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愣嚴經(jīng)》所分五十二階位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_第1頁
《愣嚴經(jīng)》所分五十二階位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_第2頁
《愣嚴經(jīng)》所分五十二階位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_第3頁
《愣嚴經(jīng)》所分五十二階位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_第4頁
《愣嚴經(jīng)》所分五十二階位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楞嚴經(jīng)所分五十二階位與瑜伽師地論的十七地楞嚴經(jīng)所分佛法修行五十二階位【外凡】【干慧地】【十信】【內(nèi)凡】【三賢】【四善根】 【十圣】【等覺】 【妙覺】【干慧地】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其智慧干燥而未淳熟,故云干慧。大乘義章十四曰:“雖有智慧,未得定水,故云干慧。又此事觀,未得理水, 亦名干慧。”【五十二位】大乘菩薩的階位。即始自發(fā)菩提心,終至成就佛果,其間可分成五十二個階 位。茲列其階位名如次:I廠十 信: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II向心、護法心、戒心、愿心I卜十?。喊l(fā)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II、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I卜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

2、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癡亂II行、善現(xiàn)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I五十二位+十回向: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II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II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II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I卜十地:歡喜地、離垢地、發(fā)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xiàn)II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云地I卜等覺I匚妙覺【外凡】二凡之一。聲聞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修行位為外凡,四善 根之位為內(nèi)凡。又菩薩乘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等三賢之位為內(nèi)凡。大乘義章 十七末曰:“言外凡者,善趣之人向外求理,未能息相內(nèi)緣真性,故名為外。六 道分段凡

3、身未舍故名為凡?!彼慕虄x集注中曰:“相似見理名內(nèi),未得似解名 外?!薄臼拧科兴_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 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 入也:(1) 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2) 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圓通,雖經(jīng)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xiàn)前之習氣也。(3) 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于真凈也。(4) 慧心:心精現(xiàn)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fā)起也。(5) 定心:執(zhí)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6) 不退心:定光發(fā)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7) 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8) 回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

4、安住也。(9) 戒心: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10) 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隨愿也?!緝?nèi)凡】未得真證以來,總名凡夫,此中分內(nèi)外二種。得似解之位為內(nèi)凡,未得似解 之位為外凡。小乘以五停心、別相念處、總相念處,之三賢位為外凡。軟、頂、忍、世第 一法,之四善根位為內(nèi)凡。大乘之行位,以十信之位為外凡,十住已上之三賢位為內(nèi)凡。天臺之六即,觀行即以前為外凡,相似即為內(nèi)凡。四教儀集注中曰:“相似 見理名內(nèi),未得似解名外?!庇衷唬骸皾u見法性,心游理內(nèi),身居有漏,圣道未 生,故名內(nèi)凡?!贝蟪肆x章十七末曰:“種性以上漸息緣故,內(nèi)求真性,故名為 內(nèi)?!薄救t四善根】【七方便】小乘之七賢位也, 是

5、為入見道之圣位之方便行位。 又名七方便。詳見七賢條【七賢】( 一 ) 小乘俱舍宗所立七賢謂聲聞入見道以前之七方便位。又作七加行位。即:(1) 五停心位:修不凈、慈悲、緣起、界分別、數(shù)息等五觀,順次對治貪、 嗔、癡三毒及著我、散亂等五障。(2) 別相念住位:于身、受、心、法等四項所緣,觀其自性與共相,以治凈、 樂、常、我四顛倒。(3) 總相念住位:總觀身、受、心、法,修非常、苦、空、非我之行相。(4) 暖法位。(5) 頂法位。(6) 忍法位。(7) 世第一法位,具觀三界四諦之境,修十六行相,遂至生世間最勝之善根 之位。前三位為三賢,又稱外凡;后四位為四善根,又稱內(nèi)凡。以未生無漏智,不 能名圣;而

6、以入正性離生之方便加行位故, 又稱七方便、 七加行。法相宗立五位, 以最初資糧、加行二位,總名七方便位。( 二 ) 大乘之七賢仁王經(jīng)天臺疏上曰:(1) 初發(fā)心人,(2) 有相行人,(3) 無相行人,(4) 方便行人,(5) 習種性人,(6) 性種性人,(7) 道種性人。此七賢皆于地前調(diào)心順道,故稱為七賢【三賢】指修善根以制伏煩惱, 使心調(diào)和之三種修行階位。 可分小乘之五停心、 別相 念住、總相念住和大乘之十住、十行、十回向三位。( 一 ) 小乘【三賢】又作外凡位。即修有漏善根(即順解脫分)之階位。(1) 五停心觀位,以五停心觀,抑止貪、嗔、癡、我見、散亂心之五種階位。(2) 別相念住位,一面觀

7、身、受、心、法之不凈、苦、無常、無我之自相, 同時觀無常、苦、空、無我之共相。(3) 總相念住位,即總觀四念住之無常、苦、空、無我之共相之位。 以上三位與四善根位(內(nèi)凡位)合稱七方便位,乃入見道之準備修行階位。 又五停心觀位成就奢摩他(止),其他二位成就毗缽舍那(觀)。( 二 ) 大乘【三賢】又作三十心。 指十地以前之菩薩, 其階位有三階十心之別。 又相對于十信之 稱為外凡,此大乘三賢稱為內(nèi)凡。1、【十住】 (術(shù)語)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后進而住 于佛地之位也。(1) 發(fā)心住,以真方便發(fā)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2) 治地住,心之明凈,如琉璃內(nèi)現(xiàn)精金

8、,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3) 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無留礙也。(4) 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于如來種也。(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6) 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7) 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8) 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9) 法王子住,由初發(fā)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圣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yǎng) 圣胎。而于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10) 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 職灌頂也。2、【十行】(術(shù)語)菩薩修行,雖于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jīng) 此目:(1)

9、 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2) 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3) 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4) 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xiàn)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 也。(5) 離癡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6) 善現(xiàn)行,以離癡亂故,能于同類中現(xiàn)異相,于一一異相各現(xiàn)同相,同異 圓融也。(7) 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于一一塵中現(xiàn)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8) 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xiàn)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于六度中特 尊重般若波羅蜜。(9) 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10) 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凈無漏,

10、 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恒也3、【十回向】(名數(shù))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謂之回向:(1) 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2) 不壞回向,(3) 等一切物回向,(4) 至一切處回向,(5) 無盡功德藏回向,(6) 隨順平等善根回向,(7) 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8) 真如相回向,(9) 無縛解脫回向,(10) 法界無量回向。四善根】( 一 ) 指小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1) 暖:聲聞乘行人修五停心觀及四念處觀之后,接著須修四諦觀。當無漏 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fā)之時,名為暖位;(2) 頂:進而智慧增長,達于頂點,名為頂位;(3) 忍:再進而明四諦之理,其心堅住,決定不移,名為忍位;(4) 世第

11、一:更進而到達有漏智的最終點,在世間有情之中,最為殊勝,名 為世第一法。( 二 ) 指大乘之暖、頂、忍、世第一法。(1) 暖:以佛覺為己心,如火欲燃,名為暖;(2) 頂: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為頂;(3) 忍:印持無所取之境,順忍所無取之心識,名為忍(暖位以佛覺為己心, 頂位以自心為佛境,忍位則覺于中道);(4) 世第一:由此更進,則迷覺兩忘,中邊不立,雖未至初地見道之出世間, 然已到世間的最后邊際,縱屬有漏,但在世間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頂、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尋思觀,觀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實智,觀能所二取皆空?!臼ァ看蟪顺醯匾陨夏酥潦氐钠兴_,叫

12、做十圣,或地上菩薩【十地】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 大地能生長萬物, 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 長功德的菩薩行。 “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 在佛典中,不同的經(jīng)論, 往往對十地的內(nèi)容有不同的描述。茲依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1) 歡喜地:菩薩至此位舍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圣性,具證人法二空 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2) 離垢地:菩薩至此位圓具凈戒,遠離煩惱垢,故名。(3) 發(fā)光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fā)無邊妙慧光,故名。(4) 焰慧地: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5) 難勝地: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13、6) 現(xiàn)前地: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fā)染凈無分別的最勝智現(xiàn)前, 故名。(7) 遠行地: 菩薩至此位, 修行進入無相行, 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 故名。(8) 不動地: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xù)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 故名。(9) 善慧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10) 法云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云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 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又,十地的滿心,名金剛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之能 摧一切物,故名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cè)粱蚪饎傂?。若由此再開出一等覺位, 則成四十二位。等覺為斷惑的最后位, 是因位的最上位,

14、 與果上的妙覺僅差一等, 次生即可 補前佛處而作教主,故亦云補助位。但是, 瓔珞經(jīng)則稱為無垢地,以雖有煩 惱余習,然只如微煙,有等于無,故名無垢地?!镜扔X】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智度論 十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 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又 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 是菩薩之極位也。 即滿 足三只百劫之修行, 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 圓教之菩薩, 斷四十一品之無 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又名一生補處、金 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四教儀四曰:“若望法云,名之為佛。望

15、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 菩薩。”止觀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zhuǎn)入于妙覺?!杯嬬蠼?jīng)上曰:“所 謂等覺性中有一人, 其名金剛慧幢菩薩。 住頂寂定,以大愿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 已入金剛?cè)痢?(中略)坐佛道場超度三魔, 復住壽萬劫,化現(xiàn)成佛, 入大寂定 等覺諸佛二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二習無有遺余?!薄久钣X】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曰妙覺。即佛果之無上正覺也。二乘止 于自覺,無覺他之功。菩薩雖自覺覺他并行,而未圓滿,獨佛二覺圓滿,覺體不 可思議也。四教儀四曰:“金剛后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翛 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比胤〝?shù)二十六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所分修行階位【十七地】 即十七種境界。在修瑜伽行之際,依行者之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