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洛陽詩韻》教案_第1頁
《16、洛陽詩韻》教案_第2頁
《16、洛陽詩韻》教案_第3頁
《16、洛陽詩韻》教案_第4頁
《16、洛陽詩韻》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單元第 16 課授課時間第 8 周課 題洛陽詩韻課 型新授教學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意,從整體上認識洛陽。2、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3、理解作者對洛陽、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教學重點1、理清文章思路,從整體上認識洛陽。2、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3、理解作者對洛陽、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洛陽、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課時安排2課時第 1 課 時教 學 過 程效果與反思一、導入中華歷史源遠流長,一脈相承,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異彩紛呈。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的無數(shù)輝煌與成就,至今令人贊嘆不已。一位女作家在對一座古城的尋訪過程中,感受到了詩一般的韻律,這座古城令她如臨仙境、如

2、品詩韻,使她魂牽夢繞,于是思如泉涌,為我們寫下了一首不是詩的“詩”。這就是女作家葉文玲為我們獻上的抒情散文洛陽詩韻。二、解題1、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原名雒邑,公元前12世紀,西周時周成王建。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戰(zhàn)國時改名洛陽,因在洛水之北而得名。以后又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先后建都于此,所以被稱為“九朝古都”。東漢、魏晉、隋唐時代,洛陽是全國乃至亞洲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東漢時有太學生三萬余人。2、詩韻:詩一般的韻味。3、洛陽是歷史的厚重的沉積和饋贈,是中華民族悠久燦爛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審視洛陽的美,仿佛讀一首優(yōu)美的古詩,韻味無窮。三、

3、通讀課文1、讀準加點字的音,掌握加橫線詞語的意義: 應先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了解和預習課文所知,自己說一說,最后總結。推薦精選ci càn yè kùi zèng kuàng máng d zhú 璀璨 笑靨 饋贈 況味 邙山 篤誠 天竺zhu bin zhé mèi yán chà yn zh yòu 粗拙 貶謫 明媚嬌妍 姹紫嫣紅 赭 鉛釉 n zhì y què yn yn zhuó chéng 諳熟 夾峙 伊闕 嵐氣氤氳 濁黃 澄

4、碧 mèi kn shè zhào zhóu衣袂 龕 攝人心魂 棹 軸2、范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對洛陽有怎樣的感情。四、總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1、提問:作者對洛陽有怎樣的感情(即作者為什么寫洛陽)?明確:偏愛、篤誠崇拜。2、作者會對洛陽 “十分偏愛”、“篤誠的崇拜”的原因是什么?明確:課文第4、5自然段寫了作者偏愛洛陽的原因。因為作者與洛陽有著“特殊的機遇和親緣”,因為作為九朝古都的洛陽,“有著特殊的況味”。3、“特殊的機遇和親緣”指什么?明確:30年前我曾抄錄“陸機入洛,噪起才名”這一古句勉勵兄長。4、洛陽“特殊的況味”有哪些:明確:洛陽是“九朝古都

5、”,它是“東漢、魏晉、隋唐時代的全國乃至亞洲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名字就是古香古色,充滿文情和詩意”“歷代才俊輩出”,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學生言之有理即可)。5、作者寫了洛陽文化遺產(chǎn)的哪幾個特點?明確:古、美、奇、絕。6、在寫洛陽的古、美、奇、絕四個特點時,選擇了哪些典型材料?為什么要選擇這些材料?明確:古白馬寺(天下第一寺)美牡丹(群芳之冠) 絕唐三彩(中外朋友的饋贈佳品) 奇龍門石窟(龍門石窟的歷史和開鑿技藝)白馬寺建于東漢永平年間(永平八年,公元65年距今1945年),是“中國佛教之源”,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作為洛陽市花的牡丹是群芳之冠、花中魁首,不僅美麗嬌艷,更因動人的傳說而顯高貴;在

6、教學時,3、4兩個問題,學生較難理解,啟發(fā)還不夠到位。特別是問題4,對于“機遇與親緣”文中尚比較容易找出源于,而要整理出“況味”相對難一些。為了趕時間,此處處理得過于倉促了。問題6是本課時的重點。結合課件,學生理解效果較好。講解白馬寺時,加入了佛教傳入中國的起因的傳說和傳入時間,加深了印象。推薦精選有著1300年歷史的唐三彩,釉色蒼晦素凈、姿態(tài)生動逼真,不僅國人喜愛,也深得外國朋友的青睞,出土的隋代唐三彩更堪稱舉世罕見的瑰寶,;開鑿于北魏時期的龍門石窟,無比雄偉,不僅石窟、造像數(shù)量眾多,而且雕工精細傳神,“凝結著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這些材料都最能體現(xiàn)洛陽這一古代名城的“況味”。六、小結作者從

7、不同側面選取典型材料,通過洛陽古、洛陽美、洛陽絕、洛陽奇,描募這一古香古色的歷史文化名城,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遺產(chǎn)。第 2 課 時教 學 過 程效果與反思一、復習導入二、理解重點詞句1、從哪些詞語和句子中讀出作者對洛陽如癡如醉感情?明確:“中原憶,最憶是洛陽。情思悠悠中,連筆尖都帶了幾分醉意?!薄白顟浭锹尻枴?,一個“最”字突出了洛陽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扒樗加朴啤?,強調(diào)思念之長?!斑B筆尖都帶了幾分醉意”,生動形象第表達了作者濃烈的感情。2、找出第一部分中的兩個比喻句,請找出來并談談它們的含義。明確:“水自天上來的黃河,浩蕩東去,沿途凝結了一顆顆明珠似的城市,洛陽是璀璨的一顆?!薄奥尻栆凰泣S

8、河激揚雄渾的音符,洛陽又像春之神明媚動人的笑靨?!钡谝痪涫前涤?。點明了洛陽的地理位置。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而洛陽是“璀璨的一顆明珠”,突出它是黃河文明的代表,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代表。第二句是明喻。寫出了洛陽的雄渾和動人。3、作者為什么會將洛陽比作“璀璨的明珠”呢?這顆璀璨的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但是表達還不夠準確,教學時沒有要求學生一定要說得標準,言之有理即可,最后再在學生表達的基礎上加以總結。推薦精選“明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究竟有什么樣的重要地位呢?作者是怎樣來描寫的?明確:洛陽有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足以代表中華民族燦爛的精神財富。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一開始用“一似”、“又像”兩

9、個比喻寫洛陽的雄渾的動人,接著連用兩個“不”字,加以否定,還原了洛陽的本來面目。“洛陽是歷史厚重的饋贈和沉積”,寫出了沉甸甸的歷史感?!皬穆尻柊l(fā)據(jù)的文化遺產(chǎn),足可代表中華民族燦爛的精神財富”,既說明上文的“厚重”,又點明了“饋贈和沉積”的內(nèi)涵,它不是什么別的東西,而是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4、如何理解“洛陽是歷史厚重的饋贈和沉積”?明確:洛陽有著燦爛的古代文明,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5、為什么說洛陽有“特殊的況味”?明確:洛陽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皼r味”原指境況和情味,這里指洛陽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足可代表中華民族燦爛的精神財富。三、理解作者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1、思考:抄錄古句,慰勉兄長,這一“

10、機遇和親緣”,與洛陽“特殊的況味”相比較,哪一個才是作者對洛陽情有獨鐘的深層原因?明確:表面看來,作者與洛陽有著“特殊的機遇和親緣”,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洛陽作為九朝古都,“有著特殊的況味”。抄錄古句,慰勉兄長,可以看做是“機遇和親緣”的解釋,而作者更多的筆墨是描寫洛陽這座城市它“特殊的況味”。作者“篤誠的崇拜”,無疑是源自洛陽曾是全國乃至亞洲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說洛陽的名字“充滿文情和詩意”,說洛陽歷代才俊輩出,顯然指的是文化。因此,這個九朝古都有著特殊的況味,自然是指洛陽悠久燦爛的文化遺產(chǎn)。2、作者抒寫對洛陽的“偏愛”和“篤誠崇拜”是僅僅贊美洛陽這個城市嗎?作者真正要贊美的是什么?明確:作者對

11、洛陽有著濃烈的感情,是因為洛陽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chǎn),作者贊美洛陽,實際上是贊美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四、總結寫作特色1、采用橫向思路,圍繞一個中心分別敘寫幾件事。中心:通過抒發(fā)對洛陽的熱愛之情,贊美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學生回答不夠全面,但基本能夠理解作者偏愛洛陽的根本原因。在平時的教學中,還是應該培養(yǎng)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薦精選文章描述的幾件事物是:用白馬寺表現(xiàn)洛陽的古;用牡丹表現(xiàn)洛陽的美;用唐三彩表現(xiàn)洛陽的絕;用龍門石窟表現(xiàn)洛陽的奇。2、綜合運用記敘、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寫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過記敘提示產(chǎn)生這種感受的原因;記敘中兼有議論。3、格調(diào)清新,文字優(yōu)美,引用古詩文,

12、表現(xiàn)洛陽特點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五、課文小結因為洛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才顯現(xiàn)出詩意濃郁,韻味悠長的特點;作者對洛陽的悠長情思,正是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無限熱愛的主題。從表達方式上看,文章采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方式。從謀篇布局上看,文章思路別具匠心。作者先抒發(fā)對這個九朝古都的偏愛,寫它特殊的況味,然后分別從洛陽的古、美、奇、絕四個方面抒發(fā)情思。全文思路是由總到分,先寫總體的感受,后進行具體的描寫。相 關 知 識推薦精選1、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大學。漢武帝元溯五年開創(chuàng)太學,它是中國當時最高學府。太學選聘學優(yōu)德劭的者任教授,稱為博士;招收學生,隨教授學習,稱為博士弟子。太學的課程

13、以通經(jīng)致用為主,學生分經(jīng)受業(yè),經(jīng)考試及格,任用為政府官吏。太學以詩、書、禮、易、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為教材。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創(chuàng)建太學,劉秀曾親臨太學視察。太學規(guī)模宏大,“諸生橫巷,海內(nèi)所集”。漢明帝劉莊還在太學親自講學,“諸儒并聽,四方欣欣”。漢順帝時,又擴建太學240房,1850室。此后,太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經(jīng)常達到三萬余人。東漢以后,曹魏、西晉、北魏直至隋唐相繼延設洛陽太學。洛陽太學,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葩。2、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年),遣郎中蔡倍、博士弟子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音等到月氏,邀請?zhí)祗脟抽T攝摩騰、竺法蘭二僧,攜帶貝葉經(jīng)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年),用白馬馱回洛陽。后于洛陽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馬寺。這是佛教傳入我國之始。3、伊闕,即今河南省洛陽市區(qū)南約2公里處的龍門。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4、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于常寂光凈土。 報身佛:盧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