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鴻的篆刻人生_第1頁
荊鴻的篆刻人生_第2頁
荊鴻的篆刻人生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荊鴻的篆刻人生荊鴻出生于 1946 年,他的父親是著名書法家。兒時的 他在父親揮毫潑墨之中體會中國書法藝術的美感,并不時地 拿起父親的印章把玩。書法篆刻神奇的魅力在一點一點地誘 惑他。傳統(tǒng)的印章,一般就是刻寥寥幾字而已,然而在福建 漳州高 33 米、寬 18 米的云洞巖上卻有一幅老子道德經(jīng) 全文五千多字的世界最大的篆刻作品,完成這一鴻篇巨制的 正是享譽東南亞的篆刻大師荊鴻。 “背叛”大師終成大師 真正將他引上篆刻道路的是近代中國著名文學家、詩人和金 石研究家郭沫若。那時候,荊鴻家與郭沫若的前妻安娜恰好 是鄰居。 8 歲那年的一天,小荊鴻又到安娜家串門,正好郭 沫若來探望安娜,看到荊鴻刻的印章挺

2、像模像樣,他認定這 個小孩是可造之材。為了栽培他,郭沫若從四川邀來書法家 藍菊蓀授業(yè)荊鴻。后來,宗白華、臧克家等名師巨匠也紛紛 來指導。很快,荊鴻顯露出非凡的藝術天分。他首先給郭沫 若刻了一方印,郭老看他刻下的“沫若珍藏”四個字,大為 贊賞,隨即推薦他給著名作家茅盾、巴金、臧克家、戲劇家 歐陽山和畫家關山月等多位名人篆刻。 50 多年來, 他制作的 印章超過 2 萬多枚。兩萬多方印,是荊鴻走向篆刻大師寶座 的基石。中國的篆刻流派眾多,高手如云,要想自成一派難 上加難。國畫大師、篆刻巨匠齊白石曾說過, “學我者生, 似我者死”。荊鴻雖師從藍菊蓀先生,但他一直在摸索自己 的風格,始終在探索“背叛”

3、師父的藝術道路,因為那才是 “求生”之路。多年來,荊鴻沒有間斷地研讀甲骨文編 、 上海博物館館藏印集等篆刻書籍,對戰(zhàn)國的官、私璽, 魏晉南北朝的烙馬印及各朝各代的鳥蟲篆、肖形印、泥封、 花押,一直到現(xiàn)代以吳昌碩、齊白石為代表的南北兩大流派 的藝術特色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博采眾長,從而自成一 家。在篆刻創(chuàng)作中,荊鴻將甲骨文、金文、圖騰與篆刻結合 起來,用富有意味的形象表現(xiàn)文字,增加作品中傳統(tǒng)文化的 豐富內涵。在荊鴻看來,圖騰是個廣義的概念,簡單地說, 就是一種形象美,他將自己這種用富有意蘊的形象來表現(xiàn)文 字的篆刻風格命名為“圖騰派” 。為達到這個境界,每刻一 方印,他都會查閱說文解字 、家譜、

4、家徽等大量的史料, 透徹了解造字法以及姓名的淵源等信息,融會貫通,使文化 淵源和美感貫徹其中。 “圖騰篆刻要使文字體現(xiàn)建筑的美感, 人體美、運動美、舞蹈美、音樂美,要有自己的節(jié)奏。 ”圖 騰印派的創(chuàng)造, 使荊鴻很快步入當代篆刻大師的行列。 從“萬 家印”到“道德經(jīng)”因對篆刻的愛好,荊鴻也對姓氏產(chǎn)生了 興趣。十多年前,荊鴻辭去了報社編輯的工作,駕著一輛由 中巴車改裝的“大篷車” ,從北到南,每收集到獨特的姓名, 就立刻手拿篆刻刀為途人創(chuàng)作,沿途為 1.3 萬陌生人免費刻 “圖騰印章” ,后來這批上萬枚如圖畫般生動的印章匯集成厚厚的兩本書萬家印典 。多年來,荊鴻一直夢想用篆刻 藝術把中國國學形象地

5、表達出來,傳播出去。正是基于這樣 的想法,他開始了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篆刻創(chuàng)作。這還要從 1994 年的一天說起。 那天荊鴻信手刻了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 名非常名”一句之后竟一發(fā)不可收。直到1996 年,他整整花了兩年時間,將老子道德經(jīng)篆刻成1109 枚印章。為表達對老子的崇敬,他決定把這 1109 枚印章放大刻在高山 之巔。 1998 年,他又用了八個半月的時間,在老子故里福建 漳州的云洞巖作為道德經(jīng)篆刻作品的歸宿,他將 1109 方印章原樣放大鐫刻在云洞巖五百平方米大的石崖上,然 后,涂成鮮艷奪目的紅顏色。作品氣勢宏大、形式多樣、結 構嚴謹、刀法蒼勁古樸,這些篆刻印章最小的也有 0.4 平方 米

6、,最大的達 2.4 平方米,幾乎涉獵了中國篆刻的所有流派 和風格。此后,他又陸續(xù)將易經(jīng)的六十四卦和三字經(jīng) 刻成印章,但他近幾年最引人注目的成就要算廣州蓮花山的 甲骨文石刻。甲骨文最為中國最早的文字,到現(xiàn)在考古專家 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 7000 多個甲骨文字。從 2008 年 6 月開始,荊鴻 帶領學生花了四個月的時間,把 5000 多個已經(jīng)辨識出的甲 骨文字雕刻在巖石上面。荊鴻說,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有愿望就 是能夠編撰一部甲骨文的字典,可是,老先生沒能實現(xiàn)這個 愿望。荊鴻決定承擔起這個重任, 經(jīng)過幾十年的收集和研究, 他已經(jīng)把收集到的 5000 多個甲骨文字編撰成書,正在準備 出版。將篆刻這門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走向世界成為荊鴻最大的 心愿之一。荊鴻說:“當中國印舞動的北京成為北京 奧運會會徽時,我和許多篆刻人都無比高興,因為這是向全 世界推廣篆刻藝術的最好時機。篆刻國學經(jīng)典這個方法最 好,既把國學經(jīng)典推向了世界, 也同時把篆刻推向了世界。 ”? 荊鴻,文字學家、美學家、篆刻家。從藝 40 余年,先后師 從郭沫若、藍菊蓀、宗白華、臧克家、趙阜、吳蘭英等大師。 曾為郭沫若、 茅盾、巴金、歐陽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