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_第1頁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_第2頁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_第3頁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_第4頁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生物組龔秋娟(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四章的第二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第四章共有3節(jié)內容,第一節(jié)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膜結構有關,于是進入第二節(jié)內容。而第二節(jié)內容又是解釋第三節(jié)內容“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钡幕A。這三節(jié)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是:功能結構功能。由此可見,本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的一座橋梁。并體現(xiàn)出了結構決定功能的觀點。同時本節(jié)內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細胞膜”、“生物膜系統(tǒng)”等內容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簡述生物膜的結

2、構2、能力目標:在此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的學習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嘗試提出問題并做出假設”的能力。借助多媒體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創(chuàng)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合作的學習。3、道德情感目標: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使學生看到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促進科學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增強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

3、適應的觀點。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jù):遵循新課標基礎性原則,強調掌握必需的經(jīng)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激發(fā)旺盛的求知欲。確定教學難點的依據(jù):遵循新課標選擇性原則,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fā)展?jié)撃軐W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四)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提出探索問題。多媒體網(wǎng)絡提供學習材料,學生個人自主學習。(五)課時安排:一課時(六)教 具:多媒體課件(七)教學過程:1、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提出問題。大屏幕演示以下三個動畫:水分子進入細胞膜的過程葡萄糖分子進入紅細胞膜的過程鉀離子進入細胞膜的過程提問:這三種物質進

4、入細胞膜的方式相同嗎? 這種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決定的?(根據(jù)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回答)2、學生學習課件,進行個人自主學習。以下是課件內容:共有七個站點站點1: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細胞研究細胞膜的通透性。他選取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研究,發(fā)現(xiàn):脂溶性分子易透過細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則難以通過。問題:該實驗可說明什么?問題:一般說來,要研究某一物質或物體的分子結構首先要弄清其化學組成成分。為何E.Overton不用化學分析方法去弄清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站點2:20世紀初,科學家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發(fā)現(xiàn)細胞不但會被溶解脂質的物質溶解,也會

5、被蛋白酶(能專一地分解蛋白質的物質)分解。問題:該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此實驗中為什么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分析?站點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問題:該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問題:細胞膜中的脂質為什么會排列為連續(xù)兩層呢?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會排列成怎樣兩層呢?站點4:展示20世紀50年代電子顯微鏡誕生后拍攝的細胞膜結構的電鏡照片。1959年,J.D.Robertsen根據(jù)電鏡下觀察到的細胞膜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單位膜結構模型。問題:單

6、位膜結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問題:單位膜結構有什么缺陷?站點5: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細胞融合實驗。問題:該實驗可表明什么?站點6:動物細胞吸水膨脹時,磷脂雙分子層的厚度變小。問題:說明什么?站點7: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示意圖 問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八)板書設計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生物膜結構的探索過程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1. 組成成分:磷脂、蛋白質、糖類2. 基本支架:磷脂雙分子層3. 蛋白質分布:覆蓋、鑲嵌、貫穿4.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5.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說課稿生物組 龔秋娟(一)教材的地

7、位與作用: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四章的第二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第四章共有3節(jié)內容,第一節(jié)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膜結構有關,于是進入第二節(jié)內容。而第二節(jié)內容又是解釋第三節(jié)內容“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钡幕A。這三節(jié)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是:功能結構功能。由此可見,本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的一座橋梁。并體現(xiàn)出了結構決定功能的觀點。同時本節(jié)內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細胞膜”、“生物膜系統(tǒng)”等內容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簡述生物膜的結構2、能力目標:在此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的

8、學習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嘗試提出問題并做出假設”的能力。借助多媒體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創(chuàng)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合作的學習。3、道德情感目標: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使學生看到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促進科學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增強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jù):遵循新課標基礎性原則

9、,強調掌握必需的經(jīng)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激發(fā)旺盛的求知欲。確定教學難點的依據(jù):遵循新課標選擇性原則,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fā)展?jié)撃軐W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四)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提出探索問題。多媒體網(wǎng)絡提供學習材料,學生個人自主學習。(五)課時安排:一課時(六)教 具:多媒體課件(七)教學過程:1、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提出問題。大屏幕演示以下三個動畫:水分子進入細胞膜的過程葡萄糖分子進入紅細胞膜的過程鉀離子進入細胞膜的過程提問:這三種物質進入細胞膜的方式相同嗎? 這種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決定

10、的?(根據(jù)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回答)2、學生學習課件,進行個人自主學習。以下是課件內容:共有七個站點站點1: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細胞研究細胞膜的通透性。他選取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研究,發(fā)現(xiàn):脂溶性分子易透過細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則難以通過。問題:該實驗可說明什么?問題:一般說來,要研究某一物質或物體的分子結構首先要弄清其化學組成成分。為何E.Overton不用化學分析方法去弄清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站點2:20世紀初,科學家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發(fā)現(xiàn)細胞不但會被溶解脂質的物質溶解,也會被蛋白酶(能專一地分解蛋白質的物質)分解。問題:該實

11、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此實驗中為什么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分析?站點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問題:該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問題:細胞膜中的脂質為什么會排列為連續(xù)兩層呢?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會排列成怎樣兩層呢?站點4:展示20世紀50年代電子顯微鏡誕生后拍攝的細胞膜結構的電鏡照片。1959年,J.D.Robertsen根據(jù)電鏡下觀察到的細胞膜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單位膜結構模型。問題:單位膜結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問題:單位膜結構有什么缺陷

12、?站點5:展示1970年L.D.Frye和H.Edidin的人鼠細胞融合實驗。問題:該實驗可表明什么?站點6:動物細胞吸水膨脹時,磷脂雙分子層的厚度變小。問題:說明什么?站點7: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示意圖 問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八)板書設計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生物膜結構的探索過程二、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1. 組成成分:磷脂、蛋白質、糖類2. 基本支架:磷脂雙分子層3. 蛋白質分布:覆蓋、鑲嵌、貫穿4. 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5.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第四章的第二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第四章共有3節(jié)內容,第一節(jié)主

13、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這與膜結構有關,于是進入第二節(jié)內容。而第二節(jié)內容又是解釋第三節(jié)內容“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钡幕A。這三節(jié)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是:功能結構功能。由此可見,本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節(jié)和第三節(jié)的一座橋梁。并體現(xiàn)出了結構決定功能的觀點。同時本節(jié)內容和前面的第二章中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細胞膜”、“生物膜系統(tǒng)”等內容又有一定的聯(lián)系。(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簡述生物膜的結構2、能力目標:在此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的學習中,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嘗試提出問題并做出假設”的能力。借助多媒體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

14、主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信息獲取、分析、加工、創(chuàng)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合作的學習。3、道德情感目標: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使學生看到實驗技術手段的進步在促進科學的發(fā)展中的作用,從而增強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教學難點: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jù):遵循新課標基礎性原則,強調掌握必需的經(jīng)典知識及靈活運用的能力,注重增加學生濃厚的興趣和激發(fā)旺盛的求知欲。確定教學

15、難點的依據(jù):遵循新課標選擇性原則,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分層次設計了多樣的,可供不同發(fā)展?jié)撃軐W生選擇的課程內容,以滿足學生有個性的發(fā)展。(四)教學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提出探索問題。多媒體網(wǎng)絡提供學習材料,學生個人自主學習。(五)課時安排:一課時(六)教 具:多媒體課件(七)教學過程:1、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提出問題。大屏幕演示以下三個動畫:水分子進入細胞膜的過程葡萄糖分子進入紅細胞膜的過程鉀離子進入細胞膜的過程提問:這三種物質進入細胞膜的方式相同嗎? 這種不同是由生物膜的什么決定的?(根據(jù)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回答)2、學生學習課件,進行個人自主學習。以下是課件內容:共

16、有七個站點站點1:1895年E.Overton用植物細胞研究細胞膜的通透性。他選取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的研究,發(fā)現(xiàn):脂溶性分子易透過細胞膜;而非脂溶性分子則難以通過。問題:該實驗可說明什么?問題:一般說來,要研究某一物質或物體的分子結構首先要弄清其化學組成成分。為何E.Overton不用化學分析方法去弄清細胞膜的化學成分?站點2:20世紀初,科學家將細胞膜從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分離出來,發(fā)現(xiàn)細胞不但會被溶解脂質的物質溶解,也會被蛋白酶(能專一地分解蛋白質的物質)分解。問題:該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此實驗中為什么要選用紅細胞膜來進行分析?站點3:1925年,兩位荷蘭科學家E.Gorter和F.Grendel作了丙酮抽提紅細胞膜脂質實驗:將抽提出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分子層,測得其分子所占的面積相當于所用的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問題:該實驗可得出什么結論?問題:細胞膜中的脂質為什么會排列為連續(xù)兩層呢?細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會排列成怎樣兩層呢?站點4:展示20世紀50年代電子顯微鏡誕生后拍攝的細胞膜結構的電鏡照片。1959年,J.D.Robertsen根據(jù)電鏡下觀察到的細胞膜暗亮暗的三層結構,提出單位膜結構模型。問題:單位膜結構的主要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