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德育研究.ppt_第1頁
比較德育研究.ppt_第2頁
比較德育研究.ppt_第3頁
比較德育研究.ppt_第4頁
比較德育研究.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德育比較專題研究,第一講:德育及其比較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 第二講:儒家和道家德育思想比較 第三講:現(xiàn)代中美道德教育比較,第一講 德育及其比較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一、德育及其歷史發(fā)展 二、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三、比較與德育比較研究的基本含義 四、德育比較研究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五、德育比較研究的特點 六、德育比較研究的原則 七、德育比較研究的種類 八、德育比較研究的具體步驟和基本要求,第一講 德育及其比較研究的基本理論問題,一、德育及其歷史發(fā)展 (一)“德育”的基本含義 西方社會于18世紀后半葉形成“德育”這一概念 ??档?Ikant) 斯賓塞(HsPencer) 于20世紀初傳人我國。王國維 蔡

2、元培 多數(shù)國家:道德教育 我們國家: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等,德育即道德教育,指對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響的活動。內容包括提高道德覺悟和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樹立道德信念,培養(yǎng)道德品質,養(yǎng)成道德習慣。 “德” 從類型(橫向)劃分:私德、公德、職業(yè)道德; “德” 從層次(縱向)劃分:道德理想、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則,政治教育指依據(jù)一定的政治思想,對受教育者的政治信念、政治觀點和政治態(tài)度有目的地施加影響的教育活動; 思想教育是指依據(jù)一定的哲學思想而進行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活動;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jù)受教育者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

3、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活動 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常識,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人們維護和遵守法律的行為習慣為目的的宣傳教育活動,(二)德育含義的演變 1、古代德育:社會意識教育 古代德育,實際上是范圍廣泛的“習俗教育”或“社會意識教育”,包括今天所說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禮儀教育”等。它相當于今天所謂廣義的“思想教育。 2、近代德育:道德教育 在西方教育理論中,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有嚴格的界線,它們分屬不同的概念,并末被籠統(tǒng)地稱作“德育”。在近現(xiàn)代西方語言和觀念中,所謂“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它的外延遠遠小于古代

4、的“社會意識教育”,3、當代中國德育:“大德育” (一)“從德育即道德教育”到“德育即政治教育” (二)從“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 (三)從“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四)從“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到“德育即社會意識教育” (五)“德育即社會意識教育”到“德育即社會意識與個性心理教育”,二、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 1、二者混同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影響 第二、受蘇聯(lián)教育的影響 第三、受中國革命戰(zhàn)爭、政治與階級斗爭的需要的影響 2、二者混同的不利影響 第一、理論難題 第二、實踐難題 第三、不方便理論研究 第四、難以與人對話與交流 3、

5、回歸二者的本來意義,三、比較與德育比較研究的基本含義,比較(Comparative),是指根據(jù)一定的標準,把彼此具有某些聯(lián)系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考察,尋找其異同,以把握研究對象所特有的質的規(guī)定性。 比較研究的本質在于:從事物的相互聯(lián)系和差異的比較中觀察事物、認識事物,從而探索規(guī)律。 比較,是一種認識事物的方法,是一種獲取知識的科學途徑,德育比較研究就是將不同時空的德育進行比較,在分析其異同的基礎上,揭示德育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德育發(fā)展趨勢。 “時空”:時間和空間。從時間概念看,既可能是縱向的不同時期不同時代德育的比較,也可能是某一時間段的比較。從空間概念看,包括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德育的比較。 “德育”:

6、即包括德育理論,也包括德育實踐 “異同” :共性和特點(一致性和差異性),四、德育比較研究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一)德育比較研究的可能性 第一、不同時空的德育存在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這為開展德育比較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第二、其他學科比較研究的成功范例,為開展德育比較研究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有益經驗。,(二)德育比較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開展德育比較研究是德育理論創(chuàng)新和德育學科建設發(fā)展的需要 。 第二、開展德育比較研究是推動我國德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五、德育比較研究的特點,第一、跨時空性 第二、比較性 第三、綜合性 第四、借鑒性,六、德育比較研究的原則,第一、可比性原則。 第二、科學方法論原則。 第三、堅

7、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第四、堅持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世界觀的原則。,七、德育比較研究的種類,1、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 縱向比較是對同一事物的歷史形態(tài)進行比較,橫向比較是對同時并存的事物進行比較。縱向比較強調其動態(tài)與過程;橫向比較強調其靜態(tài)和現(xiàn)狀。動態(tài)比較是為了揭示其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靜態(tài)比較是為了研究現(xiàn)狀的本質和特征。 2、求同比較與求異比較 求同比較是對不同事物(如兩個不同類型國家的德育方法)進行的比較,以尋求共同點或共同規(guī)律,求異比較是對相似事物(如兩個同類型國家的德育方法)進行的比較,以尋求各自的特點或特殊規(guī)律,當然也包括同一事物正反兩方面的比較。,3、定性比較與定量比較 定性比較是對兩類事

8、物所具有的屬性、性質進行的比較,從而確定事物的本質。量的比較即對事物的屬性進行數(shù)量上的比較,從而準確地判定事物量的變化。 4、整體比較與組成部分比較 整體比較是對比較對象總體暨系統(tǒng)整體進行比較;組成部分比較是對比較對象中的某一部分、某一方面進行比較,八、德育比較研究的具體步驟和基本要求,(一)具體步驟 第一、明確比較的目的,選定比較主題和對象。 第二、廣泛收集、整理資料。 第三、對材料進行比較分析。 第四、做出比較結論,(二)基本要求 第一、要確保比較對象和比較內容的可比性 第二、要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第三、要透過現(xiàn)象分析本質。,第二講 儒道兩家道德教育思想比較,在悠久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們

9、的祖先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了無與倫比的精神文明,形成了炎黃子孫獨具特色的道德風尚,構建了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傳統(tǒng)道德體系,使中國贏得了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的盛譽。,一、儒道兩家思想概述,(一)儒家思想概述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自漢代起指由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chuàng)立的后來逐步發(fā)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 儒家思想的基本價值觀:禮、義、廉、恥、仁、愛、忠、孝,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 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為官者要清廉愛民,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他人要博愛

10、,“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游?!?,“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儒家思想關注的并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恒的課題,在這些永恒的課題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價值的價值體系。 在漢武帝之前,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為政權的統(tǒng)治思想,漢初的主流思想是道家。 到漢武帝時, 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了顯學。,(二)道家思想概述 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是春秋末年的老子(公元前580-500)。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

11、“道” 道“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它“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認為“道者,萬物之奧”。宇宙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也就是老子說的“道法自然”。 演化的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同樣重要,有些方面比儒家文化還要悠久。 其一,就先秦諸子各家的具體發(fā)展歷史而言,道家和陰陽家產生最早。 先秦時期道家的派別最多,其著作也最豐富。 其二,從中國過去各個不同時代的思潮變遷來看,也不能說儒家文化可以代表一切。 其三,再從儒道歷史源頭的比較來說,道家遠遠早于儒家。,二、儒道兩家道德教育思想比較,(一)儒道兩

12、家道德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淵源比較 儒家道德的提出,是源于社會轉型中失意士人對“天下無道”、“禮崩樂壞”的社會現(xiàn)實的深沉思考。儒者試圖恢復“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而道家道德的提出,乃是對治亂興衰的歷史思考。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儒道兩家的“道德”,明顯區(qū)別在于:一個來源于主觀作用,一個來源于客觀對主觀的作用。,(二)儒道兩家關于道德起源的比較,儒家學說關于道德起源的論述帶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們主張道德先驗論, 另一方面,他們又強調后天的教育、環(huán)境對道德變化的影響。 儒家始終重視道德理論的正面灌輸,而且儒家是“以教為本”、“以教為先”,以教育德,“因教成德”,人的美德只能是教育的產物。,認為道德

13、觀念是由“道”派生出來的。由于道德是取乎自然,因而道家反對道德的正面教育,而是重直覺,重隱性體悟。道家在道德教育中,不承認經典的存在,反對榜樣的作用,不是熱衷于教之以言,而是著力于導之以意。道家的道德教育反映了道家道德人格的清高境界。,儒家關于道德起源的二元論 ,一方面是道德先驗論,具有消極作用;另一方面主張后天的道德教化作用,又具有積極意義。 道家關于道德起源的自然論,在批判道德來源于天的“神創(chuàng)論”和“道德先驗論”方面,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它過分夸大了道德起源中的自然屬性,而忽視了人作為社會主體在道德起源過程中的能動作用。,(三)儒道兩家關于人性論的比較,儒家人性論總體上,是性善論。儒家

14、人性善的主張,使儒家道德教育主張受教育者從自我內在心性去察識、體認道德和知識的源泉,從而使儒家道德教育具有明顯的“內圣修己”,向內用力的傾向。 道家認為人性的素樸狀態(tài)才是人的本質狀態(tài),即他不承認人性是善的,也不承認人性是惡的,而是人性本樸。他認為儒家學說中的性善、性惡論都是抹殺了人的自然屬性。,總之,儒家人性論重視人性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強調用道德規(guī)范來約束人,這無疑是道德政治化的表現(xiàn);而道家在重視個體的自然天性,突出人的個體存在,強調人的自然本性,人應去偽復真,達到自然天放的目的,這無疑是道德理想化的表現(xiàn)。,(四)儒道兩家道德教育的內容比較,1、儒家道德教育內容 第一,孔子的“行忠信” 行,主

15、要指培養(yǎng)一種道德實踐的能力, 忠, 指人心應中正平直,無所偏私。忠的根本要求是真心實意、盡心竭力地積極為人、為事。 信,左人右言,系人與言的組成,意指人在與人相處的時候不失言,說話算數(shù)。,第二,孟子的“明人倫” 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對倫理教育問題非常重視,并提出了以“明人倫”為宗旨的倫理教育論。 在孟子看來,人倫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規(guī)定性,它包括五種最基本的倫常關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五倫關系中,父子、君臣二倫最重要,“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孟子公孫丑下)。在父子、君臣二倫中,做兒子的孝敬父親,做臣子的忠順君主,尤其重要,否則就談不上做人了。

16、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人的人倫觀念,使人“察于人倫,由仁義行”,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第三,荀子的“隆禮重義” 在荀子看來,人類群體是靠禮義來維系其生存和發(fā)展的,禮義是使人成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人“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荀子王制); 禮義是一種“養(yǎng)人之欲,給人以求”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也是人們所應具備的道德品質。 禮義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和人的道德品質的合一,講求禮義既有助于維護等級制度的社會規(guī)范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完整性,也有助于實現(xiàn)人的本質及其價值。 故禮義不僅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道德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故學至乎禮而止矣”(荀子勸學)。,2、道家道德教育內容,道家道德理想的集中體現(xiàn)是“無為”,他

17、們的道德內容都是圍繞“無為”而展開的。無為的道德理想表明了道家“清虛自守”、“卑弱自恃”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表達了弱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 第一、提倡“不爭之德” “不爭”是道家的一個重要標志。所謂“不爭”,指的是不爭名,不爭利,不爭權,不爭位,不爭功,不爭先,不爭上,不爭寵,一句話,就是“與世無爭”。,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又說“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善為士者不武,善戰(zhàn)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繼老子之后,莊子也明確主張“不爭”。他說“智者之為,故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道家提倡“不爭”,是不是完全拋棄功利呢

18、?似乎并非如此。綜觀老子書,可知他是從不爭中求“有爭”的。第二十二章說“夫惟不爭,故莫能與之爭”;第六十六章又說“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八章還說過“夫惟不爭,故無尤”。在老子看來,“不爭”乃是最好的爭,顯然,道家也是講功利的。 道家倡導“不爭之德”,這對于緩和當時的社會矛盾,使社會由動亂走向安定,有其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但是,老子把“不爭”看成是最好的爭,卻是非常片面的。,第二、主張“處柔守弱” “柔弱勝剛強”是道家的又一個重要命題。所謂處柔守弱。就是安于弱小卑下的社會地位, 這種處柔守弱的道德取向,與上文所說的“不爭之德”在價值天平上是一致的。它的推行,對于培養(yǎng)人們謙讓的美德,克服

19、盛氣淩人、仗勢欺人的社會丑惡現(xiàn)象,有其積極意義。但是,我們絕不能將處柔守弱的道德信條強調到不適當?shù)某潭取R驗?,過分地強調處柔守弱,就有可能磨滅人們的進取意識,扼殺人們的自強精神。,第三、強調“知榮守辱” 在對待榮辱的問題上,道家也不同于凡俗。凡俗之人,追求榮華富貴,而千方百計避免遭受屈辱。道家則明確主張“知榮守辱”。所謂“知榮守辱”,意思是說,雖知榮華使人尊顯,而卻安于屈辱的境遇。 第四、向往“少私寡欲” 所謂“少私寡欲”,就是提倡摒棄私心和貪欲,以實現(xiàn)清虛自守的道德追求。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道家提出“少私寡欲”的道德取向,這對于醫(yī)治當時統(tǒng)治階級人欲橫流、利令智昏的社會病, 是一劑十分對癥的藥方

20、,對于抑制統(tǒng)治階級唯利是圖的丑惡行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道家提倡的“少私寡欲”,成為后來中國思想史上“禁欲主義”的重要淵源之一,其負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對比,我們應當有足夠的認識,第五、崇尚淳厚樸實 道家向往淳厚樸實的美德。老子說“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明確主張厚實樸真,反對淺薄虛華。,第六、倡導“返樸歸真” 所謂“返樸歸真”,就是主張運用“復歸”的方法,使人類道德回復到遠古時代樸實純真的狀態(tài)。旨在呼喚以往純真道德的回歸。 第七、主張“絕圣棄智” 道家認為,人類社會純真道德之所以喪失,在于儒家倡導圣智、墨家倡導巧利所致。因此,為了實現(xiàn)向純真道德的復歸,他們主張絕棄圣智

21、、巧利。,第八、追求理想人格 這里所說的“理想人格”指的是道德主體為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所設計出來的一種精神境界或曰人格形象。 老子追求的人格形象稱之為“圣人” ,但他所說的“圣人”,卻是“無為”的典范。 莊子把道家的“無為”之德和理想人格推向了一個虛幻的精神境界。具有兩個特征:一是具有超脫現(xiàn)實人生的特征;二是具有超脫自我的特徵。,(五)道德教育方法的比較,1、儒家道德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儒家倫理教育一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進行倫理教育首先要求弄清教育的對象或客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 第二,教

22、養(yǎng)結合。儒家既強調社會的道德教育,又強調自我的道德教育和修養(yǎng),主張教養(yǎng)結合,使社會的道德教育內化為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以鞏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曾子曰:吾日三省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布習乎?” 第三,慎言敏行。在倫理教育中,儒家特別強調知行合一,主張慎言敏行、言行一致。“敏于事而慎于言” “言必信,行必果” “聽其言而觀其行”,第四,寓情于理。 道德的情理關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此外,儒家還提出了“身教重于言教”、“學思結合”,倡導“舉一反三”,重視思想交流以及“家教、校教與社教相結合”等方法。 2、道家道德教育方法 第一、

23、行不言之教。 是指統(tǒng)治者以身作則,以自己的良好行為為人們樹立標范,通過身教來體現(xiàn)道德要求,使被教育者得到道德啟示,在潛移默化中將道德教育的內容傳輸給受教育者。,第二、以養(yǎng)生促育德。 老莊認為養(yǎng)生和養(yǎng)德是一致的,損人利己的不道德行為將有損于行為者自身的身心健康。 第三、以事為誡。 “以事為誡”即通過史事或寓言故事等具體事例來闡發(fā)各種思想主張,以達到勸誡世人的目的。,(六)、關于道德教育的價值取向比較,第一、在立身道德教育上 儒家德育主張以人格至善去達到社會至善。是以倡導“內圣外王”的價值取向。追求的是生則有為,死則不朽的偉岸人生 道家關心的是人的道德的充實狀態(tài),拒絕世俗一切名利的誘惑,內無妄念,外無妄動。求的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少私寡欲,不為物累的磊落人生。,第二、在社會道德教育上 儒家注重整體意識,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