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_第1頁
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_第2頁
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_第3頁
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_第4頁
傳統(tǒng)文化核心思想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必修三核心知識點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考綱要求】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3、宋明理學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課程標準】1、知道諸子百家,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意義;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漢朝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

3、列舉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

4、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時期儒學的發(fā)展?!局袊鴤鹘y(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知識整合】一、知識點梳理: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什么會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①、各諸侯國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學興起,相對自由的學術風氣的影響;

③、封建經濟的產生發(fā)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④、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提升了人們的認識水平。2、列舉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張,并作扼要評價。儒家:孔子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政治思想——①、主張“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張。教育思想——“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習要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學思結合”、“當仁不讓于師”。評價——①、當時未受重視,后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圣人”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貴君輕”。哲學思想——“性善說”。道德思想——先義后利,舍生取義。人格精神——要求人們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評價——①、《孟子》一書被當作經典,后列為“四書”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政治學說“仁政”,成為儒家學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學說,被尊為“亞圣”,對傳統(tǒng)文化產生很大影響。荀子哲學思想——①“天行有?!薄爸铺烀弥?唯物主義)②“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政治主張——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評價——①、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tǒng)儒家重視。②、作為戰(zhàn)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道家:老子哲學思想——①、“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②、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政治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①、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②、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倫理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莊子哲學思想——①、“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遙”(對事物變化要采取旁觀、超然的態(tài)度)。③、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文學成就——寓言、散文蘊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義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法家:韓非思想主張——①、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②、認為歷史是發(fā)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①、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適應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結合,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墨家:墨子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jié)儉”評價——①、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zhàn)國時期的顯學。②、曾被廣泛吸收,戰(zhàn)國以后不再受重視。3、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義①、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系的基礎;

②、促進了文化思想的繁榮;

③、推動了社會變革的進程。4、簡述儒家思想的形成過程。①、春秋末產生,其創(chuàng)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禮”的學說,但未被統(tǒng)治階級所重用。②、戰(zhàn)國時初步發(fā)展,孟子主張“仁政”,并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使儒家思想開始與政治相結合5、西漢董仲舒是怎樣發(fā)展儒家學說的在漢代,儒學為什么能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1)發(fā)展:董仲舒將道家(黃老之學)、陰陽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傳統(tǒng)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學,新儒學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內容:①天人感應;

②君權神授;③三綱五常;④大一統(tǒng)。(2)、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學對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化皇權有積極作用(根本原因)。②、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③、漢武帝通過起用儒士參政、興辦太學和地方郡學、將儒家經典確定為教科書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6、理學是在怎樣的情況下興起來的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哪些人(1)興起背景: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道教迅速傳播,儒學面臨危機;

②、隋唐時期,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三教合一)的主張,儒學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發(fā)展;③、到宋代,逐漸確立了一個以“理”或“天理”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學系統(tǒng),即理學。(2)、代表人物:北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陸九淵;明朝——王守仁(王陽明)7、概述宋明理學的主要內容(宋明理學家是怎樣發(fā)展儒家學說的)如何評價宋明理學的歷史作用(1)、主要內容:程朱理學:①、“理”是世界萬物的本源,主宰萬物;

②、“理”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道德倫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觸萬事萬物才能明“理”)陸王心學:①、陸九淵認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凇⑼跏厝省爸铝贾睂W說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2)、歷史作用:①、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②、積極——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作用。8、李贄有哪些進步思想(1)、哲學思想:指出萬物皆源于矛盾的陰陽二氣,并非生于“天理”,從而否定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基礎(2)、政治思想:①、否認孔孟學說的權威性,鞭撻程朱理學的虛偽性;

②、肯定追求物質享受合理性,主張個性自由發(fā)展,反對盲從統(tǒng)治者的意志③、主張男女平等。9、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的進步思想有哪些①、政治上,反對君主專制,倡導言論自由,建立監(jiān)督機構。②、學術上,主張“經世致用”。③、經濟上,重視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提出“工商皆本”。10、明清時期的思想家是怎樣改造和發(fā)展儒學思想的他們從儒學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營養(yǎng),又不拘泥于傳統(tǒng)儒學,構建起具有時代特色的思想體系。具體表現是:

①、黃宗羲繼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舊儒學“君為臣綱”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嶄新思想命題。②、顧炎武反對道學空疏浮泛的學風,主張發(fā)揮孔子的“博學于文,行已有恥”的積極思想。他踏實鉆研學問,提倡到實踐中求得真知。③、王夫之雖然堅持以儒家六經為自己的治學原則,但絕不盲從。他反對“天命論”和“生知論”,主張物質是第一性的,物質不斷變化是萬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繼承:先秦儒學宣揚的“禮”“仁”“仁政”“民本”為新儒學所繼承;

發(fā)展:經過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能夠取得統(tǒng)治思想的主流地位,主要增加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和“三綱五?!钡睦碚?,強調深化王權和等級名分,符合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同時,新儒學又增加了“大一統(tǒng)”思想,(博采眾家之長)并融合了陰陽家、黃老之學及法家的一些思想。適應漢武帝時期的政治需要?!钚氯鍖W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神化皇權,由此成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2、程朱理學與陸王新學的異同(1)、程朱理學和心學都是宋明理學的突出代表。兩者都是對儒家思想的發(fā)展,是儒學發(fā)展的重要階段;兩者的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紀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tǒng)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其分歧只是理學范圍內的分歧,其在基本思想主張方面有一致性,其思路也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其區(qū)別之處在于求理的方式不同,分別是格物致知和發(fā)明本心。(2)、程朱理學強調“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體驗“天理”的存在,最終貫通明“理”,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心學主張“心即是理”,認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是主觀唯心主義。3、明清之際君主批判與啟蒙運動中的君主批判的不同對社會變革方面的作用有何不同19世紀末20世紀初康有為和孫中山對君主專制的態(tài)度與明清之際的君主批判有何不同明清之際的君主批判主要側重于對君主的批判,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限制君權的設想,它在當時文化專制統(tǒng)治下沒有成為主流思想,因此沒有促進明清社會的轉型;而啟蒙運動是資產階級性質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是繼文藝復興之后近代人類歷史上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啟蒙思想家主要對封建專制制度的批判(集中力量批判了專制主義、教權主義,對未來資本主義提出了很多構建,如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社會契約。他們宣揚的天賦人權,三權分立,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等思想原則得到廣泛傳播,形成了強大的社會思潮,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思想基礎,)描繪了未來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宏偉藍圖,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對法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19世紀末期康有為主張通過改革的方式用君主立憲來代替君主專制。20世紀初期孫中山主張通過革命的方式摧毀君主專制,建立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其主要原因在于19世紀末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了初步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政治舞臺。4、儒家思想取得正統(tǒng)地位(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取得主導地位)的原因:(1)、儒學從根本上適應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需要。(2)、儒家思想強調人們對社會的關注,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為廣大民眾所追求與信仰。(3)、儒家思想有不竭的生命力還在于它能不斷吸取其他思想的先進部分,也能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進行適應性的調整,故為統(tǒng)治階級所喜愛。5、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現代意義:

(1)、儒家思想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是現代社會公德意識培養(yǎng)的一個主要渠道;

(2)、儒家思想所提倡的大一統(tǒng)思想,對維護安定統(tǒng)一的社會狀況和推進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具有極大的現實指導價值;

(3)、儒家思想的以人為本的治國思想,對于當今政治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4)、儒家思想所推崇的以和為貴的思想,對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護和諧的社會秩序有重要作用;

(5)、還有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民本、農本思想對于今天的"三農"問題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