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理論的回望及前景_第1頁
體育教育理論的回望及前景_第2頁
體育教育理論的回望及前景_第3頁
體育教育理論的回望及前景_第4頁
體育教育理論的回望及前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體育教育理論的回望及前景 作者:楊軍 閆建華 單位:河南大學 體育學院 第一階段(1964-1978年) 1964年勞衛(wèi)制改為青少年體育鍛煉標準,所以,這一階段應是實行“體育鍛煉標準”的起始階段,但隨著“軍國民體育”的抬頭,1967年底軍訓課開始逐漸代替了體育課,1971年后軍體課正式列入課程表。此時的學校體育評價以學生的軍事技能為主。 1978年實施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首次在考核項目中設置了素質項目,促進了“課課練”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使增強學生體質的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得到落實,評價領域主要集中在速度運動素質、速度耐力運動素質、爆發(fā)力運動素質、力量素質運動技能及力量素質

2、方面,而且把學生體質是否有所增強作為評定學校體育工作成績的標準,這一評價思想一直影響至今。 這一階段由于“”十年的影響,真正開展學校體育評價工作的時間較短,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評價思想及模式也僅散見于有限的規(guī)范性文件當中??偨Y建國到1978年時期我國學校體育評價工作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全盤蘇化、“”和“”的影響,和同時期國外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研究快速發(fā)展相比,我國的理論研究近乎一片空白。評價的實踐工作雖然僅集中在對學生體能的測試方面,但其活動的進行為我國當時學校體育工作的開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也為今后理論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探索創(chuàng)新和快速發(fā)展時期(1979年至今) 在黨的十一屆

3、三中全會春風的吹拂下,我國迎來了思想的解放、經(jīng)濟的發(fā)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興、科學的春天,作為教育事業(yè)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工作也逐步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伴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關于學校體育評價理論的研究也步入了改革創(chuàng)新和快速發(fā)展時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第一階段(1979-2001年) 這一階段以1979年教育部等四部委聯(lián)合召開的揚州會議為主要標志。伴隨著改革的進程,學校體育評價理論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廣泛的開展,取得了一些成果,形成了一定理論積累。1975年原國家體委公布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后經(jīng)1982年和1990兩次修改)、1990年原國家教委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guī)定和國務院

4、1999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學校體育評價理論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導。 1.1主要研究成就 體育測量與評價的研究有所發(fā)展,起步較早的是廣州體育學院的陳駿良。1982年廣州體育學院受教育部的委托,舉辦了“體育測量”的學習班和學術討論會。廣州體育學院體育測量與評價教學小組在陳駿良的主持下,收集、分析研究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了體育測量與評價較為完整的內(nèi)容體系表。該教學小組還結合我國體育師資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需要,分析了我國體育院系開設體育測量與評價課程的意義,提出了在我國如何開展該課程的具體設想,為形成我國自己的體育測量與評價奠定了基礎。 產(chǎn)生了一些有較高學習和應用價值的專

5、著。較早的研究成果是邢文華等1983年編著出版的中小學生體質測定與評價和1985年出版的體育測量與評價;1987年趙秋蓉等編著的體育測量評價出版;1987年陳駿良主編,國內(nèi)第一本經(jīng)國家教委審定的體育測量學基礎教材出版,1991年其又編譯了體育測量與評價,把國外學校先進的體育評價理論引進到了我國,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參考;1995年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編著了體育測量評價,成為我國體育院系學生的正式教材,為我國培養(yǎng)學校體育評價理論研究和實踐人才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一階段研究領域逐漸擴大,涉及到學生、教師活動、學校體育管理等多個方面;評價方法的研究得到重視,對學生評價的具體步驟和方法已有較詳細

6、的設計,有數(shù)十位專家學者設計了各種評價指標體系和具體的評價方法;模糊數(shù)學評判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提出了目標評價模式,華東師范大學的張爭鳴認為“要進行學校體育評價,必須探討如何制定合理的、可行的、可測的、可靠的學校體育目標體系?!彼瑫r提出了“必須以定性描述為基礎,采用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觀點,這些觀點至今仍是我國教育評價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重點。 1.2研究特點該階段評價方法研究較多,對于學校體育在實踐 中應采取什么類型的評價形式研究較少。譬如應采取相對評價還是絕對評價,抑或是個體內(nèi)差異評價;對學生、教師應采用過程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這方面的基礎理論研究明顯不足。僅有劉永東、王劍君提出“

7、體育成績的評定應著眼于教學開始與結束時成績的變化上,利用進步分評價體育成績不僅可能,而且必要”。 他們建立了進步分評價常模,并建議采取個體內(nèi)差異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這一階段關于學校體育評價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成果,其中對學校體育評價理論的發(fā)展進行了有意的探索,對當時高校體育工作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有些學者已經(jīng)注意到有些觀念和具體評價方法已不能適應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要求,譬如林永森就對當時的體育效果評價提出了“身體素質檢測不確定性、賦值評價分值安排難求合理和評價體系忽視了課外活動的內(nèi)容”3個方面的質疑,并提出了建立合理體育效果評價的新思路。 2第二階段(2002年至今) 20

8、02年教育部制定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確定體育課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和課程建設等3個方面,并分別就這3個方面的評價內(nèi)容給予了原則性規(guī)定。同年又頒布了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對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原則做了詳細的規(guī)定。 2.1主要研究成就 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學校體育評價理論,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李建軍編著的新課程的學校體育評價以“體育與健康課程評價”為主要研究內(nèi)容,明確提出了發(fā)展性和“主體取向”的學校體育評價思想,為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姚蕾和楊鐵黎所著中小學體育教學評價的基本理論與實踐關注了學生體育態(tài)度的評價,認為“通過對

9、體育態(tài)度的測量,可以檢驗體育教學大綱的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對學生情感究竟有什么樣的影響,為改進體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提供較為客觀的理論依據(jù)?!辈W生體育態(tài)度評價的具體方法進行了分析。 四川大學體育學院的張超慧等編著的學校體育評價不僅對學校體育評價從理論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而且介紹了評價實踐的一些具體方法。對元評價的研究受到重視,建立了一定的元評價量化分析模型。金紅珍在分析教學評價元評價的內(nèi)涵和意義基礎上提出了體育教學評價信度和效度的量化分析模型。楊軍等人所著學校體育評價理論與實踐一書,不僅對國內(nèi)外關于學校體育評價現(xiàn)狀進行了闡述,確立了學校體育評價的理論基礎,并且對學校評價、體育教師評價和學生評

10、價方法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這一階段的研究把統(tǒng)計學、數(shù)學模型、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知識應用到學校體育評價中來,出現(xiàn)了一些對國外學校體育評價的研究成果。張建華、楊鐵黎、殷恒嬋通過對美、日兩國體育教學評價的改革和發(fā)展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了解到國外體育教學評價的共同發(fā)展趨勢是“重視過程性評價和個性評價、評價內(nèi)容多元化、評價方法和工具多樣化、強調定性與定量化評價相結合”,對我國體育教學評價改革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該階段提出了發(fā)展性評價理論,有不少學者對自我評價、形成性評價、多元評價體系進行了理論研究,并構建了多種評價指標體系,如張京生等人在2002至2003運用發(fā)展性評價理論進行了體育學習行為和效果的跟蹤試驗,

11、驗證了發(fā)展性評價對學生體育學習與學習效果的積極影響。楊軍、閆建華等人在發(fā)展性評價理論基礎上把質性評價引入體育教師評價,構建了質性評價和量化評價相結合的多元主體參與的體育教師業(yè)務能力評價體系,使評價更全面,更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業(yè)務能力的提高。 2.2研究特點 高校體育評價研究更加深入,關于中小學校體育評價也受到重視。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推廣以及國家對中小學評價制度改革提出的要求,這一時期關于中小學體育評價的研究熱情空前的高漲,產(chǎn)生了大量有影響的研究成果。 研究領域更加廣泛,涉及到了學生體育學習行為和態(tài)度、體育考核、課余訓練及學校體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對體育教師綜合素質的評價研究受到了

12、關注。 開始對現(xiàn)行評價體系進行反思和改革,隨著教育評價理論的發(fā)展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過去學校體育評價理論中的一些觀點和方法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不少學者在研究先進評價理論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過去學校體育評價體系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好的改革意見,構建了不少新的評價體系。如陳玉清、李漢超從“以人為本”理念的角度,對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評價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更新觀念、建立創(chuàng)新評價體系的思路和建議。 反思與展望 1對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的反思 1.1研究成果 總結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發(fā)展性評價模式被廣泛認同,初步建立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

13、評價體系,其中關于學校體育評價的概念、作用、功能、類型、標準、基本程序、基本原則、搜集與處理評價信息的方法和元評價的方法等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在指導實踐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我國的教育改革和學校體育工作的深入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1.2研究不足 學校體育質性評價研究不足。已有研究,不管是體系的構建還是評價方案的設計,大都停留在量化評價方面。雖然有些學者提出了學校體育評價應堅持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原則,但對學校體育進行質性評價的專門研究還很欠缺。 對體育教師缺乏區(qū)分性評價。由于教師這一職業(yè)有著明顯的生命循環(huán)周期,教師在他們不同的職業(yè)生涯階段有著不同的需要和技能水平。對于不同的教

14、師群體,針對他們的評價標準、評價時間、評價程序也應各不相同,因此,應對教師進行區(qū)分性評價。忽視不同地域、不同發(fā)展時期教師需求的差異,不利于教師個性的發(fā)展和專業(yè)能力的提高。片面強調學校體育評價和獎懲的脫離。發(fā)展性評價無疑是較適合我國教育發(fā)展的評價理論,其強調功利效應的“低利害”,但有些研究片面地認為學校體育評價應完全和獎懲脫離。正是這種對發(fā)展性評價的偏頗理解,導致一些理論研究和評價活動在現(xiàn)實中難以貫徹和執(zhí)行。 2對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的展望 展望今后我國學校體育評價研究,評價理念將更加開放和多元化,評價更加重視學生和教師的人格發(fā)展,更加重視評價者和被評價人之間交互式心理建構,具體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將更加注重質性評價的研究,尤其應加強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有效結合的研究。量化評價固然有嚴謹、易操作的優(yōu)點,但對評價對象的情感、態(tài)度、動機等的把握卻無能為力,質性評價恰恰可以彌補它的不足,只有二者有機結合,才真正符合發(fā)展性評價理念。 2)將更加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