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者,身、命、受_第1頁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者,身、命、受_第2頁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者,身、命、受_第3頁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者,身、命、受_第4頁
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者,身、命、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下至戲笑乃至命緣應當守護不舍三寶者, 身、命、 受用定當舍離,若為此故,棄舍三寶,則一切生輾轉受苦, 故任至何事,不舍歸依。作是念已,數(shù)起誓愿:雖為戲笑亦 不應說舍歸依語。第六條學處是下至于開玩笑、上至于喪命的因緣,也應 當守護不舍三寶這條戒。心里要這樣想:我的身體、壽命、 受用決定要舍離,如果為了這些暫時的法棄舍三寶, 會使我 在未來一切生中輾轉受苦,所以無論遇到什么事都不舍歸 依。這就要看到,暫時的一點受用、生命不算什么,如果不 失歸依,將來有無限的前程,如果失掉了歸依,將在一切生 中受苦,我不要以現(xiàn)前的一點利益換取未來無盡的痛苦。這 樣看到長遠的大義后,自己就不斷地發(fā)誓:即使開玩笑

2、也絕 不說舍歸依的話,哪怕我失去生命也絕不舍歸依。譬如有人 用槍逼著你說:“你要說我不歸依佛、不歸依法、不歸依 僧,否則就殺了你?!边@時就要說:“我寧死也絕不舍棄佛 法僧。”要像這樣修習寧死不舍歸依。諸先覺等說一學處,謂隨往何方,于彼如來應學歸依, 未見根據(jù)。先覺們曾說到一個學處,是說無論到哪一方,都要對那 里的如來修學歸依,但是沒見到根據(jù)。如是六種共同學處,是如道炬釋論中說。各別學處 等三種者,契經中說;后三種者,出于歸依六支論中, 如彼說云:“應于形像頌,及諸碎黃布,信解為大師,親口 說諸法,不謗應頂戴,凈未凈諸人,應觀為善士?!睌z抉擇 中所說此等,迦摩跋云:“此諸學處,內鄔蘇跋想亦宣說。

3、 我二同從阿蘭若師所聞?!贝苏Z出于此師所傳壟跋嚩道次第 中。這一段是標明以上學處的出處。六種共同學處是按照道炬論自釋所說。各別學處中, 前三種是按照佛經所說;后三種學處是按照歸依六支論 所說。攝抉擇中所說的這些,迦摩跋說:“這些學處,內 鄔蘇跋想必也說過,我們倆同從阿蘭若師那里聽到?!边@話 出于此師所傳的壟跋嚩道次第中。若有違犯此諸學處,當成虧損及棄舍之理者:有說違犯 六種成舍,謂初三種各別學處及恒修歸依、為命不舍、供養(yǎng) 三寶;有說由其九種成舍,謂加違后三種各別學處。其余僅 是虧損之因。然作是思:若與“為命亦不棄舍”有違犯者,實舍歸依。 如是雖未棄舍三寶,然俱愛執(zhí)三寶異品大師等三,亦違“不 言

4、有余大師”,心未誠歸,故亦成舍。若未犯此,僅違學處, 非是舍因。這里要認定違犯歸依學處成為虧損或者棄舍的道理。有的說違背六種成舍,有的說違背九種成舍,此外的情 況都是虧損的因。按宗大師的觀點是說:與“為命也不棄舍” 這一條相違就成舍棄歸依。本來應當失命也不舍三寶,但如 果在遇到命難等時舍棄了三寶,就是舍了歸依。第二種情況,雖然沒有棄舍三寶,但是腳踏兩只船,一 方面說我取三寶為歸依處,另一方面也愛執(zhí)跟三寶不同品類 的大師、法道和徒眾,這就違背了“不言有余大師”。因為 沒有誠心地作歸依,也成了舍棄三寶。這第二種情況特別容易觸犯,現(xiàn)在很多人歸依各種世間 學說,這個就是很嚴重的問題。因為這些世間學說的

5、師、法、 伴都與三寶相違。譬如所宣說的法是有違于正法的,然而你 卻歸依它,那就舍了歸依戒,這樣非??膳?。如果沒有違犯這兩條,僅違背了其他的學處,不是舍棄 三寶之因。是故歸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門,若有歸依非惟虛言,則是 依止最殊勝力,內外障緣不能違害,功德差別易生難退、倍 轉增長。故如前說,由于怖畏及由憶念功德等門受持歸依, 勵力不違歸依學處,是極扼要。所以歸依是能入于佛教的大門,如果歸依不只是口頭 虛言,而是真實從心里發(fā)出了歸依的誓愿,這就是由勝解 的力量發(fā)起了欲心,一心虔誠歸依三寶而不言其它。 這樣就 是依止了最殊勝的助緣之力,使得內外障緣都不能違害此 行者。從此以后,在他心相續(xù)之中各種功德都容

6、易生起,難 以退失,會輾轉加倍地增長。所以要像前面所說,我們要由 怖畏惡趣以及憶念三寶功德等門受持歸依。 歸依以后努力不 違背歸依的學處,這是極大的關要。這是宗大師最后做總 結,點出了歸依法的心要處。設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當生惡趣而起怖畏, 能從 其中救拔歸處,是為三寶,若歸三寶不違學處,然其歸處, 如何救拔?假使這樣想:這樣念死就知道我很快會死,死后將生到 惡趣,因此就生起怖畏之心。能從惡趣救拔的歸依處唯一是 三寶,我一心歸依三寶,不違背三寶的學處,但是我想問歸 依處是怎么救拔我的呢?意思是說,以上這些學處我都愿意行持,你說三寶是歸 處,我的確是唯一依賴三寶,我想加入組織,但是我有個疑

7、惑,這個歸處是怎么來救拔我的呢?如集法句云:“能斷有苦道,我教示爾等,如來是 大師,爾等應須行?!狈鹗菤w依大師,僧是歸依正行助伴, 故正歸依是為法寶。若能得此,解脫畏故。救拔的道理是這樣的,就像集法句經所說:“能夠 斷三有之苦的道路我教給你、指示給你, 如來是大師,你們 應按照導師指示的路去走。”因為歸依佛是歸依大師,歸依 僧是歸依正行的助伴,所以正歸依是歸依法,這就表明了歸 依的重點和如何救拔的道理。要解脫這個生死怖畏就要在心上相合法道。我們歸依三 寶,三個支分的涵義是歸依佛就是拜師父,他會教授方法, 歸依僧就是尋找助伴。因此歸依后是佛來傳給你法,你依著 法去做,由于法能斷絕苦因的緣故,如法

8、修行就能救拔你, 能真正解脫生死的怖畏,是這樣得到救拔的。究竟法寶亦是由其初修業(yè)時,遠一分過、修一分德, 斷證二事倍轉勝進而為安立,非離此外,忽從他來。究竟的法寶也是由最初修業(yè)時,離一分過、修一分德, 這樣開始在斷證的兩方面不斷輾轉地增長進步,最終達到究 竟之處,那時現(xiàn)前的就是真實的法寶。所以,真實的法寶、 究竟的法寶怎么在我們心中現(xiàn)前呢?也是通過依止法道在 自心上一分分地離過證德才能夠達到,它并不是從外面忽然 來的。總而言之,歸依以后關鍵是如教修行。故于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yè)及果差別,如理取舍而 修正行,是為修法。若不久思二業(yè)及果,如理取舍,則不能 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9、是故救拔果位 惡趣,須于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此復依賴于諸業(yè)果得 深忍信。所以在我們學習的時候,作了歸依以后,重點是歸依法。 歸依法就是歸依心上離苦得樂的道路,為此我們就應當著重 善巧通達善不善業(yè)的差別、導致果報的差別。明確見到了心 上的黑白兩條路以后,如理地取正道、 舍邪道來修正行,這 就叫修法。如果我們不能久久地思維善惡業(yè)及苦樂果報,并且如理 取舍,那就畢竟不能遮止惡趣的因。 縱然害怕惡趣,也不可 能脫離惡趣的怖畏。所以,救拔果位的惡趣必須在因上糾正、 對治自己的心隨不善而轉的狀態(tài)。只有把這股隨不善轉的邪 動力止住,換成往善路上走的動力,才是真正救拔了果的惡 趣。因此我們應當有如理分析的

10、理智和能力,知道歸依后該 怎么做才能得到救拔,為此第一步就要善學業(yè)果差別,因為 發(fā)生勵力的斷惡行善之心,根本上依賴于對業(yè)果獲得深忍 信,因此歸依以后應當學習業(yè)果。第二,引發(fā)一切善樂所有根本深忍信中分三: 一、思總 業(yè)果二、思別業(yè)果三、思已正行進止之理習近后世安樂方便這一科里有兩個內容,一是趣入圣教 最勝之門凈修歸依,二是一切善樂所有根本發(fā)深忍信。 以上 已經學習了趣入圣教的門徑一一修持歸依, 歸依以后著重是 要歸依法寶,為了得到離苦得樂,要如理地取舍善惡業(yè)果, 而這又源于對業(yè)果生起深忍信,因此下面開始講解發(fā)生一切 善樂的根本就是對于業(yè)果的深忍信。這又要分成三個方面來修持,一是思維總業(yè)果,二是思

11、 維別業(yè)果,三是思維之后取得了定解,正行就如理地進行和 遮止。也就是對于善業(yè)果方面要進取,對于惡業(yè)果方面要遮 止,如此就能實現(xiàn)今生和來世的各種善樂。初中分二:一、正明思總之理二、分別思惟今初(正明思總之理)首先要明確思維總業(yè)果的道理或者觀察修的涵義。初中有四。思維總業(yè)果有四個部分:一、業(yè)決定理;二、業(yè)增長廣 大;三、未造業(yè)不遇果;四、已造業(yè)不失壞。業(yè)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圣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 下至生于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fā)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 業(yè)所起,從不善業(yè)發(fā)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苦受, 下至羅漢相續(xù)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yè) 發(fā)生諸苦無有是處。業(yè)決定理就是要了解兩

12、點,一是一切樂從善業(yè)出生,一 切苦從不善業(yè)出生,其次要知道,苦樂的種種差別是隨著善 惡業(yè)的種種差別沒有紊亂而各別發(fā)起的。首先總的來看苦樂由善惡生,不管是凡夫還是圣者,無 論有什么樣適悅行相的樂受,下至生在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 發(fā)的樂受,這一切全部都是從先前造集善業(yè)而發(fā)起的, 從不 善業(yè)發(fā)生安樂無有是處。所有逼迫行相的苦受,下至羅漢相 續(xù)中的苦,一切都是從前造集不善業(yè)而起的,從善業(yè)發(fā)生諸 苦無有是處。寶鬟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 趣,一切生安樂。”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 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yè)生總苦樂。諸苦安樂種種差 別,亦從二業(yè)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若于業(yè)

13、果或決 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贊 為一切白法根本。寶鬟論說:苦是從不善生,如是導致生于惡趣,從 善而生于善趣,一切善都出生安樂。因此苦樂不是無因生, 也不是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唯一是從總的善不善業(yè)發(fā) 生總的苦樂。而且苦樂的各種差別也是隨著善惡業(yè)的種種差 別,沒有絲毫紊亂一一對應而起的。 也就是以善業(yè)相應地就 感召樂果,以惡業(yè)相應地就感召苦報。這樣對業(yè)果毫無欺罔 的決定相獲得定解,是一切內佛弟子的正見,贊嘆為一切白 法的根本。總而言之,我們所謂的業(yè)果正見,就是對于一切苦樂都是由善惡業(yè)生,沒有絲毫的紊亂、差錯生起定解。在因上能 夠斷定不是無因生,也不是由自在天、 上帝、真主或者無心 的自性、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