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控制原理》(李曉秀)習題參考答案 (修復的)_第1頁
《自動控制原理》(李曉秀)習題參考答案 (修復的)_第2頁
《自動控制原理》(李曉秀)習題參考答案 (修復的)_第3頁
《自動控制原理》(李曉秀)習題參考答案 (修復的)_第4頁
《自動控制原理》(李曉秀)習題參考答案 (修復的)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 1 章 習題答案 1 系統(tǒng)的控制任務是保持發(fā)電機端電壓 U 不變。 當負載恒定發(fā)電機的端電壓 U 等于設定值00U,電動機不動,電位器滑臂不動,勵磁電流負載改變,發(fā)電機的端電壓 U 不等于設定值00U,U 經(jīng)放大器放大后控制電動機轉(zhuǎn)動,電位器滑臂移動動,使得勵磁電流 變,調(diào)整發(fā)電機的端電壓 U ,直到0 系統(tǒng)框圖為: 1 ( 1)在爐溫控制系統(tǒng)中,輸出量為電爐內(nèi)溫度,設為入量為給定毫伏信號,設為動輸入為電爐的環(huán)境溫度和自耦調(diào)壓器輸入電壓的波動等;被控對象為電爐;控制裝置有電壓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可逆電動機、減速器、調(diào)壓器等。 系統(tǒng)框圖為: ( 2) 爐溫控制系統(tǒng)的任務是使爐內(nèi)溫度值保持不變。當爐內(nèi) 溫度與設定溫度相等時,即 0u ,可逆電動機電樞電壓為 0,電動機不轉(zhuǎn)動,調(diào)壓器滑臂不動,爐溫溫度不改變。 電動機 發(fā)電機 0U U 放大器 可逆 電動機 調(diào)壓器 速器 擾動 熱電耦 率 放大 電爐 0u u ,經(jīng)放大后控制可逆電動機轉(zhuǎn)動使調(diào)壓器滑臂上移,使加熱器電壓增大,調(diào)高爐溫;若實際溫度大于給定溫度, 0u u ,經(jīng)放大后控制可逆電動機轉(zhuǎn)動使調(diào)壓器滑臂下移,使加熱器電壓減小,降低爐溫。使得小甚至 消除,實現(xiàn)了溫度的自動控制 。 1 ( 1) 在水位控制系統(tǒng)中,輸出量為水位高度 H ;輸入量為給定電壓動輸入為出水量等。 系統(tǒng)原理框圖為: ( 2)當實際水位高度 H 為設定高度時,與受浮球控制的電位器滑臂位置對應的電動機不轉(zhuǎn)動,進水閥門維持不變。若水位下降, 電位器滑臂上移,差 0u u ,經(jīng)放大后控制電動機逆轉(zhuǎn)調(diào)大進水閥門,加大進水量使水位升高;若水位升高降, 電位器滑臂下移,差 0u u ,經(jīng)放大后控制電動機正轉(zhuǎn)調(diào)小進水閥門,減小進水量使水位下降 ,實現(xiàn)了水位的自動控制 。 第 2 章 習題答案 2 a) 1 2 2() ()( ) ( ) ( )c u t d u R C u t R C u td t d t b) 2 1 1() ()1 1 1( ) ( ) ( )c u t d u tu t u td t R C R C d t R C 2 進水閥 速器 出水 浮球 電動機 1 . 11 2 . 6 5 1 . 1 3 . 0 30 . 2 5dF 2 01 1 10 . 0 0 2 0 . 0 0 22 . 2 523 110 . 0 0 3 0 . 0 0 2 ( 2 . 2 5 ) 0 . 0 0 1 5 0 . 0 0 233Q H H 2 a) 2121()11() ( ) 1b) 12121 2 21 2 1( 1 ) ( 1 )()() ( 1 ) ( 1 )f s s sk k k 2 a) 2 1 2 11 2 1 2 1 2()( ) ( ) C C s CU s R R C C s C C b) 221 1 2 1 2()( ) ( ) s RU s R L C s R R C L s R R c) 21 1 2 2 1 1 2 2321 1 2 1 2 1 2 2 1 1 2 2 1 2() ( ) 1( ) ( ) ( ) 1 C R C s R C R C sU s R L C C s R R C C L C s R C R C R C s d) 21 1 2 2 1 1 2 221 2 1 2 1 1 2 2 1 2() ( ) 1( ) ( ) 1 C R C s R C R C sU s R R C C s R C R C R C s 2 a) 1 1 0 0220 0 1 0 1( ) ( 1 ) ( 1 )( ) 2s R C s R C sU s R C C s R C s b) () 1() C c) 1 1 0 020 1 2 1( ) ( 1 ) ( 1 )( ) ( ) 1s R C s R C s R R R C s 2 a) 122 1 2(1 )()( ) 1 s G G G b) 1223()( ) 1s G G c) 1 2 3 41 2 1 2 1 2 3 2()( ) 1 G G R s G G H G H G G H 2 解 由微分方程組建立系統(tǒng)結構圖為 傳遞函數(shù) 2 3 4 1 2 3 422 3 4 3 3 1 2 3 4 3 4 5()( ) ( 1 )K K K s K K K s T s K K K K T s K K K K K K K K 2 解 由有源電路建立系統(tǒng)結構圖為 傳遞函數(shù) 21 3 2() ( 1 )( ) ( 1 ) ( 1 ) ( 1 ) T sU s T s T s K T s 其中,3 1 0 1 2 2 2 3 3 3202, , , R C T R C T R 2 1 2 3 2 32 1 2 3()( ) 1G G G G s G G G G ()2x 3x 4)2021R C s30331 s3 2 32 1 2 3()( ) 1 G G s G G G G 2 作信號流圖略 a) 1 1 2 2 3 3 4 4 1 2 2 1 1 11 1 1 2 2 1 2()( ) 1P P P P G G G G G s G H G G H G H b) 1 2 3 2 21 1 2 21 1 2 2 3 3 1 2 3 1 1 2 2 2 2 3 3(1 )()( ) 1 G G G G s G H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H G H 1 1 2 2 3 3 4 43 4 5 1 4 5 3 4 2 5 1 4 2 51 3 4 5 3 4 5 6 1 3 4 5 3 5 1 5 4 5()()( 1 ) ( 1 )1P P P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G d) 1 1 2 2 3 3 4 4 1 2 1 21 2 1 22()( ) 1 3P P P P G G G s G G G G 2 作信號流圖略 1 2 3 3 4 1 11 1 2 21 1 3 2 1 2 3 1 2 1 1 3 2(1 )()( ) 1 G G G G G G s G H G H G G G H H G H G H 3 2 4 3 1 21 1 2 21 1 3 2 1 2 3 1 2 1 1 3 21()( ) 1 G H G G H s G H G H G G G H H G H G H 2 1 1 2 2 3 31 2 3 4 3 4 5 1 6 3 21 2 3 2 1 2 3 4 3 3 4 5 3 1 6 3 1 1 3 2 1 6 3 3 2()()( 1 )1P P G G G G G G G G G H G G G G H G G G H G G H G H G H G G H G H 2 a) 1 1 2 2( ) 5 0 ( 1 0 . 5 ) 2 0 ( 1 1 0 ) 2 9 5 1 5 . 1 3( ) 1 1 0 2 0 . 5 1 0 0 . 5 2 0 . 5 1 9 . 5 b) 1 1 2 2( ) ( 1 )( ) 1s a b c d e d b gR s a f b g c h e f g h a f c h c) 1 1 2 2 3 3 4 4()() P P P 2 1 4 2 6 3 3 4 5 1 2 3 4 5 6 4 7 3 4 5 6 41 8 6 4 7 1 8 6 4 8 1 2 1 4 2 2 1 6 3 4 2 6 34 2 1 8 6 4 4 2 7 1 8 6 4 4 2 8 1 2 1 4 2 6 31 G H G H G H G G G G G G G G G H G G G G G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G G G G H G H G H G G H G H G H G H G H G H 1 1 2 3 4 5 6P G G G G G G1 12 7 3 4 5 6P G G G G G2 13 1 8 6P G G G1 4 21 4 7 1 8 6P G G G G4 4 21 第 3 章 習題答案 3 (1) 穩(wěn)定 (2) 穩(wěn)定 (3) 不穩(wěn)定, 2 個正實部根 (4) 穩(wěn)定 (5) 臨界穩(wěn)定 3 (1) 0 125/20 3 (1) 1 2 121 K K(2) 應該提高1() 3 ( 1)略 (2) 31a 3 (1) 無 內(nèi)反饋 s 時,系統(tǒng)不穩(wěn)定, 內(nèi)反饋 s 存在 時 , 只要取 系統(tǒng)穩(wěn)定。 (2) 1 105, 內(nèi)反饋 s 的 存在 使穩(wěn)態(tài)誤差增大。 3 3 2 , 0 . 1 8 7 5K , 第 4 章 習題答案 4 40,2( j 在根軌跡上, )1,0( j 和 )2,3( j 不在根軌跡上。 41)實軸上的兩個會合點為 和 ,兩個分離點為 和 ; ( 2)實軸上的分離點為 ;漸進線: A ,2 ; ( 3)實軸上的分離點為31,根軌跡與虛軸交點為: 1j , 漸進線:32 A, ,3; 422 )10( ,圓方程:半徑 10 ,圓心 )0,0( 。 41)分離點為 ,會合點為 ; ( 2) 22,3 r 。 4分離點為110 . 8 3 , 0 . 3 4;224 . 3 8 , 1 1 . 6 6 根軌跡與虛軸交點為: 2, 2( 1) 2 1 1 ( 2) 2穩(wěn)定 。 4 1)實軸上的分離點為 ,根軌跡與虛軸交點為: 22j , 漸進線: 2 A , ,3; ( 2) ; ( 3) r /8 ; ( 4) 34.8 閉環(huán)傳遞函數(shù)為:)34.8 。 41)穩(wěn)定范圍是 30 K ; ( 2)當 可近似為二階系統(tǒng):43 3 2 。 41)實軸上的分離點為 ;根軌跡與虛軸交點為: ; 漸進線: 50 A , ,3; ( 2)臨界穩(wěn)定的開環(huán)增益為 150 ; ( 3)開環(huán)增益為 4分離點為 ;臨界阻尼時 46.5 出射角: 145 ; 4略; 4征方程為2101010 , 開環(huán)零極點: 0,12, ; 分離點為: s 。 4射角為 60180 ;入射角為 135 ;與虛軸交點為 2j , 1K ; 4 根 軌 跡 通 過 )j 求出 T , 此 時 開 環(huán) 傳 遞 函 數(shù) 為)2)(1( ) 41) 19 時有一個分離點; ( 2) 19 時有二個分離點。 42)1()4()(r 分離點為: s , 04.0 s ; 虛軸交點: 2 ; 4軸上的分離點為 ,會合點為 ; 增益對阻尼特性的影響:從根軌跡圖可以看出,對于任意 0K ,閉環(huán)系統(tǒng)都是穩(wěn)定的,但阻尼狀況不同。在增益較小時 )07 K 系統(tǒng)是過阻尼系統(tǒng),增益很大時)K 也是過阻尼系統(tǒng),但中等增益時( ) K 是欠阻尼系統(tǒng)。 4效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 3224() 3 2 2 4s s s ( 1)漸進線: A ,2 ;根軌跡與虛軸交點為: ; 出射角:1 ,2 ; ( 2)穩(wěn)定范圍:41T。 第 5 章 習題答案 5 (1) ( ) 1 . 5 8 s i n ( 2 1 8 . 4 )c t t (2) ( ) 0 . 8 2 s i n ( 2 0 . 5 )c t t (3) ( ) 1 . 5 8 c o s ( 2 6 3 . 4 )c t t (4) ( ) 0 . 8 2 s i n ( 2 0 . 3 5 ) 1 . 5 8 c o s ( 2 6 3 . 4 )c t t t 5 (1) ( 0 ) ( 0 ) 9 0G j H j , l i m ( ) ( ) 0 2 7 0G j H j , 穿越負實軸,穿越頻率 0 7 ra d /s , 幅值 2() 3A 。 (2) ( 0 ) ( 0 ) 1 8 0G j H j , l i m ( ) ( ) 0 3 6 0G j H j , 不穿越負實軸 (3) ( 0 ) ( 0 ) 2 7 0G j H j , l i m ( ) ( ) 0 9 0G j H j , 穿越負實軸,穿越頻率 s, 幅值 ( ) 1A 。 (4) ( 0 ) ( 0 ) 1 8 0G j H j , l i m ( ) ( ) 0 9 0G j H j , 不穿越負實軸 5 a) 10( ) ( )0 . 1 1G s H s s b) 0 . 1( ) ( )0 . 0 2 1sG s H s s c) 100( ) ( )(1 0 0 1 ) ( 0 . 0 5 1 )G s H s s s s d) 50( ) ( )( 0 . 0 1 1 )G s H s e) 2210( ) ( )0 . 7 6 17 4 7 7 4 7G s H s f) 22100( ) ( )0 . 6( 1 )5 0 5 0G s H s 5 (1) 112231( 1 )( ) ( ) ,1( 1 )s H s 式 中 (2) 畫出對應的對數(shù)相頻特性曲線和奈氏圖(略)。 5 13 1 . 6 2 ( 1 )0 . 1( ) ( )1 1 1 1( 1 ) ( 1 ) ( 1 ) ( 1 )0 . 3 1 6 4 . 2 1 7 4 2 . 1 7 1 0 0sG s H ss s s s 5 a)不穩(wěn)定 b) 穩(wěn)定 c) 不穩(wěn)定 d) 穩(wěn)定 e) 穩(wěn)定 f) 穩(wěn)定 g) 穩(wěn)定 h) 不穩(wěn)定 5 (1) 0P , 2 , 穿越負實軸,穿越頻率 0 s, 幅值 ( ) 。開環(huán)奈氏圖如圖。 1N ,系統(tǒng)不穩(wěn)定 (2) 1P , 1 穿越負實軸頻率 5s, 幅值 ( ) 2A 。開環(huán)奈氏圖如圖。 1 0 . 5 0 . 5 2 N , 系統(tǒng)穩(wěn)定 0題 5 1)圖 00 (3) 0P , 1 , ( 0 ) ( 0 ) 9 0G j H j , l i m ( ) ( ) 0 2 7 0G j H j , 穿越負實軸頻率 4 s, 幅值 ( ) 。開環(huán)奈氏圖略。 1N ,系統(tǒng)不穩(wěn)定 ( 4) 0P , 2 0 時 不穿越負實軸,開環(huán)奈氏圖如圖。 0N ,系統(tǒng)穩(wěn)定 5 0 1 0 , 2 5 1 0 0 0 0 或 5 (1) 穿越負實軸 0 8 r a d / s ,g ( ) 2 9 ,穩(wěn)定條件 0 0 3 6K 穿越負實軸 3 ra d /s ,g ( ) 0 ,穩(wěn)定條件 10K 5 (1) 由 ,得 4 ra d /, () 穿越 r a d /s ,g 系統(tǒng)臨界穩(wěn)定 (2) 由 ,得 2 ra d /, () 不穿越 統(tǒng)穩(wěn)定 (3) 由 ,得 1 , () 穿越 s,g 系統(tǒng)穩(wěn)定 (4) 由 ,得 2, () 不穿越 統(tǒng)穩(wěn)定 (1) 系統(tǒng)穩(wěn)定, 6 . 3 2 , 1 7 . 2c, 4 4 . 7 , 3 4g h d B (2) 系統(tǒng)不穩(wěn)定, 3 . 4 2 , 7 7 . 3c , 0 . 8 6 , 3 3 . 4g h d B (3) 系統(tǒng)穩(wěn)定, 4 . 4 7 , 3 5 . 6c5 (1) 1, 3 9 , 3 . 1 6 , 2 0g h d B (2) 要求系統(tǒng)相位裕量為 45 時, , 題 5 4)圖 題 5 2)圖 00(3) 要求系統(tǒng)幅值裕量為 20 1K 5 ,或 5 5 0 . 4 5 6 , 2 . 2n, 3 , 第 6 章 習題參考解答 6 解 (1) K K 6( 1/秒) )6)( a)所示: 由圖可知 c . . . 90 0 2 0 5 3 8o c c oa r c t g a r c t g 算出相角交界頻率 g .3 2 20 1 ( )h (2)超前校正后系統(tǒng)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為 G s G s ss s s ) ( ) ( . )( . ) ( . ) ( . ) 6 0 4 10 08 1 0 2 1 0 5 1作校正后系統(tǒng)對數(shù)幅頻特性曲線如圖解 5b)所示,由圖得: c, 6 c . . . . . 90 0 4 0 2 0 08 0 5 22 5o c c c c oa r c t g a r c t g a r c t g a r c t g 算出 g .73 , h , 20 7 5 .h 。 說明超前校正可以增加相角裕度,從而減小超調(diào)量,提高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同時增大了截止頻率,縮短調(diào)節(jié)時間,提高了系統(tǒng)的快速性。 6 解: 0 6 2 )( L ,可得 4c 4512)ct ar ct 不滿足性能要求,需要校正。 系統(tǒng)中頻段以斜率 40 穿越 ,故選用超前網(wǎng)絡校正。(要增大穩(wěn)定裕量),設超前網(wǎng)絡相角為m,則 43101245)125( s 中頻段 01)( c驗算 4548)r c t a n (a r c t a (180 所以超前校正網(wǎng)絡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為 c 6 解:原系統(tǒng) 0 0 0 *1 8 0 9 0 ( 0 . 1 ) 1 2 . 6ca r c t g 串聯(lián)超前校正: ( 1)求 ( 2)求 m 001 0 4 2 . 4m a 1 s i s i n ( 3)解 故校正網(wǎng)絡 6 解: 8, 1v , 8K ,令 0)( L ,可得 8.2c c t a n (ar c t a 0 不滿足性能要求,需要加以校正,選用滯后網(wǎng)絡校正。 令 466*)( 46)ct ar ct c根據(jù) 0)(1得 再由 , 故選用的串聯(lián)滯后校正網(wǎng)絡為c 41 )( 校驗 ()(180 6 解: ( 1) , 4n, 25.02) 15.0 4.03) c2200 10 )67c0 0 0 01 8 0 4 2 . 4 9 0 ( 0 . 1 ) 5 0 . 8ca r c t g 1 / ( ) 0 . 0 6 70 . 0 3 1() 5 ( 0 . 0 6 7 1 )s 4 0 ( 0 . 0 3 1 )() ( 0 . 1 1 ) ( 0 . 0 6 7 1 )s s s 6單位反饋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 () ( 0 . 2 1 ) ( 0 . 6 2 5 1 )s s s 試設計一串聯(lián)校正裝置,使校正后開環(huán)增益等于 40,相位裕量 50 ,幅值裕量 20h 。 解: 設計滯后校正裝置 5 550 0 經(jīng)試算在 :處有 ( . ) 55 83 0 取 c .24 對應 4 3 ( 在 c .2 4 以下 延 10024. 處 ,作 20 dB 線交 0: E 0 2416 0 015. .,因此可得出滯后校正裝置傳遞函數(shù): c )( c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0 90 84 29 25 64 8 53 89 642 50 48 500 0 0 0 0 0 0. . . . . 試算: g由 : 幅值裕度 h 不滿足要求。為增加 h ,應將高頻段壓低。重新設計:使滯后環(huán)節(jié)高頻段幅值衰減 40g 8 9. )。求對應 20 40 )G 處的 c 2040 40 10 100 0 42 c c , . 00 8416 r c t a r c t a 查慣性環(huán)節(jié)表 ,在 0 7 0 28. . c 處: 340 84 34 500 0 0 以 20 dB 交 0于 E:( E 0 0028. ),得出滯后校正裝置傳遞函數(shù): G ).0 28 10 0028 1在 c .0 4 處 : 27 4 2 ct ct )(c 驗算: g .8 6 h G G g 20 20 40 30 738 6 1 99 1 1353 3071 5 33 7 ) . . . . .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r c t a 80 000 GG c 90 55 4 57 1 4 3 2 89 6 500 0 0 0 0 0. . . (滿足要求) 因此確定: G ). 0 2810 0 0 2 8 13 57 13 5 7 16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對數(shù)幅頻特性曲線如圖 6,其中虛線0線 L 表示校正后的。 ( 1)確定所用的是何種串聯(lián)校正,并寫出校正裝置的傳遞函數(shù) s); ( 2)確定校正后系統(tǒng)穩(wěn)定時的開環(huán)增益; ( 3)當開環(huán)增益 K =1 時,求校正后系統(tǒng)的相位裕量 ,幅值裕量 h。 0- 4 00 . 11- 2 01 01 0 0d B 習題 6 解: ( 1)由系統(tǒng)校正前、后開環(huán)對數(shù)幅頻特性曲線可得校正裝置的對數(shù)幅頻特性曲線如圖解 6()()(0 c 所示。從而可得 )110()1()( 2超前校正方式。 ( 2)由題 6中實線可寫出校正后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 )( 01 0 0 01 0 0 01 1 0)( 23 列勞思表 3s 1 1000 2s 110 1000K 1s (11000110 以有 1100 K 。 ( 3)當 1K 時,由題 6可看出 所以有 180 6已知一單位反饋控制系統(tǒng),其固定不變部分傳遞函數(shù) )(0 (b 所示。 (1) 寫出校正后各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 (2) 分析各 )(比較其優(yōu)缺點。 ( a) 圖 6習題 6 解: (a) 未校正系統(tǒng)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為 G ss ( )( )c r c t a 180 000 c 1 00)( 0)(020 1 1020 /dB )( 0)(0 5020) G s ) 110 1圖 6a)解 )110()1(20)()()(0 6a)解 所示。 有 2 55)(1 8 0 可見 抗高頻干擾能力增強。響應變慢;減??;穩(wěn)定性增強, (b) 未校正系統(tǒng)頻率指標同 (a)。采用超前校正后 1100110)( )1100(20)110(201100110)()()( 0 畫出校正后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對數(shù)幅頻特性如圖 圖 6b)解 所示。 圖 6b)解 可見 抗高頻干擾能力下降。減??;響應速度加快;006圖 6示系統(tǒng)中,當校正裝置的參數(shù)0, T =,截止頻率 c = 5。若要求c 不變,如何選擇 K , T 值,才能使系統(tǒng)相位裕量提高 45。 )( ( ( 1 )1 解:當0, T =,截止頻率 c = 5,可知1 )0)( s ar ct ct )( 1)0若要重新選擇 K, T 值,則使 提高 45 設 1 )1()( 111 s c = 5 時, ar ct an)ar ct )( 11 )1()1( 111 j 解得 T 另外,在增大 的同時,要保持)(的幅值不變,才能不改變系統(tǒng)的截止頻率,因此 )()( 1 )15()13(0從而解出 K )(s s)1 單位反饋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如圖 6示,其中 4401 K , T 。欲加局部反饋校正裝置(如圖中虛線部分),使系統(tǒng)的相位裕量 50 ,試求值 。 )1( 1 1sK t)( ( 略) 1.0 6單位負反饋系統(tǒng)的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 ) 1)( v = 10,相位裕量 25。試設計一個最簡單形式的校正裝置(其傳遞函數(shù)用 s)表示),以滿足性能指標要求。 解: ) 1)( 0原系統(tǒng)中串聯(lián)校正裝置 0)( 得到校正后系統(tǒng)截止頻率 5.5c 得到相位裕量為 30 6復合控制系統(tǒng)如圖 3示,當 )(1)( 時,為使 0求 值。 圖 6習題 6 解:)1(11)()()(222 當 00)( 1 6復合控制系統(tǒng)如圖 6,圖中 Gn(s)為前饋傳遞函數(shù), Gc(s)=kts 為測速電機及分壓器的傳遞函數(shù), G1(s)和 G2(s)為前向通路中環(huán)節(jié)的傳遞函數(shù), N(s)為可測量的干擾。若 G1(s)= k, G2(s)=1/確定 Gn(s), Gc(s)和 系統(tǒng)輸出量完全不受干擾 n(t)的影響,且單位階躍響應的超調(diào)量等于 25%,峰值時間為 2s。 )(2 ( ( sG n)(1 ( ( 圖等效為下圖 )(由圖可見,為使系統(tǒng)輸出完全不受擾動影響,應使 =0 于是得 )(112 21 系統(tǒng)對輸入的開環(huán)傳遞函數(shù)為 )2()(1)(2112121按題意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