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是水的情書王開嶺_第1頁
橋是水的情書王開嶺_第2頁
橋是水的情書王開嶺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橋是水的情書王開嶺橋,水梁也。許慎說文解字在北方,有句長者譏笑后生的話:我吃的鹽比你咽的糧多。到南方,這話換成了: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南方水盛橋密,以橋佐證一個人的生涯和閱歷, 確不虛妄。 如小城紹興, 古譽“三山萬戶巷盤曲,百橋千街水縱橫”,至清代,尚存河道六十公里,湖池近三十,石橋逾二百。再看那描繪城郭的古詩,無不渠滿塘漲,水色爛漫“據(jù)龍蟠虎踞之雄, 依負山帶水之勝。 ”(南京)“片葉浮沉巴子國,兩江襟帶浮圖關。”(重慶)“五嶺北束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保◤V州)“七條琴川皆入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保ǔJ欤┎贿^,前輩對小兒的上述矜夸,恐今后不宜說了。因為水沒那么盛了,水萎則橋頹。況且,

2、橋的含義也變了。孩提時,我用蠟筆在紙上畫橋,末了,總要在下方仔細描幾條曲線,象征波浪。近日觀兒童畫展,遇幾幅橋,但覺哪兒不對勁,后倏醒:橋下無水!如今小兒畫里,橋下已然旱地街衢,車水馬龍。白駒 30 年,橋的邏輯大變。水紋,被時間的橡皮擦去?;仡^想,兒時的我腦子里是有定式的:水生橋,橋生水;無橋之水和無水之橋,皆為殘疾。二者,天然即廝磨關系,仿佛姊妹,仿佛唇齒,仿佛伴侶。也可以說,水是橋的魂曲,橋是水的情書。這天設地造的姻緣,不僅是我稚時的天真,也是幾千年的風物常態(tài)。說文云:橋,水梁也。一句話奠定了橋和水的組合。先人搭橋,最早以木,故落“喬”音。山澗遇一獨木,即顯示此處并不荒涼,有人已來過。后

3、石橋漸多了起來,至明,文震亨長物志里說橋:“廣池巨浸,須用文石為橋小溪曲澗,用石子砌者佳?!笨梢娒魅搜劾?,橋還是不脫水的,一定要以水為床,一定要娶水才行。這部愛情,這門婚事,又是怎么散伙的呢?橋之背叛,還是水的嫌棄?我想,更多還是水的早逝吧。 許多古老的橋仍在, 以碑的名義, 曝曬于灘壁。水已遙遠,像傳說,像嗚咽的風。橋,不再波粼蕩漾,不再煙籠裊裊,不再青苔漉染,不再垂柳映月。剩下的,是枯石的寂寞,是風化的煎熬,是皴裂的滄桑。猶如鰥夫寡娘。無數(shù)新橋轟鳴降生,鋼筋水泥,旱地拔蔥?,F(xiàn)代化的天橋、高架橋、立交橋,已完全和水沒瓜葛了。其墩梁,已無水淫浸痕;其腦海,已無水之記憶。從“躍水”到“凌空”,橋

4、的古義已變。橋,不再是水的共棲詞,不再留戀水的婚床。那條萬年的絲帶,渙散了。沒有愛情的橋,大概無須徘徊,甚至不值得看罷。我從未在立交橋上散步過。它是物理的,無體溫,無靈魂。你沒法和它交流,一句也不想說。老北京的地名多含橋,“白石橋”“虎坊橋”“高粱橋”“雙橋”說明舊時水是很盛的?,F(xiàn)在橋更多了,從二環(huán)到六環(huán),每個疊岔口都叫橋,但已和水絕緣, 乃徹頭徹尾的旱橋, 也是最讓人迷路的地方。其實不該叫橋,叫啥都行。走在福建,最驚訝的是,八閩先人竟如此舍得在戶外下工夫,那么多銀子和心思花在了橋這種公共設施上。而橋之精美、之文氣,又遠超實用,真應了長物志里那些講究。泉州古稱刺桐,因海貿沸騰,有“市井十洲人”

5、之說,在那兒, 我偶遇兩座宋代跨海石橋:一是當?shù)乜な?、書法家蔡襄督造的洛陽橋,長 834 米,闊 7 米,首創(chuàng)“筏形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 雖沐千年風雨,巋然完好;另是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藏于晉江安海鎮(zhèn), 橋長 2225 米,俗稱五里, 它屬漫水橋, 潮起潮落,暮伏晨出,其齡僅比前者短 80 年。洛陽橋、安平橋,其橋程和雕飾,僅走馬觀花就各耗我半日,尤其那五里橋,真是名副其實的長啊,幸好不斷有橋亭歇息。立其上,遙想當年的煙波浩淼,先人的視界、手筆、匠心乃至消耗,皆讓人動容。古代納富之地,必臥虹藏橋。如此浩大的石方工程和建筑標準, 1000 年前,除“東方第一大港”,誰還

6、有實力和胸懷收留它們?聽說,這兩座橋,都是民間集資修的。而在福建的屏南、連城,我又屢屢邂逅世間最浪漫的橋木拱廊橋,它們像是被鳥兒從某處叼來,突然擱在了那兒似的。這些空中走廊,銜山躍水,遮日蔽雨,專供旅者休憩。如今,僅屏南一地,尚存 56 座,至于早年多少,唯鳥兒知曉了。如此深僻之地,如此精美建構,究竟要滿足誰的目光、誰的驗收呢?無論海邊的千年石橋,還是深山的木拱廊橋,我都欽佩那背后的完美主義和詩情畫意,欽佩那打造永久性建筑的決心和定力。 它們不妥協(xié), 不打折,不偷工減料, 不唯利是圖。且有一共征:橋亭或橋屋,皆有記載建橋年月、工匠、董事和捐資人姓名的碑銘。為什么呢?我猜有二:一是答謝和瞻仰,以激勵過往,促人效仿;二是質量監(jiān)督和輿論問責,誰直接或間接筑橋,名刻于上,或流芳千古,或速朽速亡,自個看著辦吧。諸橋雖逾千年卻完好傳世,是否和此機制有關呢?不像現(xiàn)在的橋,雖說鋼筋混凝土,卻這兒塌那兒陷,人走著走著就掉下去了而且,也沒聽說古時哪些橋是收費的。橋,作為跋涉必經,是人生最珍貴的路段之一。橋,作為露天公器,是社會最重要的標點之一。它的質量、美丑、品格,不僅是某個地域的名片, 也是一個時代的臉面。 八閩,乃朱熹朱文公故里,橋好,理所當然。為什么好建筑都是古人造的?為什么好文章都是古人寫的?為什么好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