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和大題_第1頁
醫(y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和大題_第2頁
醫(y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和大題_第3頁
醫(y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和大題_第4頁
醫(y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和大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醫(yī)學免疫學名詞解釋部分免疫(immunity):是指機體識別“自己”與“非己”抗原,對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抗原發(fā)生排斥作用的一種生理功能。正常情況下,對機體有利;免疫功能失調(diào)時,會產(chǎn)生對機體有害的反應。1. 固有免疫應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稱非特異性或獲得性免疫應答,是生物體在長期種系發(fā)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機制。此免疫在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對外來病原體迅速應答,產(chǎn)生非特異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時在特異性免疫應答過程中也起作用。2. 適應性免疫應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稱特異性免疫應答,是在非特異性免疫基礎

2、上建立的,該種免疫是個體在生命過程中接受抗原性異物刺激后,主動產(chǎn)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動獲得的。3. 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即黏膜伴隨的淋巴組織。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細胞下的無包膜的淋巴組織。除執(zhí)行固有免疫外,還可執(zhí)行局部特異性免疫。4. 抗體(antibody) : 是b 細胞特異性識別ag后,增殖分化成為漿細胞,所合成分泌的一類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5. fab(fragment antigen binding):即抗原結合片段,每個fab段由一條完整的輕鏈和重鏈的vh和ch

3、1功能區(qū)構成,可以與抗原表位發(fā)生特異性結合。6. fc片段(fragment crytallizable):即可結晶片段,相當于igg的ch2和ch3功能區(qū),無抗原結合活性,是抗體分子與效應分子和細胞相互作用的部位。7. 4.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煞譃榉置谛秃湍ば蛢深?。8. 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即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是指表達fc受體細胞通過識別抗體的fc段直接殺傷被抗體包被的靶細胞。nk細胞是介導adcc的主要細胞。9. 補

4、體(complement):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動物血清與組織液中的一組不耐熱的、經(jīng)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zhì)。包括30余種可溶性蛋白和膜結合蛋白,故稱補體系統(tǒng)。10. 補體經(jīng)典途徑(classical pathway):是指以抗原抗體復合物為主要刺激物,使補體固有成分以c1、c4、c2、c3、c5c9順序發(fā)生酶促連鎖反應,產(chǎn)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和最終發(fā)生細胞溶解作用的補體活化途徑。11. 補體旁路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是指不經(jīng)c1、c4、c2活化,而是在b因子、d因子和p因子參與下,直接由c3b與激活物結合啟動補體酶促連鎖反應,產(chǎn)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和最終發(fā)生細胞溶解作用的補

5、體活化途徑。12. 補體mbl激活途徑(mbl pathway):在感染早期,體內(nèi)分泌甘露聚糖結合凝集素(mbl)和c反應蛋白。mbl與細菌表面的甘露糖殘基結合,然后與絲氨酸蛋白酶結合形成masp,masp繼而水解c4和c2啟動后序的酶促連鎖反應,產(chǎn)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和最終發(fā)生細胞溶解作用的補體活化途徑。13. mac(membrane attack complex):即膜攻擊復合物,由補體系統(tǒng)的c5b c9組成。該復合物牢固附著于靶細胞表面,最終造成細胞溶解死亡。14. 細胞因子(cytokine,ck): 是指由免疫細胞和某些非免疫細胞經(jīng)剌激而合成、分泌的一類具有生物學效應的小分子蛋白物質(zhì)

6、的總稱。 ck 能調(diào)節(jié)白細胞生理功能、介導炎癥反應、參與免疫應答和組織修復等 , 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補體之外的又一類免疫分子。15. 干擾素(interferon,ifn):因其具有干擾病毒感染和復制的能力而命名 , 根據(jù)來源和理化性質(zhì)的差異可分為 ifn-、 ifn-、ifn-三類。 ifn-和 ifn-主要由白細胞和成纖維細胞以及病毒感染的組織細胞產(chǎn)生 ,統(tǒng)稱為 i 型干擾素 , 通常由病毒感染誘導 產(chǎn)生 ;ifn- 主要由活化的 t 細胞和 nk 細胞產(chǎn)生 , 稱為ii型干擾素 , 通常由抗原與有絲分裂原誘導產(chǎn)生。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腫 瘤和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16. 腫瘤壞死因子(tumor

7、necrosis factor,tnf):是一類能引起腫瘤組織出血壞死的細胞因子,分為tnf-和tnf-兩類。前者主要由單核/巨噬細胞產(chǎn)生,又稱惡病質(zhì)素;后者主要由活化t細胞產(chǎn)生,又稱淋巴毒素。tnf的主要作用包括:殺瘤、抑瘤和抗 病毒作用;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促進和參與炎癥反應;致熱作用;引發(fā)惡病質(zhì)。17.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是由活化t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成纖維細胞等產(chǎn)生的一組細胞因子。csf可刺激造血干細胞和不同發(fā)育分化階段的造血細胞增殖分化,并在半固體培養(yǎng)基中形成細胞集落。主要包括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巨噬細

8、胞集落剌激因子(m-csf)、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干細胞因子(scf)等。18. 趨化性細胞因子(chemokine):是一個蛋白質(zhì)家族,這些蛋白質(zhì)氨基端多含有一或兩個半胱氨酸。根據(jù)其排列方式,將該類細胞因子分為三個亞類即亞類(cxc)、亞類(cc)和亞類(c)。作用是對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以及淋巴細胞起趨化作用。19. 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gf):是具有刺激細胞生長作用的細胞因子,包括轉(zhuǎn)化生長因子、表皮生長因子、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等。20. 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代表個體特異性的引起

9、移植排斥反應的同種異型抗原稱為組織相容性抗原,其中能引起強烈而迅速排斥反應的抗原系統(tǒng)稱為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21.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指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的一組緊密連鎖的基因群。這些基因彼此緊密連鎖、位于同一染色體上,具有控制同種移植排斥反應、免疫應答和免疫調(diào)節(jié)等復雜功能。22. hla i 類抗原(hla class antigen):是由輕、重兩條多肽鏈借非共價鍵連接組成的異二聚體分子。重鏈(即鏈)為多態(tài)性糖蛋白(分子量4400oda),是由人第6號染色體hla i類基因編碼的產(chǎn)物;輕鏈為非多態(tài)性微球蛋白

10、(2m,分子量12000da),是由人第15號染色體相應基因編碼的產(chǎn)物。hla i 類抗原分子可分為四個區(qū),即抗原肽結合區(qū)、免疫球蛋白樣區(qū) (ig 樣區(qū))、跨膜區(qū)、胞內(nèi)區(qū)。hla i抗原廣泛分布于所有有核細胞、血小板和網(wǎng)織紅細胞表面,而在神經(jīng)細胞、成熟的滋養(yǎng)層細胞表面尚未檢出;hla i類抗原也存在于各種體液中。23. hla類抗原(hla class antigen): 是由、兩條多肽鏈借非共價鍵連接組成的二聚體糖蛋白分子, 兩條鏈均有多態(tài)性,分子量分別為 3400oda ()和 2900oda ()。hla 類抗原是由第6號染色體hla類基因編碼的產(chǎn)物, hla 類抗原分子可分為四個區(qū),即

11、抗原肽結合區(qū)、免疫球蛋白樣區(qū)(ig 樣區(qū))、跨膜區(qū)、胞內(nèi)區(qū)。主要分布于b細胞、巨噬細胞和其他抗原提呈細胞表面,以及胸腺上皮細胞和活化t細胞表面;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和精子細胞上也可少量表達。24. hla 單元型(hla haplotype):是指在同一條染色體上緊密連鎖的hla諸位點上等位基因的組合。25. 多基因性(polygenic):指mhc由一組位置相鄰的基因座位組成,各自的產(chǎn)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26. 多態(tài)性(polymorphism):指一個基因座位上存在多個等位基因。27. 連鎖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分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時

12、出現(xiàn)的幾率高于或低于隨機出現(xiàn)的幾率。28. 單元型(haplotype):指染色體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組合。29. hla復合體(hla gene complex):是人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存在于人第6號染色體短臂,編碼產(chǎn)物稱為hla抗原。30. hla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是人類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由人第6號染色體短臂上的hla基因編碼,具有控制同種移植排斥反應、免疫應答和免疫調(diào)節(jié)等復雜功能。31. hla的基因型(genotype):即hla基因在體細胞兩條染色體上的組合。32. hla的表型(phenotype):即某一個體hla抗原的特異性

13、型別。33. 白細胞分化抗原(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是指血細胞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分化的不同階段及細胞活化過程中出現(xiàn)或消失的細胞表面標記分子。34. 聚類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應用單克隆抗體鑒定為主的方法,將來自不同實驗室的單克隆抗體所識別的同一分化抗原稱為聚類分化群。35. 細胞粘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s,cam):是指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zhì)間相互接觸和結合的一類分子的統(tǒng)稱,大多屬于糖蛋白,以受體配體結合的形式發(fā)揮作用,在胚胎的發(fā)育和分化、正常組織的維持、炎癥與

14、免疫應答、傷口修復、凝血及腫瘤的進展與轉(zhuǎn)移等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36.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igsf):是指一系列在氨基酸組成和結構上與免疫球蛋白可變區(qū)或(和)恒定區(qū)有較高同源性的蛋白分子。主要包括t細胞、b細胞抗原受體和信號傳導分子,如cd3、mhc、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受體fcr,如:某些細胞因子受體,如il-1、m-csf受體;部分cd分子,如cd4、cd8、cd28、cd54等。37. 淋巴細胞歸巢(lymphocyte homing):是指淋巴細胞的定向游動,包括淋巴干細胞向中樞淋巴器官歸巢,成熟淋巴細胞向外周淋巴器官歸巢,淋巴細

15、胞再循環(huán),以及淋巴細胞向炎癥部位遷移。其分子基礎是淋巴細胞歸巢受體與內(nèi)皮細胞上地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38. 淋巴細胞歸巢受體(lymphocyte homing receptor,lhr):是指存在于淋巴細胞表面的某些粘附分子,如:l-selectin, cla, lfa-1, vla-4, cd44, 47等。他們可以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上相應的地址素粘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淋巴細胞的歸巢。39. 非特異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稱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是生物體在長期種系發(fā)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防衛(wèi)機制。此免疫在個體出生時就具備,可對外來病原

16、體迅速應答,產(chǎn)生非特異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時在特異性免疫應答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40. 特異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是在非特異性免疫基礎上建立的,該種免疫是個體在生命過程中接受抗原性異物刺激后,主動產(chǎn)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動獲得的,又稱適應性或獲得性免疫(adaptive or acquired immunity)。41. 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 即nk 細胞,又稱大顆粒淋巴細胞,來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鑒別意義的表面標志。nk 細胞表面沒有抗原識別受體,可以直接或通過 adcc 效應非特異性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4

17、2. 抗原呈遞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指能夠捕獲、加工處理抗原,并將抗原呈遞給抗原特異性淋巴細胞的一類免疫細胞。主要包括單核吞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b細胞等。43.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mononuclear phagocyte system,mps):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包括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具有非特異性吞噬殺傷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特異性免疫應答各階段也起重要作用。44. m細胞(membranous cell/microfold cell):是散布于腸道粘膜上皮細胞間的一種特化的抗原轉(zhuǎn)運細胞,可以吞飲泡的形式將外來抗原轉(zhuǎn)運至胞質(zhì)內(nèi),在未降

18、解情況下,使外來抗原穿過m細胞,進入粘膜下結締組織,被巨噬細胞攝取,誘導特異性免疫應答。45. 反應性氧中間產(chǎn)物(reative oxygen intermediates,rois):是指在吞噬作用激發(fā)下,通過呼吸爆發(fā),激活細胞膜上的還原型反應輔酶(nadh氧化酶)和還原型輔酶(nadph氧化酶),使分子氧活化,生成超氧陰離子、游離羥基、過氧化氫和單氧態(tài)氧產(chǎn)生殺菌作用的系統(tǒng)。46. 反應性氮中間產(chǎn)物(reative nitrogen intermediates,rnis):是指巨噬細胞活化后產(chǎn)生的誘導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還原型輔酶或四氫生物喋呤存在條件下,催化l-精氨酸與氧分子反應,生成胍氨酸

19、和一氧化氮,產(chǎn)生殺菌作用的系統(tǒng)。47. 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receptor,tcr): 是t細胞特異性識別和結合抗原肽-mhc分子的分子結構, 通常與cd3分子呈復合物形式存在于t細胞表面。大多數(shù)t細胞的tcr由和肽鏈組成,少數(shù)t細胞的tcr由和肽鏈組成。48. tc細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 即殺傷性 t 細胞,表達cd8分子,識別抗原受mhc i類分子限制。主要功能是特異性殺傷靶細胞(如腫瘤細胞或病毒感染細胞),發(fā)揮細胞免疫效應。49. nk1.1t細胞(nk1.1t cell):是指表達nkr.p1c(nk1.1)的tcr-cd3的t細胞,廣泛分布

20、于骨髓、肝、脾、胸腺和淋巴結中,通常為cd4-cd8-t細胞,表面的tcr多為tcr型,可識別由cd1分子提呈的脂類核糖脂類抗原。50. 初始t細胞(naive t cell,tn):未受抗原刺激的表達cd45ra的t細胞,其tcr結構表現(xiàn)為高度的異質(zhì)性。51. 記憶性t細胞(memory t cell,tm):是一群在抗原驅(qū)動下發(fā)生寡克隆擴增,tcr結構相對均一并具有識別抗原特異性的t細胞群體,參與增強的再次免疫應答,表達cd45ro分子。52. b細胞抗原受體(b cell receptor,bcr): 是鑲嵌在b細胞膜上的免疫球蛋白(mig), 可以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相應的抗原分子。bcr

21、通常與ig、ig結合, 以復合物形式存在于b細胞表面。 成熟b細胞可以同時表達migm和migd。53. b1細胞(b1 lymphocyte): 又稱cd5+b細胞, 其主要特征是:膜表面只表達migm而不表達migd; 產(chǎn)生抗體不依賴t細胞,無免疫記憶; 對ti抗原應答, 產(chǎn)生的抗體類別為低親和性igm。54. b2細胞(b2 lymphocyte): 為cd5-b細胞, 其主要特征是: 膜表面同時表達migm和migd; 產(chǎn)生抗體依賴t細胞,有免疫記憶; 對td抗原應答, 產(chǎn)生igg和igm等類型抗體。55. 漿細胞(plasma cell or antibody forming cel

22、l): 是b細胞接受相應抗原剌激后, 在 il-2、4、5、6等細胞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的終未細胞,可合成分泌抗體。56. ig類別轉(zhuǎn)換(immunoglobulin class switch):在免疫應答過程中,抗原激活b細胞后膜上表達的ig和分泌的ig類別從igm轉(zhuǎn)換為igg、iga、ige等其他類別或亞類ig的現(xiàn)象。57. 等位排斥(allelic exclusion):是指b細胞中位于一對染色體上的輕鏈或重鏈基因,其中只有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得到表達,而另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不能表達的現(xiàn)象。58. 重組信號序列(recombination signal sequences):是由七核苷酸

23、的七聚體和九核苷酸的九聚體,中間間隔一非保守的12或23堿基對的間隔序列組成,是抗原受體基因重排和重組的重要信號。59. 造血干細胞(hemopoietic stem cell):是存在于造血組織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細胞,具有自我增生和分化功能,是各種血細胞的共同祖先,可增生分化產(chǎn)生多種功能不同的血細胞。60. 定向干細胞(committed stem cell):由造血干細胞增生分化而形成,包括多能定向干細胞和單能定向干細胞,是造血干細胞與成熟的子代細胞之間的過度類型。61. 抗原(antigen)是指能與tcr/bcr或抗體結合,具有啟動免疫應答潛能的物質(zhì)62. 半抗原(hapten):又稱不

24、完全抗原,是指僅具有與抗體結合的能力,而單獨不能誘導抗體產(chǎn)生的物質(zhì)。當半抗原與蛋白質(zhì)載體結合后即可成為完全抗原。63. 抗原決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指抗原分子中決定抗原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64. 表位(epitope)是與tcr、bcr或抗體特異性結合的基本單位,也稱抗原決定基。65. 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是一類必須依賴th細胞輔助才能誘導機體產(chǎn)生抗體的抗原。該抗原由t表位和b表位組成,絕大多數(shù)蛋白質(zhì)類抗原為td-ag,可刺激機體產(chǎn)生體液免疫應答和細胞免疫應答。66. 胸腺非依賴性抗原(thymus ind

25、ependent antigen,ti-ag):是一類不需要th細胞輔助即可誘導抗體產(chǎn)生的抗原。該抗原由b細胞絲裂原及多個重復的b表位組成,可使不成熟及成熟的b細胞應答,只產(chǎn)生體液免疫應答,不產(chǎn)生細胞免疫應答。67. 異種抗原(xenogenic antigen)即來自不同物種之間的抗原性物質(zhì)。該抗原在不同生物之間具有很強的免疫原性。68. 同種異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即同一種屬不同個體之間的抗原物質(zhì),如血型物質(zhì)等,可在同種不同個體之間誘導免疫應答。69. 異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是指一類與種屬無關的,存在于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的共同抗

26、原。該抗原與某些疾病的發(fā)生及診斷有關。70. 超抗原(superantigen,sag):是指在極低濃度下即可非特異性激活大量t細胞克隆增殖,產(chǎn)生極強的免疫應答,但又不同于絲裂原作用的抗原物質(zhì)。該抗原能刺激t細胞庫總數(shù)的1/20 1/5,且不受mhc限制,故稱為超抗原。71. 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是指具有攝取、加工、處理抗原,并能將抗原信息提呈給淋巴細胞的一類細胞。72. 專職性抗原提呈細胞(professional antigen presenting cell)指能表達mhc-ii類分子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等,具有強大的攝取、加工

27、和提呈抗原73. 抗原提呈(antigen present)是指抗原提呈細胞將抗原加工、降解為多肽片段, 并與mhc分子結合為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而轉(zhuǎn)移至細胞表面,再與tcr結合形成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體,提呈給t淋巴細胞的全過程。74. 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即來源于細胞外的抗原,如被吞噬的細菌或細胞等。75. 內(nèi)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即由細胞內(nèi)合成的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細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腫瘤細胞內(nèi)合成的蛋白。76. 穿孔素:是儲存在致敏tc細胞胞漿顆粒內(nèi)的一種蛋白物質(zhì),又稱c9相關蛋白。當與靶細胞密切接觸相互作用后,致敏t

28、c細胞可發(fā)生脫顆粒作用,釋放穿孔素。穿孔素的作用是在靶細胞膜上形成多聚穿孔素管狀通道,導致靶細胞溶解破壞。77. 絲氨酸蛋白酶:是儲存在致敏tc細胞胞漿顆粒內(nèi)的一種物質(zhì),脫顆粒時可隨穿孔素一道釋放。其作用是通過激活內(nèi)切酶系統(tǒng),使靶細胞dna斷裂,導致細胞凋亡。78. 協(xié)同刺激信號:免疫活性細胞活化需要雙信號刺激。第一信號是抗原提呈細胞表面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與淋巴細胞表面抗原識別受體結合、相互作用后產(chǎn)生的;第二信號即協(xié)同刺激信號,是抗原提呈細胞表面協(xié)同刺激分子與淋巴細胞表面協(xié)同刺激分子受體結合、相互作用后產(chǎn)生的。79. 免疫應答:機體接受抗原性物質(zhì)刺激后,體內(nèi)免疫細胞活化、增生分化和產(chǎn)生效

29、應的過程稱為免疫應答。80. 初次免疫應答:機體初次接受適量抗原免疫后, 需經(jīng)一定(較長)潛伏期才能在血清中出現(xiàn)抗體,該種抗體含量低,持續(xù)時間短;抗體以igm分子為主,為低親和性抗體。這種現(xiàn)象稱為初次免疫應答。81. 再次免疫應答:機體經(jīng)初次免疫后,在抗體下降期再用相同抗原進行免疫,則抗體產(chǎn)生的潛伏期明顯縮短,抗體含量大幅度上升,維持時間長久;抗體以igg分子為主,為高親和性抗體。這種現(xiàn)象稱為再次免疫應答或回憶應答 (anamnestic response)。82. 受體編輯:在骨髓中b細胞發(fā)育成熟的過程中,v(d)和j基因節(jié)段的重排是隨機發(fā)生的,因而有可能產(chǎn)生與自身抗原應答的b細胞克隆,或產(chǎn)

30、生具有不合適抗原受體的b細胞克隆。這些b細胞或發(fā)生凋亡,或在中樞或在外周淋巴器官中變?yōu)閷ψ陨頍o應答性。在周圍淋巴器官中的變化是藉ig基因的二次重排實現(xiàn)的。二次重排會修正編碼能與自身抗原應答的重鏈和輕鏈蛋白質(zhì)的基因,以此消除自身應答性b細胞。藉ig基因二次重排,而對b細胞的抗原受體作修正稱為受體編輯。83. 抗體親和力成熟:表達高親和力bcr的細胞與抗原抗體復合物中的抗原結合,攝取并把抗原加工成多肽片段,再把抗原肽hc ii 分子復合物提呈給生發(fā)中心周圍的或“侵入”生發(fā)中心的活化的th細胞。在此過程中,活化th藉細胞表面的cd154(cd40l)與b 細胞表面的cd40分子間的作用,向b細胞提供

31、必不可少的輔助刺激信號。只有那些表達高親和力抗原受體的b細胞,才能有效地結合抗原,并在抗原特異的th細胞的輔助下增殖,產(chǎn)生高親和力的抗體。這種現(xiàn)象稱為抗體親和力成熟。84. ig類別轉(zhuǎn)換:b細胞在igv基因重排完成后,其子代細胞均表達同一個igv基因,但igc基因(恒定區(qū)基因)的表達,在子代細胞受抗原刺激而成熟并增殖的過程中是可變的。每個b細胞開始時均表達igm,在免疫應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隨后即可表達和產(chǎn)生igg、iga或ige,盡管其igv不發(fā)生改變。這個變化即為類別轉(zhuǎn)換。85. 免疫調(diào)節(jié):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系統(tǒng)內(nèi)部各種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通過相互促進、相互制約,使機體對抗原刺激產(chǎn)生

32、的最適的復雜生理過程。86. 免疫耐受:指機體免疫系統(tǒng)接受某種抗原作用后產(chǎn)生的特異性免疫無反應答狀態(tài)。對某種抗原產(chǎn)生耐受的個體,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產(chǎn)生用常規(guī)方法可檢測到的特異性體液和(或)細胞免疫應答,但對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應答能力。87. 超敏反應: 又稱為變態(tài)反應, 是指機體對某些抗原初次應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發(fā)生的一種以機體生理功能紊亂或組織細胞損傷為主的特異性免疫應答。醫(yī)學免疫學問答題部分1. 簡述t及b淋巴細胞執(zhí)行特異性免疫的原理。t細胞和b細胞執(zhí)行特異性免疫,首先需要被抗原性物質(zhì)活化,而不同的抗原性物質(zhì)如病原體成分具有不同的抗原性。一個t或b細胞只表達一種

33、tcr或bcr,只能特異性地識別并結合一種ag分子,所以,t及b細胞對抗原的識別具有嚴格的特異性,而在t及b細胞的整個群體中,則能識別各種各樣的抗原分子。由于t及b細胞識別抗原的特異性,決定其執(zhí)行的免疫應答的特異性。1. 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的方式及作用。全身的淋巴細胞與淋巴結內(nèi)的淋巴細胞不斷進行動態(tài)更換。淋巴細胞經(jīng)淋巴循環(huán)及血液循環(huán),運行并分布于全身各處淋巴器官及淋巴組織中,經(jīng)淋巴循環(huán),經(jīng)胸導管進入上腔靜脈,再進入血液循環(huán)。血液循環(huán)中的淋巴細胞及各類免疫細胞在毛細血管后微靜脈處穿過高壁內(nèi)皮細胞進入淋巴循環(huán)。從而達到淋巴循環(huán)和血液循環(huán)的互相溝通。淋巴細胞的再循環(huán),使淋巴細胞能在體內(nèi)各淋巴組織及器官處

34、合理分布,能動員淋巴細胞至病原體侵入處,并將抗原活化的淋巴細胞引流入局部淋巴組織及器官,各類免疫細胞在此協(xié)同作用,發(fā)揮免疫效應。2. 簡述三類免疫性疾病。三大類免疫性疾病即超敏反應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和自身免疫病。超敏反應性疾?。河煽乖禺悜鸬膖及b細胞激發(fā)的過高的免疫反應過程而導致的疾病。分為速發(fā)型和遲發(fā)型。前者由抗體介導,發(fā)作快;后者由細胞介導,發(fā)作慢。免疫缺陷?。好庖呦到y(tǒng)的先天性遺傳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導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發(fā)生嚴重感染和腫瘤。自身免疫?。赫G闆r下,對自身抗原應答的t及b細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這些自身應答t及b細胞被活化,導致針對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35、3. 簡述抗體與免疫球蛋白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1) 區(qū)別:見概念。(2) 聯(lián)系:抗體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體。原因是:抗體是由漿細胞產(chǎn)生,且能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發(fā)揮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異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漿細胞瘤產(chǎn)生,其結構與抗體相似,但無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學結構上的概念,抗體則是生物學功能上的概念。4. 2試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學功能。(1) 與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 :主要由ig的v區(qū)特別是hvr的空間結構決定的。在體內(nèi)表現(xiàn)為抗細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學效應;在體外可出現(xiàn)抗原抗體反

36、應。(2)激活補體:igg(igg1、igg2和igg3)、igm類抗體與抗原結合后,可經(jīng)經(jīng)典途徑激活補體;聚合的iga、igg4可經(jīng)旁路途徑激活補體。(3)與細胞表面的fc 受體結合:ig經(jīng)fc段與各種細胞表面的fc受體結合,發(fā)揮調(diào)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應作用。(4)穿過胎盤:igg可穿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nèi)。(5)免疫調(diào)節(jié):抗體對免疫應答具有正、負兩方面的調(diào)節(jié)作用。5. 簡述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功能區(qū)及其功能。(1)ig的基本結構:ig單體是由兩條相同的重鏈和兩條相同的輕鏈借鏈間二硫鍵連接組成的四肽鏈結構。在重鏈近n端的1/4區(qū)域內(nèi)氨基酸多變,為重鏈可變區(qū)(vh),其余部分為恒定區(qū)(ch

37、);在輕鏈近n端的1/2區(qū)域內(nèi)氨基酸多變,為輕鏈可變區(qū)(vl),其余1/2區(qū)域為恒定區(qū)(cl)。vh與vl內(nèi)還有高變區(qū)。(2)免疫球蛋白的肽鏈功能區(qū):ig的重鏈與輕鏈通過鏈內(nèi)二硫鍵將肽鏈折疊,形成若干個球狀結構,這些肽環(huán)與免疫球蛋白的某些生物學功能有關,稱為功能區(qū)。igg、jga、jgd的h鏈有四個功能區(qū),分別為vh、ch1、ch2、ch3;igm、ige的 h 鏈有五個功能區(qū),多一個ch4區(qū)。l鏈有二個功能區(qū),分別為vl和cl。vl與vh是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的部位,cl與ch1上具有同種異型的遺傳標志,igg的ch2、igm的ch3具有補體c1q的結合部位,igg的ch3可與某些細胞表面的

38、fc受體結合,ige的ch2和ch3可與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的ige fc受體結合。6. 簡述單克隆抗體技術的基本原理。1975年,khler和milstein 首創(chuàng)了b淋巴細胞雜交瘤細胞和單克隆抗體技術。其基本原理是:使小鼠免疫脾細胞與小鼠骨髓瘤細胞融合,形成雜交瘤細胞,每一個雜交瘤是用一個b細胞融合而產(chǎn)生的克隆。這種細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細胞大量無限增殖的特性,又繼承了免疫b細胞合成分泌特異性抗體的能力。將這種融合成功的雜交瘤細胞株體外擴增或接種于小鼠腹腔內(nèi),則可從上清液或腹水中獲得單克隆抗體。用這種方法制備的抗體具有結構高度均一,特異性強,無交叉反應等特點。7. 簡述補體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組成

39、。(1)概念:見名詞解釋1。(2)補體系統(tǒng)由30多種成分構成,按其生物學功能分為三類:a.固有成分:存在于體液中、參與活化級聯(lián)反應的補體成分,包括c1c9、mbl、b因子、d因子。b.補體調(diào)節(jié)蛋白:以可溶性或膜結合形式存在。包括備解素、c1抑制物、i因子、c4結合蛋白、h因子、s蛋白、sp40/40、促衰變因子、膜輔助因子等。c.補體受體:包括cr1cr5、c3ar、c4ar、car等。8. 比較三條補體激活途徑的異同。三條途徑的區(qū)別見下表:區(qū)別點經(jīng)典途徑旁路途徑mbl途徑激活物igg13或igm與ag復合物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和igg4mbl參與成分c1c9c3,c5c9, b、p

40、、d因子同經(jīng)典途徑c3轉(zhuǎn)化酶c4b2bc3bbb同經(jīng)典途徑c3轉(zhuǎn)化酶c4b2b3bc3bnbb同經(jīng)典途徑所需離子ca2 mg2mg2同經(jīng)典途徑作用參與特異性免疫在感染后期發(fā)作用參與非特性免疫,在感染后期發(fā)揮作用同經(jīng)典途徑相同點:三條途徑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即形成膜攻擊復合物溶解細胞。9. 簡述補體系統(tǒng)的生物學功能。(1)溶菌和溶細胞作用:補體系統(tǒng)激活后,在靶細胞表面形成mac,從而導致靶細胞溶解。(2)調(diào)理作用:補體激活過程中產(chǎn)生的c3b、c4b、ic3b都是重要的調(diào)理素,可結合中性粒細胞或巨噬細胞表面相應受體,因此,在微生物細胞表面發(fā)生的補體激活,可促進微生物與吞噬細胞的結合,并被吞噬及殺傷。

41、(3)引起炎癥反應:在補體活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炎癥介質(zhì)c3a、c4a、c5a。它們又稱為過敏毒素,與相應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激發(fā)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之類的血管活性物質(zhì),從而增強血管的通透性并刺激內(nèi)臟平滑肌收縮。c5a還是一種有效的中性粒細胞趨化因子。(4)清除免疫復合物:機制為:補體與ig的結合在空間上干擾fc段之間的作用,抑制新的ic形成或使已形成的ic解離。循環(huán)ic可激活補體,產(chǎn)生的c3b與抗體共價結合。ic借助c3b與表達cr1和cr3的細胞結合而被肝細胞清除。(5)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c3可參與捕捉固定抗原,使抗原易被apc處理與遞呈。補體可與免疫細胞相互作用,調(diào)節(jié)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參與調(diào)節(jié)多種

42、免疫細胞的功能。10. 簡述細胞因子共同的基本特征。細胞因子通常為低相對分子質(zhì)量(1530kd)的分泌性糖蛋白;天然的細胞因子是由抗原、絲裂原或其他刺激物活化的細胞分泌;多數(shù)細胞因子以單體形式存在,少數(shù)可為雙體或三體形式;細胞因子通常以非特異性方式發(fā)揮作用,也無mhc限制性;細胞因子具有極強的生物學效應,極微量的細胞因子就可對靶細胞產(chǎn)生顯著的生物學效應;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和作用具有多源性和多向性;細胞因子作用時具有多效性、重疊性以及拮抗效應和協(xié)同效應,從而形成復雜的網(wǎng)絡;多以旁分泌和(或)自分泌及內(nèi)分泌形式在局部或遠處發(fā)揮作用。11. 細胞因子有哪些主要的生物學功能 ? 細胞因子的主要生物學作用有

43、:抗感染、抗腫瘤作用 , 如ifn、tnf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如il-1、il-2、il-5、ifn等。刺激造血細胞增殖分化,如m-csf、g-csf、il-3等。參與和調(diào)節(jié)炎癥反應。如:il-1、il6、tnf等細胞因子可直接參與和促進炎癥反應的發(fā)生。12. 簡述細胞因子及其受體的分類。細胞因子共分六類: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長因子和趨化性細胞因子。細胞因子受體共分五個家族: 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il-1、il-6、m-csf、scf、fgf等受體屬于此類。 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又稱紅細胞生成素受體家族或造血因子受體家族。il-2il-7、il-9、il-11、

44、il-13、il-15、gm-csf、g-csf受體屬于此類。 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這類受體是干擾素的受體。 iii型細胞因子受體家族,又稱腫瘤壞死因子受體家族,是tnf及神經(jīng)生長因子受體。 趨化性細胞因子受體家族,這一家族是受體是g蛋白偶聯(lián)受體。13. hla復合體的結構及產(chǎn)物:根據(jù)hla復合體各位點基因及其編碼產(chǎn)物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將hla復合體分為三個區(qū)域,即i類基因區(qū)、類基因 區(qū)和介于i類與類基因區(qū)之間的類基因區(qū)。(1)i類基因區(qū)內(nèi)含經(jīng)典hla的a、b、c基因位點和新近確定的非經(jīng)典 hla的e、f、g、h等基因位點。hla的a、b、c各位點基因編碼 hla i類抗原分子的重鏈(鏈),

45、與2m結合共同組成人類的 hla i類抗原。(2)類基因區(qū)包括hla的dp、dq、dr三個亞區(qū)和新近確定的hla的dn、do、dm三個亞區(qū)。hla的dp、dq、dr三個亞區(qū)編碼相應的hla的dp、dq、dr抗原的鏈和鏈,組成hla 類抗原。(3)類基因區(qū)位于i類與類基因區(qū)之間,內(nèi)含眾多編碼血清補體成分和其他血清蛋白的基因,主要基因產(chǎn)物為 c4、c2、b因子、腫瘤壞死因子和熱休克蛋白70等。14. hla 的多態(tài)性主要由以下原因所致:復等位基因:hla復合體的每一個位點均存在為數(shù)眾多的復等位基因,這是hla高度多態(tài)性的最主要原因。共顯性:hla復合體中每一個等位基因均為共顯性,從而大大增加了人群

46、中hla表型的多樣性。15. mhc 抗原分子的主要生物學功能有 :(1) 引起移植排斥反應。器官或組織細胞移植時,同種異體內(nèi)mhc抗原可作為異己抗原刺激機體,發(fā)生強烈的移植排斥反應。(2) 抗原提呈作用。在抗原提呈細胞內(nèi),mhc分子通過抗原肽結合區(qū)與胞漿內(nèi)加工處理過的抗原肽結合,形成mhc-抗原肽復合體,經(jīng)轉(zhuǎn)運表達于抗原提呈細胞表面,可被具有相應抗原受體的淋巴細胞識別結合,完成抗原呈遞,啟動免疫應答。(3) 制約免疫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即mhc限制性。抗原提呈細胞與t細胞相互作用時,只有當二者mhc分子一致時, t細胞才能被激活,即細胞間相互作用的mhc限制性。cd4th細胞與抗原提呈細胞之間相

47、互作用受mhc類分子的制約,cd8tc細胞與腫瘤或病毒感染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受mhc i類分子的制約。(4)誘導胸腺細胞分化。mhc分子參與胸腺細胞(前t細胞) 在胸腺中的分化和發(fā)育。通過陰、陽性選擇后,胸腺產(chǎn)生對自身抗原無反應性的t細胞,形成天然自身免疫耐受;同時亦產(chǎn)生對非己抗原具有應答作用的t細胞,t細胞對非已抗原的應答作用受mhc分子制約。16. hla i 類和類抗原的結構、組織分布、功能及與抗原肽相互作用特點:hla抗原類別肽結合結構域表達特點組織分布功能與抗原肽相互作用特點類(a、b、c)12共顯性所有有核細胞表面識別和提呈內(nèi)源性抗原肽,與輔助受體cd8結合,對ctl的識別起限制作

48、用類抗原凹槽兩端封閉,接納的抗原肽長度有限,為810個氨基酸殘基,錨定位為p2和p9類 (dr、dq、dp)11共顯性apc 及活化的t 細胞識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與輔助受體cd4結合,對th的識別起限制作用類抗原凹槽兩端開放,接納的抗原肽長度變化較大,為1317個氨基酸殘基,錨定位為p1、p4、p6和p917. 白細胞分化抗原的生物學作用有:參與細胞生長、分化、正常組織結構的維持參與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細胞的相互識別,免疫細胞抗原識別、活化、增值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的發(fā)揮造血細胞的分化和造血過程的調(diào)控參與炎癥的發(fā)生、血栓形成和組織修復腫瘤的惡化和轉(zhuǎn)移。18. 粘附分子的分類和功能:粘附分子根

49、據(jù)結構特點分為整合素家族、選擇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鈣粘蛋白家族,此外還有一些尚未歸類的粘附分子。功能:參與免疫細胞的免疫發(fā)育與分化。如胸腺細胞發(fā)育成熟過程中涉及到胸腺細胞上cd8和cd4分子與胸腺基質(zhì)細胞上的mhc、類抗原間的相互作用;t細胞活化分化過程中必須有粘附分子提供的細胞間協(xié)同刺激信號的存在。通過白細胞與血管內(nèi)皮細胞上的粘附分子之間的作用參與炎癥過程 通過淋巴細胞上的淋巴細胞歸巢受體與內(nèi)皮細胞上的地址素之間的作用參與淋巴細胞歸巢。19. 參與t細胞識別、粘附及活化的cd分子的種類 、結構特點、識別配體及其功能有:種類結構特點識別配體功能cd3五聚體,與tcr組成tcr/cd3復合

50、物穩(wěn)定tcr結構、傳遞活化信號cd4單體分子mhc類分子增強tcr與apc或靶細胞的親和性,并參與信號傳導。cd8異源二聚體mhc類分子增強tcr與apc或靶細胞的親和性,并參與信號傳導。cd2單體分子cd58(lfa-3)增強t細胞與apc或靶細胞的粘附及cd2分子所介導的信號傳導cd58單體分子cd2促進t細胞識別抗原,參與t細胞信號傳導cd28同源二聚體b7提供t細胞活化的輔助信號cd152同源二聚體b7對t細胞活化有負調(diào)節(jié)作用cd40l三聚體cd40 是b細胞進行免疫應答和淋巴結生發(fā)中心形成的重要條件20. 參與b細胞識別、粘附及活化的cd分子的種類 、結構特點、識別配體及其功能有:種

51、類結構特點識別配體功能cd79異源二聚體與mig組成bcr復合物,介導b細胞信號傳導cd19單體分子促進b細胞激活cd21單體分子c3片段eb病毒增強b細胞對抗原的應答,參與免疫記憶cd80/cd86單體分子cd28提供t細胞活化的輔助信號cd40單體分子cd40l是b細胞進行免疫應答和淋巴結生發(fā)中心形成的重要條件21. igfc受體的分類和功能分別為:(1)fcr:是igg fc受體,又可分為 f cr (即cd64):是高親和力igg fc受體,可介導adcc,清除免疫復合物,促進吞噬細胞對顆粒性抗原的吞噬作用,促進吞噬細胞釋放il-1、il-6和tnf-等介質(zhì); fcr (即cd32):

52、是低親和力igg fc受體,可介導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和氧化性爆發(fā);fcr(即cd16):是低親和力igg fc受體,可與fcr鏈或與tcr-cd3鏈相連,傳遞活化信號,并可介導促進吞噬和adcc作用。(2)fcr(即cd89):是iga fc受體,能結合iga,介導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超氧產(chǎn)生、釋放炎癥介質(zhì)以及發(fā)揮adcc。(3)fcr:是ige fc受體,可分為:fcr :是ige高親和力受體,可介導型超敏反應; fcr(即cd23):是ige低親和力受體,可以不同方式參與ige合成的調(diào)節(jié)。22. t細胞主要的表面分子及其主要作用是表面分子主要作用tcr特異性識別由mhc分子

53、提呈的抗原肽cd3穩(wěn)定tcr結構,傳遞活化信號cd4/cd8增強tcr與apc或靶細胞的親和性,并參與信號傳導。cd28lfa-2(cd2)提供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可與cd58結合,能介導t細胞旁路激活途徑,還能介導效應階段的激活途徑cd40l可表達于部分活化的t細胞表面,可與b細胞表現(xiàn)cd40結合,產(chǎn)生的信號是b細胞進行免疫應答和淋巴結生發(fā)中心形成的重要條件。絲裂原受體與絲裂原結合后,直接使靜止狀態(tài)的t細胞活化增殖轉(zhuǎn)化為淋巴母細胞th1細胞與th2細胞各分泌的細胞因子及其主要作用是:th1細胞分泌il-1、ifn-、tnf-等細胞因子,引起炎癥反應或遲發(fā)型超敏反應;th2細胞分泌il-4、

54、il-5、il-6、il-10等細胞因子,誘導b細胞增殖分化合成并分泌抗體,引起體液免疫應答。23. ts細胞既可以是cd4t細胞又可以是cd8t細胞。24. t細胞與b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不同,t細胞是tcr而b細胞是bcr;初始t細胞與記憶t細胞: 二者表面cd45分子的異構型不同,初始t細胞表達cd45ra,而記憶t細胞表達cd45ro;th1細胞與th2細胞:二者分泌的細胞因子不同, th1細胞分泌il-1、ifn-,與tdh和tc細胞的增殖分化成熟有關,可促進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而th2細胞偏向于分泌il-4、il-5、il-6、il-10,與b細胞增殖成熟和促進抗體生成有關,可增強

55、抗體介導的免疫應答。25. cd8殺傷性t細胞破壞靶細胞的機制有2種:細胞裂解和細胞調(diào)亡。細胞裂解:cd8殺傷性t細胞特異性識別靶細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后,通過顆粒胞吐釋放穿孔素,使靶細胞膜上出現(xiàn)大量小孔,膜內(nèi)外滲透壓不同,水分進入胞漿,靶細胞脹裂而死;細胞調(diào)亡:有2種不同機制:tc活化后大量表達fasl,可與靶細胞表面的fas結合,通過fas分子胞內(nèi)段的死亡結構域激活caspase,在激活一系列caspase,引起死亡信號的逐級轉(zhuǎn)導,最終激活內(nèi)源性dna內(nèi)切酶,使核小體斷裂,并導致細胞結構毀損,細胞死亡;tc細胞顆粒胞吐釋放的顆粒酶,可借助穿孔素構筑的小孔穿越細胞膜,激活另一個c

56、aspase10, 引發(fā)caspase級聯(lián)反應,使靶細胞調(diào)亡。26. nk1.1t細胞表型的特點有:表達nkr.p1c(nk1.1), 通常為cd4-cd8-, tcr多為tcr。其功能有:細胞毒作用:可分泌穿孔素使靶細胞溶解; 胸腺中的該細胞可通過fasl/fas途徑誘導cd4cd8雙陽性的胸腺細胞調(diào)亡;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在受某些抗原刺激時,如寄生蟲感染,可分泌大量il-4,可誘導活化的th0細胞分化為th2細胞,參與體液免疫應答或誘導b細胞發(fā)生ig類別轉(zhuǎn)換,產(chǎn)生特異性ige;在病毒抗原作用下,可產(chǎn)生ifn-,與il-12共同作用,可使th0細胞轉(zhuǎn)向th1細胞,增強細胞免疫應答。27. b細胞的

57、特點:在哺乳動物,b細胞在骨髓中發(fā)育成熟,成熟b細胞可定居于周圍淋巴組織,是體內(nèi)唯一能產(chǎn)生抗體的細胞,b細胞表面可表達多種膜分子,如:bcr、cd79a、cd79b、cd19、cd20、cd40、cd80、cd86、cd35、cd21、cd22、cd32、mhc分子、絲裂原受體等等。b細胞的主要生物學功能。(1)產(chǎn)生抗體,參與特異性體液免疫;(2)作為apc,提呈抗原;(3)產(chǎn)生細胞因子,參與免疫應答炎癥反應及造血過程。28. b1細胞與b2細胞的主要特征:性質(zhì)b1b2初次產(chǎn)生時間胎兒期出生后分布胸腔腹腔外周免疫器官cd5bcrmigmmigm, migd識別抗原ti抗原td抗原更新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產(chǎn)生自發(fā)性ig的產(chǎn)生高低特異性多反應性單特異性,尤在反應后分泌的ig的同種型igmiggiggigm免疫記憶易形成不易形成29. 簡述bcr多樣性產(chǎn)生的機制。bcr是通過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