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地構造學基本理論,大地構造學是研究地殼、巖石圈的結構構造、運動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地質學科。當研究對象是一個比較大的區(qū)域時,一般稱為區(qū)域大地構造學。如研究對象為我國就稱中國區(qū)域大地構造學。 大地構造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地質學科。在研究時必須對研究地區(qū)的構造運動、沉積作用、巖漿作用、變質作用、成礦作用及地質發(fā)展歷史等,進行全面綜合的分析研究。,第一章 地殼上地幔構造不均一性一、地殼、上地幔的縱向不均一性,2.地球內部物質的力學特征分層,地球內部圈層物質的力學和流變學特征突變面與成分界面不一致.根據強度和變形方式將地球由地表往地心分為:巖石圈 軟流圈 中間圈 和地核,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二、地殼、
2、上地幔的橫向不均一性,大陸邊緣的類型 穩(wěn)定型大陸邊緣(大西洋型):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基(?。嫵伞?活動性弱。無海溝和火山活動。 活動型大陸邊緣(太平洋型):活動性強。強震帶和火山帶。 1)溝弧盆體系 2)海溝山弧構造體系,全球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三、地殼、上地幔構造類型,兩大類型:活動帶和穩(wěn)定區(qū)。 兩種類型間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發(fā)展演化歷史。不同學者對其運動規(guī)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構造學說。槽臺說;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板塊構造說;國內:地質力學;多旋回說;斷塊說;地洼說;波浪鑲嵌說等。,第二章 槽臺學說,地殼由活動帶和穩(wěn)定區(qū)兩類構造單元構成?;顒訋ХQ為地槽,穩(wěn)定區(qū)稱為地臺。
3、兩類單元的活動方式不同,發(fā)生不同的地質作用,形成具有不同地質特征的分區(qū)。,第五章 槽臺學說,1859年,美地質學者J.霍爾發(fā)現(xiàn),阿巴拉契亞山脈北部強烈褶皺的古生代淺海相地層厚達12km以上,較此山脈以西同時代無褶皺的地層厚1020倍。據此提出地槽概念。 1885年,E.休斯提出在地殼上存在一些穩(wěn)定地區(qū),其上的沉積層平緩,地貌平坦。他把這種地殼上穩(wěn)定的、自形成后不發(fā)生褶皺變形的地區(qū),稱為地臺。 1900年,法國E.奧格明把地槽和地臺統(tǒng)一起來,認為二者是地殼上兩個基本構造單元,不可分割,形成了槽臺說。 槽臺說的形成是以大陸殼的地質構造為基礎,是固定論的代表。19世紀至近代,其在大地構造學說中占統(tǒng)治
4、地位,直到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說被廣泛承認。今天槽臺說的一些觀點仍有借鑒意義。,第一節(jié) 地槽,一、地槽的概念 地槽是地殼上的活動地帶,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國地質學家J.霍爾(HALL 1859)和J.D.丹納(DANNA 1873)先后提出來的。 由于研究區(qū)域和對地殼運動方式的認識不同,后來對地槽的概念有不同的認識?,F(xiàn)代對地槽概念的理解是:地槽的基本特點在于它的強烈活動性,以及它發(fā)展過程中由拗陷向褶皺造山帶有規(guī)律地轉變。,二、地槽的基本特征,(一)沉積建造,復理石建造:是沉積建造的一種類型。 復理石是濁流沉積的海相地層。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層的遞變層理。它主要由泥灰?guī)r、砂質、鈣質
5、頁巖、泥巖,與礫巖、砂巖和硬砂巖等組成具有明顯韻律層的巖石組合,它形成于海洋濁流環(huán)境。構造地質界將復理石視為一個廣泛發(fā)育的前造山階段沉積組合,它形成于一個地槽演化的晚期階段,造山作用主幕發(fā)生之前,由毗鄰隆升山區(qū)快速侵蝕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內沉積的具有明顯韻律層的沉積巖系。,磨拉石建造 磨拉石建造:是沉積建造的一種類型。同造山作用形成的分選性差、磨圓度低的快速粗大碎屑沉積,形成于近海(部分為海相,部分為陸相或三角洲相)的和陸相環(huán)境中。其特征是厚度巨大,無遞變層理,具有交錯層,由礫巖、砂巖、頁巖和泥灰?guī)r等構成,有時還含有煤層和碳酸鹽類沉積物。在地層剖面上往往是下部顆粒細,一般為海相,向上顆粒變粗,并
6、由陸相構成。根據這些特征可以與山間盆地沉積相區(qū)分。這一組合的形成起因于造山作用主幕期間或緊接其后的山脈抬升剝蝕時期,堆積在較早形成的復理石的前鋒部位。例如,瑞士平原和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前陸在阿爾卑斯山隆升之后沉積的以中新世為主、包括部分漸新世的粗碎屑巖地層。,(二)地槽的構造特征,地槽內褶皺的主要特征,地槽內斷層的主要特征,地槽區(qū)構造的組合類型,(三)地槽的巖漿活動,巖漿活動的順序,(四)地槽的變質作用,(五)地槽的礦產,三、地槽的發(fā)展,四、地槽的基本類型及有關名詞,(一)基本類型 優(yōu)地槽 冒地槽,優(yōu)地槽特征,冒地槽特征,地槽名詞系統(tǒng),第二節(jié) 地臺,二、地臺的基本特征,(一)地臺的雙層結構,(二
7、)、地臺的沉積建造特點,含煤建造 含煤建造(coal bearing formation)是一套由砂巖、頁巖為主夾有多層煤或煤線的巖系。無論是否具有可采煤層,都可稱為含煤建造。該類建造主要形成于古陸邊緣的濱岸地帶或陸內的陸相盆地中。在構造環(huán)境上,它是后地槽階段的產物,也可理解為是地臺發(fā)展階段的一種沉積建造。含煤建造是濕潤氣候條件下的產物。,紅色建造:是一套主要由泥質巖、粉砂巖和砂礫巖組成的以紅色為標志的陸相沉積。它有時還夾有薄層白云巖、石灰?guī)r和石膏等。紅色建造總體是在氧化環(huán)境下形成的河流、三角洲、湖泊以及近海相沉積。它產出在造山帶的前緣坳陷或山間坳陷內。紅色建造以粗碎屑巖為主,且厚度巨大。在空
8、間上,巖相和厚度變化迅速。這種建造也可見于地臺的一些中、新生代盆地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它們的絕對厚度較小,且?guī)r相和厚度的空間變化也要小得多。,(三)地臺的巖漿活動,(四)地臺的構造變動,(五)地臺蓋層構造的一般特點,(六)地臺的礦產,三、地臺的基本類型及有關名詞,(一)基本類型,(二)地臺內部構造單元劃分,地臺內部三級構造單元劃分,地臺內部四級構造單元劃分,地臺內部五級構造單元劃分,大陸漂移說的提出: 1620年 英(培根 Bacon) 1858年 (斯奈德) 1909年 奧地利(休斯Suess) 1912年 德國(魏格納A.L.Wegener,)等提出。 1915海陸的起源一書問世,系統(tǒng)論述
9、大陸漂移時間,漂移前后情況,漂移證據及漂移機制。大陸漂移創(chuàng)始人。,第五章 大陸漂移說,一、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觀點,大陸由較輕的剛性硅鋁質組成,它漂浮在較重的粘性硅鎂質之上。 全世界大陸在古生代石炭紀以后聯(lián)結成一體,名為泛大陸(聯(lián)合古陸)。圍繞泛大陸的廣闊海洋,稱為泛大洋。 在潮汐力和地球自轉離心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開始向赤道和向西漂移。泛大陸逐漸破裂、分離、漂移,形成現(xiàn)代海陸分布的基本格局。 各大陸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過程中,前緣受擠壓并褶皺形成山脈,如科迪勒拉山脈和安第斯山脈。后緣由于硅鎂層的粘結、拖曳作用而脫落下來形成島弧、島嶼,如亞洲大陸東緣的島弧群、小島,。,1.大西洋兩岸大陸海岸線輪廓
10、相似,二、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論據,巴西東南部與非洲西南部地層層序相似。 非洲的前寒武紀片麻巖高原與巴西的片麻巖高原也十分相似。 就象一張被撕成兩半的報紙,不僅完全可以重新拼合起來,其上面的文字也是可以讀通的。,2.地層相似,北大西洋兩岸的古山系加里東山脈。在大西洋東岸的挪威看到的是山系,過愛爾蘭后似乎淹沒在大西洋下。在加拿大的紐芬蘭有一古山系老阿巴拉契亞山脈,仿佛從大西洋里爬上來,和歐洲的加里東山脈有許多相同之處。 魏格納認為北美的阿巴拉契亞山脈曾一度和歐洲的加里東山脈相連。如果把大陸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條連續(xù)的山系。 非洲南部二疊系地層組成的開普山脈,向西延伸為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低山。,3.
11、 地質構造相連,巴西晚石炭世地層中所發(fā)現(xiàn)的中龍化石,在非洲南部早二疊世地層中也有發(fā)現(xiàn)。,4.古生物相似,大陸漂移說的爭議 大陸漂移的驅動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硅鋁層在硅鎂層上怎樣發(fā)生漂移,為什么硅鋁層的前緣褶皺成山而硅鎂層的邊緣反倒沒有褶皺而只拗陷為海溝? 如果大陸漂移從中生代開始,那么古生代以前的褶皺山脈是怎樣形成的? 由于許多問題無法解釋,特別是固定論者的堅決反對,30年代,此學說逐漸消沉下去。 50年代以來,古地磁及海洋地質等方面研究的進展,使一度沉寂的大陸漂移說重新得到認識,三、大陸漂移說的新證據,1965年E.C.布拉德研究認為: 大陸的邊界應當以大陸殼的邊界即大陸坡的坡腳為準,并應
12、考慮消除在大陸分裂后陸殼的增建和改造部分。 利用電子計算機以數(shù)學方法進行拼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1.很好拼接的大陸輪廓,北美大陸近10億年的極移曲線和歐洲大陸近10億年的極移曲線,二者大致平行,近期才逐漸靠近,最終匯于北磁極 若歐美大陸是固定的,只能得出一條極移曲線,而今得出兩條,因此只有設想歐美大陸原來是合在一起,后來逐漸分離,直到形成現(xiàn)在的位置,才能解釋這種現(xiàn)象。,2.歐洲、美洲相似的磁極移動曲線,非洲的加納、象牙海岸及其以西地區(qū),有年齡為19億年以上的巖石;在貝寧、尼日利亞及其以東地區(qū),為6億年左右的巖石。兩組巖石在加納的阿克拉附近有一條明顯的界線。 而在南美洲巴西的圣路易斯附近,也
13、有一條這樣的兩組巖石的界線。 如果把南美和非洲大陸拼合起來,兩個大陸的兩組巖石界線正好相接。,3.相銜接的地層界線,在南美東南部、非洲南部、印度南部、澳大利亞西南部的地層中,都發(fā)現(xiàn)有距今約3億前有冰川活動。 用大陸漂移說可以很好解釋此現(xiàn)象。,4.古氣候相似,二次大戰(zhàn)后,科技發(fā)展,展開了多方面的海洋調查,獲得了大量海洋科學資料: 大洋中脊形態(tài) 海底地熱流分布異常 海底地磁條帶異常 海底地震帶及震源分布 島弧及與其伴生的深海溝 海底年齡及其對稱分布 地幔上部的軟流圈 在這些新資料的基礎上,產生了一個嶄新的學說海底擴張說。,第六章 海底擴張說,大洋中脊(洋脊)海底縱橫綿延的山脈,總長度可達65000
14、km,是地球上最長的山脈。 大西洋中脊最典型,它與兩側大陸平行,略呈S形;高出洋底20003000m,洋脊的中央常為一深陷裂谷中央裂谷。裂谷兩側有一系列階梯狀斷層,形成地塹構造。 有些海底山脈不在大洋的中間,一般稱為海嶺。 如印度洋的東印度海嶺 北冰洋的羅蒙諾索夫海嶺 太平洋東部的海嶺(其沒有明顯的中央裂谷),也稱太平洋中隆。,一、海底擴張說的依據,大洋中脊的一段,全球大洋中脊分布,大洋中脊剖面圖,裂谷為重力負異常區(qū),說明物質的密度較小。 洋脊處地殼較薄,大部分地段基巖裸露。 洋脊為高地熱流異常區(qū)。 中央裂谷附近的熱流值常是深海盆正常值的23倍。 主要為玄武巖,沒有或有極薄的深海沉積物,在較深
15、部位的巖石有不同程度的變質現(xiàn)象。 綜上所述,洋脊位于溫度高的地幔軟流圈上隆的地段,是巖石圈的巨型張裂谷,是巖漿的涌出口和地熱排泄口,也是區(qū)域變質發(fā)生的地帶。,1.大洋中脊的特點,海底沉積層 中脊兩側 薄厚 洋脊處基巖(玄武巖)裸露 沉積物以大洋中脊為中心對稱分布,(1) 海底沉積物厚度對稱分布,2 .大洋中脊兩側的地質特點,地下溢出的高溫熔巖,當溫度下降到居里點以下,其中礦物內部原子振動量減小,受到地球磁場的控制,按照當時磁力線方向發(fā)生磁化,永遠保持原來的磁性,稱為剩余磁性。 億萬年地球發(fā)展過程中,地球磁場南北極曾多次反向,現(xiàn)在的磁場叫正向,與現(xiàn)在磁場方向相反的叫逆向。 正負異常,以洋脊為中心
16、對稱排列。每一條磁條帶寬度不超過數(shù)十千米,而長度卻可達幾千千米以上。,(2) 海底磁條帶對稱排列,海底沉積物的兩個特點: 一是最老的沉積物年齡不早于侏羅紀,即不早于2億年。 二是海底沉積物年齡從洋脊到兩側由新到老對稱分布。,(3) 海底沉積物年齡對稱排列,海溝是切穿巖石圈的深大斷裂 海溝軸線靠近大洋一側為一系列階梯狀斷層;靠近大陸一側,為陡峻谷壁;軸線附近為一寬約30m的破碎帶。 大陸殼推覆在大洋殼之上,屬于逆斷層性質;大洋殼向下斜插于大陸之下,為一系列張斷裂或階梯狀正斷層。 總之,大洋中脊是將巖石圈拉開,而海溝帶則是使巖石圈受到壓縮。,(1)海溝是切穿巖石圈的深大斷裂,2.海溝深切巖石圈的斷
17、裂,大洋殼以較大的角度(4515)向大陸殼下俯沖插入。換言之,大陸殼向著大洋殼之上仰沖。貝尼奧夫帶。 構成了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世界的中、深源地震主要發(fā)生在這里。,(2)海溝是陸殼、洋殼的重疊處,在海溝附近,地熱流值較低(0.991.16HFU),一般沒有現(xiàn)代火山活動; 海溝向陸一側150200km左右,則往往是一系列火山帶;為一系列島弧帶,熱流值升高(2.0HFU左右)。 在島弧的靠大陸一側,往往形成邊緣海(或稱弧后盆地),高地熱流異常區(qū)也常擴大到這一地區(qū)。,(3)海溝是地熱流值較低區(qū),二、海底擴張學說,上述這些奇怪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引起科學工作者的極大興趣和注意。人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希望得到解決的:
18、例如, 洋脊是巖石圈的張裂帶和巖漿涌出口,巖石圈會不會被拉開? 越來越多的巖漿流到哪里去? 海溝是巖石圈的擠壓帶,巖石圈將會縮短到什么程度? 深海沉積物既薄而又年輕,如果深海沉積速度以每100年1mm計,從太古代至今,應該有30km以上的厚度,但實際上只有幾十、幾百米的厚度,這是因為什么? 凡此種種,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地質學理論是無法加以解釋的。因此,一個新的課題擺在人們面前,那就是大洋殼究竟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19601962年,赫斯(H.H.Hess)和迪茨(R.S.Deitz)首先提出一種理論,叫海底擴張說。,赫斯與海底擴張說,哈雷赫斯(Harry Hess)是美國地質學家。海底擴張假說的
19、創(chuàng)立者。 赫斯的地學研究生涯起始于他年青時在美國海軍服役的經歷。二戰(zhàn)期間,赫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約翰遜角”號運輸艦上的一名軍官。在多次橫渡太平洋的過程中,他注意到船上的雷達探測到了海底一連串的圓形山體。這些山體高出洋底約2000米,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頂部異常平坦。赫斯認為這些都是沉落于海洋中的火山。不久的勘測也證實了他的設想。但是問題的難點在于如何解釋這些山體平頂?shù)奶卣鳌?戰(zhàn)后長期的研究融入了赫斯豐富的想象力。終于在1962年誕生了海洋盆地的歷史這篇劃時代的地球詩篇。在這篇論文中,赫斯正式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他的思想復活了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并奠定了導致地學革命的板塊構造理論的基礎。
20、幾年之后,他的假說就為格洛瑪號的深??碧剿C實。赫斯本人也因之而成為地學史上的一代宗師。 赫斯的經歷同時也印證了中國著名學者胡適的治學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許正體現(xiàn)了人類對待科學應有的態(tài)度。,1、洋中脊(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 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巨大開裂處涌出,到 達頂部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地殼。 2、海底不斷更新和擴張 以后繼續(xù)上升的巖漿,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殼,以每年幾厘米的速度推向兩邊。 3、海溝是大洋地殼消亡處 當擴張的大洋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因密度大,便俯沖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軟流層,逐漸熔化消亡。,二、海底擴張學說,密度較小的大洋殼浮在密度較大的地幔軟流圈之上;
21、因地幔溫度不均一,地幔或軟流圈中引起物質的對流,形成若干環(huán)流; 在兩個向上環(huán)流的地方,大洋殼拉張,形成大洋中脊和中央裂谷。巖漿不斷在此涌出,冷凝后形成新的洋殼。 所以大洋中脊又叫生長脊,溫度和熱流值都較高; 新洋殼不斷生長,隨著地幔環(huán)流不斷向兩側推開,如傳送帶一樣不斷向兩側擴張。 因此,地磁異常條帶在大洋中脊兩旁有規(guī)律的排列以及洋殼年齡離洋脊越遠越老;大洋中脊兩側向外擴張速度(半速度)大約為每年12cm,有的可達38cm。,海底擴張說的主要觀點(1),大洋殼與大陸殼相遇處,因洋殼密度較大,位置較低,俯沖到大陸殼下,形成海溝或貝尼奧夫帶。 傾斜插入陸殼下的洋殼,由于遠離中脊,溫度已經變冷,同時沉
22、積物中的水分也被帶入深部,形成海溝低熱流值帶; 地熱和摩擦的作用,在約深150200km處,大洋殼局部或全部熔融,形成巖漿。巖漿及揮發(fā)成分的強大內壓使其上侵,并攜帶大量熱能上升。 因此海溝向陸一側一定距離處形成高熱流值;巖漿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和島??;火山噴出的巖漿,因混入了硅鋁層(大陸殼重熔物質)的成分,屬于中性的安山巖質(在環(huán)太平洋區(qū)安山巖出露的界線,稱為安山巖線)。 大洋殼俯沖帶,因其下部逐漸熔化、混合而消亡,故貝尼奧夫帶又稱為大洋殼消亡帶。,海底擴張說的主要觀點(2),海底擴張說對于許多海底地形、地質和地球物理特征,都能作出很好的解釋。 特別是它提出一種嶄新的思想,即大洋殼不是固定的和永恒
23、不變的,而是經歷著“新陳代謝”的過程。 地表總面積基本上是一個常數(shù),既然有一部分洋殼不斷新生和擴張,那就必然有一部分洋殼逐漸消亡。這一過程大約需2億年。這就是在洋底未發(fā)現(xiàn)年齡比這更老的巖石的緣故。,海底擴張說的主要觀點(3),四、 板塊運動與海洋演化,板塊運動與大西洋的形成,板塊運動與太平洋的形成,第七章 板塊構造說,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 50年代,海底調查和古地磁研究的突破性進展,激發(fā)了人們的興趣;1962年,赫斯提出了海底擴張的假說。 1967和1968年劍橋大學的麥肯齊(D.P.Mckenzin)和派克(R.L.Parker),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J.Morgan)和拉蒙
24、特觀測所的勒皮松(X.Lepichon)發(fā)表了幾篇合寫的文章,從不同的方面論證了“新全球構造學”。根據這一批論文,板塊構造學說意義明確地形成了。 板塊構造以恢弘的氣勢建立新的全球說,用和諧的框架將大量的雜散的專門發(fā)現(xiàn)協(xié)調組織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幾乎包含了地球科學的各學科領域:巖石學、礦床學、大地構造、海底資源。,一、 板塊構造的基本思想,1.地球表層的硬殼巖石圈(或稱構造圈),相對于軟流圈來說是剛性的,其下面是粘滯性很低的軟流圈。 2.巖石圈具側向不均一性,被許多活動帶如大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地縫合線、大陸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塊體,這些塊體就是板塊。 3.整個巖石圈為由若干剛性板塊拼合起來
25、的圈層,板塊內部是穩(wěn)定的,而板塊的邊緣和接縫地帶則是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有強烈的構造運動、沉積作用、巖漿活動、火山活動、變質作用、地震活動,又是極有利的成礦地帶。 4.巖石圈板塊隨軟流圈運動而作超級大運動,并且以水平運動占主導地位,可以發(fā)生幾千千米的大規(guī)模的水平位移;在運動過程中,板塊或拉張裂開,或碰撞壓縮焊結,或平移相錯。這些不同的相互運動方式和相應產生的各種活動帶,控制著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地幔物質的對流。,全球巖石圈劃分成六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陸地,又包括海洋。,二
26、、 板塊構造的劃分,大洋中脊(中隆、海嶺、大陸裂谷) 巖石圈板塊的生長場所和海底擴張的中心地帶。 巖石圈張裂;基性、超基性巖漿涌出;高熱流值及淺震。如大西洋中脊、東太平洋中隆等。 大陸裂谷也屬于拉張性邊界。 絕大多數(shù)裂谷為復式地塹構造。如東非大裂谷、貝加爾裂谷等,垂直斷距可達數(shù)千米。 在裂谷中火山活動比較頻繁,淺源地震比較活躍。高地熱流;東非大裂谷是胚胎時期的洋脊,可發(fā)展形成新的海洋。,1.拉張(離散)型邊界,火山鏈與海底平頂山的形成,擠壓型邊界 又稱匯聚型邊界、消亡帶或貝尼奧夫帶。 島弧-海溝型 西太平洋最為典型,日本島弧-海溝。兩個板塊擠壓、碰撞。 大洋巖石圈板塊沿著消亡帶俯沖到大約150
27、200km深度,洋殼局部熔融形成巖漿,巖漿噴發(fā)形成火山島弧?;鹕綅u弧帶距離海溝為150200km。在島弧與海溝間形成50100km寬的無火山帶。,2.擠壓(匯聚)型邊界,山弧-海溝型 南美,一側為海溝,一側為安第斯山。,山弧海溝系,地縫合線型 兩大陸板塊匯合相撞,形成高山,板塊間分界為地縫合線。 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雅魯藏布江一帶為縫合線。喜馬拉雅山是印巴次大陸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碰撞的結果。,地縫合線型(碰撞型),喜馬拉雅山是印巴次大陸板塊和歐亞板塊互相碰撞的結果。 在碰撞成山之前,板塊之間一片海洋,這就是古地中海(又稱特提斯海)。,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距今70006500萬年,距今600
28、03000萬年,目前仍在上升,距今3000200萬年,轉換斷層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板塊邊界。 此種邊界板塊既無增生又無消減,相鄰兩個板塊作剪切錯動。 大洋中脊常為垂直于它的橫斷層所錯開,并常切成許多段。 美國的圣安德列斯斷層,是一條錯開太平洋中隆的轉換斷層。,3. 剪切(平錯)型邊界,圣安得列斯斷裂,威爾遜(J.T.Wilson)對海洋和裂谷的發(fā)展研究后認為: 洋殼分裂、地幔物質涌出、新洋殼的生長不僅在海洋出現(xiàn),大陸上同樣可以現(xiàn)象。海洋的發(fā)展可以看成裂谷的發(fā)展過程。 海洋開始形成到封閉經歷下列過程:大陸裂谷紅海型海洋大西洋型海洋太平洋型海洋地中海型海洋地縫合線。 這一過程被稱為大洋發(fā)展旋回或威爾遜
29、旋回。,六、 威爾遜旋回,1.深斷裂,八、古板塊邊界的確定,2.混雜堆積,3.蛇綠巖套,4.雙變質帶,5.沉積巖相與古生物群特征,6.侵入巖和噴出巖的分布規(guī)律,7.地震震中的分布,8.古地磁資料,四、板塊構造說對各種地質現(xiàn)象的解釋,(一)板塊構造與巖漿作用 (二)板塊構造與蛇綠巖套 (三)板塊構造與變質作用 (四)板塊構造與混雜巖 (五)板塊構造與地震活動 (六)板塊構造與成礦作用 (七)板塊構造與地槽,第四章 板塊構造與地質作用,第一節(jié) 離散型板塊邊界與地質作用 一 、沉積作用,(一)板塊構造與巖漿作用,世界火山分布于全球板塊邊界。主要分布在三個地帶: 一沿大洋中脊分布。密集成群對稱排列于洋
30、脊兩側。 二沿大陸裂谷分布,東非大裂谷等。 三沿板塊俯沖帶分布,如環(huán)太平洋火山帶及古地中?;鹕綆А?環(huán)太平洋板塊俯沖帶,海溝與島弧火山帶以安山巖線分界。,1.火山活動,2.花崗巖成因,蛇綠巖套地縫合線出現(xiàn)的一套特有巖石,也叫奧菲里建造。 具有的層序:自下而上,超基性巖、基性深成巖(輝長巖)、枕狀基性熔巖(玄武巖)、深海沉積巖(含放射蟲硅質巖或大理巖等),其中超基性和基性巖多已變?yōu)楹G泥石、蛇紋石等綠色巖石,故名之為蛇綠巖套。 成因:巖漿物質順切穿巖石圈的深斷裂從地幔涌上來而形成。 蛇綠巖套形成于洋中脊、邊緣海等海底擴張環(huán)境。在海洋關閉、大陸碰撞過程中,推覆到大陸板塊之上,卷入到褶皺帶中。 標志
31、著洋盆的消亡,是鑒別古俯沖帶、縫合線的標志之一。 世界上許多造山帶都發(fā)現(xiàn)有蛇綠巖套。 斯堪的那維亞到英北部的加里東山脈,烏拉爾山和薩彥領,阿巴拉契亞山,以及橫貫歐亞大陸的古特提斯海一帶。,(二)洋殼的殘片蛇綠巖套,蛇綠巖套示意圖,(三)板塊構造與變質作用雙變質帶,又稱成對變質帶,板塊聚合或板塊俯沖帶的典型標志。 板塊接觸帶俯沖一側,熱流溫度較低,下沖的壓力大,常形成高壓低溫變質帶。以藍閃石片巖為特征,又稱的藍片巖帶。 板塊接觸帶仰沖一側,受地幔熱對流和摩擦生熱影響,常形成低壓高溫變質帶。以紅柱石片巖為特征。,5. 雙變質帶,混雜堆積板塊俯沖帶上由不同時代、不同成因、不同大小的巖石相混雜而構成的
32、巖石組合。 巖塊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最大可達數(shù)千米。 原始產地不同:外來巖塊、原地巖塊和基質。 成分不同:包括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 混雜堆積分布:寬度不一,延伸很長,與俯沖帶平行分布。 成因 板塊俯沖下插時,兩板塊邊緣碰撞、刮削而破碎。尤其是仰沖板塊,象推土機一樣把俯沖板塊上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和不同成因、甚至包括原來沉積基底的洋殼碎片,都刮削混合在一起,形成混雜堆積。,(四) 混雜堆積板塊刮削破碎產物,沿著大洋中脊、轉換斷層、俯沖帶(貝尼奧夫帶)、大陸裂谷、地縫合線分布。 世界上的中、深源地震,特別是深源地震,主要分布于俯沖帶傾向大陸的一側。 板塊內部地震較少。,(五)板塊構造與地震活動,
33、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槽可在板塊的不同部位。 美洲東部大陸邊緣的沉積地層,在一個板塊上,海陸間無俯沖帶和火山和地震帶,為冒地槽,稱為大西洋型地槽。 南美洲西部大陸邊緣的沉積地層,位于兩個板塊的擠壓帶上,多火山和地震,沉積物中多火山碎屑物,遠海地帶形成碳酸鹽巖,為優(yōu)地槽,稱為安第斯山型地槽。 太平洋西部島弧地帶,沉積物多為陸源碎屑,夾火山碎屑及熔巖,間有侵入巖,稱為島弧型地槽。 此外還有日本海型地槽、地中海型地槽等。 在一定條件下地槽類型可以轉化。 如日本海型地槽槽轉化為大西洋型地槽。,1.現(xiàn)代地槽,(七)板塊構造與地槽,阿爾卑斯山的形成 (M.Bradshaw et al,1993) A. 5千
34、萬年前的褶皺造山 B. 經長期剝蝕之后,板塊相撞使地槽沉積地層發(fā)生褶皺和斷裂隆起,形成山脈。 阿爾卑斯山推覆構造,是非洲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的結果。 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鏟刮物質拼貼在大陸邊緣大陸增生。,2. 造山作用大陸增生,全球構造與全球構造山系,1、板塊運動的驅動力 根據熱流值的分布和熱點的存在等現(xiàn)象,地幔對流有可能存在,但缺乏直接證據。至于如何對流,就更不清楚。還不能建立板塊運動的數(shù)理模型。 2、錯斷洋脊的巨大斷裂的成因 洋脊的錯斷不是轉換斷層作用的結果,它究竟是如何產生? 3、洋底出現(xiàn)含煤沉積的原因 根據深海鉆探資料,大西洋、印度洋與太平洋底部都有白堊紀和三疊紀
35、的含煤沉積,表明這些大洋底曾經露出水面,處于濱海沉積條件。洋殼為何能露出水面?,三、 板塊構造說面臨的問題,4、非洲板塊的南面,東面和西面都被擴張脊所環(huán)繞。那么,它在哪里消 減?如果沒有消減帶存在,沿洋脊擴張又是如何實現(xiàn)的? 5、板塊構造學說建立在現(xiàn)代海底考察的基礎上,它直接研究所涉及的時間范圍不超過中生代。板塊構造原理在更老的地質歷史中,尤其是在遙遠的太古代是否適用,仍然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6、在“剛性”板塊內部廣泛存在著巨大變形,板塊構造理論在大陸地質和造山帶研究中也遇到許多困難。如何使板塊構造“上陸”,是當今地學研究前沿領域的重大問題。,板塊構造說面臨的問題(續(xù)),1海底擴張說的立論依據
36、是什么? 2板塊邊界有哪些基本類型?說明各類型邊界的基本特點。 3依據什么說大洋中脊是海底擴張發(fā)生處? 4海洋磁異常的線形條是怎樣產生的?它們對海底擴張?zhí)峁┝耸裁刺厥馇閳螅?5板塊構造說怎樣解釋大洋的演化? 6如何用板塊構造理論解釋全世界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 7為什么淺震震中帶對定出板塊邊界的位置是有用的? 8地槽區(qū)和地臺區(qū)的沉積建造有什么差異?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差異? 9從地臺的雙層結構來說明地臺的形成過程。 10板塊構造說如何解釋地槽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思考題,1. 魏格納在系統(tǒng)總結當時地學有關資料后認為,在( c)時全球只有一個巨大的原始大陸,他稱之為泛大陸(Pangaea或聯(lián)合古陸).A.
37、石炭紀 B. 二疊紀 C. 三疊紀 D. 侏羅紀 2. 泛大陸形成以后,沿古地中海分裂為北方的(a )古陸和南方的(c )古陸,并逐步分裂為若干陸塊,四散漂移拼合,逐漸形成現(xiàn)今的各個大陸。A. 勞亞 B. 岡瓦納 C. 岡瓦納 D. 勞亞 3. 板塊邊界的基本類型為界 C. 碰撞造山邊界 D. 轉換邊界 4. 全球板塊可劃分為若干大板塊和一些小板塊。其中,大板塊包括(abdfgh)。A. 美洲板塊 B. 太平洋板塊 C.阿拉伯板塊 D. 非洲板塊E. 那滋卡板塊 F. 南極洲板塊 G. 歐亞板塊 H.澳洲-印度板塊I.菲律賓板塊,測試題(1),5. 大陸邊緣分為(b)。其中( )是由離散型邊界
38、形成的陸殼與洋殼之間的沒有相對運動的大陸邊緣;( )為大洋俯沖于大陸板塊之下,兩板塊之間有顯著相對運動形成的構造組合。 A.活動大陸邊緣和被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活動大陸邊緣 B.活動大陸邊緣和被動大陸邊緣,活動大陸邊緣,被動大陸邊緣6. 按照現(xiàn)今流行的認識,地球外殼的構造作用,主要取決于地球內部的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內部的動力狀態(tài)主要以“地幔對流”(mantle convection)和“地幔柱”(mantle plume)兩種方式為主,它們可能同時存在、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而又有主有次,控制著地球外殼的構造變形。a A.對 B. 錯 7. 根據海底擴張說,地幔存在巨大的對流
39、體,大洋中脊的軸是地幔物質上涌的通道。上涌物質冷凝并伴隨涌出物質向外推開,造成洋底不斷擴張;大陸之下地幔的上涌導致陸塊裂解,形成裂谷,并向洋發(fā)展;海溝是地幔對流的下降區(qū)。洋底在中脊處產生,而在海溝處消亡。a A.對 B.錯,測試題(2),8. 轉換斷層發(fā)育在被錯開的洋脊之間,隨著洋脊的持續(xù)擴張,斷層兩盤的位移是持續(xù)增加的。b A.對 B.錯9. 板塊構造學說的問世,曾經對各種傳統(tǒng)的地學學說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F(xiàn)在研究證明,板塊構造理論可完全應用于大洋和大陸地質的研究。a A.對 B.錯10. 洋脊是綿延全球大洋海底的巨大山脈,在大西洋,它平分大西洋為東西對稱的兩部分,故又稱為大西洋中脊;在太平
40、洋,它偏于東側,稱為太平洋洋隆或東隆;在印度洋,它在平面上呈倒“Y”字型,其西南支與大西洋中脊相聯(lián),東南支與東太平洋隆相接。大西洋中脊向北經過冰島向北冰洋延續(xù)。a A.對 B.錯,測試題(3),測試題(4),單項選擇題 1下列哪種現(xiàn)象不能用魏格納的大陸漂移理論來解釋。(c) A大西洋兩岸大致平行;B.澳大利亞獨特的有袋類動物群表明了該大陸已被分隔很久了;C深海鉆探發(fā)現(xiàn)的最老沉積物的時代是侏羅紀;D.歐洲和北美的侏羅紀巖石的古地磁測定表明磁北極有不同的位置。 2.下列哪種現(xiàn)象通常不會沿洋中脊出現(xiàn)。(a) A安山巖噴發(fā);B.玄武巖噴發(fā);C.淺源地震;D.高熱流值。 3.下列哪種性質的變質作用出現(xiàn)在
41、發(fā)育有構造混雜巖的地帶,該構造混雜巖標志著一板塊俯沖于另一板塊之下的前緣。(c) A.高溫高壓;B.高溫低壓;C低溫高壓;D低溫低壓。 4.在巖石圈板塊的離散邊界上是以哪種性質的斷層作用為特征。(a) A正斷層;B沖斷層;C逆斷層;D走滑斷層。 5巖石圈斷裂中常分布有( b )。 A超基性巖 B基性巖 C中性巖 D酸性巖,測試題(5),6海西旋回對應的時間間隔是(晚古生代C-P )。 A早古生代 B三疊紀 C晚古生代 D中生代 7兩板塊作相向運動,其中一板塊插入到另一板塊之下,這一構造帶稱為(c ) A:疊瓦狀構造;B:板塊分離邊界;C:俯沖板塊邊界;D:逆沖斷層。 8泛大陸形成以后,沿古地中
42、海分裂為北方的( )古陸和南方的( )古陸,并逐步分裂為若干陸塊,四散漂移拼合,逐漸形成現(xiàn)今的各個大陸。a A. 勞亞 岡瓦納 B岡瓦納 勞亞 C泛大陸 聯(lián)合古陸 9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的邊界類型為(a )。 A 離散邊界 B. 會聚邊界 C. 碰撞造山邊界 D. 轉換邊界 10蛇綠混雜堆積和沉積混雜堆積同時出現(xiàn)時,可指示板塊俯沖帶傾斜方向( )。 A由蛇綠混雜堆積向沉積混雜堆積方向傾斜;B由沉積混雜堆積向蛇綠混雜堆積方向傾斜。,第八章 中國大地構造區(qū)劃,第一節(jié) 中國的地勢特征 第二節(jié) 中國大地構造位置 第三節(jié) 中國大地構造分區(qū),2.中國大地構造格局,中國的構造旋回 阜平旋回(36002500)
43、阜平群與五臺群之間的不整合。阜平旋迥是我國陸殼的一個重要的形成時期阜平旋迥也是我國最重要的鐵礦成礦期,著名的鞍山式鐵礦即產于這一構造階段。 五臺旋回(25002000)以山西五臺山區(qū)五臺群與滹沱群之間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五臺運動為其主褶皺幕。五臺旋迥是形成我國大陸地殼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階段,經過五臺旋迥,中朝地臺大部分地區(qū)實際上已經固結。五臺旋迥也是我國鞍山式鐵礦的又一個成礦時期。,中條旋回(呂梁旋回)(20001800)以晉南中條山地區(qū)中條群(相當于滹沱群) 與西陽河群之間的不整合所代表的中條運動為其主褶皺幕。(李四光:標準地點在呂梁山。1939)1976 武陵旋回(18001000)以湘西北武陵
44、山區(qū)冷家溪群與板溪群之間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構造運動。,揚子旋迥(1000850):標準地點在云南東部。包括兩次重要的造山運動,即晉寧運動和澄江運動。晉寧運動系指昆陽群與澄江砂巖之間的角度不整合所代表的構造運動,同位素年齡為850百萬年左右。澄江運動系指澄江砂巖與南沱冰磧層之間的不整合所代表的構造運動,同位素年齡為700百萬年左右。經過晉寧運動揚子準地臺大部固結,后經歷澄江運動揚子準地臺最終形成。所以,我們把這一構造旋迥稱為揚子旋回。揚子旋回是元古代末的一個構造旋迥。 興凱旋迥:震旦紀至中寒武世初,主褶皺幕發(fā)生在早、中寒武世之間以興凱湖東南為典型地區(qū)。,加里東旋回:寒武紀一志留紀末。在我國,加里東
45、旋回最主要的構造運動發(fā)生在志留紀末,加里東旋迥另一次重要的構造運動發(fā)生在中奧陶世晚期與晚奧陶世之間。 華力西(海西)旋回:早泥盆世至二疊紀的構造旋回,是古亞洲構造域中最重要的構造旋迥。華力西旋迥劃分為早、中、晚、末四期,分別以泥盆紀末、早石炭世末、晚石炭世末和二迭紀末的構造運動為其上限。(主幕發(fā)生于早、晚二迭世之間,經此運動,古亞洲構造域全部結束地槽型沉積。),阿爾卑斯旋回:分為三個亞旋迥;即印支亞旋迥、燕山亞旋回,喜馬拉雅亞旋回。 印支亞旋迥:印支旋迥最主要的褶皺運動發(fā)生在晚三迭世早期。分三個重要的構造運動幕;即早、中、晚三疊世期間。印支運動是一次劃時代的構造運動,而中國則是世界上印支運動發(fā)
46、育最好的地區(qū),形成三江、松潘甘孜、秦嶺等規(guī)模宏大的印支地槽褶皺系和華南后加里東地臺上廣泛的地臺蓋層褶皺帶(桂湘贛粵褶皺帶)。印支旋回是我國南方和青藏地區(qū)一個重要的成煤時期,形成許多著名的煤田。如云南的永仁煤田、一平浪煤田,江西的安源煤田和西藏的土門格拉煤田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產物。,燕山亞旋回:燕山旋回對我國中生代的大地構造發(fā)展和礦產形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早燕山亞旋回 早侏羅世一中侏羅世早期。是我國華北重要成煤期之一 中燕山亞旋回 中侏羅世晚期一早白堊世早期 中燕山亞旋迥是中國東部濱太平洋構造域巖漿活動最劇烈的時期,規(guī)模巨大的大興安嶺和東南沿?;鹕綆r帶以及更為廣泛的花崗巖巖基就形成于此時期。我
47、國東部許多著名的金屬礦床,如贛南鎢礦、德興銅礦、下?lián)P子的鐵礦等,都是這一構造階段的產物。晚期, 又是我國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qū)重要的成煤時期之一,阜新、雞西等重要煤田都是這一構造時期的產物。 晚燕山亞旋回 早白堊世晚期一晚白堊世早期 晚燕山亞旋迥是我國東部一個重要的成油、成鹽時期。馳名中、外的大慶油田和江西鹽礦均是這一構造階段的產物。,喜馬拉雅亞旋回:喜馬拉雅亞旋回分為早、晚兩期,劃分出三次重要的構造運動。早喜馬拉雅亞旋迥是從晚白堊世晚期一中新世中;晚喜馬拉雅亞旋迥是自中新世以來到今。 早喜馬拉雅亞旋迥有兩次重要的構造運動,第一次運動為始新世末的構造運動,這是使特提斯海封閉,喜馬拉雅地槽褶皺,印度
48、與亞洲大陸發(fā)生強烈碰撞的一次重要的構造運動。第二次運動是漸新世末至中新世的構造運動,在喜馬拉雅地區(qū)表現(xiàn)為強烈的褶皺、變質作用和巖漿活動。 晚喜馬拉雅旋迥的主要褶皺幕發(fā)生在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即臺灣運動。經過這次運動臺灣地槽褶皺。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自上新世以來則強烈抬升。在中國東部及邊緣海盆,這次運動后則表現(xiàn)為更大幅度和更大范圍的沉降,并最終形成了中國東部的現(xiàn)今的陸海分布形勢。,華北地臺,包括秦嶺之北的整個華北、東北南部、渤海、北黃海以及朝鮮北部??傮w呈三角形。并以深斷裂與相鄰單元分界。 北以阿拉善北緣深斷裂和內蒙地軸北緣深斷裂與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qū)為界,西南以龍首山深斷裂,南以秦嶺地軸北緣深斷裂
49、和確山肥東深斷裂與秦嶺褶皺系分開,東以郯城廬江和嘉山響水深斷裂與揚子準地臺相鄰。 中朝準地臺是我國時代最老的地臺,最初之陸核可能形成于3000百萬年以前,2500百萬年(阜平運動)時已有河準等較大之陸核形成。2000百萬年(五臺運動)時主體部分已基本固結,但地臺之最終形成則在1800百萬年(中條運動),(二)華北地臺的基底巖系,華北地臺的基底巖系是由太古界的各種結晶片巖、片麻巖,下元古界的各種結晶片巖和大理巖組成。它的上界同位素年齡約18億年,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下界的同位素年齡值為36億年. 華北地臺的基底主要由三套巖系構成,即太古界阜平群及其相當巖系;下元古界下部五臺群及其相當巖系;下元古界上部滹
50、沱群及其相當巖系.,第一蓋層:中、晚元古界(地形起伏大,活 動性較強.海槽盆地接受巨厚沉積,) 長城系、薊縣系、青白口系 長城系只出現(xiàn)在裂陷槽中,為一套碎屑巖 薊縣系、青白口系為海相碳酸鹽巖夾碎屑 巖。震旦系基本缺失。,(三)華北地臺的蓋層巖系,第二蓋層:寒武系中三疊統(tǒng)(地臺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 寒武系中奧陶統(tǒng)主要為淺海相碳酸鹽巖沉積,上奧陶統(tǒng)下石炭統(tǒng)缺失(因地臺整體抬升),中石炭統(tǒng)中三疊統(tǒng)為一套從濱海沼澤相陸相煤系及紅層的碎屑巖系(下二疊統(tǒng)至下中三疊統(tǒng)),第三蓋層(上三疊統(tǒng)第四系)地臺活化階段(華北地臺解體),以呂梁山為界,西:大型拗陷盆地穩(wěn)定的湖、沼碎屑巖沉積。東:小型斷陷盆地過渡型碎屑巖與巖漿
51、巖,(四)華北地臺的構造特征,華北地臺自早元古代末(約18億年)經呂梁運動以后,形成了地臺的統(tǒng)一基底,此后進入地臺發(fā)展階段。 地臺構造分基底構造與蓋層構造分述,1.華北地臺的基底構造特征,華北地臺基底由阜平群、五臺群、滹沱群及其相當巖系構造。其間由三個角度不整合分隔,表明基底形成、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即:阜平運動、五臺運動和呂梁運動。三次構造運動形成基底構造復雜。總體表現(xiàn)為花崗片麻巖穹窿和同斜緊閉的線形褶皺。,中晚元古代:表現(xiàn)為較強烈的差異升降運動。出現(xiàn)燕遼及豫西裂陷槽。 古生代:地臺以整體升降運動為主。表現(xiàn)為大面積的隆起與拗陷。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 中生代:地臺內部構造分異逐漸明顯化。(呂梁山以東)
52、,印支、燕山運動使老斷裂重新活動,新斷裂大量產生,形成許多內陸構造盆地。褶皺變動普遍。大規(guī)?;鹕交顒?。 新生代:構造特征與中生代基本一致,具體表現(xiàn)有所不同,主要是發(fā)育斷裂構造,形成新的構造盆地。,2.華北地臺的蓋層構造特征,構造總體特征:一般在長期相對下降的地區(qū)以褶皺為主,在長期相對隆起的地區(qū)以斷裂為主,在沉降帶地區(qū)褶皺、斷層同等發(fā)育。地臺內部不同次級構造單元構造特征不同。,(1)地盾(地軸)的蓋層構造特征,地盾是地臺上長期隆起的構造單元。內蒙地軸、魯東地盾?;讕r系大片出露,只是在中生代斷陷盆地內才發(fā)育有沉積蓋層。 在斷陷盆地內的蓋層的構造形態(tài)以寬緩的褶皺為主,只是在盆地的邊緣由于邊界斷層的
53、影響而形成緊閉倒轉褶皺。,(2)臺背斜的蓋層構造特征,臺背斜是地臺上長期以相對隆起為主的構造單元。各時代沉積蓋層厚度都較小,且發(fā)育不全。 華北地臺有遼東、魯西、山西臺背斜。它們構造形態(tài)均呈復背斜。但內部構造各具特色。 山西臺背斜蓋層構造簡單。魯西臺背斜構造較復雜,主要由燕山運動形成。遼東臺背斜的蓋層構造由兩次構造運動形成。海西運動使古生界地層褶皺,燕山運動形成褶皺和斷層。,(3)臺向斜的蓋層構造特征,臺向斜是地臺上長期以相對下降為主的構造單元。各時代沉積蓋層厚度都較大,且發(fā)育全。 在構造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極其平緩開闊的大向斜。內部地層近水平,只在邊緣地區(qū)發(fā)育有不連續(xù)的穹窿構造與短軸背斜。,(4)臺褶
54、帶的蓋層構造特征,臺褶帶是地臺內部強烈下降的地區(qū)。有巨厚沉積,后期構造變動強烈。蓋層褶皺斷層均發(fā)育。 在臺褶帶內部,隆起區(qū)以斷層為主。而拗陷區(qū)構造復雜,常形成緊閉褶皺??臻g組合呈隔檔式。,(五)華北地臺的巖漿活動,華北地臺的巖漿活動與構造運動、構造發(fā)展階段有著密切的關系。 基底發(fā)展階段:巖漿活動劇烈、頻繁、種類也多。 中晚元古代和古生代階段:構造穩(wěn)定,故巖漿活動微弱。種類少。 中、新生代階段;巖漿活動強烈。,(六)華北地臺的成礦特征,華北地臺基底形成經歷了三次重要的構造運動和兩次重要的巖漿活動。因此在基底中發(fā)育有與地槽有關的各種礦產。 在沉積蓋層發(fā)育過程中,既有與各時代沉積地層伴生的沉積礦產,
55、又有與燕山、喜山期巖漿活動相伴生的內生礦產。故華北地臺礦產豐富多樣。,(七)華北地臺構造發(fā)展特征總結,華北地臺深大斷裂發(fā)育,構成地臺與周圍地臺、地槽及地臺內部各構造單元的分界。 地臺發(fā)展不均一。形成地盾(地軸)、臺背斜、臺向斜、臺褶帶四種次級構造單元。 地臺基底廣泛出露,由太古代、早元古代幾個構造旋回形成。 地臺全部結束海侵較早,自中奧陶整體上升以后就沒有完全廣泛的海侵。二疊紀開始全部成為陸地。 中生代以來,地臺表現(xiàn)為明顯的東西差異。產生了一系列的內陸盆地。地殼震蕩幅度大,差異也大。 地臺遭受強烈的褶皺與斷裂變動,主要由燕山運動造成。,揚子地臺,揚子地臺包括從云南東部到江蘇,幾乎整個長江流域和
56、南黃海.北以城口房縣深斷裂及襄樊廣濟深斷裂與秦嶺地槽褶皺系為界.西以龍門山斷裂與松潘甘孜地槽褶皺系相鄰。西南以金沙江紅河深斷裂與三江地槽褶皺系為界。東南以南盤江深斷裂、溆浦四堡深斷裂、江山紹興深斷裂與華南地槽褶皺系為界??傮w呈和長條形。,1.康滇地軸 2.江南臺背斜 3.四川臺向斜 4.黔中南臺向斜 5.龍門山臺褶帶 6.南大巴山臺褶帶 7.滇東臺褶帶 8.鄂黔臺褶帶 9.浙西臺褶帶 10.下?lián)P子臺褶帶,(一)揚子地臺的內部單元,康滇地軸 江南臺背斜 四川臺向斜 黔中南臺向斜 龍門山臺褶帶 南大巴山臺褶帶 滇東臺褶帶 鄂黔臺褶帶 浙西臺褶帶 下?lián)P子臺褶帶,(二)揚子地臺的基底巖系,太古、下元古
57、界:地球物理勘探推測川中、江漢、南黃海下存在古陸核。 中元古界:由昆陽群、冷家溪群及相當巖系構成。淺變質火山沉積巖系(北帶)和淺變質沉積巖系(南帶)。 中元古末,四堡運動(10億年),形成褶皺基底雛形。 上元古界:由板溪群及相當巖系構成。為一套淺變質的板巖、砂礫巖為主的巖系。 揚子地臺由晉寧運動(約8億年)形成統(tǒng)一基底。 震旦紀開始進入地臺發(fā)展階段。,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震旦紀中三疊世。 活化階段:晚三疊世新生代,(三)揚子地臺的蓋層巖系,地臺穩(wěn)定發(fā)展階段蓋層巖系,蓋層發(fā)育好。 早期(震旦三疊)海相沉積蓋層。 晚期(晚三疊世及以后)陸相沉積蓋層。 新生代時期:地殼強烈上升,大部分地方遭剝蝕。,第一蓋
58、層 震旦紀巖系特征,早期:蓮沱組為河流到濱海相礫巖、砂巖,南沱組為冰磧巖 晚期(陡山沱組、燈影組)差異升降變弱,地勢平坦。廣泛淺海碳酸鹽巖為主的沉積巖系。 沉積類型、沉積厚度與二級構造單元隆起、拗陷相配套。,早古生代巖系特征,地臺大部分地區(qū)為典型地臺型沉積。下寒武中寒武至中奧陶上奧陶至志留系由泥、鈣質沉積為主淺海碳酸鹽巖沉積淺海碎屑巖沉積為主和一個完整的沉積旋回。 地臺東南部處于與華南地槽過渡帶,為一套較深水環(huán)境下的厚度較大的炭質頁巖、硅質巖為主的巖系。中上志留統(tǒng)為陸相泥砂質沉積。說明活動性較強。,晚古生代早、中三疊世巖系特征,志留紀末的廣西運動地殼上升,形成S與D平行不整合。 中東部:泥盆、
59、下石炭中、上石炭、下二疊上二疊統(tǒng):由陸相、濱、淺海碎屑巖淺海碳酸鹽巖為主海陸交互含煤巖系。早、中三疊又是一個海侵旋回。 西部:活動性強,康滇地軸邊緣大量玄武巖質噴發(fā),形成著名的峨眉玄武巖。,晚三疊世第四紀巖系特征,地臺活化階段 晚三疊統(tǒng):以川黔桂高地為界,西部:開闊大型盆地淺海碳酸鹽巖、碎屑巖及后期的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東部海灣型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T末地臺升起。 從侏羅紀開始,均為陸相沉積(除長江中、下游幾次短暫海侵)侏羅、白堊紀西部大型盆地煤系、紅色碎屑巖沉積。東部小型盆地含煤巖系、河湖碎屑巖沉積。(晚侏羅到早白堊)形成多個斷陷盆地;大規(guī)模中、酸性火山巖。晚白堊世到第三紀,江漢、蘇北盆地河湖相有機巖和膏巖沉積(早期盆地邊緣噴發(fā)有玄武巖)。晚第三紀到第四紀,兩盆地更廣泛披蓋沉積。,(四)揚子地臺的構造特征,由于晉寧運動,揚子地臺區(qū)結束了地槽發(fā)展階段,形成了統(tǒng)一的褶皺基底。 在蓋層發(fā)展階段:早期海相沉積時期,地殼發(fā)生多次振蕩,使得地臺內不同的部位海侵的時間、海侵范圍不同。晚期陸相沉積。燕山、喜山運動使地臺蓋層發(fā)生褶皺和斷裂 。,1.基底構造的基本特征,揚子地臺的基底形成于晚元古代青白口紀末(約8億年) 基底發(fā)展階段經歷兩次大的構造運動:四堡運動(10億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服裝尺碼工程師筆試試題及答案
- 健康江西行動指標數(shù)據質量控制規(guī)范
- 危險化學品企業(yè)“安全領導力”專業(yè)深度解讀與應用指導材料
- 2025年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勞動合同用工招聘考試筆試試題【答案】
- 2025年湖北黃岡黃州區(qū)專項招聘中學教師考試筆試試題【答案】
- 2025年婁底雙峰縣城區(qū)義務教育學校選調教師考試試題【答案】
- 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劣勢分析
- 2025年健腹椅項目建議書
- 2025年參數(shù)測試儀器項目發(fā)展計劃
- 湘藝版二年級上冊音樂《雪花飛舞》教案1
- 2025年校長職級考試題及答案
- 統(tǒng)借統(tǒng)還資金管理辦法
- 國家能源集團采購管理規(guī)定及實施辦法知識試卷
- 2023-2024學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qū)八年級(下)期末數(shù)學試卷
- 2025年廣西繼續(xù)教育公需科目考試試題和答案
- 2024年廣州市南沙區(qū)社區(qū)專職招聘考試真題
- 心理健康科普常識課件
- 山東醫(yī)藥技師學院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倉庫超期物料管理制度
- 奶茶公司供應鏈管理制度
- (高清版)DB13(J)∕T 8556-2023 建設工程消耗量標準及計算規(guī)則(園林綠化工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