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1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1頁
新高考2021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2頁
新高考2021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3頁
新高考2021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4頁
新高考2021屆高考生物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新高考)小題必練18:種群和群落本專題是根據近三年(20182020)的高考真題情況,去組織和命制題目。專題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題,根據真題加以模仿的題和百強名校對應考點的題。從近三年的新課標卷的考查知識點來看,種群和群落中的各個考點都有所涉及,預計今后高考種群和群落仍是高考的必考內容,常以曲線圖、柱狀圖、表格等為載體,結合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相關內容進行綜合考查,側重考查考生對種群的特征、種群的數量變化、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等。1(2020年全國統(tǒng)一高考生物試卷(新課標)6)土壤小動物對動植物遺體的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下列關于土壤小動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A調查身體微小、活動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標志重

2、捕法B土壤中小動物類群的豐富度高,則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C土壤小動物的代謝活動會影響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生長D土壤小動物呼吸作用產生的CO2參與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碳循環(huán)【答案】A【解析】調查身體微小、活動能力強的小動物數量常用取樣器取樣法,A錯誤;物種豐富度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動物豐富度高,說明該類群含有的物種數目多,B正確;一些土壤小動物可以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增加土壤肥力,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C正確;土壤小動物可以通過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進入大氣中,可以參與碳循環(huán),D正確。2(2020年江蘇省高考生物試卷1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

3、鷺” 這些詩句描繪了荷塘的生動景致。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荷塘中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B采用五點取樣法能精確調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蟲的種類數C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及沉水的水草體現出群落的垂直結構D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類活動【答案】C【解析】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還應包括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A錯誤;五點取樣法只能估算生物種類數,B錯誤;挺水的蓮、浮水的睡蓮和沉水水草體現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結構,C正確;影響荷塘中“鷗鷺”等鳥類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棲息空間,D錯誤。3(2020年山東省高考生物試卷(新高考)19)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種外來植物無瓣海桑,因無瓣海桑生

4、長快,能迅速長成高大植株形成蔭藏環(huán)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減少。與本地植物幼苗相比,無瓣海桑幼苗在蔭蔽環(huán)境中成活率低,逐漸被本地植物替代,促進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互花米草相對集中的區(qū)域選取樣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種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優(yōu)勢轉變?yōu)楸镜刂参镎純?yōu)勢的過程不屬于群落演替C逐漸被本地植物替代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D應用外來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過程中,需警惕外來植物潛在的入侵性【答案】AB【解析】在利用樣方法進行種群密度的調查時,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A錯誤;群落演替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由互花米草占優(yōu)勢,轉變?yōu)楸镜刂?/p>

5、物占優(yōu)勢的過程屬于群落演替,B錯誤;由題干信息“無瓣海桑幼苗在隱蔽環(huán)境中成活率低?!笨芍饾u被本地植物代替的過程中,無瓣海桑種群的年齡結構為衰退型,C正確;應用外來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過程中,需警惕外來植物沒有天敵抑制其快速繁殖,導致本地物種缺乏資源而滅絕,D正確。故選AB?!军c睛】本題是對防控外來物種入侵的新方法的探索,但需警惕外來物種的潛在危害,不能盲目引種,以免造成新的生物入侵。1下列關于種群數量特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種群密度是種群數量最基本的特征B種群密度即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響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D人口老齡化地區(qū)的年齡結構將一直處于衰退型【答案】

6、D【解析】種群密度即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是種群數量最基本的特征,A、B正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響種群密度的重要因素,C正確;衰退型是指出生率死亡率,種群密度越來越小,但老齡化地區(qū)可通過調整生育政策等措施調整出生率,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時人口老齡化地區(qū)的年齡結構將發(fā)生改變,D錯誤。2標志重捕法和樣方法是調查種群密度的兩種常用方法。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隨機取樣方n個,每個樣方個體數量為X1、X2、Xn,則種群密度為(X1+X2+Xn)/nB標志重捕法估算種群數量的公式是:(標志個體數重捕標志個體數)/重捕個體數C標志重捕法在做標記時,標記物要醒目,有利于抓捕D用標志重捕法

7、調查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結果偏高【答案】D【解析】樣方法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是所有樣方的個體數樣方數,即求其平均值,再除以相應的面積或體積即可,A錯誤;標志重捕泊中種群數量的估算公式是:標志個體數重捕個體數重捕標志個體數,B錯誤;標志重捕法在做標記時,標記物不要過于醒目,否則會影響標記動物生活狀態(tài),C錯誤;用標志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重捕的個體中標記的個體數偏低,從而導致導致結果偏高,D正確。3下列關于某種昆蟲種群存活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A存活曲線的橫坐標表示該昆蟲種群的年齡B繪制種群存活曲線至少需要觀察記錄100個個體C必須

8、從不同年齡組中選取相同比例的觀察記錄個體D當所有被選取的個體達到平均壽命后停止觀察記錄【答案】A【解析】存活曲線二維平面圖的橫坐標是年齡,自左至右年齡増加,縱坐標是存活個體數的對數值,自上而下逐漸減少,A正確;繪制種群存活曲線從至少觀察1000個新孵化幼蟲或新出生個體開始,跟蹤記錄每個個體的死亡年齡,直至全部個體死亡為止,B錯誤;從新孵化幼蟲或新出生個體開始,跟蹤記錄每個個體的死亡年齡,直至全部個體死亡為止,而不是選取不同年齡組中選取相同比例的觀察記錄個體,C錯誤;跟蹤記錄每個個體的死亡年齡,直至全部個體死亡為止,不是達到平均壽命后即停止,D錯誤。4小型犬浣熊為樹棲動物,喜歡在夜間活動,屬于食

9、肉類動物,但也吃無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圖是小型犬浣熊有關的曲線,X表示時間。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若曲線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則種群密度在b時最大B若曲線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增長速率,則種群bc時期為衰退期C小型犬浣熊在食物鏈中至少占有兩個營養(yǎng)級,它的存在可以加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D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小型犬浣熊的種群密度,兩次捕捉時間間隔越長,調查結果越準確【答案】C【解析】若曲線中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出生率與死亡率的差值,則種群密度在c時最大,A錯誤;若曲線Y表示小型犬浣熊種群的增長速率,則種群bc時期種群數量仍在增加,故為增長型,B錯誤;根據題意,小型犬浣

10、熊是第二營養(yǎng)級和第三營養(yǎng)級或更高營養(yǎng)級,作為消費者它的存在可以加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C正確;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小型犬浣熊的種群密度,兩次捕捉時間間隔越長,個體死亡率越高,調查結果誤差越大,D錯誤。5數學模型是用來描述一個系統(tǒng)或它的性質的數學形式,某同學在分析某種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在營養(yǎng)和空間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數量變化模型時,采取如下的模型構建程序和實驗步驟,你認為建構的模型和對應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組是( )A觀察研究對象,提岀問題:細菌每20分鐘分裂次B提出合理假設:資源空間無限時,細菌種群的增長不會受種群密度增加的制約C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Nn=2nD進

11、一步實驗觀察,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根據Nn=2n畫出數學“J”型曲線圖【答案】D【解析】建立數學模型的一般步驟是:第一步:觀察并提出問題。題干中有某種細菌每20分鐘分裂一次,A正確;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設,合理提出假設是數學模型成立的前提條件。題中給出營養(yǎng)和空間沒有限制的條件,故可以假設資源空間無限時,細菌種群的增長不會受種群密度增加的影響,B正確;第三步:建構模型。就是根據所作的假設分析對象的因果關系,利用對象的內在規(guī)律和適當的數學工具,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該題可以表示為Nn=2n,C正確;第四步: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需要觀察、統(tǒng)計細菌數量,對模型進行檢驗修正,D錯誤。6

12、(多選)某農場面積約140 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研究小組采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了100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了280只,發(fā)現其中有2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鷹的遷入率增加不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B該農場黑線姬鼠種群密度約為100只/hm2C由于黑線姬鼠被捕捉一次后再難以捕捉,則實際種群密度比估算結果偏小D此調查方法也可用來調查跳蝻的種群密度【答案】AD【解析】鷹捕食黑線姬鼠,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引起黑線姬鼠數量的減少,引起黑線姬鼠種群密度的變化,A錯誤;種群中個體數(N)第一次

13、捕獲并標記的個體數=第二次重捕總數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即100/N=2/280,解得N=14000只,所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為14000140=100只/hm2,B正確;被捕過的不容易再捕到,重捕中被標志的個體數偏小,則估算的種群中的個體數偏大,即實際種群密度比估算結果偏小,C正確;跳蝻個體較小,活動能力小,所以調查跳蝻的種群密度的大小可采用的調查方法是樣方法,D錯誤。7某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兩種存在捕食關系的昆蟲種群數量統(tǒng)計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乙種群的K值大于甲種群的K值B甲、乙昆蟲的種群數量均呈周期性波動C若甲屬于第二營養(yǎng)級,則乙屬于第三營養(yǎng)級D對甲種群影響最強烈的外源性因素

14、是氣候【答案】A【解析】因縱坐標甲、乙種群的數值未知,故無法確定兩者的K值大小,A錯誤;據圖可知,甲、乙昆蟲的種群數量均隨時間而呈周期性波動,B正確;由圖可知,甲的增減均在乙之前,故乙捕食甲,則若甲屬于第二營養(yǎng)級,則乙屬于第三營養(yǎng)級,C正確;氣候是對種群影響最強烈的外源性因素,D正確。8下列關于森林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進行循環(huán)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沒有明顯的分層現象C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等可以出現在森林群落中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氣可被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答案】B【解析】碳可在森林群落和無機環(huán)境之間以二氧化碳形式進行循環(huán),A正確;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

15、明顯的分層現象,B錯誤;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種種間關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競爭等,C正確;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氣可被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確。9在某一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大面積單一種植某種農作物(甲)可導致害蟲A的爆發(fā),改成條帶狀合理地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fā)也受到了抑制。對此,不合理的解釋是( )A新的種間關系不利于害蟲AB新的群落空間結構不利于害蟲AC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huán)境容納量下降D乙和害蟲A存在互相抑制的競爭關系【答案】D【解析】由題目所給信息“間作當地另一種農作物(乙)后,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fā)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種間關系和群

16、落空間結構對害蟲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現使害蟲A的環(huán)境容納量下降, ABC正確。由題目所給信息“乙生長良好,害蟲A的爆發(fā)受到了抑制”可判斷出乙和害蟲A之間不存在互相抑制的關系,D錯誤。10(多選)某實驗小組用細菌甲(異養(yǎng)生物)作為材料來探究不同條件下種群增長的特點,設計了三個實驗組,每組接種相同數量的細菌甲后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定時更新培養(yǎng)基,三組的更新時間間隔分別為3h、10h、23h,得到a、b、c三條種群增長曲線,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細菌甲能夠將培養(yǎng)基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B培養(yǎng)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huán)境資源量的不同C在培養(yǎng)到23h之前,a組培養(yǎng)基中的營養(yǎng)和空間條件都是充

17、裕的D培養(yǎng)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種群增長不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答案】ABC【解析】細菌甲是異養(yǎng)生物,通過分解培養(yǎng)基中的有機物獲得無機物,給自身提供養(yǎng)分,A正確;更換培養(yǎng)基,為細菌提供了新的營養(yǎng)物質并除去了代謝廢物,因此,培養(yǎng)基更換頻率的不同,可用來表示環(huán)境資源量的不同,B正確;根據題圖可知,在23h前,a組細菌甲的生長曲線呈現J型增長,說明a組培養(yǎng)基中資源和空間充足,C正確;由題圖曲線可知,培養(yǎng)基更新時間間隔為23h時,種群在早期會出現J型增長階段,D錯誤。11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象B土壤動物中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

18、構有差異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了必修3中的探究課題土壤中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有不同的理化性質,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分層現象,故A錯;土壤中動物的種間關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還有捕食、寄生、競爭等,故B錯;生物適應環(huán)境,不同鹽堿度的土壤,群落結構會有所差異,故C正確;土壤表層只是土壤的一部分,表層下還有很多小動物,所以應該選擇取樣器取樣法調查小動物的豐富度,故D錯。12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氣降水。在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fā)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結合生態(tài)學知識所作的合

19、理推測是( )A酸雨對楝樹種群中個體的株高影響較明顯B酸雨對樟樹種群密度的影響比對楝樹的大C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物種豐(富)度不受酸雨影響D楝樹生長的群落中,其他樹種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根據題目信息“在實驗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fā)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可直接推出酸雨對楝樹生長的影響明顯大于樟樹,A符合題意,B不符合題意;楝樹的生長受酸雨的影響,則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長也會受酸雨的影響,故酸雨能影響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種豐富度,C不符合題意;楝樹的生長受酸雨的影響,不能說明群落中其他樹種都受酸雨的影響,D不符合題意。【點睛】充分利用題目信息“在實驗

20、室中模擬酸雨噴淋樟樹和楝樹的樹苗。結果發(fā)現,楝樹的高度比對照組低約40%,而樟樹的高度沒有明顯差異”判斷出酸雨對楝樹生長的影響明顯大于樟樹是正確解答該題的關鍵。13為研究甲、乙兩種藻的競爭關系,在相同條件下對二者進行混合培養(yǎng)和單獨培養(yǎng),結果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單獨培養(yǎng)條件下,甲藻數量約為1.0106個時種群增長最快B混合培養(yǎng)時,種間競爭是導致甲藻種群數量在1012天增長緩慢的主要原因C單獨培養(yǎng)時乙藻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D混合培養(yǎng)對乙藻的影響較大【答案】B【解析】單獨培養(yǎng)時,甲藻的K值約為2.0106個,所以種群增長最快的是K/2時,約為1.0106個,A正確;10-12天乙藻

21、種群數量接近0,所以競爭強度低,此時甲藻數量增長緩慢的原因是培養(yǎng)液和空間有限,B錯誤;由于空間和資源有限,所以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C正確;據圖可知:混合培養(yǎng)時,乙藻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導致滅絕,D正確?!军c睛】本題需要考生結合種群數量增長曲線和群落種間關系進行解答,結合圖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間的關系是解答本題的關鍵。14下列關于“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yǎng)液中,并進行第一次計數B從靜置的培養(yǎng)液中取適量上清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C每天定時取樣,測定酵母菌細胞數量,繪制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曲線D營養(yǎng)條件是影響酵母菌種群數量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之一【

22、答案】B【解析】將酵母菌接種到培養(yǎng)液后,需要對酵母菌進行初次計數,以獲得酵母菌種群密度初始值,A正確;每次計數前,都需要輕緩地將培養(yǎng)液搖勻,使其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勻,再取適量培養(yǎng)液用血細胞計數板計數,B錯誤;需要定時取樣和計數,用于繪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曲線,C正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受營養(yǎng)條件、代謝廢物、空間等的影響,D正確。15(多選)在兩塊條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進行森林人工恢復和自然恢復的研究,20年后兩塊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種植的馬尾松人工恢復林植物種數為137種,無人工種植的自然恢復林植物種數為226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可采用樣方法調查林地上植物

23、的種群密度 B森林恢復提高了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C人工恢復林比自然恢復林的植物豐富度低 D自然恢復林的形成屬于初生演替【答案】ABC【解析】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植物種群密度的調查常采用樣方法,A正確;森林恢復后,植物類型增加,垂直結構上的分層現象就會更加明顯,光能利用率提高,從而提高了森林固定的太陽能總量,B正確;人工種植的人工恢復林植物種數為137種,無人工種植的自然恢復林植物種數為226種,從題目中看出人工恢復林比自然恢復林豐富度低,C正確;初生演替是指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是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的演替,而自然恢復林的形成應屬于次生演替,D錯誤。【點睛】本題考查種

24、群密度調查方法、群落的結構和演替、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來源,意在考查考生獲取信息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6某山區(qū)坡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嚴重,人們根據不同坡度,分別采取保護性耕作、經濟林種植和封山育林對其進行了治理。(1)陡坡在在封山育林若干年內,經歷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個階段,其典型物種的種群密度變化如題7-II圖所示。調查植物種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圖中,0a,物種密度上升,原因是在適宜條件下,物種的_;bc,物種逐漸消失,物種密度逐漸降低到相對穩(wěn)定,原因是物種能耐受_;c點后,在適宜氣候條件下群落中最終占主導地位的植物類型將是_。(2)該坡地經治理后,既擴大了植被覆蓋面積、增

25、加了對大氣中_的固定,又提高了經濟產出,初步實現了生態(tài)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發(fā)展?!敬鸢浮浚?)樣方法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弱光 喬木 (2)碳元素(CO2)【解析】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樣方法。種群密度直接取決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時種群密度上升;題目中的曲線橫軸代表時間,縱軸代表種群密度,可得知在生長一段時間后很快消失了,所以物種是一年生的草本,則是多年生的草本是灌木,當消失后,在與共同生長時密度逐漸降低以趨穩(wěn)定,即能在灌木叢中生活,所以耐受弱光;在群落的演替中,在條件適宜時群落中最終占主導地位的植物類型是喬木;當擴大植被覆蓋面積后,會增加植被對大氣中碳元素(CO2)的

26、固定,達到在經濟收益的同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17一種當地從未分布的新雜草出現在某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排擠了原有的雜草而成為主要的雜草種類,對農作物造成了危害。回答下列問題:(1)當新雜草種群密度處于較長期的相對穩(wěn)定階段,表明其種群數量已達到了_。若連續(xù)陰雨和低溫的氣候變化使該雜草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這種調節(jié)種群數量的因素屬于_調節(jié)因素。(2)在生物群落的垂直結構中,雜草屬于_層。該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雜草種類發(fā)生改變后,生物群落是否發(fā)生了演替?_。為什么?_ 。(3)如果要控制該雜草的種群密度,除了人工拔除雜草外,還可采取的化學措施有_、生物措施有_?!敬鸢浮浚?)環(huán)境容納量 外源性 (2)草本 未發(fā)生 因為生物群落類型沒有發(fā)生改變 (3)施用除草劑 生物防治【解析】(1)種群的S型增長總是受到環(huán)境容納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