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教學案例分析_第1頁
初一歷史教學案例分析_第2頁
初一歷史教學案例分析_第3頁
初一歷史教學案例分析_第4頁
初一歷史教學案例分析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一歷史教學案例分析課題: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內(nèi)容:本課內(nèi)容在教材第114-117頁,具體教學內(nèi)容包括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教學目標:(一) 知識與能力 1、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系統(tǒng)地了解南北朝時期我國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實,包括自十六國以來北方地區(qū)民族融合的趨勢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實,為學生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進程和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奠定基礎。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民族平等原則來理解、思考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的初步能力,理清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二) 過程與方法1、 充分利用地圖等教學資源,加深學生的直觀印象。2、 先由學生閱讀、理解教材,

2、概括孝文帝的主要改革措施。教師選擇項目進行補充講述,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3、 思考和討論“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歷史必然性”。(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在民族問題上的正確觀念,使學生認識到民族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關系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實現(xiàn)民族融合的前提條件。教學重點與難點1、 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 難點:正確認識民族大融合的含義。教學突破1、 教學突破: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趨勢長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2、 難點突破:民族融合不是漢化、民族同化。板書設計第20課 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北方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1、 北魏統(tǒng)一黃河流域2、 黃河流域民族大融合3、 影響二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學分析:導入:本課采用懸念導入法導入新課,目的在于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設問:兩個同姓的人碰面,常常會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事實果真如此嗎?學生對這個問題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有各種各樣的答案出現(xiàn)。這時候教師再舉例說明,解開學生心中的疑惑。舉例如下:以“元”姓為例,據(jù)考證,其來源有四,上古商朝時,有位大夫叫元銑,他的子孫便以元為姓;改自拓拔姓,南北朝,北魏魏帝族本姓拓拔,至孝文帝更為元氏;改自玄姓,北宋時,因為趙匡胤的父親叫玄朗,就下令天下凡姓玄的都改成元姓;魏書官氏志記載,“后魏紇骨氏、是云氏均改為元氏?!睂W生這個時候可以明白,同一姓氏

4、的由來是多種多樣的,同姓的人在五百年前不見得是一家。學生可能會因為了解到這個知識而有一種滿足感,學習興趣增加。這個時候,教師再追問:“請你想一想,上文介紹的元姓的來源之二和來源之四,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的一個什么重要特點?”學生這個時候可以思考,但回答這個問題有難度,教師必須給予適當?shù)奶崾荆笇W生分析的思路。如:從元姓的來源可以看到,元姓有一部分是由少數(shù)民族的姓氏更改而來,這實際上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之間融合的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中民族融合的特點。這時教師適時地引出課題?!拔覈且粋€多民族的國家,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不斷發(fā)展,民族不斷融合,每個民族

5、在自身民族發(fā)展的同時,又促進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發(fā)展。”公元3世紀到6世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特征表現(xiàn)為社會分裂,政權分立,同時這一時期又是民族融合的高峰時期。新課講解: 本課的內(nèi)容層次比較分明,基本上可以按照鮮卑族的歷史發(fā)展線索來安排教學。教師把它分成三個部分分別講述,第一部分講述鮮卑族建立政權、統(tǒng)一北方;第二部分講述北魏政權傳到孝文帝手里時,遷都到了洛陽;第三部分講述孝文帝遷都后,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板書)一、北方的統(tǒng)一和民族的融合 這一部分要講清幾個問題,首先要介紹鮮卑族的起源與發(fā)展。這里教師引用了一首鮮卑族的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 ,風

6、吹草低現(xiàn)牛羊?!睂W生們可以從這首民歌中感受鮮卑族,這支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渾的風格。教師接著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鮮卑族的概況。再提問,鮮卑族曾建立政權,一度十分強大,你們知道他們在何時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嗎?這時候可以示意學生閱讀課本,回答問題。其次這部分要介紹黃河流域統(tǒng)一前后少數(shù)民族的分布情況。教師這時可以提醒學生回憶前一課的內(nèi)容,黃河流域生活著許多少數(shù)民族,鮮卑、匈奴、羌、羯、氐等,教師提問:“這些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以后,對于中原民族的生產(chǎn)或生活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呢?”學生在閱讀課文后可以回答,教師再進行總結,服裝、飲食、家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等方面,少數(shù)民族和中原民族相互學習,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已經(jīng)成為趨

7、勢。如果時間允許,教師可以在總結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插入一些趣味性的講解。最后要向?qū)W生解釋“民族融合”這個詞語。民族融合指的是幾個民族在共同的經(jīng)濟基礎上和思想基礎上互相影響,形成一個從來沒有的新民族,歷史上的民族融合指的是民族間的自然同化。許多個民族,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互相滲透,在地域、血緣、習俗等各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種局面。考慮到學生的接受層次,這里的講解點到即止,不必刻意強求理解。(板書)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政權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來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這部分內(nèi)容的講述可以在學生閱讀課文的基礎上,設問:“為什么要遷都?”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在學

8、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為兩個方面:平城的氣候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在總結時還可以聯(lián)系前后文內(nèi)容,如前文講到民族融合,這也應該是遷都的原因之一;接著可以聯(lián)系下文,遷都后,孝文帝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這部分內(nèi)容比較簡單,可以簡略講解。但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在這里設置問題,讓學生們緊張的神經(jīng)松弛一下。如:“為什么有一些鮮卑貴族反對遷都?”學生們可能會從貴族的個人利益的角度提出觀點,也可能從遷都困難的角度出發(fā)提出自己的設想,教師不必下結論。 過渡到下部分內(nèi)容,可以利用總結遷都的影響。孝文帝的遷都,使洛陽獲得了發(fā)展和繁榮,也為孝文帝進一步實行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板書)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這部分內(nèi)容是本課的重點

9、,由老師的講解為主,也穿插了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改革措施的內(nèi)容和影響,讓學生加深記憶。首先可以讓學生閱讀課文,然后總結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有哪些,可以歸幾類。在講解改革措施的內(nèi)容時,穿插故事以便加深記憶。例1、有一次,公元494年,有一位皇帝在洛陽街頭看見一位鮮卑族的婦女仍穿著“夾領小袖”的鮮卑服裝,很生氣,責備洛陽城的任城王,說他行令不力,督察不嚴?;实圻€讓史官把這件事記載下來。例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謚號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原因是什么?例3、史書資治通鑒中有這樣一段話:魏王發(fā)布詔令,認為“北方人稱土為拓,稱后為跋。魏朝的祖先是黃帝的后代,以土德而稱帝,所以姓拓

10、拔。土,乃黃中之色,萬物之元,所以應該改姓為元?!蓖瑢W們,你姓什么,你知道你姓氏的來源嗎?這些故事不僅可以幫助內(nèi)容的講解,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小結:本課內(nèi)容以問題形式結束。教師提問,在我們今天56個民族中,沒有鮮卑族了,有人認為這是由于當年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實行漢化政策,使得鮮卑拓拔部消失,所以孝文帝的改革不值得肯定。你同意這個觀點嗎?如果學生意見有差別,有條件可以組織辯論,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方案一:辯論。設計如下:正方觀點:北魏孝文帝是對中華民族的融合有重大貢獻的皇帝。反方觀點:北魏孝文帝是鮮卑拓拔民族的罪人。 方案二:問題。提示如下: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應該看其是否順應了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