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行刑方式.doc_第1頁
古代的行刑方式.doc_第2頁
古代的行刑方式.doc_第3頁
古代的行刑方式.doc_第4頁
古代的行刑方式.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行刑方式中國古時的死刑,除了用他殺的形式執(zhí)行外,也有令受刑者自殺的方式,即所謂賜死。 以他殺方式執(zhí)行由劊子手或其他人施刑o 凌遲(寸殛)o 殊死o 菹醢o 脯刑o 劓殄o 烹刑o 浸豬籠o 剝皮o 騎木驢o 腰斬o 炮烙o 車裂(五馬分尸)o 坑殺o 枷項、立枷o 絞刑o 斬首、梟首o 杖斃 以自殺方式執(zhí)行只提供所需刑具,由受刑者自己施刑o 自縊(刑具:白綾)o 自鴆(刑具:毒酒)o 自刎(刑具:利劍) 執(zhí)行范圍刑罰理應由犯罪者自行承擔,但在歷史上,當罪名屬于通番賣國、欺君犯上、密謀造反等滔天死罪時,死刑的執(zhí)行范圍往往擴大至犯人的親屬、朋友、鄰里,甚至互不相識的人也有可能受牽連,最有名的例子非文字獄莫屬。而按牽連的范圍大小,有族誅(誅三族、誅九族、誅十族)、誅連等稱呼。據(jù)史書記載,“族誅”在商朝時已有,當時稱為“刑殄”1。死刑執(zhí)行方式斷頭臺、斷頭機 繯首死刑、絞刑、絞殺、投寰、套白狼、立枷、枷項 槍決、炮擊 電椅 毒氣室 毒針注射 碾刑 火刑、水煮、油炸、烤刑、炙刑 毒藥、鴆殺、吞金 溺刑 活埋、坑殺 餓刑、幽死、恐怖梨、饑餓面具 鈍擊、杖斃、撲殺、金瓜擊頂、石刑 穿刺、箭刑、十字架、木樁刑、貫穿刑 剝皮 肢解、大卸八塊、碎身刑、鋸刑 蠆盆、猛獸吃人 割喉刑剖腹 投擲刑 車輪刑死刑存亡爭議羅馬共和國最后100年,法律上雖有死刑,但實際上并未執(zhí)行;在747年至759年,中國歷史上唐朝曾經(jīng)廢除過死刑;此外,日本在724年,開始實際廢除死刑,在日本歷史上留下了347年沒有死刑的奇跡。意大利犯罪學家貝卡利亞的犯罪與刑法就針對非正義、社會政策、死刑及酷刑進行分析。受此書影響,神圣羅馬帝國的利奧波德二世,就曾在托斯卡納大公國廢除死刑,此是近代歷史上第一個永久廢除死刑的地區(qū)。法國大革命以后,在不能無視人權的社會風潮中,于是開始了有關死刑的妥當性的議論。某些人提出,犯罪者也有人權;死刑本身是殘虐的刑罰; 死刑無異是國家殺人等等作為應該廢除死刑的論據(jù)。某些人也提出,以壓抑犯罪的效果,受害者的心情等等作為不應廢除死刑的論據(jù)。若果司法上的限制過弱的話,社會會變得混亂;過強的話,個人的各種權力也會受到壓迫;結果,社會整體會陷入危險。因此,即使現(xiàn)在,司法限制和個人權利之最適當?shù)臋嗪馊岳^續(xù)進行。1849年,羅馬共和國廢除了死刑,其憲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明確規(guī)定廢除死刑的憲法。隨后,委內(nèi)瑞拉亦于1863年宣布廢除死刑;1865年,圣馬力諾廢除死刑,該國最后一例死刑執(zhí)行案例發(fā)生于1468年。在葡萄牙,根據(jù)其1852年、1863年的立法,死刑于1867年在該國告終。英國在1965年進行了一項五年實驗,根據(jù)其1965年通過的法案,謀殺將不再被處以死刑。(雖然部分國家因宗教信仰,社會價值觀的緣故,而逐漸浮現(xiàn)反死刑的思想,但在許多國家,一般人民依舊是較支持死刑的使用5,即使在某些已廢死刑一段時日的歐洲國家亦然6,但歐洲各國,除白俄羅斯和保留特殊時期死刑(如:戰(zhàn)爭)的拉脫維亞外,今日已全面廢除死刑。由于死刑存廢與否和犯罪率高低關系至今尚未有直接而顯著的社會科學研究足供佐證,因此直到今天,死刑存廢課題仍被認為是沒有對錯的純粹價值觀的爭論,有時甚至被認為是歐美挾帶其固有價值觀,強制其他文化體系接受的例證之一。應報思想是較樸素的以眼還眼觀點,認為“殺人償命”、“別人砍了我一只手,就要砍他一只手”,早期的法律深具此特性對于某些主張死刑的人士認為,死刑的意義即在于宣示生命價值及“不得剝奪他人生命”之普世價值。禁止死刑如同宣示:“我(殺人者)可以用小于失去生命的代價,使他人失去生命”、“我(殺人者)有權享受不可殺人的普世價值,而其他所有人都沒有”、“我(殺人者)有權享受生命不被剝奪的權利,但我殺的人沒有”,這違反了公平正義,反而顯示對生命價值的不尊重。8。生命價值也是廢除死刑主張的有力理由,既然普世價值認為“不得剝奪他人生命”,死刑制度,也就是殺人的制度的存在就會與此發(fā)生沖突,禁止死刑如同向全社會宣示國家應帶頭戒殺,徹底否定殺人的正當性企圖運用死刑阻止殺人,如同用汽油滅火,以血洗血、以臟水洗滌一樣,是極為荒謬的事情,且無實質(zhì)嚇阻效果可言支持死刑方則采取另一種對社會契約論的解釋,認為人們不反對國家為了他們自己而剝奪第三人的生命,所以契約中會存在著允許國家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或危機解除)而剝奪特定第三人生命的條款12。但反對者認為,同樣與不可讓渡的生命權相仿的還有人格權,因為人格權的不可讓渡特性,所以一切賣身契、奴役人格的契約、法令都應歸于無效。然而所有容許死刑存在的解釋都可以用同樣的解釋方法推論允許被現(xiàn)代文明國家均嚴格禁止的蓄奴或歧視、壓迫少數(shù)群體。比如說人們也不反對國家為了他們自己而奴役特定第三人的人格或歧視、壓迫少數(shù)群體,所以契約中會存在著允許國家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或危機解除)而奴役特定第三人人格或歧視、壓迫少數(shù)群體的條款。這種荒謬的推論將會使國家實施奴隸制或歧視、壓迫少數(shù)群體也成為合理,甚至會造成人權、民主、文明的等人性基礎徹底崩盤。支持死刑方尚能舉出社會契約論之創(chuàng)始者如洛克、盧梭皆支持死刑之存在。 盧梭認為罪犯得以處死的理由是:1.在避免未知的危險前,先交託生命與主權者。個人為了避免被殺害,而同意自己破壞契約時要付出生命代價。2.破壞法律就不是公民,而是敵人,所以可以處死。洛克則是認為殺人犯損害的生命法益無法彌補,所以處以死刑是符合自然法的。 若盧梭的論點是有效的,則同樣也可以用以支持奴隸制:個人為了避免被殺害而同意自己被奴役、奴役敵人都會是有效的論述,而破壞法律有許多因素,不能簡單以敵人視之,更不必論處死。 而洛克的論點將會使殺人者只能判處唯一死刑,判處其他刑罰都是不符合自然法的,會造成情節(jié)較輕的殺人(如自衛(wèi)殺人等)也必須判處死刑,違背罪責比例原則。另有一些廢死方從邏輯的層面辯證:法律規(guī)定“不可殺人”,卻以“殺人”處罰違法者,自相矛盾。反廢死方則認為:公權力之執(zhí)行與私意執(zhí)行不可一概而論。若按此推論,法律規(guī)定“不可妨礙自由”,卻以自由刑處置違法者;規(guī)定“不可搶奪財物”,卻以罰金處置違法者等等,亦自相矛盾,如此所有刑罰皆應廢除,法治將無從建立。13 這類的反駁并沒有理解到生命、人格與自由、財產(chǎn)的本質(zhì)差異。人的生命是不可讓渡的、即使主觀想要自殺,別人也不會因此取得合法殺害他的權利(故刑法有“加工自殺罪”的規(guī)定);人的人格也是不可讓渡的、即使主觀想要被奴役、簽署賣身契,奴隸主也不會因此取的合法蓄奴的權利。但是相反地,只要簽訂契約,人們可以主動讓渡部份自由與財產(chǎn),而國家則可以依據(jù)法令而征兵收稅不需要個別的簽訂契約。這是這些人權本質(zhì)上的差別,從法理上反對死刑就是在強調(diào)這個差異。誤判是主張廢死的重要理由之一。相對于自由刑與財產(chǎn)刑,由于死刑完全無法回復,若因?qū)徟需Υ缅e殺無辜者,將是對人權的莫大侵害。死刑對犯罪的嚇阻力認為死刑可嚇阻犯罪的觀念,是主張死刑制度的重要理由,也是多數(shù)贊成死刑(或反對廢除死刑)民眾的想法。倘若采取功利主義來考慮刑罰嚇阻力的觀點,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當死刑判決有嚇阻力時,可以減少未來國民成為犯罪被害者的機率,這是死刑的效益;但是當死刑有誤判或濫用的可能時,國民也會被死刑誤殺,所以死刑的不效益除了殺死死刑犯外,還有可能被誤殺的無辜者。因此,統(tǒng)計執(zhí)行死刑、死刑誤判率與犯罪率的相關性,判斷死刑的嚇阻未來犯罪能力,也就是能夠佐證或反駁死刑是否應該存在的理由。這個觀點一般認為,假若死刑對未來犯罪的嚇阻作用大于死刑誤殺的無辜者,則可以認為死刑對民眾有保護效果;反之死刑則是侵害人權的刑罰。21廢死政府與非廢死政府之犯罪率差異例如根據(jù)美國犯罪防治的統(tǒng)計,所有執(zhí)行死刑的州整體來說,其犯罪率并沒有低于廢止死刑的州;在廢止死刑的州,其襲警案件的機率比起保有死刑的州來得低;廢除死刑的州比起實施的州,其囚犯及獄政人員遭到終身監(jiān)禁者的暴力攻擊機率為低廢死方認為,刑罰是基于矯治、再教育的目的,死刑剝奪了他們一切回歸社會的機會,即使犯人因死刑的沖擊或因各種因素而在獄中徹底悔悟亦然。若以終身監(jiān)禁(無期徒刑不得假釋)取代死刑,悔悟的犯人仍可借由獄中勞動等方式,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歐洲先進國家重視重刑犯人權,建造舒適甚至足以媲美高級飯店、渡假村的監(jiān)獄環(huán)境,可以減少重罪犯的侵略,教化他們成為更有自信和能力的人,這才是獄政的重點。即使是終身剝奪自由的無期徒刑,也只是剝奪他的身體自由而已,其余健康權、生命權、人格尊嚴、部分的財產(chǎn)權、不妨礙教化與秩序前提下所享受的言論自由、知識與娛樂的自由,也是受到保障的,未來國家也可依據(jù)受刑人的表現(xiàn)及社會政策,重新擬定假釋、減刑、特赦等政策。死刑方則以為,國家確實應矯治罪犯,然而通常被判處死刑的人犯多為罪行重大之累犯,又多系假釋再犯,法官評估后認為難以矯治、有與社會永久隔絕之必要,方處以極刑,故死刑犯悔悟而重回社會之可能性恐怕極低。另一個考量是,若以可假釋之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或任何有重歸社會機會之刑罰取代死刑,他們雖有因徹底悔悟而回歸社會的機會,然而亦有再犯罪風險,恐難為社會接受。以多數(shù)人之安全與人權,換取少數(shù)人之悔悟可能,是否值得?然而廢死方反駁,在臺灣判處死刑的仍有一定比例為無前科初犯,法官仍能評估后認為有永久隔絕之必要而處以極刑,可見得是否再犯的機率并非法官判刑的關鍵。因為罪刑法定原則,司法系統(tǒng)不應該為了尚未發(fā)生的犯罪而進行處罰。倘若容許司法系統(tǒng)針對某個群體(更生人)犯罪機率較高,就采取刑罰永久隔離,那是否可以容許司法系統(tǒng)永久隔離犯罪率較高的社會邊緣人及貧窮無業(yè)男性?是否可以容許國家以類似納粹對待猶太人的方式,永久隔離被宣判為社會寄生蟲在集中營內(nèi)?此類理論實為歧視壓迫,殊不可取。有些死刑支持者認為,死刑無可挽回,又為另一特殊刑種,具有重大性及標示性,它的強烈沖擊可能讓重罪犯徹底悔悟,并在自己剩余的人生努力彌補所犯下的錯誤,讓脫胎換骨的自己以性命來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事。29廢除死刑少了這項沖擊力,重罪犯徹底悔悟的機會可能減少許多。隔離罪犯死刑方認為,死刑有一重要功能是能將重罪犯一勞永逸地隔離,終止他們再對社會造成危害的可能。即便以終身監(jiān)禁取代死刑,重罪犯除有越獄之可能,亦可能因日后法令修改、假釋門檻放寬、大赦特赦等因素重回社會。以懲罰的觀點來看,終身監(jiān)禁的人犯必需長期生活在監(jiān)獄里面,比起死刑一槍斃命,更具痛苦性及威嚇效果。國際潮流根據(jù)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的統(tǒng)計,2009全世界已經(jīng)有139個國家廢除及不使用死刑(95國廢除所有死刑,9國對一般狀態(tài)下、非戰(zhàn)時廢除所有死刑,35國法律尚未廢除但實際上超過十年未執(zhí)行死刑);仍維持死刑的只有58個國家(這58個國家中,只有18個家在2009年有執(zhí)行死刑)。也就是說目前全球已經(jīng)有超過2/3的國家廢除死刑。某些國家和地區(qū)(如:澳門、挪威等)甚至連無期徒刑都沒有,2011年挪威爆炸和槍擊事件的兇手最多只會在監(jiān)獄中待二十一年,關七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監(jiān)控。31。仍維持死刑的國家包括:阿富汗、伊朗、古巴、印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索馬里、新加坡、日本、美國等等。其中被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評比為完全民主自由的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的地區(qū)、但仍維持死刑的,只有日本、美國跟臺灣。簡表如下:32各國死刑圖示顏色注解*藍:廢除一切死刑 *綠:廢除非特殊時期罪行的死刑(特殊時期包括戰(zhàn)時等) *橙:實際上(非法律上)已廢除 *紅:法律規(guī)定死刑死刑存廢狀況國家數(shù)廢除死刑國家法律上廢除死刑95139法律上廢除死刑,但保留在特殊情況下可執(zhí)行死刑9事實上廢除死刑(十年以上未執(zhí)行死刑)35維持死刑國家維持死刑58聯(lián)合國大會于2007、2008兩年通過決議,呼吁全球停止使用死刑。歐盟的官方立場很明確為廢除死刑,要成為歐盟會員國必須廢除死刑。美洲、非洲也都出現(xiàn)區(qū)域性的文件、宣言,呼吁區(qū)域中的國家停止或廢除死刑國民共識 (民意)死刑方認為,民意應有權力決定是否保留死刑。當廢除死刑還未成為國家全體國民的社會共識時,跳過全民共識決定這一階段而以各種手段逼使政府貿(mào)然停止死刑并強迫國民接受要廢除死刑,這不符合民主國家之程序,且漠視國家公民之人權。臺灣的研究顯示35: 無論一般民眾、社會菁英或司法官,贊成死刑存在者皆遠遠多過反對者。 約有八成之司法官不同意廢除死刑。 1990年有75%、1994年有69%,2001年有79%的民眾不贊成廢除死刑。 2006年有76%的民眾表示不贊成廢除死刑,24%贊成廢除死刑;但贊成廢除死刑改采終身監(jiān)禁的比例為54%。審判及執(zhí)行成本許多人認為,無期徒刑要關押犯人一輩子,因此無期徒刑花費較死刑高,無假釋可能的無期徒刑花費又更高,故死刑可減少花費,他們也認為“為何要花納稅人的錢養(yǎng)罪大惡極的死刑犯?”,并據(jù)以主張死刑存續(xù)。廢死支持者則主張,重刑犯可能知道一些重要的事實,在未來可能幫助厘清其他案件,執(zhí)行死刑有毀滅證據(jù)的疑慮,令真相無法澄清,而使司法伸冤成本提高,若死刑司法程序比照無期徒刑辦理,反而會讓誤判率提高,造成冤死的社會成本更是無法計數(shù)生命的價值是不能以金錢衡量的,精神疾病患者、植物人、重癥病患、身心障礙者,特定罕見疾病者,本身沒多少生產(chǎn)力,也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去照顧,即使未來恢復生產(chǎn)力的機率相當?shù)汀H粢越档统杀咀鰹樗佬檀胬m(xù)主張的依據(jù),就相當于不想負擔這些照護成本就予以遺棄任其自生自滅,甚至故意殺害,這是違背文明社會最重要的基本人性,又,綁匪擄人,若依綁匪的邏輯:“人質(zhì)可能會逃跑,守著他多麻煩,現(xiàn)在就宰了他以免夜長夢多?!被颉八浩卑?,不要留活口,這樣每餐還省一個便當?!睂壏藖碚f,自己的便利比人命重要,錢比人命重要,社會能接受嗎?。以方便和省錢做為死刑存續(xù)主張,這邏輯與綁匪無異。同樣地,我們不得因為重罪犯人格有缺失就剝奪其生命,對于所有生命的尊重,是不能以效益為考量。當多數(shù)人愿意多付出金錢心力維護對人的尊重原則,這個原則最終將能消除戰(zhàn)爭、壓迫、歧視等結構性的傷害,也能一并改善對于精神疾病患者、植物人、重癥病患、身心障礙者的歧視與壓迫問題,達到真正的平等。 42立場有些民眾有將立場二分為“支持死刑”、“反對死刑”的傾向,然亦有許多人抱持不同的立場,分述如下:1. 完全廢除死刑:這些人多從死刑理據(jù)、人權、冤獄、矯治等方面立論,認為死刑制度有極大之缺陷,甚至直接認定為殺人制度,應立即廢除。如臺灣廢除死刑推動聯(lián)盟。46、國際特赦組織、歐洲聯(lián)盟等2. 漸進廢除死刑:這些人認為廢除死刑是世界各國應努力之最終方向,但宜視教育、政治制度、法律、法治是否普及、健全、成熟而定,從減少死刑宣判、獄政改革等配套漸進為之,以免造成更多社會問題與后遺癥。如佛教界之圣嚴法師47。3. 證據(jù)不足,廢除死刑:這些人認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jù)證明死刑嚇阻犯罪之效果優(yōu)于替代方案(如終身監(jiān)禁),形同“已知有副作用,且藥效未知”之“藥物”,故應廢除死刑,以犯罪嚇阻力相當而侵害性較小之替代方案(如終身監(jiān)禁)取代之。484. 嚴格審查重刑犯假釋、赦免:無論是否有維持死刑及終身監(jiān)禁不得假釋的制度,嚴格審查犯罪者的假釋與赦免(香港現(xiàn)行做法)是很重要的。5. 終身監(jiān)禁不得假釋優(yōu)先論:這些人認為,無論是否廢除死刑,必須有終身監(jiān)禁不得假釋的刑罰。如果有此刑罰,那廢除死刑也不會有負面影響;就算不廢除死刑,仍然有許多罪不及死、但應該永久隔離的罪犯存在,不訂定終身監(jiān)禁不得假釋,只是逼法官在殺人(死刑)及縱放(無期徒刑可以假釋)之間做選擇,而造成量刑困難。此項刑罰可以同時滿足支持死刑及反對死刑人士。對支持死刑人士來說,以減少死刑執(zhí)行來換取更多罪犯被永久隔離,還算劃算;對反對死刑人士來說,這樣的刑罰可以大幅減少死刑。只是被誣告而判處無期徒刑者可能受害,他們可能會因為這樣的刑罰而失去假釋機會。6. 司法公正及司法認錯優(yōu)先論:這些人認為,目前臺灣等部分國家面臨的最大司法問題是司法不公,廢除死刑與否的影響遠小于提高司法公正性;目前臺灣經(jīng)常看到許多重罪輕判、輕罪重判及無罪判刑的情況(如車禍案件經(jīng)常將無過錯者判刑,法官將自衛(wèi)行為認定為防衛(wèi)過當判刑的情況也常見,這些都是將無辜人民受送往監(jiān)獄;但是遇到強暴、性侵犯或酒駕肇事者,則會判的很輕);也有許多全臺灣都知道是冤獄的案件沒被平反。司法不公的原因除了部分法官檢警的操守不佳外、更有學長學弟制讓司法檢警人員不敢挑戰(zhàn)前輩的看法:甚至還有一些操守良好的相關人員能力不足、觀念錯誤、對重罪犯過于寬厚;另外還有法條過于寬松的情況。本項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