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新課導入戰(zhàn)國時期,齊宣王喜歡聽許多人一起吹竽合奏給他聽,南郭先生不會吹竽,為了獲取豐厚的報酬,混進樂隊,因為合奏,齊宣王也聽不出異樣。當齊宣王死后,他的兒子齊?。╩ǐn)王繼位,齊湣王同樣愛聽吹竽。但他喜歡樂師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南郭先生得知這一消息之后,趁著齊湣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濫竽充數(shù)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學習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
掌握文中重點文言詞語和特殊句式,并歸納其規(guī)律。思維發(fā)展與提升
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產”的具體措施。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
賞析孟子迂回曲折的論辯方法。文化傳承與理解
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廣大勞動人民的深切情懷。
知人論世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鄒(現(xiàn)在山東省鄒縣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曾受業(yè)于子思(孔子的孫子)的門人,30歲左右收徒講學。44歲時開始周游列國,先后到齊、宋、滕、魏、魯?shù)葒?,游說諸侯,宣揚“仁政”“王道”,但始終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鄉(xiāng),講學著述,直到去世。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孟子和孔子一樣,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將孟子和孔子并稱”孔孟”;元、明時稱為“亞圣”。人物簡介知人論世孔孟之道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生卒年月不可詳考,——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懊夏溉w”、“孟母斷織”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孟母是后世母教之典范。早年出身知人論世人物生平15歲時到魯國深造,曾受業(yè)于
孔子
之孫子思的門人,他立志發(fā)展孔子的思想。青少年30多歲收徒講學,到四十歲期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約有數(shù)百人。鄒國和魯國國君也時常請教治國之道。為了實施“仁政”的抱負,44歲帶著學生到東方大國齊國去。齊國的稷下學宮云集了天下有識之士,孟子的見解獨樹一幟,引人矚目。可惜的是但齊國采取的是鍛煉精兵使國家更為富強的政策,對孟子的思想毫不理睬。中年知人論世人物生平孟子宣揚“仁政”“王道”始終不受重用,最終結束周游列國之旅,晚年回到家鄉(xiāng),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奠定了其“亞圣”地位。晚年孟子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和魏國梁惠王交往頗深,多次向梁惠王建言。梁惠王接受了孟子的重民之道和仁義主張,施行仁政,受到了百姓的擁戴。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于鄒國境內(今鄒城市城東北約12公里)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子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知人論世人物生平1.性善論(凡人都可以為堯舜)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思想)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封建士大夫出世進退的準則)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氣節(jié))5.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同義也。(社會原則)在哲學上提出“民貴君輕”為中心的“仁政”主張。孟子的主要思想知人論世
《孟子》是《論語》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到南宋時,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明清科舉考試八股文,題目都來自《四書》?!睹献印返奶攸c:善于論辯、極有氣勢、富于想象。知人論世《孟子》
戰(zhàn)國時期,列強紛爭,以征伐為能事,各國諸侯國君都野心勃勃地追求“蒞中國而撫四夷”的霸主地位。對外連年征戰(zhàn),對內盤剝人民,于是就出現(xiàn)“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的慘烈局面,致使廣大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過著苦難的生活。而齊國在東方諸侯中又號稱強國,孟子多次到過齊國,先后受到過齊威王和齊宣王的禮遇。齊宣王子承父業(yè),野心勃勃,在稷下擴置學宮,招攬學士,任其講學議論。孟子這時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齊宣王身邊供職。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當時,齊宣王想仿效齊桓公、晉文公謀圖霸業(yè)、統(tǒng)一天下,并以此詢問孟子。于是孟子圍繞行王政、棄霸業(yè)的主題與齊宣王展開了一場論辯。知人論世時代背景整體感知一
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早年在鮑叔牙保護下,逃到莒國避難。在齊襄公和公孫無知相繼死去后,搶先回國,奪取君位。任內勵精圖治,起用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齊國逐漸強盛,成為第一個中原霸主。
晉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戰(zhàn)以少勝多,大敗楚軍,并召集齊、宋等國于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chuàng)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yè)。解題姓名田辟疆身份戰(zhàn)國時期齊國國君偶像齊桓公、晉文公嗜好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夢想王天下典故有事鐘無艷,無事夏迎春濫竽充數(shù)王顧左右而言他齊宣王解題齊桓晉文之事是什么事?春秋五霸,成就霸業(yè)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晉文公定亂扶周,破楚救宋。兩人皆是春秋時的霸主。
齊宣王想談的就是霸道之事。但是,霸道與孟子所主張的王道是兩個對立的,而且對方是君王,孟子在這種情形下要想向齊宣王推行他的“王道”思想是極其困難的。
齊宣王與孟子的談話以“霸道”開端,而孟子以“臣未之聞也”一句巧妙地將話題轉向“王道”。解題
用鮮血與白骨,通過戰(zhàn)爭不斷地吞并,最終統(tǒng)一天下。用“仁”治國,以“民”為先,通過“仁”使天下歸心,萬國來朝。君與臣,王道與霸道,截然不同的兩種身份和理念,即將展開一場世紀辯論!王道VS霸道1.重要字音。胡龁
釁鐘觳觫
褊小彼惡知之忖度
輿薪
便嬖蒞中國
商賈
惛
放辟邪侈畜妻子
豚彘
庠序
孝悌頒白(xìn)(hé)(húsù)(biǎn)(wū)
(cǔnduó)(yú)(piánbì)(lì)(ɡǔ)(hūn)(chǐ)(xù)(xiánɡ)(zhì)(tún)(tì)(bān)(pì)讀準字音整體感知自學指導和檢測1.借助課下注釋、輔助資料,翻譯文本。2.本文以對話為主,說理類散文,在閱讀翻譯時候注意抓住各自的觀點。3.抓住重點字詞、重點句式。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
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賓語前置句
助詞,的使……聽到代詞,這些人
談論“是”,這?!耙浴笔墙樵~,因、由于。“是以”賓語前置,“以是”因此。不得已,“以”,通“已”,止。名詞作動詞,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如何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及弟子之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一定要說一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呢?”疏通文意曰:“保民而王,莫之
能御也?!痹唬骸叭艄讶苏?,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
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e前賓前安撫
阻擋,抵擋
像
從何處
表修飾
到,往
用來
古代新鐘鑄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鐘的縫隙中行祭。釁,血祭。
(孟子)說:“安民、養(yǎng)民就可以稱王了,(這樣的王)沒有人可以阻擋他。”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民嗎?”(孟子)說:“可以?!保R宣王)說:“從何處知道我可以做到呢?”(孟子)說:“我從胡龁那聽說這樣一件事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了,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的血)來祭鐘?!贝笸跄f:“放了它吧!狀后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薄蛔R有諸?”曰:“有之?!痹唬骸笆切淖阋酝跻?。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笨謶职l(fā)抖的樣子
如此,這樣
既然這樣,那么
兼詞,之乎
用來
本來
吝惜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蹦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那人問道:“既然這樣,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辈恢烙袥]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p>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我誠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p>
走向認為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痹唬骸巴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的確
狹小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小的東西,大的東西
形容詞做動詞,對....感到奇怪。
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吝惜
(齊宣王)說:“是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無罪卻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換它?!?/p>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無罪卻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狀后
就是
憐憫;痛惜
區(qū)別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痹唬骸盁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钡拇_,真是
沒有妨害
仁道,即行仁政的方法、途徑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認為我吝嗇是理所當然的啊。”
(孟子)說:“沒有關系,這是行仁政的方式,(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敝髦^倒裝:百姓之謂我愛也,宜乎。
應當,理所當然形作動,疏遠,不接近狀后判斷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蜃又^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通“悅”喜悅
...的原因
形作名,視力狀后揣測,估量內心有所觸動的樣子賓前:謂夫子也。稟告30斤為一鈞鳥獸秋天新生的細毛整車的柴火贊同,認可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度到?!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啊!這種心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痹唬骸安粸檎吲c不能者之形,何
以異?”表現(xiàn)卻,偏偏
wànɡ動詞行王道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歟,呢
(齊宣王)說:“不相信?!?/p>
“如今您的恩德足夠用來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視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保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p>
(齊宣王)說:“不去做與不能做的表現(xiàn),有什么區(qū)別呢?”賓前:不舉一羽,不見輿薪
就是
表被動區(qū)分賓前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
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這
通“型”名作動,作榜樣狀后這這一類的事跳過從而推廣到形做動,尊敬拿正妻真的枝”,通“肢”肢體形做名,老人形做動,愛護形做名,孩子治理之于,兼詞妻子兒女...的原因罷了名作動,用秤稱重量衡量長短這樣厲害,嚴重考慮,思量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按摩肢體,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為長輩按摩肢體一類的事。尊敬自家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小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小孩。(照此理去做)(統(tǒng)一)天下就(像)可以在手掌上轉動(東西那么容易)?!对娊洝氛f:‘(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家和國。’這是說拿這樣的心思施加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夠來安撫天下百姓,不推廣恩德沒有辦法來保全自己的妻子兒女。古代圣人遠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夠用來推廣到禽獸身上,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恩惠,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這樣才知道輕重;用尺量,這樣才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曰:“為肥甘不足于口與?輕暖不足于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聲音不足聽于耳與?便嬖不足使令于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副詞,還是狀后
形做名,肥美甘甜的食物
使……聽到形容詞使用,使.....受到危害;使.....處于險境結怨,結仇狀后,賓前憑借對這些
形做名,輕軟暖和的衣服副詞,還是
絢麗的服飾、玩好等國君左右受寵愛的人
“還是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處于險境,與各諸侯國結怨,這樣以后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對這種做法怎么會感到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p>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輕軟暖和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絢麗的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身邊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大王,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曰:“否,吾不為是也?!痹唬骸叭粍t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后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曰:“可得聞與?”這樣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使....朝見開拓攀登像,如恐怕統(tǒng)治指中原地區(qū)爬上樹去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一定達不到目的。語氣詞,表揣測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您想要的,就像爬上樹去找魚一樣。”
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上樹去找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您想要的,又盡心盡力地去做,結果必然有災禍。”(齊宣王)說:“可以讓我聽聽(其中的道理)嗎?”曰:“鄒人與楚人戰(zhàn),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痹唬骸叭粍t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
以異
于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今王發(fā)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狀后和.....相比有什么不同?狀后,賓前小、大、寡、眾、弱、強:形作名;小國,大國;人少的國家,人多的國家;弱國,強國誰使……降服方圓同“返”回到集聚,總計面積通“盍”何不,兼詞=途,道路根本憎恨,怨恨訴說如果誰像這樣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泵献诱f:“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九分之一。以一份力量使八份力量臣服,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人都想在您的朝廷站著,種田的人都想在您的田野里耕作,做生意的人都想(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往來的旅客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憎恨本國君主的人都想到大王這里奔走求告。如果像這樣,誰能抵擋得住呢?”
王曰:“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通“矣”,了、啊等到放:放縱;辟、邪:不正;侈:過度長久荒年古義:到這一步。今義:連詞,表示后一事緊接著前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聰慧。不敏:愚鈍假使接著就規(guī)定罔:通”網(wǎng)“名詞作動詞,用網(wǎng)捕,陷害往,走向養(yǎng)活代詞,指君主足,夠侍奉,贍養(yǎng)統(tǒng)治名作動,處罰哪里豐年取獨,不譯奚:何,哪里;暇:空閑;治:講求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達到這一步。希望先生幫助(實現(xiàn))我的志愿。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嘗試著去實踐它?!?/p>
(孟子)說:“沒有可以長久維持生活的固定財產而有穩(wěn)定的心,只有道德操守的讀書人才能做到,像一般百姓,沒有穩(wěn)定的財產,因而就沒有穩(wěn)定的心。如果沒有穩(wěn)定的心,那么(他們就會)不遵守禮儀法度,無所不為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這樣之后接著就處罰他們,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卻可以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百姓的產業(yè),一定使他們向上能贍養(yǎng)父母,向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終年溫飽,荒年也能免于被餓死。這樣之后再驅使他們向善,因此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F(xiàn)在(的君主)規(guī)定百姓的產業(yè),(使他們)向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向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成時始終困苦,荒年不能免于被餓死的厄運。這樣,只是使自己擺脫死亡還怕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
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蓖ā胺怠狈祷孛鲃?,種植小豬孝:善事父母;悌:尊敬兄長古代的學校申誡,告誡耽誤,失何不,兼詞形作動,重視須發(fā)花白。頒,通“斑”。狀后名作動,穿大豬狀后賓前背負東西頭頂東西這樣卻名作動,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沒有這樣的事
大王想要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五畝的宅地,在上面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的蓄養(yǎng),不要錯過生長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耽誤了農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把孝順父母和尊敬兄長的道理反復教導給學生,頭發(fā)斑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頭頂東西在路上行走了。老人穿絲織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像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還不曾有過?!毖凶x文本二孟子兩個精神世界的人,如何統(tǒng)一思想?齊宣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武力征伐以霸天下)以“仁”治國,以“民”為先,通過“保民”使天下歸心,以王天下。孟子初步感知齊宣王和孟子的政治理念分別是什么?研讀文本研讀文本根據(jù)孟子勸說的思路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第一部分(1—14)指出齊桓晉文之事不足道,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張。第二部分(15—20)論述齊宣王未實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為。第三部分(21—33)揭出齊宣王之大欲,論證其不可能實現(xiàn),指出應當返本。而行王道。歸結到“保民而王”的主張,并舉出實現(xiàn)這一主張的根本措施。第四部分(34—35)行文思路避而不答、求同存異、轉移話題。第一部分思考探究1.開頭雙方對話的流程是什么?孟子游說第一步齊王問“霸道”→孟子轉話題到“王道”2.面對齊王對“霸道”的詢問,孟子采取何種應對策略?不聞齊桓晉文無以,則王乎3.本段重點:孟子為何撒謊“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其一,孔子的大一統(tǒng)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鬃踊谒幍臅r代,稱道管仲桓文之徒是在于維護諸夏之團結與中國之穩(wěn)定。其二,孟子的撥亂反正政治理想。
孟子的時代,諸侯紛紛稱王,而周天子的力量已經微不足道。當時各諸侯王向往桓、文稱霸,想的已不是團結諸夏,維護中國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擴大自己的地盤,致使征戰(zhàn)連綿,民不聊生。齊宣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稱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國則為推行“王道”--崇尚和推行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悅誠服地歸順。所以孟子不但不稱道桓文、管晏之徒,甚至以相提并論為可恥。第一部分思考探究4.齊宣王對“王道”報以什么態(tài)度?孟子游說第一步懷疑自己,沒有自信。5.孟子是如何引發(fā)齊宣王對“王道”的興趣的?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然,誠有百姓者。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王問王道孟子提出“
”齊王問保民孟子問“
”王肯定事實孟子提出“愛與不忍”齊王解釋百姓的看法孟子問“牛羊何擇”齊王笑孟子提出“
”保民而王以羊易牛仁術即不忍第一部分思考探究孟子游說第二步以??易??的例子不忍之心齊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基礎打消齊宣王內心的疑慮,也為輸出自己的觀點做鋪墊。齊宣王可保民舉例:以羊易?!蝗讨模ūC裰┻壿嬐评恚簩Ρ龋喊傩找詾橥酢皭邸迸S我固知王之不忍君子遠庖廚以不見殺禽獸
——仁王以羊易牛以未見殺羊
——仁所以,“以羊易牛”是乃“仁術”掌握心理取得信任(拉近距離,取得信任)孟子論述齊宣王“不王”是不為而非不能,并進一步說明不為和不能的區(qū)別。第二部分思考探究15—20段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孟子游說第三步力舉百鈞不舉一羽不見輿薪明察秋毫恩及禽獸功不至百姓不用力不用明不推恩比喻/對比類比王之不王是不為,非不能消除齊宣王畏難情緒保民而王的方法是:(推恩)
挾太山以超北海—不能為長者折枝—不為——王不王也對比王不王不推恩:妻子不保對比推恩:保四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御于家邦由小及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引用邏輯嚴密孟子的語言藝術:巧設比喻,指出問題孟子連續(xù)發(fā)問,指出齊宣王的大欲,指出“霸道”的危害,并敦促齊宣王“反霸道行王道”。第三部分思考探究21-33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孟子游說第四步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引出齊宣王“大欲”連續(xù)追問“大欲”王之大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撫四夷。反面論證:緣木求魚、鄒楚之戰(zhàn)比喻論證類比論證正面論證:天下歸心(仕、耕、商、旅)行霸道必敗行王道必勝假設論證正反論證孟子的語言藝術:步步緊逼,陳述利弊。第四部分思考探究孟子認為國君如何行動才能實現(xiàn)理想社會?“制民之恒產”“謹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產,足以飽身養(yǎng)家對他們施以禮儀道德的教育物質精神
做到這一點,老百姓歸附,猶如萬條江河歸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勢。全篇以一幅王道樂土的美好畫卷作結。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ü茏印赌撩瘛罚┟献佑握f第五步齊宣王被說服明以教我指出措施孟子第四部分思考探究孟子仁政思想的具體措施是什么呢?如何吸引人口穩(wěn)定的工作穩(wěn)定的生活穩(wěn)定的思想引導其向善國家發(fā)展工作不穩(wěn)定思想不穩(wěn)定或成為流民違法亂紀/流亡他國國家損失人口有恒產者有恒心驅而之善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主張,孟子是如何因勢利導一步一步勸說齊宣王放棄霸道念頭,采用這一主張的?第五步:闡明施行王道的具體措施。孟子圍繞“保民而王”這一中心論點,層次清晰展開論述:第一步:引導齊宣王拋開“霸道”而談“王道”。第二步:引導齊宣王認識到自身有“不忍之心”。且認為齊宣王已經有了保民的基本條件,具備了實施“王道”的基礎。第三步:剖析齊宣王的“仁心”未及于民,未成王道,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并且進一步說明實行王道要“推恩”。第四步:列舉了霸道的危害。從而讓齊宣王說出自己的“大欲”。文本總結思考探究孟子文本總結思考探究課文內容討論話題孟子觀點論證方法應對策略王的態(tài)度1-1415-2021-3334-35愛與不忍不忍即仁術舉例論證(以羊易牛)肯定善心獲得信任好奇高興“不為”“不能”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比喻論證對比論證假設論證引用論證巧設比喻指出問題高興好奇沉默“所為”“所欲”行霸道有災發(fā)政施仁無人可御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假設論證步步緊逼利害分明權衡利弊放棄己見恒產恒心制民之恒產謹庠序之教對比論證正反對比有理有據(jù)虛心受教賞析論辯藝術1.掌握心理,因勢利導
孟子善于掌握齊宣王的心理,采用因勢利導、順應事情的發(fā)展趨勢而加以引導的說話技巧,把談話內容層層推進,達到勸說的目的。2.舉例說理,比喻生動
淺顯生動、形象具體的事例作為比喻,既可把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增加文章的說服力,也可使文章顯得生動活。3.先破后立,水到渠成
孟子要向齊宣王宣傳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張,必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齊宣王本不想行王道統(tǒng)一天下;二是齊宣王認識不到“霸道”的不可行性。只有破其所有,才能立其所無。
孟子以緣木求魚的比喻和鄒敵楚的假設論證了齊宣王稱霸“大欲”的危險性和不可行性。這樣既指出了行王道的可行,又指出了行霸道的不可行,從而勸告齊宣王返回到“保民而王”的根本上來,達到“孰能御之”的目的,就具有了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孟子的論辯技巧思考探究拓展研究三孟子的民本思想知識拓展
農業(yè)時代的國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資源。人口越多,勞力越多,產品越多,稅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農業(yè)時代的國家要發(fā)展就需要擴大人口,而擴大人口一般就兩條路:等待人口自然繁衍,和掠奪別國人口。通過戰(zhàn)爭來擴大土地、掠奪人口的方式會使得天下各國陷入無限戰(zhàn)爭中,最終使得天下總人口下降。搶來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們,他們也無法安心生產、繁衍,反而可能會流亡到別的國家,或者成為本國的不穩(wěn)定因素。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條路:以仁政創(chuàng)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從而吸引外來人口。國君要愛百姓,要分土地給百姓,要不影響百姓生產。慢慢的別國的百姓就會主動來投奔,商人會主動來經商,人才會主動來做官??傊瑖荒苤幌胫?,不能肆意壓迫、剝削、殘害百姓,要把重視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把百姓視為國家發(fā)展的根本。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1.讀完文章,你認為齊宣王會采納孟子的王道建議嗎?為什么?拓展思考拓展研究治國之道目的方式結果本質霸道王道稱霸天下稱霸天下興甲兵行仁政民無恒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民有恒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以天下百姓之財富、生命奉養(yǎng)一人,滿足一人之欲望。百姓為君王奉獻君王為了天下百姓的幸福而克制自己個人的私欲。君主為百姓犧牲
孟子的“王道”對君王的道德水準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某種程度上來說,損害了君主的個人利益。孟子
1.忽視了惡劣的國際形勢,各國混戰(zhàn),沒有國家會給齊國閉門發(fā)展的機會;2.高估了小農經濟的效果,對影響生產的各種風險缺乏預估,對人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劣根性認識不足;2.齊宣王雖然被孟子說服了,但并沒有實施孟子的主張,也沒有給孟子一官半職,只是把他當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來尊重,而不是想實現(xiàn)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覺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齊宣王不執(zhí)行呢?拓展思考拓展研究3.最重要的是,誤以為愛動物的人就會愛同類,對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認識不足。有些人喜歡動物,但對同類的人卻很殘忍,隨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為。知識拓展
《侍坐》和《齊桓晉文之事》兩篇文章的思想有相通之處,如都重視安養(yǎng)民眾。也有因論說重點不同而形成的差異,如孔子重視“為國以禮”,孟子強調“發(fā)政施仁”。就整體而言,兩篇文章愛“民”望“治”,重“王”輕“霸”,推“仁”講“禮”,比較系統(tǒng)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社會理想和政治主張,其中的許多論斷至今仍為人們認可、重視。2.本文孟子的社會理想與《侍坐》體現(xiàn)的孔子的社會理想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拓展思考
本文主要是孟子以對話形式進行游說齊宣王施行仁政,圍繞“王道”,從牛羊之喻、折枝之喻、求魚之喻、治國良策等逐層深入,表現(xiàn)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張,也展現(xiàn)了孟子的善辯和高超的論辯技巧。主旨歸納文言文知識歸納四1.通假字:(1)無以,則王乎:以,通“已”,停止(2)然則廢釁鐘與:與,通“歟”,語氣詞,表疑問(3)王說:說,通“悅”,高興(4)為長者折枝:枝,通“肢”,肢體(一說,折枝,就是折樹枝)(5)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樣(6)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語氣詞,相當于“了”(7)蓋亦反其本矣:蓋,通“盍”,何不;反,通“返”,回、歸(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訴”,控訴、控告(10)是罔民也:罔,通“網(wǎng)”,張開羅網(wǎng)捕捉,引申為陷害(1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頒,通“斑”,頭發(fā)花白,常比喻老人(12)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已。通“矣”,表確定語氣2.古今異義:(1)吾何愛一牛古義:愛,吝嗇;今義:喜歡(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義:以及,用來推及到;今義:連接并列的詞或詞組(3)至于兄弟古義:推廣到;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4)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5)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古義:指中原一帶;今義:國家名(6)然后從而刑之古義:接著就;今義:因此3.詞類活用:(1)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聞,使動,使……聽到(2)無以,則王乎:王,名詞作動詞,行王道,成就王業(yè),取得天下(3)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異,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眾籌購買合同范本
- 免招標合同范本
- 買房贈與車庫合同范本
- 冷凍物品購銷合同范本
- 2025屆中國電建集團重慶工程有限公司秋季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交流合同范本
- 義診合作合同范本
- 獸醫(yī)雇傭合同范本
- 創(chuàng)建服務合同范本
- 三方企業(yè)合資經營合同范本
- 體育老師籃球說課
- 化學-江蘇省蘇州市2024-2025學年2025屆高三第一學期學業(yè)期末質量陽光指標調研卷試題和答案
- 浙江省金華市義烏市2024年中考語文二模試卷含答案
- GB/T 45015-2024鈦石膏綜合利用技術規(guī)范
- 2025-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仁愛版七年級英語下冊教學計劃
-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輪復習:選擇性必修1~3考點復習提綱匯編
- 廣東省廣州普通高中2025屆高三一診考試數(shù)學試卷含解析
- 車站信號自動控制(第二版) 課件 -2-室外設備接口電路
- 國開電大、普通本科、成考畢業(yè)論文-《電子商務對傳統(tǒng)零售業(yè)的影響及其對策》(電子商務專業(yè))
- 未來畜牧養(yǎng)殖業(yè)人才需求分析與發(fā)展策略-洞察分析
- 兒科一型糖尿病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