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勘查施工方案_第1頁
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勘查施工方案_第2頁
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勘查施工方案_第3頁
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勘查施工方案_第4頁
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勘查施工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 佛殿溝煤礦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地面電法勘勘查查施施工工方方案案 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 二二 一七年九月一七年九月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 佛殿溝煤礦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地面電法勘勘查查施施工工方方案案 設計編寫 王長春 技術負責 王長春 部門負責 趙玉東 編制部門 地寶能源有限公司 總工程師 郭景林 經 理 張春燕 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 二 一七年九月 附圖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煤礦地面電法勘查工程布置圖 1 2000 目目 錄錄 1 概概 況況 1 1 1 勘探區(qū)范圍及地質任務 1 1 2 勘探區(qū)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條件 2 1 3 四鄰關系 4 1 4 煤礦生產概況 5 1 5 以往地質工作 8 2 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 11 2 1 井田地質 11 2 2 水文地質 16 2 4 地球物理特征 28 3 施工方法及工程量施工方法及工程量 30 3 1 方法及測網選擇 30 3 2 儀器選擇 30 3 3 施工參數選擇 30 3 4 試驗工作 30 3 5 測量工作 32 3 6 電法野外施工技術措施 33 3 7 質量指標 33 3 8 工程量 34 4 勞動組織勞動組織 35 4 1 施工組織安排 35 4 2 保證措施 37 5 資料處理及解釋資料處理及解釋 41 5 1 瞬變電資料處理流程與方法 41 5 2 瞬變電資料解釋方法 42 6 成果提交成果提交 44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 1 概概 況況 依據山西省煤礦企業(yè)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辦公室文件晉煤重組辦發(fā) 2009 59 號文 關于晉中市平遙縣煤礦企業(yè)兼并重組整合方案的批復 山西 平遙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對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煤礦 山西平遙元寶灣煤業(yè)有限公司 山西展錦煤業(yè)有限公司及 0 0056km2新增區(qū)重 組整合 兼并重組整合后煤礦企業(yè)核準名稱為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 公司 2014 年 11 月 15 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為該礦頒發(fā)了采礦許可證 證號為 C1400002009111220043884 證載井田面積為 5 0211km2 批采 2 11 號煤層 生產能力為 60 萬 t a 開采方式為地下開采 開采深度 1280m 580m 有效期限 2014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5 年 11 月 15 日 1 1 勘探區(qū)范圍及地質任務勘探區(qū)范圍及地質任務 1 1 1 勘探區(qū)范圍及拐點勘探區(qū)范圍及拐點 勘查面積共 0 7km2 拐點坐標見下表 1 1 瞬變電磁 EH4 勘探區(qū)拐點坐標一覽表 表 1 1 序號 XY 14103619 26937606915 82 24103366 50137606420 63 34103890 32637605938 2 44104428 35537606430 34 5410467545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2 1 1 2 地質任務地質任務 探測勘探區(qū)內各煤層頂底板富水區(qū)分布情況 1 2 勘探區(qū)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條件勘探區(qū)位置交通及自然地理條件 1 2 1 勘探區(qū)位置交通勘探區(qū)位置交通 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位于平遙縣城南 17km 處的陳西村附 近 行政區(qū)劃屬段村鎮(zhèn)管轄 地理坐標為東經 112 11 08 112 12 30 北緯 37 02 45 37 04 08 2014 年 11 月 4 日山西省國土資源廳為該礦頒發(fā)了采礦許可證 證號 C1400002009111220043884 批采煤層 2 11 號 生產規(guī)模 60 00 萬 t a 礦區(qū)面 積 5 0211km2 有效期限 2014 年 11 月 15 日至 2015 年 11 月 15 日 批采深度 由 1280m 至 580m 標高 井田范圍由 21 個坐標拐點依次連線圈定 3 帶 礦區(qū)范圍拐點坐標見表 1 2 井田邊界拐點坐標一覽表井田邊界拐點坐標一覽表 表 1 2 1980 年西安坐標系 3 帶 1980 年西安坐標系 3 帶 拐點 編號 XY 拐點 編號 XY 14104871 4237606930 77124101734 3937605216 78 24104871 4237607330 77134101828 3937605270 78 34103521 4237607430 33144101741 3937605335 78 44102401 4137607130 78154101807 3937605463 78 54102388 4137607015 78164102055 3937605351 78 64102151 4137606930 78174101901 3937604705 77 74102001 437606430 78184102341 3937604680 77 84101671 437605980 78194102341 3937604830 77 94101391 3937605670 78204103051 437605390 77 104101722 3937605506 78214104121 4137606030 77 114101657 3937605363 78 井田形狀為一不規(guī)則多邊形 東西最長 2 70km 南北最寬 3 49km 井巷工程標高至地表 洪山泉域重點保護區(qū)及普洞二水源地二級保護區(qū)及 其它重要建 構 筑物壓覆資源禁止開采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3 1 2 交通位置圖 該礦工業(yè)場地至平遙縣城 18km 汾 陽 屯 留 公路沿井田東邊界自北向 南通過 井田西北外 15km 處有南同蒲鐵路通過 井田內各村莊均有簡易公路與 外界相連 交通方便 見交通位置圖 圖 1 1 1 2 2 勘探區(qū)自然地理與社會人文勘探區(qū)自然地理與社會人文 1 地形地貌 本區(qū)位于太岳山 霍山 北西麓的延伸部分 北鄰晉中盆地 屬于低中山區(qū) 地形總體態(tài)勢為東高西低 南高北低 最高處為井田外東南角 地面標高 1344 2m 最低點為井田西北部溝谷中 地面標高 1015 8m 相對高差 328 4m 由于溝谷切割很深 溝深壁陡 形成相當復雜的山巒丘陵 黃土沖溝發(fā)育的地 形 2 水系 區(qū)域地表水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 流經區(qū)域的主要支流有惠濟河 柳根河 官村河等 均為季節(jié)性河流 井田東臨柳根河 井田內無常年地表水體及河流 在溝谷上游部分有泉水溪流出露 流至谷口則多干涸 井田范圍內主要發(fā)育 4 條近北西 南東走向的溝谷 平時各溝谷干涸無水 雨季匯集各支叉沖溝的洪水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4 匯入井田外東部的柳根河中 3 氣象 區(qū)域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季風性氣候 大陸氣候特征明顯 四季分明 冬長 夏短 季風強盛 春季干燥多風 夏季炎熱多雨 秋季涼爽宜人 冬季少雪寒冷 據平遙縣氣象局資料 多年平均氣溫為 10 4 一月份氣溫最低 平均氣溫為 9 極端最低氣溫為 21 4 1977 年 1 月 5 日 七月份氣溫最高 平均氣 溫為 23 6 極端最高氣溫為 39 6 1999 年 7 月 30 日 一年內降水分配不 均 多集中在七 八 九三個月 占全年總降水量的 75 以上 多年平均降水量 為 454 6mm 年最大降水量為 785 4mm 年最小降水量為 241 71mm 多年平均蒸 發(fā)量為 1932 9mm 是降水量的 4 倍左右 年最大蒸發(fā)量 2102 6mm 年最小蒸發(fā) 量為 1313 8mm 年相對濕度為 44 75 平均 58 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 冬季多為西風 西北風 夏季多為東風 東南風 年最大風速 17m s 平均風 速 2 1m s 冬春季風大 夏季風較小 一般風力 3 4 級 霜凍期為 10 月上旬 至次年 4 月中旬 無霜期為 185 天左右 最大凍土深度為 64cm 4 地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 GB18306 2001 中國地震動峰加速度區(qū)劃圖 本區(qū)地震烈度為 度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值為 0 20g 5 本區(qū)社會經濟狀況 平遙縣地處太原盆地南端 全縣地勢總體由東南向西北逐漸傾斜 東南部為 山地 西北部為平川 山地與平川之間為丘陵地區(qū) 礦區(qū)及周邊農業(yè)種植業(yè)以糧食作物為主 有小麥 玉米 高梁 大豆 谷 子 薯類 經濟作物棉花 甜菜等 油料作物有花生 芝麻 大麻等 瓜果主 要有蘋果 葡萄 紅棗等 區(qū)內礦產資源種類多 分布廣 現已探明有煤 鐵 錳鐵 鋁 石灰?guī)r 石膏等十余種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5 1 3 井田內及周邊老窯 老空區(qū)分布及相鄰煤礦生產情況井田內及周邊老窯 老空區(qū)分布及相鄰煤礦生產情況 1 3 1 井田內煤礦 老窯分布井田內煤礦 老窯分布 井田內煤礦開采歷史悠久 老窯分布較多 限于當時開采技術條件的制約 多分布于煤層露頭附近 造成淺部多為采空區(qū) 1961 年山西煤管局 119 隊在平 遙縣佛殿溝礦區(qū)進行煤田普查工作時 對井田內的老窯進行了調查訪問 共統(tǒng) 計小窯 34 個 大部分于山西組或下石盒子組地層中開鑿豎井或斜井 均系亂探 亂挖 在井田南部煤層露頭附近野外實地調查走訪時發(fā)現由于年代較久 小窯 早已封閉 為黃土覆蓋 而由于現佛殿溝煤礦井田南部包括老窯附近的煤層已 禁采 因此小窯對現本礦開采基本無影響 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 由原山西平遙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 司佛殿溝煤礦和原山西平遙元寶灣煤業(yè)有限公司 山西展錦煤業(yè)有限公司重組 整合而成 1 原山西平遙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煤礦 該礦始建于 1958 年 1960 年投產 生產能力 15 萬 t a 批采 4 9 11 號 煤層 該礦采用斜井開拓方式 采煤方法為長壁式采煤 采煤工藝高檔普采 頂板管理采用自然垮落法 開采 9 號煤層 礦井正常涌水量為 30m3 d 最大涌 水量 70m3 d 為低瓦斯礦井 煤塵具有爆炸性 煤的自燃傾向性等級為 級 為不易自燃煤層 2007 2008 年 進行機械化升級改造 生產能力升為 30 萬 t a 4 9 號煤層現已采空 2 原山西平遙元寶灣煤業(yè)有限公司 該礦 1985 年建井 1987 年投產 為村辦煤礦 整合前為基建礦井 井田 面積 0 9008km2 批準開采 9 11 號煤層 設計生產能力 3 萬 t a 2005 年該礦 進行過采煤方法改革 生產能力達到 9 萬 t a 該礦開拓方式為斜井開拓 采 煤方法為走向長壁式 一次采全高 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放炮落煤 礦井通 風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 礦井瓦斯相對涌出量 3 39m3 t 礦井正常涌水量 108m3 d 最大涌水量 160m3 d 該礦于 2010 年底二次兼并重組整合時關閉 4 號煤層為古空區(qū) 9 號煤層現已采空 3 原山西展錦煤業(yè)有限公司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6 始建于 1976 年 1977 年投產 井田面積 0 6423km2 批采 9 11 號煤層 生產能力 9 萬 t a 該礦采用斜井開拓 一直開采 9 號煤層 礦井涌水不大 平均 30m3 d 4 號煤層為古空區(qū) 9 號煤層現已采空 該礦于 2008 年資源整合 時關閉 圖 1 2 井田內煤礦及相鄰煤礦示意圖 本井田原有井筒共 7 個 利用其中興盛佛殿溝煤礦的主斜井擴建為回風斜 井 新建主斜井 副斜井 其它井筒已關閉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7 1 3 2 周邊老窯 老空區(qū)分布情況周邊老窯 老空區(qū)分布情況 與本井田相鄰的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溫家溝煤礦 1984 年建井 1988 年投產 井田面積 9 8207km2 批準開采 2 11 號煤層 生產規(guī)模 120 萬 t a 開采 2 9 號煤層 開拓方式斜井開拓 4 個回采工作面 9 個掘進工作面 回采工作面為走向長壁綜采 2 9 號煤層采空區(qū)存在積水 由于相對本井田來 講 其采空積水位置處于下山位置 對本井田煤層開采影響較小 據礦方調查 未 發(fā)現有越界開采現象 在開采至井田邊界時 一要留足井田邊界保安煤柱 二 要邊探邊采 防止鄰礦的采空區(qū)積水由于其它原因進入本井田內 本井田排水 系統(tǒng)健全 礦井正常涌水量 45m3 d 礦井最大涌水量 56 m3 d 主水倉有效容 量為 860 m3 副水倉有效容量為 710 m3 灑水滅塵系統(tǒng) 安全監(jiān)控系統(tǒng)正常運 行 為瓦斯礦井 所采煤層具有煤塵爆炸危險性 煤自燃傾向性屬 類自燃煤 層 井田地質構造屬簡單類型 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為中等 1 4 煤礦生產概況煤礦生產概況 2011 年 2 月 1 日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1 40 號文 關于山西平 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礦井開工建設的批復 批 準正式開工建設 建設工期 24 個月 1 施工單位 井巷工程 焦作市宏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承擔主井工程的施工 溫州建峰 礦山工程有限公司承擔除主井外礦井的其他礦建施工 土建工程 林州市二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安裝工程 河南鄭建礦山工程建設有限責任公司 2 設計單位 晉中市煤炭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3 監(jiān)理單位 山西省煤炭建設監(jiān)理有限公司 1 4 1 項目核準 礦井初步設計 安全專篇及開工建設批復項目核準 礦井初步設計 安全專篇及開工建設批復 1 2009 年 10 月山西省煤礦企業(yè)兼并重組整合工作領導組辦公室以晉煤重 組辦發(fā) 2009 59 號文批準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有限公司為兼并重組整合保留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8 礦井 主體企業(yè)為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 2 2014 年 10 月 10 日山西省環(huán)境保護廳以晉環(huán)函 2014 1132 號文件 關于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 60 萬 t a 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環(huán) 境影響報告書的批復 批復環(huán)境影響報告書 3 2010 年 8 月 25 日 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0 91 號文件 關于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兼并重組整合礦井地質報告的批復 批復地質報告 4 2010 年 12 月 23 日 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0 227 號文件 關于對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初步設計 的批復 批復初步設計 5 2011 年 1 月 18 日山西省煤炭安全監(jiān)察局晉中監(jiān)察分局以晉煤監(jiān)晉中字 2011 31 號文件 關于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 合項目初步設計安全專篇的批復 批復安全專篇 6 2012 年 7 月 17 日 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2 50 號文件 關于對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初步設計 變更的批復 批復初步設計變更 7 2013 年 4 月 3 日山西省煤炭安全監(jiān)察局晉中監(jiān)察分局以晉煤監(jiān)晉中 2013 47 號文件 關于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 合項目初步設計安全專篇變更的批復 批復安全專篇變更 8 2014 年 1 月 9 日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4 13 號文 關于對 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礦井兼并重組整合項目工程延期的批復 批準建設工期延期 9 個月 至 2014 年 10 月 10 日 9 2015 年 1 月 8 日 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5 4 號文批復山西 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 60 萬噸 年兼并重組整合項目進入聯合試運轉 階段 聯合試運轉起始時間 2015 年 1 月 9 日至 2015 年 7 月 9 日 1 4 2 系統(tǒng)建設 完成情況系統(tǒng)建設 完成情況 一 井田開拓 利用現有的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工業(yè)場地作為工業(yè)場地 礦井采用斜井開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9 拓方式 全礦井共布置三個井筒 分別為主斜井 副斜井和回風斜井 新建主 斜井和副斜井 回風井擴建利用原佛殿溝煤礦的主斜井 1 主斜井 新建 凈寬 4 4m 凈高 3 4m 采用半圓拱錨網噴支護 凈斷面 積 12 8m2 傾角 20 方位角 353 斜長 628 6m 井底標高 785m 11 煤層 主要擔負礦井提煤 運人及進風等任務 兼作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 2 副斜井 新建 凈寬 4 4m 凈高 3 4m 采用半圓拱錨網噴支護 凈斷 面積 12 8m2 傾角 23 方位角 355 斜長 550 2m 井底標高 785m 11 煤層 主要擔負礦井輔助提升 進風等任務 兼作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 3 回風斜井 擴建利用原佛殿溝煤業(yè)的主斜井作為回風斜井 凈寬 3 8m 凈高 3 2m 采用半圓拱錨網噴支護 凈斷面積 10 6m2 總長度 900m 擔負礦井 回風任務 兼礦井的一個安全出口 井井 筒筒 特特 征征 表表 表 1 2 井 筒 名 稱序 號 井筒特征 主斜井副斜井回風斜井 經距 Y 37606480 4637606512 4637606555 65 1 緯距 X 4104486 444104511 814104535 08 2 井口坐標 m 西安 80 標高 m 998 3998 31001 15 3 方位角 353 355 355 4 井筒傾角 20 23 0 14 5 落底水平標高 m 785 785 845 6 井筒垂深或 斜長 m 最終水平 628 6550 2900 凈 4 44 43 8 表土段 5 05 04 47 井筒寬度或 直徑 m 掘 進基巖段 4 74 74 1 形狀半圓拱半圓拱半圓拱 凈 12 812 810 6 表土段 16 616 613 3 8 井筒 斷面 面積 m2 掘 進基巖段 15 015 012 0 表土段鋼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鋼筋混凝土 材料 基巖 錨桿 金屬網 錨索 鋼帶 砼 錨桿 金屬網 錨 索 鋼帶 砼 錨桿 金屬網 砼 表土段 300300300 9 井 筒 支 護 厚度 mm 基巖 150150150 10 井筒裝備 皮帶輸送機 架空 乘人裝置 30kg m 單軌 11 備 注新建新建擴建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0 二 采掘系統(tǒng) 全井田共劃分兩個采區(qū) 首采區(qū)位于井田的東部 采區(qū)巷道布置采用 邊 界三條煤巷區(qū)段單翼 布置方式 即沿采區(qū)南部邊界 沿 11 號煤層分別布置一 采軌道下山 皮帶下山 回風下山 巷道采用 25U 鋼 噴射混凝土支護 在 11 號煤層中 沿 F1 逆斷層布置首采工作面 全礦井共布置一個采煤工作面和兩個 掘進工作面 三 采煤方法 采用走向長壁綜采一次采全高采煤法 全部垮落法管理頂板 四 通風系統(tǒng) 礦井通風方式為中央并列式 主斜井 副斜井進風 回風斜井回風 通風 方式為機械抽出式 新鮮風流 主井 副井 運輸 軌道 大巷 一采區(qū)運輸 軌道 下山 運輸 順槽 回采工作面 回風順槽 一采區(qū)回風下山 回風斜井 地面 五 運輸系統(tǒng) 主運輸系統(tǒng)采用皮帶輸送機 輔助運輸系統(tǒng)采用無極繩連續(xù)牽引車 六 排水系統(tǒng) 井底車場內建有中央水泵房 在首采區(qū)建有采區(qū)水泵房 礦井正常涌水量 120m3 d 最大涌水量 280m3 d 副斜井井底設有中央水泵 房及主要水倉 中央水泵房安裝三臺 MD155 67 4 型耐磨離心水泵 配套電機 功率 185kw 正常涌水時 一臺工作 一臺備用 一臺檢修 最大涌水時 兩 臺工作 水倉最大容積 2200m3 排水管為 194 5 5mm 型無縫鋼管 沿副斜井 敷設出井 采區(qū)水泵房選用兩臺 MD85 45 5 型多級離心泵 功率 110kw 一臺工作 一臺備用 排水管為 133 4mm 無縫鋼管 吸水管為 159 4 5mm 無縫鋼管 采區(qū)設有強排水系統(tǒng) 選用 BQS200 30 11 350 型防爆潛水電泵兩臺 額 定流量 200m3 h 額定揚程 330m 配套電機功率 350kw 管路為 159 6mm 無 縫鋼管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1 七 供電系統(tǒng) 礦井采用35kV雙回路供電 兩回路電源分別引自平遙興盛煤化35KV開閉站 不同母線段 開閉站一回路引自平遙電力公司所屬的城南110kV變電站 另一回 路引自介休連福變電站110kv工業(yè)專線 礦井兩回路電源線路分列運行 1 5 以往地質工作以往地質工作 1 5 1 建井前地質勘查工作建井前地質勘查工作 1 1961 年 6 月 1962 年 2 月 山西煤管局 119 隊在平遙縣佛殿溝礦區(qū)進 行煤田普查工作 1962 年 6 月編寫了 山西省沁水煤田平遙佛殿溝區(qū)地質普查 勘探報告 1963 年 6 月 山西煤管局地質技術委員會按普查最終報告給予批 準 該項工作共施工普查鉆孔 13 個 總進尺 4003 74m 其中的 2 3 6 7 9 10 11 12 13 號鉆孔 進尺合計 2121 27m 不含 6 7 孔 施 工在該井田內 并包含有該井田的 2 3 4 8 9 10 11 共 7 層煤 C2 級 相 當于 D 級 遠景儲量 l771 萬 t 井田內利用了 2 3 4 7 9 10 11 12 13 號鉆孔 2 1975 年 山西省地質局區(qū)調隊編寫了 1 20 萬平遙幅區(qū)調報告 對該 工作區(qū)的地層進行了系統(tǒng)的劃分和對比 3 1976 年 10 月 1980 年 1 月 山西省地質局第一水文地質隊與山西省平 遙縣水利局合作 對平遙縣全縣地下水資源的分布狀況及儲量進行普查 調查 水井 4305 眼 水文地質調查點 1120 個 調查泉水 193 處 共施工鉆孔 28 個 總計進尺 6185 85m 并填制有 1 5 萬平遙縣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圖 于 1980 年 1 月編制了 山西省平遙縣農田供水水文地質詳查報告 報告包括該礦區(qū) 井 田內沒有此次施工鉆孔 4 1995 年 山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二一六地質隊對溫家溝煤礦進行 擴建勘探工作 編制了 山西省平遙縣溫家溝煤礦擴建勘探 精查 地質報告 該項工作共施工鉆孔 7 個 ZK6 ZK7 ZK8 ZK9 ZK10 ZK11 ZK12 其中 ZK10 為水文孔 進尺 450 60m 總進尺 3960 47m 其中甲級孔 2 個 乙級孔 5 個 并填制 1 5000 地形地質圖 井田內共提交 A B C 級儲量 5521 萬 t 該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2 報告由山西省礦產儲量委員會于 1998 年 7 月以晉儲決字 1998 19 號批準通過 井田內沒有此次施工鉆孔 ZK10 水文孔位于井田外東北方向 400m 處 本次予以利用 5 2010 年 1 月太原市易仁礦產勘測有限公司提交的 山西平遙縣興盛佛 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兼并重組整合礦井地質報告 晉中市煤炭工業(yè)局以市煤規(guī)發(fā) 2010 91 號文批復 6 2010 年 11 月山西省第三地質工程勘察院于編制的 山西省沁水煤田平 遙縣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報告 供兼并重組用 山西省國土資源廳備案證明 晉國土資儲備字 2011 1016 號 山西省地質礦產 評審中心評審意見 晉評審重組儲字 2011 812 號 1 5 2 建井期間地質勘查工作建井期間地質勘查工作 1 2012 年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受山西平遙縣興盛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 委托進行補充勘探 共施工鉆孔 12 個 工程量為井田外西部施工鉆孔 9 個 井 田內東部施工鉆孔 3 個 其中補 9 為水文孔 其他為地質孔 井田內利用了補 10 補 11 補 12 號鉆孔 2 2013 年 4 月山西地寶能源有限公司于在井田北部進行了瞬變電磁和氡 氣測量 測區(qū)面積為 0 96km2 目的是查明井田北部 9 號煤層采空積水情況以及 斷層富 導 水性情況 共完成瞬變電磁測點 1219 個 檢查點 85 個 檢查點占 總工作量 6 98 檢查工作量滿足規(guī)范要求 數據質量滿足規(guī)范要求 氡氣測量 測點 608 個 檢查點 48 個 占總工作量的 8 96 并提交了 山西平遙縣興盛 佛殿溝煤業(yè)有限公司東區(qū)斷層富 導 水性物探勘查報告 該報告經山西省煤炭 地質技術委員會評審中心評審并以晉煤地技評字 2013 47 號文予以通過 該報 告結合已知資料 對勘查區(qū)的異常進行了圈定 共圈定 2 個采空積水異常區(qū) 面 積分別為 70650m2和 149480 m2 1 5 3 礦井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質探測工作礦井采掘揭露及井下地質探測工作 兼并重組整合的各礦井自建井以來 配合井下生產需要 均做了一定的礦 井地質工作 除了按要求委托資質部門編制相關地質報告外 還定期對井下瓦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3 斯及煤塵等各項技術指標均進行了測定 對井下巷道 采空區(qū)的涌水量 涌水 形式以及對煤層頂底板巖性等日常常規(guī)工作進行了較詳細的編錄 并進行了分 類登記 填卡 造冊 根據井下收集的各種第一手地質資料 從中進行分析研 究 并制定了相應的技術措施 以便更好的指導生產和防止各種事故的發(fā)生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4 2 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 2 1 井田地井田地質質 2 1 1 地層地層 井田內大面積被第四系黃土覆蓋 出露地層為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 下 統(tǒng)下石盒子組 山西組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 根據井田內鉆探資料并結合周邊 煤礦資料 地層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 奧陶系中統(tǒng)峰峰組 O2f 巖性為深灰色厚層狀石灰?guī)r 夾泥質灰?guī)r 頂部為肉紅色或豹皮狀灰?guī)r 質純 性脆 裂隙發(fā)育充填方解石脈 侵蝕面下 46m 左右見有石膏帶 本組厚 度一般大于 100m 2 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 C2b 平行不整合于下伏奧陶系中統(tǒng)峰峰組之上 其下部為鐵鋁巖層 為褐色 赤色 即山西式鐵礦 灰白色鋁土泥巖 鐵礦不規(guī)則呈扁豆狀 窩子狀 上部 由灰色 灰黑色泥巖 砂巖 石灰?guī)r組成 見有薄煤線 本組厚度 23 30 29 50m 平均 27 50m 3 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 C3t 整合于本溪組之上 本組為一套海陸交互相含煤沉積建造 為本區(qū)主要含 煤地層之一 巖性為灰黑色 深灰色泥巖 砂質泥巖及各粒級砂巖 夾 4 層石 灰?guī)r和 6 9 層煤層 其中灰?guī)r K21 K22 K3 K4為良好的標志層 主要含煤 6 7 8 9 10 11 號煤層 本組厚 90 05 104 71m 平均 99 31m 其中 6 號 煤俗稱 黑獨則 7 號煤俗稱 銅三尺 9 號煤層俗稱 青石口 10 號煤俗 稱 灰四尺 11 號煤俗稱 下七尺 其中 9 11 號煤層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煤 層 10 號煤層為零星可采煤層 其余不可采 4 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 P1s 整合于太原組之上 以 K7砂巖底和太原組分界 為一套陸相含煤沉積建造 為本區(qū)主要含煤地層之一 巖性為灰色 灰黑色砂巖 砂質泥巖及煤層 底部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5 為灰白色中 粗砂 巖 K7 本組厚 54 70 65 30m 平均 59 40m 含 01 1 2 3 4 5 號等煤層 1 號煤俗稱 兩扇則 2 號煤層俗稱 小夾石 3 號煤層俗稱 黃角兒 或 二尺則 4 號煤層俗稱 撒金四尺 5 號煤層俗 稱 上七尺 其中 4 號煤層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煤層 其余不可采 5 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 P1x 為一套陸相沉積地層 以灰白色 K8砂巖底與山西組分界 巖性為黃綠色砂 巖 砂質泥巖 泥巖 砂巖大部分為鋁質或泥質膠結 本組地層厚度 85 07 115 78m 平均 105 50m 6 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 P2s 底部為含礫中粗砂巖 K10 為界與下伏地層整合接觸 巖性為灰綠色 黃綠 色 紫色 紫紅色砂質泥巖和泥巖 各粒級砂巖 砂巖大部分為鋁質或泥質膠 結 厚度 123 81 348 50m 平均 235 52m 本組由于剝蝕 井田內最大殘留厚 度 240m 7 上第三系上新統(tǒng) N2 巖性以棕紅色粘土 砂質粘土為主 夾灰白色鈣質結核層 底部為礫巖 厚度一般為 0 15m 平均為 10m 8 第四系中上更新統(tǒng) Q2 3 分布于山頂及山坡上 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巖性為土黃色亞砂土 亞粘土 局部夾鈣質結核 黃土以垂直裂隙發(fā)育 厚度一般為 0 30m 平均為 20m 2 1 2 含煤地層含煤地層 根據井田地層實際情況 結合周邊煤礦地質資料 井田內主要含煤地層為 石炭系太原組和二疊系山西組 太原組含有 5 6 7 8 9 10 11 號煤層 其中 9 11 號煤層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煤層 其它均為不可采煤層 太原組地層 平均厚度 99 31m 煤層平均總厚 4 67m 山西組含煤 01 1 2 3 4 號煤層 4 號煤層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 其余為不可采煤層 地層厚度 59 40m 煤層平均 厚度 2 36m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6 2 1 3 可采煤層可采煤層 井田內可采煤層有 4 9 11 號煤層 其它均不可采 下面將主要可采煤層 敘述如下 見可采煤層特征表 2 1 1 4 號煤層 俗稱四尺煤 位于山西組下部 煤層厚度 1 05 1 85m 平均 1 39m 煤層結構簡單 不 含夾矸 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煤層 煤層頂板主要為泥巖 另有少量砂質泥巖 細砂巖 底板為砂質泥巖 粉砂巖 為批采煤層 現已基本采空 2 9 號煤層 位于太原組下部 上距 4 號煤層 60 16 80 67m 平均 73 26m 煤層厚度 0 85 2 19m 平均 1 57m 含 0 1 層夾矸 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煤層 頂板為 K2 灰?guī)r 底板為泥巖 偶爾相變?yōu)樯皫r 為批采煤層 現已大部采空 3 11 號煤層 俗稱下七尺 位于太原組下部 上距 9 號煤層 9 01 22 82m 平均 16 83m 煤層厚度 0 70 2 85m 平均 1 91m 一般含 0 2 層夾矸 為全井田穩(wěn)定可采煤層 頂板 為粉細砂巖 泥巖 底板為砂質泥巖 細砂巖 泥巖 為批采煤層 現采煤層 可可 采采 煤煤 層層 特特 征征 表表 表 2 1 組 煤 層 號 厚度 最小 最大 平均 m 間距 最小 最大 平均 m 結構 穩(wěn)定 性 可采性 頂板 巖性 底板 巖性 山 西 組 4 1 05 1 85 1 39 簡單 0 穩(wěn)定 泥巖 砂質泥巖 細砂巖 砂質泥巖 細粉砂巖 60 16 80 67 73 26 9 0 85 2 19 1 57 簡單 0 穩(wěn)定石灰?guī)r泥巖 太 原 組 11 0 70 2 85 1 91 9 01 22 82 16 83 簡單 0 2 穩(wěn)定 全井田 可采 粉細砂巖 泥巖 砂質泥巖 細砂巖 泥巖 2 1 4 構造構造 井田總體構造為走向 NW 傾向 NE 的單斜構造 地層傾角 5 10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7 1 褶曲 區(qū)域褶曲構造不太發(fā)育 僅局部地段出現小的波狀起伏 形成小的近南北 向或北北東向的背 向斜 但規(guī)模不大 橫向延伸最大 3km 2 斷層 區(qū)域斷裂構造比較發(fā)育 其特點是延伸長 傾角較陡 一般大于 50 以正斷 層為主 發(fā)育 18 條 逆斷層次之 發(fā)育 2 條 其方向主要以北東東和北北東兩 組為主 其中以北北東向形成較早 北東東向形成較晚 但分布較多 呈地塹 地壘 階梯狀排列 井田內斷層特征一覽表 表 3 2 現根據佛殿溝普查資料 對各斷層簡述如下 1 F1逆斷層 位于井田中部 走向近 S N 傾向 E 傾角 80 落差 20m 貫穿井田南北 2 F8正斷層 位于井田南部 走向近 E W 傾向 N 傾角 75 落差 1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600m 為井下巷道發(fā)現 3 F9正斷層 位于井田南部 走向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落差 1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000m 4 F10正斷層 位于井田西部邊界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0 落差 230 500m 貫穿井田西部南北 5 F11正斷層 位于井田南部 走向近 E W 傾向 N 傾角 70 落差 25 12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2000m 6 F12正斷層 位于井田西南部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72 落差 3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800m 7 F13正斷層 位于井田西南部 走向 NE SW SE 呈月牙形 傾向 E 傾 角 75 落差 3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500m 8 F14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西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為 75 落差 3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800m 9 F15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西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落差 4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000m 10 F16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西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落差 1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500m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8 11 F17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80 落差 1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000m 12 F18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80 落差 1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500m 13 F19逆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近 S N 傾向 E 傾角 85 落差 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50m 14 F20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75 落差 1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500m 15 F21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80 落差 3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500m 16 F22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80 落差 1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600m 17 F23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南部 走向近 E W 傾向 S 傾角 75 落差 50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1000m 18 F28逆斷層 位于井田東部 為溫家溝煤礦與本礦的自然分界 斷層走 向北東 10 20 傾向南東東 傾角 50 85 上盤溫家溝煤礦一側上升 為逆斷 層 斷層落差 150 237m 斷層破碎帶寬度為 60 125m 地表可見斷層破碎帶中 巖層直立 軟巖層風化成低凹地形現象 在 ZK4 中 K8砂巖重復出現 重復帶厚 達 229 15m 該斷層貫穿井田東緣 往北沒入黃土中 19 F29正斷層 位于井田中東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85 落差 1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500m 20 F30正斷層 位于井田北中部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70 落差 5m 井田內延伸長度約 300m 井田內斷層特征一覽表井田內斷層特征一覽表 表 2 2 序號斷層名稱斷層位置產狀要素 斷層落差 m 區(qū)內延伸 長度 m 備注 1F1 逆斷層 井田 中部 走向近 S N 傾向 E 傾 角 80 20 貫穿井田 南北 井下 揭露 2F8 正斷層 井田 南部 走向近 E W 傾向 N 傾 角 75 10600 佛殿 溝普 查資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19 3F9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151000 4F10 正斷層 井田 西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0 230 500 貫穿井田 西緣 5F11 正斷層 井田 南部 走向近 E W 傾向 N 傾 角 70 25 1252000 6F12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72 35800 7F13 正斷層 井田 西南部走向 NE SW SE 傾向 E 傾角 75 30500 8F14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30800 9F15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401000 10F16 正斷層 井田 西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75 15500 11F17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80 151000 12F18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80 10500 13F19 逆斷層 走向近 S N 傾向 E 傾 角 85 5150 14F20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75 151500 15F21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80 301500 16F22 正斷層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80 15600 17F23 正斷層 井田 中南部 走向 E W 傾向 S 傾角 75 501000 18F28 逆斷層 井田 東部 走向北東 10 20 傾向 南東東 傾角 50 85 150 237 貫穿井田 東緣 19F29 正斷層 井田 中東部 走向 NE SW 傾向 NW 傾角 85 15500 20F30 正斷層 井田 北中部 走向 NE SW 傾向 SE 傾角 70 5300 料 井田內地層沿走向和傾向產狀有一定變化 井田內構造以斷層為主 斷層 較發(fā)育 較大的斷層發(fā)育于井田的外圍 對采區(qū)的合理劃分和采煤工作面的連 續(xù)推進有一定影響 無巖漿巖侵入 井田構造復雜程度屬中等類型 2 2 水文地質水文地質 2 2 1 區(qū)域水文地質區(qū)域水文地質 2 2 1 12 2 1 1 地表水地表水 區(qū)域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 汾河從本區(qū)西北部流過 其主要支流有惠濟河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20 柳根河等 均為季節(jié)性河流 自山區(qū)流至平川后 因大量滲入地下而成為無尾 河 惠濟河全長約 40km 寬約 50 200m 流域面積 285km2 上游可分為兩個支 流 西支流發(fā)源于千莊附近 東支流發(fā)源于東部山區(qū) 經辛村 邢村在尹回兩 支流相匯后經九眼橋流入汾河 最大洪水量為 100m3 s 一般洪水期流量為 50m3 s 平時斷流 柳根河全長約 35km 寬約 150 170m 流域面積 274km2 支流官溝河發(fā)源 于普洞的后溝 經普洞 段村 東安莊至候冀成無尾河 第二支流沙河發(fā)源于 棗村坪 董家莊 經軍寨在道虎壁入柳根河 年平均清水流量 0 1m3 s 最大洪 峰 61m3 s 一般洪水流量 30m3 s 2 2 1 22 2 1 2 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西北緣 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屬洪山泉域 井田位于洪山 泉域東北部約 17km 處 洪山泉出露于介休縣城 10km 的洪山鎮(zhèn)附近 為本省大型巖溶泉之一 泉口高程 916m 高出太原盆地 180m 該泉最終流向盆地匯入汾河 屬汾河水系 泉水 1955 年 1995 年 年平均流量為 1 25m3 s 從 1998 年開始 泉水流量開始急 劇衰減 2000 年的年平均流量為 0 61m3 s 2001 年為 0 39m3 s 2002 年為 0 266m3 s 2003 年為 0 182m3 s 2004 年為 0 196m3 s 2005 年 4 月調查僅為 0 12m3 s 屬重碳酸 鈣鎂型水 礦化 度 0 449g L 泉域邊界 西部邊界 南段有黑雨坪西南至興地村東一線 中段在龍鳳河 北莊 龍頭西一帶 以隱伏斷裂構造為界 北段在崇賢 高埝 上曹麻 南 溝 東狐村一帶 以上城南 仙臺隱伏斷裂為界 北部邊界 在化家窯斷裂的樊王鄉(xiāng)至卜宜南一線 為巖溶水承壓區(qū) 東部邊界 北段位于卜宜鄉(xiāng)南 石城鄉(xiāng) 王鳳鄉(xiāng)南一線 南段位于王鳳鄉(xiāng) 南到馬背一線 以龍鳳河地表分水嶺為界 南部邊界 西段在興地至花坡鄉(xiāng)一線 與興地泉含水系統(tǒng)相連 東段在花 坡鄉(xiāng) 百草 馬背一線 以花坡斷層與霍泉泉域為界 根據以上邊界圈定的洪山泉域總面積 632km2 主要含水層為中奧陶統(tǒng)灰?guī)r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21 巖溶含水層 洪山泉的補給來源有 3 方面 第一是巖溶水盆地范圍大氣降水的直接入滲 補給 第二是龍鳳河的滲漏補給 第三是東部砂頁巖區(qū)的河床沖積層潛水及基 巖裂隙水的少量補給 洪山泉是太原斷陷盆地邊緣的典型斷層溢流泉 基本為全排型 奧陶系灰?guī)r含水巖組在本區(qū)域的出露主要分布在普洞以南及洪山泉以南 巖性為灰色厚層狀灰?guī)r及泥灰?guī)r 裂隙 溶洞較發(fā)育 洪山泉位于本井田西南 約 17km 處 2 2 1 3 1 3區(qū)域含水層區(qū)域含水層 一 奧陶系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 該含水巖組在本區(qū)域的出露主要分布在普洞以南及洪山泉以南 巖性為灰 色厚層狀灰?guī)r及泥灰?guī)r 裂隙 溶洞較發(fā)育 洪山泉位于本井田西北約 17km 處 屬洪山泉域 下面簡述洪山泉的邊界條件及補 排條件與本井田奧陶系灰?guī)r水 的關系 根據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煤礦井田內 101 鉆孔 揭露 上馬家溝組 173 29m 該孔深度為 931 03m 孔口標高 1339 37m 對該孔進行 了井下水位觀測 水位埋深 419 37m 靜水位標高 920 1996 年 10 月 1997 年 4 月 山西煤田水文地質二二九隊在相鄰的平遙普洞村南施工了三個供水井 稱普洞二水源地 井深分別為 279 08m 351 51m 333 11m 其奧灰水靜止水位 分別為 204 00m 204 10m 196 10m 二 石炭系碎屑巖夾碳酸鹽巖裂隙巖溶含水巖組 主要出露在普洞以南及以西地區(qū) 巖性為灰白 灰黑色 鋁土質 砂質泥 巖及灰?guī)r互層 灰?guī)r為黑色厚層塊狀 裂隙較發(fā)育 溶洞不發(fā)育 其中以太原 組中夾四層穩(wěn)定的石灰?guī)r 依據鄰區(qū)溫家溝煤礦 ZK10 號水文孔 灰?guī)r總厚 14 08m 水位埋深 215 10m 單位涌水量 0 044 l s m 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 鈉鉀型 礦化度為 0 426g l 三 二疊系碎屑巖類裂隙含水巖組 分布在東南及東部山區(qū) 巖性主要為紫紅色砂質泥巖和灰黃色 灰紅色細 砂巖以及灰黃 灰紅色帶灰綠色長石砂巖 紫灰色砂質泥巖 泥巖 裂隙及層 山西平遙縣興盛煤化有限責任公司佛殿溝地面電法勘查方案 22 理都較發(fā)育 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入滲創(chuàng)造了條件 大部分泉水都出露于該地 層中 泉流量為 0 046 5 1l s 依據鄰區(qū)溫家溝 ZK10 號水文孔抽水結果 含 水層厚 61 18m 水位埋深 27 40m 單位涌水量為 0 019l s m 四 第四系中上更新統(tǒng)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 分布在山前丘陵區(qū)及傾斜平原區(qū) 含水層巖性為砂礫石 含水層厚 30 70m 單位涌水量 0 28 0 56 l s m 為重碳酸或碳酸鈉鈣鎂型水 礦 化度 0 5g l 水溫 13 左右 從丘陵區(qū)到傾斜平原區(qū) 涌水量有逐漸增大的趨 勢 五 第四系全新統(tǒng)松散巖類孔隙含水巖組 分布在沖積平原區(qū) 含水層巖性大部分為粉細砂 中砂 少數為粗砂夾礫 石 野外民井調查 一般井深 40m 左右 水位埋深 8 14m 之間 單位涌水量 0 28 1 11 l s m 水化學類型屬重碳酸鈉鈣鎂型 水溫 12 15 2 2 1 4 1 4 主要隔水巖組主要隔水巖組 1 中 上石炭統(tǒng)泥巖 鋁質泥巖隔水層組 主要由泥巖 鋁質泥巖夾薄層砂巖組成 位于 11 號煤層底至中奧陶統(tǒng)灰?guī)r 頂之間 阻隔了奧陶系石灰?guī)r含水層組與碎屑巖夾碳酸鹽巖含水層組之間的水 力聯系 2 二疊系砂巖含水層層間隔水層組 主要由具塑性的泥巖等組成 呈層狀分布于各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