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的基本病理過程PPT0761_第1頁
炎癥的基本病理過程PPT0761_第2頁
炎癥的基本病理過程PPT0761_第3頁
炎癥的基本病理過程PPT0761_第4頁
炎癥的基本病理過程PPT076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炎癥的基本病理過程 炎癥是機體與致病因素進行斗爭的反應,也就存在著損傷和抗損傷的兩個過程,具體表現為變質、滲出、增生三種基本病理變化。 一、變質(alteration) 概念炎區(qū)局部組織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等損害性病變。 炎區(qū)內局部組織的物質代謝障礙,理化性質改變,以及由其所引起的組織細胞的變性壞死等形態(tài)學變化的總稱。 變質可累及實質和間質 實質細胞常出現的變質變化:細胞水腫、脂肪變 性、壞死。 間質結締組織的變質:粘液樣變性、纖維素變。,2、血管通透性增大(炎性滲出) 1)炎區(qū)內血管內壓升高; 2)內皮細胞收縮(炎癥介質組胺、緩激肽等,白細胞粘附,釋放出蛋白水解酶和有活性的氧代謝產物所致),出

2、現縫隙; 3)炎區(qū)內組織滲透壓升高。膠體滲透壓:炎區(qū)內組織細胞崩解,大量的蛋白質水解為許多小分子的物質;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蛋白滲出 膠體滲透壓升高。晶體滲透壓:組織細胞崩解,K釋放出來;分解代謝增強,PO43等其它離子濃度升高 晶體滲透壓升高。,滲出的蛋白質,首先是白蛋白(小分子),其次是球蛋白,嚴重時纖維蛋白也可滲出。根據滲出情況可判斷血管通透性的大小和炎癥程度。 滲出物或滲出液(exudate):滲出的液體和細胞的總稱。 滲出物的成分:病原刺激物;炎區(qū)內受損傷的組織細胞;炎性細胞(白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等);血漿(水、血漿蛋白、抗體);紅細胞。 血漿成分滲出:指血漿的液體、蛋

3、白質透出血管壁進入炎區(qū)。 炎性浸潤:滲出液積聚在組織間隙。 纖維素性滲出:血管損傷嚴重,纖維蛋白原滲出到組織內。 漿液性滲出:滲出液中只含電解質、白蛋白、球蛋白。,滲出液的作用:稀釋、中和炎區(qū)內致病因子和有毒代謝產物;限制和消滅病原微生物的作用;炎性細胞吞噬有害物質;帶來氧、營養(yǎng)物質;為修復提供條件(纖維蛋白)。 但過多的滲出液有壓迫和阻塞作用,如肺泡內滲出液過多可影響氣體交換,心包或胸膜腔積液化過多可壓迫心臟和肺臟。滲出液中的纖維蛋白如吸收不良可發(fā)生機化,使肺肉變、漿膜粘連甚至漿膜腔閉鎖。,漏出液(transsudate):非炎性水腫液。 滲 出 液 和 非 炎 性 漏 出 液 的 區(qū) 別,

4、3、白細胞游出和吞噬作用(細胞反應) 炎癥反應最重要的作用是將白細胞送到損傷部位,白細胞的游出是炎癥反應最重要的指征。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可吞噬和降解細菌、免疫復合物、壞死組織碎片,構成炎癥反應的主要防御環(huán)節(jié)。 1)白細胞游出:指血管內白細胞穿過微血管壁,向炎區(qū)內移行,為白細胞游出或白細胞滲出(leukocytic exudation)。 游出的白細胞在炎區(qū)內集聚的現象為白細胞浸潤(Infiltration of leukocytes)。但白細胞過多游出,也可通過釋放蛋白水解酶、化學介質、毒性氧自由基等,加重局部損傷、延長炎癥過程。,2)白細胞游出發(fā)生部位:毛細血管和小靜脈聯接處,稱為滲出地

5、區(qū)。 由于此處,血壓低,血流速度慢;血液有形成分(白細胞)集中;炎區(qū)產生的能吸引白細胞的物質擴散透過血管壁后,有足夠的時間使白細胞受影響。 3)白細胞從血管內游出過程是一個復雜連續(xù)過程,包括: 白細胞邊集(leukocytic margination)、粘著(adhesion)、游出(transmigration)等階段。,白細胞邊集:由于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流緩慢,甚至停滯,白細胞由軸流到邊流(白細胞邊集)。開始白細胞可沿著內皮細胞表面滾動,隨后貼附在內皮細胞上出現附壁現象。 白細胞粘著: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粘著是白細胞游出的前提。這種粘著是靠細胞表面的粘附分子相互識別、相互作用來完成的

6、?,F已知有此作用的粘附分子有 選擇蛋白類(selectins) 免疫球蛋白類(immunoglobulins) 整合蛋白類(integrins) 粘液樣糖蛋白類(mucin-like glycoproteins)這四類粘附因子有些存在于內皮細胞,有存在于白細胞。炎癥還可使內皮細胞和白細胞表達新粘附因子,增加粘附因子的數目和增強彼此間的親和性。,白細胞游出和化學趨化作用 白細胞游出是通過白細胞在內皮細胞連接處伸出偽足,整個白細胞以阿米巴運動的方式從內皮細胞縫隙中逸出。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單核細胞和各種淋巴細胞都是以此種方式游出血管。 穿過內皮細胞的白細胞可分泌膠原酶,降解血

7、管基底膜而進入炎區(qū)內(一個白細胞常需要212min才能完全通過血管壁)。,炎癥的不同階段游出的白細胞的種類不同。急性炎癥的早期624h嗜中性粒細胞首先游出,48h后所見則以單核細胞在組織內浸潤為主,因為嗜中性粒細胞壽命短,2448h后崩解消亡,而單核細胞在組織中壽命長;嗜中性粒細胞停止游出后,單核細胞可繼續(xù)游出;炎癥不同階段所激活的粘附因子和趨化因子不同,而且嗜中性粒細胞能釋放單核細胞趨化因子,所以引起單核細胞游出。,此外,致炎因子不同,游出的白細胞也不同。如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感染以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細胞為主;過敏反應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 趨化作用(chemotaxis):

8、指白細胞向著化學刺激物作定向移動。 移動速度為520mmin。這些化學刺激物稱為趨化因子。趨化因子有特異性(有些趨化因子只吸引嗜中性粒細胞,而來另一些趨化因子吸引單核細胞或嗜酸性粒細胞),不同的炎癥細胞對趨化因子的反應也不同,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對趨化因子反應較明顯,淋巴細胞 趨化因子的反應則較弱。,一些外源性和內源性物質具有趨化作用。常見的: 外源性化學趨化因子是細 菌產物。 內源性趨化因子包括 補體成分(特別是C5a)、白細胞三烯(主要是B5)、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8等)。,白細胞如何發(fā)現趨化因子、趨化因子又如何引起白細胞的定向運動? 白細胞表面有趨化因子受體。在各種趨化因子與其特異性結合后

9、,可引起一系列信號傳導活動和生物化學反應。其結果是細胞內鈣儲存的動員、細胞外鈣向細胞內的輸入,導致白細胞內游離鈣的增加。白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增加,使細胞運動所依賴的收縮成分組裝。 細胞運動表現為先伸出偽足(pseudopod),在偽足部可見肌動蛋白(actin)、肌球蛋白(myosin)組成的細絲網。沿偽足伸出方向帶動整個細胞移動。趨化因子不僅有對白細胞的趨化作用,還有對白細胞的激活作用。, 局部的作用 白細胞在炎癥灶局部可發(fā)揮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和免疫作用。它是炎癥防御反應中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當然白細胞對局部組織還有損傷和破壞的一面。 A、吞噬作用:指白細胞游出到炎癥灶,吞噬病原

10、體、組織碎片的過程。主要由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吞噬細胞種類 嗜中性粒細胞,又稱小吞噬細胞。胞 漿內含中性顆粒,即溶酶體。其中含有溶菌酶、膠原酶、明膠酶、乳鐵蛋白、纖維蛋白酶原激活因子、組胺酶、堿性磷酸酶等。單核巨噬細胞,胞漿內富含溶酶體,含有酸性磷酸酶、過氧化物酶。,炎區(qū)內的巨噬細胞常來自血液,巨噬細胞受到外界刺激能被激活,表現為體積增大,細胞表面皺襞增多,線粒體和溶酶體增多,功能增強。嗜酸性粒細胞吞噬能力弱,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其顆粒含有對寄生蟲有毒性的蛋白,可造成上皮細胞崩解。,吞噬過程:嗜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在炎癥灶處發(fā)揮兩個作用,即吞噬和釋放酶。吞噬過程 識別及吸附 吞入 殺傷或

11、降解,識別及吸附(recognition and attachment) 在無血清的條件下,吞噬細胞常很難識別和吞噬細菌。在血清里存在調理素(opsonin),它們是能增強吞噬細胞功能的蛋白質(如免疫球蛋白Fc段),補體(C3B)等。吞噬細胞藉其表面的Fc受體和C3b受體,能識別被抗體或補體包被的顆粒狀物如細菌等。經抗體或補體與相應受余結合,細菌被粘著在吞噬細胞表面。這是調理素化的吞噬過程。還有非調理素化的吞噬過程,即個別整合素受體如Macl或CR3也可直接識別細菌的脂多糖,無需藉助抗體或補體。,吞入(engulfment) 吞噬細胞附著于調理化的顆粒狀物體后,伸出偽足,隨偽足夠的延伸和相互融

12、合,形成有吞噬細胞膜包圍吞噬物的泡狀小體,為吞噬體(phagosome)。 吞噬體逐漸脫離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并與初級溶酶體融合形成吞噬溶酶體(phagolysosome)。細菌在溶酶體內容物的作用下被殺傷和降解。,殺傷(killing)或降解(degradation): 進入吞噬體的細菌可被依賴氧和不依賴氧機制殺傷和降解。 依賴氧機制:進入吞噬溶酶體的細菌是被具有活性的氧代謝產物殺傷的。吞噬過程使白細胞的耗氧量激增,可達正常220倍,并激活白細胞氧化酶(NADPH),氧化而產生超氧負離子O-2。大多數超氧負離子經自發(fā)性歧化作用轉變?yōu)镠2O2。 2O2e- 2O2-NADPH NADPH氧化酶

13、 2O22H H2O2O2,H2O2不足以殺滅細菌,在嗜中性粒細胞胞漿內的嗜天青顆粒含有髓過氧化物酶(MPO),在Cl存在的情況下,該酶可將H2O2還原成次氯酸(HOCl)。 HOCl是強氧化劑和殺菌因子。它是通過鹵化或氧化細胞成分或蛋白質或脂質而破壞病原體。H2O2-MPO-鹵素體系是嗜中性粒細胞最有效的殺菌系統(tǒng)。對真菌、病毒、寄生蟲(原蟲、蠕蟲)等也有相似的殺傷機制。,不依賴氧殺傷機制:在白細胞的顆粒中,有一種殺菌增加通透性蛋白(bactericidal permeability increasing protein BPI)。它可激活磷脂酶而降解磷脂,造成微生物外膜通透性增加和微生物的損

14、傷。還有溶菌酶等也能溶解細菌細胞壁的作用。 死病原體可被溶酶體水解酶降解,尤是酸性水解酶(此時PH降45)。,B、免疫作用 主要是巨噬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等發(fā)揮免疫作用。 免疫過程:抗原進入機體 巨噬細胞吞噬處理 T細胞和B細胞。免疫活化的淋巴細胞分別產生淋巴因子或抗體,殺傷病原微生物。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細胞)約占外周血液循環(huán)中淋巴細胞的10%15%,不具備T細胞受體或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形態(tài)比小淋巴細胞大些。NK細胞無需先致敏,就可溶解病毒感染的細胞。NK細胞是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C、組織損傷作用 白細胞在化學趨化、激活和吞噬過程中不僅可向

15、吞噬溶酶體內釋放產物,同時還可將產物釋放的到細胞外間質中,包括溶酶體酶、活性氧自由基、前列腺素、白細胞三烯等,它們可引起內皮細胞和組織的損傷,加重最初致炎因子的作用,白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都能造成組織一定范圍的溶解和破壞,所以控制白細胞一定程度的滲出才是更有益的。 D、炎性細胞的種類和功能 參看教材P8587,三、增生 1、概念 增生(proliferation):炎癥時炎區(qū)內細胞受致炎因子刺激物的長期作用,或炎區(qū)內細胞代謝產物及分解產物的刺激,發(fā)生分裂、增殖,直至最后修復炎灶的過程。 是指炎區(qū)周圍結締組織的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分裂、增殖,以修復炎癥造成的損傷。 增生是與變質、滲出基本上同時進行

16、的,早期炎癥或急性炎癥時,增生較弱,被變質和滲出現象掩蓋。當機體抵抗力較強,病情好轉,或急性炎癥轉為慢性炎癥時,增生明顯,尤其是炎癥處于修復階段,增生則是主要變化。,2、引起增生的原因 1)致炎因子作用。 2)炎區(qū)內組織代謝分解產物、白細胞分解代謝產物的長期刺激如組織細胞崩解產物腺嘌呤核苷酸、K、H增多,白細胞分解的促細胞生長素等。 3)炎區(qū)內滲透壓改變,對細胞增生也有一定作用。,3、增生的細胞 主要是:組織細胞、成纖維細胞、血管和淋巴管內皮細胞的增生;也有黏膜上皮細胞、腺上皮細胞。 增殖方式:直接和間接分裂分式。 早期炎癥,主要是血管外膜細胞、血竇、淋巴內皮細胞、膠質細胞,先出現細胞腫大變園,進行分裂增殖,使細胞由靜止狀態(tài) 活性細胞,與由血液來的單核細胞一起參加吞噬。 炎癥晚期和慢性炎癥時,常以成纖維細胞、毛細血管的增生為主,增生的成纖維細胞和毛細血管以及與浸潤來的各種吞噬細胞共同構成肉芽組織,由炎區(qū)四周向炎區(qū)中心生長,成纖維細胞膠元化,毛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