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以密歇根大學為例_2_第1頁
如何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以密歇根大學為例_2_第2頁
如何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以密歇根大學為例_2_第3頁
如何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以密歇根大學為例_2_第4頁
如何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以密歇根大學為例_2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如何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以密歇根大學為例    六、總結(jié)與討論正如美國學者霍利(karri holley)所言,“若要高校產(chǎn)生跨學科變化,就需要在多個制度層面做出努力。”36密大校級管理層正是通過上述各種組織和制度化的建設,為師生廣泛地開展各項跨學科實踐提供了支持和保障。概括地來講,這種學校層面的制度化努力至少具有以下兩個突出特征:第一,重視跨學科組織的培育、組建與治理。一所大學的跨學科實踐無論多么熱火朝天,總歸要寄托在一定的基層學術組織當中開展。當基于傳統(tǒng)學科的學術組織不能滿足跨學科實踐的需要時,密大一方面通過自上而下地組建獨立建制的跨

2、學科組織(如生命科學研究所和社會研究所),另一方面通過自下而上的認可并資助一些散落在校園內(nèi)的跨學科力量的方式(如密大立方體、跨學科工作坊和教師集群聘任崗),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組織可能對跨學科實踐產(chǎn)生的抑制作用。正是這種“日益復雜化、分層化和交叉式的組織安排,產(chǎn)生了一種可承載多重且相互矛盾的知識生產(chǎn)需求的能力”,37從而使大學順應了當前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變化趨勢。正如密大校長施萊賽爾(mark schlissel)所言:“世界上幾乎沒有什么重大問題是僅用一個學科的知識就可以解決的,探索真理需要我們的集體智慧,需要我們彼此信賴、攜手共進,超越大學現(xiàn)有的組織形式我們應該實現(xiàn)各院系所間的策略性協(xié)同,這并不意味

3、著我們要放棄19個學院各自業(yè)已具備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及因其所至的在眾多領域所取得的優(yōu)異成績,而是意味著我們要思考如何才能提供給我們的學院以對的資源和工具,使其共同規(guī)劃,并最終實現(xiàn)其在基礎設施、師資力量和學位項目上的投入互補,實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之和。”38與此同時,為了使跨學科組織持續(xù)有效地發(fā)揮效力,密大亦采取了非常靈活的治理手段,一方面允許師生自由組織和治理所在的跨學科組織(如跨學科工作坊),另一方面又輔以教務長辦公室、研究生院對其進行動態(tài)監(jiān)督和績效評估,從而既發(fā)揮了師生的自主性,又保證了組織運行的效率。第二,注重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實踐的結(jié)合。或許是由于受跨學科知識積累的有限性和不確定性的影響,目

4、前,不少大學的跨學科實踐往往單方面地強調(diào)研究,而相對忽略跨學科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密大則在關注跨學科研究的同時,也非常注重為跨學科的教與學創(chuàng)造條件。例如,獨立運作的生命科學研究所和社會研究所除了探索復雜的跨學科問題以外,均將跨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看作其組織的使命之一;由學生或教師自主發(fā)起成立的跨學科工作坊亦是將構(gòu)建師生間的討論平臺與促進學生博士論文的寫作看作其主要的組織目標;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住宿學院制度則更是為其在日?;又虚_展跨學科學習,創(chuàng)造了難得的多元共生的學習環(huán)境。綜上所述,盡管我們并不能確定通過如上的制度建設,密大師生在研究、教學與學習的過程中,是否已經(jīng)將一種跨學科式的文化深植內(nèi)心,

5、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有關制度的聯(lián)合發(fā)力,跨學科的文化已在醞釀并逐步嵌入到了密大的機體當中,持續(xù)地影響著每一個生長其中的學生、教師和管理者。而一旦這種跨學科文化隨著制度化的建設被大學的利益攸關者認可和接受,那么它就將有可能在未來引領大學走向更加深刻和持久的跨學科變革與改造。最后需要強調(diào)的是,密大在推動師生跨學科實踐中的很多制度策略并非其所獨創(chuàng),它在很大程度上亦受到其他世界一流大學(特別是美國的)有關策略的影響,如關于跨學科教師的聯(lián)聘制在美國就有很多研究型大學在踐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國大學跨學科實踐的創(chuàng)新,亦要全面模仿其上述的做法。套用一句改革者的口號,“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

6、如何在我國大學中推動跨學科的研究、教學與學習,需要我們在自己的土壤中不斷地實驗、探索和改造。參考文獻:1張煒.學術組織再造:大學跨學科學術組織的成長機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4.2英邁克爾·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爾佳·諾沃提尼,等.知識生產(chǎn)的新模式:當代社會科學與研究的動力學m.陳洪捷,沈文欽,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3lsi core valueseb/ol.2016-08-13. http:/4quick factseb/ol.2016-08-24. http:/5art+science at lsieb/ol.2016

7、-08-24. http:/6our historyeb/ol.2016-08-13. http:/7missioneb/ol.2016-08-13. http:/8timelineeb/ol.2016-08-13. http:/92129劉凡豐.跨學科研究的組織與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28,27,81.10third century initiativeeb/ol.2016-08-13. http:/1122about mcubedeb/ol.2016-08-13. http:/1213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seb/ol.2016-08-13.

8、 http:/1416about the residential collegeeb/ol.2016-08-13. http:/15history of the residential collegeeb/ol.2016-08-13. http:/1719why mungereb/ol.2016-08-13. http:/18graduate student champions transdisciplinary approach at munger graduate residenceseb/ol.2016-04-11. http:/20caruso d,rhoten d. lead,fol

9、low,get out of the way:sidestepping the barriers to effective practice of interdisciplinarityeb/ol.2016-08-13. http:/23diamond programeb/ol.2016-08-13. http:/2438schlissel m. s. remarks at mcubed symposiumeb/ol.2014-10-09. https:/25interdisciplinary workshopseb/ol.2016-08-13. http:/26interdisciplina

10、ry faculty initiative call for proposal 2010-2011eb/ol.2016-08-13. http:/ 2011.pdf.27faculty review committee 2010eb/ol.2016-08-13. http:/28interdisciplinary faculty initiative proposals approved for fundingeb/ol.2016-08-13. http:/303132office of the provost and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for academic affairs. guidelines for joint academic appointm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z. 2004:4,2-4,5-6.3334majors and minorseb/ol.2016-08-13. http:/35dual degree programseb/ol.2016-08-13. http:/36美凱瑞·霍利.理解高等教育中的跨學科挑戰(zhàn)與機遇m.郭強,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