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對比簡_第1頁
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對比簡_第2頁
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對比簡_第3頁
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對比簡_第4頁
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對比簡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對比簡    秦人來自東方,西周春秋時期又處于西北邊陲,常被視為戎狄。不過,西周春秋時“中國”與蠻夷戎狄的劃分,“甸服”“侯服”“賓服”與蠻夷戎狄的“要服”、“荒服”的劃分,并非完全像書·禹貢以及國語·周語上中祭公謀父所說是地域遠近的劃分,是以“禮”(即周禮)來劃分的。從文獻中看,西周春秋時期秦國的禮俗與周禮有相當大的區(qū)別。 一、 秦人祭祀制度不合周禮 (一) 秦人用人殉、用人牲不合周禮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秦國秦武公與秦穆公死后,均曾實行人殉制。史記·秦本紀云:“(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

2、死,從死者六十六人?!弊髠魑墓曛^秦穆公死后,“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钅咸虎為殉,皆秦之良也”。秦本紀謂當時從死者有177人。左傳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說:“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治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詩云:人之云亡,邦國殄瘁。無善人之謂。若之何奪之?今縱無法以遺后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也。”這種批評實際上是站在周禮的角度,對秦人殉葬制尤其是以賢良善人作為殉葬對象的做法進行了批評。 春秋時秦國還有以人為牲的習俗,這與周禮不同,卻與東夷之欲相同。史記·秦本紀謂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打算以晉惠公“祠上帝”,后因周天子與晉惠公之姐亦即

3、穆公夫人的請求,才赦免了晉惠公。另外考古發(fā)掘亦證明了這一點。秦都雍城內一共發(fā)現祭祀用的坑181個,其中以牛羊坑最多,人牲坑共有8個,每一坑埋1人,另一個坑與羊牲一同埋葬1。從文獻中看,春秋時代以人為牲的習俗在殷人之后的宋國及其東夷一帶。左傳僖公十九年說“宋(襄)公使邾文公用,曾阝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這就是說在正在謀圖稱霸的宋襄公打算用以人為牲的方式把東夷聯合起來,而這正好給我們透露一個重要的信息:東夷與宋國是實行以人為牲的習俗。宋襄公也正是用這一特殊的習俗把東夷聯合起來。宋人及東夷以人為牲的習俗后來波及到魯國與楚國。左傳昭公十年記述魯國伐營獻俘,“始用人于亳社”;左傳昭公十一年記述冬十

4、一月楚子滅蔡后,以隱太子作為人牲用于岡山。西方諸侯因秦國是從東夷遷向西方2,故亦有以人為牲之習。從考古與文獻資料來看,西周春秋時期人殉之習殘存于殷遺民活動的區(qū)域之中。特別是宋襄公時代,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讓這慘無人道的殷禮死灰復燃,并波及到與之相近的魯國、楚國等地。但就是這些國家用人為牲,卻遭到本國士大夫的強烈反對:如宋國的司馬子魚、楚國的申無宇、魯國的臧武仲等。以此推測,西周春秋大多數國家沒有以人為牲之習。但西周春秋時期秦國殉葬制度仍然盛行,如鳳翔八旗屯春秋早期秦墓車馬坑BS1013、鳳翔西村戰(zhàn)國早期秦墓車馬S14,均發(fā)現有殉葬現象。秦始皇死后用大量的兵馬俑作為陪葬,實際上是這種人殉制度的變

5、種。筆者曾經指出,用木俑、土俑便是東夷人殉習俗的文化變異。孟子·梁惠王上云:“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睂嶋H上,孔子的說法是不對的。作木俑土俑,是因商代及東夷的人殉習俗的變化而來,是一種進步現象。從文化角度看,這是人殉習俗文化現象的變異;從歷史角度看,是人殉現象的改良、進步5。 西周時期對以人為牲的改革應是在傳說的周公禮制作樂時代,因為周公成王之后幾乎沒有以人為牲的情況了。但周武王時代還有以人為牲的現象??艘笾笾芪渫跤萌松噙_40人,甚至100人,正是繼承殷禮的明確證據。左傳昭公十年魯國“始用人于亳社”,其時還在齊國的臧武仲聽到后便說:“周公其不饗魯祭乎?周公

6、饗義,魯無義。將誰福哉?”因為周公是以“義”去享用祭品,而以人為牲是最大的不義,周公能去享用這種人牲嗎?既然周公不再享用魯人的人牲與祭品,也自然就不再去福佑他的后人了。大概周公在制禮作樂中就是以“義”作為原則,廢除了文武王時代繼承殷禮而襲用的以人為牲制。左傳文公十八年魯太史克說:“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边@里所說的“則”就是法則制度,制定法則制度是為了“觀德”,而講德是為了追求事功,追求事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事民”。既然如此,怎么能以人作為祭祀品呢?所以宋國司馬子魚在反對以人為牲時就說:“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這正好與魯太史克所說“周

7、公制周禮”之時的目的相同。魯國臧武仲反對人牲所說的“周公其不饗魯祭乎”,原因也正在這里。以此可見,廢除以人為牲之習大概就在周公制定周禮之時,這也與文獻和考古所見西周春秋時期的實際情況相合。周公制禮作樂之后,周王室及其姬姓諸侯大都廢除了人牲制,但秦國在春秋時仍與東夷一樣實行人牲制。西周春秋時秦國實行的人牲、人殉制,正好說明了秦人禮俗不合周禮,卻與東夷相合,正反映了秦人的文化淵源并從一個側面證明了秦人的最初來源。 (二) 秦人用牲之多不合周禮 秦人祭祀時用牲甚多,史記·秦本紀謂秦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牢祠,鹿阝”。周禮對祭祀的牲品之數作了嚴格限制,最多不超過十二。尚書

8、83;召誥與洛誥記載了成王時期召公周公在建成周洛邑前后的兩次祭祀:召誥:“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洛誥:“戊辰,王在新邑祭歲,文王,馬辛牛一,武王,馬辛牛一。”這兩次用牲情況已與武王時期有了完全不同的特點:即數量極少。同樣是祭祀上帝天神,召誥中周公用王室之禮用牲僅“牛二”,而秦本紀秦德公以諸侯身份祭祀鹿阝畤,竟然用了300牢,二者相去甚遠。說明秦人的祭禮并不用周禮。 在周禮之中,從天子到士大夫的祭祀用牲之數有明確的規(guī)定。周禮·秋官·掌客說周王“合諸侯而饗禮,則具十有二牢”;大行人說:“上公之禮九牢,諸侯

9、諸伯之禮七牢,諸子諸男之禮五牢”。左傳哀公七年記述當時為諸侯霸主的吳王派人到魯國“征百牢”,魯國最初拒絕了,其理由是“周之王也,制禮上物,不過十二,以為天之大數也。今棄周禮,而曰必百牢,亦惟執(zhí)事”。這說明周初在“制禮”之時規(guī)定祭祀用大牲最多是十二,是“天之大數”;超過此數,便是“棄周禮”。觀射父曾告訴楚昭王周代的祭祀用牲的一般情況是:“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大牢;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舉以特性,祀以少牢;士食魚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魚?!?國語·楚語下)依上可知周代牲品的排列次序是:魚特牲少牢特牛大牢會??梢?,觀射父所說的“會”不會超過祭祀時的“天之大數”

10、:十二。周禮祭品甚薄甚少:“郊,礻帝不過繭粟, 嘗不過把握?!?國語·楚語下)這是因為周人的祭祀原則是“夫神以精明臨民者也,故求備物,不求豐大。”(楚語下)。韋昭注“備物”是“體具而精潔者”,這就是說祭祀的牲品要求形體完整無損且為潔凈的精品。從春秋郊祭上帝之禮來看,若牲品受損,則寧愿取消郊祀上帝的機會,也不愿把次品送上祀神的靈臺之前6。周禮祭祀所用牲品“不求豐大”,只求體全而精潔,因此對祭祀用大牲的數量有十分嚴格的規(guī)定,用牲之數量多不超過十二,超過這一標準便被認為是背棄了周禮。以此再來看史記·秦本紀中所記的用牲情況,秦德公竟以“犧三百牢祠,鹿阝”,顯然是不合周禮的。 二、

11、秦人用人制度不合周禮 從用人政策上看,早在春秋時期秦國公室不用親族眾弟而大量使用異族賢能之才。對此,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后儒頗有微詞,而其他處于底層渴望上進的戰(zhàn)國諸子卻為此拍手叫好。春秋時代秦國無嚴格的宗法制度,因此秦人不用諸弟為大夫,遭到守宗法之禮者的譏刺。公羊傳昭公元年說:“夏,秦伯之弟,钅咸出晉。秦無大夫,此何以書?仕諸晉也。曷為仕諸晉?有千乘之國,而不能容其母弟,故君子謂之出奔也?!惫騻魑墓曛^秦國國君打破“秦無大夫”不用諸弟為大夫的舊制而使母弟出聘魯國,認為春秋記載此事是稱贊穆公賢明。這充分說明秦國與其他諸侯國重用母弟的宗法制不同,至春秋時代秦國宗法制并未嚴格健全起來從它的君位繼承制

12、看,它是弟及為主而子繼為輔;從用人政策上看,它不用親族眾弟而大量使用異族賢能之才。而這兩者卻是宗法制最基本的因素。秦人宗法制不健全與其他中原國家特別是周王室及姬姓諸國形成了十分明顯的區(qū)別。 依宗法制的“親親”原則下的用人制度,王室或公室的重要職官要使用王族或公族的群公子,特別要重用同母弟。論語·微子引述周公之語說:“君子不施(弛)其親,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春秋時期晉國隨武子所贊賞的楚君更具有代表性:“其君之舉也,內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周代君王宗法制下用人原則就是要用親用故舊,尤其是宗族弟子。作

13、為宗法制,一方面要建立嫡長子繼承制,敬宗尊兄,正如程瑤田宗法小記所說“宗之道,兄道也。尊祖故敬宗,宗子者,兄之也”7。形成以嫡長子一宗子為核心的有向心力的血緣性團體。另一方面,嫡長子則應使用群弟,分封諸弟,用來加強宗室的力量。西周春秋時代的人們常把宗子和群公子比作樹之主干與樹之枝葉的關系:枝葉需要樹干作為骨架,樹干則需要枝葉來庇護自己。左傳昭公三年叔向說:“公室將卑,其宗族枝葉先落,則公從之”;文公七年宋司馬樂豫勸諫宋昭公不要“去群公子”時說,“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嫡長大宗猶如骨干,群弟受封為諸侯猶如屏障,二者唇齒相依,相輔相成。周初封建諸侯就是依宗法制的“親

14、親”原則對同母弟進行了分封。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辰說:“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扌干御侮者,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币虼嗽谧诜ㄖ贫戎?,王公諸侯在用人政策上使用眾弟在西周春秋時期的人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鬃铀f的“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就是這一原因。春秋時期的秦人一方面不用眾弟,另一方面卻打破尊卑親親的宗族關系大量使用賢能人才。史記·李斯列傳引李斯所作的上秦王嬴政的書信中說:“昔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丕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從左傳與史記·秦本紀可知,這五人

15、確非秦人:由余本為晉人,后在西戎任職;百里奚本為虞國大夫,虞亡后,被晉作為陪嫁奴仆送至秦,后出逃,為秦穆公以五張黑羊皮贖回而任為大夫;蹇叔是一白衣賢士,由于百里奚的推薦而被秦穆公聘為上大夫;而丕豹、公孫支本為晉人,歸秦后為庶人,因賢而被秦穆公任為大夫,這五人不僅不是秦公宗室親戚,亦非故臣之后,而且多為地位地低的庶人。但這五人對秦穆公謀略政策特別是稱霸西戎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秦本紀說:“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百里奚以媵奴的身份,以五張黑羊皮的代價贖回,卻被立即任為大夫。秦本紀還敘述秦軍崤之役慘敗后,秦穆公并未歸罪于孟明等三將,而認為是自己未聽百里奚、蹇叔之言的原因。還作

16、了秦誓,“令后世以記余過。君子聞之,皆為垂涕”,這等于是他的“罪己詔”。 秦誓雖然是秦穆公的“罪己詔”,但于其文中充分顯示了秦穆公重視人才的思想與用人政策。秦穆公說:“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秦穆公這種重視人才的思想是在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中表現出來的;此即左傳文公元年所說的崤之役后,“晉人既歸秦帥,秦大夫及左右皆言于秦伯曰:是敗也,孟明之罪也,必殺之。秦伯曰:是孤之罪也。孤實貪以禍夫子,夫子何罪?復使為政?!睋髠魑墓暾f秦穆公用

17、孟明是子桑(即公孫支)推薦的結果,而孟明又是百里奚之子。以此推測崤之役失敗之后,秦眾大夫與秦穆公左右之人把矛頭對準孟明,其實是對準百里奚與公孫支,也就是對秦穆公使用異族賢能人才的用人政策。秦穆公大概對此很清楚,才在秦誓中公開宣揚重視人才、愛惜人才的觀點的。秦穆公指出喜好賢能人才,實際上是“保我子孫黎民”的需要。以此看來,秦穆公的人才觀從表現上看是超然于血緣親族關系之上,但實際上是以更長遠的眼光為宗族的利益來考慮的。 到戰(zhàn)國時代,提倡“賢賢”,反對“親親”,主張“尊賢使能”,已成為時代的強音。墨子專以“尚賢”名其篇章,旗幟鮮明地反對“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墨子·尚賢

18、中)。孟子也認識到尊賢使能的政策會破壞宗法制下的尊卑親親關系,但他看到在這樣的時代是不得已的,警告國君應謹慎從事:“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孟子·梁惠王下)正因為尊賢使能要破壞血緣親族中尊卑親親關系,所以在這實施過程中的難度是相當大的。但秦國因宗法制不健全,早在春秋秦穆公時代便打破尊卑親親關系,尊賢使能,擴地千里,稱霸西戎,由戎狄小國發(fā)展為泱泱大國。 不過,秦人這種因宗法制不健全而尊賢使能的現象,所以并未取得多數諸侯國家的認同,也未取得明顯的優(yōu)勢。這是因為西周春秋時期宗族是當時社會組織的基礎,多數諸侯國家不可能破壞宗法關系、世祿世族去實現尊賢使能的政治局

19、面。到戰(zhàn)國時期,形勢發(fā)生了根本的逆轉:社會的組織結構由血緣性的宗法社會組織轉變?yōu)橐缘鼐壭缘纳鐣M織形態(tài),與此相應的用人政策和其他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但由于宗法制傳統(tǒng)因襲的重負,使許多國家的改革步履艱難。而秦國的改革卻是得天獨厚:由于秦人宗法制不健全,由于秦人有用賢能的用人傳統(tǒng),因此許多觸及貴族利益的改革措施和獎罰政策在貫徹執(zhí)行中,與其他國家相比,阻力不是很大。秦國的改革是比較順利的,也是比較徹底的,這是秦人崛起、強大的根本原因。而秦人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實現,應是得力于獨特的歷史條件和社會結構。 三、 秦人神權崇拜之習不合周禮 綜觀古代鬼神崇祀系統(tǒng)大致可分為三類:上帝天神、祖先鬼神、山川鬼神。從

20、古文獻和古文字資料來看,周人神權崇拜的特點是祖先鬼神崇拜,而秦人神權崇拜的特點是自然鬼神崇拜。它們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神權崇拜形式。 (一) 周人神權崇拜的主要是祖先鬼神 周人所祭祀鬼神系統(tǒng)中的主體的祖先鬼神。其特點是與政治統(tǒng)治的方式相配套,祭祀祖先神的權力是按不同的等級階層分配到上至王公下至士手中。禮記·祭法對周代廟制言之更詳: 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土單,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諸侯立五廟,一壇一,土單,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大夫立三廟,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

21、祭之,去壇為鬼。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皇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去壇為鬼。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去王考為鬼。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為立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霄、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灶,王自為立七祀;諸侯為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霄、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為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FJF適FJJ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王下祭殤五,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大夫下祭適;適士及庶人祭子而止

22、。 可見周人的祭祀權力是按階層不同各有等差區(qū)別,祭祀的品類、祭祀的時間、祭祀的數量多少明顯的區(qū)別和嚴格的規(guī)定,正好反映了“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莊子·天下)。這說明周人的神權崇拜是等級分層式,其目的是為了“上下有序,民則不慢”(國語·楚語下),也是為了有利于鞏固周人的等級秩序和政治統(tǒng)治。(二)秦人神權崇拜的主體是自然鬼神 秦人神權崇拜中所祭祀的鬼神主要不是祖先神,而是山水、動植物等自然鬼神。(1)秦文公(或謂秦穆公)時立“陳寶”(“寶雞”)崇拜。史記·封禪書曰:“鹿阝畤后必九年,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阪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常以夜,光輝若流里,

23、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云,野雞夜,句隹。以一牢命曰陳寶。”這一陳寶祠,又稱“寶人祠”(封禪書集解引臣瓚語及索隱引列異傳說),又稱“寶雞神祠”(封禪書正義引括地志說)。其形象不過是陳倉山中的一只“石雞”,或稱是“玉雞”,與山雞沒有什么區(qū)別。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三秦記云:“太白山西有陳倉山,山有石雞,與山雞不別。趙高燒山,山雞飛去,而石雞不去,晨鳴山頭,聲聞三里?;蜓允怯耠u?!辈贿^,從文獻所記的傳說來看,關于這一“寶雞神祠”的傳說時代至少有三種:一是秦文公時代,如上引史記·封禪書及水經注卷三十一等所說,秦本紀則明確地說是秦文公十九年;一是秦二世時代,如上封禪書正義所引

24、括地志所說;另一種說是秦穆公時代,此可見史記·封禪書索隱所引列異傳,而在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中則言之更詳。搜神記卷八謂秦穆公時,在路上碰上兩個童子,有一個“食死人腦”的怪物名叫媼,告秦穆公說,“彼二童子命為陳寶,得雄者王,得雌者伯”。后秦穆公便派人追逐兩個童子,“童子化為雉,飛入平林。陳倉人告穆公。穆公發(fā)徒大獵,果得其雌。又化為石。置之汧、渭之間。至文公時,為立祠陳寶。其雄飛至南陽,今南陽雉縣是也”。依搜神記所言,則秦文公與秦穆公時均有雌雉之祥。但矛盾是把秦文公安排在秦穆公之后就完全錯了據秦本紀秦文公是穆公六世祖。盡管這些傳說有錯訛,但秦人雉雞崇拜的現象是可肯定的,而且可能從秦文公時代

25、一直延續(xù)到秦二世時期。(2)秦德公時立時令“伏祠”。史記·封禪書謂秦德公時“作伏祠。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秦本紀則明確地說秦人“初伏,以狗 蠱”是在秦德公二年。依秦本紀與封禪書索隱、正義及集解所引服虔、漢舊儀和歷忌釋所言,秦人所立伏祠大概是木、火、金、水四行相代說下的產物。古代以木、火、金、水四行與四時季節(jié)相配合,火與夏相配,金與秋相配。夏秋之交,金代火之際,反而會被火所克、所化,便用巫術“以狗 蠱”,來防止這一現象??梢娗厝恕胺簟钡某霈F與陰陽家的時令崇拜有關。應該指出的是,這與戰(zhàn)國鄒衍五德相勝說是不同的。一年季節(jié)有四,相配的也只有木、火、金、水四行,其中缺“土”,與禮記

26、3;月令中把“土”置于夏六月的情況不同。秦本紀中所記秦德公時作“伏祠”應是早期的形態(tài)。(3)秦文公時的大梓樹崇拜。史記·秦本紀謂秦文公二十七年,“伐南山大梓,豐大特”。依集解與正義所說,這是秦文公時大梓樹顯靈,于是秦文公把大梓樹納入鬼神祭祀系統(tǒng)。(4)秦人水神崇拜。秦詛楚文是宋代出土,但原物已失。傳世有三種刻辭,文字基本相同,只是所祭之神不同。一是大神巫咸,一是大沈厥湫,一是大神亞駝。這三種神除巫咸之外,大沈厥湫、大神亞駝均是水神。只是亞駝的真?zhèn)斡胁煌f8,所以在此姑且不論。從“大沈厥湫詛楚文”來看,其時代有楚頃襄王或楚懷王,亦即秦惠文王或秦昭襄王等說法,但均在戰(zhàn)國晚期。郭沫若先生

27、曾指出:“大沈猶言大浸。封禪書所序秦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中有湫淵祠朝那。集解引蘇林曰:湫淵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又正義引括地志云:朝那湫祠在原州平高縣東南二十里。案今在甘肅平涼縣境。告厥湫文出朝那湫旁,地望正合?!?依此可見告厥湫文時代雖在戰(zhàn)國晚期,但所祀的朝那湫祠在今甘肅平涼縣境內,這正是秦人早期所居住的之地,因此戰(zhàn)國晚期秦人崇祀大沈厥湫應是早期居住之地神靈的繼承。 在西周春秋時期有關秦人的史料較少,但從上也足以看出秦人喜好自然神崇拜之習。而從出土的湖北云夢睡虎地秦簡以及秦始皇建立秦朝以來的有關史料則更可見秦人自然神崇拜之習。 從云夢秦簡日書中可見秦人與

28、周人相反,對祖先神并不重視,卻盛行自然神崇拜。(1)鬼怪神靈。日書中鬼神以自然界的各種鬼怪神靈最多,就日書·詰篇中就有“暴鬼”“刺鬼”“兇鬼”“陽鬼”“餓鬼”“上帝子下游”之鬼、“神狗偽為鬼”而“執(zhí)丈夫,戲女子”之鬼、“丘鬼”“哀鬼”“孕鬼”“棘鬼”“幼殤不葬之鬼”等等二十多種。(2)室戶五祀神。日書乙種簡中有“祠室中日”“祠戶日”“祠行日”“祠囗灶日”等??梢娗卮惺?、戶、門、行、灶等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五祀。(3)上帝天神系統(tǒng)。日書中有“帝”“上皇”“天”等天神中的主神。另外還有大量的星辰風雨等神,如日書中有“帝”、“上皇”、“天”等天神中的主神。另外還有大量的星辰風雨等神,如日

29、書甲種玄戈與星兩篇中有心、危、營室、畢、此觜張、翼、斗、婁、虛、房、胃、柳、七星、須女、牽牛、亢、奎、東井、輿鬼、氐、參、尾、箕、東壁、昴、軫、玄戈、招搖等星宿神靈。另外在日書·詰篇中有天火、雷、云氣、票飄風、恙氣等自然界中的天神系統(tǒng)的神靈。除此之外還有土地山川、動植物鬼神。所有這些都屬于自然神崇拜的神靈,顯而易見,這與周人神權崇拜的特點是截然不同的。(三)周人上帝天神崇拜實際上仍是祖先神崇拜,而秦人的上帝崇拜則是泛神泛示周人上帝崇拜原型是帝嚳:國語·周語上與禮記·祭法均說“周人,礻帝嚳;祭祀之日用辛日,這是因商通婚而引起的共祖現象10。周代天神崇拜的天就是山岳崇拜,他們以為天神就居住在山岳之上,故稱之為“天室”山。周代天神是周族的部族神,認為他們的祖先神死后都到天上,實即天室山上。周人稱嵩山(崇山)為“天室”,“崇山”就是指死去的祖先神所聚集的宗堂、宗室。所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