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知識完全手冊_第1頁
中藥煎煮知識完全手冊_第2頁
中藥煎煮知識完全手冊_第3頁
中藥煎煮知識完全手冊_第4頁
中藥煎煮知識完全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 藥 煎 熬 知 識 完 全 手 冊湯劑是最古老也是最常用的一種中藥劑型。用中藥治病,無論是用單味入藥,還是用多味藥配成方劑應(yīng)用,都需要進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它藥液熬制成湯劑后,才能服用。因此湯劑的煎法是很有講究的,它對藥物的療效有很大的決定作用。明代醫(yī)家李時珍說:“凡服湯藥,雖品物專精, 修治如法,而煎藥者鹵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功”;清代徐靈胎醫(yī)學(xué)源流論中所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奔鍦幍某绦螂m然簡單,但其中包含的學(xué)問不小。那么,怎樣煎藥才能有效地發(fā)揮藥物的作用呢? 我們先從煎藥的容器說起。一、 對煎藥器皿的要求最好用砂鍋或搪瓷鍋,以耐火的砂

2、罐或陶罐為最理想,因其受熱均勻,性質(zhì)穩(wěn)定,煎汁濃,質(zhì)量高,搪瓷燒鍋也可選用。不宜使用鋁鍋或銅鍋。因為鋁、鐵、銅的金屬活性較強,很可能與中藥中的某些成分起化學(xué)反應(yīng),這種化學(xué)反應(yīng),輕者使藥物中的某些有效成分發(fā)生沉淀,藥液中有效含量降低,重則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產(chǎn)生毒性。 李時珍曾說過:“凡煎藥并忌銅鐵器,宜用銀器瓦罐”?,F(xiàn)在一般通用的是有蓋的陶瓷砂鍋。此外,煎具的容量宜稍大,以利煮沸時藥液不斷翻滾。鍋蓋應(yīng)稍高一些,可使水分和揮發(fā)性成分產(chǎn)生“回流”。 煎鍋要經(jīng)常保持清潔,每次煎完藥后最好立即去掉藥渣,以免影響下次煎藥效果。二、 注意加水量加水量應(yīng)根據(jù)藥量的多少,吸水程度及需要煎煮時間的長短而定。一

3、般頭煎加水量多一些,以浸沒藥材超過藥2-3厘米為度,第二煎加水量可酌減。確定湯劑加水量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經(jīng)驗估量法:   加水量解表劑一般藥劑滋補劑   頭煎400- 600 ML 500 -700 ML700- 900 ML    二煎280- 300 ML ;300 -350 ML 400-500 ML另一種計量加水法,公式如下: 頭煎加水量=藥品總重量*3+煎煮時間*10+服用量二煎加水量=煎煮時間*10+服用量 對于吸水性較強的草藥,可選用:煎藥代水法即將一劑藥中劑量大的草藥另行煎熬, 棄渣取湯,然后用其汁煎 熬其他藥;分煎合

4、汁法即將需水量大的與小的藥物分煎,各濾出其汁,再混合煎熬濃縮。 多汁濃縮法 (即將藥合在一起煎,煎上兩三次,將每次煎取的300毫升左右 的藥汁濾掉雜質(zhì)混合在一起續(xù)煎,濃縮至300 毫升左右服用。前 兩種方法適用于一個處方中只有少數(shù)幾味大劑量藥的情況;第三 種方法適用于普遍都是大劑量藥物的方劑。還需注意的是,煎藥 時不宜頻頻加水,這不利于藥物的分解。如果藥物吸水膨脹、水被吸盡,可酌情加點開水三、 煎前浸泡為了提高煎出率,藥物在煎煮前宜加水?dāng)嚢韬蠼?0-60分鐘。冬天若用20-30度的溫水浸泡可縮短煎煮時間,但不能用開水浸,以免某些植物細胞中的蛋白質(zhì)突然受熱凝固、外層形成堅密的包膜,或使部分高分

5、子物質(zhì)形成膠體不利有效成分浸出。四、 掌握火候沈括就指出:“藥有可以久煮,有不可以久煮者,有宜急火,有宜溫火者。此煮煉之節(jié)也。”明代醫(yī)家李梴指出:“如補湯慢火煎熬,汗下及治寒濕藥,緊火煎服?!泵鞔_周彥醫(yī)宗粹言云:“凡煎湯藥,初欲微火令小沸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明末著名醫(yī)僧胡慎柔云:“古人煎藥,各有法度。表藥以氣勝,武火驟煎;補藥以味勝,文火慢煎?!?#160; 火候指火力的大小、溫度的高低而言。分為“文火”、“中火”、“武火”三種?!拔幕稹彼幰撼饰⒎袪顟B(tài),藥液中藥物對流緩慢不明顯,俗稱芝麻沸、蝦眼沸;每隔5-6分鐘攪一次“中火”藥液呈現(xiàn)沸騰狀,藥液中藥物對流較明

6、顯,俗稱魚眼沸。每隔3-5分鐘攪一次“武火”藥液呈沸溢狀,藥液中藥物對流極明顯,一下翻騰,藥液底層中間部分見不到藥物。勤攪拌,勿使溢出急火煮沸,慢火煎至液成。此乃至關(guān)重要。煎法有三種:輕煎(解表藥)用武火速煎。頭煎煮沸10-20分鐘,二煎煮沸5-10分鐘。中煎(一般藥)用武火,煮沸后改用中火。頭煎煮沸20-25分鐘,二煎煮沸15-20分鐘。重煎(滋補劑)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頭煎煮沸30-40分鐘,二煎煮沸20-30分鐘。五、 煎藥次數(shù) 一般是2-3次。一般說,一劑藥煎3次,最少應(yīng)2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而后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藥材內(nèi)外溶液的濃度

7、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這時,只有將藥液濾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繼續(xù)溶出。一般認為以煎煮兩次為宜。以多次煎比一次長時間煎熬為佳。煎藥是藥物中成分溶出的過程,因為生藥浸入水溶液后,藥物本身吸收了一部分水,藥物中所含的生物鹼鹽類、甙類、有機酸及有機酸鹽類、糖類、鞣質(zhì)、蛋白質(zhì)、色素、酶類等多種成分幾乎都溶于水中,樹脂與脂肪油雖不溶于水,但與其它成分一起,亦能部分溶解,因此造成了藥材內(nèi)外濃度差,有效成分從組織內(nèi)向外滲出,當(dāng)藥材內(nèi)外濃度相等,即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溶出停止。因溶出是一個動態(tài)平衡,若生藥內(nèi)部有效成分與其中浸液的比值等于生藥外部有效成分與外部浸液的比值,此時藥物成分

8、就不能全部溶出,必須濾去藥液再加新的溶媒水,使其重新建立濃度差,只有這樣才有利于藥材的成分繼續(xù)溶出。著名醫(yī)家張錫純很重視藥物的第二次煎煮,他說:“富貴之家服藥多不用次煎,不知次煎不可廢?!睂嶒炞C明,湯劑煎煮兩次能煎出所含成分的80%90%,故需煎煮兩次或三次。這樣可以使藥物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增強療效。通常把這兩次煎出的藥湯混在一起服用,總量大約300500毫升。對于服中藥困難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分服,或者是濃縮給藥。一般一劑藥最少要煎2次,而質(zhì)地厚重或滋潤的補虛藥等可煎3次或更多;但是有些藥,象解表類的就不能濃縮給藥,而應(yīng)煎多少服多少。六、 煎藥時間滋補類藥品一般頭汁煮沸后,文火煎半小時至一小

9、時;二汁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左右。個別的需燜煮數(shù)小時以上。因這類藥品多為植物根莖、果實,動物的甲、角、殼等,質(zhì)地堅硬厚實,難于溶解,煎藥前常需搗碎,并適當(dāng)延長煎藥時間。 解表發(fā)汗類藥物一般急火煮沸,再煎3-6分鐘即可。此類藥多系植物全草或花、葉,質(zhì)地輕揚、氣味辛香,富含揮發(fā)油,煎煮太久容易使藥物有效成分揮發(fā)逸去,降低藥效。一般性藥視具體情況,一般煮沸后再煎半小時即可。藥物煎煮時間的長短,除與藥物的質(zhì)地有關(guān),一般來說,凡質(zhì)地堅硬、氣味難出的藥物,煎煮的時間以長為宜;質(zhì)地軟松、氣味易出的藥物煎時宜短。七、 特殊煎法方法原理藥物先煎因為一個處方中不同的藥物其有效成分析出所需的時間長短不一。有些藥在短時間

10、內(nèi)即可獲得有效成分,有些則未必。礦石類及有殼的果實類藥物應(yīng)先煎,有毒類藥物更應(yīng)久煎先下,以減輕毒性。另有些藥物因含泥沙或因其質(zhì)輕量大者,則應(yīng)先煎取汁澄清,然后以其藥汁代水煎煮其它藥和藥物。龜板、鱉甲、代赭石、石決明、生牡蠣、生龍骨、磁石、石膏。 川烏、草烏夏枯草、竹茹、灶心土 后下多指含有芳香氣味、有效成分易揮發(fā),久煎易失效的一類藥物;另外,有些藥,為保留其最佳藥效,也常常后下,如大黃。 薄荷、佩蘭、丁香、蕓香草、魚腥草、砂仁、豆蔻等包煎多是帶有絨毛或質(zhì)地輕體積小的顆粒種子以及易粘貼、易被煎糊的藥物。絨毛在藥汁中不易被去除,服下后刺激咽喉,易引起劇咳。質(zhì)輕種子浮在水面,藥汁沸騰時容易溢出鍋外,

11、故此需用紗布或薄布包裹后再煎 。 赤石脂、海金砂、旋復(fù)花等另煎沖服多是一些比較貴重的藥物,若將之與眾多藥物混煎并作為藥渣棄去, 則太浪費,所以先煎好再兌入藥汁沖服。有些藥,根本不用水煮,只要加熱溶化或磨汁兌進藥液沖服。 人參、羚角片、麝香等烊化指對某些膠質(zhì)或粘性較大且易溶的藥物,先加溫使其溶化,再加入已去渣的藥液中微煮,或趁熱攪拌使之溶解。阿膠、鹿角膠、飴糖等八、 關(guān)于道地藥材的認識這是中藥學(xué)術(shù)語,指具有明顯地域特征,歷史悠久,使用考究,產(chǎn)量大、質(zhì)量優(yōu),生產(chǎn)及加工技術(shù)成熟這樣的藥材。所謂道地藥材,是指一定的藥用生物品種在特定環(huán)境和氣候等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產(chǎn)地適宜、品種優(yōu)良、產(chǎn)量高、炮

12、制考究、療效突出、帶有地域性特點的藥材。它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古代藥物標準化的概念,它以固定產(chǎn)地生產(chǎn)、加工或銷售來控制藥材質(zhì)量,是古代對藥用植物資源療效的認知和評價。道地藥材的藥名前多冠以地名,以示其道地產(chǎn)區(qū)。如“浙八味”、“四大懷藥”等就是聞名遐邇的道地藥材。1.四大懷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懷山藥。2.浙八味:杭麥冬、杭菊花、浙元參、延胡索、白術(shù)、山茱萸、白芍、浙貝母。3.其他:山東東阿阿膠、山東萊陽沙參、安徽鳳凰山丹皮、廣東陽春砂仁、廣東新會陳皮、四川康定川貝(爐貝)、江西枳殼、寧夏中寧枸杞、江蘇太倉薄荷、甘肅的當(dāng)歸、青海的大黃、內(nèi)蒙的黃芪、東北的人參、細辛、五味子、山西的黨參、云南的

13、三七、茯苓、四川的黃連、川芎、貝母、烏頭.九、 服藥的方法把2-3次煎藥煎出的藥液混合兌入,然后再平均分為三份,用于早中晚三次服用。服藥方法  口服,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口服給藥的效果,除受到劑型等因素的影響外,還與服藥的時間、服藥的多少及服藥的冷熱等服藥方法有關(guān)。  (一)服藥時間  中藥和西藥一樣,不同藥物的藥性是不同的,所以按時服藥也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古代醫(yī)家對此甚為重視。一般來說,上午9點和下午3點左右,是機體吸收藥物的“黃金時間”,所以此時服用中藥效果最佳。但是,不同藥性的中藥,應(yīng)講究不同的服藥時機。揚液本草說:“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

14、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后蓋有義在其中也。”具體服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胃腸的狀況、病情需要及藥物特性來確定。清晨空腹時,因胃及十二指腸內(nèi)均無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腸中充分發(fā)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不僅有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fā)揮作用,且可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飯前,胃中亦空虛。驅(qū)蟲藥、攻下藥及其它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shù)藥都宜飯前30-60分鐘服藥。  飯后,胃中存有較多食物,藥物與食物混和,可減輕其對胃腸的刺激,故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宜飯后服。消食藥亦宜飯后及時服用,以利充分發(fā)揮藥效;治療心肺病

15、和其他一般疾病的中藥,則應(yīng)在飯后15-30分鐘服用為佳,以避免藥物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減少副作用一般藥物,無論飯前或飯后服,服藥與進食都應(yīng)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fā)揮。  此外,為了使藥物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有的藥還應(yīng)在特定的時間服用:如安神藥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的30分鐘至1小時服藥,緩下劑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澀精止遺藥也應(yīng)在睡前給藥,截瘧藥應(yīng)在瘧疾發(fā)作前兩小時服藥,急性病則不拘時限。  (二)服藥多少  一般疾病服藥,多采用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利于頓挫病勢。&#

16、160; 應(yīng)用發(fā)汗藥、瀉下藥時,如藥力較強,服藥應(yīng)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不必盡劑,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小量,藥物對胃的刺激小,不致藥入即吐,頻服,才能保證一定的服藥量。  (三)服藥冷熱  臨床用藥時,服藥的冷熱應(yīng)具體分析,區(qū)別對待。一般湯藥多宜溫眼。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人為,一般的中藥湯劑應(yīng)該“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丸、散一類的固體藥劑,除特別規(guī)定外,也應(yīng)該以溫開水送服;屬于解表、發(fā)散風(fēng)寒的中藥,才應(yīng)該“熱服”,并且可以服后喝些熱稀飯、熱水,服藥后需溫覆取汗,以助藥力;而止吐、解毒、清熱

17、的藥,則應(yīng)該“冷服”,以免引起刺激。一般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即可。十、 簡而言之煎煮中藥的注意事項主要有以下幾點: 1、禁用銅、鐵、鋁等金屬容器,以免影響藥效。 2、加水量要適當(dāng),煎藥之前要浸泡,煎藥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3、注意特殊中藥的煎煮方法,保證療效。 4、變質(zhì)或煎糊的中藥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注意服藥時間和方法,謹遵醫(yī)囑。中藥煎煮方面的特定詞匯1、 文火:又稱“慢火”,指火焰較小的火,煎煮時間宜久,一般宜藥開后30分鐘至一小時;使藥液呈微沸狀態(tài),藥液中藥物對流緩慢不明顯,俗稱芝麻沸、蝦眼沸。2、 武火:又叫“緊火”、“旺火”,指火焰較大的火,煎煮時間不宜長,一般藥開后

18、約10-15分鐘;藥液呈沸溢狀,藥液中藥物對流極明顯,一下翻騰,藥液底層中間部分見不到藥物。3、 先煎:有些礦物藥和貝殼類藥物的質(zhì)地非常堅硬,它們的有效成分短時間很難煎煮出來,因此要單獨先煎,稱先煎。4、 后下:對于一些氣味芳香的藥物,一般應(yīng)在湯劑煎好前510分鐘時加入叫后下。因這類藥物多含揮發(fā)性的有效成分,若煎煮時間過常,會使有效成分蒸發(fā),減弱和喪失原有藥物療效。5、 一煎:一副藥只煎一次,然后再分次服用,此法不易煎出藥物的有效成分,比較浪費藥物。6、 二煎:一副藥根據(jù)頭煎二煎相結(jié)合,再混合兩次煎出的藥液再分次服用,最大程度煎出和利用藥物的有效成分。中藥的基本分類1.解表藥辛溫解表藥

19、0;麻黃 桂枝 紫蘇 生姜 荊芥 防風(fēng) 羌活 白芷 香薷 蒿本 蒼耳子 辛夷辛涼解表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桑葉 菊花 葛根 柴胡 蔓荊子 升麻 豆豉2.清熱藥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梔子 夏枯草 蘆根 淡竹葉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龍膽草 苦參清熱涼雪藥 生地

20、 玄參 丹皮 赤芍 水牛角 紫草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蒲公英 大青葉 板藍根 牛黃 魚腥草 射干 白頭翁 敗醬草 青黛 穿心蓮 蚤休 半邊蓮 土茯苓 山豆根 紅藤 馬齒莧 白花蛇舌草 紫花地丁 垂盆草 馬勃清虛藥 青蒿 地骨皮 白薇 胡黃連 銀柴胡3.瀉下藥攻下藥 

21、大黃 芒硝 蘆薈 番瀉葉潤下藥 火麻仁 郁李仁峻下逐水藥 甘遂 巴豆 大戟 牽牛子4.祛風(fēng)濕藥 獨活 威靈仙 防己 秦艽 木瓜 桑寄生 五家皮 白花蛇 稀簽草 絡(luò)石藤 徐長卿 桑枝5.芳香化濕藥 蒼術(shù) 厚樸 霍香 砂仁 白豆蔻 佩蘭6.利水滲濕藥 茯苓 澤瀉 苡仁 車前子 滑石&

22、#160;木通 金錢草 茵陳 豬苓 通草 萆薢 石韋 地膚子7.溫里藥 附子 干姜 肉桂 吳茱萸 細辛 花椒 丁香 高良姜 小茴香8.理氣藥 橘皮 枳實 木香 香附 沉香 川楝子 薤白 青皮 佛手 烏藥 荔核 青木香9.消食藥 山楂 神曲 麥芽 萊菔子 雞內(nèi)金 

23、;谷芽10.驅(qū)蟲藥 使君子 苦楝皮 檳榔 貫眾 雷丸12.止血藥 大薊 小薊 地榆 白茅根 白及 三七 茜草 蒲黃 艾葉 槐花 側(cè)柏葉 仙鶴草13.活血祛瘀藥 川芎 延胡索 郁金 莪術(shù) 丹參 虎杖 益母草 桃仁 紅花 牛膝 水蛭 乳香 沒藥 三棱 雞血藤 五靈脂

24、0;穿山甲 姜黃 14.化痰止咳平喘藥化痰藥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桔梗 旋覆花 瓜蔞 貝母 竹茹 白前 前胡 竹瀝 昆布 天竹黃 海蛤殼止咳平喘藥 杏仁 白部 蘇子 桑白皮 葶藶子 紫苑 款冬 枇杷葉 馬兜鈴 白果十八反十九畏 用藥禁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配伍禁忌: 前面“配伍”一節(jié)中曾原則地提到,在復(fù)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yīng)避免合用。

25、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guān)系為“相惡”和“相反”。據(jù)蜀本草統(tǒng)計,本經(jīng)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guān)于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fā)展,在古籍中說法并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并編成歌訣,現(xiàn)將歌訣內(nèi)容列舉于下。(1)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2)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萎、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此后的本草綱目及藥鑒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xí)誦。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