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5432加幾教案設計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_第1頁
(最新)5432加幾教案設計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_第2頁
(最新)5432加幾教案設計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_第3頁
(最新)5432加幾教案設計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_第4頁
(最新)5432加幾教案設計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設計(第八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1準備課2位置3 15的認識和加減法4認識圖形(一)5 610 的認識和加減法6 1120 各數的認識*數字樂園7認識鐘表8 20以內的進位加法9總復習第3課時 5、4、3、2加幾教學內容人教版一年級上冊教材第95頁內容及第96頁練習二十二。內容簡析用“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規(guī)律和“湊十法”計算 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 其中“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方法更為簡便;培養(yǎng)學生利用9、8、7、6加幾的計算 方法學習5、4、3、2加幾的遷移能力。教學目標1 .會用不同的方法計算5、4、3、2加幾,會用“湊十法”中“拆小數,湊大數”和

2、“拆 大數,湊小數”的方法熟練計算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2 .經歷5、4、3、2加幾的探究過程,提高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計算能力。教學重難點在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中,如何巧妙運用“湊十法”中的“拆小數,湊大數”和 “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的方法計算。教法與學法1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的練習形式,使學生積極練習,不斷提高計算速度,同時注意 讓學生口述思考過程。2 .學生在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自己去探索,去發(fā)現5、4、3、2加幾的計算方法,以 此來提高計算速度。承前啟后鏈延學:用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復習:8、7、6力口幾向 進位加法。會算形|如:8+6=14、

3、7+8=15 !6+6=12的算式。學習:5、4、3、2加幾 的進位加法。會算形 如:5+7=12、4+9=1&.3+9=12的算式。II0預設A課件導入法:、情景創(chuàng)設,導入課題6師:我們把前面的知識復習一遍,看誰算得又快又對。1 .播放課件展示口算題:9+5=9+4=9+3=9+2=8+5=8+4=7+5=6+5=2 .學生計算完成,教師指名答,并說明采用了什么計算方法。(可以用點數、接著數的方法計算,但是用“湊十法”計算更簡便)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好,現在我們把其中幾道算式的兩個加數交換位置,該怎么計算?3 .展示教材第95頁例題:5+7= 5+8= 4+8= 3+9=由此導入本課

4、課題?!酒肺觯和ㄟ^復習學過的知識9、8、7、6加幾,進一步鞏固“湊十法”,使學生注意“交 換加數白位置,和不變”這一數學規(guī)律,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款A設B數學故事導入法:師:同學們聽說過“朝三暮四”的故事嗎?下面我給同學們講一講。古時候,有一個宋國人養(yǎng)了一只猴子,以前在喂猴子的時候,早晚各給猴子4個栗子?,F 在他早晨給猴子4個栗子,晚上給猴子3個栗子,你們說一說,現在這只猴子一天吃幾個 栗子?生:7個。師:你是怎么得到的?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3=7。師:可是猴子發(fā)現晚上少吃了 1個栗子,就很不高興,于是這個宋國人改成了早晨給猴子3個栗子,晚上給猴子4個栗子,這時猴子高興了。同學們,你們算一

5、算現在這只猴子一天 吃幾個栗子?生:還是7個,因為3+4=7。教師板書,把這兩個算式并排寫在一起:4+3=7 3+4=7師:猴子認為給的栗子多了 ,可是我們看算式,只是交換了加數的位置,和沒有變,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5、4、3、2加幾能不能使用這個方法來計算呢?由此導入本課課題。【品析:通過講述趣味數學故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提示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即交 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順勢為學習5、4、3、2加幾做好了鋪墊?!款A設C播放加法口訣兒歌。一加三等于四二加三等于五一加四等于五 二加四等于六三加四等于七四加四等于八一加五等于六二加五等于七三加五等于八四加五等于九五加五等于4一加六等于七二加六等于

6、八三加六等于九四加六等于十五加六等于4一加七等于八二加七等于九三加七等于十四加七等于4五加七等于十二六加七等于十三七加七等于十四一加八等于九二加八等于十三加八等于十一四加八等于十二五加八等于十三六加八等于十四七加八等于十五八加八等于十六一加九等于十二加九等于十一三加九等于十二四加九等于十三五加九等于十四六加九等于十五七加九等于十六八加九等于十七九加九等于十八師:同學們注意最后一段歌詞:二加九等于十一三加九等于十二四加九等于十三五加九等于十四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 5、4、3、2加幾”,這些得數是怎么算出來的呢?由此導入本課課題?!酒肺觯豪脤W生們喜歡演唱兒歌的心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

7、與講課內容相關的 明皿然以"入叫題理區(qū)耳,甘然發(fā)咕。.】.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領學生分析教材第95頁例4中的主題圖片,提取已知信息,找出待解決的問題。(1)整理從中獲得的信息。給出四個算式:5+7、5+8、4+8和3+9 。(2)提出的問題。用各種方法計算四個算式的結果。 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解題方法。根據前兩節(jié)的學習,學生很快計算出結果。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計算方法,并總結看有幾種方法。(1)學生自學后與同桌合作學習。(同桌交流并探討多種計算方法)(2)同桌討論:得數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把你所想到的和同桌共同探討一下。(3)學生匯報計算方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計算算式的思考

8、過程。師:同學們真棒!想出這么多方法來解決問題。這些辦法都不錯,大家再討論一下:你認為 哪種方法簡便呢?為什么?(4)學生討論,師生共同總結。湊十法;交換加數位置的方法?!酒肺觯河星皫坠?jié)課的知識做基礎,學生很快就能掌握5、4、3 2加幾的口算方法。在 教學中,教師有目白地指導,讓學生明白,在計算小數加大數時,一般用“交換小數和大數 的位置,和不變”的方法,這樣計算起來比較快,為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打好基礎?!?教師小結,總結計算方法。師:同學們想到的方法都不錯,歸納起來有兩種比較簡便。(1) “湊十法”。在5+7、5+8、4+8、3+9中,運用“拆小數,湊大數”的方法計算:5+7中把5分成2和

9、3,3和后面的7湊成10,10+2=12;5+8中把5分成2和3,2和后面的8湊成10,10+3=13;4+8 中,把4分成2和2,1個2和后面的8湊成10,10再加另一個2得12;3+9中把3分成1 和2,1和后面的9湊成10,10+2=12。運用“拆大數,湊小數”的方法計算。(2)交換加數位置的方法。在5+7、5+8、4+8、3+9中,我們分別交換加數的位置,從而變成以前學過的9、8、7加 幾的進位加法,很快計算出結果(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岫折:.可學生巳以聲方法進彳丁總評、.總結,建零學生學習算學巳當即,.促而學生燈環(huán)巳 能力。.】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同桌之間互相敘述5、4、

10、3、2加幾的幾種計算方法,然后教師提出質疑問題,學生 通過交流探討進行系統整理。質疑:在計算5、4、3、2加幾的方法中,哪種方法計算起來更快捷,更得心應 手呢?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種方法更快捷。這種方法既復 習了前面9、8、7、6加幾的方法,鞏固了舊知識,又解決了新知識5、4、3、2加幾?!酒肺觯涸趯Ρ戎羞M一步讓學生感受“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計算方法的快捷性,從 而滲透轉化思想,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和準確率?!克摹⒄n末小結,融會貫通“本節(jié)課,你們學會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在師生共同總結之后,簡單回顧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其中“交 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最簡便快捷。然后銜接下節(jié)課學習任務,思考如下問題:怎樣運用20以內的進位加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回味課堂,發(fā)現亮點之處: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 ,這 次內化對5、4、3、2加幾的“湊十法”做了進一步強化,對“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有了深刻的印象,對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真正掌握了。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這節(jié)課的知識主要是5、4、3、2加幾的進位加法,我們通 過多種方法的計算,掌握了 5、4、3、2加幾的算理。尤其對“湊十法”中的“拆小數, 湊大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計算中很靈活地運用此方法計算,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