、區(qū)內理順、雨旱分防”為原則,
布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體系。臨時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應根據(jù)施工進度產生的施工場地豎向變化和平面布
局變化,針對性地分期分區(qū)布設水土保持措施。
4.6生產建設項目應根據(jù)水土流失風險等級進行相應的臨時水土保持措施設計。
4.7生產建設項目臨時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應結合主體工程特性及施工工藝,選擇適宜的水土保持措施
類型,鼓勵選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
4.8水土保持施工布置應按“先截后挖”的施工時序及時完成施工現(xiàn)場周邊及開挖、回填區(qū)域的截排
水系統(tǒng),按“先攔后棄”的原則采取適宜的棄土(石、渣)攔擋措施。
4.9生產建設項目應通過合理調整施工時序、優(yōu)化豎向標高等方式減少棄土石方量,并應綜合利用開
挖土石方。不能完全利用的土石方,應外棄到合法余泥渣土受納場或項目指定的棄渣場。
4.10生產建設項目應加強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地表徑流控制措施,并與排水設施相銜接。
2
DB4403/T34-2019
5各設計階段的任務與要求
5.1一般規(guī)定
5.1.1生產建設項目在不同設計階段應有相應的水土保持內容。
5.1.2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可分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等階段。
5.1.3水土保持制圖應符合SL73.1和SL73.6的要求。
5.2項目建議書階段
生產建設項目在項目建議書階段應有水土保持章節(jié),應包括以下內容:
a)說明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現(xiàn)狀水土流失及水、土、植被狀況;
b)簡要分析項目選址(線)的水土保持限制性因素;
c)簡要分析項目建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影響;
d)初步確定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初擬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e)匡算水土保持投資。
5.3可行性研究階段
5.3.1生產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應有水土保持章節(jié),應包括以下內容:
a)初步分析工程建設水土流失的影響因素;
b)初步預測土壤侵蝕量,分析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c)基本確定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及水土流失防治分區(qū);
d)明確水土流失防治目標,提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總體布設方案;
e)初步提出水土保持監(jiān)測要求;
f)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估算水土保持專項投資;
g)水土保持專項圖紙應包括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圖、水土保持措施總體布局圖、水土保持措施
典型設計圖、水土保持措施大樣圖等。
5.3.2水土保持方案編制應包括以下內容:
a)對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進行針對性介紹,并從水土保持專業(yè)角度給予評價;
b)對主體工程的選址(線)、建設方案、土石方、施工工藝及組織進行水土保持評價,應符合
GB50433的要求;
c)基本確定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預測土壤侵蝕量,并預判項目水土流失風險等級;
d)確定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執(zhí)行GB/T50434中南方紅壤區(qū)的一級標準;進行水土流失防治分區(qū),
基本確定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分區(qū)布置水土保持措施;
e)基本確定水土保持監(jiān)測范圍、內容、方法、頻次、監(jiān)測點布局,應符合GB/T51240的要求;
f)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及投資,并分析方案實施產生的效益;
g)水土保持方案圖冊。
5.4初步設計階段
5.4.1生產建設項目初步設計階段,應有水土保持專篇(章),應包括以下內容:
a)說明水土保持方案的主要內容和結論性意見;
b)簡述項目施工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并分析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3
DB4403/T34-2019
c)確定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劃分水土保持防治分區(qū),并說明各防治分區(qū)的水土保持措施布局;
d)說明水土保持措施施工布置及進度等內容,明確水土保持管理組織機構、人員,明確施工期監(jiān)
理、監(jiān)測要求;
e)確定水土保持監(jiān)測范圍、內容、方法、頻次、監(jiān)測點布局;
f)估算水土保持措施工程量,編制水土保持投資概算;
g)水土保持專項圖紙應包括封面、圖紙目錄、設計說明、水土保持措施平面圖、水土保持措施剖
面圖、水土保持措施詳圖等。
5.5施工圖設計階段
5.5.1生產建設項目施工圖設計階段應進行水土保持專項施工圖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a)水土保持施工圖設計,應包括封面、圖紙目錄、設計說明、分階段水土保持措施平面圖、水土
保持措施剖面圖、水土保持措施詳圖等;
b)計算工程量,編制工程量清單。
5.5.2施工期臨時排水、沉沙、攔擋、覆蓋措施應根據(jù)施工進度分期分區(qū)布置。
6基礎資料調查與收集
6.1氣象資料收集。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氣溫、蒸發(fā)量、多年平均降雨量、年平均風速、大風
天數(shù)、極值及其出現(xiàn)的時間等。
6.2水文基礎資料收集。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及周邊水系分布、歷年最大洪峰流量(洪量)、
最高洪水位、最大時段(1h、6h、24h)雨量等基礎信息及既往規(guī)劃設計中的設計洪水和設計暴雨成果。
6.3排水設施調查與資料收集。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及周邊排水溝道、市政雨水管網等的分布、
排水能力等。
6.4地形調查與資料收集。包括坡度、坡向及地形特征等。應主要說明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及周邊
一定范圍海拔高度、坡度范圍及坡高。
6.5地質資料收集。包括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不良地質分布情況。
6.6土壤調查與資料收集。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及周邊區(qū)域土壤質地、土壤肥力、土壤可蝕性、
表土情況等。
6.7植被調查。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植物種類(重點是鄉(xiāng)土植物種類)和植被覆蓋率。調查區(qū)
內具有景觀學術價值的植物群落時,應特別記錄。
6.8土地利用情況調查與資料收集。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現(xiàn)狀的土地利用類型、分布、面積以
及規(guī)劃的土地利用類型等。
6.9水土流失調查。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qū)域及周邊區(qū)域水土保持專項規(guī)劃、水土流失類型、土壤
侵蝕模數(shù)、水土流失對項目的影響以及現(xiàn)有水土保持措施的類型、數(shù)量、保存狀況和防治水土流失的效
果及經驗教訓。
7水土保持措施設計
7.1排水措施
4
DB4403/T34-2019
7.1.1總體要求
7.1.1.1生產建設項目永久截排水體系應與城市防洪、排澇和排水等規(guī)劃相一致,永久性截排水溝的
設計應符合GB50288和GB/T1645.4中相關規(guī)定。
7.1.1.2排水溝的數(shù)量、尺寸及布設位置應滿足收集、排出場地匯水的客觀要求。
7.1.1.3永久排水溝推薦使用生態(tài)排水溝,邊坡坡頂和平臺截排水溝宜選用不透水型。
7.1.1.4排水路徑宜根據(jù)項目建設區(qū)的地形和周邊排水排洪能力,就近接駁周邊現(xiàn)有排水通道。
7.1.1.5生產建設項目應根據(jù)施工時序,在施工過程中宜利用已建的永久性排水設施。
7.1.1.6排水溝應及時進行清淤和維護。排水溝應在泥沙淤積深度達到最大設計水位的50%前清疏,
并在每次暴雨前、后及時清疏。
7.1.2匯水分析
7.1.2.1匯水區(qū)應包括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和匯水進入防治責任范圍的其他區(qū)域。
7.1.2.2工程匯水分析應分三個階段考慮,分別為施工前、施工中和完工后:
a)施工前匯水分析應對現(xiàn)有排水溝、渠道、河道、池塘、人工湖位置、市政雨水管網進行調查,
并分析下游排水設施的可承納能力,明確接駁途徑;
b)施工中匯水分析宜對施工現(xiàn)場的匯水進行梳理,結合匯水分區(qū),布設臨時截排水系統(tǒng),確定臨
時排水設施規(guī)格;
c)完工后匯水分析宜進行匯水評價,校核主體永久截排水系統(tǒng)。
7.1.3排水布局
7.1.3.1施工場地排水布局應根據(jù)施工時序、施工現(xiàn)場地形變化,分階段布設。
7.1.3.2根據(jù)匯流方向、匯流面積,合理設計干溝、支溝排水布局。
7.1.3.3生產建設項目排水布局宜設置多個匯流出口,分散排水。除基坑外施工場地排水單元面積宜
小于0.5hm2。
7.1.3.4多個排水單元設置一個排水出口時,每個單元宜從上游至下游分別設計排水溝,下游單元的
排水溝匯流面積為本單元的匯流面積與上游各匯流單元匯流面積之和。
7.1.3.5排水溝過路時可采用涵管形式。
7.1.3.6當排水路徑存在高差無法連通時,高處排向低處可采用跌水溝、管道連接,低處排向高處可
采用抽排方式。
7.1.4不同類型排水溝設計
7.1.4.1設計洪峰流量計算及排水溝斷面尺寸計算參見附錄A。排水溝斷面設計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砌體排水溝側壁厚度應滿足結構穩(wěn)定的要求;
2)梯形斷面排水溝內坡比宜取1:0.7~1:1.5;
3)排水溝溝底比降應根據(jù)地形和最大排水量確定,宜小于0.3%。
7.1.4.2排水溝設計流速偏大時,可在排水溝底部設置消力設施降低流速。
5
DB4403/T34-2019
7.1.4.3生產建設項目臨時截排水溝設計可參考附錄A表A.3執(zhí)行,還應滿足以下要求:
1)干溝不應采用簡易排水溝;
2)排水溝設計流速大于1.5m/s時,不應選用簡易排水溝;
3)跨路及施工出入口周邊的排水溝不應選用簡易排水溝和生態(tài)排水溝;
4)單條排水溝承接匯流面積小于0.5hm2時,宜選用簡易排水溝。
7.2沉沙池
7.2.1沉沙池布設原則
7.2.1.1沉沙池位置選擇應根據(jù)地形有利、巖性良好(無裂縫、沙礫層等)、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等
條件確定。沉沙池應布設在水流速度小的位置。
7.2.1.2排水溝拐角處宜設置沉沙池。排水出口處應設置多級沉沙池,不應使用簡易沉沙池。
7.2.1.3沉沙池宜根據(jù)施工現(xiàn)場地形,優(yōu)先選擇現(xiàn)狀或者設計池塘、人工湖、低洼地作為自然沉沙池
使用。
7.2.1.4生產建設項目非汛期施工時,平地區(qū)施工場地沉沙設施總容量不得小于50m3/hm2;丘陵區(qū)施
工場地沉沙設施總容量不得小于100m3/hm2。汛期施工時,施工場地沉沙設施總容量不得小于100m3/hm2。
場地條件不能滿足沉沙設施總容量要求時,應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提高沉沙能力。
7.2.1.5沉沙池宜采用灰砂磚、漿砌石、(鋼筋)混凝土結構,地形平緩、匯流面積小的施工場地可
采用土池鋪設防水土工布構筑或沙袋襯護構筑的簡易沉沙池。各種類型沉沙池的適用范圍可參考附錄B
中表B.1執(zhí)行。單個沉沙池承接匯流面積大于1.0hm2時,不應采用簡易沉沙池。
7.2.2沉沙池設計
7.2.2.1沉沙池寬宜取1m~2m,長宜取2m~4m,深宜取1.5m~2m,沉沙池長寬比宜取1.3~3.5。有
條件的場地可適當加大沉沙池尺寸。
7.2.2.2沉沙池尺寸大小可通過泥沙量、沉沙池容量、設計流量等進行推算,參照附錄B。
7.2.3沉沙池清疏
7.2.3.1沉沙池應在有效沉沙空間不足50%前清疏。
7.2.3.2沉沙池應及時清疏,每次暴雨前、后應及時清疏。
7.3攔擋措施
7.3.1攔擋措施主要包括沙袋攔擋、擋水埂、帶擋水埂的施工圍擋。
7.3.2沙袋攔擋措施材料宜選擇粗沙、碎石或工程自身開挖土石方,施工后期拆除。
7.3.3沙袋應采用“品”字形緊密排列的堆砌方式。布置于臨時堆土區(qū)周邊時,攔擋高度宜控制在
0.5m~1m。
7.4覆蓋措施
7.4.1生產建設項目非施工作業(yè)裸露地表應全面覆蓋。
6
DB4403/T34-2019
7.4.2生產建設項目施工作業(yè)裸露地表預計不擾動超過48h時,應進行覆蓋。施工作業(yè)裸露地表臨時
覆蓋還應與天氣狀況相結合,應符合表1的要求,當氣象局發(fā)布暴雨及以上級別降雨時,生產建設項目
應實施裸露地表全面覆蓋;當氣象局發(fā)布大雨預報時,水土流失風險等級為較大風險及以上的生產建設
項目也應對裸露地表全面覆蓋。
表1生產建設項目降雨條件下全覆蓋要求
降雨強度
序號水土流失風險等級
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1重大風險√√√√
2較大風險√√√√
3一般風險√√√
4低風險√√√
注1:“√”表示氣象局發(fā)布該降雨強度天氣預報時,應對施工現(xiàn)場裸露地表全面覆蓋。
注2:大雨的定量標準為12小時內雨量為15mm~29.9mm,或24小時內雨量為25mm~49.9mm;暴雨的定量標準為每小
時降雨量16mm以上、或12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30mm、或24小時雨量等于和大于50mm。
7.4.3生產建設項目應根據(jù)裸露地表預計裸露時間選擇合適的覆蓋材料,覆蓋材料選擇可參考附錄C
執(zhí)行。
7.4.4覆蓋材料鋪設應符合以下要求:
a)覆蓋材料鋪設前應先對覆蓋裸露地表進行檢查,檢查是否平整、堅實,如有異物,應事先處理
妥善;
b)應采用人工滾鋪的方式,覆蓋材料應平整,并宜適當留有變形余量;
c)搭接處應平整,松緊適度,搭接處位于高程較高處的覆蓋材料應在上層,搭接寬度不宜小于
20cm;
d)所有鋪設的覆蓋材料均應采用壓邊處理,可采用沙袋壓邊或竹簽、鋼筋等穿過覆蓋材料插入土
中;竹簽、鋼筋等插入土壤的長度不宜小于20cm;當覆蓋面坡度大于25時,不宜采用沙袋
壓邊形式,如圖1所示。
圖1覆蓋材料搭接示意圖
7.4.5各種覆蓋材料單次覆蓋時長小于附錄C表C.1時宜回收重復利用。覆蓋材料在覆蓋過程中出現(xiàn)
破損、老化等現(xiàn)象時應及時更換。
7.5地表徑流控制措施
7
DB4403/T34-2019
7.5.1生產建設項目完工后的地表徑流控制量不應小于施工前的水平,地表徑流控制措施的詳細規(guī)劃、
設計與施工可參照SZDB/Z49、SZDB/Z145執(zhí)行。
7.5.2生產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可通過以下措施實現(xiàn)地表徑流控制目的:
a)排水設施采用生態(tài)透水型排水溝;
b)排水設施中增設攔水、截水設施,增加臨時滯蓄量;
c)在條件允許情況下,適當提高排水設計標準,加大沉沙池、集水井規(guī)格或增加沉沙池、集水井
數(shù)量,增加匯流單元內臨時調蓄容量。
7.6邊坡生態(tài)防護
7.6.1工程開挖或填筑形成的邊坡,在保證安全穩(wěn)定的前提下,有邊坡生態(tài)防護要求的應采取生態(tài)防
護措施。
7.6.2邊坡生態(tài)防護類型應根據(jù)邊坡高度、坡率及土壤理化性質選擇。坡面情況復雜的,應針對邊坡
特性,采用邊坡生態(tài)防護技術組合模型,邊坡生態(tài)防護技術類型及適用范圍可參考附錄D中表D.1執(zhí)行,
邊坡生態(tài)防護技術組合模型可參考表D.2執(zhí)行。鼓勵設計中積極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方法,
但需開展必要的技術論證或試驗。
7.6.3邊坡生態(tài)防護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a)邊坡生態(tài)防護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安全長效、因地制宜,喬灌草相結合,固氮與非固氮植物
種類相結合、深根性與淺根性植物種類相結合、觀花和觀果植物種類相結合;
b)邊坡生態(tài)防護設計應遵循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規(guī)律,植物的生理學、生態(tài)學特性應適應邊坡所
在地自然環(huán)境;基本生態(tài)控制線范圍邊坡宜選擇利于發(fā)展多層次冠層結構的生態(tài)防護措施;
c)各類邊坡生態(tài)防護技術應符合SZDB/Z31—2010中6.2的要求;施工結束后,應實施邊坡植物
撫育措施。
7.7植物措施
7.7.1一般規(guī)定
7.7.1.1植物措施可分為臨時植物措施和永久植物措施。植物措施應以防治水土流失為主要目的,同
時滿足生態(tài)與景觀要求。
7.7.1.2植物措施設計內容應包括:植物種類、種植材料、配置方式、種植密度等。
7.7.1.3臨時植物措施主要有撒(噴)播草籽、鋪草皮等。臨時植物措施設置宜滿足以下要求:
a)地表裸露時間超過3個月的采取臨時植物措施;
b)撒(噴)播草籽時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播種溫度、播種密度和不同草種的配比;鋪草皮時,
在草皮鋪設完成后,用鐵鏟人工拍實,使草皮與土壤貼合。
7.7.1.4植物種植完工后,應加強后期的管理養(yǎng)護,保證成活率。
7.7.2植物選擇
7.7.2.1水土保持植物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a)植物的選擇應結合立地條件、自然環(huán)境因素,做到適地適樹;
b)應以鄉(xiāng)土樹種為主,兼顧景觀效果;
8
DB4403/T34-2019
c)應選擇抗逆性強、病蟲害少、生長迅速、便于管理的植物種;
d)應選擇萌蘗性強、根系良好、易成活和耐修剪的植物;
e)濱海地區(qū)應選擇耐鹽堿、具有抗風性的植物;
f)禁止選擇入侵植物。
7.7.2.2邊坡防護工程植物選擇應符合水土保持植物選擇的要求,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a)所選植物應具有耐貧瘠、適于自然生長的特點;
b)宜選擇固氮能力較強的植物種類;
c)優(yōu)先選擇根系發(fā)達的植物種類;
d)有條件的地方宜配置觀花、觀葉、觀果的常綠植物。
7.7.2.3臨時植物措施植物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a)宜選擇耐旱、耐澇、易成活、生長迅速、根系發(fā)達、種植成本低的草本植物;
b)撒(噴)播用草種應具有萌芽率高、萌芽時間短的特點;
c)鋪草皮草種應選擇匍匐性草類。
8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要求
8.1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總體布局
8.1.1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總體布局應遵循以下原則:
a)預防為主、因地制宜、全面布局的原則;
b)多種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c)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減少人為干擾的原則。
8.1.2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局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a)應全面統(tǒng)籌、分期分區(qū)布設;
b)分期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應針對工程建設時序,與主體工程施工進度相結合;
c)分區(qū)水土保持措施設計應結合各分區(qū)的水土流失特點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防治重點和要求,
各分區(qū)水土保持措施應具有關聯(lián)性、系統(tǒng)性;
d)應結合季節(jié)特點,針對施工期不同季節(jié)特點采取相應的措施。
8.1.3綜合性生產建設項目應符合以下要求:
a)施工前應規(guī)劃施工場地臨時施工道路布局;結合施工道路布局及施工時序,規(guī)劃片區(qū)辦公生活
區(qū)、植被臨時栽植區(qū)、臨時堆土場及臨時材料堆放場;
b)明確各單元施工時序,施工一區(qū)(段)擾動一區(qū)(段);尚未施工的區(qū)段應加強水土保持防護,
減少人為干擾破壞;
c)土石方平衡分析應全片區(qū)綜合考慮,各單元之間土石方相互協(xié)調,減少棄土(石)方量;
d)臨時排水沉沙措施宜結合片區(qū)內現(xiàn)狀水塘或規(guī)劃水塘、低洼地等作為自然沉沙池使用。施工期
短、施工工藝簡單的施工區(qū)宜布設簡易排水溝,施工期長、施工工藝復雜且車輛過往頻繁的施
工區(qū)宜布設硬質排水溝。相鄰施工區(qū)排水溝應綜合考慮,統(tǒng)籌布設。
8.2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措施通用技術要求
8.2.1施工準備
9
DB4403/T34-2019
8.2.1.1征占地面積大于10hm2的項目宜分期、分區(qū)施工,施工作業(yè)面不宜超過征占地總面積的50%。
8.2.1.2施工準備期應首先理順水系,施工現(xiàn)場周邊及內部應結合工程整體布局,布設有效的截排水、
沉沙措施。
8.2.1.3施工現(xiàn)場周邊宜設置帶擋水埂的施工圍擋,施工車輛出入口應設置洗車系統(tǒng)。
8.2.1.4施工臨建區(qū)應采用碎石鋪墊或硬化處理,周邊布設排水、沉沙措施。
8.2.1.5對擾動范圍內有價值的林木進行移栽或假植;古樹名木應妥善保護,不得隨意移植。
8.2.1.6靠近山體的工程施工前,應設置截排水系統(tǒng),疏導區(qū)外匯水,避免進入施工場地。
8.2.2場地平整
8.2.2.1排水系統(tǒng)應結合場地已有排水設施完善,場地內水塘等低洼地宜保留作為施工期自然沉沙池。
8.2.2.2項目征占地面積較大時,應合理安排施工時序,分區(qū)域進行場平,各區(qū)域之間土石方合理調
配。
8.2.2.3根據(jù)場地豎向施工進程,分階段布設排水、沉沙設施;場平前后高差大于5m時,應分臺階開
挖;開挖面積大于1hm2時,應分區(qū)布設排水沉沙措施。
8.2.2.4場平結束后,完善施工場地臨時排水、沉沙、攔擋、覆蓋等設施。
8.2.3基坑
8.2.3.1基坑開挖前及基坑開挖過程中應符合以下要求:
a)基坑開挖施工前,應完善基坑頂部排水溝,并在沿線布設沉沙池;
b)濱河、濱海區(qū)域護岸工程基槽開挖施工前,應在基槽開挖區(qū)域外圍布設沙袋攔擋,沙袋高度不
應小于0.5m;
c)基坑開挖過程中,宜根據(jù)開挖地形,布設簡易排水溝,并在地勢低處設置集水坑,匯集基坑內
積水并抽排至基坑頂部排水溝,做好沉沙處理后排放到區(qū)外排水系統(tǒng)。
8.2.3.2基坑開挖完成后,應及時布設基坑底部排水溝和集水井。
8.2.3.3臨時土方不應在鄰近建筑及基坑周邊影響范圍內堆放,臨時堆土區(qū)坡腳與深基坑頂部距離應
大于3m,不得小于1.2m。
8.2.4渣土臨時堆放
8.2.4.1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應綜合分析挖填方位置、數(shù)量、施工時段,提出土石方調配和優(yōu)化的
合理化方案。
8.2.4.2余泥渣土不得隨意棄置,應妥善堆置于項目計劃內的棄渣場或合法余泥渣土受納場。土(沙、
石、渣)料在運輸過程中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沿途散溢。
8.2.4.3有條件的項目應設置臨時堆土區(qū),堆置用于后期回填的土石方。臨時堆土區(qū)位置應滿足以下
要求:
a)不得影響建筑物、各種管線、排水溝渠和其他設施的安全;
b)不得掩埋消火栓、管道閘閥、雨水口、測量標志以及各種地下管道的井蓋,且不得妨礙其正常
使用。
10
DB4403/T34-2019
8.2.4.4臨時堆土水土保持防護應符合以下要求:
a)土方堆置前,應先在堆土區(qū)周邊布設攔擋和臨時排水、沉沙措施,再分區(qū)塊、分層進行土方堆
放;
b)臨時堆土區(qū)堆土高度不宜大于2.5m,坡率不宜大于1:1.5;當臨時堆土區(qū)高度大于2.5m時,
邊坡宜分2級,總高度不得大于5m;
c)管道溝槽開挖時,沿線臨時堆土高度不應超過1.5m,且距槽口邊緣不宜小于0.8m;
8.2.4.5臨時堆土轉運后的場地應進行硬化或綠化處理。
8.2.4.6生產建設項目設置棄渣場時,應符合GB51018—2014中12.1和12.2的要求。
8.2.5挖填方邊坡
8.2.5.1挖方邊坡的水土保持防護應符合以下要求:
a)在坡面實施削坡工程前,應布置山坡截排水系統(tǒng),在坡頂設擋水埂或排水溝;
b)挖方邊坡應從上至下開挖,控制開挖面、分級開挖,及時實施邊坡生態(tài)防護,做好坡面截排水
措施,如圖2所示意;作業(yè)中斷或作業(yè)后,開挖區(qū)域應做成穩(wěn)定邊坡。
c)分級平臺應設置平臺排水溝,并布設跌水溝將匯水接入坡腳排水溝。
注:1—開挖過程中臨時排水溝;2—坡頂截水溝;3—平臺排水溝;4—坡腳排水溝
圖2挖方邊坡水土保持示意圖
8.2.5.2填方邊坡的水土保持防護如圖3所示意,應符合以下要求:
a)填方邊坡應先攔后填,坡腳應布設沙袋攔擋和排水溝;
b)臨時裸露填方邊坡應進行土工布覆蓋或實施綠化措施;
c)填方邊坡應分層填筑,每層坡頂應設擋水埂,擋水埂應壓實或表面鋪覆蓋材料;
d)填土中斷時或分層作業(yè)完成時,應對已填區(qū)域表面土層壓實并進行坡面維護。
圖3填方邊坡水土保持示意圖
11
DB4403/T34-2019
8.2.6施工便道
8.2.6.1施工便道的布設應結合地形并充分利用現(xiàn)有道路、硬化地,減少對綠地的占用。
8.2.6.2施工場地主要車行道的水土流失防治應符合SZDB/Z247—2017中5.3的要求。
8.2.6.3施工便道兩側宜布設攔擋、排水、沉沙等措施。涉及山體開挖的施工便道應布設邊坡防護、
攔擋、截排水及植被恢復措施等。
8.2.6.4施工結束后,被破壞和占壓的土地應及時恢復。
8.3不同類型項目典型技術要求
8.3.1房屋建筑工程
8.3.1.1靠近山體的房屋建筑工程宜依山就勢、充分利用地形進行臺階式整地。
8.3.1.2建筑施工期應疏理施工現(xiàn)場排水系統(tǒng),宜保留場平或基坑施工期場地周邊臨時排水、沉沙、
攔擋設施,并應結合主體工程布局,完善施工場地內部排水系統(tǒng)。
8.3.2道路工程
8.3.2.1應對道路選址沿線水系進行調查,根據(jù)道路匯水單元,布設道路沿線排水系統(tǒng)。
8.3.2.2道路工程施工線路較長時,應分段施工,設置多個排水出口。
8.3.2.3土石方平衡分析應按樁號分段進行,根據(jù)道路豎向設計,以方便土石方調配和運輸為原則,
合理布設臨時堆土區(qū)。
8.3.2.4路基施工時可在路肩邊緣沿路肩設置擋水埂。
8.3.2.5隧道工程進出口的堆渣應進行臨時覆蓋及攔擋,并應布設完善的隧道口截排水措施。
8.3.3軌道交通工程
8.3.3.1地面軌道交通工程應沿地面軌行區(qū)和車站周邊布設排水沉沙措施。
8.3.3.2施工生產區(qū)場地應全部采用砼硬化,應有足夠的排水設施。
8.3.4河道工程
8.3.4.1施工期河道有水流通過時,應明確導流措施、分段施工,宜分左右岸分別施工。
8.3.4.2施工導流選用圍堰導流時,不得使用土石方直接堆筑圍堰。
8.3.4.3施工過程中應合理安排施工時序,清淤工程應即挖即運,開挖一般土方宜就近用于回填,避
免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堆土。
8.3.4.4河道護岸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宜采用生態(tài)護岸;應選擇具有抗沖、耐濕、涵養(yǎng)水源等功能
的鄉(xiāng)土植物。
8.3.5水庫工程
8.3.5.1在工程建設過程中,要求主體工程對水庫淹沒區(qū)局部不穩(wěn)定庫岸進行邊坡防護和綠化。
8.3.5.2取料場開采應根據(jù)工程地質條件,采用分臺階開采方案。
12
DB4403/T34-2019
8.3.5.3取料場開采結束后,優(yōu)先利用余土(石、渣)回填進行跡地恢復。
8.3.6公園建設工程
8.3.6.1公園建設項目應減少對自然資源的破壞,限定公園建設的擾動范圍。
8.3.6.2施工現(xiàn)場古樹名木和具有較高保護價值的植物群落應就地保護。
8.3.6.3公園建設項目應對土方開挖和外棄實施嚴格控制,余土(石)宜用于塑造公園微地形,工程
建設宜實現(xiàn)零棄方。
8.3.6.4施工期排水沉沙設施應符合以下要求:
a)施工期排水溝的布設應與永久性排水溝道相結合;
b)宜依托天然低洼地,結合公園溪流、人工湖、景觀濕地等水景建設,設置施工期大型排水溝、
沉沙池。
8.3.6.5涉及登山路工程的應符合以下要求:
a)登山路選線宜避開山體原有排水線路;不能避開原有排水線路的,應規(guī)劃合理的施工期和運營
期自然水系排放線路;
b)施工過程中對裸露開挖區(qū)域及時覆蓋,開挖區(qū)域下部宜設置沙袋攔擋。
8.3.6.6山坡地休憩平臺施工前,應做好上下坡面的截排水設施。
8.3.7管線工程
8.3.7.1施工范圍宜設置施工圍擋或采用鐵馬圍欄、底部設置沙袋擋埂的形式。
8.3.7.2施工時應采取分段施工,宜縮短單次施工長度。
8.3.7.3施工區(qū)緊鄰現(xiàn)狀雨水管及雨水口時,應嚴格控制堆土位置和時間,宜在雨水篦子周邊布設沙
袋攔擋。
8.3.7.4管線穿越山體時,宜選擇對原地貌、山體植被擾動小的方式。應合理優(yōu)化施工斷面,減小施
工作業(yè)帶寬度。
8.3.7.5管道施工采用工作井時,應在工作井周邊布設排水、沉沙設施。
8.3.8輸變電工程
8.3.8.1在塔基平整與土石方開挖前,應先行修建擋土墻和護坡,避免土方崩塌引起的水土流失。
8.3.8.2塔基位于丘陵或山地區(qū)域時,應避免塔基大開挖,保持山地原有自然地形,塔基可采用高低
腿塔和主柱加高基礎的方式。
8.3.8.3變電站、換流站、開關站等站區(qū)及進站道路水土流失防治應符合SL640的要求。
8.3.8.4施工完成后,應對施工跡地進行植被恢復。
8.3.9港口碼頭工程
8.3.9.1碼頭與站區(qū)連接道路施工期應采取臨時排水和攔擋措施。
13
DB4403/T34-2019
8.3.9.2沿海(河)丘陵區(qū)應避免大斷面挖填土石方,場平工程宜分臺階開挖,辦公生活區(qū)宜布設在
高臺階處。
8.3.10余泥渣土受納場(垃圾填埋場)工程
8.3.10.1余泥渣土受納場(垃圾填埋場)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應符合以下要求:
a)余泥渣土受納場工程的選址、主體設計及堆填設計應符合DBJ/T15—118的要求。生活垃圾
填埋場工程的選址、主體設計及堆填設計應符合GB50863的要求;
b)施工前應在施工現(xiàn)場周邊布設截排水、沉沙系統(tǒng);
c)設計填土結束標高以上位置應設置截水溝,截水溝以下匯水面積大于1hm2的山體應再進行截
水溝布設。
8.3.10.2余泥渣土受納場(垃圾填埋場)工程建設驗收完成后方可運營。余泥渣土受納場(垃圾填埋
場)工程運營期水土保持應符合以下要求:
a)場區(qū)內應設置完整的排水系統(tǒng),余泥渣土受納場工程排水系統(tǒng)應符合DBJ/T15—118的要求;
b)余泥渣土(生活垃圾)填埋前應在分級平臺上部山體3m~5m位置修建截水溝,堆體平臺內側
修建臨時排水溝,排水溝接入場區(qū)永久排水系統(tǒng);
c)地表水排放前應進行沉沙處理;
d)應及時對裸露填埋區(qū)進行覆蓋,對逐塊填埋結束的場區(qū)進行覆土綠化。
8.3.10.3封場期填土(石、渣)結束后,將種植土平鋪于渣體表面,實施永久植物措施和地表水導排
措施。
14
DB4403/T34-2019
附錄A
(資料性附錄)
排水設計
A.1設計洪峰流量計算
A.1.1當生產建設項目施工期涉及山體匯水或匯水排入河道、溝渠等自然水系時,采用水利經驗公式
計算洪峰流量。臨時排水設計宜采用10~20年一遇設計標準。
a)匯水面積小于0.1km2的集水區(qū),洪峰流量計算采用公式A.1計算。
………………A.1
式中:
3
Qm——洪峰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s);
K——洪峰徑流系數(shù);
I——1小時設計雨量,單位為毫米(mm);
F——集水面積,單位為平方千米(km2)。
b)匯水面積大于0.1km2小于10km2,洪峰流量計算采用廣東省洪峰流量經驗公式,計算公式如下:
………………A.2
式中:
C2——與頻率有關的流量系數(shù);
H24p——24小時設計雨量,單位為毫米(mm)。
c)匯水面積大于10km2,洪峰流量計算參照《廣東省暴雨徑流查算圖表使用手冊》中的綜合單位
線法。
A.1.2當生產建設項目施工期排水出口為市政雨水管網時,采用市政經驗公式計算洪峰流量。臨時排
水設計重現(xiàn)期宜采用3年。
………………A.3
式中:
q——設計暴雨強度,參照《深圳市暴雨強度公式及查算圖表》(2015版)查算,單位為升每秒每
公頃(L/(s?hm2));
ψ——徑流系數(shù),其值參考表A.1選取;
F——匯水面積,單位為公頃(hm2)。
A.2排水溝斷面設計
a)排水溝斷面A根據(jù)設計頻率、洪峰流量,按公式A.4計算:
………………A.4
式中:
15
DB4403/T34-2019
A——排水溝斷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3
Qm——設計洪峰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s);
C——謝才系數(shù);
R——水力半徑,單位為米(m);
i——溝底比降。
b)R值按公式A.5計算:
………………A.5
式中:
R——水力半徑,單位為米(m);
A——排水溝斷面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χ——濕周,即過水斷面上水流所濕潤的邊界長度,單位為米(m)。
c)C值按公式A.6計算:
………………A.6
式中:
n——溝槽糙率,其值按照表A.2選取。
表A.1徑流系數(shù)φ參考值
地表種類徑流系數(shù)地表種類徑流系數(shù)
瀝青混凝土路面0.95起伏的山地0.60~0.80
水泥混凝土路面0.90細粒土坡面0.40~0.65
粒料路面0.40~0.60平原草地0.40~0.65
粗粒土路面0.10~0.30一般耕地0.40~0.60
陡峻的山地0.75~0.90落葉林地0.35~0.60
硬質巖石坡面0.70~0.85粗砂土坡地0.10~0.30
軟質巖石坡面0.50~0.75卵石、塊石坡地0.05~0.15
注:本表引自《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1018—2014)中的A.4.1-1。
表A.2排水溝(管)壁的粗糙系數(shù)(n值)
排水溝(管)類別粗糙系數(shù)排水溝(管)類別粗糙系數(shù)
塑料管(聚氯乙烯)0.010植草皮明溝(v=1.8m/s)0.050~0.090
石棉水泥管0.012漿砌石明溝0.025
鑄鐵管0.015漿砌片石明溝0.032
波紋管0.027水泥混凝土明溝(抹面)0.015
巖石質明溝0.035水泥混凝土明溝(預制)0.012
植草皮明溝(v=0.6m/s)0.035~0.050
注:本表引自《水土保持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1018—2014)中的A.4.2-2。
16
DB4403/T34-2019
A.3排水溝分類型設計
表A.3推薦排水設施分類表
適用范圍
類型推薦材質承接匯流施工擾動水土流失風險等
干溝/支溝流速
面積程度級
素混凝土排水溝-≤6.0m/s---
硬質排水溝漿砌石排水溝-≤4.0m/s---
磚砌排水溝-≤3.0m/s---
生物磚排水溝-≤2.0m/s≤2.0hm2小一般風險及以下
生態(tài)排水溝生態(tài)袋排水溝-≤1.8m/s≤1.5hm2小一般風險及以下
生態(tài)草溝-≤1.5m/s≤1hm2小一般風險及以下
噴砼或抹漿簡易排水溝支溝≤1.5m/s≤0.5hm2小一般風險及以下
簡易排水溝
土工布簡易排水溝支溝≤1.5m/s≤0.5hm2小一般風險及以下
注:“-”表示無限制。
表A.3給出了推薦排水設施分類,各類型排水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a)漿砌石排水溝宜在施工現(xiàn)場石料豐富的情況下采用,設計時應符合以下要求:
1)適用于溝道比降和流速較大的溝段;
2)可采用梯形、弧形或矩形斷面;
3)彎道曲率半徑應大于該彎道段水面寬度的2.5倍。
b)素混凝土排水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1)適用于溝道比降和流速較大的溝段;
2)可采用梯形或矩形斷面;
3)彎道曲率半徑應大于該彎道段水面寬度的2.5倍。
c)磚砌排水溝多用于場區(qū)內及基坑排水,設計時應符合以下要求:
1)適用于溝道比降和流速較大的溝段;
2)一般采用矩形斷面;
3)彎道曲率半徑應大于該彎道段水面寬度的2.5倍。
d)生物磚及生態(tài)袋排水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1)適用于溝道比降和流速較小的溝段;
2)可采用梯形、弧形斷面;
3)彎道曲率半徑應不小于該彎道段水面寬度的3倍。
e)生態(tài)草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1)適用于溝道比降和流速較小的溝段;
2)可采用梯形或弧形斷面;
3)彎道曲率半徑應大于該彎道段水面寬度的5倍;
4)最小內坡比可按簡易排水溝的最小內坡比取值。
f)簡易排水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17
DB4403/T34-2019
1)適用于溝道比降和流速較小且溝道土質堅硬的溝段;
2)宜采用梯形斷面,內坡比根據(jù)開挖深度、溝槽土質及地下水情況,經穩(wěn)定分析后確定;
3)排水溝內可用碎石袋、沙袋間段布置攔截泥沙并降低流速;
4)排水溝使用期大于1年的,表面應做噴砼或混凝土抹面處理;使用期在1年以內的,表面
應鋪防水土工布、沙袋壓邊處理;
5)彎道曲率半徑應大于該彎道段水面寬度的5倍。
g)跌水溝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
1)跌水溝寬度不宜小于0.5m,每層高度宜取0.2m~0.5m;
2)跌水溝末端宜做消能設施;
3)跌水溝材質應根據(jù)場地條件選擇;施工現(xiàn)場石料豐富的宜就地取材,采用漿砌石跌水溝;
施工期低矮緩邊坡臨時跌水可采用噴砼處理或沙袋襯砌的臨時簡易跌水溝。
18
DB4403/T34-2019
附錄B
(資料性附錄)
沉沙池設計
B.1表B.1給出了推薦沉沙池分類,生產建設項目沉沙池選擇可參照執(zhí)行。
表B.1推薦沉沙池分類表
適用范圍
類型推薦材質
使用時長承接匯流面積水土流失風險等級
(鋼筋)混凝土沉沙池——重大風險
硬質沉沙池漿砌石沉沙池———
灰砂磚沉沙池———
沙袋襯護簡易沉沙池≤0.5a≤1.0hm2一般風險及以下
簡易沉沙池
土工布簡易沉沙池≤0.5a≤1.0hm2一般風險及以下
自然沉沙池————
注:“—”表示無限制。
B.2沉沙池尺寸大小可通過泥沙量、沉沙池容量、設計流量等進行推算。
a)沉沙池泥沙量采用公式B.1估算:
………………B.1
式中:
3
Ws——進入沉沙池的總泥沙量,單位為立方米(m);
λ——輸移比,值取0.45;
2
Ms——場地平均土壤侵蝕模數(shù),單位為噸每平方千米每年(t/(km?a));
F——為各沉沙池的控制集雨面積,單位為平方千米(km2);
33
γc——為泥沙的容重,單位為噸每立方米(t/m),一般取1.2t/m。
b)沉沙容積采用公式B.2估算:
………………B.2
式中:
φ——沉沙效率,單位為百分比(%);
N——每年的清淤次數(shù);
3
VS——沉沙池有效沉沙容積,單位為立方米(m)。
c)沉沙池長寬比(L/B)宜取1.3~3.5,沉沙池長度和寬度可根據(jù)沉沙池面積大小確定。沉沙池
面積大小采用公式B.3計算:
19
DB4403/T34-2019
………………B.3
式中:
S——沉沙池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2);
K1——水流的紊動、水質等因素的影響系數(shù);
3
Qm——設計洪峰流量,單位為立方米每秒(m/s);
ωD——某一粒徑的泥沙在靜水中沉降速度,單位為米每秒(m/s),取值參考GB50288。
d)沉沙池深度計算如公式B.4:
………………B.4
式中:
H——沉沙池深度,單位為米(m);
HP——泥沙有效沉降設計凈水深,單位為米(m);其中HP=H1+Hb,H1是沉沙池出口連接段排水
溝水深,Hb是指沉沙池連接段排水溝溝底以下沉沙池凈水深,一般要求Hb≥0.25m;
H0——設計水位線以上超高,單位為米(m),一般取0.3m~0.4m。
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5《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1我是獨特的(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tǒng)編版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
- 學校室內油漆 合同范本
- 3《公民意味著什么》第2課時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Module 6 Unit 2(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
- 買賣門合同范本
- 現(xiàn)場布置采購合同范本
- 3《我們班 他們班》 第1課時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14 學習有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統(tǒng)編版
- 商品房買賣合同補充協(xié)議合同協(xié)議
- 經典成語故事葉公好龍
- 學生作業(yè)情況登記表模板(可打印)
- 高中數(shù)學《立體幾何》教材分析及教學建議
- 八年級英語初中英語閱讀理解閱讀專項練習試卷附答案
- 人教版八年級數(shù)學下冊課件【全冊】
- 物聯(lián)網管理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
- 1例妊娠糖尿病的個案護理
- 光伏發(fā)電職業(yè)病危害預評價方案方案
- 財務報表涉稅分析
- 《計算機組成原理》全冊詳解優(yōu)秀課件
- 農田雜草的分類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