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念到行為──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偏差_第1頁
從觀念到行為──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偏差_第2頁
從觀念到行為──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偏差_第3頁
從觀念到行為──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偏差_第4頁
從觀念到行為──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偏差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觀念到行為淺談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偏差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實施以來,教師們認真學習、正確領會綱要的基本精神,努力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育行為;并根據(jù)自己對綱要的理解,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逐步把綱要中的教育理念和目標化為自己的教育觀念與行為,將綱要中的精神貫徹落實到教育的每一環(huán)節(jié)。然而,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還存在著教育觀念與教育行為脫節(jié)的現(xiàn)象。一、將關注的目光給孩子 每次教學活動結束,教師在說自己的活動設計時,都明顯地表達了全面關注幼兒的愿望。但是

2、,在現(xiàn)場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仍然不自覺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例如,為了讓發(fā)展水平不同的幼兒都能如期完成教學任務。美術活動中,許多教師都把幼兒作品的講評放在課后進行??墒?,在調研聽課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些教師不按原教學進程進行,又將作品講評放進了課內,結果講評的效果極差。雖然內容安排較滿,但是孩子們卻無法完成;再者,孩子們已經習慣于在完成作品后開展講評,此時,你讓他放下畫筆去聽講評根本做不到。課后,交換意見才得知:上課的老師怕聽課的老師說課不完整,而特意調整的。教師明知這樣的效果不好還繼續(xù)做,是為了幼兒的需要嗎?顯然不是。又如,美術活動,幼兒完成作品后按老師的指令陸續(xù)將作品貼在活動室右

3、側的泡沫板上,并圍著作品指指點點。老師不是適時地進行講評,而是將泡沫板搬到講臺前,并讓幼兒坐回原位聽講評,結果少數(shù)幼兒坐在位子上,多數(shù)幼兒四散站著,待老師正式講評開始時,幼兒早已不感興趣,效果自然是不佳。老師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聽課的教師就坐在講臺后面。說白了,該老師關注的焦點還是她自己。例如,分組活動時,教師注意到各個小組的學習進程出現(xiàn)了差異:如有的已完成任務,有的還只完成了一半,有的則剛開了個頭老師的第一個想法就是:任務完不成怎么行呢,我得想辦法幫助他們。于是出現(xiàn),一些教師直接告訴幼兒怎么做,甚至幫幼兒做。美術課中,出現(xiàn)教師告訴幼兒怎么畫,或是把著孩子的手做畫的現(xiàn)象。每個活動中,都會有一些

4、非常積極的參與者活動自始至終他們都很投入;還會有些很被動的參與者老師請他做他動一下,不請他就不動;或者根本不參與活動自始至終自顧自玩。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那些沒有參與活動的孩子在干什么:他們是在認真地傾聽、思考,還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動地接受。教師的任務是幫助調動這些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來;同時,更多地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幼兒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也經常發(fā)現(xiàn),有些很有教育價值的活動,有些活動中很有意義的事件(包括幼兒的問題、反應、表現(xiàn)、學習方式等等),教師常常是發(fā)現(xiàn)不了,捕捉不到。這些,主要是我們的老師還沒有習慣觀察幼兒的學

5、習和探究方式,從而發(fā)現(xiàn)和鼓勵孩子的創(chuàng)造精神。例如,科學小實驗“怎樣使雞蛋浮起來”,老師提供一定量的鹽和水,要求幼兒想辦法使雞蛋在水里浮起來。孩子們有的是先盛水,再往水里倒鹽;有的是先把鹽倒進去,然后再往里面一點一點地加水。雖然看起來只有很細微的差別,而且都達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來的思維方式大不一樣。因為前一種方法非常容易導致實驗不成功。老師卻沒有觀察和注意到,并進行挖掘。作為探究活動的關鍵點過程和方法的引導機會,就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了。例如,小班認識三角形后,分組操作拼三角形。將三個大小相同的三角形分別分割成不同形狀的兩塊圖形,請幼兒逐一把它復原。拼圖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是先找出一塊圖形,然后一

6、個一個地去試,拼成了,再去找另一個;有的幼兒是先看圖形缺口的形狀,然后去找對應的圖形。盡管他們都完成了拼圖,顯然,后者的思維水平遠遠高于前者。執(zhí)教教師觀察到了,但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同伴之間學習策略交流的良機。又如,大班數(shù)學“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哪組多?請給多的一組涂上顏色?!庇械挠變菏怯靡灰粚獎澗€,比多少;有的幼兒是點數(shù),然后將總數(shù)進行比較。雖然作業(yè)單上的結果都是給8朵花涂上了顏色。但是反映出幼兒的思維方式、學習策略大不相同:前者的思維方式是具體行動思維,解決策略是一一對應比較;而后者是直接運用數(shù)形成的知識解決問題。遺憾的是,這些來自幼兒的有效學習方法與策略,往往被我們的老師所忽略。不少教師關注

7、的是與預設目標接近的反應,肯定和鼓勵的是與老師的期望一致的表現(xiàn)。而超越老師期待或不及老師預想的反應,則被漠視。實際上,幼兒聽到一種完全不同的做法時,他的經驗在接受挑戰(zhàn),他的思維會受到碰撞。尤其是當這種挑戰(zhàn)來自同伴,而不是老師時,碰撞會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發(fā)這種碰撞,并引導幼兒去深入思考,開闊思維,引發(fā)創(chuàng)新的欲望。很顯然,觀察幼兒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過程,發(fā)現(xiàn)其中的閃光點,就成為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具備的能力。我們期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多想想:孩子都在干什么,他們到底需要什么,我們該怎么教,更多地把關注點真正地放在幼兒身上。二、知識的“教”與“給”在幼兒園,我們常常可以見到“有教無

8、學”的現(xiàn)象,是因為我們把學習看成是傳遞的過程而不是建構的過程。多數(shù)教師還是認為教師不教,幼兒是學不會的,是不知道的。只要教師教了,幼兒就學了,所以把主要精力都放在設計如何教上。教學活動中,教師習慣于直接“給”知識,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特別是許多年輕教師,課堂上很少讓幼兒去分析思考、歸納、猜想,教師講得太多,將知識、方法和盤托出,“奉獻”給幼兒。例如:3、4歲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獲得有關“藥是苦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糖果是甜的”的生活經驗??墒牵蟀喙适隆疤鹗蟆苯虒W活動,教師就是不引導幼兒說說自身對藥苦、醋酸、辣椒辣、糖甜的體驗,而是用教的方法,教給幼兒這方面的知識。在學習運用“甜

9、滋滋”時,教師說“我看到小朋友做了好事心里甜滋滋的”,其意圖是讓幼兒學習、理解并運用“甜滋滋”的引伸義。但是,教師不是啟發(fā)幼兒在體會、運用本意的基礎上引伸,如“桔子水甜滋滋的很好喝”(指味道,有甜味),再引導幼兒從自身的體驗出發(fā)說出心里的感受,如“我?guī)屠蠋熣硗婢?,老師表揚我,我心里甜滋滋的(指感到喜悅,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結果,幼兒說的都是“我吃了蘋果,甜滋滋”“我吃了香蕉,甜滋滋的”。又如,大班音樂:學習歌曲馬兒馬兒告訴我。學習了歌曲,再完整欣賞后,老師問:“這首歌,你覺得哪句好聽?為什么好聽?”幼兒回答的都是歌詞好聽。于是,老師就直接告訴幼兒:“我覺得襯詞好聽(咳格隆咚喲)。聽,這首

10、歌有幾個襯詞?”然后,再組織幼兒練習唱襯詞。當幼兒聽辯不出襯詞時,老師直接告訴答案,也未嘗不可。但是,至于襯詞好聽,為什么好聽?老師卻沒做解釋,也沒用對比的方式引導幼兒去體會、去理解。(譬如,讓幼兒傾聽有襯詞的歌唱、與省略襯詞的歌唱,再說說其感覺如何。)這樣直接的“給”,實際上只是老師完成了“教”,幼兒并沒有進行“學”。因為,“學”源自于個體認知的沖突,而此時,幼兒沒有產生認知的沖突。很可能,有些知識經過引導,幼兒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經過了引導和沒有經過引導,在幼兒的腦子里留下的痕跡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孩子經過了自己的思考,哪怕一分鐘,都是有效的?!敖o”永遠只能是死知識,而“導”才能激發(fā)活的源

11、泉。關鍵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導。三、“真”問題激發(fā)思考 精心設計教學提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學習,是每一位教師都向往和追求的。然而,理想與現(xiàn)實往往會有差距。在課堂教學的提問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一定數(shù)量的教師常常設計大量幼兒很容易回答的問題,以便更多的幼兒做出反應,并且錯誤地認為,教師提出的問題越多,幼兒學習就越努力,幼兒學會的東西也就越多;“提問”是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學習、積極思維的唯一工具。正是這些錯誤的認識,使得教師的提問過多、過濫,而沒有深度。如,大班看圖講述“烏龜和小蝸?!苯虒W中,教師僅在“引出課題”“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這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就向幼兒提出了23 個問題。教師平均不到一分鐘就向幼兒

12、提出一個問題,問題幾乎貫穿教學始終,幼兒只能忙于應付,根本無暇做深層次思考。這樣難免造成“為提問而提問”,盡管表面上很是熱鬧,可一節(jié)課下來,幼兒獲得的知識、能力又有多少?值得深思!又如,大班語言“花樹”教學,出示背景圖,教師提問:“這是什么?與你平時見到的樹一樣嗎?樹上有什么?是誰打扮的?”像這樣缺少“懸念”,缺少應有層次,而且所提的問題幾乎只有一個答案,大多是事實、記憶類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課堂教學中,一般開始時,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幼兒能夠積極配合,紛紛地高舉小手響亮地說出自己的見解。然而,隨著教師“好的”“也行”“真聰明”“是嗎?”“想好了再說”的評價聲不斷地出現(xiàn),高舉的小手不

13、見了,幼兒回答問題的聲音也變得越來越輕了 不少教師滿足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精心設計并提出了許多問題,但是,不管幼兒的問答是直白的、空洞的,無需自身努力張口就出的,還是幼兒經過一番思考努力想出的,或是具有獨到一面、富有創(chuàng)意的,一概用“好的”“真能干”“真聰明”來評價。有的甚至對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設想,缺乏共鳴,反響冷漠,只采用“是嗎?”一帶而過。積極的配合與反應,得不到教師及時應有的認可、激勵和支持,幼兒積極參與學習的熱情與自信心必然大受挫折,被動應付,關閉思維,消極對抗,或者漠然旁觀,這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為使高舉的小手更多,幼兒回答問題、發(fā)表見解的聲音更響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更

14、踴躍,思維更活躍、更深層,教師不僅要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幼兒的學習方式和實際水平去精心設計問題,掌握有效的提問技巧,提出更好的、更有深度的問題,從而激活幼兒的想象、喚醒幼兒的思考、鼓勵幼兒的行動。再者,要學會必要的等待,給予幼兒有用的反饋,善于抓住機遇,引發(fā)和保持幼兒思考問題的興趣和積極性,用恰當?shù)难哉Z,熱情地接納、鼓勵幼兒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通過反饋給幼兒具體的、方向性指導,激勵幼兒向更高的語言水平發(fā)展,向更深的層次去思考問題、從更新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恰當?shù)貞?,這是調動和激發(fā)幼兒積極參與學習的關鍵。四、動口、動手與真正參與 教學過程是師

15、幼雙向交流的活動過程。幼兒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只有讓幼兒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生命力。當然這些教師們心里非常明白,但都是不容易做對、做好的事。例如:大班美工用各種材料裝飾面具。提供每位幼兒紙袋一個,各種廢舊材料若干,如樹葉、毛線、舊圖書紙、蠟光紙、皺紙等。老師展示自己制作的面具,介紹了制作的材料,簡單交代一下操作要求,請幼兒用桌子上的材料制作面具?;蛟S是教師想讓幼兒自己做主,體現(xiàn)孩子的主體性,所以僅提出“做得不一樣”的要求,至于其他關于裝飾的要求,諸如材料的多樣性、材料搭配的和諧美、獨特的構圖等等,一概沒提。從活動的過程與結果看,雖然每個孩子都參與

16、制作,并且都制作了一個面具,其差別就是動作快的,裝飾的材料多一些,慢的則少一些。然而,在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幼兒都是隨意拿起什么貼什么,或看看教師的,或看看同伴的,極少在邊思考邊操作。像這樣只動手,不動腦的參與,對大班幼兒能力發(fā)展是無助的。例如,科學活動“物體移動的秘密”。讓幼兒感知物體移動需要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大小的力可產生不同的作用。教師提供積木、鐵塊、羽毛、乒乓球等多種材料,請幼兒在不同環(huán)境中(如空中、水里、光滑與粗糙的地面等)玩一玩,讓這些物體動起來。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教學現(xiàn)場的情景是,全班幼兒興致勃勃,個個忙于擺弄,實驗;老師則忙于控制活動的時間,并讓個別幼兒展示實驗的結果,匯報操作的方法??雌饋?,場面非常熱鬧,每個幼兒都在參與,都在動手實踐,而且課堂的活動內容也很豐富。上述活動,幼兒都動手做了,但是在動手之前,幼兒沒有思考的時間,沒有先假想,再去驗證的過程;在活動后,幼兒雖然匯報出不同的方法,可是老師根本沒時間引導幼兒比較方法的差異,也沒有給幼兒時間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或者提供再次探索的機會。事實上,這個活動的設計,提供的材料都非常好,但作為探究活動,活動原本應有的教育功能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潛在的教育資源也沒有被挖掘出來。類似這樣的課不少。老師一節(jié)課下來非常辛苦,緊趕慢趕,生怕這節(jié)課的任務完不成,而幼兒也只能跟著老師的節(jié)奏,草草收場。在這些活動中,幼兒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