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4課 孔孟兩章,季氏將伐顓臾,孔子(55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中國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著作。,顓臾( )冉( )稷( ) 兕( )柙( )櫝( ) 費( )相( ) 戈( ),zhuny,rn,j,s,xi,d,b,xing,g,生字正音,提問: 當孔子從兩位學生那兒聽到 這個消息時,他的態(tài)度是什么? 他列舉了哪幾條理由來表明 自己的態(tài)度?,反對 顓臾是先王 所封之國 不可伐 義正詞嚴 討伐 顓臾在 魯國境內 不必伐 不容置辯 理由 顓臾與季氏 同為社稷之臣 無勸伐,孔子反對討伐理由:,提問:孔
2、子在反駁時,引用了哪些話,又用了哪些比喻?請在書上畫出來。,引用: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提問:引用和比喻要說明什么問題?,引用說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門下,卻不能對季氏伐顓臾進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個臣子不能盡自己的職責,寧可辭去職務。,“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薄邦崱币庵讣臼?,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薄邦崱倍安怀帧薄安环觥?,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對顓臾動武,“龜玉”喻顓臾將
3、要被毀滅,這樣的話,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責任了嗎?,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應認識到自己沒有盡職盡責。,提問:孔子的主張是什么呢?,“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提問:這幾句話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張的內容是什么?具體解釋一下。,表明了對內創(chuàng)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對外加強文教德化,使外邦異族歸附。但冉有和季路卻違背了這些原則。,提問:哪些話說明二人違背了這些原則。,“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動干戈于邦內?!?提問:
4、通過分析,孔子認為季氏當前之“憂”是什么?,“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孔子在此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顓臾的實質,最終目的是要篡奪魯國的政權。此句后來衍變?yōu)槌烧Z“禍起蕭墻”,比喻內部發(fā)生爭斗并產生嚴重后果,沿用至今。,“分崩離析”也是從這里出來的一條成語,用于貶義。多用于形容國家、集體等在崩潰、瓦解前不可收拾的樣子。,“既來之,則安之”也是從本文中衍生出來的一條成語,既:已經;來之:使之來;安之:使之安。已經使他來了,就要使他安心。,本文的語言特點: 在言行的記錄中能繪聲繪色, 刻畫人物的神態(tài)和氣質。,孔子: 是一個愛國愛民、目光深遠的政治家。,分 類 歸 納 總 結 文 言
5、 知 識,1詞類活用,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詞語,并說明活用的情況。,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答案:來、安,使動用法,2特殊句式,翻譯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線詞的用法。,無乃爾是過與,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答案:恐怕該責備你吧!,這是國家的臣屬, 為什么要攻打它呢?,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1.是,例句 出處 釋義,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是社稷之臣, 何以伐為 季氏將伐顓臾,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蘭是女郎 木蘭詩,正確,與”非”相對,這,判斷詞,是,2.疾,例句 出處 釋義,君有疾在腠理, 不治恐將深 扁鵲見蔡桓公,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而必為之辭 季氏將伐顓臾,老臣病
6、足, 曾不能疾走 觸龍說趙太后,病,厭惡,痛恨,快,急速,會長老, 問之民所疾苦 西門豹治鄴,聲非加疾也, 而聞者彰 勸學,龐涓恐其賢于己, 疾之 史記孫臏傳,疾苦,痛苦,強,妒忌,3.止,例句 出處 釋義,陳力就列, 不能止者 季氏將伐顓臾,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一屠晚歸,擔中肉盡, 止有剩骨 狼,停止,禁止,阻止,只是,僅僅,4.見,例句 出處 釋義,昨夜見軍帖, 可汗大點兵 木蘭詩,曹劌請見 曹劌論戰(zhàn),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 季氏將伐顓臾,秦誠恐不可得,徒見欺 廉頗藺相如列傳,看見,召見,拜見,謁見,表被動,相當于”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 失街
7、亭,5.過,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 晏子使楚,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出現,見解,見識,走過,經過,超過,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記,是誰之過與 季氏將伐顓臾,無乃爾是過與 季氏將伐顓臾,且爾言過矣 季氏將伐顓臾,故嘗與過宋將軍 大鐵椎傳,過分,過于,錯誤,過失,責備,錯(形),拜訪,訪問,第一次對話:闡述反對討伐 的三條理由,第二次對話:指出兩位學生 沒有盡職盡責,第三次對話:正面提出自己 的政治主張,季氏,將伐,顓臾,三次,對話,孔子,愛國 愛民,目光深邃,的政治家,知識點精析,(一)詞語積累,1危,高、高峻: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危急: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不穩(wěn):危而不持,2顛,頭顱、頂部:雞
8、鳴桑樹顛,跌倒、倒下:顛而不扶,3相,xing 互相:兩岸青山相對出,偏指一方: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xing容貌、相貌:兒已薄祿相,輔助、幫助:今由與求也,相夫子,特指扶助盲人的人:則將焉用彼相焉,4過,走過、經過、渡過:有牽牛而過堂下者,超過、勝過: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過失、過錯:是誰之過與?,錯,犯錯誤:且爾言過矣,責備:無乃爾是過與?,過活、渡日:清靜過日而已,5蕭墻:門屏,古代宮室用以分割內外的當門小墻。后常以蕭墻之患喻內部潛在的禍害。,6陳,陳列、擺開:陳力就列,不能者止,陳述、述說:恐懼不敢自陳,久、陳舊: 唯陳言之務去,7列,行列、位次:陳力就列,(二)重點習慣句式,1
9、 無乃與(歟),表示揣度,或反問,譯為“恐怕吧” 如:“無乃爾是過與?”譯“我恐怕要責備你們吧?”,2 何以為,“何以”是“憑什么”,“為”是疑問語氣助詞,譯為“為什么呢” 如:“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譯“這是國家的臣屬,憑什么攻打它呢?”,(三)詞類活用,1 無乃爾是過與?,(名詞活用為動詞,“指責”),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名詞用作動詞,找借口),3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使動用法,使之來,使生活安定 ),(四)特殊句式,1、判斷句,例:是社稷之臣也,是誰之過與?,2 省略句,例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3 倒裝句,例 :
10、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本文通過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具體闡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戰(zhàn)國時代的社會不平等和階級對立,曲折的反映了當時的農業(yè)生產狀況。,孟子簡介,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 孟子早歲喪父,幼年受母親教誨。長大后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的門人,治儒術,通五經,尤長于詩書。他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思想,主張實行“仁政”、“王道”,反對“霸道”。曾游說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齊,見齊宣
11、王,一度充當“客卿”,頗受尊重。但當時各國國君,用兵爭強,以權謀為先,對孟子的“王道”主張,都以為迂闊而不予采納。以后孟子返回家鄉(xiāng),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孟子一書共七篇,是由孟子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編纂而成的,比較集中地記錄了他的游歷生活和思想。后被南宋的朱熹列為四書之一。它跟論語一樣,也是用語錄體寫的,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的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具有議論文的規(guī)模。 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多用比喻,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的說服力,其文氣勢充沛,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背景,戰(zhàn)國時期,勞力資源是富國強兵之本。爭奪勞力
12、,是各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的惠民措施是他爭奪勞力、富國強兵的手段。由于沒達到目的,他便提出了這個疑問。孟子也正是利用梁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試圖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寡人之于國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梗蛭迨蕉笾?。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
13、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于是)耳(而已)矣! 梁惠王說:“我在治理國家方面,總算盡心盡力了啊!
14、河內兇(莊稼收成不好),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如果黃河以內地區(qū)發(fā)生災荒,就把河內的百姓移到黃河以東,把河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內,如果黃河以東發(fā)生災荒也是這樣辦。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用心者。 觀察鄰國的治理,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的。,字詞句理解(一),鄰國之民不加(更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但)鄰國的百姓也沒有因此減少,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是為什么呢?”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好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來作比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咚咚地擂響戰(zhàn)鼓,鋒利的刀劍交鋒在一起,(這時有人)丟棄盔甲拖著兵器逃跑.,字詞句理解(二)
1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有的人跑了一百步而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后停下,憑著只逃跑了五十步來嘲笑逃跑了一百步的,那么怎樣?”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不到一百步而已,但這也是逃跑啊?!?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保献?說:“大王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您的百姓比鄰國多了?!?字詞句理解(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wu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不違背農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漁網不撒入池塘,魚鱉就吃不完;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斧頭按照一定的 時節(jié)進山(采伐),木材就用
16、不完。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材木用不完,這就使老百姓能供養(yǎng)活著的人、為死者辦喪事而沒有遺憾了。,字詞句理解(四),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惫B(yǎng)活著的人、為死者辦喪事而沒有遺憾,就是施行王道(治理天下)的開端。” “五畝之宅,樹之以(把)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五畝大的住宅地,在它周圍栽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雞、狗、豬等這些家禽家畜,不要使它錯過繁殖的時機,七十歲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字詞句理解(五),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有一百畝的田地,不錯過它的
17、農時(不在該耕種的季節(jié)讓農民去服徭役),幾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挨餓了;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認真辦好學校教育,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教導他們,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需要頭上頂著或背著馱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字詞句理解(六),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逼呤畾q的老人穿上絲綢衣服并且有肉吃,老百姓不挨餓、不受凍;做到這些還不能稱王統(tǒng)治天下,是從來不曾有過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豬、狗吃人吃的食物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到處是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字詞句理解(七),人死, 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18、曰,非我也,兵也人餓死了,卻說:不是我的過錯,是年成不好啊。這和拿刀刺人把人殺死,卻說不是我殺的,是刀殺的有什么不同呢?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贝笸酰ㄈ绻┎粴w罪于年成不好,這樣,天下的老百姓就會都投奔到您這兒來的?!?字詞句理解(八),語言知識點,一、難字注音 王好(ho)戰(zhàn) 棄甲曳(y)兵而走 谷不可勝(shng)食也 數罟(cg)不入灣(w)池 養(yǎng)生喪(sng)死無憾 雞豚(tn)狗彘(zh)之畜 然而不王(wng)者 涂有餓莩(pio),二、通假字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 無失其時 /王無罪歲 (毋,不要。注意:“無”+動詞, 一般通“ 毋”)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斑) 涂有
19、餓殍而不知發(fā) (途) 三、古今異義河內兇 ,則移其民于河東(收成不好) 鄰國之民不加少(更加) 直不百步耳(僅僅、只是) 魚鱉不可勝食也(盡) 王無罪歲(年成) 棄甲曳兵而走(逃跑),四、詞類活用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然而不王者 / 王無罪歲 (樹、衣、王、罪都是 名詞轉用作動詞,意思分別為:種植、穿衣、稱王、責怪) 五、一詞多義 王: 王(大王)好戰(zhàn) ,請以戰(zhàn)喻。 然而不王(稱王,wang4)者 ,末之有也。 于: 寡人之于(對于)國也 移其粟于(到)河內 則無望民之多于(比)鄰國也 是何異于(和)刺人而殺之 以: 以(憑)五十步笑百步 斧斤以(按照)時入山林 五畝之宅 ,樹之
20、以(把)桑 申之以(把)孝梯之義,六、難句翻譯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梯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負或頭頂重物在路上行走了。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貴族家的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人,不知道開倉賑濟。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要歸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會來歸附了。,結構層次,全文分三段 一、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二、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三、闡述使民加多的措施: l)發(fā)展生產不違農時 不竭魚鱉 王道之始 不毀山林 五十者衣帛 2)養(yǎng)化百姓七十者食肉 王道
21、之成 數口之家無饑 頒白者不苦 不檢(反面) 3)不施虐政不發(fā)(反面) 實行仁政 不罪歲,內容、層次特點,起: 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疑問:對照別國國王,發(fā)現自己做國王很辛苦,卻沒有“民加多”的效果(敵論: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承: 孟子針對梁惠王的想法,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王在本質上與別國國王沒有區(qū)別。(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轉:(轉入對自己觀點的闡述) 分論點一:王道是什么內容(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論據: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林木不可勝用,民就“養(yǎng)生喪死無憾”了。 分論點二:怎樣才能做到王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2、)。 論據:要讓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黎民不受饑寒; 再讓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 分論點三:不要把責任推給“年成不好”,應該自己努力。 合:能做到以上這些,“斯天下之民至焉”,攏合全文,又照應開頭(為什么百姓不加多)。,寫作特色,一、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文章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為線索展開論述。三部分之間分別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連接,結尾以“斯天下之民至焉”收束,環(huán)環(huán)相扣,中心突出,使文章成為一個嚴密的整體。,二、抑揚兼施,循循善誘的說理方法 (1)先批評梁惠王的治國方法,然后再提出實行王道的具體措施; (2)先揭露統(tǒng)治者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然后再說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 (3)梁惠王先夸說自己如何行德政,為百姓做事,然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上海高考語文2019~2023真題散文考點梳理
- 2024年山東法官培訓學院招聘考試真題
- 紹興新昌縣衛(wèi)健系統(tǒng)招聘筆試真題2024
- 黔東南州三穗縣城鎮(zhèn)公益性崗位招聘筆試真題2024
- 六安霍邱縣夏店鎮(zhèn)社會選聘村干部筆試真題2024
- 八大員在施工合同管理中的重要性
-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2024-2025學年高二3下學期月月考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
- 四年級數學知識點分解與教學計劃
- 2025年護理部營養(yǎng)干預工作計劃
- 2025年市政公共設施管理服務項目合作計劃書
- 監(jiān)理實施細則模板(信息化、軟件工程)
- 精神疾病治療新靶點-深度研究
- 教學課件-統(tǒng)計學(第三版)袁衛(wèi)
- 醫(yī)院保安員培訓
- 教學設計-3.5函數的最值及其應用
- CNAS-CL01:2018 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認可準則
- 血透室敘事護理
- 2024-2025學年湖南省邵陽市新邵縣第二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英語試卷
- 學習通《形勢與政策》2025春章節(jié)測試答案
- 2025年中共涼山州委辦公室面向全州考調所屬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高頻重點模擬試卷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夏季貨車行車安全教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